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千古秘訣_第1頁
形意拳千古秘訣_第2頁
形意拳千古秘訣_第3頁
形意拳千古秘訣_第4頁
形意拳千古秘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e- mai l : 108 - - 3 李文彬先生是形意拳大師尚云祥先生的關門弟子,其對本門及武術界的貢獻世人皆知,其文章通俗易懂,既為初學者指點門路,又是門內弟子提高水平的參考。每一篇文章都是經典,破除武術的種種玄虛之說,文章盡顯其拳術之風格和特點,李先生對形意拳的鉆研和領悟能力也是令我們后輩佩服的。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李文彬先生的經典文章。我先來個目錄吧!我收集的可能不太完整或者有其它錯誤和紕漏,歡迎大家幫我補充。這些資料皆來源于網上,愿與各位尚派形意拳愛好者共同研究學習 拳法淵源3 技法、風格、特點及尚氏所傳殊論4 技術內容5 筑基功夫一一樁功三體式6 筑基功夫之二母

2、拳鷹捉1 1 五行拳1 7 十二形拳( 節選) 2 6 形意傳統器械- - 形意連環刀3 1 形意母拳鷹捉4 0 椿功- - - - 三體式4 4 怎樣認識的練好形意拳4 5 尚云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5 1 去秘務實法自然5 4 談硬打硬進無遮攔5 6 談尚云祥先生的崩拳5 9 形意拳的“虎抱頭”6 1 論“養功養道見天真”6 2 形意拳大師尚云樣先生軼事6 6 - - 2 形意拳是一種傳播年久, 習者較多的優秀拳種之一。它具有體用兼優、老幼咸宜、內外兼修、剛柔兼長的優點. 并有形簡意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動作簡樸無華, 故深為人們所喜愛。只要持之以恒, 就可達到怯病、強身的目的。 此

3、拳的創始人以及前幾代的傳人雖有過爭議, 但就譜、史和今人考證, 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際可所創;姬際可傳曹繼武, 傳戴龍邦, 傳李洛能, 傳郭云深、劉奇蘭等及山西宋世榮、車般齋等的說法, 是得到多數人承認的。 就拳技的歷史情況看, 姬際可所傳的拳技與現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從少林寺秘不外傳的“心意把十二大勢”,和河南馬學禮所傳的“心意擎十大形”等來看, 最明顯的不同點, 在于步型和步法上, 他們所傳的都是用側身弓箭步。在拳法上雖都著重單勢的磨礪, 精于技擊, 利于實戰, 但在動作、名稱、內容和技法上, 不僅實質不同, 而且面貌不一樣。 戴龍邦在山西祁縣一帶所傳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 用的是側身弓箭步,

4、 尚未形成現代形意拳所用的雞腿和槐蟲步。但在技法上卻強調了內外合一, 開始著重內在的意識和呼吸, 以及勁力和動作的內外相合。以丹田為本, 以意領氣, 手腳相合, 攻防一體。從這些技法要領來看, 戴龍邦先生開始從動作、招法的傳統中, 突出對內意、內勁以及神、氣的運用。這一轉變是技法上的升華, 無疑是一個貢獻。為六合拳衍變成形意拳創建了技法前提。李洛能學自戴龍邦, 傳入向北, 曾叫意拳, 后改名形意拳, 他使此拳進一步發揚光大。他用似斧、似閃( 似電) 、似箭、似炮、似彈之形來提煉, 形成劈、鉆、崩、炮、橫這五行擎的形和意, 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定順序,治病、強身、增進功力。又把戴龍邦的十大形、七

5、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為十二形( 這就是改名為形意擎的來由) , 豐富了拳法的內涵。他對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煉和充實, 改掉了側身弓箭步, 而代之以兩腿彎屈、前三后七、具有夾剪勁的雞腿和進身跟后腳的槐蟲步, 使形意拳打破武術以弓、馬、仆、虛、歇為主要步型的慣例,形成獨具一格的“行如槐蟲“的獨特步型和步法。成為繼戴龍邦之后一大創新。正因為李先生深入精微、窮其奧秘, 才在技法上達到“拳無拳, 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詣, 被稱為“神拳”。 李門一源的形意拳, 由車毅齋、宋世榮為主在山西廣泛傳播開來, 時人稱為“山西派”。而以郭云深、劉奇蘭先生為首, 又成為河北一支。此拳從李至今已見八、九代傳人,

6、可見渾樸的拳法風格, 普遍受到人們的熱愛。 形意拳由, 心意拳, 心意六合拳, 六合拳以至意拳( 意拳是形意拳前身叫過的名稱, 不是王薌齋先生為大成拳前身命名才有的) 到形意拳, 由于傳播年久, 不斷衍變, 所以不僅名稱、內容以及技法都發生了變化, 特別在一些拳經、拳譜的理論上, 也都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在識別上給我們帶來了困難。一些衍變前的老拳譜可不象古玩、秘箴, 是越老越可貴。因為拳法本身的動作、技法變了, 理論自然也要變。因之我們現在練形意拳,如果參照心意拳譜就對不上號。如果參照雍正十一年起, 其后又經過許多次修訂的心意六合拳譜也會感到該譜所說與形意拳的現實動作和技法要求, 也不相等。例如

