《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讀后感_第1頁
《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讀后感_第2頁
《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讀后感_第3頁
《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讀后感_第4頁
《管理新論——無為管理學》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管理新論一一無為管理學讀后感劉玉函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大連學者群的著作 管理新論一一無為管理學,對現代社會管理中的“無為 管理”藝術作了詳盡的介紹和論述,該書以豐富的理論, 生動詳實的案例,精辟獨到的語言,深深地吸引了讀者。 尤其是無為管理與素質教育理論結合而產生的“無為教育 藝術”,使我深受啟迪,如同為我的教育和班級工作點亮了 一盞明燈。一.“無為”管理理論內容高科技時代、信息時代、改革開放的時代,使人們的 社會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廣泛、深刻的變化。現代 社會管理的發展趨勢是:給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 同時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覺、更嚴的自律。“無為管理”這個 概念的誕生,具有突破性

2、的意義,它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 中“無為思想體系與現代管理科學體系在一定歷史條件與 機緣下水到渠成的融合”,是一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 嶄新的管理學科。1 (一). “無為”管理的核心理論現 代管理學認為,管理的職能就是控制。因此,現代管理學 無法理解什么是無為,它只能主張有為。西方學者翻譯 老子,通常把“無為”譯成no naction (無所作為)或者inac tivity (不活動)。他們一直都很奇怪,無所作 為怎么能達成管理的績效呢?來源于中國古老文化的“無 為而治”,屬于道家主張的無為管理,推崇“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方式。老子所謂“無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極觀 望或無所作為,而是應該效

3、法道在化育萬物中的作為:看 似無為,實質上無所不為。這就說明管理者的管理行為要 以一種無聲無息的自然方式展開,其依據為“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背酥?,無為管理最 形象的概括是“治大國,若烹小鮮?!边@句話包含了兩層意 思:一是“治”,指管理者要積極進行管理,而不是不管理; 二是要求管理者盡量減少管理活動,就像烹飪小魚一樣, 翻動多了,小魚就會爛。西漢初年道家思想經過改造應用 到社會管理活動中,結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道家的無為 管理實質上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少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 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二).“無為”管理的哲學基礎“無為”管理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4、 “無為”思想與現代管理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 “無”與“有”,“主導”與“主體”各是一對對立的哲學 范疇。從哲學基礎上來認識“無為”管理藝術,首先要正 確認識“無”。老子指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 之母”,“兩者同出而異名”?!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顯然,老子闡明的“無”,不是什么都沒有,“無”是潛在 的“有”,“有”是顯現的“無”。無和有是事物兩種存在表 現形式。無、有合二而一,融為一體,相伴相隨。如,無更多的限制,則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異名。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有許多“無中生有”的生動寫照。如白居易詩 中所寫“別有幽愁怨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魯迅詩“萬 家墨面沒篙萊,

5、敢有歌吟動地哀。心與浩茫連廣宇,于無 聲處聽驚雷”。音樂家說,休止符比任何一個音符的含義都 豐富,一首名曲要善于使用休止符。國歌的樂曲空半拍 起,正是對“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的最有力的呼喚。 有人評價王羲之的書法藝術為“無聲而有音樂般的輕重疾 徐,無色而有圖畫般的光輝燦爛”。以上所說,不僅是無中 生有,甚至是無勝于有了。縱觀世上萬事萬物,可分為兩 大類:一類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屬于有形有象的事物: 另一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甚至聽不到的無形無象的事 物。前者人們比較熟悉,也研究較多,而對無形無象的事 物,則研究難度較大。比如,人體經絡是客觀存在,但看 不見,摸不著。針灸專家祝總驤教授受周恩

6、來總理委托, 帶領一課題組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運用多種科技手段,才 驗證了人體經絡線與古代針灸銅人所標畫的一致。又如,“黑暗” 一詞,黑是一種可觀的顏色,而暗則是一種視覺 和心理的感覺。漢語中此類結構的詞還有許多,象“光明”、 “聲音”語言現象反映的是生活現象,表明事物有可 以言傳的,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或者說,有的靠感知, 有的靠感悟。思維學家專門提出“意會思維”進行研究,是很有道理的。漢語成語中“不可思議”、“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規思維有不能達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 子曰“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真正懂得了 “無”、“有”之間的關系,才能明白老子所講“無為”的 含義。老子指

