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第04 講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二).doc_第1頁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第04 講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二).doc_第2頁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第04 講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二).doc_第3頁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第04 講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二).doc_第4頁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第04 講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二).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4 講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二) (二)恒動觀念 上一節我們講了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講了第一個特點整體觀念。下面我們接著往下講,講第二個特點恒動觀念。什么叫做恒動觀念?就是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來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把中醫學這種觀點稱之為中醫學的恒動觀念。一言以蔽之,中醫學用運動的觀點或者叫動態的觀點來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這種觀點就叫做恒動觀點。 那么中醫學的這種恒動觀點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它強調物質世界的運動性。中醫學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氣、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用這種觀點、思想、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它集中體現了:一、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氣是世界的本源,氣一分為二、分為陰氣、陽氣,再進一步,陰變陽和,化生五行,它們統一于物質,都是物質的概念。那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承認生命也是在運動,生命是物質的,也是在運動,它們具體的物質運動表現為升降出入這樣一種運動形式。氣是在運動,運動的原因是由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陰變陽和的結果而化生五行,五行也是在運動,它們都是在運動。人用這個思想來構建中醫的理論體系,形成中醫學的一個動態的觀點。也就是說中醫承認世界是物質的,生命是物質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這就體現為:承認物質世界的運動性。具體的物質世界的運動形式。氣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本源,氣是物質的,運動是氣的根本屬性,中國古代哲學有一句話叫氣化流行這樣的一個觀點,這四個字集中體現了運動的觀點。為什么氣能運動呢?根本原因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內部,氣本為一、一分為二、分陰分陽,形成了陰和陽的矛盾運動。中醫的術語叫做陰陽相錯。那么陰陽相錯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物質的運動,物質是在運動,表現的形式(為)動和靜。中醫學從這個形式上來看說動靜相召,又出現了一個術語,表現形式(為)動的和靜的,動和靜的統一。動靜相召,形成了形和氣,有形(和)無形的運動。形,氣之有形,氣聚則有形,無形則散,氣散則無形,重歸于氣。這里面講氣的有形、無形的統一、聚和散的統一。有形和無形、聚和散的統一、這個過程是氣化運動的過程。這個氣化運動具體表現的形態,升降出入。