7、譜中“六合十大要序”( 后來被人們改為所謂曹繼武的“十法摘要”) 真中有不少說法是與形意拳的技法要求起相反作用, 如講“三節”時, 提出“蓋梢節起, 中節隨、則根節要追, 三節相應, 不至有長短曲直之病, 亦無參差俯仰之虞, 所以三節貴乎明也”。所說三節“起、隨、追”的作用是指其技法要領主動在梢節, 而中、根兩節只是隨、追而已, 這樣則梢節一空,中、根則無能為力矣。形意所要求的“三節要催”, 主動在根節, 如“腰催胯, 胯催膝, 膝催足”, 這樣才能使腰起到主宰的作用, 丹田內勁才能得發, 才能發揮“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威力。從以上兩種不同技法和勁路來看, 其作用正是相反的。該文也講: “四梢”

8、, 只是著眼于外形的發動。實際上人的血梢、骨梢、肉梢、筋梢沒有內意的發動是起不到作用的;而形意卻講“驚起四梢”。只有發揮這個“驚”的作用, 才能煥發內在的精神。這兩者技法的涵意, 又是大有差別的。再如該文講“起落”, 雖分別講到手法、肘法、足法, 但實質是表現在使用招法上, 如雙手“起如舉鼎, 落如分瓶也”;“肘護心肋, 手撩陰起, 而其起如虎之撲人, 其落如鷹之抓物也”“蓋足起、膝往懷, 膝打膝分而出, 其形上翻, 如手起撩陰是也。至于落即如以石鉆物也”等等,與形意所講的涵義相差極為懸殊。如形意講“起橫不見橫, 落順不見順”是顧中有打, 打中有顧, 非得明師指教難明其竅, 足見其涵義之深。又

9、如“起是去也, 落是打也, 打起落如水之翻浪”, 這正是人們只聽傳言,難- - 1 2 見實際的技法竅要。所謂“摩挲勁”, 有人叫它“劃勁”, 實際是“翻浪勁”, 這與該文所講的“以石鉆物”和如“鷹之抓物”, 其技法內涵相差何遠? 諸如此類, 毋庸一一枚舉。這足以說明, 現時技藝已高度發展了的并幾經衍變了的形意拳, 再去參照舊拳譜, 不僅無益, 而且有害, 會墮入迷霧不知所向。現在仍有人引證所謂“曹繼武的十法”進行傳習顯然是不當的。只有傳自河北, 附有戴龍邦于乾隆十五年作六合拳序的這個手抄本六合拳譜, 其內容除尚保留戴家的六合拳譜的部分內容外, 又增加了許多技術理論, 雖文字淺顯而內涵深邃。可

10、惜這個拳譜由于輾轉傳抄, 諸文遺漏和錯誤很多。有的是在轉抄中憑個人認識和需要, 就擅加增減或修改, 這也是造成紊亂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還有的所謂“拳經”或“拳譜”, 或有關該拳法的一些文章著作, 或借古人之名, 或故弄玄虛, 或把形意拳法說成仙道之術。因之我們應該多作比較, 辯證認識,擇宜而用, 不能人云亦云, 貽誤自己, 有害后人。 ( 一) 獨特的技法 形意拳在技法上有三乘功夫、三步練法的不同進階。要想求得深知, 練有所得, 就需要按這三步不同進程去追求。 1 . 特有的樁功三體式和與之有關的技法理論。 形意拳的基本功, 據尚云祥先生所傳, 在正式練拳之前要先站好樁, 站的就是三體式( 又

11、名三才式, 也叫鷹捉式) 。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難度、精度要求較高, 由腿顫、氣浮, 變得意氣貫四梢, 手、腳心發熱, 繼而手關節和膝關節吱吱作響,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響得聲大時,還能聽到手指、膝蓋處的吱吱響聲。這個樁功確有增強體力, 押筋拔骨, 充實丹田, 氣貫四梢的作用。 有人說尚先生教人, 得先站三年樁, 雖言過其實, 但站樁是為筑基、定型, 找勁增力。故站三年樁還遠遠不夠,應經常不斷地站才行。如長時間不站樁, 不但腿弱、周身勁散, 而且會使姿式變形, 因云, 為了長功力, 堅下盤,舒筋理氣就得經常站樁。 如不是專這治病養生的需要,僅為練好形意拳,以求達到體用兼修, 就尚先生所傳是不需要再

