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宜城一中、棗陽一中、曾都一中襄陽六中、南漳一中、老河口一中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高二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小題共18小題,每題2分,共3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關于種群及其特征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種群的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的出生率B.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資源C.年齡結構是決定種群數量特征的直接因素D.臥龍自然保護區中的全部大熊貓是一個種群2.對一個生物種群來說,環境容納量取決于環境條件。據此判斷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對甲乙兩地的蝮蛇種群來說,環境容納量是相同的B.對生活在凍原的旅鼠來說,不同年份的環境容納量是不同的C.當種群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時,死亡率會升高,出生率不變D.對生活在同一個湖泊中的鰱魚和鯉魚來說,環境容納量是相同的3.圖1表示某魚類出生率、死亡率與種群密度之間的關系,圖2為另一個種群中,λ值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因素的影響)。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圖1中當種群密度在a~b時,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B.圖1中當種群密度長時間小于a時,種群將趨向于滅亡C.圖1中在種群密度達到b時捕撈,有利于持續獲得最大產量D.圖2所示時間內,種群僅在d~e時期呈“J”形增長4.科研人員對某種野兔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調查面積為5km2。初次捕捉100只野兔,標記后放回。若標記個體在重捕前死亡10只,但由于繁殖因素,該野兔的總數仍保持不變;重捕數為100只,其中標記個體為30只,由于操作不當,重捕個體中標記個體死亡5只,則該種野兔的種群密度約為()A.60只/km2 B.67只/km2 C.72只/km2 D.80只/km25.“菇一菜”立體栽培(如圖)是充分利用溫室大棚等設施的光、溫度環境優勢,按照空間層次分布,形成優勢互補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農業模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若X、Y表示物質,圖中X和Y可以達到平衡,但是仍需從外界輸入物質B.該模式可根據氣候的季節性變化選擇種植不同種類的蔬菜C.菌渣作為有機肥為蔬菜提供了能量D.該模式遵循了循環等生態工程原理6.脅迫是指一種顯著偏離于生物適宜生活需求的環境條件。水楊酸可以減輕脅迫對植物的不利影響。在鎘的脅迫下,添加適宜濃度的水楊酸可激活苦草體內抗氧化酶系統,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緩解鎘對苦草的氧化脅迫。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水楊酸能緩解H2O2對苦草的氧化作用B.在脅迫環境下,苦草種群死亡率會升高,種群密度降低C.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鎘能沿食物鏈傳遞到更高營養級D.在鎘的脅迫下,苦草能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維持穩態7.某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有兩種關鍵樹種樺樹和赤楊樹作為優勢種,逐年調查它們的現存生物量得到了C值(樺樹現存生物量/赤楊樹現存生物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研究期間赤楊樹取代樺樹成為混交林中的優勢種B.若引入比樺樹和赤楊樹還要高的熱帶雨林植物,群落中樺樹和赤楊的優勢地位會被取代C.這片混交林的群落存在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D.無法確定b~c年間樺樹的生物量變化8.稻魚共生農田,即在水稻田中養魚,是我國一種長期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圖為稻魚共生農田中存在的部分營養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可通過焚燒留灰作底肥的措施來處理水稻秸稈,增加碳的利用率B.該生態系統中魚和蜘蛛之間的種間關系既有捕食又有種間競爭C.從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分析,稻田中養殖的魚屬于第三和第四營養級D.稻田養魚可以減少魚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域面積,降低人類的生態足跡9.分布于碎片化生境中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個體數量極少且一般都已低于種群延續所需要的最小種群數量。若不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保護,這些小種群植物將在當地消失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碎片生境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B.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多樣性屬于生物多樣性C.若是長時間不可逆環境退化導致某種植物出現極小種群則應易地保護D.分布于不同碎片生境中的同種植物之間傳粉困難會降低其遺傳多樣性10.當煙草葉片受到甲種蛾幼蟲的采食刺激后,會釋放出一種揮發性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白天會吸引甲種蛾幼蟲的天敵,夜間會驅趕乙種蛾,使其不能在煙草葉片上產卵(乙種蛾幼蟲也采食煙草葉片)。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種蛾與其天敵之間可能是捕食或寄生關系B.這種化學物質有利于種群繁衍C.這種化學物質屬于化學信息D.人工合成該化學物質類似物,對有害動物進行生物防治11.下列調查活動或實驗中,所得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結果偏大的有()A.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計數菌液中的大腸桿菌時,培養時間過長B.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鯽魚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撈均使用小網眼的漁網C.利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沒有對酵母菌細胞進行染色D.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時,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時沒有打開裝置上的電燈12.襄陽積極進行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項目的工作,將水岸線打造了襄水源生態公園,該公園的設計以保護襄水源生態環境為原則,以為游客提供親近自然的郊野游園為目標,共分為陂塘濕地區、疏林草地區、山林湖畔區及生態草蕩區(堰塘漁村)四個區,實現既治水又致富的目標。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治理過程是次生演替,隨著物種豐富度提高,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提高B.改造后降低了該地區的生態承載力C.襄水的治理過程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D.