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生態環境現狀(一)土地全市幅員總面積822.69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97.01%,水域面積2.99%。土地構成為:農用地292.94萬公頃,林地297.39萬公頃,居民點、工礦及交通用地55.01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50.61萬公頃,其中農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據市國土部門提供的動態數據顯示,與1997年比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積減少;而園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面積顯著增加。1、耕地 截止2000年,全市耕地總面積為252.29萬公頃,人均耕地僅0.082 公頃,低于全國人均水平(0.106 公頃)。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16.1%。全市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東部、東南部的區縣大多占80%左右。全市耕地墾殖指數為30.74%,大足等5個縣(市)的墾殖指數大于50%,渝西地區的墾殖強度大于渝東地區,西部地區的土地后備資源更為貧乏。和1997年相比,減少耕地1.84萬公頃,每年減少耕地面積0.61萬公頃。在減少的耕地中,城鎮建成區向外圍拓展和交通建設占用良田沃土的情況比較突出。2、牧草地 2000年全市有牧草地23.86萬公頃,在未利用地中擁有荒草地34.27萬公頃。和1997年相比,全市草地面積增加了0.04萬公頃。退耕還林還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積增加的重要原因。全市牧草地的理論載畜量為670萬羊單位,而1999年草場實際載畜量為250萬羊單位,表明我市的畜牧業整體上還有發展潛力。但是,草地的生態保護工作相對滯后,受鼠害及人類活動的影響,草地退化面積接近草地總面積的19%。3、林地 2000年,全市林地面積為297.39萬公頃,占幅員面積的36.53%。其中有林地面積177.92萬公頃,占全市林地面積59.83%,森林覆蓋率為23.1%。林地分布極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東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區,中部平行嶺谷區。和1997年相比,林地面積減少0.02萬公頃。村鎮和交通建設占用林地、毀林開荒、林地衰退等是導致林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4、水土流失 1999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52130.27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員面積63.26%。其中,輕度侵蝕25.11%,中度侵蝕48.42%,強度侵蝕19.41%,極強度侵蝕5.80%,劇烈侵蝕0.26%。平均土壤侵蝕模數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噸,全市土壤侵蝕總量為每年2.22億噸,年侵蝕耕地厚度約7.5毫米,相當于全重慶市2.3毫米的表層被侵蝕殆盡。與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積擴大3226.73 平方公里,侵蝕面積上升3.78個百分點,年擴展速率為0.42%。因重點流域進行治理,強度侵蝕面積下降12.15個百分點,極強度侵蝕和劇烈侵蝕的面積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蝕面積增加幅度大,凈增11.62個百分點。5、礦產資源開發 據初步調查,全市擁有各類礦山企業6474個,礦產開發歷年破壞土地總面積320012公頃,其中林地102246 公頃、耕地31641公頃、草地135851 公頃、其它類型50274 公頃,造成7995 公頃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壞的土地僅2.8%得到恢復。(二)水環境狀況1、水資源 境內各類水資源合計4624.42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資源量3981.3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當地地表水資源量511.4億立方米。在空間分布上,西部丘陵地區水資源相對貧乏,東南部山地相對較豐。在季節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斷流現象時有發生。 2、地表水水質 2000年,除黃草峽斷面外,長江、嘉陵江水質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烏江220公里河段水質已出現嚴重的富營養化現象。在全市68條次級河流、160個水質監測斷面中, 16.9%水質優于水域功能要求,20.0%滿足水域功能要求,63.1%不滿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區永川、大足等8區(市)縣次級河流水質已受到嚴重污染,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不斷加劇,一些地方已出現嚴重的水荒。3、水面養殖 1999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54750公頃,占全市水域面積的20.74%。污染嚴重的水庫、池塘面積10601公頃,為水產養殖面積的19.27%。網箱、圍欄養魚的不合理發展,引起塘、庫和河道富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自1986年以來,嚴重污染的面積以每年遞增20%的速度擴展,部分水庫、河道水質已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4、濕地 市域內濕地面積共計1006469 公頃,以人工濕地為主體,占濕地總面積83.25%。(三) 農業生態環境1、化肥 1999年全市化肥使用水平445.5公斤/公頃,年使用的化肥總量(折純)為71.03萬噸。從80年代開始,無機化肥的使用成直線上升。無機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糧食增產不足30%,其中增加的糧食產量僅9%左右來自化肥的貢獻。由于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17.63萬噸氮素、磷素從農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2、農藥 1999年全市農藥使用水平10.01公斤/公頃,使用總量為7361噸,折純量為2544.6噸。3、農膜 1999年全市農用塑料薄膜使用總量為1.86萬噸。其中地膜使用量為1.28萬噸,使用面積為152358 公頃, 使用水平為84.01公斤/ 公頃。4、畜禽養殖 據統計,1999年產生畜禽糞便9263萬噸。其中,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或專業戶153戶年產生畜禽糞便167.8萬噸。大量規模化養殖場的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成為我市主城郊區次級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5、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 主城區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Hg等重金屬污染,引起部分糧食、蔬菜產品的重金屬含量超出食品衛生標準。但郊區以外的農田未受到明顯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圍的山區具有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良好條件。