12、練別的樁功。先生常說“怎么講( 按拳經所說的要旨) 就怎么練, 怎么練就怎么用”。換句話說“怎么用, 平常也就該怎么練”。這樣才是練為所用, 久而功純, 用才有效。形意拳的練和用基本都采用三體式所用的腿勁和步型, ( 套路中也有少數適應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 。走起來一般就是“行如槐蟲”的“槐蟲步”。不管前腳怎么腳怎么蹬, 定型動作還是離不開三體式這因為練為所用, 熟能生巧, 功純自精, 所以說三體式才是形意拳萬法歸一的樁功。故人們把它視為“入道之門”, 稱它為“母式”。 人們練樁功最初都覺得苦澀難熬, 久之才會回味無窮, 乃至樁實根固, 內外充實;體質增強, 六合勁整。故前輩常說:“樁功是個寶

13、, 得它才能好。”如果不這樣做, 什么“不動如山岳”,“打要遠, 氣要摧, 拳似炮,龍折身”等技能, 那只能是空談。因為根不固欲發無力, 又怎能放人制敵。 形意拳技法, 從站樁開始到正式動作, 不論是練外形, 還是究內意, 從靜到動, 從簡到繁, 從練到用, 都有它內涵深邃的技法理論, 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 應該對它練熟悟通, 形成自然, 使之一動即有, 不思自得才好。這些技法理論是根據古代哲學、道家養生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結合武術技法形成的, 故其技法多用哲學用語概括之。 在練三體式之前, 先作自然直立的預備式, 目氖俏說饗殘摹? 排除雜念。正因為它是“無思無意,無形無象”, 故前人稱之為“

14、無極式”。靜立是為了準備練動作, 由“無為變有為”, 雖然外形未動, 而“精神確有所專注 , 故有“無極轉為有極”之說。接著就屈臂、屈腿, 但左右陰陽不分, 兩臂貼身抬起, 雙手相依下按置于腹前, 上下束而為一, 為做動作作好準備, 即所謂:“太極是天地萬物之根源。”故前輩稱之為“太極式”。從上述三體式前的三步曲, 從“無思無意”到“神有專注”而至“動作即發”這三步曲正是由靜到動的, 是對內在精神意識的良好訓練。經曰:“靜為本體, 動為作用。若言其靜, 未露真機; 若言其動, 未見其跡”;“不動如山岳, 難知如陰陽”, 這些論述在技擊上都能起到使對方難知動靜、虛實, 起到震撼軍心的作用。經曰“

15、. . . . . . 無物氣行,氣行絕象, 絕象絕明, 覺明則神氣相通, 萬物歸根合成一氣”。尚先生說: “形意拳主要練的就是神與氣。”丹書云: “靜為性, 動則為意, 妙用則為神。”練習時, 只有定心寧神, 才能意氣- - 1 8 流行, 只有絕于雜念和物象, 使神有專注. 才會啟發靈性。只有這樣在鍛煉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氣貫通;在使用上才能靈感過人。因之在學練中對這默默無為的過程切莫忽視。 當開始做動作, 兩手握拳由肚臍向左右拉開, 這一動作包括以兩前臂貼身向左右擰轉撐開的束身之力。左右陰陽既分, 故稱為“兩儀式”( 即陰陽) 。內經輯要說: “它是一個機動的代名詞, 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的相

16、對性和統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 是泛指人體的相對部位和在動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輔相成的關系。如上下, 前后, 左右, 向背, 仰伏, 動靜, 虛實,剛柔, 束展, 伸縮, 收放等等動作和作用, 兩者既相反、相成, 又相稱和相撐, 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陰陽”代之論之。 所謂“三體”, 又叫“三才”, 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經中稱人體也是個小天地, 故亦有三體之說, 這就是形意拳“三體式”的名稱由來。也叫“三才式”或“鷹捉式”。所謂“三體”即泛指上、中、下三盤,亦即頭、上肢、下肢, 亦包羅上下、內外、通體。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通過鍛煉扶微功到. 如能做到陰陽相合, 內外一氣, 三體純一, 在練功

17、找勁上則能“無可無不可”, 故曰“三體重生萬物張”。 拳經所講的“四象”, 更是屬于純技術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 與所謂太陽, 太陰, 少陽, 少陰無關。它指的是“雞腿, 龍身, 熊膀, 虎抱頭”, 謂之“四象 。借以求得夾剪勁的雞腿, 三折之勢的龍身, 沉肩豎項的熊膀, 宜顧宜打的虎抱頭。這四種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鍛煉中時時處處能做到要求, 則練之增益, 用之得力。拳經所講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醫用它來說明五臟和人體有關機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約的關系。形意拳就是根據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用以怯病, 健身,變化器質, 培養體力和技術的, 因之

18、練五行拳既是為了對身體增益, 故要遵循相生之理來練;遇有病理變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 即順克和逆克) 加以制約, 故而運用這生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擊的使用上, 卻不能生搬硬套地來運用這生克之理, 因為技擊使用是千變萬化的, 必須“隨機應變”, “用無定法”, 故也不存在必須用什么拳克制什么拳, 否則就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形意拳對“六合”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關重要的, 也可以說“六合”是形意拳的技術之本, 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六合拳”和“六合拳”, 說明“六合”是構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練形意拳的人磨礪以求的“上下相隨, 內外合一, 周身完整一氣”, 是為了向更高級的技法造詣進軍的基礎,

