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熹《簡明漢語史》期末復習_第1頁
向熹《簡明漢語史》期末復習_第2頁
向熹《簡明漢語史》期末復習_第3頁
向熹《簡明漢語史》期末復習_第4頁
向熹《簡明漢語史》期末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徐州工程學院 內部整理資料向熹簡明漢語史期末復習一、漢語語法發展的特點和趨勢1、虛詞的發展。虛詞是漢語最重要、最活躍的語法手段。(1)實詞虛化,即所謂語法化,是漢語虛詞產生的主要方式。實詞虛化的條件: 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詞在句中處于主要位置時,它是說話者注意的重點,不容易虛化。如果詞在句中處于次要位置,它就比較容易虛化。如:“看”在句中做謂語是看見,不容易虛化,只有放在別的動詞后面才會虛化表示嘗試的助詞。實詞本身的意義。虛詞的語法意義往往就是實詞的詞匯意義進一步抽象化的結果。如:助詞“了”、“著”,介詞“被”、“把”是由“終了”、“附著”、“遭受”、“把持的意義虛化來的。(2)虛詞轉化。某些略帶實義的虛詞可以轉化為另一類完全沒有意義的純虛詞。如:古代反復問句的否定部分通常省去主要動詞,否定詞處于句末,就會進一步虛化。某一虛詞與另一虛詞本無關系,因為在句中出現的位置相同,它就可以取代另一虛詞的用法并轉化為另一類虛詞。(3)單音虛詞復音化,1單音虛詞連用為復音虛詞,如“假”、“令”連用為“假令”;2單音虛詞重疊為復音虛詞“漸”重疊為“漸漸”;3單音虛詞附加成分“為了”、“為著”;4詞組凝固為復音虛詞“然而”、“雖然”。(4)虛詞應用規范化。新的虛詞淘汰舊的虛詞,或者勢力強的虛詞淘汰實力弱的虛詞。某些虛詞的用法得到調整,由分工不大明確到逐漸分工明確。2、句法的發展(1)詞序固定化。漢語詞類缺乏形態變化,詞序成為重要的語法手段之一。主語在謂語前,定語、狀語在中心語前,賓語、補語在動詞后,這是古今一致的詞序。(2)句法手段多樣化。如:隨著“被”“把”的虛化,產生了多種新的被動式和處置式;隨著“得”的虛化,產生了多種新的可能補語、結果補語和程度補語。(3)句子結構嚴密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單句力求結構完整。復句逐漸由意合走向形合。(4)句子容量不斷擴大。句子成分復雜化。一個句子可以出現多主語、多謂語、多定語、多狀語,而主語、謂語、定語、狀語本身又可以是各種相當復雜的詞組或句子形式。多重復句日益豐富。一個復句可以由幾個分句組成,分句本身又可以是復句。二、漢語詞匯發展的歷史主要特點1.基本持有很大的穩定性。如:單音詞“天”、“山”、“水”、“人”等在甲骨時期就有,一直沿用到現在。2.詞匯發展中,新陳代謝不斷產生,且新詞產生數量多,舊詞死亡的數量少。如:上古儒家的興起,“仁、義、忠、孝、信”等隨之產生唐代實行科舉制度,“舉人、進士、科目”等詞隨之產生3.詞的多義化和詞的分化兩者辯證統一的發展。如:音同形異的“禽”與“擒”,“獸”與“狩”等。4.詞匯復音化是漢語詞匯發展的主要方向。5.適當吸收外來成分是豐富漢語詞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logic邏輯;beer啤酒6.此外,漢語詞匯發展的特點還表現在同義詞和成語特別豐富上。它們的大量存在,標志著漢語詞匯發展達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三、漢語史的分期1、高本漢是最早為漢語史進行分期(依據語音變化) 中國音韻學研究(1915-1926,20-21)標志中國現代音韻學史的開端(1)太古漢語:詩經以前(2)上古漢語:詩經以后到東漢(3)中古漢語:六朝到唐(4)近古漢語:宋代(5)老官話:元明2、王力先生漢語是稿(1980年)(1)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為上古期,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2)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3)公元十二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