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_第1頁
初中《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_第2頁
初中《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_第3頁
初中《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_第4頁
初中《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中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下文是關于初中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幫助:第一篇:初中感恩父母 與愛同行主題班會 初中感恩父母 與愛同行主題班會 一、活動建議 感恩意識的缺失是當今中小學生包括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90后乃至00后的孩子,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條件過于優越,一切都來得太容易,導致其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這是現代孩子感恩意識淡薄的根源。本班是住宿班,孩子一周回家一次。每到周五,我們看到家長自然而然接過孩子的書包、行李包,或背或提,孩子則一身輕松,蹦蹦跳跳,想不到去幫幫爸媽。自己忘帶學習用品、校服,沒有羞愧、自責,反而埋怨爸媽沒給裝,沒給帶,自然父母

2、送來也是理所應當。每天午飯,經常有人提出這個菜要多點,那個菜要少點甚至不想要,因為在家不愛吃的菜就不吃甚至不讓媽媽做.班會關鍵是讓在關愛和呵護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父母養育他們所付出的辛勤和犧牲,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含辛茹苦。 二、設計理念 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懂得感恩,人才能煥發出無窮的精神力量。然而今天的學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識淡漠等道德缺失的傾向,"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報恩"。作為教師,我們需加強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在他們心里播下感恩的種子。 三、教育目標: 1、通過生生間的互動,使學生懂得知恩。 2、通過生生、師生間的互動,使學生深刻

3、地理解感恩的內涵。 3、引導學生以一顆感恩的心面對生活,從而培養他們從身邊做起,學會感恩的好品質。 四、 前期準備 每位家長給自己孩子寫一封信,講述養育孩子過程中的不容易。開展"四個一"活動(從最基本的做起)"每周回家向父母問一聲好,給父母倒一杯水,夾一筷菜,和父母逗一下樂"。學習感恩的心歌曲及手語。 五、活動形式 講故事、小品、舞蹈、歌曲。 六、活動過程 (一)、懂得知恩: a:中華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忠孝兩全"、"望云思親"、"上書救父"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b:"祭而

4、豐不如養之厚,悔于晚何若謹于前"的古訓,更是督促后輩履行對父母的贍養和孝敬。 c: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已經習慣了父母的關愛,習慣了接受父母的幫助,并且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只知受惠,不知感恩。(放學錄像) d:你們知道嗎?是父母給了我們美好的生命,是父母養育我們長大成人。 a:從十月懷胎,到呱呱墜地,從嬰幼兒到如今,他們日夜操勞,費盡了心血。 b:同學們,父母的一片苦心,你們理解嗎? c:請聽故事大樹與男孩 d: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1、那棵樹就象我們的父母,總是把他們身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初中感恩父母 與愛同行主題班會初中感恩父母 與愛同行主題班會。并在心中祈禱:"

5、祝福我們快樂,順利,平安。2、故事中的小男孩不懂父母的呵護和愛,只知道要求和索取。"3、我們對父母"預取預求",而他們卻"無怨無悔",為什么他們能這樣做只因為愛。我想也只有"愛"的力量才那么偉大!4、我相信,當小男孩長大成人,為人父母時,他也會向蘋果樹一樣呵護他的孩子,而不求回報!天下父母大都如此,為了子女的幸福,盡其所有,不辭辛苦。) a: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 b:父母愛子女之事,罄竹難書。 c:同學們,請調動回憶,抓取你同父母之間的感人事例,動人瞬間,與大家分享你身邊的愛的故事。(同學討論) d:同學們說出了父母對

6、自己關心照顧的點點滴滴,說明我們已懂得知恩。 (二)、理解感恩 1、初步理解"感恩"的涵義。 a: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為國人所推崇的傳統美德。 b:追根溯源,孔子倡導的做人要具備孝敬父母的美德就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感恩教育。游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成語,告訴我們的也是感恩。 c:語文課上,李老師曾經告訴過我們"羔羊猶跪乳,鶿鴉尚反哺"。連動物都有感恩之心,更何況我們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了。父母給與我們生命,是我們的生命之源。從我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照顧我們、看護

