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談民族音樂文化在民族精神發展歷史中的傳承與創新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中強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同時也是世界文化傳承中最為堅實的根基。因此,我們應通過回看中國歷史上民族音樂文化在民族精神發展歷史中的傳承與創新,分析研究、總結經驗,為現階段民族精神的傳承及創新提供路標與動力,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傳承,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繁榮發展。一 民族精神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基本內涵及關系(一)民族精神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基本內涵1.民族精神在古希臘有一座著名的德爾斐神廟,它的門上刻有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銘文:認識你自己。千百年來,無數思想家及哲人窮盡一生探
2、究及解讀,我是誰?這一哲學命題,而由此所引申出來的對精神及文化的思考亦從未停止。那么何謂民族精神?縱觀前人的解答,我認為民族精神最耀眼的,是它作為民族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深層標志。它由特定民族在具體自然、社會、歷史環境下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匯聚、碰撞產生,并由民族成員代代傳承,并升華、凝聚成為該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念與文化傳統,是對特定民族社會存在的集中反映。盡管民族精神能夠作為某一民族全部歷史的鏡鑒題照,但它并非是僵化不變的,相反,民族精神鮮活的生命始終在揚棄、發展中,其作為民族存在的血脈與心臟,始終在流動與跳躍。總體而言,民族精神始終以巨大的歷史承載為根本,又以生機勃
3、勃的時代生境為指歸。2.民族音樂文化所謂民族文化就是對民族血脈的融合雜糅,而民族文化又以民族音樂文化為核心內容之一,在各個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民族音樂文化皆表現出驚人的創造性及頑強的生命活力。民族音樂文化由人民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創造,它包含了不同維度、不同時空的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不同側面,是以“民族音樂文化既是音樂現象,體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生境下的文化、美學、語言、民俗觀點,也是文化情思的寄托,其所承載的精神與情感便是其母體民族的思想乃至靈魂,更是其民族精神的載體”。3.民族音樂文化視域下的民族精神 列寧曾說過:“每一概念都處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關系中、一定聯系中”,民族音樂文化與民族精
4、神這對概念也不例外。民族音樂文化視域下的民族精神,體現在天人合一的整體精神,剛健有為的自強精神,人格修養的崇德精神,貴中尚和的和諧精神,且具有博大精深、氣勢恢宏、蘊含深刻、形式多樣的特點。中華民族正是依靠這個精神,締造了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民族精神及民族音樂文化皆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十分重要的產物,民族音樂文化視野下的民族精神是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內容、為紐帶、為媒介所產生的,以音樂文化為表達的民眾心理與民族情感,作為廣義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它產生于民族精神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共同作用,此外它亦是民族精神傳承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和世界各民族間建立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二)民
5、族音樂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互動關系民族精神和民族音樂文化,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作為傳統音樂藝術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其與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根共生,長期流傳于中華民族聚居區并且在人民群眾中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內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經過幾千年發展積淀下來的民族文化遺產,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匯聚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同時民族音樂文化還具有融合、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發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族精神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已經滲透到民族音樂文化中,并通過民族音樂的傳播得以留存、發展。回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與血脈,其映射在“出則撞黃
6、鐘,入則擊蕤賓”的民族政治倫理道德與思想教育中;映射在“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中華民族錚錚鐵骨與民族性格中 ;映射在自強不息、勇于革新又傳承優良傳統的變革精神中 ;映射在勤勞善良又追求美好大同世界理想之中。具體而言,民族音樂文化中蘊含著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則流淌在民族音樂文化之中,兩者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禮記禮運篇中寫道:“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此間,我們看到,禮,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之一,初始于尋常人家的飲食中,而在“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的過程中,古人需“蕢桴而土鼓”,也就是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當作鼓樂,這從一個側面
