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學經典與教育 第一部分 國學經典與教育思想第二部分 國學經典與教學藝術 第一部分 國學經典與教育思想 講六個問題一 國學熱興盛原因二 國學論教育作用三 國學論教育對象四 國學論教育目的五 國學論教育內容六 國學論教育原則 國學熱為什么會興盛 一 外國對中國國學刮目相看1 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崛起 動搖了馬克思 韋伯的權威論斷 使歐美對東方文化重新審視 2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國際地位提高 獲得西方國家領導人對東方文化的高度評價 3 中國哲學的 天人合一 思想 被西方人普遍接受認同 成為生態環保的理論基礎 4 孔子成為世界文化名人 海外已辦孔子學院156所 臺灣高考必考國學 大陸方興未艾 二 十七大 報告高度重視民族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的文化 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 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 當今時代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 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團結奮斗的不竭動力 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 與現代文明相協調 保持民族性 體現時代性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 三 國學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同一性1 民主公有制孔子大同理想謂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禮記 禮運 康有為 禮運注 說 無貴賤之分 無貧富之等 無人神之殊 無男女之別 人人皆公 人人皆平 這不是民主公有制之源 2 義利并重觀 孟子 告子 提倡 舍生取義 墨子 兼愛 提倡 兼相愛 交相利 南宋葉適 陳亮主張 以利和義 即 謀利而不自私其利 計功而不自居其功 習學記言 這不就是當今 義利并重 的價值觀嗎 3 大公無私 先人后己 尚書 大禹謨 贊揚禹 克勤于邦 克儉于家 孔子主張 無求生以害人 有殺生以成仁 論語 衛靈公 賈誼提出 國而忘家 公而忘私 漢書 賈誼傳 范仲淹標舉 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黃宗羲崇尚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 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為害 而使天下釋其害 原君 這不就是當今倡導的 大公無私 先人后己 之美德嗎 4 仁愛 助人為樂 禮記 禮運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矜 多音字 此處念 gu n 同 鰥 無妻的老人 也泛指無妻的人 寡 孤 獨 廢疾者 皆有所養 孟子說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陳子昂 感遇 圣人不利己 憂濟在元元 杜甫呼號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于謙高唱 但愿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勞出山林 詠煤炭 這不就是人道博愛 助人為樂之義嗎 5 敬業誠實守信 學記 首標 敬業樂群 論語 強調 言而有信 司馬遷 史記 俠客列傳 贊揚 一諾千金 諸葛亮 出師表 崇尚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這不就是愛崗敬業 誠實守信嗎 6 愛國主義精神屈原 離騷 中 恐皇輿之敗績 雖九死其猶未悔 曹植 白馬篇 捐軀赴國難 誓死忽如歸 李白 塞下曲 愿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岳飛 滿江紅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陸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 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譚嗣同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秋瑾 拼將十萬頭顱血 須把乾坤力挽回 這不就是赤膽忠心 愛國主義的傳統嗎 7 以民為本思想大禹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 孔子賢之 孟子 離婁下 孔子對魯哀公說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管子 治國篇 治國之道 富民為先 孟子 盡心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賈誼 新書 大政 民無不為本也 國以為本 君以為本 吏以為本 李廣 士卒不盡飲 廣不近水 士卒不盡食 廣不近食 杜甫 窮年憂黎元 嘆息腸內熱 柳宗元以 急生民之困 利安元元為務 寄許京兆孟容書 這不就是 以民為本 為人民服務 之導源嗎 8 民主政治思想 國語 召公諫弭謗 是故天子聽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 瞽 g 形聲 從目 鼓聲 本義 瞎眼 雖瞎但有眼珠 獻曲 史獻書 師箴 瞍 s u 眼睛瞎沒有眼珠 賦 矇誦 百工諫 庶人傳語 近臣盡規 親戚補察 古史教誨 耆艾修之 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毛詩序 