四個區的建設都只體現了生態系統的直接價值13.下列有關生態工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超載放牧導致草地退化,主要違背協調原理B.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關鍵是植被的恢復以及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生態農業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工程體系D.在礦區生態恢復過程中可放養昆蟲、兔子等小型動物以加快物質和能量的循環14.酸乳是牛奶在乳酸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等作用下發酵形成的,其制備工藝為鮮乳→殺菌→接種→發酵→后熟→成品。為了篩選能平衡腸道菌群和降解膽固醇的乳酸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采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均可獲得乳酸菌單菌落B.以膽固醇為唯一氮源的培養基進行篩選C.酸乳有調理腸道的作用是因為后熟過程未經高溫處理,活性乳酸菌可改善腸道微生態D.篩選時要在培養基中添加維生素,篩選后還需檢測目的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15.辣椒素是存在于辣椒細胞中的一種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提高免疫力等功能。研究人員利用植物細胞培養技術實現了天然辣椒素的工廠化生產,其主要流程為外植體→消毒→愈傷組織→懸浮培養→分離提純。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該過程體現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B.為防止微生物污染,外植體應先后用酒精和次氯酸鈉溶液進行消毒C.利用辣椒細胞培養可工廠化生產初生代謝產物辣椒素D.該工廠化生產利用懸浮培養的條件,提高了單個細胞中辣椒素的含量16.下列技術或過程與植物細胞工程無關的是()A.培育玉米單倍體植株B.培育無病毒的蘭花C.天竺葵營養器官的嫁接與扦插D培養紅豆杉細胞生產紫杉醇17.紫花苜蓿易造成家畜鼓脹病,百脈根富含單寧,單寧與植物蛋白質結合,不會引起家畜采食后鼓脹。科研人員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奧百脈根為材料培育出了抗鼓脹病的新型牧草,研究主要流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注:IOA可抑制植物細胞呼吸第一階段,R-6G可抑制線粒體功能。A.在制備兩種植物原生質體時,一般將細胞置于纖維素酶和膠原蛋白酶的低滲溶液中B.過程①常使用滅活病毒誘導法誘導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奧百脈根的原生質體融合C.過程②為脫分化,過程③為再分化,雜種細胞團的形成是植物體細胞雜交完成的標志D.愈傷組織再分化為試管苗時細胞分裂素比生長素比值一般先高后低18.根據生產目的不同,可將發酵產物分為菌體、初生代謝物和次生代謝物三類,下圖為三類產物隨發酵時間積累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發酵罐內發酵是發酵工程的中心環節,需隨時檢測微生物數量及產物濃度B.圖中曲線a、b、c分別對應菌體、初生代謝物和次生代謝物C.發酵產物單細胞蛋白時,其積累情況可用曲線a表示D.發酵產物為青霉素時,其積累情況可用曲線b表示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64分。19.布氏田鼠是內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芨芨草是草原上的一種高大草本植物,伯勞鳥經常留在芨芨草上捕食布氏田鼠,且把鼠尸體插在芨芨草上臨時貯藏。而芨芨草旁邊也常見鼠洞,芨芨草的莖葉基部常被布氏田鼠簡單切斷,但布氏田鼠不采食芨芨草,伯勞鳥對調查樣地的訪問次數與芨芨草覆蓋度呈正相關。研究人員為探究布氏田鼠破壞芨芨草的原因,并對內蒙古草原進行拯救,進行了相關實驗。(1)生態學上用于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該牧場不同地段植物的種類、數量有一定差異,這體現了群落具有______結構,這種結構常表現為______分布的特點。(2)布氏田鼠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_____。布氏田鼠、芨芨草和伯勞鳥______(填“能”或“不能”)構成群落,原因是______。(3)要研究牧場中布氏田鼠的生態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填標號)。①性別比例②與其他物種的關系③棲息環境④布氏田鼠的食物資源(4)研究發現,布氏田鼠的挖洞和啃咬行為可以顯著降低芨芨草生長速率和體積。進一步發現,在沒有防護網的實驗圍欄中,伯勞鳥訪問頻次增加,顯著增加了布氏田鼠對圍欄內芨芨草的破壞,反之亦然。在實驗圍欄內,人為移植不同大小體積的芨芨草后,伯勞鳥對布氏田鼠的捕食成功率隨芨芨草體積增加而增加,布氏田鼠的存活率隨之下降。請推測布氏田鼠降低被捕食風險的機制是_____。20.如圖是某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間的能量流動關系簡圖,相關數值用有機物干物質量表示(單位:t·km-2·a-1),回答下列問題:(1)若該濕地在相同環境及養殖條件下,魚蝦總投放量不變,增加食魚性魚類的投放比例,則小型魚蝦類的產量將______(填“升高”、“不變”或“降低”)。小型魚蝦類的能量只有1.2%傳遞給食魚性魚類,該數據不在10%-20%這一范圍,據圖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由此可知,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______,否則容易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2)濕地生態系統中存在兩類食物鏈,一種是通過生物間捕食關系形成的捕食食物鏈,還有一種是以死亡生物或有機碎屑為起點的腐生食物鏈,使能量有效地被人們利用,其原因除了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外,還可以讓能量更多地流向______。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動物的能量僅占浮游動物總能量的______%(保留2位小數),這說明______食物鏈在濕地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中起更重要作用。(3)濕地修復過程中,種植挺水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華”的發生,原因是_____(答兩點)。沉水植物的“綠色”為草魚提供了采食的信息,這表明了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4)研究者用血球計數板(1mm×lmm×0.1mm)對某單細胞藻進行計數了解治理效果。若吸取藻細胞樣液1mL并稀釋100倍,采用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1mm×1mm×0.1mm,由400個小格組成)計數。圖表示藻細胞的分布情況,以該中方格為一個樣方,如果計數的中方格藻細胞平均數為15,則1mL培養液中藻細胞的總數為______個。21.人誤食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研究者嘗試用蜻蜓腸道共生菌的代謝產物開發新型抑菌藥物,部分實驗步驟如下圖所示,圖中數字編號代表實驗步驟。(1)步驟⑤培養腸道共生菌的培養基配方如下表所示:物質馬鈴薯葡萄糖X水用量200.0g20.0g20.0g1000mL①表格中物質X最可能是______。②表格中馬鈴薯可以提供的營養成分有_______和水、生長因子等。(2)圖示的接種方法是______。運用這種方法統計的結果往往較實際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3)本實驗需同時進行未接種培養基的培養,目的是_______。(4)研究者分離出蜻蜓腸道菌株A,提取其代謝產物并用丙酮定容制成“藥液A”。