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地理選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導學案(含答案)_第1頁
【人教】地理選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導學案(含答案)_第2頁
【人教】地理選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導學案(含答案)_第3頁
【人教】地理選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導學案(含答案)_第4頁
【人教】地理選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導學案(含答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節海底地形的形成【學習目標】1.運用海底擴張學說的觀點,解釋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與分布。2.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與分布規律。一、洋殼的形成與海底地形1 . 20世紀60年代以后,說和學說的提出,標志著對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較 為科學的解釋。2.海底擴張說(1)大洋底部地殼不斷生成一一擴張一一消亡的過程,是地幔中 的結果。(2)洋中脊是洋殼在 對流上升的托頂作用下形成的,是洋殼的 處。(3)洋盆是隨著新洋殼不斷生長,地幔物質的 向兩側推開,海底不斷擴張而形成。二、洋殼的消亡與海底地形板塊構造學說:地球巖石圈是由 構成。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在交接處碰撞,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

2、,向大陸板塊俯沖至,洋殼在高溫彳用下融為。板塊的俯沖帶形成 ? 或? 。生長邊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殼的誕生地;消亡邊界一般位于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交接處,是大 洋地殼消亡地帶,多形成海溝、海岸山脈。如下表:板塊相對移動方向對地球面貌的影響舉例形成邊界的類型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 洋等生長邊界板塊 相撞 (相 向移 動)大陸板塊與 大陸板塊相 撞形成巨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 斯山脈消亡邊界大陸板塊與 大洋板塊相 撞大洋板塊因密度較大, 位置較低,便俯沖到大 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 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 擠上拱,隆起形成島弧 或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島弧、安第 斯山脈、臺

3、灣山脈等典例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新華社2005年11月4日電:“大洋一號”科考隊員利用儀器勘測數據繪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 脊的海底地形圖。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為大西洋海底地形“畫像”。這幅地圖覆蓋了北緯 14.85度、西經44.9度一帶2 700多平方千米的區域。地圖涵蓋的區域還包括著名的 羅卡切夫海底熱液場區。這片海底由地熱驅動形成的海水噴涌,不僅在深海形成了煙囪狀的奇特景觀,而且在“煙囪”附近沉積了大量熱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屬物質具有可觀的開發價值。材料二大西洋輪廓圖(1)分析島嶼A的形成原因。(2)字母B處的海岸線特征是 ,最有可能是 海岸(填海岸類型)。(3)圖示海域處

4、于海洋發育的 期,其面積將 ,請用海底擴張說解釋之。答案(1)洋殼底部的地幔物質對流上升,露出洋面,巖漿冷卻形成。(2)曲折 基巖(3)成年 擴大 洋殼底部的地幔物質不斷上升冷凝形成新的洋殼,新洋殼不斷生長推動洋殼向兩側移動, 海洋面積就不斷擴大。解析 該題綜合考查了大洋的特征、海底地形的形成。從海陸輪廓看,圖示區域A為大西洋北部的島嶼冰島,它位于洋中脊的北端;字母 B處為北美洲的東岸,海岸線曲折;大西洋的洋中脊位于中間,說明已形成了 洋中脊體系和深洋盆地,標志著它已進入成年期。陵式練習1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雙選)()A.海底巖石年齡很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B.海底巖石年齡以大洋中脊為軸對稱分布

5、,由大洋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C.海溝是洋殼的生長地帶D.大洋中脊是洋殼的消亡地帶二、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申。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并還 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并不像大陸漂移學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巖石圈板塊在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典例2讀“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6、。小牛長邊界(海崢、忖展)+科L邊界(海河.擊也芾)(1)圖中數碼代表 板塊,代表 板塊。(2)圖中甲和乙之間,丙和丁之間距離逐漸縮短的是 ,為什么?(3)A處與B處相比,地殼較穩定的是 ,原因是什么?(4)現在大西洋仍不斷擴展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美洲亞歐(2)丙、丁 二者間的板塊邊界類型為消亡邊界,地殼作相對運動。(3)A A處位于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B處位于板塊交接處,地殼活躍。(4)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間,已經形成了洋中脊體系和深海洋盆,正處于成年期。解析該題以六大板塊示意圖為切入點,重點考查了板塊構造學說與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的關系。從板塊運動的方向看,甲和乙之間是生長邊