7、說明了,在古代中國,禮與樂,即民族精神與民族音樂一直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千百年來,我國 的民族音樂文化在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中孕育、發展,連年的戰爭和辱國之痛形成了百代流傳的民族戲劇,抗日戰爭中迸發的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傳唱了中華民族的英勇不屈,亞洲雄風、青藏高原更唱出了當代中國人的豪情和氣節。二 民族音樂文化在民族精神發展歷史中的傳承(一)中國古代民族音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從夏代起到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唐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歷經了,由奴隸制社會的產生、發展、滅亡期間的正式形成和確立,到多民族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期間的逐漸形成和日益穩定。與此同時,民族音樂文化也隨之產生及發展。其一,音樂教
8、育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自集權社會伊始即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上自夏朝起、商、西周三代皆有制度化的音樂教育,且皆以禮樂教育為基本特征。沿襲至西周時,禮樂教育已發展為具有倫理化、政治化、宗教化性質的教育。禮記王文世子中記載“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西周時的禮樂教育互為表里,從內于心的觀念培養,到化于外的行為養成,致力于追求觀念意識與情感體驗的契合一致。在施教內容上是“以樂德教國子:中、和、袛、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此外,在音樂教育的實施上也有嚴格的制度,如“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
9、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龠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周后至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創辦當時最大、影響最深的私學教育,強調“有教無類”,給了更多普通人以受教育的權利,他以“六藝”為主要教育內容,即“禮、樂、詩、書、易、春秋”,其中樂教位列第二,可以說是其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內容。然而孔子強調的樂教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音樂技能傳授,他更多強調的,是與禮教相輔相成,要求“從“技”上的“習其曲”、“得其數”上升到“得其志”,“得其為人”等更深層次的“精神核心上”,充分展現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自孔子之后無論是漢時的董仲舒、魏時的嵇康、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周敦頤等皆是強調
10、樂教的重要性,把育人放在首位,而在育人中對教育對象的精神引導更是重中之重。其二,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幾乎每一個朝代在祭祀的儀禮與音樂上 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同級別的祭祀都會有不同的禮節設置,儀式音樂的選擇上亦會相應的作出調整,甚至會具體到音樂中所用的歌、舞、樂章、樂調、樂器上。周禮大司樂中記載到:“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祗。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可以說“禮的具體運用就表現在樂的上面,如果把樂
11、和舞去掉了,禮就完全成了一個空架子。反過來,如果去掉了禮,古代奴隸主貴族的樂,也就失去了意義。”曾有子云,禮樂相須為用,從上文中我們便能感受到。此外,在遠古巫祭儀式中,樂舞便有了固定的形式,民族音樂開始具備指向性的內容,譬如遂草木、奮五谷、總禽獸之極具有祈禱理想的內容,載民則為祭祀先民,玄鳥為祭祀圖騰。黃帝時的云門、唐堯時的大咸、虞舜時的九韶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樂舞,同樣借助特定的禮儀形式表達。同時,與嚴格的儀禮樂制相對應的便是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擁有極具本朝特色的音樂教育機構或演出場所。如夏、商、西周三代的音樂學校,“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西周時建立起的“成均”、
12、“瞽宗”、“東序”、始于秦興于漢的樂府,還有漢代的太樂、鼓吹署,魏晉時期的清商署,唐代的教坊、梨園及宋元時期城市里的演出場所“瓦子”、“勾欄”等,這些機構或場所的出現與變化與封建王朝的更迭、社會生活的發展、民間世俗的轉換息息相關。同時由這些機構或場所作曲、創編、排演的音樂、舞蹈作品升華凝匯成了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精神血液,在目不識丁者居多的年代,奠定了中華民族對善惡美丑、忠奸正邪的褒貶等最樸素的民族審美,極大推動了民族精神的形成與鞏固及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其三,各朝代的樂教機構促進了不同地區與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如漢代的鼓吹署所教習的鼓吹樂,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馬上音樂,傳入中原后發展為
13、成熟樂種。因此,“鼓吹署本身就是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產物”,此外漢書中所記載的“宣帝時,烏孫公主遣女來至京師學鼓琴。漢遣侍郎樂奉送主女,過龜茲。”說明早在漢代的樂教機構中就已經有來自外域的學員 (二)中國近代民族精神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了幾次重大的民族危機,也經歷了幾次復雜的社會轉型。同時也就在這危機與轉型中,現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精神在仁人志士的呼喚與求索中逐漸清晰,民族音樂文化也隨之有了新發展。其一,五四前后的新文化運動是一場以弘揚民主和科學精神為主旨的思想解放運動,其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通過對國民性的分析與批判,力圖喚起民族精神,呼吁在