為近代期,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4)二十世紀(五四以后)為現代期3、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序(1984)(1)古代漢語(2)近代漢語現代漢語是近代的延續4、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1987年)(1)上古:商周春秋戰國漢(2)中古:魏晉南北朝(3)近古:唐五代宋元明(4)近代:清(5)現代5、向熹簡明漢語史的分期A、上古期 從公元前十八世紀到公元三世紀,即商周秦漢時期,其中商為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兩漢是上古后期。特點:(1)語音上,沒有輕唇音;沒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沒有莊組聲母;陰、陽、入三類韻母配合整齊;聲調分平、入兩大類,兩類之中又各按音高和音長分為兩類,沒有去聲。(2)詞匯上,以單音詞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復音詞。(3)語法上,判斷句一般不用系詞;否定句和疑問句的代詞賓語通常要放在動詞前面;被動句通常用“于”“見”等虛詞表示;實詞缺乏一定的詞類標志。B、中古期 從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二世紀左右,即六朝唐宋時期,其中唐為中古中期,宋為中古后期。特點:(1)語音上,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的中古語音系統形成;平、上、去、入四聲形成;輕唇音產生;舌上音產生;莊組聲母和章組聲母合并;大量古入字變為陰聲。(2)詞匯上,四聲別義現象普遍加強;復音詞大量增加;由于對外文化交流和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漢語詞匯中增加了相當數量的外語借詞和有關新詞。(3)語法上,第三人稱代詞“他”產生;動詞實體系統開始出現;結構助詞“底”、“地”出現;系詞“是”和新的判斷句廣泛應用;否定句、疑問句的代詞賓語普遍移到動詞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動句出現;用“將”和“把”表示的處置式出現;帶“得”的補語結構有了多種形式的發展。C、近代期 從公元十三世紀到公元二十世紀初,即元明清時期。元為近代前期,明清為近代中期,鴉片戰爭至五四為近代后期。特點:(1)語音上,濁音聲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齒音合并,并變為卷舌聲母。后期尖圓音逐漸相混;韻部系統簡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聲消失,并入平,上,去三聲;平聲分陰陽兩類。(2)詞匯上,由于白話文學普遍傳播,口語詞匯(包括方言詞匯)大量進入文學語言;前期書面語言里出現了不少蒙語借詞;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影響,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并根據外來的概念創造了大量新詞。(3)語法上,時體助詞系統進一步完善。“著”“了”的用法分工明確;開始貌、繼續貌、短時貌先后產生;結構助詞“的”普遍使用;新的語氣詞系統形成。 D、現代期 五四以后到現在。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最后形成且進一步發展。“是”字句1.上古時期:(1)B,A是也“是”是謂語,代詞,復指前文,“是這樣”的意思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禹湯文武是也。(2)A是B 用系詞“是”構成判斷句,先秦萌芽,漢代正式產生,后面多帶語氣詞“也”“耳”謂彼是是也,不可。巫嫗弟子是女子也。固曰:“此是家人言耳。”“是”在上古有多義:(1)形容詞,正確 eg.偃之言是也 (2)動詞,認為正確 eg.