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八中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蹈厲”一詞,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后比喻奮發有為、意氣昂揚。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詩句來形容抗日戰爭。1943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說“民族精神,隨抗戰的發展面蹈厲。民族意識,受抗戰的洗煉而純一”。材料體現出A.抗戰時期各黨派的矛盾因服從抗戰大局日漸消除B.抗戰的勝利促進了國家團結并引領了政局的走向C.國共兩黨合作是抗戰最終走向勝利的決定性因素D.抗日戰爭對民族精神的激發超越了黨派的局限性2.清朝咸豐年間《夷場行》中寫道:“人間何地無滄桑,平填黃浦成夷場;高高下下噓蜃氣,十十五五羅蜂房;青紅黃綠辯旗色,規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強A.強迫開放通商口岸B.割占香港C.攫取領事裁判權D.強建租界3.宋太祖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边@里反映出宋初的一個基本國策,即A.“強干弱枝”B.“重內輕外”C.“重文輕武”D.“冗官冗費”4.明清時期在不少地區出現永佃制,即地主出賣土地之后,仍由舊的佃戶耕種交租,不改變耕種權,而佃農有退佃、轉租或者典賣佃權的自由。當土地被佃農轉租時,直接生產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大租,又要向佃權所有者繳納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初步分離 B.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強化C.賦稅征收種類由簡單轉向復雜 D.土地兼并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5.下表為截至1944年抗戰后方的民營工業情況,這反映了A.中國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 B.民族工業資本規模持續縮小C.時局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官僚資本造成通貨膨脹嚴重6.吠陀經典里的《原人歌》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羅門;彼之雙臂,生剎帝利;彼之雙腿,生吠舍;彼之雙足,生首陀羅”據此可見,婆羅門宣稱種性是A.佛祖安排 B.國王指令 C.神靈旨意 D.人民意愿7.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公社認為紀念拿破侖一世勝利的凱旋柱是一個波拿巴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象征,于是將其拉倒。包括德國在內的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舉行集會并傳遞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這反映出A.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應用 B.法德工人運動的斗爭目標趨于一致C.工人運動的國際主義精神 D.第二國際對于國際工人運動的指導8.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確立之初,只有那些擁有一定地產的成年男性才有資格當選為議員。直到1969年,英國才規定凡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論男女,都可以參加下院的選舉。導致英國選舉資格變化的原因有①社會經濟的進步②議會改革的推動③思想解放潮流的影響④工人運動的發展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下表是張洪云根據《實業部月刊》中的工業統計資料制作的一個數據表近代中國化學工業設立情況表(截止到1935年)表格中,近代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A.體現了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的特點B.與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關系不大C.與中國近代經濟的波動狀況基本一致D.受歐美列強資本輸出的影響較大10.五四運動期間,一理發店門前貼出布告:“國事如此,無心整容,請諸君不必光顧?!边@說明A.五四運動的先鋒是市民階層B.五四運動群眾基礎比較廣泛C.五四運動的主力是資產階級D.五四運動的主力是無產階級11.有學者說“在樹立法國的國際威望方面,《人權宣言》所起的作用勝過了法國軍隊所打的一切勝仗。”該觀點強調《人權宣言》A.克服了英國《權利法案》的局限性B.超越了美國《獨立宣言》C.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D.極大地推動了民主思想的傳播12.1906年,孫中山等人在《軍政府宣言》中提出“國民革命”,以區別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國民黨在其“一大”宣言中,強調國民革命運動必須聯合工農才能取得勝利。這表明A.工農群眾開始登上政治舞臺B.革命指導思想發生了根本改變C.民主革命的內涵進一步豐富D.廣大民眾的革命覺悟顯著提高13.如表,為不同史籍關于漢武帝時期“巫蠱之禍”事件經過的歷史敘述。據此判斷A.外戚江充制桐人陷害太子 B.太子謀反兵敗身亡C.儒家學說神秘化色彩濃厚 D.太子罹受巫蠱之冤14.某同學在課外活動中收集了下列一組近代報刊,其中創刊于上海、引領時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在審判中重視調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結合的理論,不再把民事訴訟視為“民間細故”,而是認為“此其有關于朝廷上下之紀綱”。這一做法A.促進了儒學的新發展 B.推動了地方司法獨立C.有利于加強地方治理 D.旨在強化君主的權威16.1935年,由田漢、夏衍編劇的抗戰故事片《風云兒女》上映,它反映了1931-1935年知識青年的覺醒和成長,其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熱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時代的聲音,其影響遠遠超過影片本身。這表明A.中國電影以宣揚抗戰為己任 B.影片再現了全面抗戰的場景C.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成為當時社會主題17.下表為1834—1856年英國部分出口產品所占出口總額百分比統計表年份棉織品毛織品其他制成品(機器、火車和鐵軌等)1834~183648.515.217.61844~184644.214.218.71854~185634.110.523.8據上表可知,在1834—1856年間,英國A.世界工廠的地位有所削弱 B.紡織業領域技術退步C.工業革命的成果影響擴大 D.紡織品出口總額下降18.王國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之際”的政治變革是A.從“公天下”到“家天下” B.從方國聯盟到封邦建國C.從方國聯盟到郡國并立 D.從封邦建國到中央專制19.租界建立之初華洋分處。上海的租界出現華洋雜處局面開始于A.《上海土地章程》訂立 B.小刀會義軍占領縣城C.城廂內外自治公所成立 D.工部局建立20.1930年,美國率先將平均關稅率從40%調至47%。此舉遭到34個國家抗議,美國一千余名經濟學家也聯名反對,但當時美國總統仍執意實施。此舉A.促使美國經濟逐漸好轉 B.導致世界經濟加速惡化C.刺激歐洲各國走向聯合 D.致使美國總統權力擴張21.《后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細絹)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脂、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睂Υ瞬牧侠斫庾顪蚀_的是A.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B.文字記載是得出歷史結論的首要依據C.原料選擇與降低造紙成本無關D.人類的需求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原因之一22.