19、 而“六合”是最直接的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 就是“六合”。當然這個“六合”不是指哲學的“天地四方謂之六合”而是指人體的內外三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個根節、中節與梢節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勁整, 動作如一, 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謂內三合是: 心與意合, 意與氣合, 氣與力合。只有做到心動意發, 氣力齊行, 才算做到內三合的技法要求。但還必須與外三合的上下相合, 三催勁整, 動作如一這三者完成一體,才算做到內外六合, 達到“周身完整一氣”。所謂的“三催勁整”即是上肢肩催肘, 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 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勁完整一氣, 動作如一, 才算做到“三催勁

20、整”。 拳經所講的“七拳”就是“頭、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體用以發揮進擊作用的七處發勁的突出點, 人們比作閃爍發光的“七星”, 故也叫它“七星”。而是利用六合整勁散發威力的七處發勁點。 尚先生在講到六合勁整、七拳發威時, 又提到人體練功要練有“八面勁”, 只有抓住這個技法要領, 才能逐漸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實質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處打法, 俱不脫丹田之氣”這一技法竅要。 從形意拳的衍變來看, 河南所傳的心意拳、山西祁縣一帶所傳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 以及河北以郭云深、劉奇蘭為代表的和山西以車毅齋、宋世榮為代表的所傳內容雖都同出一源, 但風格不同, 各有所長。尚

21、云祥所傳的形意拳亦獨具技法特色。 其主要技術內容包括: l . 筑基功夫樁功站三體式( 又名三才式或鷹捉式) ; 母拳練鷹捉。 2 . 五行拳劈拳、鉆拳、崩拳、炮拳、橫拳。 3 . 套路拳單練套路有進退連環拳、八式拳、六合拳、十二洪錘、雜式錘。對練套路有: 五行炮( 即五行生克) 、安身炮( 即十二形對練) 。 - - 3 5 4 . 傳統器械及特殊器械連環刀、劍、棍、槍;五行刀、劍、棍、槍;六合刀、劍、棍、槍;雙器械有: 雙刀、雙劍、雙錘, 雙沉香拐;其他器械有: 日月方便鏟, 閉血鈌(鐵筷子)、文杖等。特殊器械有: 麟角刀, 鳳翅鎲。 5 . 十二形拳 龍、虎、猴、馬、鮀、雞、鷂、燕、蛇、

22、鳥臺、鷹、熊。 1 . 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兩臂下垂,兩掌自然靠于腿外側;頭正自然拔起, 下頦回收;眼平視;齒扣, 舌頂上腭;前腳尖朝前, 腳跟靠于后腳的里踝骨; 后腳尖外展, 與前腳成4 5 度左右夾角( 圖l 1 ) 。 要點: 排除雜念, 精神集中, 姿勢正確, 周身放松, 呼吸自然。 2 . 兩前臂貼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 要點 抬前臂時既要貼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側貼于“心口”旁。這就是“肘不離肋, 手不離心”、“摩經”、“手摩內五行”的技法要領。不得聳肩、亮肘,更不要提氣, 用拙力。 3 . 兩前臂及掌根拇指側貼身, 隨呼氣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兩腿同時屈膝下蹲 要點 下按時,

23、 上體自然正直、頭頂、項直、沉肩、墜肘;呼氣時, 兩手下按, 邊下按邊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氣亦隨之下沉入丹田。兩肘抱于兩脅,拇指橫平靠于丹田。兩腿下蹲要跪膝、壓踝, 前膝向前, 后膝緊靠于前膝里側成半蹲姿勢。提肛, 不得突臀, 上體保持與地面垂直。 4 . 兩掌握拳, 兩拳與兩前臂同時貼身由里向上翻轉, 拳, 心朝上 要點 握拳時要先從小指依次卷握,成實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向上翻轉兩拳要有擰拉之意, 使兩拳停于臍之兩側, 兩肘, 必須仍抱貼于兩肋 5 . 左拳及左前臂貼身上鉆, 至“心口”上頦下處。 要點 拳及前臂上鉆時, 必須沉肩、墜肘, 又要做到“肘不離肋, 手不離心”。這就是拳

24、經所指的“先打顧法后打人”的“虎抱頭”, 是“亦顧亦打蓄力待發”的技法竅要。 6 . 上動不停。左拳及左前臂繼續上鉆, 從頦下鉆出, 拳心朝上, 高不過眉;同時左腳進步, 形成前三、七的夾剪步 要點 左拳貼身從頻下、嘴前鉆出, 即“虎抱頭”的具體運用, 亦即拳經云“出洞入洞緊隨身”,“洞”是指人嘴。鉆出的拳要向外擰, 有橫勁卻不見橫形, 眼看小指窩。出拳時要肩催肘, 肘催手, 順腰拔背, 上體形成似正非正, 似斜非斜。出腳時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盡管不是向遠進步, 也要一動步就要有“三催 , 之意與勁, 并要于腳齊到, 也是為給動作打基礎。前腳跟對后腳里踝骨, 相距不小于兩腳長, 兩腳抓地