欲比較“藥液A”與慶大霉素液(用無菌水配制抗生素溶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請根據下圖在表格中填寫簡要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方案(所有實驗均在無菌環境操作)。步驟操作與要點接種微生物在①_____(填“酸性”或“中性或弱堿性”)培養基上均勻涂布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液加入藥物用無菌鑷子將分別浸過A、B、C液和無菌水的圓紙片瀝干后均勻置于上述培養基表面。A、B、C液分別為“藥液A”、②_____、慶大霉素液培養微生物將培養基在37℃下培養24小時觀測并分析結果測量③_____,記錄、比較、得出結論22.中醫治療疾病多用復方,三白草和魚腥草是同科不同屬的兩種常見藥用植物,二者因療效相近且具有疊加效應常被用作“藥對”,在我國全年可采收兩次。研究者欲利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將復方的配伍(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配合使用)提前到個體生長或生產過程,并實現有效成分的工廠化生產,具體操作如圖1。(1)過程①通過酶解法去除______獲取原生質體,并向三白草和魚腥草細胞酶解液中分別加入紅、綠熒光色素(帶熒光色素的原生質體仍能融合和再生)。過程②利用化學誘導劑______誘導融合,隨后在熒光顯微鏡下選擇帶______的雜種原生質體。(2)研究者研究不同的原生質體密度對三白草和魚腥草原生質體融合率的影響,結果如圖2。注:雙核異核融合體指具有兩個不同來源細胞核的細胞由圖2可知,雙核異核融合體的融合率不能達到100%,可推知該培養液中還存在_______種類型的雙核融合體,促進三白草和魚腥草原生質體融合的最適密度為_______。(3)通常情況下,能增加免疫器官的重量表明該物質具有一定的增強免疫力的作用。為判斷融合體對動物免疫力的影響,科研人員取同種小鼠30只,雌雄各半,隨機均分為三組,實驗處理如下表。組別A組B組C組(空白對照組)實驗處理三白草和魚腥草直接混合后的蒸餾水提取物蒸餾水每天一次等量灌胃,連續一周,檢測各組小鼠的胸腺重量①請將表格中A組的實驗處理補充完整:______。②若實驗結果為_____,則支持利用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將復方的配伍提前并實現有效成分的工廠化生產。
宜城一中、棗陽一中、曾都一中襄陽六中、南漳一中、老河口一中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高二生物學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小題共18小題,每題2分,共3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關于種群及其特征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種群的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的出生率B.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資源C.年齡結構是決定種群數量特征的直接因素D.臥龍自然保護區中的全部大熊貓是一個種群【答案】C【解析】【分析】種群特征包括數量特征、空間特征和遺傳特征,其中種群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會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但年齡組成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數量變化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數量變化的。【詳解】A、種群的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的出生率,進而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A正確;B、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可以確定適宜的捕獲時間和捕獲兩,因而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資源,B正確;C、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因素,而種群年齡結構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而可預測種群未來數量動態變化,C錯誤;D、臥龍自然保護區中的全部大熊貓是一個種群,是同種生物的集合,D正確。故選C。2.對一個生物種群來說,環境容納量取決于環境條件。據此判斷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對甲乙兩地的蝮蛇種群來說,環境容納量是相同的B.對生活在凍原的旅鼠來說,不同年份的環境容納量是不同的C.當種群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時,死亡率會升高,出生率不變D.對生活在同一個湖泊中的鰱魚和鯉魚來說,環境容納量是相同的【答案】B【解析】【分析】在一個處于平衡狀態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種群的數量在環境容納量水平上下波動,這個平均水平就是所謂的合理的環境容納量。種群數量大于合理的環境容納量時,資源壓力增大(如食物、配偶、棲息地等),資源的數量、質量降低、天敵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增強,種群數量回落;當種群數量小于合理的環境容納量時,資源壓力降低、資源狀況得到改善,天敵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減弱,種群數量回升。通過種群調節,種群數量可以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詳解】AB、環境容納量是可變的。K值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不同地區、同一地區的不同年份環境不同,導致K值不同,A項錯誤,B項正確;
C、當種群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時,增長速率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項錯誤;
D、不同種群適宜生活的環境不同,K值不同,D項錯誤。
故選B。3.圖1表示某魚類出生率、死亡率與種群密度之間的關系,圖2為另一個種群中,λ值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因素的影響)。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圖1中當種群密度在a~b時,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B.圖1中當種群密度長時間小于a時,種群將趨向于滅亡C.圖1中在種群密度達到b時捕撈,有利于持續獲得最大產量D.圖2所示時間內,種群僅在d~e時期呈“J”形增長【答案】C【解析】【分析】S形曲線中,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開始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種群數量達到K/2之前,種群的增長速率在增大,種群數量增長速度加快;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種群數量增長速度最快。【詳解】A、圖1中當種群密度a~b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b點時出生率=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到最大值,因此圖1中當種群密度在a~b時,種群數量呈“S”形增長,A正確;B、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并趨向于滅亡,B正確;C、b點時出生率=死亡率,約為該種群的K值,此時捕撈可獲得一次性最大收益,但要持續獲得最大產量,應在稍微超過K/2之后捕撈,并保證捕撈后的剩余量在K/2,C錯誤;D、圖2中d~e時期,λ>1且為定值,種群呈“J”形增長,其余時間λ均不是定值,因此種群僅在d~e時期呈“J”形增長,D正確。