6、農村能源 農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徑是薪柴和秸稈直接燃燒。從農村能源構成調查來看,秸稈直接燃燒占37.22%,小煤窯占31.78%,小水電占17.04%,薪柴占12.32%,生物能源-沼氣占1.63%。二、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一) 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水土流失仍然嚴重。與1986年比較,水土流失的總面積仍在增大,侵蝕總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趕不上擴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土地退化加劇。水土流失導致表層土壤被侵蝕,土層變薄,巖石出露增加,嚴重的地方表土被沖失殆盡,出現石化現象,尤其25以上的坡耕地最為突出。全市石漠化面積已達2903 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3.53%。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營養物質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產力下降。如涪陵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由1958年的2.0-5.0%下降到目前的1.3%。二是水利工程受損,河道淤塞嚴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壽命縮短,工程效益降低。(二) 森林質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態功能降低-重建設輕保護,生態建設的部分成果被抵消。由于人為破壞和其他原因,林地破壞和退化速度大于植樹造林速度,林地面積正在減少。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衰退的重要標志。-森林覆蓋率上升但質量不高。由于全市約70%森林面積為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為主,雖然我市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質量不高,防護效益和森林抗逆力差。-林地分布不均勻。全市林地相對集中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區,各地區之間的生態環境質量差異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鎮)周遍地區的林地較少,對人居環境質量的調節作用較低。(三) 次級河流污染嚴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長江、嘉陵江、烏江水質基本穩定,但次級河流污染嚴重,主要以類、類水質為主,部分河段出現劣類水質,約63%的監測斷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導致我市西部地區水的供需矛盾不斷加劇,一些地方 水荒頻繁發生。 (四) 野生動植物豐富區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隨著人口不斷增長,由于毀林開荒嚴重,大量森林資源被破壞,再加上長期大量使用農藥以及污染物向環境中排放,使生態脆弱區域的物種受到威脅,不少資源逐漸處于瀕危狀態甚至消失絕跡。-新建自然保護區質量不高。近年來,作為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我市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現象比較普遍,開發力度較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質量不高,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受到威脅。-三峽庫區瀕危物種保護進展緩慢。2003年,三峽工程開始蓄水發電,庫區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遷地保護工作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大量瀕危物種、漸危物種仍處于易遭受人類活動干預的狀態。(五) 農村面源污染失控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養殖業快速發展,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的直接排放,成為我市主城郊區的次級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和次級河流的污染,畜禽養殖專業戶及企業逐步成為新的污染大戶。尤其是水產養殖快速發展,由于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飼料、化肥及畜禽糞便進行肥水養魚,池塘、水庫、河道污染面積呈高速發展之勢,地表水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由于缺乏正確引導和監督不力,農用化學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養分流失進入環境,加重了三峽庫區水體污染,并且使我市的部分農產品受到污染,同時還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六) 礦產資源開發不合理,礦山地質環境受到破壞由于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礦山生態破壞嚴重,造成地表失穩、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區居民用水困難、農業灌溉用水短缺。大量排放的礦坑水、洗煤水造成導致地下水水質超標,形成局部區域的惡性水循環體系。水土流失與泥石流、水石流使基巖大面積裸露,石漠化現象加劇,危及鐵路、公路、航道的安全運行。三、生態破壞的后果由于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養殖污染、礦山資源開發破壞等生態問題,導致全市遭受了洪澇干旱、滑坡崩塌、病蟲害等各種自然災害,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1999年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39.43億元,2000年上升至59.98億元,分別占同年重慶市國民生產總值的2.64%和3.77%。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計算未包括基因、物種消失等許多難以測算的間接經濟損失,而直接經濟損失僅僅是生態破壞中很小的一部分。據初步估計,我市的生態損失與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相當(13.07%)。從掌握的調查資料來看,自五十年代以來,自然災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70年代以后水災影響面積顯著增大,旱災和病蟲害影響面積上升趨勢更為明顯。四、生態破壞的原因分析 (一) 人口對生態環境形成沉重的壓力1999年全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于西部地區12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首。從糧食水平來看,近15年來全市人均擁有糧食346-385公斤,低于糧食自給自足標準(人均400公斤),現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載力。由耕地的承載能力來看(其標準為最低耕地面積0.048公頃),由于耕地的質量較差,養活一個農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積0.13-0.17 公頃,耕地的實際人口承載量已超過其人口容量。 (二) 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1、重資源開發,輕生態保護。