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瓊州謫居三年,蘇東坡留下的生活印記 1097年,60歲的蘇軾遭遇到一生最惡毒的迫害放逐到海南昌化軍(今海南儋州),至1100年6月20日離瓊,共在海南生活了近三年。 歷史上的海南島在很長一個時期一直是一個荒島,地處邊陲,孤懸海外,閉塞落后,相去京城幾千里,“鳥飛猶用半年程”,實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稱之為“蠻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 儋州,位于海南島西北部。儋州地處熱帶,毒蛇猛獸遍地皆是;最令人恐怖的還有瘴癘和瘧疾時時威脅著人們的生命。 瓊州府志記載:“此地有黎母山,諸蠻環居其下,黎分生、熟。生黎居深山,性獷悍,不服王化。熟黎,性亦獷橫,不問親疏,一語不合,即持刀弓相問”。儋州志記載:“蓋地極炎熱,而海風甚寒,山中多雨多霧,林木蔭翳,燥濕之氣郁不能達,蒸而為云,停而在水,莫不有毒”、“風之寒者,侵入肌竅;氣之濁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于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幾稀矣”。 蘇東坡到達后,昌化軍使張中知道蘇軾是一代文豪因此不敢怠慢,安排蘇軾及幼子蘇過“住官房,吃官糧”。后來湖南提舉董必察訪廣西至雷州時,聽說蘇東坡住在昌化官舍,遂譴使渡海,逐出官舍(蘇軾當時是以瓊州別駕的虛銜遠謫儋州的),張中也因此受到處分。從此蘇軾便開始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悲慘生活。“桄榔庵”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生活 盡管面對厄運,蘇軾卻能隨遇而安、超然物外,并與海南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黎族同胞在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為蘇軾蓋了一間草房,蘇軾稱其為“桄榔庵”。不僅如此當地百姓還為蘇軾送來食物和粗布,供其飽肚御寒。每年臘月二十三是海南百姓的祭灶日,送灶神,他們在拜過神靈之后就把祭肉送給蘇軾。正是因為有海南人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蘇東坡在海南才能過上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當年蘇軾居儋耳,當地民眾多取咸灘積水飲用,以致常年患病。為解除民眾疾苦,蘇軾親自帶領鄉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飲用,疾病便少了,此后,遠近鄉親民紛紛學蘇軾挖井取水,一時挖井成風,改變了當地鄉民飲用塘水習慣。后來人們紀念他的功績,便把那口井命名為“東坡井”。 改變當地人的語言習慣和生產習俗 蘇軾對海南風俗習慣的影響,最具特色的是對被貶地人民語言習慣的影響。蘇軾在儋州,常接近勞苦大眾,頗受愛戴。蘇軾當時講學用的語言是他的家長話四川官話。同時他還帶動當地的塾師用四川官話講學,雖然蘇軾當時的四川官話不等于現在的普通話,但卻為后來儋州人用普通話授課,推廣普通話打下了基礎。這種口音在當地乃至省內少數年長的讀書人流傳持久廣泛。 蘇軾居儋州時對當地人的迷信,民族關系,生產勞動習俗等都曾做過積極的影響。通過他的倡導,身體力行而改變了當地人的陋習。他居儋州時,海井岡山惡疾流行,而人民又缺少醫藥的知識,通常是通過迷信活動來治病。為改變當地人的這種陋習,蘇軾對藥物進行了研究,并為百姓開方治病,還曾專門向居住在廣州城的王敏仲索來黑豆,制成辛涼解毒的中藥淡豆鼓,為民治病,自此以后,當地百姓紛紛種黑豆,后人稱為“東坡黑豆”。 蘇軾不僅改變了海南人的生活習慣,還積極地改進了海南人的生產勞動習慣。蘇軾在其著名勸和農六首詩中,苦口婆心,竭誠功說黎族同胞改變“不麥不稷”的狀況,“改變朝射夜逐”這種單純狩獵的勞動習慣,革除惡習,重視農耕,改進工具戮墾荒種植發展水稻生產,這樣就會“其福永久”。蘇軾的這首和勸農詩具有積極進步的意義。蘇軾在海南,所進行的移風易欲活動,是取得一定成績的。他北歸過潤州時,有人問他:“海南風土,情如何”?他回答:“風土極善,人情不惡”。 推行文化教育,使“蠻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 當然,作為詩人、文學家,蘇軾在海南最大的成就是為當地培養大量的人才,也改變了海南的教育史。 蘇軾在海南期間,當地友人修建載酒堂作其講學之所,蘇軾就在這里,開始教書育人,開始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足跡! 他在儋州開辟學府,自編講義,自講詩書,不遺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的飽學之士。