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也 (3)指示代詞,此、這 eg.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中古“是”字句:漢代用“是”構成的判斷句還不多,結構也比較單純,往往同時加語氣詞“也”結尾。晉宋以后,在比較接近口語的作品里,“是”字句也大大發展起來,唐宋應用更加普遍,且不和語氣詞“也”連用。結構上,“是”字句的主語和表語復雜化。意義上,“是”字句不僅表示判斷,而且有了不同的引申用法。Eg: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3.近代“是”字句(1)系詞“是”在下文再次出現Eg:灑家不是別人,俺是魯提轄的便是(2)“是”在句末并逐漸虛化成語氣詞Eg:小子賽盧醫的便是;吉兇曉得是(用于陳述句,加強語氣)(3)選擇問句中的系詞“是”逐漸虛化成選擇連詞Eg:小姐是車兒來?是馬兒來?(4)表語與主語相同,表示區別、讓步等多種意義。宋代開始出現,這類“是”已經失去原來的意義,可以用其他虛詞表示。Eg:為人自是為人,讀書自是讀書好是好,只是妹妹受屈了(表讓步)近代“是”字句有的保存了,有的消失了。Eg:別吞吞吐吐的,只管說就是了。被動式的發展 (一)上古被動式西周金文開始出現用介詞“于”引進施事的被動句1、“于”字式(1)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2)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實。2、“為”字式(1)不為酒困。(2)宜其為禽也。3、“見”字式(1)隨之見伐。4、“為于”式(1)胥之父兄為僇于楚(2)多出兵則晉楚為制于秦5、“見于”式(1)見厭于公(2)見笑于大方之家6、“為所”式(1)后則為人所制7、“為之”式(1)遂為周氏之禽8、“為之所”式(1)有為人之所制衣9、“為見”式(1)烈士為天下見善矣10、“為所見”式(1)為專權之臣所見批抵11、“被”字句:開始出現于戰國后期,漢代用的多,這類句子大多用于不愉快的事情。“被”字直接附于動詞之前,不能引出施動者(1)國一日被破,雖欲事秦,不可得也。(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中古被動式1、從漢末開始,“被”與動詞中間可插入施事,與上古不同(1)臣被尚書召回(2)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2、動詞不再是孤家寡人,可以帶修飾成分或補充成分(1)被石酒氣沖入鼻中3、動詞后帶賓語,賓語還可以復指的代詞賓語(1)被一大蛇圍繞周身4、主語是施事,“被”字置于主語之前,引出某種意外或不如意之事,并不表示被動5、受上古“為所”影響,出現“被所”式(1)果被眾人所怪笑6、受上古“為見”式影響(三)近代被動句1、多個表示被動意義的介詞相繼產生,例如:著、教、叫、與、乞、把、給2、被動句的結構復雜化(賓語復雜化、謂語復雜化、被動式和處置式結合)3、“被”不完全表示被動,虛化4、“被”僅僅表被動關系的語法標識(四)“被時代”和“被結合”1、新型的“被”字句2、“被”組合的語義分析:第一,遭受義;第二,被強迫義;第三,被認為,被定義處置式的發展 處置式是利用一定的虛詞把受事賓語提到動詞前面的一種句式。這種句式大多數具有對受事進行某種處置的意義,所以叫處置式。 處置式可分別表示把某物給予某人,把某人(物)作某種處理;把某人當做某人;把某物置于某物處置式上古漢語也有,用介詞“以”構成。如:伯楚以呂卻之謀吿公。今予將試以汝遷。用“以”表處置,六朝以后仍然應用。同時“將”也開始用于處置式。如:因以死人頭投大賢前。將一大石,安置佛前。“把”字廣泛用于處置式是在唐代以后。唐宋時期的處置式跟現在又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1)動詞前后沒有別的成分。這是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如:料理中堂,將少府安置。(只有一個雙音節動詞與今不同)秋時又把甚收?(只有一個單音節動詞)(2)動詞后面帶有賓語。這是跟近、現代漢語一致的。如:且將此事寫表奏上晉文皇帝。他走把國家名器財物做人情耳。