上以風化下 下一風刺上 這不正是中國民主政治的導源嗎 9 廉潔奉公艱苦奮斗 論語 里仁 富與貴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取也 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禮記 曲禮 臨財毋茍得 臨難毋茍免 包拯 乞不用贓吏書 廉者 民之表也 貪者 民之賊也 歐陽修 五代史伶官傳序 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 這不就是今天所倡導的廉潔奉公 以艱苦奮斗為榮 以驕奢淫逸為恥嗎 10 和諧互助 論語 禮之用 和為貴 又說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孟子 滕文公上 鄉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則百姓親睦 這不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源頭嗎 二 國學論教育作用1 治國 教育比政令刑法更為重要和有效 論語 為政 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用行政命令引導 用刑法整頓 老百姓只會暫時避免犯罪 卻沒有羞恥之心 用道德引導 用禮教整頓 老百姓不但有羞恥之心 而且人心歸服 孟子 盡心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得民財 善教得民心 2 經濟是教育的基礎 先富后教化育天下 論語 子路 子適衛 冉有仆 子曰 庶已哉 冉有曰 既庶矣 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 又何加焉 曰 教之 管子 治國 凡治國之道 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 民貧則難治也 管子 牧民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孟子 梁惠王上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樂歲終身飽 兇年免于死亡 然后驅而之善 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3 施教是治國首務 育才是長遠之計 禮記 學記 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 管子 權修 一年之計 莫如樹谷 十年之計 莫如樹木 終身之計 莫如樹人 孟子 盡心上 君子有三樂 父母俱在 兄弟無故 一樂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樂也 三 國學論教育對象 論語 陽貨 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 故 衛靈公 子曰 有教無類 墨子 所染 染于蒼則蒼 染于黃則黃 荀子 勸學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 與之俱黑 孔子認為人的天賦稟性相近 生來大體平等 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賦平等的人性論 也是他推動平民教育 實行有教無類的理論根據 孔孟都認為天賦人性本善 人人生來就有惻隱心 羞惡心 辭讓心 是非心 孟子稱為 四端 只要擴充這四端 人人皆可成為堯舜 這就是人性 教育的平等論 但因后天性的環境習染的影響 社會物欲的誘惑 便使人喪失掉某些良知善性 正如墨子 荀子的比喻 因此就要通過教育 修身致良知 使之返回到善道上來 荀子雖然主張 性惡 論 但同樣主張后天性的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重要 四 國學論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目的是為天下培養君子賢人 論語 子張 子夏說 仕而優則學 學而優則仕 先進 子曰 先進于禮樂 野人也 后進于禮樂 君子也 如用之 則吾從先進 春秋時期 宗法繼承制產生不學而仕 仕而無學的現象普遍存在 孔子主張 學而優則仕 反對任人唯親 孟子 離婁上 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把教育和修齊治平聯系起來 禮記 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以修身為本 大學 這段話主要意義在于 1 強調修身是齊家 治國 平天下的根本 2 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階級 是天賦人性人人平等 3 修身的途徑必須循序漸進 即 八條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五 國學論教育內容 論語 述而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 泰伯 興于詩 立于禮 成于樂 季氏 不學詩 無以言 不學禮 無以立 述而 子不語怪 力 亂 神 漢代總結為 五德 五常 一 五德 溫 良 恭 儉 讓 出自 論語 學而 溫 邢昺注疏 敦柔滋潤謂之溫 溫和待人 不急躁 不生硬粗暴 良 邢疏 行不犯物謂之良 善良 不邪惡 不傷害他人和他物 恭 邢疏 和從不逆謂之恭 恭敬 莊重 不傲慢輕狂 儉 邢疏 去奢從約謂之儉 節儉 樸素 不奢侈浪費 讓 邢疏 先人后己謂之讓 謙虛禮讓 不蠻橫自私 二 五常 即仁 義 禮 智 信 是西漢董仲舒總結孔孟儒學的五種道德 仁 論語 學而 孝悌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是仁的根本 論語 顏淵 樊遲問仁 子曰 愛人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博愛是仁的核心 論語 雍也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孟子 