7、明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的規律:“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 不為,也不是消極無為?!盁o為”的正意是順其自然,因 勢利導,無所不為,沒有辦不到的事情的意思。在這里,“ 道”和“無”是同一個意思,是通用的。所以“無為”即 是“道為”。道,揭示的是規律。無為,即是按照客觀規 律辦事?!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終 “無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绊樒渥匀弧?、“因勢 利導”是最高的法則?!盁o為”,即“無背道之行,順自然 而為”。漢字把“人” “為”合而為“偽”字,不正警示人 們背道的人為是虛假的嗎?只有“道”、“自然”才是真。 要去偽求真,則需“無

8、為”。柳宗元的名文種樹郭橐傳 中以種樹講哲理,種樹高手“能使樹活得長,長得快,不 過是按照樹生長的自然規律,充分適應它的天性而已”并 不是人的能耐。這是“無為”思想的生動說明。二.“無為 教育藝術的內容深化教改、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德育的實效,應從無 為管理的思想中得到啟示,從教育哲學上找到一個新的思 考角度。當前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相當多的空洞、枯燥的說教與青少年不斷增長的自主意識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事倍功半、勞而無功甚至事與愿違的事屢見不鮮。體現無 為管理思想的“無為”教育藝術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徑和方法).“無為”教育藝術的教育過程模式“無為”教育理論認為,以教育意識為

9、核心, 教育過程表現為四種模式:第一種,教育者有明顯的教育 意識,被教育者有明顯的被教育意識。在學校和家庭中, 這種模式最普遍。有一所學校,成功地組織了 “熱愛生命” 的主題班會。學生到自然博物館參觀“人之由來”展覽后 寫了觀后感,請家長到學校來參加班會。班會上,家長紛 紛講述了十月懷胎的艱難,為了保胎不擠公共汽車上班, 堅持步行頂風冒雨;為了保胎感冒發燒不敢多吃藥讓 學生了解了母親懷胎的生理反應。這一別開生面的班會, 強烈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艱難, 懂得了生命不屬于自己的道理,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 命的道理。教師、家長、學生都明確參加班會的目的,教 育意識貫穿全過程。第

10、二種,教育者有明確的教育意識,但被教育者沒有意識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覺中 受到教育。一位父親帶3歲半的兒子去游玩,遇到了一個 土坑,兒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兒。當兒子玩得高興時,爸爸 蹲在不遠的地方,不讓兒子看見。兒子玩夠了,要上來, 開始喊爸爸。爸爸一聲不吭,裝沒聽見,兒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還是不理他。于是他連哭帶罵:“壞爸爸,大壞蛋!嗚嗚”叫喊哭罵兒句都不見爸爸露面,兒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辦法,終于發現了坑邊的土階梯,便手腳并 用地爬上來了。當他發現爸爸就在坑邊一棵大樹下蹲著時 便驚喜地撲上去,高興地摸著小拳頭不無自豪地說:“是我 自己爬上來的!沒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來!”爬坑,孩子感悟

11、到“我行!收到了父親預期的效果。這不正是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和戰勝困難的意志嗎?不正是家長的“無為” 創造了孩子的“有為”嗎?這不是比空洞的說教高超得多 嗎?這是“無為”教育藝術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構思, 去創設一種情境,引導一種經歷,讓學生和孩子真正成為 教育的主體,在實踐進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 的升華。第三種,教育者沒有教育意識,但受教育者往往 在意外中受到教育。一位母親發燒躺在床上,對女兒輕聲 地說:“真想吃口西瓜”。女兒卻只是想有一堆數學題還沒 做,望著陰沉沉快要下雨的天,怕耽誤時間不理茬兒。突 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她表姐急沖沖地闖進來:“姨,姥姥 又喘起來了,臉發白,昏過去兩

12、次了?!敝灰娝龐寢屢汇?, 立即翻身下床,抄起大衣,拉起表姐就往外走,邊走邊囑 咐表姐去換氧氣,竟沒理會女兒遞給她的雨傘。媽媽急匆 匆地走了,女兒舉著雨傘站在雨里,好久好久。她的心怎 么能平靜呢?媽媽重病在身,可她為了母親卻不顧自己。她想吃一口西瓜,我卻不敢接她的話茬兒。這位中學生 在西瓜代表我的心的作文中寫道:“那雨夜好長好長啊! 也就是自那雨夜以后,我驚異地發現我長大了,變成了懂 事的大姑娘。在母親節到來的時候,我要去買一個大西瓜 給媽媽,西瓜代表著女兒一顆愛媽媽的心?!蹦赣H的身教促 使孩子開悟,這是成功的無言之教一例。母親并不是有意 示范,女兒也并不認為母親的行動是用意在教育她。但母 親的