(3)動詞后面帶有賓語。或助語。這是跟近、現代漢語一致的。如:用水頭上攘之,將竹插于腰下。(動+補)(4)動詞前有各種修飾成分。這跟近、現代漢語一致的。現代漢語里,處置式的否定式,一般只把否定副詞“不”放在“將”和“把”前面,而不能放在“將”、“把”和動詞的中間。如:不能不話放在心上。而唐宋沒有這種限制。近代處置式對中古處置式既有繼承又有發展。(1)“把”與“將”逐漸有明確分工。(2)處置式的謂語復雜化。謂語可以由一個單獨的動詞充當,不帶任何修飾成分和補足成分。否定詞可以放在“把”,“將”的后面。如:我們把馬匹都教人看守在這村里(兼語詞組作謂語) 果然那些小妖一擁上前,把個長老繩纏索綁,縛在那些定魂棒上(連動詞組作謂語) 宋江教戴宗接濟(連復句作謂語)把那淫婦教他領了去變賣嫁人(聯動套兼語詞組作謂語)此外,用疑問代詞作處置式的謂語,表示反問,從明代開始出現。(3)賓語復雜化。如:將自己袖的一方絲巾松柏兒(并列復句作“將”的賓語)把他二爺東莊上收的子粒銀,一包五十兩,放在明間桌上,偷了去了(都是“子粒銀“的說明語)(4)出現沒有動詞相呼應的處置式。在對話中出現,帶有比較強烈的感情色彩,說話者沒有把話講完,就停止了,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句式。如:我把你個大膽的潑猴,怎敢這等欺人!“把(將)”的賓語較長,后面失去相應的動詞。如:毛太公教把他兩個使的鋼叉并一包贓物,扛了許多打碎的家伙什物(5)處置式和被動式結合使用如:如今把俺們也吃他活埋了,弄得漢子烏眼雞一般。(“俺們”是受事,“他”是施事)(6)產生了不少不表示處置義的“把(將)”句。如:把一個高贊就喜得手舞足蹈須臾間,風狂火盛,把一座觀音院處處通紅。(7)用“拿、捉”表示處置式。比較結構中比較體的位置1. 上古漢語:上古漢語差比用介詞“于”將比較體放在說明語后面,或者省略“于”。Eg:(1)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3)比吾鄉鄰之死則以后矣2、中古差比結構的發展主要變現在兩個方面:(1)通過比較詞“比”,將比較體移到說明語前面。Eg: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2)是用比較詞“似”表示差比,但語序上跟上古的“于”字差比結構沒有什么不同。Eg:恐子賤未能強似子貢。3、近代“比”字句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應用范圍擴大(主要用于差比,eg:比福橘之價十分之一。古今皆用,近代又可用于等比或者比較不同eg:你家比我家各有內外。)(2)出現多種說明語結構(3)否定式有所發展 主要有“甲-不比-乙”和“甲-比不得-乙” eg:如今榮寧兩府不比先時的光景(4)比較項具有多種關系 A.比昔時出落得長大身材,面如滿月(自身今昔比較,說明語,說明本體) B.趙后有一妹,名曰合德,美德絕倫,比趙后也要讓他三分(兩項整體比較,說明語說明比較體)漢語詞匯史專題-詞匯化一、一味:1、“一味”的詞組階段:(1)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 一種味道,一種滋味(2)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 一種味道,一種食物或菜肴(3)取金液及水銀一味而煮之 中藥藥方中的一味藥2、“一味”向詞轉化兩元(原)一味,受性自殊猶喜大江同一味,故應千里共清甘遠來無物可相贈,一味豐年說淮穎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在意義上,“一味”介于由表示一種滋味趨于泛指“一樣、整個”的變化過程間。“味”的實義逐漸減弱;在結構上,原本定中式的一味具有修飾關系,現無修飾,凝固在一起成詞;在功能上,在宋時表“一樣”義的“一味”逐漸化作狀語。3、“一味”由實詞向虛詞轉化:一味凄涼君勿嘆,平生自不愿春知由“一樣”向“一直”轉化,功能上,“一味”完全虛化,作副詞用二、由來1、“由來”在先秦的運用: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由”為介詞,“來”為動詞,“由”“來”作的狀語2、“所由來”在先秦的運用孔某不同問肉之所由來而食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難而不守,所由來也。