少數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借發展經濟、保吃飯或脫貧致富為由,為增加收入往往偏重于資源的開發利用,甚至是高強度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忽視了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2、重生態建設,輕生態保護。在處理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關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合力。在實際工作中,生態建設部分項目建設沒有將生態要素、生態環境問題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有機結合起來;重生態環境破壞后的恢復與重建,輕破壞前的保護與預防,呈現邊建設邊破壞的局面;重項目建設,輕項目完成后的管理。 (三)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加大了環境壓力冶金、建材、采掘業等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很強的行業在全市GDP 中占較大的比例,不僅增加了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也加重了環境壓力。1999年重慶市萬元GDP能耗為2.20噸標煤,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3噸標煤/萬元,1998),遠大于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四) 宏觀決策機制不健全生態保護是按環境要素實行各部門分工負責的資源管理體系,鑒于資源經營管理與執法仍集于一體,各行業的政策導向仍然是重開發輕保護,不利于生態保護,難以對具有有機整體性很強的自然生態系統實施有效的統一監督管理。由于生態保護缺乏制度保障,我市目前仍然有許多開發建設項目缺乏生態保護的制約措施。決策前期無生態保護評估、咨詢,決策過程中未充分考慮生態保護,決策實施缺乏生態保護監督,實施后無生態保護審計或回顧性評價制度。(五)政策法規不健全,執法不嚴我國頒布的一系列資源法大都是針對自然環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沒有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有機整體性和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關系,因而出現了開發一種資源卻影響和破壞了其他相關資源,造成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現象。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我國尚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現行的生態保護政策不能滿足實際管理的需要。我國缺乏鼓勵對保護生態環境進行長期投資的金融政策;沒有建立起生態補償政策體系,目前已有部分省、市開始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但我市還缺乏具體的征收、使用政策,更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缺乏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科技投入政策機制;環境保護法規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法人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而對于個體約束力較軟弱,尤其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承包或轉包的現象,一旦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發生后,責任人易逃避有關法規的處罰。在生態保護執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的現象,致使生態破壞的違法案件得不到應有的處罰和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罰款代替執法的現象,影響了執法的效果和執法監督作用。其次,還表現在執法力量薄弱,執法手段落后,執法隊伍素質不高,監測、取證、破案技術不能適應保護工作的要求,以及許多生態破壞案件因公訴人環境意識低而得不到合理處置等。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行政嚴重干預生態保護執法的問題。(六)投入不足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等生態保護缺乏資金投入保障,是生態破壞趨勢難以得到有效遏制的關鍵。五、 對策與建議(一)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生態系統學的觀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要充分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緊迫性、長期性、艱巨性,增強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認真貫徹落實江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決定,站在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列為全市必須著重解決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惡化是重工程建設(包括生態建設)、忽視生態保護的結果。因此,要從思想上糾正邊建設邊破壞和克服重建設輕保護的傾向,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并舉和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政策,控制生態破壞程度和范圍不再擴大,是遏制生態破壞趨勢的關鍵。生態保護主要運用生態系統學的觀點,以維護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設,不能單純追求植被覆蓋率。(二)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實行分工負責,建立部門對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目標責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門的分散管理協調到統一監督管理的軌道。各區縣(自治縣、市)政府要加強生態保護工作,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形成由市級環保、計委、農業、林業、水利、國土等部門以及區縣(自治縣、市)政府齊抓共管的局面。建立環境保護黨政一把手負責制。黨政一把手要對本轄區內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將生態環境質量作為對黨政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進行考核獎懲。實行重大決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自然資源開發及生態建設等非污染性項目,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對于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不利影響的項目,必須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措施與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的同步設計,同步檢查驗收。對可能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項目,應嚴格評審,堅決禁止。