7、我們、愛護我們、給與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了。只要我們健康、開心,父母就會比我們更開心。 d:正是由于爸爸媽媽默默地關心、呵護、陪伴著我們,我們才能安然地面對人生的喜怒哀樂,遠離寂寞與孤獨。同學們,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感恩,學會感恩,我們所有人的父母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給我們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讓我們打開父母的信,去感受那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采訪) a:人們都說母愛似水,的確,母愛是世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 (母愛廣告 ) b:有媽的孩子像個寶,而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擔任著"養不教,父之過"的重任。 c:不要以為父親粗心大意,不要以為父親對我們漠不關心,請看回家的路

8、(父愛的廣告) d:同學們,為了我們,父親熬白了頭發,熬彎了脊背,回家的路,我們也曾經歷,你感受到那如山的父愛了嗎? a:為了我們,父母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勞與汗水。現在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庭用英語怎么說嗎?family (三口之家照片) 那你知道這6個字母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嗎?f-father a-and m-mother i-i l-love y-you 連起來就是: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b:爸爸、媽媽和他們鐘愛的孩子,也就是你,組成了溫馨的小家,讓我們對愛我們爸爸媽媽,用心地,深情地表達一聲:i love you 2、深刻理解"感恩&quo

9、t;的內涵 a:與善心、愛心一樣,孝心與感恩首先是融入人的血液,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的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好情感。初中感恩父母 與愛同行主題班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播放感恩的心的背景音樂,老師講述這首歌背后的故事。 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來。每到日落時分,小女孩就開始站在家門口,充滿期待地望 著門前的那條路,等候媽媽回家。媽媽回來的時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因為媽媽每天都要給她帶一塊年糕回家。在她們貧窮的家里,一塊小小的年糕是何等地美味啊 有一天,外面下著大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還沒回來。小女孩站在家門口望啊望,總也

10、等不到媽媽的身影。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著媽媽每天回家的路,自己去找媽媽。她走啊走,走了很遠,終于在路邊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她使勁地搖著媽媽的身體,媽媽卻沒有回答。她以為媽媽太累,睡著了。就把媽媽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讓媽媽睡得舒服一點。但這時她發現,媽媽的眼睛還沒有閉上!小女孩突然明白了:媽媽可能已經死了!她感到萬分地恐懼,拉過媽媽的手,使勁地搖晃,竟然發現媽媽的手里還緊緊地拽著一塊年糕!小女孩拼命地哭著,卻發不出一點兒聲音來.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么不閉上呢?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

11、樣做了。于是,她擦干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著,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又一遍地用手語做著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落.(舞蹈) 出示歌詞(啟發學生深思): "我來自偶然,象一顆塵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 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 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 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就這樣,小女孩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著,直到媽媽的眼睛終于閉上.

12、 d: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懂事的小女孩,雖然說不出話,但是她明白了媽媽的心,她要好好的活下去,讓媽媽放心的離去。 2:小女孩兒用堅強告訴媽媽,在今后的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風雨,都能勇敢地去面對生活,把感恩化作自己克服困難的動力。 a:我看到大家眼里含著的淚花,我知道大家已經被這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因為父母的愛,才讓我們擁有了比天還要大的幸福。 b:看看樹木尚且感恩于大地,用落葉來肥沃土壤。禾苗且知感恩于農人,將成熟的籽粒送上。 c:鳥兒也知感恩于母愛,以反哺來回報親情,羊兒更是感恩于哺育,以跪乳來表達情意.我們的生活是如此溫馨幸福,我們不應該感恩于默默奉獻的父母嗎? d、

13、同學們,你們曾經怎樣感謝過自己的父母呢? (全班交流) a、是的,我們應該在漫長的時間里全心全意的去愛父母。 b:讓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讓他們也成為一個被愛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 c:讓我們用行動去打動父母,,讓我們也成為一棵小樹,一棵能夠為父母擋風遮雨的小樹。 (三)、學會感恩 d:同學們,現在我們懂得了,要孝敬我們的父母,要回報我們的父母,但現在我們還是學生,是不是學習成績優秀了或只講學習就是孝敬父母了呢?請看小品: 小林是一位成績優秀的學生,父母對他的期望很高,他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最近學校開展孝敬父母的活動,要求學生在家能幫助父母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初中感恩父母 與愛同行主題班