故選C。4.科研人員對某種野兔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調查面積為5km2。初次捕捉100只野兔,標記后放回。若標記個體在重捕前死亡10只,但由于繁殖因素,該野兔的總數仍保持不變;重捕數為100只,其中標記個體為30只,由于操作不當,重捕個體中標記個體死亡5只,則該種野兔的種群密度約為()A.60只/km2 B.67只/km2 C.72只/km2 D.80只/km2【答案】A【解析】【分析】標記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圍內,對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種群進行粗略估算的一種生物統計方法,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先捕獲一部分個體,將這些個體進行標志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后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記個體占總捕獲數的比例來估計該種群的數量。【詳解】若標記個體在重捕前死亡5只,就相當于首次標記75只(死亡的5只沒有活動能力),根據標記重捕法,第二次捕撈后個體死亡不影響被標記個體的數目統計,75只/總數=15只/60只,因此總數為300只,該種野兔的種群密度=300÷5=60只/km2,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5.“菇一菜”立體栽培(如圖)是充分利用溫室大棚等設施的光、溫度環境優勢,按照空間層次分布,形成優勢互補和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農業模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若X、Y表示物質,圖中X和Y可以達到平衡,但是仍需從外界輸入物質B.該模式可根據氣候的季節性變化選擇種植不同種類的蔬菜C.菌渣作為有機肥為蔬菜提供了能量D.該模式遵循了循環等生態工程原理【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圖解:蔬菜屬于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CO2,食用菌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分解者,將它們進行立體栽培,它們之間互為有利。在蔬菜大棚中,增施有機肥也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有效措施。【詳解】A、蔬菜屬于光能自養型生物,食用菌屬于異養生物,蔬菜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可以供給食用菌有氧呼吸,食用菌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供給蔬菜光合作用,故圖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圖中X和Y可以達到平衡,但由于生態系統中不斷有農產品的輸出,因此為保證物質循環,該生態系統仍需從外界輸入物質,A正確;B、不同蔬菜對光照、溫度等的需求不同,因此該模式可根據氣候的季節性變化選擇種植不同種類的蔬菜,B正確;C、菌渣作為有機肥的優點有兩個:一是菌渣在被微生物分解的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供給蔬菜進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菌渣分解后產生的無機鹽又可以作為蔬菜的肥料,菌渣沒有為蔬菜提供能量,C錯誤;D、該生態農業充分利用了菌渣等廢棄物,遵循了物質循環等生態工程原理,D正確。故選C。6.脅迫是指一種顯著偏離于生物適宜生活需求的環境條件。水楊酸可以減輕脅迫對植物的不利影響。在鎘的脅迫下,添加適宜濃度的水楊酸可激活苦草體內抗氧化酶系統,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緩解鎘對苦草的氧化脅迫。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水楊酸能緩解H2O2對苦草的氧化作用B.在脅迫環境下,苦草種群死亡率會升高,種群密度降低C.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鎘能沿食物鏈傳遞到更高營養級D.在鎘的脅迫下,苦草能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維持穩態【答案】D【解析】【分析】題意顯示,鎘脅迫顯著偏離于苦草適宜生活需求的環境條件,會影響其生存,而水楊酸可激活苦草體內抗氧化酶系統,緩解鎘的脅迫。【詳解】A、水楊酸可激活苦草體內抗氧化酶系統,故能緩解H2O2對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確;B、脅迫是一種顯著偏離于生物適宜生活需求的環境條件,因此在鎘的脅迫下,苦草已經不能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維持穩態,因此死亡率會升高,種群密度降低,B正確;C、鎘屬于重金屬,能夠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沿食物鏈傳遞到更高營養級,C正確;D、脅迫是一種顯著偏離于生物適宜生活需求的環境條件,因此在鎘的脅迫下,苦草已經不能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維持穩態,D錯誤。故選D。7.某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有兩種關鍵樹種樺樹和赤楊樹作為優勢種,逐年調查它們的現存生物量得到了C值(樺樹現存生物量/赤楊樹現存生物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研究期間赤楊樹取代樺樹成為混交林中的優勢種B.若引入比樺樹和赤楊樹還要高的熱帶雨林植物,群落中樺樹和赤楊的優勢地位會被取代C.這片混交林的群落存在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D.無法確定b~c年間樺樹的生物量變化【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2)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鑲嵌分布。【詳解】A、據圖可知,C值在調查期間減小,由大于1變為小于1,說明樺樹的生物量在調查期間逐漸下降,而赤楊樹的生物量逐漸上升,據此可說明研究期間赤楊樹取代樺樹成為混交林中的優勢種,A正確;B、若引入比樺樹和赤楊樹還要高的熱帶雨林植物,群落中樺樹和赤楊的優勢地位可能會被取代,未必一定會被取代,B錯誤;C、這片混交林作為一個群落,存在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C正確;D、C值在b~c年之間未發生變化,而C值是個比值,且題中未提到赤楊樹的生物量變化,因此也無法確定此期間樺樹的生物量變化,D正確。故選B。8.稻魚共生農田,即在水稻田中養魚,是我國一種長期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圖為稻魚共生農田中存在的部分營養關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可通過焚燒留灰作底肥的措施來處理水稻秸稈,增加碳的利用率B.該生態系統中魚和蜘蛛之間的種間關系既有捕食又有種間競爭C.從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分析,稻田中養殖的魚屬于第三和第四營養級D.稻田養魚可以減少魚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域面積,降低人類的生態足跡【答案】A【解析】【分析】生態足跡又稱為生態占用,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積;生態承載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資源的能力。