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住宅平面設計心得.docx_第1頁
高層住宅平面設計心得.docx_第2頁
高層住宅平面設計心得.docx_第3頁
高層住宅平面設計心得.docx_第4頁
高層住宅平面設計心得.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層住宅戶型平面設計1、 功能分區合理,睡眠、活動、就餐等功能區域明確;還要注意干濕分區、動靜分區,減少相互干擾而又分區思路清晰才能提升樓盤品質。2、 戶型平面交通流線順暢,無交叉無干擾。廚房應設置在入戶門附近,利于日常用品與食物的運輸。主臥應設置在平面最深處,以給主人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3、 其他專業與建筑專業的配合應盡量做到完美。例:結構與建筑尺寸的差異造成的室內凹凸應注意,用異型柱代替矩形術可使墻面較平整,廚衛上下水管盡量集中布置。4、 房間內家具的布置應做到細致入微,結合家具的布置細致的調整房間尺寸,會給人更多的實用感和親和力。5、 建筑設計時應盡可能的考慮裝修時的思路,把建筑設計和裝修設計更有機的串聯起來,使整個戶型的設計理念達到完美的統一。6、 采光與通風應注意,特別是廚衛,完美才是樓盤品質的體現。7、 入戶花園與門廳應提倡設置,也可提升樓盤品質。8、 洗衣機的位置應布置合理,傭人房與儲藏室也是應關注的問題。雖然是細節,但細節也是提升品質的關鍵。9、 倡導“主人的尊貴”也是戶型設計中可以考慮的思路之一。所以主臥的功能性、舒適性在設計中應著重考慮。公共部分平面設計1、 底層大堂的寬敞舒適、平層電梯廳的通風采光等都是平面設計中可以考慮的問題。2、 高層住宅如有2部以上電梯,可將其中一部設計安裝成標準的貨梯,其實也是兩用,即一大一小。大的貨梯為業主裝修運材及平時的搬運東西提供方便,也可提升樓盤品質。而且住宅建筑設計規范中也提到:12層及12層以上的住宅應設不少于2臺電梯,其中一臺宜能容納擔架。3、 高層建筑每層應在公共部位設置垃圾收集空間(垃圾間),面積不用太大,只要可以放下一個中型的垃圾桶就行,位置應盡量靠近貨梯便于清理。這樣更多的為住戶考慮,效果較好。純剪力墻住宅設計技術措施 一. 關于基礎平面圖:底板下降處(如電梯間、水箱間、廁所水房的集水坑)應畫詳圖,小集水坑如400X400X300可將板消弱,不必單獨處理。應注意兩個集水坑可能集中在一起或離墻較近處的集水坑可能坡出墻面。注意集水坑的蓋板高度應與地面等高(廁所水房常墊起來)。靠墻處集水坑應畫兩個剖面,下降處底板斜坡應注角度,宜注角度,不注坡長,剖面只畫構造,配筋同底板筋。應將大部分鋼筋拉通,僅大房間附加鋼筋(包括上下鐵),附加筋應標出作用范圍,如從12軸到14軸。底板鋼筋上鐵向下錨固,錨固長度為從墻邊錨入15d。下鐵考慮承受一定的彎距,向上錨固40d。外側墻體鋼筋的錨固:錨入板底,直段長度200。注明暗柱錨入底板的長度,為施工方便,可加200的直段。門洞口下的暗梁取值:寬度=墻厚+2倍底板的h0,窗洞口下取窗底至基底和門下暗梁的較小值。基礎出挑板的分布筋應改為直徑12或14,不采用通長筋。電梯底座不落地時,板厚應取300,鋼筋應留余量,一般可取14150。基礎底板出挑時,窗井處應認為已經出挑,非窗井處做挑板,可出挑1至1.2m. 二. 應避免將大梁穿過較大房間,在住宅中嚴禁梁穿房間。三. 高層剪力墻結構,當窗下墻改為填充墻時,周期可延長并節約造價。(剪力墻拆模后應立即砌填充墻) 四. 關于洞口連梁:以下處應注意:1.人防內的廁所、水房等,由于使用要求一般要墊起來,故此處洞口要抬高增大,造成其上連梁與一般梁不同。2.剪刀梯入口處連梁,由于休息平臺板的做法一般只有20厚,比一般樓板處較薄,此處連梁應按休息平臺的標高考慮。3.躍層、樓梯間出屋面處洞口一般要抬高,其上下連梁不同。4.首層有窗井處因窗井采光的要求可能將其上的陽臺及洞口抬高,造成上、下的連梁不同。5.其他有門檻處上下連梁不同于一般連梁。 五. 連梁配筋可取各層一致,當超筋時可采取:1.將連梁斷面減小,按普通梁計算。2.將連梁的剛度折減系數調低,適當增大墻體配筋。3.將連梁配筋配至最大配筋,并用其能承受的剪力計算彎距和縱筋。4.長寬比小于2的連梁能承受的最大剪力取值較低,宜避免使用。 六. 關于墻體: (1).小墻肢的長度不宜小于3b,并按柱子配筋,軸壓比小于0.6。大于4b的墻肢按剪力墻計算和配筋。 (2).長度大于8米的墻體應開施工洞,并用磚砌堵。