梁惠王上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韓愈 原道 博愛之謂仁 顏淵 克己復禮為仁 義 禮記 禮運 說 何謂人義 父慈 子孝 兄良 弟恭 夫義 婦聽 長惠 幼順 君仁 臣忠 十者謂之人義 合稱 十義 中庸 說 義者 宜也 賈誼 道德論 義 理也 韓愈 原道 說 行而宜之之謂義 詩 大雅 文王 傳 云 義 善 國語 晉語 注 惡惡為義 厭惡邪惡就叫 義 孟子 公孫丑上 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 禮記 經解 說 除去天地之害曰義 易 系辭 說 禁民為非曰義 董仲舒 仁義法 中 仁者愛人 不在愛我 義在正我 不在正人 釋名 釋典藝 云 義 正也 禮 制度 儀式 禮節的總稱 儒家經典有 三禮 周禮 儀禮 禮記 周禮 是周朝的職官制度 儀禮 是戰國以前的各種禮節儀式 分為冠昏 喪祭 朝聘 鄉射四類禮儀 宋王應麟又分為吉 兇 賓 嘉四禮 禮記 是解釋 說明 儀禮 的論集 分吉禮 兇禮 軍禮 賓禮 嘉禮五類 故稱為 五禮 吉禮是祭祀的典禮 兇禮是指喪葬和對天災人禍的哀吊等禮制 軍禮主要指戰爭中包括校閱 出師 乞師 致師 獻捷 獻俘 筑城 演習等活動的禮制 賓禮指諸侯對天子的朝覲或各諸侯間的聘問 會盟等 嘉禮包括冠禮 婚禮 投壺禮 射禮 鄉飲酒禮 立儲禮等 智 論語 公冶長 子曰 寧武子 邦有道 則知 邦無道 則愚 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姓寧名俞 是衛國大夫 他能審時度勢 在國家政治清明時 就表現出聰明 在國家政治昏暗時 就裝傻 孔子一貫主張 天下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 論語 泰伯 審時度勢 進退得宜謂之智 論語 雍也 樊遲問知 子曰 務民之義 敬鬼神而遠之 可謂知矣 賈子 大政 敬士愛民是謂智 導民以義 不迷信鬼神謂之智 論語 顏淵 樊遲 問知 子曰 知人 樊遲未達 子曰 舉直錯諸枉 能使枉者直 樊遲問什么是智 孔子說 善于了解別人 樊遲還不理解 孔子說 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 能夠使不正直的人正直 孟子 公孫丑上 亦云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知人善任 明辨是非謂之智 禮記 中庸 孔子說 好學近乎知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辯之 篤行之 智慧來自學 問 思 辯 行 信 論語 學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 他把辦事是否盡心 交友是否真誠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這三件事 作為每天自我反省的問題 子路 言必信 行必果 為政 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 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比喻人若不講信用 就好比大小車沒有關鍵 無法套住牲口 車如何能行走呢 史記 游俠列傳 贊揚游俠 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諾必誠 得黃金百 不如得季布一諾 史記 季布欒布列傳 就是誠實不欺 言必信 行必果 六 國學論教育原則立志樂道 論語 述而 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 志向在真理 根據在道德 依靠于仁學 游玩于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 里仁 朝聞道 夕死可矣 衛靈公 君子謀道不謀食 君子憂道不憂貧 雍也 贊顏回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孟子 滕文公下 主張立 仁義 之志 不得志 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意志鍛煉 論語 子罕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衛靈公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人仁 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 告子下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自省自克 論語 衛靈公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則遠怨也 里仁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顏淵 克己復禮為仁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孟子 離婁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不怨勝己者 反求諸己而已矣 知行統一 言行一致 論語 子路 子曰 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 使于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 學而 君子 敏于事而慎于言 里仁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反對 巧言令色 和 言過其行 公冶長 聽其言而觀其行 朱子語類 論先后 知為先 論輕重 行為重 王守仁 傳習錄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古今都重視教育應當理論聯系實踐 讀萬卷書 走萬里路 都重視言行一致 改過遷善 論語 學而 君子 過則勿憚改 衛靈公 過而不改 是謂過矣 孟子 離婁下 雖有惡人 齋戒沐浴 則可以祀上帝 