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緒言_第1頁
金匱要略緒言_第2頁
金匱要略緒言_第3頁
金匱要略緒言_第4頁
金匱要略緒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傷寒金匱教研室 楊景鋒辦公電話移動電話金匱要略講義,一、原書性質及發展沿革二、基本內容及編寫體例三、主要學術成就及基本論點四、學習目的與參考資料,緒言,原書性質,金匱要略方論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書。,傷寒論作者與成書,作者:張仲景,名機,公元150-219年在世,享年67歲。荊州南陽郡人,東漢末年偉大醫學家。被后人稱為“醫圣”。成書:約200-219年。 社會背景 學術背景,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1 散佚 西晉 王叔和整理傷寒論十卷, 雜病部分未見2發現 北宋初期 王洙發現 金匱玉函要略方3整理 北宋 林億整理 金匱要略方論,三個時期,發展沿革,上卷 辨傷寒金匱玉函要略方 中卷 論雜病 下卷 載其方,并療婦人,上卷 110篇 金匱要略方論 中卷 1120篇 25篇 下卷 2125篇,金匱要略書名含義,金匱:顏師古:“以金為匱,保慎之義。”漢書 高帝紀:“與功臣剖符作書,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素問 天元紀大論:“著之玉版,藏之金匱。”,書之所以名為要略者,蓋以握要之韜略在此也。,淺注陳修園,要略:要重要,精要 略大致,大體,緒言臟腑經絡先后病痙濕病百合狐惑陰陽毒病中風歷節病瘧病血痹虛勞病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奔豚氣病胸痹心痛短氣病 腹滿寒疝宿食病五臟風寒積聚病,痰飲咳嗽病消渴小便不利病水氣病黃疸病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嘔吐噦下利病瘡癰腸癰浸淫病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婦人妊娠病婦人產后病婦人雜病,目 錄,共25篇 第1篇 總綱第217篇 內科病證第18篇 外科病證第19篇 其它第2022篇 婦科病證第2325篇 雜療方和食物禁忌,基本內容, 原著前22篇中共涉及原文約398條,包括40多種疾病,共載方205首,用藥約155味。 上述豐富的內容中,治療手段除使用藥物外,針灸,飲食療法,并重視臨床護理。 藥物治療在劑型方面: 內服藥劑:湯、丸、散、酒。 外用藥劑:薰、洗、坐、敷。(納藥鼻中) 詳細記載了藥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藥方法和藥后反應。,以病分篇 數病合為一篇 一病獨立成篇,編寫體例,數病合篇依據:,將不便歸類的病癥合為一篇,以病分篇,病機相仿 證候近似 病位鄰近,一病單獨成篇:奔豚氣、痰飲病、水氣病、黃疸病等,行文與寫作特點:言簡而意賅 。,第一 、開門見山,借賓定主;第二 、重視比較;第三、詳于方而略于證,詳于證而略于方詳略有別;第四 、略于一般而詳于特殊。,一、建立以病為綱、病證結合、辨證論治的雜病診療體系。二、創制應用廣泛、配伍嚴謹、療效顯著的雜病治療經方 。,主要學術成就,病的概念:指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過程。 證的概念:所謂證是指疾病某一階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關系的病理概括。 若單是辨病則對疾病各個階段治療針對性不強;反之僅僅是辨證則對疾病整個發展規律認識不深。,1、重視整體,臟腑經絡為辨證的核心。 2、據脈論理。 3、辨證論治。4、治未病。 5、治病求本,重視人體正氣。 6、祛除邪氣,因勢利導。,雜病診療體系中的基本論點,脈學特色據脈論理,依據脈象闡述病機依據脈象診斷疾病依據脈象推測病因依據脈象指導治療依據脈象判斷預后依據脈象鑒別病證,重視“治未病 ” 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重視人體正氣 虛證之證甘溫扶陽,調補脾腎 正虛邪實扶正兼祛邪 邪實之證因勢利導,祛除邪氣,因勢利導,如水氣病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載方205首,臨床應用廣泛。 18類方劑組方嚴謹精練,化裁靈活。重視單味藥物的作用 苦參;常山;百合;茵陳、大黃更注意藥配伍后的協同作用 桂枝 ; 附子; 麻黃,所創制經方的特點,甘草88方次 白術25方次桂枝56方次 麻黃23方次生姜51方次 大黃23方次大棗48方次 黃芩20方次半夏36方次 枳實16方次芍藥36方次 細辛16方次干姜32方次 當歸15方次茯苓30方次 杏仁15方次人參29方次 石膏13方次附子26方次 厚樸11方次,金匱單味藥物使用統計表,協同作用,歷代對金匱要略研究的概況,(一)晉隋唐對金匱要略的傳播(二)宋元明清對金匱要略的編次和注釋 明代趙以德是注釋原著的第一人。他以內經理論注釋原著 而成金匱方衍義。 (三)近代金匱要略的集注等(四)新中國成立后對金匱要略的研究,1 金匱要略論注徐忠可2 金匱要略直解程云來3 金匱要略本義魏念庭4 金匱要略心典尤在涇5 醫宗金鑒 吳 謙6 金匱要略淺注陳修園7 金匱發微 曹家達8 金匱要略今釋陸淵雷9 金匱要略釋義黃樹曾10金匱要略簡釋秦伯未,古代參考書籍,臟腑經絡先后病血痹虛勞病胸痹心痛短氣病 腹滿寒疝宿食病痰飲咳嗽病水氣病黃疸病嘔吐噦下利病,全書重點篇章,學習目的和方法,目的:1.掌握雜病診治規律,拓寬臨床思路;2.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診治疑難病證的能力;3.提高把握治療疾病全過程以及閱讀古醫籍的能力。 方法:1.打好古文基本功,注意文法特點;2.方證互測,前后聯系;(1)以方測證,即從方藥推測證候、癥狀。(2)以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