14、社會生活實踐中重鑄國民的新精神和新靈魂”科學與民主的文化運動中,各地的新式學校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學校中開設的音樂課程,又稱學堂樂歌,催生了一大批優秀音樂藝術家及歌曲作品。如沈心工的黃河、從軍歌、美哉中華,曾志忞的練兵、游春,李叔同的祖國歌、送別等,此外高等教育上,著名的北京大學,在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帶領下,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宗旨,在課堂中引進錢玄同教習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等。所有的這些努力,對高等院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啟蒙與發展,對于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進程,均具有無與倫比的促進作用。其二,20 世紀 30 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處在了亡國滅種
15、的危急關頭。在這一時期,不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思想家和“左”翼思想家,抑或是其他黨派、團體、社會階層的成員都極為重視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研究與弘揚,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更是出現了一大批展現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優秀藝術家及文藝作品。這一階段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如著名音樂家黎錦輝譜寫的向前進攻、中華民族戰歌、十里送夫、追悼被難同胞,覺劍創作的抗日救國歌,蕭友梅創作的國難歌、國恥、五四愛國紀念歌和國民革命歌,易君左創作的鐵血歌,以及宋壽昌所著的為四萬萬同胞生存等歌曲。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后來全國抗戰歌曲和救亡歌詠的序曲。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長河中,政治和音樂一直有著很特殊的聯系,在民族主義高揚的時
16、代會表現得尤為突出,一般而言這也往往會是一個歌唱和聆聽的音樂時代,1931-1945 年的中國尤其如此。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同抗戰,使得其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在絕境抗爭中得以重新構建,其民族理想和民族認同也寄托在抗日救亡的事業當中, 在構建和彰顯中華民族主義的過程中,抗戰歌曲所發揮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可替代的。特別要提出的是這一時期的延安,這里發展生產、普及教育,創辦了大批文藝社團和文藝刊物,如抗戰文藝工作團、中央劇團、中央民間音樂研究會、魯藝音樂工作團、延安合唱團、延安中央管弦樂團等,革命的音樂文化蓬勃發展。而且延安還召開了由毛澤東主持的文藝座談會,解決了我國的文藝思想問題,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座談會
17、后開展的文藝下鄉運動,創作出了一批具有中國氣派的新文藝作品,如新歌劇白毛女、劉胡蘭,廣場戲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在這些文藝作品中所蘊含、滲透、宣揚的革命文化及思想將中國人民從幾千年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來,去除了封建思想的糟粕,并逐漸形成了現代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基石。比如在傳家寶中,當“金桂作為媳婦在婆婆面前擺出賬本時,就顯示出婦女的自立自強和覺醒,表現出很強的新時代氣息”,當小二黑結婚中的小二黑與小芹展開對封建婚姻的反擊時,“足以見得他們在法律與平等意識方面有了覺醒和自信。”(三)現代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從 1949 年建國至今,中華民族精神歷經了由現代革命精神到當代建設精神的轉型
18、。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使中華民族精神實現了“從以名正實到以實正名,從重義輕利到義利并重,從民貴君輕到民主政治,從因循守舊到開拓創新,從求同去易到有同有異”的轉變。建國后,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藝方針、政策,從最初的“雙百方針”到 2015 年習近平總書記召開的文藝座談會及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意見的出臺,國家層面一直關注著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涌現出的大慶精神與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雷鋒精神與學習雷鋒好榜樣、焦裕祿精神與電影焦裕祿、抗洪精神與歌曲為了誰等,更是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當代內涵。同時,建國后,國家建立了完備的由義務教育
19、階段至高等教育階段的普及型及專業型音樂教育,設立了由中央至地方成系統的文化事業單位、文藝團體,特別是近些年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如以印象劉三姐等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特色民族文藝演出,都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卓著貢獻。三 民族音樂文化在民族精神發展歷史中的創新 (一)民族音樂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頂層設計創新在中國古代,音樂便是一種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涵括了政治、音樂和教化諸因素的綜合性活動。_古代音樂作為統治者強化自身統治的手段,在鞏固統治者統治地位,實現中央集權對社會的永恒把握方面發揮著積極而又潛移默化的力量。古人認為,“禮”即倫理、道德、修養,“樂”為思想、情感、欲念。禮樂文化便是通過將倫理、道
20、德、修養、思想、情感、欲念這些抽象、無形、內在的東西外化為“禮”(禮儀)和“樂”(音樂),具體而言,就是將無形有形化,將抽象具象化,將意識形態化。自西周“制禮作樂”始,音樂活動就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一種特殊的歷史景觀,同時也被賦予了獨特的教育價值。在“祭祖”、“敬神”的活動中,“琴瑟”、“管磬”、“鐘鼓”眾音畢奏,在發揮“政教”功能的同時,實現其“教化”目標:“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明人倫”,養成其社會認同感,終而建構一種穩定的社會秩序。整體而言,古代音樂活動對于“大一統”的政治建構的作用是難以替代的,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音樂教化這種能潛移默化的手段,并將其視為頂層設計一以貫之。相傳我
21、國流傳下來的許多教化音樂,其創作者都是統治者本人。比如樂舞扶來相傳就是由伏羲氏所創,還可將其稱為立本,宋代的羅泌在他所撰寫路史中,曾驚嘆于此舞所具有的威懾和安定天下的神奇之處,因此又給此舞曲命名為立基。而由唐太宗李世民所創的赫赫有名的七德舞又名親王破陣圖,是一首武舞,描述的是唐太宗皇帝大破劉武周之功績,歌頌了李世民的鐵血戰功。從歷代統治者親力親為推廣民族音樂的典故中我們不難發現,民族音樂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不僅有利于國家機器的穩定,而且還能有效推動國民素質獲得整體發展。關于這一點,蕭友梅就曾明確提出,“精神的文化將會是未來世界的重要基礎。高尚的藝術是推動精神文化前進的基礎;而音樂則是高尚藝術的精髓