上面講這些內容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這個哲學思想被中醫學移植過來,形成了中醫學的醫學科學哲學,成為中醫學的氣、陰陽、五行,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運動的結果,這世界是物質的,這生命是物質的,最后落腳點就是用氣、陰陽、動靜、形氣、氣化、升降出入這些基本的原理闡述了生命的運動,由此得出來生命是物質的。是什么物質呢?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啊。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那么具體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男女媾精,胎孕乃成。是具體的精氣,男女的精氣,陰陽交合以后才能形成生命。從宏觀(上),中醫強調生命本源于氣,從微觀上,生命到底怎么形成的?是男女媾精,胎孕乃成。從世界的物質形式到論述了生命的物質運動形式,生命運動,中醫基礎理論講氣化,(認為)生命的運動形式就是不斷的進行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有機整體,這就是生命運動。用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生命過程,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疾病問題。用這樣一個觀點來保護人們的健康,使人們能夠延年益壽。這個基本觀點就是中醫學恒動觀念,基本特點中恒動觀念的一個具體體現,這一觀點也同樣是和西方歐洲文化為中心的西醫學相比較而言的。西醫學,近代生物醫學,把人作為生物學的人來看待。在近代自然科學的影響下,分析、還原、機械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當)考察生命的時候,考察細胞、分子、器官、組織的時候,一旦把它分解開,考察的過程無論是生理和生化,(都把它)當作靜止狀態,用靜止的觀點看待疾病的變化,看待生命運動的過程。而中醫學卻恰好和它相反,用動的觀點來看。恒動觀念作為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這里面重在強調它與近代醫學的用靜止的觀點來看待生命過程區別開來的。我們現代同志們(利)用現代生命科學來搞科研,來研究中醫,你用蛋白質也好,基因也好,從整體也好,從局部也好,從人也好,動物也好,來考察中醫一個術語,你取得這些指標以后,你是用靜止的觀點來說明它的問題,你還是用動態的(觀點)來說明它的問題呢?那就是兩種不同的醫學觀碰到一起去了。如果你把它當作靜止(的)狀態,那么得出的結論就回歸到分析、還原醫學,(即)近代醫學。如果通過這些數據你把它看作不斷的運動過程,從運動過程來考察它,來揭示它和中醫某一個術語、某一個原理之間的相關性,那就體現了中醫學的觀點。同樣是用一個現代科學的手段去研究某一個問題,得出的結論可以是中醫的也可以是西醫的,就看你這個人用什么樣的思想、什么醫學觀點,解釋這個問題。那么這個觀點有什么意義呢?畫了底下這個示意圖,這體現了中醫的思維方式怎么看?第一、我們強調這個生命,人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是在不斷運動的,生、長、壯、老、已,它是一個不斷運動的過程。就生命而言,是不斷的氣化運動的過程。用我們現代的語言講叫做生命在運動,也就生命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生命是一個過程,是個動態,有時向的一個概念。那么健康呢,氣、陰陰、五行運動的結果,處于和合狀態,用現代的語言表述或者叫做動態的平衡,意味著健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那么在運動過程中,在病因作用下,一旦這種陰陽和合、動態平衡被打破,就出現了用陰陽說叫陰陽失調;用五行說叫五行的生克制化異常,出現了亢害承制;用氣來說,氣和則為正,是健康的,失和則為病,氣失和,表現為平衡失調,意味著疾病。那么平衡失調是氣、陰陽、五行運動的結果。治療過程中調節它的平衡,也是在運動狀態當中來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取得平衡,這就是中醫學恒動觀念的基本意義。一言以蔽之,用動態變化的觀點去考察生命過程,去考察健康問題,去考察疾病問題,去回答醫學社會問題,這就是中醫學的恒動觀念。區別于西醫學用自己的靜止的觀點看待生命、看待健康和疾病。現在大家搞新藥,一種最簡單的辦法,開一個方子,藥物配伍定下來,那么這個劑量基本定下來,這是構效關系,考慮構效關系,還沒考慮量效關系。定下來這個方子,這藥治肝炎效果好,那么一旦經過臨床前(試驗),做完以后,確實得出結論,確實效果不錯,那么你能夠得出什么結論呢?那我就用這一個方子,藥味沒變,結構沒變,量不管老少,東南西北中,都這一個劑量,形成一個藥去治療中醫某一個病。另外一種觀點,不僅考慮它的構效關系,我還要考慮每一個藥的劑量的變化,(即)量效關系,包括構效關系和量效關系都考慮,再考慮東西南北中,男女老幼,社會文化的差異,找出它們這些要素和我這個構結構和劑量產生效應的關系,最后得出結論,我這個方子它適應在什么條件下治這個病,除此不可以。