25、扣實。前膝微前挺, 后膝里扣, 擰腰順膀, 重心前三、后七。 - - 4 3 7 . 上式站穩后, 兩拳變掌, 掌心朝上 8 . 三體左式( 母式) 。 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窩;使肘窩不變, 將手前臂向下、向內翻轉于掌和前臂, 變為掌心朝下, 掌高與“心”齊; 同時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轉, 掌心朝下, 掌根靠臍, 拇指側貼腹。這就是“三體式”的定式。 要點 掌在翻轉時要沉肩、墜肘, 掌要邊沉墜、邊向前神拔, 但臂肘不能直, 上體不能前俯, 肩、肘、手在一條線上;鼻尖、手尖、腳尖要“三尖相對”;后臂后翻轉時, 邊擰扣邊略前抻, 手貼脅側;兩掌五指自然分開,要做到手心圓( 掌心有撐力) , 手背圓(

26、力貫指尖) , 虎口圓( 拇指與四指間既有撐力又有扣握之力。 掌指上翹, 指端高出掌根3 4 橫指, 約4 5 度, 前掌有頂扣之勁, 后掌根拇指側平靠于臍。頭要上頂, 下頦內收,項要伸直。目從食指端注視前方。扣齒、舌頂上腭。神要集中, 呼吸自然, 舒胸實腹, 氣沉丹田。擰腰、順膀( 即“龍折身”) 形成上體似正非正, 似斜非斜, 上體與地面垂直, 兩肩要平, 不得前俯后仰, 左斜右歪, 要做到含胸拔背, 上體自然。肛門自然里收, 不可突臀。前腿三成勁, 后腿七成勁, 前膝微前挺, 后膝盡量里扣, 即形成“夾剪勁”。前腳尖朝前, 后腳尖外展成4 5 度左右夾角, 前腳眼對后腳里踝骨,體重前三后

27、七, 但臀部與上體重心必須在后腳跟以內( 即“足下存身”) 。兩腳腳趾抓地落平、扣實。上述要領必須記熟落實, 形成自然。 9 . 上式站至后腿乏力, 即應換式。兩掌同時握拳, 只是左拳邊拉邊擰收到臍旁, 而右拳則由臍前擰轉移至臍旁,拳心皆朝上;同時左腳以腳跟作軸向里扣腳尖, 形成兩腳尖相對, 角度相同;重心仍在右腳 要點 左拳回拉要以肘拉拳, 貼身, 邊拉邊向外擰轉, 拉至臍旁擰成拳, 心朝上, 右拳亦同時向外擰轉拉到臍旁。左腳尖里扣與左拳回拉要做到上下相合, 不得俯身、突臀。 1 0 . 上式不停。重心移至左腿, 上體右轉回身;收回右腳, 腳跟靠于左腳里踝骨;右膝微前頂, 左膝緊靠于右- -

28、 1 膝里側( 要點 重心左移時不得突臀, 也不可長身, 要保持原有高度。 1 1 . 右拳及右前臂貼身上鉆至“心口”上、頦下 要點 要貼身起鉆, 并要沉肩、墜肘與5 . 同。 1 2 . 上動不停。右拳及右前臂繼續上鉆, 從頦下、嘴前鉆出, 拳心向上, 高不過眉同時右腳進步, 成前三后七的夾剪步 要點 與6 . 同。 1 3 . 將兩拳變掌, 掌心向上 1 4 . 三體右式。 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窩, 使肘窩不變向下、向內翻轉手和前手前臂變為掌心朝下, 高與心齊; 同時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轉, 掌心朝下. 掌根靠臍, 拇指側貼腹 要點 與8 . 同。 1 5 . 三體右式欲換左式, 其轉換動作和

29、要領如前述之、1 1 、1 2 、1 3 、1 4 同, 只左右相反。再左右轉換悉按此。 1 6 . 收式 兩掌同時握拳 要點 形意拳的起式必須是左手、左腳在前, 而收式亦必須如是。 前拳( 左) 向上翻轉, 抬至眉高, 拳心朝上, 同時后拳以肘作軸向下、向外、再向上翻轉, 亦抬至眉高。拳心朝上, 兩臂前后成弧形相對 要點 兩臂翻轉時要沉肩、墜肘,輕松自然。 - - 8 3 兩拳向里并攏,拳面相抵于胸前 4 完成上動后,待呼氣時兩拳、兩肘繼續下沉,兩拳停于丹田 要點 兩拳面相抵于胸前時要貼身;呼氣時兩拳下落,并要輕松自然地氣沉丹田。 5 上體微左轉,身朝正前方;后腳上步與前腳并攏 6 兩拳自然