晚清外交家黃遵憲在一首詠物詩中寫道:“馳書迅已極,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書,又無君默記。……況經三四譯,豈能達人意!”詩中歌詠的新奇事物是()A.郵政 B.電話 C.電報 D.電影23.開通“海上絲綢之路”與開辟新航路兩者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都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B.都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都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 D.都推動了殖民擴張的加速24.冷戰結束后,歐盟東擴吸納了東歐國家,但歐盟不但未能因此而強大反而導致了歐盟一體化進程停滯不前,致使歐元區面臨解體的危險。這佐證了A.多極化政治格局已經形成 B.大國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力減弱C.第三世界國家迅速崛起 D.區域集團化在探索中曲折發展25.有學者研究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時,提供了這樣一條史料:自1725年到1789年間,共有約4.5萬人進人貴族行列,平均每天兩人.1789年時,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貴族家庭是自18世紀初獲得貴族身份的.該學者意在說明A.資產階級革命的視角值得反思 B.階級分析法是有效的理論工具C.貴族與資產階級沒有本質區別 D.法國大革命實為一場宮廷革命26.1964年,新中國郵電部發行編號為特66的郵票《知識青年在農村》,分別表現知青在農村收獲、種植、學習,科研的場景:該郵票A.客觀反映了文革中的“左”傾錯誤B.表明農村已初步改變落后的局面C.記錄現象推動農村生產關系變革D.意在宣傳知青建設農村的新風貌27.政和二年(公元111年),北宋政府不再直接經營茶葉買賣,改由中央發賣茶引(專賣憑證)給商人,商人販茶時,須持茶引經官府秤量、點檢、封記、啟封,在指定地點發賣。這一變化A.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擴大了地方經濟自主權C.導致茶葉銷量大幅下降 D.取消了官營專賣的制度28.辛亥革命后,傳統權威隨著清王朝的垮臺而崩塌,但新權威并沒有因共和政府的產生而樹立,在呼喚秩序與權威的社會潮流的影響下,袁世凱當上了臨時大總統。這反映出A.民眾對封建專制統治的向往 B.近代中國探索直接民主的成功嘗試C.北洋軍閥混戰導致社會動蕩 D.袁世凱就職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29.讀“1950—1980年部分國家鋼產量變化表”(單位:萬噸),對該表解讀合理的有年份美國蘇聯日本19508785273348419551061745279411965119269102411619751058214134102311980100801480011141A.二戰結束后初期美國生產能力居領先地位B.七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全面超越了美國C.戈爾巴喬夫改革使蘇聯的鋼產量遠超美國D.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30.唐以前之醫家,所重者述而已,雖亦言理,理實非其所重也,宋以后之醫家,乃以術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醫家水平提高 B.經濟發展水平 C.古代科技發展 D.宋明理學影響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結局”和“起點”有學者說,“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后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問題:(1)你如何理解材料所述的“結局”和“起點”?(2)結合史實加以說明“秦未能盡行”的原因。32.下表是全球人口與經濟趨勢統計表(1500—1800年)全球人口與經濟趨勢約1500年歐洲人口達8000萬18世紀歐美城市化增長;多數工業集中在南亞和東亞約1750—1800年印度工業開始衰落1750—1850年中國人口翻番;美洲人口增長6倍1784—1814年英國從中國進口3億磅茶葉18世紀晚期奧斯曼帝國失去其對造船業的控制權1794年孔多塞《人類精神的進步》出版1796年愛德華?詹納研制出改進了的天花疫苗1798年馬爾薩斯《人口原理》出版約1800年歐洲人口達1.8億——(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世界:一部歷史》(1)依據上表材料,概括其反映出來的時代特點。(2)依據上表并結合所學,分析歐洲人口迅速增長的因素。33.公共衛生是指與公眾有關的衛生問題。主要是指通過社會共同努力、改善公共環境衛生、公共食品衛生、公共飲水衛生、灌輸個人衛生知識、促進醫事發展以及對傳染病的防治。公共衛生問題與人類社會相始終,反映時代的發展水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按照布羅代爾的研究,在前近代時期,歐洲城市,公共衛生情況大同小異,人們一般通過排放污水管道處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過清潔工處理固體垃圾。直到18世紀,巴黎、倫敦的河畔依然成為人們自由大小便的場所;城內街道無清掃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雜,堆積甚多;飲水也成問題因為居民什么東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衛生狀況導致疾病尤其是傳染病極易流行。19世紀前后,歐洲城市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空前發展起來。倫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統的建設、自來水的使用、室內抽水馬桶的使用、對食品衛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衛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紀中葉細菌學和寄生蟲學的建立,使人們開始對傳染病的積極預防。公共衛生法規的制定,使得這些城市率先實現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材料二19世紀中葉,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才逐漸醞釀、開展。這方面,傳教士倡其先聲,他們從母國和故鄉的經驗出發,呼吁中國改善衛生環境。中國出使人員有感于中國與歐美城市公共衛生的巨大差距,開始發出改善公共衛生的議論。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記載了西方自來水生產過程,稱之為“激水機”。中國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也對改善公共衛生問題發表許多真知灼見。鄭觀應對西方城市垃圾處理稱道不已。近代中國,以上海為代表的25個租界,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的近代化也領先全國。以上海為例,租界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近代公共衛生系統。而上海華界將租界的一套移植過去,并在食品檢疫、預防流行病等方面與租界合作?!陨喜牧细鶕涡∩彙墩撝袊残l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整理、改編(1)根據材料一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時期,19世紀歐洲公共衛生事業進步的表現有哪些?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歐洲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條件有哪些?(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結合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背景分析說明其對中國近代社會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據材料“民族精神,隨抗戰的發展面蹈厲。民族意識,受抗戰的洗煉而純一”表明抗日戰爭對民族精神的激發超越了黨派的局限性,D正確;A錯在“消除”;材料沒有體現抗戰勝利的影響,B錯誤;材料沒有強調抗戰勝利的原因,C錯誤。2、D【解析】