3、“所由來”和“由來”的聯系和區別聯系:“所由來”是“由來”的指稱形式,而“由來”是“所由來”對應的陳述形式;它們之間不是演化關系而是生成關系,即“所由來”是“由來”通過特定的語法操作。區別:在句法結構上:由來(狀語+動詞) 所由來(名詞、詞組) 在功能上:“所由來”在言語上表達比“由來”豐富。4、“由來”取代“所由來”原因:雙音化趨勢的強烈推動作用 “所”字自身語義的虛化和功能的弱化,這是“所”字脫落的更為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隨著“所由來”的轉指意義從空間范疇向時間范疇過渡,“所”字自身的表義作用也由強到弱隨著指稱手段的變化:由來(動詞性短語)所由來(名詞性結構)由來(詞組)三、詞匯化1、什么叫詞匯化:一個短語或句法決定的其他語言單位在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后,其自身變成一個穩固的詞項,并且進入基本詞匯或一般詞匯,人們稱這一過程或現象為詞匯化。簡而言之,詞匯化就是一種句法單位成詞的凝固化。2、詞匯化的動因(1)語義演變的原因()句法變化的原因3、判斷標準:語義是否融合語義是否抽象化能否更換其中的語法單位4、詞匯化的本質詞匯化是一種動態的語言演變過程,受利于語言演變基本規律和制約條件詞匯化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語義成分整合成詞的過程及結果,重點就是過程,目的是探索語言演變的本質和規律。詞匯化是造詞過程,而不是用詞過程,但它產生存在和發展于語言使用之中。詞匯化前的語義成分組合結構較為松散。詞匯化的主要結果是詞,但不排斥其他詞匯化語言單位。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意義一、對象和任務對象:語音、詞匯、語法任務:描寫、解釋、總結(規律)、預測(規范)二、研究漢語史的目的和意義意義:(1)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服務 (2)對于深入了解和正確使用現代漢語具有重要意義 (3)對于理解現代漢語方言尤為重要 (4)對普通語言學理論的發展很有意義第二節 原則依據方法一、研究漢語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注意語言的時代特點2、區分通例和特例3、注意語音詞匯語法各方面的聯系二、研究漢語史的方法歸納 比較 統計 證實 探源 轉換 推演 系聯三、研究漢語史的依據、1、歷代表存下來的書面語言 (分為韻文(音韻)和散文(詞匯和語法)兩部分)2、前人的研究成果屬于詞匯詞義研究的,有爾雅類,方言類,釋名類等屬于字形字義研究,有說文玉篇等書屬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韻廣韻中原音韻等韻書3、外語借詞和親屬語言外語借詞包括外語里借漢語的詞和漢語里借外語的詞兩種情況4、現代漢語方言第三節 漢語史的分期一、作家作品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古漢語字典王力:同源字典漢語史稿古代漢語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近代漢語研究概況郭錫良:古代漢語漢字古音手冊漢字知識漢語史論集唐怍藩漢語音韻學學識上古音手冊二、分期的標準和依據1、三點說明a.漢語史的分期不取決于中國歷史的分期,而取決于漢語自身的發展變化 b.漢語史的分期不能依據書面語,而取決于口語c.至今漢語史的研究雖然有了很大進展,但斷代的研究還不充分2、標準和依據高本漢的觀點至今在西方漢學界有很大的影響;王力以語法為分期的依據,認為近代漢語分期主要是語音3、分期的著眼點不同,結論就不同,因此有兩個原則:一是分期的主要依據應該是語法和語音;二是考慮到語音、詞匯、語法變化不同步的因素,分期應協調語法分期和語音分期第二章第一節 漢語詞匯是研究序言一、訓詁學是以古代文獻的訓詁為研究對象,以語義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一門獨立學科,是語言學里具有綜合性和實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強的技術科學。