兩種思維方式,兩種處理方法,體現了兩種不同的醫學觀。前者搞的是中藥,想辦法治的不是中醫的證,實際上是西方靜止醫學觀,不是中醫。而后者則體現了中醫學的恒動觀點,體現了中醫學思想。如果用后者來指導自己的科學研究,才叫做遵循中醫自身的規律,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我想講這個東西,學習這個,講述這個,這個思想。理論的意義在于:第一解釋意義。用恒動觀念這些內容回答生命是什么和為什么,疾病是什么,為什么。這是解釋的意義,說明(的)意義。第二、實踐意義,用這樣一種理論,這種觀點解決什么問題?怎樣解決?指導我們的實踐。 (三)辯證觀念 第三個觀點,叫辯證觀念。過去的教科書,一個是整體觀念,一個是辨證論治,就結束了。那么我們現代把它分別開來,分頭的進一步詳細地講一下,辨證論治這一個原理集中地體現了中醫學的基本特點。第一講講什么叫做辯證觀念?辯證觀念就(是)指用矛盾的、整體的、運動的觀點來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這樣一種思想,叫做中醫學的辯證觀念。那么辯證觀念的具體內容:一、就是用矛盾、整體、運動的觀點看待生命過程。怎樣看待呢?生命是陰陽運動的結果,就是氣、陰陽、五行運動變化的結果,(是)運動的觀點。二、矛盾的觀點。陰陽的矛盾統一、貫穿生命過程的始終。三、整體(的)觀點看待生命。生命是在天地人三才一體,就是人、自然、思維、環境,陰陽平衡的狀態下完成的過程。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生命(平衡)過程被打破,由健康轉化為疾病。疾病的發生發展,也同樣是用矛盾的觀點,用運動的觀點、整體的觀點來看待疾病問題。比如,一、中醫的思維強調疾病是邪正交爭的結果,邪和正是一對矛盾,用陰陽學說來解釋,陰陽矛盾對立統一失調,形成了疾病,陰陽失調。五行亢害承制,五行當中亦有陰陽,亢害承制的結果發生疾病。而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系統,任何一個系統發生疾病,同時會影響其他系統(而引起)疾病。用聯系的觀點,也就是整體和局部的統一、是用普遍聯系的觀點來看待疾病和健康的問題。這種思想體現在治療上也是如此。這就體現了中醫學看待生命問題、健康問題和疾病問題(都)集中體現了一種辯證思想。一言以蔽之,記住用矛盾的、整體的、運動的觀點來看待醫學的問題,這種觀點就是辯證的觀點。中醫學集中體現了這種觀點。我們通過這個示意圖看,人居氣交之中,受天地陰陽、五行、氣化運動的制約,處于這三者之中,第一、體現了矛盾的、運動的。第二是整體的。人是天地人三才一體當中最可寶貴的一個要素,人不可離開天地,表現為整體聯系的觀點。第三、運動的觀點。中醫學認為,人生命的運動,是和天地自然運動的規律相一致的,他是不斷運動的。具體表現為:天人合一、表現為世界和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那么具體的運動用“氣化流行”(來表述),把流行去掉,剩下氣化這個概念了,體現(了)不斷的運動變化。哲學術語“氣化流行”,放到醫學里面來我們叫氣化。用氣化兩個字來代表人體內外生命運動的過程,那么具體的表現為,自然界表現為生長化收藏這樣一個運動變化的規律,人體表現為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這些就是集中體現出中醫學辯證觀點的核心內容,也就是基本觀點。總之,記住中醫學是在矛盾、運動、整體、聯系的觀念下去考察、去回答、去處理醫學的所有問題,把這個觀念,也就(是)這個思想,叫做中醫學的辯證觀念。辯證觀念意義在于中醫學確立了一個辯證的思維方式。從中醫學認識問題來說,它的科學思維是辯證思維,這種辯證思維貫穿著生命、健康和疾病整個過程(及)治療過程,這是第三個特點,我們講辯證觀念。我們第一個講整體,第二個講運動,第三講辯證,講辯證觀念實際上(是)對整體、運動觀念的高度綜合。正因為這樣,我們的定義說(它是)中醫學所賴以構建理論體系的科學方法論。中國古代哲學的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由它所決定,形成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形成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點叫辯證觀念。 (四)辨證論治 最后一個講辨證論治。在咱們中基教學當中是一個最難的課題。作為本科生來說,交代一些基本概念就可以了。等到高年級以后,我們再進一步地詳細地展開對它進行講述。對“證”這一個概念,從5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包括如何定義證,這也是我們21世紀中醫藥現代化當中一個重大的科學命題,包括對理論的闡述,整理研究,包括用現代手段對它進行研究和規范。 第一個講一講辨證論治的概念,現在的定義就是經過學術界共同探討最后得出的結論,在中(醫藥管理局)李振吉局長主編的中醫名詞術語常用術語里面,就是比較規范的,應該是現在最新的定義了。辨證論治的概念是辨證、論治的全稱,它是兩個術語構成,辨證和論治兩個術語構成。這個符合術語定義的原則。它有什么意義?