【詳解】A、通過焚燒留灰作底肥的措施來處理水稻秸稈,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但是也會污染環境,降低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該方法不恰當,A錯誤;B、由圖可知,魚捕食蜘蛛,魚和蜘蛛都捕食水稻害蟲,因此魚和蜘蛛之間的種間關系既有捕食又有種間競爭,B正確;C、植物屬于第一營養級,水稻害蟲屬于第二營養級,根據圖示可知,稻田中養殖的魚屬于第三和第四營養級,C正確;D、生態足跡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積。稻田養魚可以減少魚產品生產所需的水域面積,降低人類生態足跡,D正確。故選A。9.分布于碎片化生境中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個體數量極少且一般都已低于種群延續所需要的最小種群數量。若不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保護,這些小種群植物將在當地消失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碎片生境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B.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多樣性屬于生物多樣性C.若是長時間不可逆環境退化導致某種植物出現極小種群則應易地保護D.分布于不同碎片生境中的同種植物之間傳粉困難會降低其遺傳多樣性【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保護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對生物進行就地保護,其與遷地保護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詳解】A、生態系統的結構是指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其中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結構指的是食物鏈和食物網,碎片生境生態系統也不例外,A錯誤;B、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多樣性屬于生態系統多樣性,屬于生物多樣性,B正確;C、若是長時間不可逆環境退化導致某種植物出現極小種群,說明其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則應易地保護,C正確;D、分布于不同碎片生境中的同種植物之間傳粉困難會降低該種植物的數量,降低其遺傳多樣性,因此需要加以保護,D正確。故選A。10.當煙草葉片受到甲種蛾幼蟲的采食刺激后,會釋放出一種揮發性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白天會吸引甲種蛾幼蟲的天敵,夜間會驅趕乙種蛾,使其不能在煙草葉片上產卵(乙種蛾幼蟲也采食煙草葉片)。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種蛾與其天敵之間可能是捕食或寄生關系B.這種化學物質有利于種群繁衍C.這種化學物質屬于化學信息D.人工合成該化學物質類似物,對有害動物進行生物防治【答案】B【解析】【分析】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作用包括三個方面:(1)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2)種群: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群落和生態系統: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詳解】A、甲種蛾與其天敵之間可能是捕食或寄生關系,通過這兩種關系實現了對甲種蛾的制約,A正確;B、當煙草葉片受到甲種蛾幼蟲采食刺激后,會釋放出一種揮發性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白天會吸引甲種蛾幼蟲的天敵,夜間會驅趕乙種蛾,該事實說明這種化學物質能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B錯誤;C、題中顯示的煙草釋放的物質屬于化學信息,C正確;D、題意顯示,當煙草葉片受到甲種蛾幼蟲的采食刺激后,會釋放出一種揮發性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白天會吸引甲種蛾幼蟲的天敵,夜間會驅趕乙種蛾,據此推測,人工合成該化學物質類似物,能對有害動物進行生物防治,起到調節種間關系的作用,D正確。故選B。11.下列調查活動或實驗中,所得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結果偏大的有()A.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計數菌液中的大腸桿菌時,培養時間過長B.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鯽魚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撈均使用小網眼的漁網C.利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沒有對酵母菌細胞進行染色D.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時,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時沒有打開裝置上的電燈【答案】C【解析】【分析】標記重捕法的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標記總數=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調查土壤物種豐富度用取樣器取樣法,利用土壤小動物趨濕、趨黑、避高溫的特性;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要計數方格內的個體和相鄰兩邊上及夾角中的個體。【詳解】A、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進行細菌計數時,培養時間過長,可能導致兩個菌落相連而計數為一個菌落,會導致所得數值小于實際數值,不符合題意,A錯誤;B、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鯽魚種群密度時,兩次捕撈均使用小網眼的漁網,能盡量保證初次捕獲和再次捕獲的鯽魚中包含了不同大小的個體,使調查結果更接近實際值,而不會偏小,不符合題意,B錯誤;C、利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沒有對酵母菌細胞進行染色,則會統計到死的酵母菌,因而會使調查結果比實際值偏大,符合題意,C正確;D、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時,用誘蟲器采集小動物時沒有打開裝置上的電燈,導致部分小動物沒有進入誘蟲器而使數值偏小,不符合題意,D錯誤。故選C。12.襄陽積極進行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項目的工作,將水岸線打造了襄水源生態公園,該公園的設計以保護襄水源生態環境為原則,以為游客提供親近自然的郊野游園為目標,共分為陂塘濕地區、疏林草地區、山林湖畔區及生態草蕩區(堰塘漁村)四個區,實現既治水又致富的目標。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治理過程是次生演替,隨著物種豐富度提高,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提高B.改造后降低了該地區的生態承載力C.襄水的治理過程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D.四個區的建設都只體現了生態系統的直接價值【答案】C【解析】【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種侵入,另一些物種消失,群落組成和環境向一定方向產生有順序的發展變化,稱為演替,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詳解】A、治理過程是次生演替,隨著物種豐富度提高,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減弱,A錯誤;B、襄陽積極進行襄水岸線修復生態提升項目的工作,將水岸線打造了襄水源生態公園,改造后提升了該地區的生態承載力,B錯誤;C、襄水岸線修復生態公園分為陂塘濕地區、疏林草地區、山林湖畔區及生態草蕩區四個區,因而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C正確;D、四個區的建設實現了既治水又致富的目標,因而體現了生態系統的直接和間接價值,D錯誤。