注意《夷場行》中的關鍵信息,“黃浦成夷場”即中國的黃浦成了外國的地盤;“羅蜂房”即西方式建筑等。由上判斷是揭露了列強強建租界的侵略行為,D正確;材料不是說明列強強迫開放通商口岸,A錯誤;材料中也沒有說明香港被割占的信息,B錯誤;攫取領事裁判權也不符合材料的信息,C錯誤。3、C【解析】材料反映了武臣危害更大,所以要重用文臣,即要“重文輕武”,所以選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強干弱枝”以及“重內輕外”,所以選項A、B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重用文臣而非冗官冗費問題,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白“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意在強調文臣危害遠遠低于武臣,所以要“重文輕武”。4、A【解析】

據材料“……當土地被佃農轉租時,直接生產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大租,又要向佃權所有者繳納小租”可知,體現了明清時期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初步分離,即永佃制反映的是土地的經營權,而土地所有者收大租,佃權所有者收小租,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強化”及“賦稅征收種類”,而是強調“永佃制”的實行辦法,B、C與題意不符;據所學可知,土地兼并問題貫穿于封建社會的始終,D說法絕對化。5、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抗戰后方的民營工業顯著增加,這主要和抗日戰爭爆發民族工業內遷及為抗戰服務有關,說明的是時局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C正確;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洗劫,A排除;持續縮小的說法與材料數據不符,B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資本的發展,D排除。故選C。6、C【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婆羅門認為種姓是根據“太初之世”的“原人”演化而來的,說明種姓體現了神靈的旨意,故選C項;佛祖是佛教的神祇,佛教的出現晚于種姓制度的出現,排除A項;印度的國王屬于剎帝利,所以種姓制度不可能根據國王指令,排除B項;種姓制度不符合人民意愿,故排除D項。7、C【解析】