這個概念講,它是中醫學整體、恒動、辯證觀的具體體現,要想了解辨證論治的基本內涵,需要了解以下幾個基本概念:一、癥狀、證候、疾病的概念。在中醫學里面明確的指出,癥者,病之發現也,癥狀是疾病表現出來的各種異常生命現象。我們今天所說癥狀,包括癥狀、體征和社會行為異常。癥狀是主觀感受到的,而體征是客觀檢查到的,我們看舌、看脈,望診和切診,通常意義講的狹義癥狀,它的含義就是指癥狀和體征,主觀的感覺異常和客觀檢查到的異常的生命現象,通稱為癥狀,這是一。二、廣義的癥狀包括狹義癥狀,另外包括社會行為、生活方式的異常,行為異常。這是現代中醫理論對癥狀的定義。也是目前中醫名詞術語規范以后,大家對癥狀的定義。第二、什么叫證候?中醫學的證候,從歷史到今天是一個多義詞,也是多義的術語,它有不同的含義。一、癥狀就是證候;二、癥狀就是疾病;三、證候就是病機;四、證候是診斷學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對證候的定義,大概有這么多不同的義項,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定義,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大致有這么幾個義項。我們這本21世紀教材對證候的定義是根據國家衛生部證候規范化學術會議的定義,參照了國家技術監督局公布的行業標準中醫臨床術語,根據這兩個,把證候作如下定義:證候是機體在病因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以及機體內部各系統之間關系紊亂的綜合表現。第一句話,證候是綜合表現,是機體在病因作用下,機體與環境之間以及機體內部各系統之間關系紊亂的綜合表現,是一組特定的,具有內在聯系的,反映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本質的癥狀、體征。第二句話,它說明的是這個綜合表現,具體表現形態是什么呢?是一組特定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能反映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本質特征的癥狀和體征,還有綜合表現,具體體現在癥狀和體征,它要回答的問題:一、這些癥狀體征有內在的邏輯聯系。二、它能夠反映疾病過程的某一個階段,反應疾病過程的階段性的本質和特征,這樣的癥狀和體征是證候的體現。三、它回答了什么問題,它的內涵包括什么呢?揭示了病因、病機、病位和機體抗病反應能力等等,(即)病因、病位、病機、病性,機體的抗病能力,能回答這么多內容,最后的作用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依據和方向,這個就是根據證候規范學術會議和行標中醫臨床診斷術語,本教材把證候取第四個義項,當作診斷學的術語,作為診斷學義項。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按照上述的表述、定義它,那么作為一個診斷學概念,已經限定,它的內涵具有什么屬性呢?所謂屬性是反應證候概念特有屬性,它和別人不同的。一、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那就是有邪氣。第二、機體內外環境關系紊亂。第三、全面揭示疾病過程中,疾病的階段性的本質,這是上述對證候定義它的內涵。這abc三者的綜合構成了上述作為診斷學概念的證候的內涵。那么它的外延呢?外延,從邏輯學來說它反映的是概念中事物數量的范圍,那么這個范圍是什么數量范圍呢?是一組特定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癥狀體征的綜合表現,咱們中醫古書把它叫外候。第三個概念講疾病。傳統來講,定義疾病,就是疾病與健康相對。而現在隨著人們對亞健康的這種認識不斷加深,咱們中醫界也開始引入這樣一個概念。亞健康是西醫的概念,不是中醫的概念。那么現在的亞健康既不是健康的,也不屬于疾病狀態,所以現在提出疾病的概念,應該是亞健康和健康對照。那么什么叫做疾病呢?疾病是指機體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為邪正交爭而導致機體內部內外環境關系失調,陰陽氣血紊亂,臟腑經絡生理功能或形態結構發生改變,適應環境的能力下降的異常生命過程。疾病是異常生命過程,具體表現為:一、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二、邪正交爭的結果導致機體內外環境關系失調。那么內外環境關系失調,具體影響了機體哪些生理(產生哪些)病理變化呢?(它)使機體的陰陽氣血紊亂,臟腑經絡生理功能或者是形態結構發生改變。那么生命機能發生哪些改變呢?表現為適應環境能力下降。具有這樣幾個要素的異常生命過程,就定義為疾病。在這里再補充一下,當前對于亞健康的認識,從西方現代醫學來說,亞健康有不下十幾個術語,有灰色狀態,有第三狀態,有亞健康,有亞健康狀態,那么現代的定義,既不是疾病,又不是健康。中醫怎么看這個亞健康狀態?中醫是用證這個概念來表達人體的疾病狀態,那是中醫病機學的特色概念。那么這個疾病狀態一定是機體的陰陽失和,氣血紊亂,表現出證。