故選C。13.下列有關生態工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超載放牧導致草地退化,主要違背協調原理B.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關鍵是植被的恢復以及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生態農業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工程體系D.在礦區生態恢復過程中可放養昆蟲、兔子等小型動物以加快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答案】D【解析】【分析】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1)循環原理:循環是指在生態工程中促進系統的物質遷移與轉化,既保證各個環節的物質遷移順暢,也保證主要物質或元素的轉化率較高。通過系統設計實現不斷循環,使前一環節產生的廢物盡可能地被后一環節利用,減少整個生產環節“廢物”的產生;(2)自生原理:由生物組分而產生的自組織、自我優化、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和維持就是系統的自生,其基礎是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3)協調原理:生態系統的生物數量不能超過環境承載力(環境容納量)的限度;(4)整體原理:生態系統建設要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影響。【詳解】A、協調原理包括生態系統的生物數量不能超過環境承載力(環境容納量)的限度,而超載放牧超過了環境承載力,導致草地退化,違背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A正確;B、在礦區生態環境的恢復工程中,關鍵的措施是植被的恢復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正確;C、生態農業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的工程體系,能提高能量利用率,C錯誤;D、在礦區生態恢復過程中,放養昆蟲、兔子等小型動物可以加快物質循環,能量不能循環,D錯誤。故選D。14.酸乳是牛奶在乳酸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等作用下發酵形成的,其制備工藝為鮮乳→殺菌→接種→發酵→后熟→成品。為了篩選能平衡腸道菌群和降解膽固醇的乳酸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采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均可獲得乳酸菌單菌落B.以膽固醇為唯一氮源的培養基進行篩選C.酸乳有調理腸道的作用是因為后熟過程未經高溫處理,活性乳酸菌可改善腸道微生態D.篩選時要在培養基中添加維生素,篩選后還需檢測目的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答案】B【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見的接種的方法:①平板劃線法:將已經熔化的培養基倒入培養皿制成平板,接種,劃線,在恒溫箱里培養。在線的開始部分,微生物往往連在一起生長,隨著線的延伸,菌數逐漸減少,最后可能形成單個菌落;②稀釋涂布平板法:將待分離的菌液經過大量稀釋后,均勻涂布在培養皿表面,經培養后可形成單個菌落。【詳解】A、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均可獲得單一菌種,且稀釋涂布平板法還能用于計數,A正確;B、膽固醇的組成元素為C、H、O,其中不含N元素,B錯誤;C、酸乳有調理腸道的作用是因為后熟過程未經高溫處理,其中含有活性乳酸菌,而活性乳酸菌可改善腸道微生態,C正確;D、篩選時要在培養基中添加維生素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長,篩選后還需檢測目的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否則無法起到平衡菌群的作用,D正確。故選B。15.辣椒素是存在于辣椒細胞中的一種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提高免疫力等功能。研究人員利用植物細胞培養技術實現了天然辣椒素的工廠化生產,其主要流程為外植體→消毒→愈傷組織→懸浮培養→分離提純。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該過程體現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B.為防止微生物污染,外植體應先后用酒精和次氯酸鈉溶液進行消毒C.利用辣椒細胞培養可工廠化生產初生代謝產物辣椒素D.該工廠化生產利用懸浮培養的條件,提高了單個細胞中辣椒素的含量【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組織培養就是在無菌和人工控制的條件下,將離體的植物器官、組織、細胞,培養在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上,給予適宜的培養條件,誘導其產生愈傷組織、叢芽,最終形成完整的植株。植物組織培養的條件:①細胞離體和適宜的外界條件(如適宜溫度、適時的光照、pH和無菌環境等);②一定的營養(無機、有機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詳解】A、研究人員利用植物細胞培養技術實現了天然辣椒素的工廠化生產,該過程中沒有培養到辣椒植株,沒有體現植物細胞的全能性,A錯誤;B、為防止微生物污染,外植體應先用酒精消毒30s,無菌水清洗后再用次氯酸鈉溶液處理30min,B正確;C、利用辣椒細胞培養可工廠化生產次級生代謝產物辣椒素,因為辣椒素不是細胞生長的必需物質,C錯誤;D、該工廠化生產利用懸浮培養的條件培養出大量細胞,大量細胞產生的辣椒素增加,但沒有提高單個細胞中辣椒素的含量,D錯誤。故選B16.下列技術或過程與植物細胞工程無關是()A.培育玉米單倍體植株B.培育無病毒的蘭花C.天竺葵營養器官的嫁接與扦插D.培養紅豆杉細胞生產紫杉醇【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細胞工程包括植物組織培養、植物體細胞雜交等技術。【詳解】A、培育玉米單倍體植株利用了花藥離體培養技術,花藥離體培養屬于植物組織培養,與植物細胞工程有關,A不符合題意;B、植物的分生區附近(如莖尖)屬于新生部位,病毒極少,甚至沒有病毒,因此用莖尖進行組織培養誘導出的植株可能不帶病毒,從而獲得脫毒苗,因此培育無病毒的蘭花應用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與植物細胞工程有關,B不符合題意;C、嫁接與扦插是無性繁殖中的營養繁殖,沒有利用植物組織培養和植物體細胞雜交,與植物細胞工程無關,C符合題意;D、培養紅豆杉細胞生產紫杉醇利用了植物細胞培養技術,與植物細胞工程有關,D不符合題意。故選C。17.紫花苜蓿易造成家畜鼓脹病,百脈根富含單寧,單寧與植物蛋白質結合,不會引起家畜采食后鼓脹。科研人員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奧百脈根為材料培育出了抗鼓脹病的新型牧草,研究主要流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注:IOA可抑制植物細胞呼吸第一階段,R-6G可抑制線粒體的功能。A.在制備兩種植物原生質體時,一般將細胞置于纖維素酶和膠原蛋白酶的低滲溶液中B.過程①常使用滅活病毒誘導法誘導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奧百脈根的原生質體融合C.過程②為脫分化,過程③為再分化,雜種細胞團的形成是植物體細胞雜交完成的標志D.愈傷組織再分化為試管苗時細胞分裂素比生長素比值一般先高后低【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組織培養是指利用特定的培養將離體的植物細胞、組織或器官培養成完整植株的過程,所以花藥的離體培養、基因工程中的受體細胞的培養、植物體細胞雜交后雜種細胞的培養以及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都要用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是外植體→脫分化→愈傷組織→再分化→根、芽→試管苗。