材料中的“推倒凱旋柱”表明巴黎公社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不主張對外擴張,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同時國外的工人組織對巴黎公社表示支持,可知工人運動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故答案為C項;巴黎公社不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展的,排除A項;B項說法絕對,排除;第二國際成立于1889年,巴黎公社革命是在1871年,排除D項。8、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在17世紀后期嚴格限制公民權,到1969年真正實現普選,推動其民主化進程發展的原因主要有,社會經濟進步、議會改革推動、思想解放潮流影響和工人運動發展等,①②③④說法正確,D選項符合題意;議會改革和工人運動等體現了政府改革和階級斗爭對歷史的推動作用,社會經濟的發展則是英國民主進步的根本原因,忽略①②④的分析,都不符合題意,ABC三項錯誤。9、C【解析】

材料顯示近代中國的基礎化工發軔于甲午戰爭后,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發展高潮,這與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波動狀況(甲午戰后初步發展、一戰期間快速發展、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發展迅速)基本一致,故選C項;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材料只能反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即已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項說法錯誤,排除;一戰結束后,西方列強再次卷入重來,但中國的化學工業依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故材料不能簡單得出化學工業發展受列強資本輸出影響較大的結論,排除D。10、B【解析】五四運動期間,連理發店門前都貼出布告“國事如此,無心整容,請諸君不必光顧。”說明五四運動群眾基礎比較廣泛,故B項符合題意;A項錯誤,五四運動的先鋒是青年學生;C項錯誤,五四運動的主力是無產階級;D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11、D【解析】

試題分析:《人權宣言》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宣布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具有歷史性和世界性的意義。D正確。考點: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詳解】12、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國民革命的內涵由英雄革命轉向革命必須聯合工農才能取得勝利,可見孫中山在五四運動之后逐漸意識到工農大眾的力量,選項C正確;1919年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材料中時間為1924年,選項A排除;指導思想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三民主義),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轉變,選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孫中山思想的轉變,與廣大民眾無關,選項D排除。13、D【解析】