即使面貌丑陋的人 如果他戒齋沐浴 也可以祭祀上帝 勤學問思 論語 述而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也 子張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禮記 學記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道 荀子 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也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后生可畏 論語 子罕 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荀子 勸學 青 取之于藍 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 而寒于水 韓愈 師說 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聞道有先后 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商隱 韓冬郎 桐花萬里丹山路 雛鳳清于老鳳聲 孫中山 建國方略 知行總論 夫人類之進化 當然踵事增華 變本加厲而后來居上也 孔子 荀子的人才進化論思想 韓愈 師說 的觀點 對于打破論資排輩 善于向學生學習 重視教學相長 都富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第二部分 國學經典與教學藝術 一 中國古代經典教學藝術概說二 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經典導讀 一 中國古代經典教學藝術概說 1 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的五個基本原則2 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的三個基本特點 1 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的五個原則 1 因材施教 長善救失的教學原則 2 問對 問答對話 啟發式的教學原則 3 相機而授 適時而教的教學原則 4 寓理于事 寓義于趣的形象化教學原則 5 師生相諧 美善相悅的教學原則 2 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的三個基本特點 1 學與思辯證統一 2 學與行緊密結合 3 學與教相通相長 一 中國古代經典教學藝術概說1 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的五個基本原則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的經驗與思想 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的重要教學方法或教學原則 因材施教 問對 啟發相機而授師生相諧形象生動所謂教學原則 就是開展教學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或標準 是指導教學工作的一般原理 一 關于孔子 因材施教 的思想 1 因材施教 的含義 因材施教 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志趣 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或教學 或者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出發 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 以使每個學生揚長避短 獲得最佳發展 因材施教 因 根據 材 資質 施 施加 教 教育 教學原則之一 因材施教 長善救失 因材施教 的價值 用今天的教育思想看 因材施教 實是教師為達成教學目的的實現 從學生個體的智力水平和個性特征出發 所采取的一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因材施教 對于我們今天在學科素質教育中培養專門人才具有十分積極的借鑒意義 2 孔子 因材施教 的兩個教學策略層面 其一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 能各因其材而采取不同措施教學 論語 中記錄了不少學生問 同 而孔子答 異 的事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論語 先進第十一 第22則反映的 寓異于同 場景 其二 按學生各自才情 培養造就學生上面提到的冉求 字子有 小孔子29歲 是孔子最器重的學生之一 冉求多才多藝 才華出眾 但出身卑微 辦事謹小慎微 猶豫難決 所以孔子常常鼓勵他 給他壯膽 正由于孔子平時對冉有的倍加勉勵 才使他最終成為政事人才 擔任了魯國 季氏宰 即季氏總管 孔子一生從教 門下弟子三千 賢人七十二 各有所長 如德行表現突出的有顏淵 閔子騫 冉伯牛 仲弓 語言表現突出的有宰我 子貢 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 子路 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 子夏 等等 其中不少人都干出一番成就 這顯然與孔子尊重學生各自的才華個性 長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密不可分 二 關于 學記 的 長善救失 思想 我國戰國晚期出現的 學記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 教學問題的專著 它所體現的教育 教學思想極其豐富多彩 不僅為我國歷代教育者 奉為法戒 視為 三代圣王教科之書 而且與現代教育理論多相吻合 長善救失 是 學記 在痛陳古代官學 教人不盡其材 的弊端后 對 因材施教 原則提出的的后續補救措施 為此 學記 