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正確理解古代文獻語言及內容,也就是解決“是什么”的問題。二、漢語詞匯學與訓詁學的關系(1)新學訓詁 定位與訓詁學不同(2)漢語詞匯史與訓詁之間的目的不同(3)研究材料不同 傳統訓詁學以先秦典籍尤其是佛家典籍為范圍,詞匯史則是研究所用漢語書面語文獻,特別是歷代的口語文獻三、詞匯史的研究任務和內容蔣少愚,20世紀的古代漢語詞匯研究:提出漢語詞匯史(歷史詞匯學)有兩大部分組成。語義學(義訓、聲訓):語義場、義位、義素1、歷史研究(1)詞的產生消亡過程(2)詞義的演變(3)構成方式及其發展漢語新詞的創造,在歷史上主要通過兩種構詞手段,即音變構詞和句法構詞。2、理論的研究 四、古漢語詞匯研究(建國后)歷史的研究1、解放前 爾雅2、常用詞方面 李宗江(常用詞演變研究) 王維輝(東漢-隋常用詞研究)3、通史及斷代史方面研究第二節 單音詞的發展一、上古單音詞的發展單音詞是只有一個音節的詞,以單音節為主,這是古代漢語詞匯最顯著的特點甲骨刻辭所反映的商代詞匯的特點是:1、內容廣泛,數量有限2、絕大多數是單音詞,基本上字和詞相當,復音詞很少3、多數詞只有一個意義,一部分詞有幾個意義4、就詞性說,名次最多,動詞次之,形容詞較少,虛詞更少,兼詞現象相當多二、中古單音詞的發展從詞形和詞義兩方面,根據新詞和舊詞有沒有聯系,可分為三種情況:1、繼承舊形,新義和舊義有聯系2、利用舊形,新義和舊義沒有聯系3、詞形和詞義都是創新三、近代單音詞的發展1、新詞舊形,新義和舊義沒有聯系2、新詞新形3、新詞多義化第三節 復音詞的發展一、上古復音詞的發展1、聯綿詞:踟躕 恍惚 逍遙 輾轉 蝌蚪2、重言詞(1)兩字重言,不能分開(2)單字和重字都用,意義相同,用重言描寫性更強(3)重言帶詞尾,或形容詞帶重言3、合成詞:(1)復合詞:聯合式:社稷、財賄并列式:休息、俯仰偏正式:后生、鳥烏支配式:屏風、當路陳述式:屋漏、肢解(2)派生詞常見的詞頭是“有”、“于”常見的形容詞尾有“然”、“如”、“爾”、“若”、“乎”、“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名詞詞尾“子”已開始產生,但并未虛化。上古復音詞的特點歸納為這樣幾點:(1)上古詞匯雖以單音詞為主,但復音詞已有明顯的發展趨勢,在上古后期(兩漢)表現得尤為顯著。(2)上古復音詞已有多種結構形式。(3)構詞能力很強二、中古復音詞的發展(復音詞的大量產生是其重要特點)1、新的結構方式(1)補充式(動補):擺脫、割裂、了卻(2)名量式:車輛、花朵、麥粒(3)超層次組合:而立、漣漪2、新的詞綴前綴“阿、老”后綴“子、兒、頭”中古復音詞產生的原因:1、語音系統的簡化2、對單音詞的多義起限制作用3、韻律的要求三、近代復音詞的發展1、新的三音節詞:(1)附加式:AB-C 兩口子、可憐見 A-BC 呆不騰(2)偏正式:AB-C 半瓶醩 A-BC 多早晚(3)補充式:A-BB 笑欣欣 冷森森(4)重疊式:A不A 淡不淡 連不連 AAA嗤嗤嗤2、新的四音節詞破不留丟 腦袋瓜子附:“兒”演變小史1、萌芽期:東漢至南北朝 兒:幼小之孫 具有某種特征的一類人2、成形期:唐至北宋 (1)結構:它不僅可以做名詞后綴,加在指人名詞、動物名詞和非生物名詞之后,而且還出現了做量詞后綴的用例 (2)功能:兒綴改變詞義或者詞性的功能,初露端倪3、發展期:南宋、金元(1)結構:可以作代詞,賓語,形容詞后綴(2)功能:不表示“小”或“可愛”之意4、成熟期:明清(1)兒綴詞使用頻率高、數量大(2)產生了兒化韻,“兒”的語音形式化入前一字音四、固定語:指成語、諺語、慣用語、歇后語等詞語單位,一般比詞長,結構具有凝固性,意義具有完整性。