依據材料中“充因此為奸”、“充遂謀太子”、“江充為奸”等信息可知,這三則材料都體現了太子罹受巫蠱之冤,因此D選項正確。AB選項都只符合部分記述,并不全面,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儒家學說的特征,C選項錯誤。14、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①是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②是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創刊于天津的,③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日本東京創辦的,④是新文化運動期間創辦于上海的,據以上分析,創辦于上海、引領時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①④,故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故選C。15、C【解析】

宋代地方官員強調“情、理、法”三者的結合,重視“民事訴訟”“調解”,這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強化社會治理,故選C項;宋代訴訟調解活動受“情、理”的影響,但這并未直接推動儒學的發展,排除A項;宋代地方司法受到中央管控,無法“獨立”,排除B項;地方司法調解與君主專制權威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排除D項。16、D【解析】

《風云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時代的聲音,其影響遠遠超過影片本身”,這說明抗日救亡符合時代要求,抗日救亡成為時代的主題,故D正確;一部電影不能說明所有的中國電影都是以宣揚抗戰為己任,故A錯誤;全面抗戰開始于1937年,故B錯誤;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但還未成為主要矛盾,故C錯誤。17、C【解析】

材料中,英國棉、毛織品出口比重不斷下降,機器、火車和鐵軌等產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34~1856年,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不斷外傳,在此影響下,歐美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進程也隨之加快。一方面,這些國家生產原來英國占優勢的棉,毛織品,使英國棉、毛織品出口比重下降;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技術和資金上對英國的依賴卻很大,需大量進口英國的機器、火車和鐵軌等,故選C項;A項與史實不符,此時英國正處于“世界工廠”的地位,排除A;根據表中數據無法推知紡織品技術退讓和紡織品出口總額下降,B和D項均排除。故選C。18、B【解析】

“殷、周之際”是指商朝到西周時期政治制度變革,商朝是方國聯盟,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B正確;A是夏朝時期;郡國制度是西漢時期,C錯誤;中央專制是秦朝時期實行,D錯誤。19、B【解析】

本題考查近代上海市政的變遷。鴉片戰爭以后,上海成為《南京條約》中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11月,以《虎門條約》為主要依據的《上海土地章程》訂立。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為西人的居留地,實行華洋分處原則,即華人可以到租界里進行買賣交易,但不得入內租地、造房、租房、居住。1853年,響應太平天國運動的小刀會起義爆發。起義軍占領上??h城,清政府為了切斷城廂附近居民與小刀會的聯系,強令居民遷徙,并放火焚燒十六鋪一帶的民宅、商鋪,逼迫大量難民流入租界。于是,租界里中國居民激增,造成了事實上的華洋雜處。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考點:天朝的危機?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五口通商與戰后中國社會的變化【詳解】20、B【解析】

盡管受到34個國家抗議和美國千余名經濟學家反對,美國總統仍執意上調關稅率的做法,導致了世界經濟加速惡化,B項正確;1930年胡佛總統上調關稅稅率并未促使美國經濟逐漸好轉,也沒有導致美國總統權力擴張,AD兩項錯誤;1930年代歐洲各國并未走向聯合,C項錯誤。21、D【解析】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進者,不選A項。實物記載是得出歷史結論的首要依據,不選B項。選擇成本更低的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為原料造紙,直接關系造紙的成本,不選C項。由于竹簡太重不便攜帶,而帛書太貴不易推廣,人們需要低廉的造紙原料,所以人類的需求是推動造紙術的發展原因,故選D項。【考點】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成就·四大發明22、C【解析】試題分析:材料中的“馳書迅已極,云是君所寄”表明應該是與通訊相關的的內容,所以排除AD兩項。材料中的“既非君手書,又無君默記?!瓫r經三四譯,豈能達人意”表明不是電話,而是電報,故答案選擇C項。考點: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通訊工具的進步23、C【解析】

試題分析: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殖民擴張的加速的是開辟新航路,兩者相同的是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昂I辖z綢之路”對商品經濟和世界貿易的改變有限,主要因為是其經濟基礎是封建經濟。故C正確。考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流?中國古代的對外交流的意義;新航路開辟?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詳解】24、D【解析】