首先對古代高等學堂的教師提出了 豫 時 孫 遜 摩 四條教學原則 學記 曰 大學之法 禁于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之謂時 不凌節而施之謂孫 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 教之所由興也 注 豫 預防 時 及時 孫 通 遜 順也 即循序 摩 觀摩 大學之法 大學 古代最高的學校 白虎通 十五成童志明 入大學 學經籍 朱熹 四書集注 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 學記 中 長善救失 這一教學原則 揭示了學習中長短得失的辯證關系 是對孔子提出的 因材施教 思想的新發展和補充 學記 的 長善救失 教學思想要求教師 在因材施教過程中 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 幫助他們揚長補短 因勢利導 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 克服其消極因素 盡量將學生的缺點轉化為優點 教學原則之二 問對 啟發式教學 問對 啟發式教學 是指師生在問答對話中 教師通過啟發誘導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領悟所學知識的教學方法 問對 啟發式教學 對于我們今天在學科素質教育中如何實現師生間的對話 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形式與內容 啟發 一詞源于 論語 述而 子曰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宋代朱熹對此注解說 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啟 謂開其意 發 謂達其辭 物之有四隅者 舉一可知其三 反者 還以相證之義 復 再告也 注 憤 悱 相當于今天所說的強烈的學習動機 啟 開導 點撥 提示 發 說文 是發矢 射發之義 引伸為傳授知識 孔子是啟發式教學藝術的首創者 以上 論語 述而 這段話充分說明 孔子認為 教師要講究教學智慧 教之智 學生掌握知識 形成道德觀念 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 學生若非 真心內動 那么 無論教師如何喋喋不休 嘮叨不已 都是白費口舌的 所以 王夫之說 教必內動 若教則不憤而啟 不悱而發 喋喋然徒勞而無益也 2 孔子啟發式教學的特點 1 孔子啟發式教學的目的 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 學思結合 避免不動腦筋的生吞活剝 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為政 即是說 只學習而不思考 就會迷惑不解 只思考而不學習 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正是為了避免產生 罔 迷惘 與 殆 危殆困境 的結果 所以孔子要用啟發式教學來促進學生學習時的充分思考 學生只要認真獨立思考了 必然生疑 疑則發問 問則求解 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收獲 2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是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基本方式 此即說 孔子教學 只有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 他才給以有分寸的點撥 引導 提示 只有在學生因思無所得而恢心喪氣時 他才會直接傳授知識 換句話說 學生在學習中 不要指望輕易得到老師的知識傳授 學生必須先動腦筋 自求自得 最好能夠自思而通 因此 在孔子的教學方式中 學生必須做到 學 與 思 相結合 舉一反三 是啟發的結果 3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 十分強調學生要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因為 對于學生的學來說 教師的 啟發 是外因 只有通過學生 真心內動 的內因 才能發揮作用 否則 就只能像王夫之所說那樣 若教則不憤而啟 不悱而發 喋喋然徒勞而無益也 4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 十分強調教師要掌握最佳教學時機 只有等到學生心憤求通 口悱難達 急需教師啟示開導的時候 教師適時而教 才能如 時雨化之 收到良好效果 所謂 不待憤悱而發 則知之不能堅固 待其憤悱而后發 則沛然矣 程頤注語 5 孔子啟發式教學 也十分強調教師具備高超的啟發技巧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 教師之 啟 是 開其意 即打開學生的思路 而不是直接告訴結論 教師之 發 是 達其辭 即提示學生如何用語言通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代替學生去表達 因此 教師的教學作用就在于 通過巧妙的 啟 與 發 使學生破 憤 而通 變 悱 為達 3 學記 對啟發式教學藝術的進一步闡發 1 學記 君子之教 對啟發式教學有精辟論述 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牽 強而弗抑 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 強而弗抑則易 開而弗達則思 和 易以思 可謂善喻矣 注 喻 啟發誘導 道 同 導 誘導 引導 強 勸勉 勉勵 抑 壓制 開 啟發 指示門徑 達 通達 和 和諧 2 學記 對啟發式教學的貢獻 第一 學記 對如何啟發誘導學生 提出了三點具體要求 一是 道 導 而弗牽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走而不是牽著學生走 二是 