兩戶以后可能打通的墻體應開洞預留。陽臺門聯窗下的墻體應采用輕體墻砌筑。 (3).關于墻體的暗柱:盡量暗柱是暗柱,墻是墻,不采用大暗柱,暗柱相疊也沒關系。注明暗柱縱筋的連接方式。 (4).一級剪力墻應驗算水平施工縫的抗滑移。當地下開洞(窗井處)和地上開洞錯開時,應加暗框架,在地面處加通長的連梁,起到托梁的作用。并且適當考慮兩個洞口的連梁按一個大洞口計算,最底下的連梁要能承受五層左右的錯洞墻肢垂直作用力。 (5).墻體分布筋,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墻水平筋均在外。洞口錯開時,應將連梁錨入暗柱內,作成暗框架。 七. 屋頂退臺內收,而內收的墻體下面并無剪力墻,可采取:如有條件,做上反梁,否則采用輕墻直接作用在板上。上層加梁來承受頂板荷載。 八. 用SATWE軟件計算時,長寬比小于4的墻肢按異型柱輸入,或忽略小墻肢的配筋。長高比大于4的連梁按普通梁輸入。 九. 說明剪力墻的加強區范圍。說明剪力墻的拉筋為6600,加強區為6400。十. 人防通風井上應有蓋板。 十一. 廚廁間樓板上的通風洞,從一層頂板處開始留,一直穿出屋面。廁所通風洞為350X650,廚房為450X750,在樓板洞邊加角鋼,通風洞管塊架在角鋼上,一層托一層。剪力墻結構設計要點 整體規定 A級高度乙類、丙類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時,分別為150、140、120、100、60m 部分框支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30、120、100、80m,9度抗震時不宜采用 A級高度甲類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6度、7度、8度抗震時,將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級后,按乙類、丙類建筑采用 9度抗震時,應專門研究 (說明: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面的電梯機房、水箱、構架等高度) B級高度乙類、丙類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全部落地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80、170、150、130m 部分框支剪力墻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150、140、120、100m B級高度甲類高層建筑的剪力墻結構最大適用高度: 6度、7度抗震時,按本地區設防烈度提高一級后,按乙類、丙類建筑采用 8度抗震時,應專門研究 結構的最大高寬比: A級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9度抗震時,分別為6、6、6、5、4 B級高度非抗震、6度、7度、8度抗震時,分別為8、7、7、6 質量與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不均勻的結構,應計算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 其他情況,應計算單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轉影響 考慮非承重墻的剛度影響,結構自振周期折減系數取值0.91.0 平面規則檢查,需滿足: 扭轉: A級高度 B級高度、混合結構高層、復雜高層 樓板: 有效樓板寬 該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 開洞面積 該層樓面面積的30 無較大的樓層錯層 凹凸: 平面凹進的一側尺寸 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 豎向規則檢查,需滿足: 側向剛度: 除頂層外,局部收進的水平向尺寸 相鄰下一層的25 樓層承載力:A級高度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 (宜) 相鄰上一層的80 薄弱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應) 