7、界,丙和丁之間是消亡邊界;A處位于板塊內部,B處位于板塊交接處;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間,已經形成了洋中脊體系和深海洋盆,正處于成年期。段式練習2】有關島弧鏈和海岸山脈的形成原因,敘述正確的是()A.兩個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形成的B.兩個大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C.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相互碰撞,大陸板塊受擠上拱而隆起形成的D.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大洋板塊受擠上拱而隆起形成的1 .在板塊張裂地區常形成()A.裂谷或海洋B.海溝和海嶺C.島弧鏈和海岸山脈D .褶皺山脈和高原2 .板塊 構造學說中,意見還不一致的問題是()A.板塊構造是指地殼還是巖石圈B.板塊構造運動的方向C.板塊運動能否引起

8、火山、地震D.板塊持久大幅度運動的動力3 .下列應用板塊構造理論對地質地貌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大西洋由板塊碰撞而形成B.臺灣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而成C.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是大洋地殼的誕生處4 .科學家依據下列哪個事實推斷海底在擴張()A.離海嶺越近,巖石年齡越輕,離海嶺越遠,巖石年齡越老,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B.海底有 高原、盆地、海嶺、海溝等多種地形C.大陸會漂移D.海底有火山爆發5 .有關全球構造問題的說法,錯誤的是()A.大陸漂移說是由魏格納提出的B.海底擴張說認為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的誕生處C.板塊構造學說是在

9、海底擴張說和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產生的D.上述三大學說的提出,說明人類對海底地形已有了科學完整的認識6 .讀“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海底地形 A處為, P處為; B處是 物質上升處。(2)在M N板塊的地殼部分,硅鋁層較薄,甚至缺失的是 (填寫字母)板塊的地殼處。(3)下列各類巖石中,在 H處常見的是()A.玄武巖 B .頁巖 C .花崗巖 D .石英巖(4)據勘探,C、D、E三處海底地層巖石年齡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 學說的建立提供了事實依據。(5)如M板塊為太平洋板塊,則 N板塊的名稱是 板塊,當M板塊俯沖到 N板塊下面, 壓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稱是 山系。IKE

10、 SHI ZUO tE這個發現為N板塊受到擠東南網2011年6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道,有關大陸旅客來臺觀光自由行,兩岸經 多次溝通,以6月底前實施為共同目標。據此回答12題。1.臺灣島形成的原因是()A.臺灣海峽斷裂擴張B.太平洋洋殼向亞歐大陸俯沖,大陸板塊受擠壓隆起形成的C.海底火山噴發D.洋中脊抬升2.臺灣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A.海底火山噴發8 .位于洋中脊裂谷帶附近、多裂隙C.位于臺灣海峽裂谷帶D.處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接處,地殼運動活躍9 .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一一島弧鏈,是下面哪兩個板塊相撞形成的()A.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B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C.太平洋板

11、塊同美洲板塊D .太平洋板塊同南極洲板塊10 下列應用板塊構造理論對地質地貌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塊張裂而產生B.臺灣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而成C.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和島弧是新大洋地殼的誕生處讀“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回答 58題。5 .圖中表示洋中脊的是()ASB.C.D6 .圖中洋底地層年齡最老的是()ASB.C.D7 .圖中是()A.洋殼在地幔物質對流上升的托頂作用下形成的8 .地幔物質從中脊的頂部裂谷帶涌出,冷卻凝結形成的C.地幔物質的對流將新洋殼不斷向兩側推開,海底不斷擴張形成的D.地幔中物質對

12、流的結果9 .圖中處島嶼是()A.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形成的10 地幔物質從中脊的頂部裂谷帶涌出,冷卻凝結形成的C.地幔物質的對流將新洋殼不斷向兩側推開,海底不斷擴張形成的D.地幔中物質對流的結果11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綜合近年GPS1S結果,菲律賓海板塊平均每年以30。角向西北移動 8.2厘米,與臺灣所處的亞歐板塊形成頂撞。“ 9 21”臺灣大地震的根本原因就在這里,而板塊造成的沖撞集中在車籠埔斷層,本次地震震源深僅1km花蓮東部正是菲律賓海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地帶,這里直接可以在地表觀察斷層的活動,是世界上少有的可測量活斷層的地質奇觀。科學家們測量的結果表明,這里每年被菲律賓海板塊頂

13、推而垂直升高1cmi向西北推移23cm(1)菲律賓海板塊屬于六大板塊中的 板塊。(2)臺灣位于 地震帶上。(3) “9 21”臺灣大地震按震源深淺分類屬 地震。(4)花蓮與震中相比().震級相同,烈度不同.震級和烈度均不同運動為主。A.震級不同,烈度相同BC.震級和烈度均相同D(5)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地殼以答案基礎梳理海底擴張 板塊構造 物質對流 地幔物質 誕生對流板塊地幔巖漿海 溝?島弧?海岸山脈變式練習1. AB 根據海底擴張學說,海底巖石年齡一般不超過2億年,海底巖石年齡以大洋中脊為軸對稱分布,并且由大洋中脊向兩側由新變老,海溝是洋殼的消亡地帶,大洋中脊是洋殼的生長地帶,故選AR 2.