13、行動本身完成了一個教育過程,受教育者在對比中得 到心靈的凈化。第四種,教育者沒有教育意識,但被教育 者有明顯的受教育意識,能主動接受教育。一名中學生仰 慕某語文教師己久,但未分到該老師班里。一次該老師來 班里監考,喜出望外。因試卷印刷模糊,老師在黑板上工 工整整地寫了一個“鶴”字。全班同學都停止了答卷,欣 賞起優美的書法。這一個字,給學生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 象,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取精神。由于敬佩,在 學校中學生模仿老師的宇,文如其師,字如其師的現象相 當普遍?!耙蛔种畮煛绷顚W生終生受益,可見“無為”教育 藝術的魅力(二).“無為”教育藝術的特征從對四種教育 模式的簡要分析中,我們注意到

14、教育意識在“有” “無”之 間的轉換。最有教育藝術的是,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 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這可 謂“不教而教”。“不教而教”可稱為教育的最高境界。以之為主要特征的“無為”教育藝術,反映了一種特定的教 育過程。在結晶中華民族智慧的成語中“不而也反映了這種特有的事物發展規律。三國演義中的赤壁 之戰,諸葛亮與周瑜在手上同時寫出“火”字,可謂“不 謀而合”。諸葛亮在城樓撫琴觀景驚退司馬懿大軍,堪稱“不戰而勝”“不言而喻”、“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不翼而飛”、“不寒而栗”諸多成語概括了生活中的 這一類經驗。“無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藝術和技巧, 研究受教育者

15、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即受 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感悟過程及規律。所以,它具有以下特 征:1.教育意圖的隱蔽性:“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起來, 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 這句話,集中概括了 “無為”教育的首要特征。前文中所 述一父親讓幼兒自己從坑里爬出來的做法,具有教育意 的隱蔽性。北京日報曾以不教而教的啟示為題刊登 了這樣一個教育故事:一個女孩初學小提琴,琴聲如同鋸 木頭,父母不愿聽。孩子一氣之下跑到幽靜的樹林中學練 突然,她聽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贊許,老人說:“我的耳朵聾 了,什么也聽不見,只感覺你拉得不錯! ”小女孩受到鼓勵 于是每天都到樹林里為老人拉琴。每奏

16、完一曲,老人都鼓 勵說:“謝謝,拉得真不錯!”終于,家長驚異地發現了女 兒優美的琴聲,忙問是什么名師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且她的耳朵從未聾過。裝耳聾,引導孩子走向自信。她認真傾聽孩子的琴聲,對 孩子不斷鼓勵,雖沒有具體施教琴藝,又沒任何說教,但 卻給了孩子動力和智慧。女孩每天為殘疾孤寂的老人拉琴, 從中悟到藝術的價值和魅力,琴德、琴藝都得到升華。這 個傳奇故事蘊含著豐富的“無為”教育的哲理。2.教育手 段的間接性:傳統教育常用直接的教育手段,如:講課、 報告、參觀、訪問、表揚、批評、獎勵、懲罰、談話等等。 與之對比,“無為”教育鮮明的特征是少運用甚至不運用某 些直

17、接的具體手段,而是采用教育者的行為,在有意或無 意中去觸動受教育者的心靈,促使其覺悟。這種間接手段, 有時更有力量。一位母親怕耽誤孩子的學習,風塵仆仆趕 了幾十里路,把兒子落在家里的書送到學校,然而這本書 卻是孩子在家里看的一本小說。母親的行動震撼了孩子的 心,使他強烈感受到深沉的母愛。不識字的母親并沒有如 常人一樣講刻苦學習的道理,卻收到了促使孩子猛醒,從 此用功讀書的效果。此處無言勝有言。3.教育者身教的示 范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示范,崇高的師德是 最具魅力的“無為”教育?!皩W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 師無小節,節節皆楷?!保ㄋ锥稚羁痰仃U明了教師示范 作用的重要性。的確,教師