材料“歐盟東擴吸納了東歐國家,但歐盟不但未能因此而強大反而導致了歐盟一體化進程停滯不前,致使歐元區面臨解體的危險?!北砻鳉W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可以得出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過程中也是充滿了曲折的,故D正確;當今世界多極化還只是一種趨勢,多極化格局尚未正式形成,故A不正確;材料沒有突顯大國的影響,故B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第三世界國家問題,故C不正確。25、A【解析】

根據材料“1725年到1789年間”,“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貴族家庭是自18世紀初獲得貴族身份的”,可推理出史料意在強調資產階級等有產者與貴族的融合性而非對抗性,這位學者是在反思相關法國大革命傳統史學觀點,A項正確;材料得出的觀點與的傳統的階級分析法得出的觀點不同,貴族與資產階級分別是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BC兩項錯誤。材料沒有分析大革命與宮廷權力變更的關系,D項錯誤。26、D【解析】

郵電部發行編號為特66的郵票內容,表現知青在農村收獲、種植、學習,科研的場景,可見其意在宣傳知青建設農村的新風貌,D正確;1964年“文革”尚未開始,排除A;農村初步改變落后局面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B;1964年農村生產關系尚未發生變革,排除C。27、A【解析】

北宋政府通過發放茶引,對茶葉買賣進行指導,給了商人更多的經營權力,這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故A正確;材料與地方經濟自主權的增加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茶葉銷量變化的信息,且這一做法會增加茶葉的銷量,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對茶葉官營的取消,而不是取消整個官營制度,排除D項。28、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共和政府無法建立新的權威,而民眾需要新權威、新秩序下的社會穩定,所以袁世凱才在各方擁護下就職臨時大總統。D正確;此時民眾向往的是建立民主政治,民眾對封建專制統治的向往與時代不符,A錯誤;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是臨時參議院選舉,而非民眾直接選舉,B錯誤;袁世凱去世后才出現北洋軍閥混戰局面,C錯誤。故選D。29、A【解析】

1950—1980年部分國家鋼產量變化表數據看出,二戰結束后初期美國的鋼產量遠遠超過蘇聯和日本,說明二戰結束后初期美國生產能力居領先地位,故選A;七十年代蘇聯的鋼產量超過美國,但整體經濟實力并沒有超越美國,排除B;1985年戈爾巴喬夫開始改革,排除C;D從表格數據不能得出,排除。30、D【解析】

材料表明,唐以前醫家重“術”,宋以后則重視對理論的研究,這與宋及宋以后的醫學家深受宋明理學家格物窮理方法影響密切相關,D正確;醫學家水平是個別現象,不能作為主要原因,排除A;經濟發展有助于提高醫療技術,但是不能左右醫學研究重心轉移,排除B;科技發展與醫家研究重心轉移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秦的統一,結束了東周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從封邦建國到大一統中央集權的轉變,實為“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同時,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與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

帝國最高統治者為皇帝,中央政府設立三公九卿制度,分管各項事務;

地方實施郡縣制度。

這一中央集權體制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亦為后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2)秦統一后,百姓渴望安寧,但是統治者在群雄角逐中積累的經驗并不完全適合統一后社會發展的需要。

其濫用民力,秦律繁苛,統治者的橫征暴斂已遠超社會所承受的限度。

秦統治者不能審時度勢,改弦易轍,一味重功利,侍酷法,最終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短命而亡。

此為“秦未能盡行”的原因矣?!窘馕觥?/p>

本題考查秦朝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主要考查學生論述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1)根據材料中的“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后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可知,材料所述的“結局”和“起點”是指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聯系所學可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確立,完成了從封邦建國到大一統中央集權的轉變,這是此前政治制度的“結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建立后,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即“亦為后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2)說明“秦未能盡行”的原因,應當聯系所學,從秦朝統一六國后統治者不能審時度勢,仍然延續群雄角逐中積累的經驗,重功利侍酷法,最終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短命而亡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