那么健康狀態呢?就是陰陽氣血合和了。亞健康狀態,一、不是陰陽氣血和合,不是陰平陽秘,陰陽相錯。二、它可以是陰陽失調,主要是陰平陽秘失調,失去平衡,它就是陰陽失調,但是它的量的變化,變化的程度達不到證候這樣一個病理程度,在這種狀態下就叫做亞健康。這在我們搞中醫理論的人,從中醫到中醫的理論本身要對亞健康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也是一個探索。也是我的看法。假如說我們現在要治療亞健康,按照中醫的辨證論治來治療亞健康,診斷的標準,治療的方藥和治療疾病狀態下那個證候一模一樣的話,等于你自身否認了亞健康的存在。亞健康是中醫學一大優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在亞健康人群大概已經超過百分之四十,最多的超過到百分之七十了。中醫干預亞健康,也是十五期間一個重大的命題,科研課題,希望大家都能夠參與這樣的課題,再進行研究。至少最基本的亞健康的定義是什么?亞健康是個什么樣子?到現在剛剛開始研究。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一講癥狀、證候、疾病的關系。用這么個示意圖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先說一個最基本的觀點,我們理解癥、證、病這樣的關系,從中醫這個角度,中醫叫審察內外,四診合參,考察異常的生命現象,由外至內來看這個機體是否具有疾病,也就是說我們中醫確定疾病的根據是通過四診合參,由內至外,由外至內,特別是由外至內。通過這些異常的生命現象,把它綜合起來判定是否他有病。那么綜合的異常生命現象用診斷學術語來說,就是癥狀,我們把這些舌脈都統統歸納到主觀客觀所涉及到,這是癥狀。那么由此分析得出來,構成疾病這個概念最基本的要素應該是什么呢?癥狀。這是第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和西醫對疾病的認識,它們倆沒有區別。第二個觀點,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認為疾病是一個過程,它是一個機體陰陽、氣血、五行生克制化的運動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階段,它以證候這個概念表現出來。這第二點是中醫學和西醫學的根本區別,西醫學沒有證候的概念,而中醫學有證候的概念。那么證候是怎么樣反映出(來)?證候既然是在疾病過程中不同階段,它反映階段性的概念,疾病的概念。那么每個階段,都是由癥狀和體征構成的,第二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證候也是由癥狀和體征構成的,也就(是)說癥狀(和)體征也就是構成證候的基本要素。但是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個階段,不是疾病過程的全程,這是講它們的關系。這是第二個觀點。第三個觀點,癥狀,異常生命過程的現象,是構成證候和疾病的最基本的要素。這一個觀點就決定了我們在臨床實施診斷治療中一定嚴密的觀察患者各種各樣的異常的生命信息,只有(在)全面的系統的了解病人的生命信息的條件下,你才能夠全面的占有資料,這樣才能夠作出正確的證候判斷和疾病的判斷來。最后一點,這個示(意)圖,講的就是證候和疾病有什么關系。兩者相同的組成要素都是癥狀。不同的(是)證候,它由特定的一組癥狀構成以后,它一定具有時向性和階段性,而疾病是反映整個邪正交爭過程、演變規律過程,全程的規律,普遍的規律,證候只表現為局部的規律,還有階段性的表現規律,揭示階段性的本質。那么中醫學來看癥狀、證候和疾病,從疾病而言,疾病整個過程可以由若干個證候所組成,大家注意,這是用動態的觀點來考察一個疾病的全過程當中,它可以出現若干個證候,不是幾個證型。它是按照中醫的理論考察這個疾病累及哪臟、哪腑、哪經、哪絡,它們在病因的作用下,通過邪正交爭是怎樣運動變化的。在運動變化,在不同的階段,我們用中醫證候學的概念,考察它們會出現什么樣的證候。不是某一個證型。那么每一個證候,它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由一組特定的,具有內在聯系,又能反映疾病階段性本質的癥狀所構成,每個證候都是如此。那么這就是疾病證候和癥狀的關系。癥狀,我們從最基層、最基礎構成要素看,癥狀,一是生命異常現象的一種表現,它也揭示了疾病的本質,不能說癥狀不反映疾病的本質。但是它僅僅反映了某一點,某一個局部的本質,就是信息是局部的,是點,也可以稱為線,但是絕不是整體。而證候所體現出來的特征,它雖然有癥狀構成的要素,但是它不是簡單的癥狀的相加,構成證候的一組癥狀,它們之間有嚴密的邏輯聯系,它們構成了一個整體,反映了疾病的階段性的本質,這些要素缺一不可,這就是證候和癥狀之間的區別,聯系。而疾病和證候它們之間相同的最基本的構成要素都是癥狀,但是疾病反映在病因作用下機體陰陽失調的全部運動變化過程中,癥狀變化演變的規律,它回答了疾病的本質,全面系統地回答了疾病的本質。