植物體細胞雜交是指將植物不同種的原生質體通過人工方法誘導融合,然后進行離體培養,使其再生雜種植株的技術。【詳解】A、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根據酶的專一性,利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后可分離得到原生質體,A錯誤;B、滅活病毒誘導法只能用于誘導動物細胞融合,過程①常使用物理法和化學法誘導原生質體融合,B錯誤;C、過程②為脫分化,過程③為再分化,雜種細胞再生出細胞壁是植物體細胞雜交完成的標志,C錯誤;D、愈傷組織再分化為試管苗時細胞分裂素比生長素比值一般先高后低,即細胞分裂素偏高時有利于分化生芽,生長素含量偏高時有利于根的分化,即再分化過程中先誘導生芽,再誘導生根,D正確。故選D。18.根據生產目的不同,可將發酵產物分為菌體、初生代謝物和次生代謝物三類,下圖為三類產物隨發酵時間積累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發酵罐內發酵是發酵工程的中心環節,需隨時檢測微生物數量及產物濃度B.圖中曲線a、b、c分別對應菌體、初生代謝物和次生代謝物C.發酵產物為單細胞蛋白時,其積累情況可用曲線a表示D.發酵產物為青霉素時,其積累情況可用曲線b表示【答案】D【解析】【分析】1、發酵工程生產的產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酶及菌體本身。產品不同,分離提純的方法一般不同:(1)如果產品是菌體,可采用過濾,沉淀等方法將菌體從培養液中分離出來;(2)如果產品是代謝產物,可用萃取、蒸餾、離子交換等方法進行提取。2、初生代謝是生物生長和生存所必需的代謝活動,因此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它一直進行著。初生代謝物有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等。次生代謝不是生物生長所必需的,一般在特定的組織或器官中,并在一定的環境和時間條件下才進行,次生代謝物是一類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酚類、萜類和含氮化合物等),在植物抗病、抗蟲等方面發揮作用,也是很多藥物、香料和色素等的重要來源。【詳解】A、發酵罐內發酵是發酵工程的中心環節,需隨時檢測微生物數量及產物濃度,A正確;B、曲線a起始階段不為0,且隨培養時間增加先增后減,故曲線a表示菌體,曲線b變化趨勢與表示菌體的曲線a一致,故曲線b表示初生代謝物,曲線c在培養相當一段時間后才出現,且呈現一直增加的趨勢,故曲線c表示次生代謝物,B正確;C、單細胞蛋白即微生物菌體,其起始數量不為0,其積累情況可用曲線a表示,C正確;D、青霉素為次生代謝物,其積累情況可用曲線c表示,D錯誤。故選D。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64分。19.布氏田鼠是內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芨芨草是草原上的一種高大草本植物,伯勞鳥經常留在芨芨草上捕食布氏田鼠,且把鼠尸體插在芨芨草上臨時貯藏。而芨芨草旁邊也常見鼠洞,芨芨草的莖葉基部常被布氏田鼠簡單切斷,但布氏田鼠不采食芨芨草,伯勞鳥對調查樣地的訪問次數與芨芨草覆蓋度呈正相關。研究人員為探究布氏田鼠破壞芨芨草的原因,并對內蒙古草原進行拯救,進行了相關實驗。(1)生態學上用于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該牧場不同地段植物的種類、數量有一定差異,這體現了群落具有______結構,這種結構常表現為______分布的特點。(2)布氏田鼠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_____。布氏田鼠、芨芨草和伯勞鳥______(填“能”或“不能”)構成群落,原因是______。(3)要研究牧場中布氏田鼠的生態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填標號)。①性別比例②與其他物種的關系③棲息環境④布氏田鼠的食物資源(4)研究發現,布氏田鼠的挖洞和啃咬行為可以顯著降低芨芨草生長速率和體積。進一步發現,在沒有防護網的實驗圍欄中,伯勞鳥訪問頻次增加,顯著增加了布氏田鼠對圍欄內芨芨草的破壞,反之亦然。在實驗圍欄內,人為移植不同大小體積的芨芨草后,伯勞鳥對布氏田鼠的捕食成功率隨芨芨草體積增加而增加,布氏田鼠的存活率隨之下降。請推測布氏田鼠降低被捕食風險的機制是_____。【答案】(1)①.物種組成②.水平③.鑲嵌(2)①.種群密度②.不能③.群落應該包含該區域內所有生物,這三種生物只是部分生物,缺少其他生物(3)②③④(4)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可能有利于改善視野,避免伯勞鳥停留,降低自身被天敵捕食的風險【解析】【分析】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2)種群: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群落和生態系統: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小問1詳解】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不同地段植物的種類、數量有一定差異,是從水平方向上觀察群落,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常表現為鑲嵌性和斑塊狀。【小問2詳解】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群落是指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的集合體,布氏田鼠、芨芨草和伯勞鳥不能構成一個群落。【小問3詳解】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需要研究的方面有與其他物種的關系、棲息環境、布氏田鼠的食物資源等,性比例屬于種群特征,故選②③④。【小問4詳解】布氏田鼠對芨芨草的破壞可能有利于改善視野,避免伯勞鳥停留,降低自身被天敵捕食的風險。20.如圖是某人工濕地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間的能量流動關系簡圖,相關數值用有機物干物質量表示(單位:t·km-2·a-1),回答下列問題:(1)若該濕地在相同環境及養殖條件下,魚蝦總投放量不變,增加食魚性魚類的投放比例,則小型魚蝦類的產量將______(填“升高”、“不變”或“降低”)。小型魚蝦類的能量只有1.2%傳遞給食魚性魚類,該數據不在10%-20%這一范圍,據圖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由此可知,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______,否則容易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2)濕地生態系統中存在兩類食物鏈,一種是通過生物間捕食關系形成的捕食食物鏈,還有一種是以死亡生物或有機碎屑為起點的腐生食物鏈,使能量有效地被人們利用,其原因除了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外,還可以讓能量更多地流向______。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動物的能量僅占浮游動物總能量的______%(保留2位小數),這說明______食物鏈在濕地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中起更重要作用。(3)濕地修復過程中,種植挺水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華”的發生,原因是_____(答兩點)。沉水植物的“綠色”為草魚提供了采食的信息,這表明了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4)研究者用血球計數板(1mm×lmm×0.1mm)對某單細胞藻進行計數了解治理效果。若吸取藻細胞樣液1mL并稀釋100倍,采用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1mm×1mm×0.1mm,由400個小格組成)計數。圖表示藻細胞的分布情況,以該中方格為一個樣方,如果計數的中方格藻細胞平均數為15,則1mL培養液中藻細胞的總數為______個。