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下學期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下學期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下學期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下學期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下學期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宜春市2025年高三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某史前遺址中發現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石器,象征財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權的玉琮,具有特色的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絲線、麻布等。據此可推知()A.已經進入早期國家階段 B.私有制與階級分化的出現C.金屬工具用于農業生產 D.區域間文化交流較頻繁2.下表為《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具體事項行文時限表(部分),該表反映秦朝()原文行文事由上報截止時間出處都官輸大內,內受買(賣)之,盡七月而觱(畢)處理國有金屬器物七月《金布律》雨為澍〈澍〉,及誘(秀)粟……盡八月之莊稼生長情況八月《田律》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書數農作物產量收成十月《倉律》A.嚴刑峻法以維系統治 B.重視行政管理的時效C.重農抑商以打擊兼并 D.以農為本的司法取向3.有學者認為,魏初遷都之后,于革易日俗,亦可謂雷厲風行……民族根柢,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對此學者觀點理解最為恰當的是()A.反對實行文化的多樣性 B.漢化政策缺乏群眾基礎C.政策決定文化發展方向 D.應注重民族文化傳承4.宋太祖曾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金朝也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由此可推知,遼宋夏金時期()A.文化認同得到凸顯 B.民戶管理受到重視 C.多元經營成為主流 D.人地矛盾非常尖銳5.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會試,發榜北方人一名未取,所錄51名全是南方人。為平息北方士人的不滿,朱元璋后增錄61個北方人入仕。此后南北分榜取士的制度成為定制。明朝南北分榜()A.滿足了政府的人才需求 B.意在謀求區域政治平衡C.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D.保證了官員選拔的公正6.下表為1840—1937年外商在華新設工業企業分類統計表類型行業數量占比(%)出口加工制絲(19家)、制革(41家)、部分食品(65家)1259.45城鄉生活部分食品(156家)、醫藥(40家)、日用品(44家)、電氣(19家)、建筑(48家)、橡膠(18家)、化工(27家)、公用事業(78家)、煙草(54家)、火柴(23家)、雜項(64家)5714316主要為進口商品流通及售后配套服務機械冶煉(129家)、建材(74家)20315.34紡織業棉紡織(72家)、其他紡織(49家)1219.15與航運相關造船、修船(53家)534.00與文化相關造紙(9家)、印刷出版(237家)、部分化工(如油墨、顏料,4家)25018.90共計1323100.00對上表解讀正確的是()A.旨在瓦解近代中國的自然經濟 B.推動了中國工業化的均衡發展C.服務于列強殖民擴張利益需要 D.體現中國工業化基礎建設需求7.共產黨早期組織注重創辦刊物、翻譯著作、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深入到工人中開辦夜校和補習班,創辦適宜工人閱讀的通俗讀物,幫助提高工人的階級覺悟。這些斗爭實踐()A.推動全國工人運動走向蓬勃發展 B.表明中國共產黨重視工人力量C.利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 D.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表現8.從抗戰前到抗戰后,從抗戰初期到抗戰后期,隨著日本侵略的升級與英國政策的轉變,中國出現逐漸回避鴉片戰爭侵略事實而聚焦于日本的趨勢。在這一階段的宣傳敘事中,英國不再是中國主要的“敵人”,兩國甚至還成為親密無間的“友邦”。這表明當時()A.中國為分清現實敵友而美化歷史 B.中英完全拋棄前嫌化敵為友C.英日侵華利益由對立而漸趨統一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不斷壯大9.1949年《共同綱領》闡明:提倡文藝為人民服務,啟發人民的政治覺悟,發展人民的戲曲電影事業。要求文藝工作者“積極發展人民需要的藝術創作,以社會主義精神教育人,鼓舞群眾參加國家經濟建設,逐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要求。”以上倡議主要有利于()A.滿足人民群眾文化審美需求 B.推動新生政權的精神文明建設C.激勵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 D.營造寬松友好的文藝創作環境10.1978——1984年,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占比較高,1982年達到32.8%的高點。1984年后,第一產業占比開始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產值占比穩步提升,第三產業占比提升較快,十四屆三中全會后第三產業發展愈加矚目。據此可推知()A.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成效顯著 B.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C.