史書記載海南歷史上第一個中舉人者姜唐佐和海南歷史上的第一個進士符確,就是蘇軾精心培養的得意弟子,蘇軾獲赦北歸后,他的弟子連續不斷的考上了功名,有宋一代,海南歷史共出十二位進士,使“蠻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 史書指出蘇軾后“十余年文學彬彬,木異由浙“科目自隋莫勝于進士,瓊在四榜連破天荒”自昔,邵學之制,則始于慶歷,詳于諄熙有自來矣。人物之盛,有宋時有楊譽蘇門者焉,有聲馳甲科者焉,亦有文壇鄉幫者焉。”后人評價蘇文忠公之諦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勝實自公啟之。蘇軾作為海南文化的啟蒙者對海南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標瓊海之先聲”的啟迪誘發的重大貢獻,在海南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 從此,海南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詞,海南人民開始走上了“遙從海外數中原”的新時代!九死南荒吾不恨, 茲游奇絕冠平生 1100年正月,哲宗駕崩,徽宗即位。朝廷按例大赦天下。這年五月,63歲的老詩人終于熬到了離開海南島的日子!他的心情是十分愉悅的。但是,真的就要離開這些共同生活了三年的海南百姓,老詩人又是戀戀不舍的。 在海南生活三年,蘇軾把這里當成了他一生最奇絕的最難以割舍的生命歷程。 蘇軾離開海南時,送行的海南人民和學生把他送到了即將遠行的船邊,面對著這些送別的親人,蘇軾熱淚盈眶。在那一刻,含淚的蘇軾和送行的每一個人都握手告別,他知道,這一面,就是人生中的最后一面,他在63歲的高齡一旦離開海南后,他不可能再次回到海南。 然后,蘇軾流淚上船,他不再回首,他擔心一旦回頭,他就離不開海南了。于是,他寫下著名的六月二十日渡海一詩,以別海南: 參橫斗轉欲三更, 苦雨終日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 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 茲游奇絕冠平生。 1101年,北歸途中,蘇軾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歲。 蘇軾走了,但他讓人驚嘆的詩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依然在向后人述說著他在海南的人生傳奇。同時,也在告訴著后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海南島。1097年,60歲的蘇東坡遭遇到一生最惡毒的迫害放逐到海南昌化軍(今海南儋州),當年6月,在家人的淚眼相送中,他拱手與長子及諸親訣別,其情其景令人扼腕。至1100年6月20日離瓊,共在海南生活了近三年。被貶到海南島后,當時這里的生存境況無比艱難。蘇東坡給友人的信中自陳: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寫給子由的詩中,蘇東坡自我調侃說儋州生活極差,難得吃肉,當地人以薰鼠和燒蝙蝠作菜。蘇軾居儋三年,敷揚文教,著述不倦,寫下200多篇詩文。士民載酒問字,從游講學,問奇請益,“當是時,人皆化之”。瓊崖名士多慕名而來,拜師求學。蘇軾與弟子們頌詩讀經,一時間,西部乃至西南部地區“書聲朗朗,弦歌四起”,文風由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油槽施工方案怎么寫
- 項目任務分配最佳實踐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生成物的檢驗技術與試題及答案
- 糧食儲備的緊急調配機制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應對突發事件試題及答案
- 項目質量控制過程中的挑戰試題及答案
- 煤炭批發商品牌建設與推廣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全時期試題及答案
- 水利施工機械管理考核試卷
- 漁船自動導航系統考核試卷
- (完整版)電路基礎選擇題100題
- 民族學考試試題和參考答案
- 日本工業標準JISH8641中文
- 專題五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課件
- 盤磨機傳動裝置設計
- 后交叉韌帶損傷的診療
- LY/T 3292-2021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規范
- GB/T 918.1-1989道路車輛分類與代碼機動車
- GB/T 6365-2006表面活性劑游離堿度或游離酸度的測定滴定法
- GB/T 12496.19-2015木質活性炭試驗方法鐵含量的測定
- 核反應堆熱工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