第三章 漢語語法史第一節 詞類的發展一、人稱代詞的發展(一)第一人稱的發展上古:我、吾、余、予、朕、卬、合中古:我、吾、余、予、身、奴、儂、鄙、民、下官近代:我、俺、俺們、咱、咱家、咱們、灑家現代:我、我們、俺、俺們、咱、咱們1、“我”的生命力最強,從甲骨卜辭一直沿用至今2、近代出現了復詞結尾“們”,但這時單復數的區分已經不那么嚴格(二)第二人稱的發展上古:汝、女、爾、乃、而、若、子、君中古:汝、爾(你)、卿、官、仁、尊近代:你、您、恁現代:你、你們、您們從上古到現代,第二人稱逐步簡化(三)第三人稱代詞的發展上古:上古無專門的第三人稱代詞,“厥、其、之、彼”均為指示代詞中古“其”繼續擴大用法,產生新的代詞“渠、伊、他”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突出的是對性的區分二、量詞“個”的發展三、副詞“很”的發展四、結構助詞的發展(一)上古結構助詞“之”1、的2、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之成為句子成分或復句中的分句3、用在介賓詞組前面,有提示和強調的作用4、用在中心語和定語之間5、用在中心語和補語之間6、用在補語后面(二)中古結構助詞“底”“地”“得”1、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關系2、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后面第二節 形態成分的發展一、 單復數詞尾“們”的發展1、 注意:加在指人的名詞代詞后面;不能加在表動植物和無生命事物的后面2、 先秦兩漢時期用“儕、輩、屬、曹”等字表示3、 “們”產生于唐代,還有“彌”“弭”“偉”表群體4、 宋代 “們”的寫法用“滿、懣、瞞、們、門、每”元代 “每”宋元以后出現“們-每-們”反復變化的過程二、時體詞尾“了”“著”“過”的發展;時體語法范疇的產生在中古(一)了(用在動詞之后,表動作的完成)上古有三義:(1)明白,懂得(2)不整齊,雜亂(3)樂曲的最后一章,辭賦最后一段總括的話 漢以后繼承了(3)的意思,為“終了”“完畢”之意;從宋代開始,已經出現了時體詞尾“了”與語氣詞“了”的分工小結:表示完成的時體詞尾“了”來自含“終了、完畢”之義的實意動詞的虛化。最晚在唐代開始虛化,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虛化的過程(二)著(用在動詞之后,表示動作的持續或正在進行)漢代以后,“著”開始用在動詞后面,有兩種情況:一作補語,表示動作所達到的目的或結果;二是用在兼語中“著”充當第二個動詞(三)過 用在動詞之后,表示動作已經過去或曾經經歷,由動詞“過”虛化而來。唐開始,“過”進一步虛化為時體詞尾第三節 詞序的發展一、動賓結構中賓語的位置(一)O+V 1、肯定句中賓語放在動詞之前,起強調作用 eg: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責問)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賓語時,一般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eg: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學惡乎始?惡乎終?到了漢代,疑問代詞作賓語有逐漸轉移到動詞后面的趨勢 eg.武帝問:言何?(二)否定詞+O+V1、代詞賓語大多放在動詞之前 eg: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2、也有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后 eg: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比得上)(三)惟+O+V 惟,語氣副詞表示強調(四)O+是(之、斯、實、焉)+V(代詞“是、之”等復指前置賓語)eg:朋酒斯饗,日殺羔羊 (五)惟(維、唯)+o+是(之)+V eg:(1)唯余馬首是瞻(2)此子有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六)O+之為+V eg:當務之為急(急當務)(七)惟+O+之為+V eg: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二、動賓賓語結構中賓語的位置,指人為間賓,指物為直賓(一)動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 eg:上問上林尉諸禽首簿(二)若直賓為之,則置于間接賓語之前三、動補結構中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