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D.國民經濟結構完成優化11.如圖1、2所示,古埃及與古希臘受北非南歐氣候影響,在服裝式樣上均表現出寬松、垂掛、多裸露的特征。但古埃及服裝成為身份的象征符號,在材質、裝飾上有明顯差異;古希臘服裝在材質、性別上均無明顯區分。影響兩者服飾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地理環境 B.經濟水平 C.政治文明 D.審美偏向12.至13世紀,意大利建立的大學數量大大超過了西歐其它地區:1204年建立摩德納和維琴察大學,1215年建立阿雷佐大學,1222年建立帕多瓦大學,1228年建立韋爾切利大學……此時,意大利諸多大學的建立()A.有利于推動世俗文化發展 B.根植于專制王權的加強C.表明其率先掙脫神學桎梏 D.得益于文藝復興的開展13.下表是14——17世紀香料輸入歐洲數量估算表。表中數據的變化可用于說明()A.美洲殖民不斷加深 B.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C.商業革命得到發展 D.三角貿易利潤豐厚14.亞當·斯密認為國家應該重視對普通人的教育和素質培養,“便利全體人民,鼓勵全體人民,強制全體人民使獲得這最基本的(誦讀、書寫及運算)教育”。其主張()A.提高了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B.適應工業時代的發展要求C.契合了自由主義經濟理論 D.蘊含著人本主義教育理念15.一戰期間,印度國大黨的民族主義者瑙羅吉表示“我們印度的位置是什么?我們是大英帝國的英國公民……盡我們每個人的最大努力,用我們的生命和財產來支持英國的戰斗”;到20世紀20—30年代,印度轉向支持全球范圍的反帝斗爭,爭取完全的民族獨立。這一轉變()A.旨在謀求實現印度民族自治 B.主要源于英國實力大為削弱C.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D.基于印度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6.1960年,肯尼迪在競選總統中闡述“和平戰略”,強調“劍”與“橄欖枝”兩手抓的作用;尼克松上臺后主張“緩和戰略”;1989年老布什在新形勢下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美國外交戰略()A.體現了霸權主義取向 B.基于國際格局的改變 C.意在遏制中尋求和平 D.推動了冷戰局勢逆轉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州縣官負責一州一縣的全部事宜,無所不管,有“六部之事系于一人”之說,以縣令為核心的縣域政治是典型的“全能政府”、“無限政府”。明朝官員謝肇涮曾說:“從來仕宦法網之密,無如今日者,上自宰輔,下至驛遞巡宰,莫不以虛文相酬應”;寶坻知縣袁黃發現該縣“庫無積貯之銀,民無隔宿之糧,民窮財盡,困苦極甚”,“民大饑,市間薪粒俱絕,而索逋賦者猶不休,民不聊生”;曾經做過知縣的海瑞發出過“官之至難者,令也”的感嘆;明太祖朱元璋也發現了縣域治理的困境,他說:“儒生專習書史,未諳吏事,一旦任之以官,多為猾吏所侮。”——摘編自張獻忠、崔文明《明代縣域治理的實踐與困境——以袁黃〈寶坻政書〉為中心》材料二鄉約作為明清時期基層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縣域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代徽州鄉約最早推行于成化年間,首倡者為休寧知縣歐陽旦,以下為歐陽旦《教民條約》部分內容:一、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秉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二、士農工商,各居其業,此民生衣食之所由足也,各務本等生業,以求自然之利。其有游手好閑、賭博縱飲之徒,則教之至再至三。改則善矣,不改則開注前件以憑糾治。三、凡子弟年八歲以上者,悉令送入社學,教之誦詩讀書,俾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六、今后祖宗墳山不許私自盜賣,如果極貧無措,亦必告稟族眾,令本宗得過之家照價收買。敢有故違者,開注前件以憑查究。七、宗法族譜之設,所以別族類、明親疏。除火佃外,毋得乞養義男以亂族類。敢有故違者,開注前件以憑查理。……——摘編自王浩《明代徽州的鄉約推行與縣域治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朝縣域治理的困境。(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朝徽州鄉約推行的特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關于包產到戶責任制的變遷:第一次發生在1956年秋季,當時浙江溫州、安徽蕪湖、四川成都的很多農村就自發出現了包產到戶,……但是“包產到戶”在“大辯論”中被貼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標簽。第二次包產到戶發生在1959年。……但是,“反右傾運動”使得這種形式被當作“右傾機會主義”受到批判。第三次包產到戶是在1961年。……但是,包產到戶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最終沒有被中央接受。……70年代末的包產到戶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四次。……“包干到戶”成為家庭聯產承包制的主流,標志著中國農業完成了由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制度到農民在“承包”的土地上建立的家庭農場制度的過渡。——蕭國亮、隋福民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2010)》材料二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不能脫離我國人多地少這一基本國情。農民為了增加農產品產量只有擴大耕地面積或提高土地產出率,而這兩方面都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很大壓力,……1978——1984年農業總產出增加了52.5%,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對整個農業增長的貢獻達到了39.98%。