相鄰上一層的65 B級高度抗側力結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應) 相鄰上一層的75 (說明:樓層層間抗側力結構受剪承載力指在所考慮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該層全部柱及剪力墻的受剪承載力之和) 豎向連續:豎向抗側力構件(柱、抗震墻、抗震支撐)的內力不得由水平轉換構件(梁等)向下傳遞 水平位移驗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層層間彈塑性位移角 1/120 舒適度要求: 高度超過150m的高層建筑,按10年一遇的風荷載取值計算的順風向與橫風向結構頂點的最大加速度限值為:住宅、公寓 0.15 m/s2,辦公、旅館 0.25 m/s2 伸縮縫 1. 最大間距:現澆 45m,裝配 65m 2. 可適當放寬最大間距的條件: 頂層、底層、山墻和縱墻端開間等溫度變化影響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頂層加強保溫隔熱措施,外墻設置外保溫層 每隔3040m留出后澆帶,帶寬8001000mm,鋼筋采用搭接接頭,后澆帶砼兩個月之后澆灌 頂部樓層改用剛度較小的結構形式,或頂部設局部溫度縫,將結構劃分為長度較短的區段 采用收縮較小的水泥,減少水泥用量,砼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 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預應力混凝土 防震縫 1. 最小寬度:按框架結構的50取用,但不宜小于70mm。 框架結構防震縫最小寬度規定為:高度15m的部分,70mm;超過15m的部分,6度、7度、8度、9度相應每增加高度5m、4m、3m、2m,縫寬加寬20mm 2. 縫兩側結構體系不同時,按不利情況確定 縫兩側房屋高度不同時,按較低房屋高度確定 3. 縫沿房屋全高設置,地下室和基礎可不設,但在與上部防震縫對應處應加強構造和連接 4. 相鄰結構基礎存在較大沉降差時,宜加寬防震縫 墻體布置 宜雙向布置,尤其是抗震時應避免單向布置 門窗洞口宜上下對齊,成列布置。一、二、三級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不宜采用錯洞墻,且所有部位不宜采用疊合錯洞墻 墻肢長度不宜超過8m,且墻段總高與墻肢高度之比應大于2。當墻肢較長時宜開設洞口,各墻段間設置弱連梁 應避免樓面梁垂直支承在無翼墻的剪力墻的端部(審查要點3.6.3 / 6) 當墻肢與其平面外方向的樓面梁連接時,應至少采取以下一種措施: 一般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高度的取值: (說明:當有地下室時,墻肢總高度應從地上一層(首層)算起,但底部加強部位應額外加上地下室的高度) 截面設計 構件截面長邊與短邊之比大于4時,宜按墻的要求進行設計(砼規10.5.1) 矩形截面獨立墻肢的長度與厚度之比不宜小于5 當其比值小于5時其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限值,當一、二級抗震時,應較正常墻肢的相應值減0.1,三級抗震時為0.6 當其比值不大于3時宜按框架柱進行設計,但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變,且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雙肢剪力墻的抗震設計中,墻肢不宜出現小偏拉,當任一墻肢出現大偏拉時,兩墻肢均應將彎矩設計值和剪力設計值乘以1.25的增大系數 (說明:剪力墻墻肢不同受力狀態的延性優劣 小偏拉 大偏拉 小偏壓 大偏壓) 剪力墻截面設計的內容:平面內的斜截面受剪、偏壓或偏拉、平面外軸心受壓 在集中荷載作用下,墻內宜設置暗柱,并注明暗柱縱筋的連接方式,無暗柱時應進行局部受壓承載力驗算 一級抗震時,墻體的水平施工縫處宜進行抗滑移驗算 截面厚度 一、二級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 其他部位 (砼規11.7.9 / 1)補充:當墻端無端柱或翼墻時, 層高的1/12 三、四級抗震時,底部加強部位 其他部位 非抗震時, 當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進行墻體的穩定計算(高規附錄D) 剪力墻井筒中,分隔電梯井或管道井的墻肢截面厚度可適當減小,但不宜小于160mm。 