30、張開變掌,隨兩腿的自然伸直起立;同時兩臂也自然下落,隨即成立正姿式 2 . 三體式的技法和作用 三體式, 有沉肩、墜肘、拔背、提肛、并膝、裹胯、三圓、三頂和三扣等技法要求。從中, 使之既能掌握要領, 又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抻筋拔骨的技法目的, 也是為了實現筋長力大、放而能遠的具體作。但都是在輕松、自然、和諧的鍛煉中逐步求得的。 所提“三圓”, 是對形意掌型的要求。 “ 手心圓”, 由于掌心回收, 使掌的橫撐力大, 有利于控制對方重心。 “手背圓 , 使勁力易貫于指, 三節勁整, 便于三催氣貫。手心、手背雖互為表里, 但因用意不同, 勁與作用也不一樣。 “虎口圓 , 是助長掌的外宣和里扣之勁, 使所

31、打出之掌到對方身上產生較強的控制力。因而有沉肩、拔背的要求, 前胸后背自然會圓, 而不必再作“胸背圓”的要求。 所提“三扣”, 即指: “齒扣”, 是發動骨梢之威。切齒會使周身筋骨緊縮而力大, 所謂“有勇在骨, 切齒則發”是也。 “手扣”, 是發動上肢筋梢之威, 可使勁達于指, 氣貫梢節。既可增大起鉆拔根之力, 又可增大落翻發人之勁。 - - 9 “腳扣”, 是發動下肢筋悄之威。勁達下肢, 氣貫掌趾, 增強下盤樁基之功。因已有沉肩、墜肘, 就不需要再有“扣肩”之要求。 所提“三頂”, 即指: “頭上頂”, 有沖天之雄, 發動血梢之戚, 振發精神。由于項堅、頭頂和氣沉丹田;由于身軀的抻拔使“三關

32、”易通, 骨氣能上達泥丸以養性。 “舌頂上腭”, 用吼獅吞象之意, 發動肉梢力實之威, 因吞卷氣降, 沉入丹田, 使腎氣歸根以養命, 且因舌卷唾液增多, 既潤口腔. 又咽津還丹, 以順氣養身。 “手頂”, 若有推山之功, 助長筋梢之威, 且腰力得展, “三催”勁整. 氣貫五指, 增強起鉆落翻之勁。 初學站樁, 首先要掌握上述要領, 待有一定基礎后, 再以拳經的理論來作指導。要求如下: 經云: “鷹捉四平。” 五行、十二形拳的起手多用的是“鷹捉”。樁功的三體式也就是“鷹捉式”。“鷹捉四平”也正是“三體式”所要求做到的“四平 。 “頭頂要平”, 即下額回收, 形成頭頂、項拔, 既可發動血梢. 又可

33、振奮精神。 “兩肩要平”, 即上身不歪. 兩肩持平并相稱( 音趁) 相撐. 以便使腰勁得發。 “前手前臂要平”,特別指肘下墜而里裹. 則肘窩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條直線上, 伸展抻長, 使前臂“三催”勁順, 勁力到手。既增大起鉆之勁. 又增助長落翻之長。 “兩足抓地要平”,即發動下肢筋梢之力, 使樁實步穩. 避免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旌蠼諾鈉絞怠?經云: “足下存身。” 其“下”是“放入”的意思。三體式雖是單重前三后七, 但要求把身體重心放在后腳根的里邊。上體雖偏后,卻不影響整體平衡。這樣不僅前腿靈活. 容易變化, 虛中有實, 使后腿既支撐力大, 又得蓄力待發。 經云: “四象。” 即所謂雞腿、

34、龍身、熊膀、虎抱頭。要求做到“四象”就是為了象各物之特殊技能, “得之于心而能盡物之性 , 把它變為自己武技的特長. 運用純熟. 利于實戰。三體式雖為靜態而正是象形取意, 靜中寓動, 為培養這些特技而筑基。 “雞腿 , 就是要學雞的“獨立之形、之穩”和“兩腿相夾, 磨脛而行 。形意拳有突出前趟、后蹬之特長。這樣, 練之有素. 時久功深, 用于技擊自會倍增實效。 “龍身 , 龍有搜骨之法, 三折之勢, 長于宛轉騰挪而使身力得以施展. 更加嬌健而逞威。我們就要學它這一特長。站三體式時. 前膝向前微挺, 后膝里扣。為使上、下肢的“三催”勁整, 又能順達. 并直接助長腰勁得發,掌握和運用“龍折身 的身

35、勁實為至關重要。當后膝里扣, 上體反擰, 形成“似正非正. 似斜非斜 之勢, 使腰擰而腿順. 胯力前催。這樣才能使胯裹腰蓄, 三催之勁得逞,腰勁得發. 則丹田省( 音醒) . 勁自然更會倍增威力 “熊膀”, 就是學熊有“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 的特點。“三體式”則用“拔背 、“垂肩 以求項直頭頂. 振起精神, 以發動血悄之威。同時因垂肩伸拔雙臂。則力貫肘、手, 使上肢“三催”勁整力大。 “虎抱頭”, 就是學“虎未撲食頭早抱”、蓄力待發的技巧。學用此技法, 突出強調“肘不離肋, 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這既是“顧法 、又是“打法 的技藝要旨。雖然在練三體式的靜態樁功中, 看不到這一技法內涵.