【答案】(1)①.降低②.小型魚蝦類中的能量流向還包括人類的捕撈活動③.自我調節能力(2)①.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②.13.33③.腐生(3)①.挺水植物一方面起到遮光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和浮游植物競爭無機鹽,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長②.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4)2.4×108【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能量輸入、能量傳遞、能量散失等過程。(1)能量輸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主要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開始的,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2)能量傳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中,能量以太陽光能→生物體內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熱能散失的形式變化。能量在食物鏈的各營養級中以有機物(食物)中化學能的形式流動。(3)能量散失: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徑是通過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生物本身的細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細胞呼吸,主要以熱量的形式散失。【小問1詳解】若魚蝦總投放量不變,增加食魚性魚類的投放比例,食魚性魚類會更多地捕食小型魚蝦類,所以小型魚蝦類的產量將降低。小型魚蝦類的能量只有1.2%傳遞給食魚性魚類,不在10%-20%這一范圍,據圖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小型魚蝦類的能量除了傳遞給食魚性魚類,小型魚蝦類中的能量流向還包括人類的捕撈活動,還有一部分流向了浮游動物等其他生物。由此可知,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否則容易導致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小問2詳解】以死亡生物或有機碎屑為起點的腐生食物鏈,主要由分解者參與,分解者可以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轉變為ATP中的化學能和熱能,還能轉變為可再生能源如生產沼氣等,部分分解者還可以被人類食用,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讓能量更多地流向對對人類有益的部分;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動物的能量僅占浮游動物總能量的2200÷(2200+14300)×100%≈13.33%;浮游動物約87%的能量來自于有機碎屑,因此腐生食物鏈在濕地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中起更重要作用。【小問3詳解】在濕地恢復過程中,種植挺水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華”的發生,原因是挺水植物可以遮擋陽光,影響藻類的光合作用,同時與藻類競爭無機鹽等營養物質,從而抑制藻類的生長繁殖。沉水植物的“綠色”為草魚提供了采食的信息,這表明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小問4詳解】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1mm×1mm×0.1mm=0.1mm3,由400個小格組成,以該中方格為一個樣方(一個中方格有25個小格),計數的中方格藻細胞平均數為15。1mL=103mm3,則1mL培養液中藻細胞的總數為15÷25×400×100×104=2.4×108個。21.人誤食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研究者嘗試用蜻蜓腸道共生菌的代謝產物開發新型抑菌藥物,部分實驗步驟如下圖所示,圖中數字編號代表實驗步驟。(1)步驟⑤培養腸道共生菌的培養基配方如下表所示:物質馬鈴薯葡萄糖X水用量200.0g20.0g20.0g1000mL①表格中的物質X最可能是______。②表格中馬鈴薯可以提供的營養成分有_______和水、生長因子等。(2)圖示的接種方法是______。運用這種方法統計的結果往往較實際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3)本實驗需同時進行未接種培養基的培養,目的是_______。(4)研究者分離出蜻蜓腸道菌株A,提取其代謝產物并用丙酮定容制成“藥液A”。欲比較“藥液A”與慶大霉素液(用無菌水配制的抗生素溶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請根據下圖在表格中填寫簡要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方案(所有實驗均在無菌環境操作)。步驟操作與要點接種微生物在①_____(填“酸性”或“中性或弱堿性”)培養基上均勻涂布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液加入藥物用無菌鑷子將分別浸過A、B、C液和無菌水的圓紙片瀝干后均勻置于上述培養基表面。A、B、C液分別為“藥液A”、②_____、慶大霉素液培養微生物將培養基在37℃下培養24小時觀測并分析結果測量③_____,記錄、比較、得出結論【答案】(1)①.瓊脂②.碳源、氮源、無機鹽(2)①.稀釋涂布平板法②.偏小③.有的菌落可能由兩個或多個菌體連在一起繁殖形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民辦安徽旅游職業學院《國內外食品安全案例辨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內江師范學院《智能控制終端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達標名校2025屆八校聯考中考化學試題模擬試卷含解析
- 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上》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二調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2025屆四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城市設計方法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威海市乳山一中2025屆高三寒假測試二語文試題含解析
- 二零二五版知識產權轉讓合作協議書
- 技術人員用工合同書范例
- 2024年度昌平區養老院食堂餐飲服務承包合同
- 礦山生態修復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
- 化學計量學與化學分析技術考核試卷
- 2024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建議全文解讀課件
- 探究膜分離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 洋流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
- 2024-2025學年中職數學拓展模塊一 (下冊)高教版(2021·十四五)教學設計合集
- 電梯維保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2024-2030年中國消防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外研版(2019) 必修第三冊 Unit 2 Making a Difference教案
- 醫院科研成果及知識產權管理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