18、無小節。選擇了這種職業,就 應時時處處為人師表,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深遠。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教學,自然,教師的示范作用主要應該體現在教學上。教師示范,不僅要體現在學科的知識結構中,而且要體現出思維品質和哲學高度。應既是學科課,又是哲學課,既要傳播知識又要啟迪智慧。平常常說的功夫在課外就是這個道理。弦外之音最動聽,感受的是樂曲的美和心靈的美。4.受教育者親身經歷的體驗性應該說,沒有親身的體驗,就不會有覺悟?!盁o為”教育是學生作為主體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是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我行!”北京有一位“十佳少年”,她從美國回來,是自己到學校辦的轉學手續,沒有父母陪同。這位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

19、力自然得到了提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獲取知識如此,提高覺悟也必須有真切的體驗。學生必須通過行為體驗,方能感悟人生。所以,讓學生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有效途徑,這是很有道理的。體驗成功,實施“我行教育”,大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三).“無為”教育藝術的方法現代教育理論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導”要促進“主體”的發展,其真諦應是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則應開發潛在的積極因素,引導其開悟?!盁o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這一過程是因勢利導,是教育者的“無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為?!盁o為”教育藝術常用方法有如下幾種:垂范:教育者的示范,

20、無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講的就是垂范的作 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為成為楷模,自然會產 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務就 完成了一半。學校新教學樓的垃圾道堵了,總務處在道口 旁貼了個封條一一 “禁止傾倒”。在此后的兩個月里,學生 們掃除后都要穿過操場,將垃圾倒在老樓的垃圾道里。校 長手術后上班了,他發現封條后便抄起鐵棍通垃圾道。一 位看到的老師告訴他:“總務處己貼了告示”。校長說:“你 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貼上封條不用了? ”教師無言 以對?!耙褜W校也當成自己的日子一樣過?。 毙iL的這 句話深

21、深印在這位教師的心上。后來她也當了校長,時時 處處記著要“以校為家”。傾聽:教育者虛心、認真聽取教 育對象的傾訴,促使對方在宣泄中實現自我心理調節。當 人產生心理沖突時,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訴說。教育者 要善聽,即對教育對象的任何想法(當然不一定正確)要 聽得進去,表示理解,在傾聽中因勢利導,讓教育對象自 己得出正確結論。心理學家認為,認真的傾聽就完成了心 理咨詢任務的一半。記得一個當醫生的朋友曾經講過的故 事:一個被診斷為絕癥的病人,常常在拿藥的時候到他那 兒坐坐。醫生由于職業的習慣,常和他聊聊,或者就那么 靜靜地聽著。一次,那個病人說了很多很多他的過去、現 在、幸福、心酸,他生病后的種種心

22、境和牽掛。朋友聽了 許久許久。病人說完了,如釋重負,輕松多了。后來,聽 說那位病人去世前的情緒一直很平穩,配合治療也比過去 積極多了,并且把被醫生判定為三個月的生命延長了近一 年。朋友對我說,他很欣慰那天沒有對那位病人進行長篇 大論的勸慰與建議,而只是靜靜地傾聽了訴說。他頗有心 得地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所起的作用,可我卻從這件 事中知道了開方、看病醫治的只能是軀體,而傾聽卻能使 一個人的精神得到寄托?!奔睿航逃咄ㄟ^語言或文字等 多種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教育對象的心靈,調 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開發潛能。激勵源于尊重,源 于信任。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對象的心靈震 撼。

23、一位小學校長對童年一次考試分數難忘的記憶:由于 中途轉學,功課落下了不少。一次數學考試后發卷子,我 提心吊膽地接過來一看,非常意外,老師沒有打分,只寫 了兩個字:“哎呀!”。此刻,我領會了老師的心意,老師 不相信我會這樣,老師在給我機會,老師在期待著我,老 師在用這樣一個善意玩笑似的方式等待著我的努力。我決 心把落下的功課補上。果然,又一次考試我得了滿分。許 多年過去了,我又經歷了無數次考試,見到過成百上千張 試卷,但只有那份沒有分數,寫著“哎呀!”的試卷,成了 我心中永遠的珍藏。體驗: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育對象 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獲得真切的感悟,認識事物 的本質和規律。沒有體驗,就沒