強而弗抑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激勵學生而不是壓抑學生 三是 開而弗達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指點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作結論 第二 學記 明確了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效果 學記 中說 道而弗牽則和 意即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 師生關系才會融洽 強而弗抑則易 策勵學生而不推著學生走 學生就有勇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順利地進行教學 開而弗達則思 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作出結論 學生就能獨立思考 發展智力 總之 教師只要做到了 道 導 強 開 就能達到 和 和諧 易 順利 思 思考 的效果 這正是當今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第三 學記 對孔子啟發式教學藝術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啟發式教學上 學記 不僅發揮了孔子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的思想 而且還提出了不是等待 而是要促進學生思考的主張 學記 的這些寶貴見解 很有現實意義 它與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思想相互補充 相映生輝 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啟發式教學藝術的經典論述 對后世教育和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4 古代啟發式教學的基本特征 1 著重啟發學生思維 是古代啟發式教學的重要特征俄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真正的學校 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 英國教育家愛德華 德波諾說 教育就是教人思維 所以 啟發學生的思維是啟發式教學藝術的必然主旋律 是教師教學藝術的核心 我國古代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意義 就在于它重視了學習者的積極思考 而不是僅僅把教學的焦點集中在教學內容上 這正是一般示范性教學和言說性教學所不具備的優秀品質特征 2 問題性教學 是啟發式教學的最基本手段孔子認為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應具體地表現為 好問 即碰到問題就要問 為什么 怎么辦 論語 衛靈公 中有這樣的記載 子曰 不曰 如之何 如之何 者 吾末如之何也已 注 如之何 怎么辦 末 讀蔑 指沒有辦法 孔子意思是說 對于一個不問 怎么辦 的人 我也拿他沒辦法了 明代學者陳獻章 論學書 與張廷實 說 前輩謂學貴有疑 小疑則小進 大疑則大進 疑者 覺悟之機也 一番覺悟 一番長進 更無別法也 強調了學習貴在善于思考 心存懷疑 你有小的的疑問和困惑 就會有小的進步 你有大的的疑問和困惑 就會有大的進步 懷疑這東西 是覺醒領悟的基礎 所以 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意通過置疑問難 創設問題情境 讓學生在這些問題面前自求自得 探索思悟 5 啟發式教學的現代價值 啟發式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 又是一種教學原則 而且是任何學科教學都應堅持貫徹的教學原則 啟發式教學是相對于注入式教學提出的 由于注入式教學無視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 而啟發式能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 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因而在反對注入式教學過程中 大力提倡啟式教學 是必然的選擇 更為重要的是 我國古代啟發式教學思想 對現代的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為它充分展示了教師主導的藝術 表現出對學生主體的深切關注 體現了教學過程中 知情意 的和諧統一 教學原則之三 相機誘導 適時而教 1 相機誘導 適時而教的內涵相機而授 適時而教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 在學生處于最充分的心理準備狀態時傳授知識 或指尋找恰當的機會 在適當的時候引導 指點 傳授知識 葉圣陶在 如果我當老師 中說 教師之為教 不在全盤授予 而在相機誘導 注 相機 是察看機會 誘導 是勸誘引導 相機而授 適時而教 原則可從兩個層面來審視 從教師教的方面說 適時而教是指抓住一切施教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 特別是學生已產生學習的欲望 動機時 更應如此 因為 當學生心求通 口欲言 急切需要求知 排疑 解惑時 教師抓住了這個時機 就等于抓住了可告之機 就可以如孟子說的以 時雨化之 及時施教 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說 適時而教 亦有兩層意思 一是指學生應按年齡特征接受教育 學生在什么年齡階段 就應該接受什么樣層次的教育 不能錯過應該受教學習的時機 這叫 適時而教 清人孫希旦說 八歲入小學 十五歲入大學 時之謂也 禮記集解 否則 時過而后學 則勤苦而難成 學記 二是指在不同的年齡階段 學習的最佳內容應不同 錯過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 古代 