36、但是在站樁一出手屈前臂,肘不離肋, 手不離心, 手過心口則從頦下向前出手, 這一過程所運用的正是“虎抱頭”這一技法。 經云: “五夾。” “夾”, 是形意拳打破武術多以弓、馬、仆、虛、歇為主要步型的慣例, 形成前三后七勁的別具一格的“夾剪”勁步型的來源。從技法上講, 如果要想找到練出“夾剪 的勁. 就必須擰腰,順后胯, 使兩胯前后在一條線上, 并使后膝里扣, 膝尖朝前, 才能構成完整的“夾剪”之勁。“夾剪勁”對形意樁功和下肢技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的步較小, 又是單重. 比傳統的弓步、馬步行動順遂, 勁速而又有力, 這就是它的優點。 經云: “六合。 它是形意拳妙諦入道法門。做不到內、外“三合

37、 , 就技法論, 等于失去了要旨的前提。“內三合”是“心與- - 1 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 , “肘與膝合 , “肩與胯合 , 內外共為“六合”。而“外三合”雖見形于外, 但不是上下相對, 而是上肢與下肢的各個三節的意、氣、力, 以及動、靜的相合。上、下雖是兩條線在統一指揮與行動下, 以腰身催根節, 根節催中節, 中節催梢節, 上下合為一力。六合一氣周身一體才能意氣歸根, 從而使內勁萌萌而生。 “內三合”是不見形的靜中寓動, 是“意”在起作用。但必須在“外三合 的上下相隨的基礎上, 練得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三合歸一。這樣, 以求得上下相隨、內外合一, 才會

38、進而周身一氣, 則形意技法精華自可求得。站三體式樁功, 外形是靜, 內意在動, 這就是靜中求動, 是意氣在起作用。 “經云: “靜中之動謂之真動。” “靜則為性, 動則為意”;“靜為本體, 動為作用”;“靜中之動謂之真動, 動中之靜謂之真靜”。這些都清楚地告訴我們除了平素磨礪的動作之動以外, 還要追求“靜中之動”, 只有知道“真動 , 才能知“意”。換句話說, 只有“動中之靜”才是“真? q u o t ; , 知道它才能知“性 。在形意的妙諦中, 只有知“意”才能寂然不動, 感而遂發, 進而才能妙用則為神。只有知“性 才能虛極靜篤, 還先天之本性. 才能在技擊上“不思自得,觸之自應 , 從而

39、攀登技術高峰。 練三體式樁功, 正是從“靜為本體”開始去追求“動的作用”的。這個開始是為了練好外形, 去追求動作中的“動”打基礎的。只是這樣還很不夠, 還得進一步去追求“靜中之動 , 也就是“內意之功 , 即對“意”的訓練, 對“神 和“氣 的內養, 對“內勁”的培育過程。 經云: “明了四梢多- 精。” 人的毛發為血梢, 舌為肉梢, 手指甲、腳趾甲為筋梢, 牙齒為骨梢。四梢發動, 使氣質神態會猝然生變, 自己會覺得精神雄勁, 膽壯氣豪, 人見而生畏。“驚起四梢 實際是“意有所感, 神之所施也 , 主要是發揮內在的精神作用。站三體式應“靜中有動 , 追求上述“意 的作用。但人們在練這個似乎枯燥

40、的樁功中, 易生雜念,氣浮不安, 站而不能持久, 主要是因為只站外形而無內意, 靜中無動。如果勉強站時較久, 亦不免事倍而功半。反之, 在站樁時“靜中有動 , 運用“意 與“神”的作用, 驚起“四梢”與外在動作結合, 自然倍增氣勢與神采, 若用于實戰自會增進摧敵之威。 為了站好樁功三體式. 必須牢記上述這些基本要求并正確運用。這是前提。進而再結合“四平”、“四梢”、“四象 、“五夾”、“六合”、“動靜”、“意”、“性 和“氣神”等要求進行鍛煉, 且持之以恒. 究之入微, 肯定會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實踐證明, 每于鍛煉之前, 能做些有益于腰、腿、關節等準備活動是很有益的。不僅會提高腰、腿、身、手