而在疾病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若干個證候,每一個證候只能反映疾病的階段性的本質,它不能反映疾病全部過程的本質,系統全面的本質,這就是疾病和證候的區別。這是我們中醫理論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僅僅介紹的是目前學術界研究數十年,證候規范化的診斷學研究。這是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其中這里面有我自己的看法,這教材就是持這種觀點,供大家來研究,這僅僅是通行的解釋,通行(的)認識。那么對證候的概念,癥狀的概念,疾病的概念,還有好多定義,大家感興趣,將來可以提供大家一些文獻,在這里面提供了一個中醫現代研究一部分內容,還提供了歷代文獻摘錄的內容。將來通過這些資料去了解這個,大家可以去看。一直是中醫學研究一個瓶頸,一個重大的科研命題,也是爭論最大的。把這些信息用于教學對本科生來說,我們提供他一些信息。二、對我們這些同志來說,還要掌握哪些信息?大家有個全面的理解,回頭來理解癥狀、證候與疾病的關系。但是講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中醫學看病核心是審察內外,四診合參,全面掌握,而且要辨證論治。現在臨床醫生就缺乏這個基本功。如何用中醫的方法全面收集信息,用中醫的思維,用中醫的理論比較正確的確定下證候、疾病的診斷,施以治療。 下一個問題,我們講一講辨證和論治的關系。這個簡單啊,用這個示意圖。辨證,我們要通過四診合參,經過分析歸納得出個結論,揭示出病因、病位、病性、病機、機體的抗病能力,最后得出個結論,為論治提供依據和前提。我們辨證說脾氣虛,指的是病機,病是脾氣虛證。它告訴我們病位在脾,邪正交爭、虛實的變化是氣虛。那么治療,決定治療方向,那怎么辦?就是健脾益氣,使用健脾益氣的方藥,為治療提供前提和依據。那么治療大家注意,我們中醫的治療不是簡單開一個方子,扎一個針,做一下按摩,施術,叫論治。論治,它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根據中醫的道理來組合方子。這樣一個無論是藥物的方,還是針灸的方,按摩的方,它體現了中醫的理論,它(的)思維過程又經過運用理論來分析綜合最后得出結論。那么一旦得出結論,進行處方遣藥。方劑構成以后,從方劑里頭的幾味藥回過頭來又來體現辨證的結果。就這個意義講,中醫講治療,不是簡單的技術,它本身包括了深刻的理論內涵,所以學習老中醫的經驗,學習中醫主張讀方書,學習中醫應該要讀方,通過它這幾味藥,這個構效關系、量效關系這一變化加減與化裁,體現一種理論,體現一種學術思想,本身這張方既是論又是治。關于它的結果,是辨證的結果,它體現的既是論又是治,不是簡單的幾個藥相加。這是論治,什么叫論治?論治它有什么作用呢?它反饋回來用它來檢驗辨證正確與否。咱們中醫用動態的辦法、動態的觀點去看待疾病過程。那么第一次來診的時候,我們辨證得出的結論開方出去,吃三天,抓幾劑藥,開三天開幾天,或者回來反饋的信息告訴醫生我吃了你的藥以后,哪些癥狀減輕,哪些癥狀沒有變化,哪些癥狀加劇,一般的規律認識是只要病人沒有異常改變,沒有變化就是有效,只是你效果顯著不顯著而已。如果我吃了你的藥,病情哪一點加重,甚至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異常改變,意味著辨證不準確。在這種情況下,醫生一定接受這個信息來重新認識辨證的結果,來對這個復方重新進行化裁,這個過程就是檢驗自己第一次辨證結論的過程,那么這樣一種思想,體現了中醫用辯證、運動、矛盾、整體的觀點去看待疾病,去治療疾病。我們現在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咱們中醫辨證論治就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結果如何,就看這個方開出有效沒效,效果如何。下面簡單地歸納一下辨證論治的運用過程。這張示意圖體現的就是我們這個看病的思維過程。我們辨證的過程四診合參,我們主要是看臨床表現,臨床表現是表現為癥狀和體征,這些是具體的生命異常現象,我們通過四診合參收集來以后,由現象到本質進行抽象,我們的思維要抽象了。我們過第一關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屬陰屬陽,癥狀(和)體征。然后看陰證和陽證,陰證、陽證看完了以后就看疾病的性質是屬寒還是屬熱,然后再判斷邪正交爭的結果就是正氣和邪氣的對比,就是導致邪正是虛還是實啊,這是第一關要過的。就從宏觀上過的,那么僅僅得出來陰陽、寒熱、虛實,能不能具體操作呢?還不可以,還要進一步下一個概念,還要進一步來分析,那么看看具體的定位,是氣血津液的紊亂,(還是)津液失調。它是人體整體的生命物質的變化,氣候的異常變化,它通過臟腑經絡等等各個系統體現出來,最后還得落實到用臟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三焦這種辨證的思維方法來考察具體的臨床表現,用它來進一步來抽象得出結論。它體現了中醫的思維在臨床思維當中高屋建瓴,先從最抽象的,一般的抽象,然后,再一次抽象,再一次抽象,由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