22、所在,音樂的發展甚至關系到國家的興亡安危。”(二)民族音樂文化中民族精神的教育創新在當前階段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傳承的過程中,通過對文化背景的分析,構建文化傳承及創新的相關內容,從而為民族精神的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奠定良好基礎。民族的文化精髓可以通過其音樂文化得以傳承,而本族與非本族相互區別的標志之一即是他們不同的民族音樂文化,因此,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 與強化,能夠極大的傳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意識。例如:唐代宗教音樂興盛,寺廟僧眾以俗講的形式將統治階級要求的思想潛移默化的植入民眾心中,并匯流成民族精神;在受教育程度普遍極低的封建社會,遍布全國城市、鄉野的戲臺,及在戲臺上上演的家國故事,奠定
23、了中華民族對善惡美丑、忠奸正邪的褒貶等最樸素的民族審美,正是諸如此類的教育創新,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與鞏固及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民族音樂不斷熏染人的心靈、完善性情,它對民族意識的傳承起著重要的影響,對文化的全面滲透深深的作用并匯入國家意識之中。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其道理也正在于此。如果把民族精神比作一頂皇冠,那么民族音樂就是上面璀璨的明珠。民族音樂堪稱是心靈的藝術,它在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生活領域中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是人類最高境界真善美的統一,它不僅向文化滲透,而且還能完善人的心靈和深刻影響社會。具體來說,在民族精神教育創新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24、:其一,以內容設計為根本。可以說一個民族的思想和靈魂就是從其民族音樂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和情感中所體現出來的。因此有必要把民族音樂作為高等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而且還應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促使其民族意識得到不斷增強,奠定學生成長的基礎并不斷完善其人格。所以,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民族音樂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在高校的教育中:首先應做好鑒賞課程的構建。在高校民族精神傳承及創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民族音樂的教育,強化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知。更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強調中國的民族元素,并適當融入地方的民族元素。加強中國民族音樂史中地方音樂史的學習。對于音樂專業類的學生,各地方高校可依托本地資源,
25、加入地方性或少數民族音樂史的學習。例如,在湖南高等院校音樂專業類學生的民族音樂史課程構建的過程中,可以將湖南本土音樂史及境內部分少數民族音樂史作為概論課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全面的了解湖南音樂的文化內涵,在更深層次上了解湖南精神、湘西文化等,并在學習的基礎上實現地方民族精神的傳承及發展。其二,以人文滲透為目標。音樂是民族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蘊含著民族自身審美體現和文化價值的獨特藝術形式,民族音樂_是民族音樂藝術發展狀況在不同時期的重要載體,是一種象征符號,具有鮮明族別標志的文化存在和文化記憶。充分利用民族音樂對文化領域的不斷滲透,使得學生在認 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方面得到
26、加強,從而逐漸豐富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中的基本模式,為民族精神的傳承注入全新的活力最終助力于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形成確立。因此,在現階段高校民族音樂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民族精神與之融合,構建人文性的教育機制,通過人文滲透,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并以民族音樂文化為紐帶,將民族精神滲透入學生的思想體系,最終實現由思想到行為的轉化。例如,在地區院校的具體教學中,可以將民族精神的教育滲透在音樂類課堂活動之中,開展“四個一”活動,即學唱一首民族歌曲、觀看一部民族文藝片、構建一次民族音樂文化的社團活動、開一節音樂文化主題班會等,通過這類活動的構建,可以將民族的人文精神充分的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其三,把情感體驗作為核心。毛詩序就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樂和舞蹈是人們用于表達心志和情感最原始、質樸、自然的形式,正所謂發于內而形之于外,這種情感體驗的表達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對于民族音樂而言,其除了備受矚目的社會教育功能外,它的審美功能也是不能忽視的。說到底,音樂文化能起到移風易俗、治人治世的效用,根源還是在于由它所引發并沉淀的情感。而作為一種動態的文化載體,民族音樂文化不僅能盡情表達人們的豐富情感,更能展現思想與生命的律動。在高校的音樂教學活動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標準國有企業員工勞動合同
- 2025年房屋買賣合同的履行與違約行為解析
- 2024年日用織物制品項目資金籌措計劃書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電子產品轉讓合同范本
- 2025年合同履行過程中的變更解析
- 2025網站設計服務合同范本
- 2025年北京市勞動合同模板
- 2025年杭州市勞動合同范本全文
- 2025短期勞動合同全面解析
- 2025網站建設合同協議模板
- 汽車展覽策劃方案
- 《施工測量》課件
- 鋼材抗拉強度不確定度
- 情緒健康管理服務規范
- 5.1《阿Q正傳(節選)》同步練習(解析) 2022-2023學年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 學習正確的床上用品清潔與消毒流程
- 竹、木(復合)地板工程施工工藝
- 數字媒體實習報告
- 預應力張拉安全操作規程
- 常見眼壓計對比分析文檔
- 呼吸科常用吸入藥物介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