24、有完成教育過程。體驗成 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徑。在體驗中獲得了 “我行! ”自 信意識的增強。為戰勝膽怯,一位母親讓她五年級的女兒 買10張北京晚報,再按原價賣出去。半個小時過去了 孩子張不開嘴。經過思想斗爭,戰勝了虛榮,開始大聲吆 喝,終于把報紙賣出去了。在鬧市區賣報,這是一種情境 活動。孩子受到了磨煉,體驗了成功,得到了單靠說教不 可能有的思想收獲。對比:使教育對象在事件或情感對比 中,找到差距,心靈受到震撼而猛醒、開悟。沒有比較就 沒有認識,沒有比較就沒有教育。反差越大,給人的印象 越深。在反差中,發現道德境界的高低,自然產生羞愧、 自責,從而獲得認識的飛躍、精神的升華。有這樣一個故 事

25、: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訪名師, 刻苦訓練,終于達到了百發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 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術,遙指空中的兩只飛鷹 武士心領神會,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卻說:“取 鷹何用弓箭,高手當不射而射”。言罷,高僧抬手一指 虛點向空中的一只飛鷹,只見那鷹好如受重創,徑直落至 高僧的腳下。武士大為震驚,嘆道:“這才是射藝的最高境 界?。 庇鼗兀簩逃龑ο蟮膯栴},不采取就事論事的直接 說教,而是通過心理暗示啟發聯想等手段,使其認識事物的規律、領悟生活的真諦。為了前進而后退,為了走直道 而走彎道,這往往是獲得成功的策略。一位中學生是生物 愛好者,搜集了眾多的標本。他媽媽是

26、教師。有一段時間, 發現兒子做作業時情緒不高。她沒有直接詢問,而是對兒 子說:“媽媽今天比較累,想去逛公園。你陪媽媽一起去 好嗎?”逛公園時,面對各式各樣的植物,媽媽不斷發問, 兒子滔滔不斷地解答,顯示了豐富的知識。晚上媽媽發現, 兒子做作業時情緒特別好??瞻祝恨饤壈k代替,給教育 對象留有創造的空間和時間,調動其主動性。為了取得教 育的實效,往往需要等待。“耐心是偉大的老師”。楊振寧 在西南聯大讀研究生時,他的導師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寫一篇論文固體中有序與無序的問題,并要 他參看一本書。楊振寧看不懂這本書,便去向王先生請教。 王先生一個字也不講,卻又要他看第二本書。楊振寧第二 本也

27、看不懂,又去向王先生請教。王先生還是不講,又推 薦第三本書給他看,并要求他看完第三本書后,再回過頭 來看第二本和第一本,并說出對第一本書的見解。楊振寧 反復讀了第三本書后,再讀第二本和第一本,果然寫出了 優秀的論文。寬容:對教育對象錯誤、過失產生的原因, 給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寬厚態度、寬松環境 中自省?!俺銎嬷苿佟钡谋ㄟ\用在教育領域是教育方法的 極致。教育者的寬容使教育對象無地自容,這是真正的教育詩篇。一位學生的個人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向教師說了 一痛尖酸刻薄的話。這位教師沒做任何解釋,只是給她寫 了一首小詩:土地寬容了種子,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 海,擁有了浩翰天空寬容了云霞,擁

28、有了神彩人生寬容了 遺憾,擁有了未來學生收到后,沉思良久,突然笑了。她 覺得生活真美好,自己很幼稚。三.“無為”教育藝術的反 思在班主任的實際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班級管理是一 項艱巨繁雜而意義重大的工作,處處充滿學問與挑戰。班 主任應不斷加強自己的教育理論學習和探索,在工作中不 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學習了 “無為”教育理論,結合 工作中的感悟,談談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一).要“無為 必先“有為”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求班主任立 足現實,努力搞好實際工作,又要求班主任著眼長遠,加 強學習、研宄與探索。要想做到管理工作的“無為”,班主 任必須先腳踏實地地對待工作,同時加強自身教育理論的 學

29、習。班主任工作必須從小事做起,從具體的事務做起, 扎扎實實搞好班級管理。深入到學生中,認真了解、研宄 學生,掌握班級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班主 任既要做學生的導師,又要做學生的朋友與助手。學生情 緒波動,班主任要找他談心;學生參加義務勞動,班主任 要率先垂范;學生生病住院,班主任要照前料后班主 任的工作是如此具體而細微。只有具有務實精神,班主任 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班級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實效。在務實工作的同時,班級工 作需要理論的指導,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總結經驗、 吸取教訓,以不斷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自身修養與素質。 加強自身理論學習的更高要求在