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超小戶經營規模偏小,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業技術推廣較慢,交易費用高,風險規避能力差,逐漸開始束縛農業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逐漸提高,實行規模經營成為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李萬明、劉磊磊、楊強《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矛盾問題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包產到戶責任制變遷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矛盾,并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班牙、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銳,1493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該線以西的一切土地屬于西班牙的勢力范圍,該線以東的一切土地屬于葡萄牙的勢力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所有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應根據本協議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論其信奉何宗教……——《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10月24日)材料三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地區成立波蘭王國,由俄國沙皇兼任國王。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組成克拉科夫自由市,由俄、奧、普共管,確認俄國對芬蘭和比薩拉比亞的占有。奧地利收復加利西亞、蒂羅爾及伊斯特里亞等地,原奧屬尼德蘭劃給荷蘭,而以意大利的倫巴第和威尼斯作為補償。普魯士占有波蘭公國的但澤和波森,并取得2/5的薩克森王國領土、萊因-威斯特伐利亞以及原屬于瑞典的波美拉尼亞,作為失去波蘭的補償。英國占有地中海的馬耳他島及伊奧尼亞群島,并得到了丹屬赫爾果蘭島,荷屬錫蘭、好望角和圭亞那,法屬圣盧西亞島、多巴哥島、塞舌爾群島和毛里求斯島。——《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1815年)(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15-17世紀國際爭端解決方式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維也納體系。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殷墟甲骨以神秘符號刻錄商王卜辭,奠定漢字生生不息的基因;秦代竹簡上的律令條文,凝固“書同文、車同軌”的大一統底色;敦煌藏經洞的胡漢寫本,疊壓著絲綢之路的文明對話。以下文物與歷史遺跡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奧秘。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為主題,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條理清晰。)

宜春市2025年高三模擬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B【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表現:職能繁雜,責任無限;權力受限,形式主義嚴重;財政空虛,民生困窘;科舉長官行政能力有限,吏胥叼滑。(2)官員(政府)主導,具有強制約束力;首重教化,兼重治安;注重家庭倫理,儒學色彩濃厚;聚焦社會現實,內容豐富。【18題答案】【答案】(1)特點: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過程曲折漫長;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受政治和思想因素影響較大。(2)矛盾:追求土地生產率和保護自然環境存在矛盾;規模經營的高效益與家庭承包責任制的高激勵性存在矛盾。解決辦法:用可持續的生態循環理念指導農業生產現代進程;推進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和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9題答案】【答案】(1)變化:由教皇為代表的宗教勢力裁決到國家協商談判、簽訂協約;發揮國際法的作用。原因:世俗王權加強;民族與主權意識增強;早期殖民國家矛盾日益尖銳。(2)維也納體系延續了用國際會議和談判協商結束戰爭、和平解決爭端的做法,利于維護和平;在俄、英、普、奧等國的主導下重建了歐洲秩序,體現出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的特征;國際法適用范圍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區,適用范圍擴大,利于國際法發展;戰勝國宰割戰敗國、弱小民族和國家,彰顯了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時代下的強權色彩。【20題答案】【答案】示例1:論題: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綿延的內生動力闡述:中華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其以創新求變應對挑戰的智慧。秦朝制度創新,用法律治理國家,以“郡縣制”打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