(三)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加強立法,盡快制定重慶市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辦法、重慶市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重慶市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健全生態保護的法律體系。制定相應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以彌補現有自然資源法中生態保護的不足。從嚴執法,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的重大生態破壞案件的查處力度,尤其要加大嚴重影響城市、風景名勝區環境質量的開山取石行為的查處力度,嚴格控制全市大中型水庫的肥水養魚,遏制水產養殖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迅速擴展的趨勢。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在全市范圍內嚴禁收購、出售、運輸國家級瀕危動植物和市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嚴厲打擊盜獵、倒賣野生珍稀動植物的違法行為。(四)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盡快作好全市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統一編制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及其配套的專項規劃。根據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和生態環境良好地區三種不同類型區域的生態特點和保護要求,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推進,指導自然資源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推動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健康發展。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在生態脆弱的礦區、林區及重要生態功能區分期分批劃定一批禁采區、禁伐區,限制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加強旅游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嚴禁開展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和污染環境的旅游,強化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環境監督,在重點風景名勝區推進創建ISO14000國家示范區的活動。按照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礦產資源開發對耕地、草地、林地、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壞,采礦單位和個人應采取回填、復墾、植樹種草等措施進行恢復。強化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生態破壞的環境監督。堅持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并重的原則,加強天然林保護及坡耕地退耕還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熱資源條件豐富、生物初級生產力大的優勢,著重加強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區域以及重要交通干線、庫岸、水土流失重點監控區、重大項目建設區域進行重點植樹造林。同時,通過加強生態保護,限制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復植被,減輕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態建設資金盡快恢復生態功能,避免生態建設項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生態農業建設,合理施用農藥和化肥,開發和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加強農膜的回收和再利用,積極推廣可降解地膜;加強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肥水養魚,規范養殖場的污染物排放行為;大力推廣農村沼氣、小水電等能源工程,減少生活對新炭林的采伐,逐步減輕農村環境壓力。在生態環境惡化的區域,將單純的經濟扶貧模式轉向生態移民與扶貧脫困的有機結合,加大生態移民的力度,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城鎮,改善其生活、生產條件,減輕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五)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健全長期、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按照投資多元化,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多層次籌集保護和建設資金,切實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投入,尤其要解決生態保護的投入問題。逐步提高其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并建立相應的考核檢查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投資列入預算,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專項資金。除了重點加強天然林保護工程外,還應當重點加強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示范區和生態監測的投入。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行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體、物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箱包行業法律法規更新與解讀考核試卷
- 清掃工具制造業的產業發展趨勢與市場策略分析研究考核試卷
- 期貨市場數據挖掘技巧考核試卷
- 電氣設備電力電子器件與應用考核試卷
- 畜牧產品質量檢測儀器考核試卷
- 牧場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戰略考核試卷
- 畜牧養殖場環境治理與保護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考核試卷
- 私募智能穿戴設備考核試卷
- 禮儀用品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考核試卷
- 碳中性設計策略考核試卷
- 瓦斯發電方案
- Q-CR 807-2020 隧道噴射混凝土用液體無堿速凝劑
- 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分解
- YY/T 0314-2021一次性使用人體靜脈血樣采集容器
- GB/T 20564.2-2017汽車用高強度冷連軋鋼板及鋼帶第2部分:雙相鋼
- GB/T 13914-2013沖壓件尺寸公差
- GB/T 11349.3-1992機械導納的試驗確定沖擊激勵法
- 《政治學原理》課件
- 【高效管理】團隊建設-如何邁向高績效團隊課件
- 《新托福專項進階-初級寫作》【WORD版】
- 2022年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