這也叫 適時而教 這已涉及到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征 心理準備 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 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 使教學顯見成效 在現代 不少教育家對此也進行了研究 稱為 及時施教 2 相機而授 適時而教 與啟發式教學的聯系 啟發式教學 需要 適時而教 適度而教 課堂上 教師應把握好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 把握好教學時機 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 啟迪學生思考 孔子所謂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即是要求教師在學生心憤求通 口悱難達 急需教師啟示開導的時候 適時而教 才可收到良好效果 這就叫 適時而教 3 荀子 勸學 十分重視適時而教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 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如 荀子 勸學 論學習的態度 君子之學也 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 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 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傲 非也 囋 非也 君子如向矣 注 禽犢 贈獻之家禽 傲 躁之假借字 囋z 多言無節 向 通 響 響應 學記 善待問者如撞鐘 小叩小鳴 大叩大鳴 不叩不鳴 4 相機而授 適時而教的現代價值 當代 適時施教 理論 是國家 九五 十五 期間的重大教育科研課題 由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 中學特級教師蔣振遠著 新課程背景下適時施教的藝術 認為 適合學生的教育 才是最好的教育 適時施教 的理論 方法能幫助教師 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解決教育教學中 理念陳舊 方法粗放 方式滯后 以管代教 對新課程不適應 等問題 教學原則之四 寓理于事 寓義于趣的形象化教學 生活在 百花爭鳴 百家爭鳴 先秦諸子 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 法家都是形象化說理的高手 為了社會聽眾易于接受 樂于接受 他們都習慣于 寓理于事 寓義于趣 亦即善用具體的事物或事例 形象化的語言 以及生動有趣的形式 來宣傳他們的思想主張和學說 因此 先秦諸子的論著大都事例鮮活 文字淺顯 而意義深遠 蘊味無窮 甚至可以當故事來讀 先秦諸子之所以善于 寓理于事 寓義于趣 其目的就是要自己的敘事 說理 盡可能生動形象 趣味無窮 寓理于事 寓義于趣 的形象化教學的當代價值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說 一個能夠動聽的 明晰的教學的教師 他的聲音便該像油一樣 浸入學生的心理 把知識帶進去 大教學論 現代教學藝術論的開創者之一美國赫修特的 教學藝術 指出 如果一個人善于交流表達 即使他是二流學者 也可能是個優秀的教師 否則有才華 靈氣 個性也很迷人 也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 俄國蘇霍姆林斯基也十分強調教師的語言修養 堅持認為 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 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 給教師的建議 由此可見 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藝術對課堂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1 作為一種教學語言藝術 寓理于事 寓義于趣 實是一種形象化的直觀教學法 由于這種方法是如此愉快 輕松 富有吸引力 所以 它能在當代在學科素質教育的流程中發揮作用 使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容易獲得 高峰體驗 因而富于審美價值 2 作為是一種形象化的教學語言 寓理于事 寓義于趣 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 因為形像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 具有很強的激勵性 更易于學生接受啟發 活躍思維 產生更高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朱熹就曾引用北宋程頤的話說 教人未見意趣 必不樂學 教學原則之五 師生相諧 美善相悅 1 和諧的師生關系 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良好起點蘇霍姆林斯基說 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有好感 互相尊重的和諧關系 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 葉圣陶先生則說 我如果當小學教師 無論聰明的 愚蠢的 干凈的 骯臟的 我都要稱他們為 小朋友 我要作學生的朋友 我要學生作我的朋友 凡是在我班上的學生 我至少要知道他們的性情和習慣 同時也要使他們知道我的性情和習慣 這與我的課程 沒有關系 如果我當老師 2 我國歷代教育家都強調師生 相親 相悅 先秦儒家的 學記 強調 親其師 強調 和 道而弗牽則和 認為 和易以思 可謂善喻也 就是把和諧融洽師生關系 看作是學習輕松愉快 學生獨立思考 老師善于誘導的結果 先秦雜家從教師素養的角度出發 首先 主張教學應 反諸人情 