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微導管技術再寬頸動脈瘤中的應用研究_第1頁
雙微導管技術再寬頸動脈瘤中的應用研究_第2頁
雙微導管技術再寬頸動脈瘤中的應用研究_第3頁
雙微導管技術再寬頸動脈瘤中的應用研究_第4頁
雙微導管技術再寬頸動脈瘤中的應用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雙微導管技術在寬頸動脈瘤中的應用研究,研究生:許小明指導老師: 許友松教授 專業:神經外科學,1,前言,2,材料和方法,結果,4,討論,5,結論,目,錄,CONTENTS,3,研究背景,寬頸動脈瘤的血管內治療,單純GDC栓塞僅有能完全栓塞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球囊輔助彈圈栓塞血流導向裝置:覆膜支架,密網支架 雙微導管技術治療等,絕對寬頸:瘤頸 瘤體相對寬頸:0.5瘤頸/瘤體1 或瘤頸4mm,寬頸動脈瘤的定義,目 的,通過總結我科收治的22例應用雙微導管技術治療的寬頸動脈動脈瘤患者臨床資料,探討應用雙導技術栓塞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的效果,對手術并發癥、栓塞程度及手術適應癥進行分析。,研究方法,一般資料:2013年3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22例寬頸動脈瘤患者,采用雙微導管技術。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分布在37-78 之間,平均年齡64 歲。,臨床表現:動脈瘤破裂癥狀影像學檢查: 急診CT: SAH、顱內血腫、腦室出血 CTA 、3D-DSA 精確測量瘤頸、瘤體、瘤高,動脈瘤與載瘤動脈關系 瘤頸4mm 或 0.5頸/瘤體1 血管迂曲,單純栓塞困難,估計支架或球囊難以通過手術時間:動脈瘤破裂1-3 天內(動脈瘤破裂急性期)無手術禁忌證癥:造影劑過敏、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心肺功能疾病,入組標準,造影:明確動脈瘤狀況 在6F導管導引下經首支微導管輸送GDC先不解脫 原Y形閥的側壁上接上第二個Y 形閥,送入第二根微導管 根據術中動脈瘤的形態先后、同時、或交替送入彈簧圈,雙微導管技術,術后處理,(1)鎮靜,通便,監測血壓(2)脫水降顱壓:甘露醇,營養神經(3)腦血管痙攣:尼莫地平,3-H 療法(4)昏迷:鼻飼流食,加強營養;呼吸道管理:插管、氣管切開(5)腦積水 室腹腔分流術(6)頭痛:鎮痛,腰穿、腰大池引流(7)及時復查CT,結 果,22例患者均完成栓塞,術后即刻造影顯示:完全栓塞12 例;大部分栓塞7 例;部分栓塞3 例。,臨床結果,-,-,隨訪:出院后3 個月到6 個月后我們通過門診或電話隨訪的方式對21 例患者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評分,結果如下:;,影像學隨訪:術后6 個月到1 年內對本組17 例患者行CTA 或DSA 檢查,13例良好,動脈瘤不顯影。3例患者瘤頸不同程度殘留,(1 例患載瘤動脈瘤內1彈簧圈袢脫出,但不影響載瘤動脈血供)1 例后交通動脈瘤復發,彈簧圈被壓縮于動脈瘤尖1/3 處,行二次栓塞,效果滿意,病例分析一,男性,45歲,SAH急診入院,H-H級,CTA提示前交通動脈瘤,寬頸,雙微導管技術栓塞,致密栓塞,患者預后良好,病例分析二,女性,SAH急診入院,頭痛伴右側動眼神經麻痹,H-H級,CTA示右側后交通動脈瘤,雙微導管技術栓塞,大部分栓塞,7個月復查DSA彈簧圈袢脫出,1年后復查CT,并發癥分析,動脈瘤破裂:雙微導管技術需將兩個微導管頭端置入瘤腔,增加刺破動脈瘤的風險,術中注意釋放微導管張力 腦血管痙攣:與支架、球囊相比較對血管內膜刺激輕,腰穿,腰大池引流,尼莫地平,3-H治療。,討 論,討論:,GDC欄柵作用;瘤頸瘤體、梭形動脈瘤、微小動脈瘤、夾層動脈瘤;矯正載瘤動脈血流動力學;促進血管內膜順支架網眼爬行,封堵瘤頸。,圍手術期及術后抗凝;載瘤動脈狹窄的風險;出血風險,瘤周血管分支;手術操作復雜;手術費用昂貴。,優點,缺點,支架輔助彈簧圈,討論:,球囊擠壓彈簧圈填塞更加致密; 擴張急性期痙攣、合并斑塊形成載瘤動脈; 動脈瘤術中破裂球囊封堵; 無需抗凝,減少出血風險,臨時阻斷動脈影響遠端血供? 損傷血管內膜,加重腦血管痙攣、誘發血栓形成; 絕對寬頸動脈瘤彈簧圈仍有脫出風險。,優點,缺點,球囊輔助彈簧圈,討論,雙微導管技術的優點:準備及操作簡單,無需圍手術期及術后抗凝對血管內膜刺激輕節省費用,僅增加一根微導管栓塞更加致密,牢靠,均勻血管迂曲、支架球囊難以到位的動脈瘤(A2、A3),雙微導管技術適應癥:破裂急性期有重要血管分支自瘤頸發出成角、復雜的寬頸動脈瘤微小動脈瘤(瘤體小于5mm)矮胖動脈瘤基底動脈末端端寬頸動脈瘤,(1)瘤頸/瘤1 的絕對寬頸動脈瘤(梭形動脈瘤)(2)脈瘤直徑過小(3 mm)微導管可能刺破動脈瘤, 瘤頸過寬(15 mm)可GDC突入載瘤動脈(3)微導管栓塞完成后撤過程中,有微導管交織撤出困難或撤出彈簧圈的危險(4) 栓塞致密程度不如支架及球囊輔助,瘤頸殘留較高,遠期動脈瘤復發,雙微導管技術的局限性及缺點,雙微導管的技術要點,微導管塑形:頭端塑形成不同的形狀,分別放置在動脈瘤腔不同位置,幫助GDC在瘤腔沿著不同方向和徑向力纏繞,使栓塞更加穩定,致密。,簧圈的選擇: 首枚一般選擇三維彈簧圈,第二枚彈簧圈選擇二維彈簧圈。 選擇型號、大小、硬度不同的彈簧圈互相編織成籃。,結論,雙微導管技術: 急性期破裂動脈瘤 降低手術風險較單導管相比,能有效預防彈簧圈在瘤腔內成籃不穩定、易部分或完全脫出瘤頸影響載瘤動脈血供甚至堵塞血管遠端的風險,提高動脈瘤栓塞率。較球囊輔助技術和支架輔助技術,血管內膜刺激輕微,減少加重腦血管痙攣的可能,手術操作簡單而且手術費用相對便宜,患者容易接受,可以臨床推廣。,感謝我的導師許友松教授這三年來對我學習和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