14、會本站提供中小學主題班會-主題班會設計-主題班會教案-主題班會實錄。但小林卻說:"學習成績優秀就是孝敬父母,其他都是多余的。" 這樣做是孝敬父母的行為嗎? (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學習成績再優秀也不行) a:感恩是什么?留心身邊感動的事、感動的人,感動自己,"人能感動,就能幸福。" b:感恩是什么?不漠視父母的付出,及時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動。 c:感恩是什么?從自己做起,讓自己的手心"留有余香",感動父母,感動別人,自己卻覺得這是理所應當。 請看視頻(公益廣告孩子為媽媽洗腳) d、有時"一個不見得轟轟烈烈的行為,一句發自內心

15、的"i love you","一張賀卡、一第二篇:感恩父母_與愛同行主題班會說課稿 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說課稿 (2010-06-24 21:29:11) 標簽:【初中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 雜談 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說課稿 遼寧省 凌源市 三家子小心小學 喬迎春 一, 說活動背景 愛是至高無尚的,沒有愛的世界是死寂和缺少真誠與傾心的,而父母的愛是人類最無私,最永恒的情感,父愛之恩,與江河同流,與日月同輝;母愛之情,能驚動天地,能感泣鬼神;父母的愛是社會最和諧的基石。然而現在的很多孩子卻忽略了父母的愛。漸漸忘記了感動,忘記了幸福的感覺,忘記了說聲

16、謝謝,也漸漸淡忘了感恩與回報, 他們不體諒父母的艱辛,不理解父母的期盼,荒費學業,生活浪費,甚至三五成幫無所事事,打架豆毆,個別同學還欺騙,頂撞父母,有的還時常演繹一場“離家出走”的鬧劇。他們根本不在乎父母的感受,作為班主任老師看到這一切我感到非常的痛心,于是我做了深刻的分析和調查,其主要原因歸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班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自幼被視為掌上明珠,父母對孩子千般寵愛,要什么給什么,致使他們形成了“惟我獨尊,任性,倔強”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班級內的留守兒童也特別多,父母為了工作為了生活,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甚至認為爸爸媽媽不要他了,導致他們出現了“自私,冷漠,

17、孤僻”的危險信號。 為了更好的引導孩子們“走進父母,體諒父母,關心父母,孝敬父母”把父母對自己的愛加以引申,轉化為回報父母的實際行動,讓孩子們常懷感恩之心,讓父母的愛時刻伴其同行,我創設了以“感恩父母,與愛同行”為主題的班會課。 二, 說目標 1 通過一系列活動,增強學生主持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語言情感表達能力,綜合實踐能力。 2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讓學生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縮小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感悟母愛的無私,父愛的偉大,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感恩父母。 3 讓學生學會理解父母,尊敬父母,體諒父母,與父母和諧相處,對父母產生感恩之情,常懷感恩之心,從現在 做起,以實際行動來回報

18、父母。 三,說準備 在確定班會的主題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受到教育,感受到父母的真情,產生愛父母的情感,所以不能靠枯燥的說教,而要讓學生成為班會課的主體,讓他們自己感受愛的真諦,體驗回報愛的快樂。我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開始了以下準備工作。 1,加強宣傳,營造活動氛圍。播放歌曲父親和母親,讓學生感受到那如山的嚴父愛,似水的慈母情,進行全員發動,并公布了本次感恩父母,與愛同行主題班會的部分活動方案,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 2,制定“感恩調查問卷”,了解他們對父母的了解程度,并對數據進行統計。 3,收集一系列反映父愛,母愛的感人肺腑的文字材料,歌曲,和背景音樂等。 4,然后將適合本節班會課的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四, 說過程 本次班會,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篇章 走進父母,感悟愛:第二篇章 體諒父母,理解愛;第三篇章 關心父母,回報愛。 一段感謝人肺腑的主持詞把同學們帶進了 第一篇章:“走進父母,感悟愛” 在天亮了的背景音樂中,課件展示5,12地震中的一個感人場景:廢墟中一位婦女雙膝跪地成匍匐狀保護著自己幾個月大的孩子,在襁褓的手機中還有一條短信“寶貝,如果你能幸免于難,記住媽媽愛你”。出示場景的同時,學生有感情的朗誦關于贊美這位偉大母親的詩歌。 主持人聲情并茂的講述,感染,感動了大家。同學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