勸戒教師不能 操不化不聽之術而強教之 呂氏春秋 勸學 認為 達師之教也 使弟子安焉 樂焉 休焉 游焉 肅焉 嚴焉 誣徒 這樣才能使學生視學習為樂事 培養持久的學習興趣 其次 主張教師應 視徒如己 反己以教 所加于人 必可行于己 誣徒 從而創造師生之間健康和諧的情感聯系 王陽明在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中說 大抵童子之情 樂嬉游而憚拘檢 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暢之則條達 摧撓之則衰痿 今教童子 必使其趣向鼓舞 中心喜悅 則其進自不能已 譬之時而春風 沾被卉木 莫不萌動發越 自然日長月化 若冰霜剝落 則生意蕭索 日就枯槁矣 3 師生相諧 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藝術水平 學記 說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所謂 善教 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言行上 故 學記 又說 其言也 約而達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可謂繼志矣 即教師的講解 應扼要而又透徹 精微而又妥善 舉例不多 卻能說明問題 這樣學生就會自覺自愿地跟著他學了 4 師生和諧 美善相悅 的現代價值在全國上下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不能沒有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師生和諧相處 主導方在教師 因此 師生和諧 美善相悅 首先要求老師尊重學生 這是愛的前提 也是和諧 相悅的前提 老師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去愛學生 尊重學生 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過失 才會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 也才可以贏得學生的愛戴 師生心靈的和諧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所追求一種教育和教學的藝術 師生心靈的和諧 是師生間有時不需要語言就能感受到的一種默契 是從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里就能感受到的一種溫馨 是師生相處之間能夠感受到的一種心靈的輕松 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迫切呼喚的就是這種和諧 也只有這種和諧 才能真正展示我們教育和教學的藝術和水平 這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的師生關系 二 古代教學藝術的基本特點 在古代 教育藝術并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明確提出 由于受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發展水平的限制 古代教育家對教育藝術的認識和表述大多停留在感性的經驗描述階段 沒有也不可能進入全面系統的理性思考 但古代教育藝術的經驗與思想 仍包含著相當豐厚的真理性認識 可謂內蘊深厚 特點鮮明 對今天的教育和教學極富啟迪意義 回顧上述 我們不難看出 中國古代教育藝術的核心是啟發式教學藝術 因材施教是啟發的前提 問對是啟發的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山東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第一批次社會招聘2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基于DLL的高速Flash控制器的設計與驗證
- 2025至2030年中國精紡呢絨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國精小型隔膜閥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粗梳毛紡產品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國米諾環素膠囊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筆記本電視卡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國空調機組檢修升降機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積極式劍桿多臂裝置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4年安徽安慶恒通農電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招聘98人(第一批次)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漢語詞匯與文化課件
- 中醫補腎養生課件
- 淺析公路橋梁施工中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
- 新概念英語第三冊Lesson8 課件
- DBJ∕T 13-196-2014 水泥凈漿材料配合比設計與試驗規程
- 江蘇省2022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物理試卷
- 蔬菜抗寒生理課件
- 【崗位管理】保利地產集團職位說明書
- PRS-761-313技術使用說明書
- 鐵路建設項目施工企業信用評價辦法(鐵總建設〔2018〕124號)
- 鴿巢問題(例1、例2)[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