41、的靈活性, 更增進站樁或練拳械的鍛煉效果, 這是輕、靈、柔、韌與沉、重、剛、實互補短長,相得益彰的鍛煉。 (一)具體練法 l . 預備式( 即原地左鷹捉) ( l ) 周身自然放松, 身體直立, 兩臂下垂;下頦回收, 頭正, 目平視, 齒扣, 舌頂上腭; 兩腳跟對齊成立正姿式 ( 2 ) 兩前臂向胸前抬起, 手心向下 ( 3 ) 兩前臂及掌根、拇指側貼身, 隨呼氣自然下按, 兩掌平停于丹田;同時兩腿隨之屈膝半蹲( ( 4 ) 兩掌握拳. 兩拳與兩前臂同時貼身, 由里向上翻轉, 成拳心向上靠于臍之兩側( 。 ( 5 ) 右拳及右前臂貼身沿中線鉆至頦下( 圖2 一5 );動作不停, 右拳及右前臂繼

42、續從頦下向前上方、向外擰轉鉆出, 高不過眉( 要求 排除雜念, 精神集中, 周身放松, 呼吸自然。 2 抬前臂要貼身, 掌根、拇指側貼于“心口”上。要在吸氣時上抬, 不得聳肩、亮肘, 也不要提氣。 兩前臂及掌根、拇指側從抬起到下按, 即經云: “肘不離脅, 手不離心 , 以及“摩經 , 和“手摩內五行 的技法, 在做時要頭頂、項直、肩垂、肘墜, 抬起和下按要結合呼吸。下按時要塌掌根, 沉氣入丹田, 兩肘抱于- - 1 1 兩肋, 拇指橫平靠于丹田;兩腿下蹲要扣膝壓踝, 不得突臀, 上體與地面垂直。 先從小指握起, 成實心拳, 向上翻轉要有擰拉之意, 但兩臂必須貼于兩肋。 5 拳及前臂上鉆時,

43、必須沉肩是肘, 這是“先打顧法后打”的技法竅要所在。有拳鉆出未動步, 故發勁較難。務要順腰、拔背, 要肩催肘、肘催手;上體要“似正非正, 似斜非斜 。 ( 6 ) 原地左鷹捉 左拳貼“心口”上鉆至有臂肘窩上部 動作不停, 左腳向前邁出一步, 右腳尖隨之稍外展, 兩腿構成三體式的樁步;同時左拳沿右臂向上鉆出, 當兩拳上下相遇時, 兩拳同時擰轉變成“三圓掌 , 左掌則由上向前、向下翻落, 掌心向下, 高與心齊, 右掌則由上向下、向里, 前臂貼肋回拉, 靠落在臍之右側, 掌心向下;目視掌前方( ) 。即構成原地左鷹提式, 亦即三體左- - 1 2 式。 要求 原地鷹捉是藉重心稍變, 原地發勁, 這是

44、形意的高度技巧之一。練習時, 切忌一擺三體式姿式就往下練, 這會失掉原地發勁以求技法進益的好機會。 當左腳醭? 在腳尖外展, 必須符合樁步的技法要求, 姿式正確。 兩掌擰翻, 要體現出起鉆、落翻的技巧和整勁來。從的動作全過程, 即形意每趟拳開始的預備式( 少數例外) 。經曰: “起手鷹捉。”即指此。以下各拳皆按此做, 故從略, 只寫“預備式 。 2 . 進步右鷹捉 ( l ) 撤半步回 收接上式。左手握成拳, 墜肘貼肋回拉, 邊回拉左臂邊外旋使掌心向上, 停于臍左側;同時右掌亦變拳, 外旋微拉停于臍右側;當左拳擰轉回拉時. 左腳亦同時回收靠于右腳里踝骨前, 腳尖、膝尖皆向前;右膝緊靠于左膝里側

45、: 目視前方 要求 1 拳要握實心拳, 不得用拙力。要借腰勁擰轉拳和前臂回拉。左腳回收與拳擰轉回拉, 動作和勁力一致, 不得長身。 ( 2 ) 提步左鉆 左拳向里擰轉. 沿體中線上鉆至額下( ,動作不停, 右腿屈膝后蹬, 左腳貼地向前趟進、踩落,右腳隨即向前眼進提起靠在左腳里側, 右腳踝骨壓在左腳躁骨之上, 即“右提步”;左腳趟進的同時, 左拳由頦下向前上方、向外擰轉鉆出, 高不過眉, 拳心斜向外, 小指處拳眼斜向上;目視左拳( 要求 左拳上鉆時要做到: “肘不離脅, 手不離心 , 不得努氣使拙力。左拳前鉆. 左腳前踹要同時進行,做到上下相隨;沉肩、墜肘、發腰勁, 做到腰催肩. 肩催肘, 肘催手;上體似正非正, 似斜非斜, 發揮“龍折身 的技法作用。右腳提步時里踝骨壓在左腳里踝骨上, 腳尖要翹起, 腳掌盡量要平。凡有“提步”, 不論左右都要按此要求, 下略。提步時重心要穩。這就是形意雞腳的特點, 既有強立之形, 又有行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