14、 C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主要活動與變形發生在板塊邊緣,即板塊交界邊。板塊俯沖,形成海溝、島 弧與海岸山脈。自主練習1. A 地球板塊分為三種狀態: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三為 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比如海嶺 就是分離型板塊邊界下形成的。2. D 板塊構造學說深刻地解釋了世界地震和火山分布、地磁和地勢現象、巖漿和造山運動,說明了全球 性大洋中脊和裂谷系、大陸漂移、洋殼起源等重大問題,以全球整體的研究觀點,開拓了地球科學研究的深廣 度。但該學說對板塊活動具體作用過程和細節還不十分準確,對板塊動力

15、的確定還有問題,對板塊內部構造與 板塊俯沖消亡及伴隨的巖漿活動研究不足,還不能圓滿地解釋大陸巖石圈的成因和演化,有待進一步的完善。是有關巖石圈發展的一種學說。3. B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是大洋.地殼的消亡處,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臺灣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而成。大西洋是由海底擴張而形成的。4. A 海嶺是地幔物質從大洋中脊頂部裂谷帶中涌出,并冷卻凝固形成的,是新的洋殼誕生的地方。新洋 殼在海嶺附近形成,老的洋殼被推移到遠處,這說明隨著洋殼的不斷形成,海底在不斷擴張之中。5. D 此題考查全球構造的幾大學說的情況。相對陸地地形.而言,人類對海底地形成因的認識較

16、為粗淺,尚處于假說階段.,談不上科學完整。6. (1)海溝 海嶺 地幔 (2)M(3)A(4)E、C D海底擴張 (5)美洲科迪勒拉解析(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圖中M為大洋板塊,N為大陸板塊。兩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密度大,位置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A處),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壓上拱,隆起形成島弧和海岸山脈。根據海底擴張學說,圖中B為地幔物質,從 P處海嶺頂部涌出,冷卻后形成新的地殼。(2)根據地殼的結構特點可知,地殼分為兩層,上層為硅鋁層,下層為硅鎂層。硅鋁層在大洋地殼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鎂層卻 是普遍存在的,圖中 M為大洋板塊,所以 M處硅鋁層很薄,甚至缺失。 (3)

17、圖中H處有火山噴發,噴出的巖漿形 成多孔的玄武巖。(4)根據海底擴張學說,圖中地幔物質B處從海嶺P處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涌出,到達頂部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后繼續上升的巖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推向兩邊,離海嶺愈遠,年齡愈老。 所以,圖中E處年齡最老,其次是 C和D處。(5)如果M為太平洋板塊,則 N板塊就是美洲板塊,N受擠壓形成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課時作業1. B 2.D 本題組考查臺灣島的形成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臺灣島是大陸島,屬于亞歐板塊,由于亞 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太平洋板塊位置較低,俯沖到亞歐板塊底部,亞歐板塊被抬升隆起形成東緣的島嶼 和島弧。由于處于兩大板塊交接處,地殼運

18、動活躍,故多火山、地震。3. A 本題考查了六大板塊的分界線,必須仔細讀圖。4. B 根據六大板塊示意圖,大西洋中部是板塊張裂處;北冰洋不在板塊張裂區;臺灣山脈處在太平洋板 塊與亞歐板塊碰撞處附近;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撞處是古地中海海域,今已成為陸地;北太平洋西部的深 海溝和島弧鏈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處。板塊構造理論認為,板塊張裂的地區形成裂谷或者海洋;板塊 和板塊相碰撞的地區形成山脈或島弧鏈。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這是海底擴張學說的觀點,當然板塊構 造理論也予以認同。5. A 大洋中脊是新洋殼的誕生處,其附近地層年齡較小,故圖中處是洋中脊。6. D 不在洋殼上,可排除;中,離大洋中脊最遠,應是地層年齡最老的。7. C 是洋盆,是海底擴張的結果。8. A 是亞歐大陸東部的島嶼,是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大陸板塊上拱形成的。9. (1)亞歐板塊 (2)環太平洋 (3)淺源 (4)B(5)水平教材題解思考(P19)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內存在熱對流,熔化了的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