截面尺寸還應符合受剪要求 剪力墻的厚度不宜小于樓層高度的1/25(砼規10.5.2) 軸壓比限值 一般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三級抗震無規定、二級抗震0.6、一級(7、8度)抗震0.5、一級(9度)抗震0.4 其他部位無規定 短肢剪力墻各部位統一規定為三級抗震0.7、二級抗震0.6、一級抗震0.5,一字形墻應各降低0.1 砼強度等級 C20,帶筒體和短肢剪力墻的結構C25 截面配筋 豎向和水平鋼筋不應單排設置:截面厚度hw 400 時,可雙排配筋; 400 截面厚度hw 700 時,宜三排配筋; 截面厚度hw 700 時,宜四排配筋 短肢剪力墻的全部縱向配筋率底部加強部位 1.2 ;其他部位 1.0 端部縱筋 墻肢每端的豎向鋼筋不宜少于412或216,該處對應的拉筋直徑不小于6mm(間距250mm)(砼規10.5.8) 非抗震設計時,剪力墻端部構造配置不少于412的縱筋,沿縱筋配置不少于直徑6mm、間距250mm的拉筋(高規7.2.17/5)同上條 縱筋搭接長度: laE 和 la(抗震和非抗震) 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 一般剪力墻: 最小配筋率:一、二、三級抗震時,0.25 ;四級和非抗震設計時,0.20 間距: 300mm;直徑: 8mm,但 墻肢厚度的1/10 以下特殊部位的剪力墻的分布鋼筋應加強,最小配筋率不應小于0.25,間距不應大于200mm 房屋頂層剪力墻長矩形平面房屋的樓梯間和電梯間剪力墻 端開間的縱向剪力墻 端山墻 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部位,剪力墻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應適當加強(砼規10.5.9) 水平分布鋼筋搭接 搭接接頭間距:同排水平分布筋搭接接頭之間的水平凈距 500mm 上、下相鄰水平分布筋搭接接頭之間的垂直凈距 500mm 搭接長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豎向分布鋼筋搭接 搭接接頭間距:可在同一高度搭接 搭接長度: 1.2 laE 和 1.2 la(抗震和非抗震) 拉筋 間距不應大于600mm,直徑不應小于6mm(一般取為6600) 底部加強部位,約束邊緣構件以外的拉筋間距應適當加密(一般取為6400) 構造邊緣構件陰影區域內拉筋的水平間距不應大于縱向鋼筋間距的2倍(砼規11.7.16) 邊緣構件 約束邊緣構件的設置范圍:一、二級抗震的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及其上一層的墻肢端部 構造邊緣構件的設置范圍:一、二級抗震的剪力墻其他部位的墻肢端部 三、四級和非抗震設計的剪力墻全部部位的墻肢端部 在設置約束邊緣構件的范圍內,若墻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小于下述的規定值,可按構造邊緣構件設置(抗震規范6.4.6/1)(砼規11.7.4) 一級抗震(9度)0.1、一級抗震(8度)0.2、二級抗震0.3 約束邊緣構件 剪力墻的約束邊緣構件 配箍特征值v按下表取用,約束邊緣構件的長度lc取下表數值、1.5 bw和450mm的最大值 項目 一級(9度) 一級(7、8度) 二級 v 0.20 0.20 0.20 lc(暗柱) 0.25 hw 0.20 hw 0.20 hw lc(翼墻或端柱) 0.20 hw 0.15 hw 0.15 hw (說明:,hw為剪力墻墻肢長度) 當有端柱、翼墻或轉角墻時,lc (翼墻厚度300mm)或(端柱沿墻肢方向截面高度300mm)(砼規11.7.5 / 1) 翼墻長度不得小于其厚度的3倍,端柱截面邊長不得小于墻厚的2倍,否則視為無翼墻或無端柱 豎向鋼筋的配筋范圍不應小于圖中陰影面積,一、二級抗震時分別不應小于616和614,且分別不應小于陰影面積的1.2和1.0 (一般來說,端部縱筋配置在陰影范圍內,陰影范圍之外、lc范圍之內部分的縱筋按豎向分布鋼筋配置) v要求的箍筋范圍為圖中陰影所示,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一、二級抗震時,箍筋間距分別不應大于100mm和150mm 構造邊緣構件 剪力墻的構造邊緣構件 構造邊緣構件的范圍見上圖,最小配筋率應符合下表規定 底部加強部位其他部位 抗震等級縱向鋼筋最小用量(取較大值) 箍筋 縱向鋼筋最小用量(取較大值) 箍筋 最小直徑(mm) 最大間距(mm) 最小直徑(mm) 最大間距(mm) 一級 0.008Ac,614 8 150 二級 0.006Ac,612 8 200 三級 0.005Ac,412 6 150 0.004Ac,412 6 200 四級 0.005Ac,412 6 200 0.004Ac,412 6 250 箍筋的無支長度不應大于300mm,拉筋水平間距不應大于縱筋的2倍 (當拉筋隔一拉一時,縱筋間距150mm;當每道縱筋均設拉筋時,縱筋間距一般均可滿足要求300mm) 當墻端部為端柱時,端柱的縱筋和箍筋宜按框架柱的構造要求配置 連梁 跨高比大于5時,按框架梁設計 樓面主梁不宜支承在連梁上 連梁可作剛度折減,折減系數不低于0.5 連梁應進行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當連梁截面尺寸不滿足抗剪要求(超筋)時,可如下處理 1. 減小連梁截面高度 2. 可對連梁進行內力調幅,以降低剪力設計值。此法應盡量避免,且調幅范圍應當限值,因為連梁已經進行了剛度折減 3. 當連梁破壞對承受豎向荷載無明顯影響時,可考慮在大震作用下該連梁不參與工作,按獨立墻肢進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力分析,墻肢按兩次計算所得的較大內力進行配筋設計 縱筋設置: 1. 規范未規定縱筋的最小配筋率,可參照同一級框架梁的要求,但縱筋在保證受彎承載力的前提下,應越小越好,以使連梁在地震作用下盡早屈服、耗散能量,形成抗震的第一道防線 2. 洞口上、下兩邊的連梁內縱筋面積不宜小于被洞口截斷的水平分布筋面積的一半,且2根,12mm(砼規10.5.8) 箍筋設置: 1. 抗震設計時,連梁箍筋沿全長的構造按框架梁端加密區箍筋的構造要求采用 2. 洞口連梁全長配箍:直徑6mm,間距150(砼規10.5.14) 3. 頂層連梁的縱向鋼筋錨固范圍內,應設置箍筋(抗震規范6.4.11),箍筋直徑與該連梁的箍筋相同,但間距不宜大于150mm 腰筋設置: 1. 連梁范圍內,墻體的水平分布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拉通連續配置 (一般情況下,連梁腰筋即為墻體水平分布筋) 2. 連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時,兩側腰筋的直徑不小于10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 3. 連梁跨高比不大于2.5時,兩側腰筋的面積配筋率不應小于0.3 4. 腰筋置于連梁箍筋的外側(00G101) 一、二級抗震,且連梁跨高比2、墻厚200時,連梁內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設斜向交叉構造鋼筋(抗震規范6.4.10),其直徑不小于12mm,斜筋應按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要求錨入墻內 開洞、錯洞 當剪力墻面開有各邊長小于800mm的非連續小洞口,且整體計算中不考慮其影響時,洞口四周可不另設加強鋼筋,應將被洞口截斷的墻內分布鋼筋分別集中配置在洞口四邊,且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 剪力墻面內邊長小于300mm的洞口要按要求預留 穿過連梁的管道宜預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 ,且洞口處宜補強鋼筋,單側補強214 連梁被洞口削弱的截面應進行承載力驗算 樓板開大洞削弱后,如下措施予以加強: 1. 加厚洞口附近樓板,提高樓板配筋率,雙層雙向布筋,加配斜向鋼筋 2. 洞口邊緣設邊梁、暗梁 3. 樓板洞口角部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