30、于班主任要有開闊的眼界, 長遠的眼光,廣泛關注教育發展動態,大膽創新,用自身 的實踐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推動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笆?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安唤潭獭?,首要的要求是 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盁o為”教育藝術對教師理論修養提 出了新的要求。它提出的課題意義在于倡導學習教育哲學, 提高教師理論修養,促進素質教育?!盁o為”教育時常表現 為無言與無形,甚至達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有人稱其為教 育的極致,實屬教育藝術的高層次表現。教育者要嘔心瀝 血,從創設情境到引導經歷,從教化進入悟化,使受教育 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的感覺、新的體驗,獲得精神的 升華,靈魂的凈化。這一過程呼喚著教師積極的

31、進取,也 指示著教師提高修養的方向。(二).順勢而為“無為”教 育的真諦應是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引導其開悟?!盁o為” 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這一過程是因勢 利導,是教育者的“無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為。班主任 作為班級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并運用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知識轉化規律等教育規律,充分考慮到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動性,在發展與調整的關系上把握好教育規律與學生自我發展的特點,服務學生發展的需要。所以,用在班級管理上,就是“順”: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知識轉化規律。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掌握規律,順勢而為,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32、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較多,如實行“全封閉管理”以避免學生受校外不良影響,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以控制學生越軌行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減小學生犯各種錯誤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氣侯”,從而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但僅僅靠“堵”是不行的。過多地應用“堵”的方式,有兩點不利:一是容易使學生成為工作的“對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增強學生的抵抗力與社會適應能力。少數的班主任以“不出亂子”、“不出事”為目標,采用“盯、嚇、壓、罰”等方式管理班級,表面上班級“平安無事”,實際上引發的問題卻不少.有所為,

33、有所不為“無為”管理理論指出,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為,在“大事”上有所為,只 有在“小事”上有所不為,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 為。班級管理工作的對象是活生生的成長發展中的學生。實際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學生的坐 立行走、穿著打扮,大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前途命運,以 及班級的建設與發展。對待管理內容,如果事必躬親,早 晚跟班,無所不管,甚至充當著“管家”、“警察”或“保 姆”的角色,這樣的管理方式固然有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過多過死,容易造成學生依賴性強,創造性、獨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雜務,疲憊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與發展。陶行知說“教是為

34、了不教”。魏書生認為“管是為了不管”。其思想從根本上說,是要充分揮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做到“管放結合”。具體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級的長期目標,把握班級工作的整體思路;培養一支強而得力的干部隊伍,并加以指導監督;做好個別學生及全體學生的思想工作,增強班級凝聚力、向心力;協調多方面關系,形成教育合力。在具體事務上,學生能做的,班主任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把一些具體事務分派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分工授權,建立層次分明的立體型管理體系,如公物維修、書刊保管、活動組織、班干部選換、班規制定等等。引導學生參與管理,逐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管大放小,管

35、主放次,授權負責,分層管理,既有利于班級的建設與發展,又有利于學生個性完善、能力的提高。(四).君無為而臣有為班主任在識賢、求賢、用賢上決策時有所為,在 人才的具體工作執行時則無所為。此處的“賢”,指的是學 生中的管理者。班主任尤其要注重培養自己駕馭人才的能 力,知人善任,了解什么時候什么樣的學生是在班級管理 中可以成為助手。班主任作為班級的主要管理者,要想真 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在小事上有所不為”,就必須在 使用班干部上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在中 國古代,人們從歷代治國成效經驗中,早己認識到“君閑 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閑國必衰”的道理。所以,在管理之 道上,黃老學派主張“君無為而臣有為”。在用人上對于賢 臣必須高度信任,充分放權,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充分調動與發揮班干部和全體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 而不是越俎代庖。(五).為于前,無為于后事后控制不如 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對待學生容易犯的錯 誤或者班級管理中的疏漏,應該以預防為主。等到錯誤發 生,造成了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應該細心留意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動 態,善于發現問題,及時把問題控制于萌芽狀態,并加以 可行的措施解決問題,消除隱患。(六).“管”之有為與 “放”之無為結合道家的管理哲學是“治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