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防控技術規程_第1頁
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防控技術規程_第2頁
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防控技術規程_第3頁
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防控技術規程_第4頁
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防控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01

CCSB01

DB52

貴州省地方標準

DB52/T1587—2021

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防控技術規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trolofpotatosoil-bornediseases

2021-03-23發布2021-07-01實施

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52/T1587—2021

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防控技術規程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黑痣病、瘡痂病、粉痂病、黑脛病的主要防控措施。

本文件適用于貴州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的防控。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8321.10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十)

GB18133馬鈴薯種薯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馬鈴薯土傳病害potatosoil-bornediseases

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發生,病原菌主要通過土壤傳播,造成馬鈴薯產量損失、塊莖質量和品質下降

的主要病害的總稱,包括黑痣病、瘡痂病、粉痂病、黑脛病等病害。

3.2

馬鈴薯黑痣病potatoblackscurf

由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侵染引起的一種土傳性病害,主要為害馬鈴薯植株的幼芽、

莖基部及塊莖,造成缺苗,植株下部葉片發黃和形成氣生薯等。識別與危害詳見附錄A。

3.3

馬鈴薯瘡痂病potatocommonscab

由放線菌屬瘡痂鏈霉菌[S.acidiscabies,S.scabies和S.turgidiscabies等]侵染引起的馬鈴薯病害,主

要為害馬鈴薯塊莖,在塊莖表面形成近圓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瘡痂狀淡褐色病斑或斑塊。識別與危害詳見

附錄A。

1

DB52/T1587—2021

3.4

馬鈴薯粉痂病potatopowderyscab

由馬鈴薯粉痂菌[Spongosporasubterranea(Wallr.)Lagerh.]侵染引起,主要為害塊莖及根部。識

別與危害詳見附錄A。

3.5

馬鈴薯黑脛病potatoblackleg

又稱黑腳病,主要由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Erwinia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

(VanHall)Dye]侵染引起的,導致馬鈴薯植株莖基部變黑的一種細菌性病害。識別與危害詳見附錄A。

4防控原則

4.1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方針,重點預防前期,控制中后期。

4.2選用優質抗、耐病品種,綜合運用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控措施,優先采用生物農藥,適時進行化

學防治。

5防控措施

5.1農業防控

5.1.1選用抗(耐)病品種

因地制宜選擇種植適宜當地的抗、耐病馬鈴薯品種,根據不同地區發生主要病害的差異,選擇適宜

的抗、耐品種。如中薯3號、云薯304等抗馬鈴薯瘡痂病,抗疫1號、勝利1號等抗馬鈴薯黑脛病,青薯9

號、底西芮等抗馬鈴薯黑痣病。

5.1.2種薯選擇

按照GB/T18133執行。剔除病薯、爛薯、雜薯和缺陷薯,宜選用小整薯播種。

5.1.3土壤調理

播種前,畝用10億/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500g與底肥混合均勻撒施。酸化土壤增施糖醇鈣鎂

土壤調節劑20kg/畝或生石灰250kg/畝。

5.1.4合理輪作

宜與禾谷類、豆類等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重發病區實行5年以上輪作,冬作馬鈴薯宜實行水旱輪

作。

5.1.5健身栽培

推廣聚壟栽培方式;根據品種特性合理選擇密度;合理施肥參照NY/T496執行,增施有機肥改良土

壤,增施磷、鉀、鈣肥提高作物抗性;合理控水,排水通暢;中耕培土2~3次,及時除草;及時拔除病

株,集中處理病殘體。

2

DB52/T1587—2021

5.1.6適時收獲

馬鈴薯植株60%的葉片變黃時晴天收獲。收獲前1~2周進行殺青處理,晾曬地塊,收獲時注意減少

機械損傷,薯塊晾曬2h~3h后裝袋。

5.1.7貯藏期預防

貯藏前應清庫消毒,入庫前剔除病爛薯和有缺陷的薯塊,陰涼通風處堆放3d,入庫后緩慢降溫至4℃

左右,貯存量控制在貯庫容量的2/3以內,貯藏期間注意通風和加濕,濕度不高于75%。種薯儲藏可噴施

種子處理劑等。

5.2消毒處理

5.2.1切刀消毒

50g以上的種薯宜進行切種,準備2把以上切刀,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一刀一種薯交替

進行。

5.2.2種薯消毒

種薯播種前需進行拌種或包衣處理,具體藥劑及使用方法見附錄B。

5.2.3土壤處理

針對不同區域主要土傳病害的差異選擇藥劑進行處理,具體藥劑、防治對象及使用方法見附錄B。

5.3藥劑防控

5.3.1防治適期

馬鈴薯田間始見病株開始防治。

5.3.2藥劑選擇

具體藥劑、防治對象及使用方法詳見附錄B,農藥安全使用按照GB/T8321.10、NY/T1276執行。

3

DB52/T1587—2021

AA

附錄A

(資料性)

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的病原菌及危害癥狀

A.1馬鈴薯黑痣病

A.1.1病原菌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菌絲無色,直徑大于5μm,遠基的細胞隔膜附近分枝,老

熟分枝與再分枝一般呈直角,分枝發生點附近縊縮并形成一個隔膜,新分枝菌絲逐漸變褐變粗短后就結

成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后變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0.5mm~5mm。

A.1.2危害癥狀

主要為害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侵染出現莖潰瘍,使生長點壞死,不再繼續生長,往往造成不

出苗或晚出苗、細弱等現象,從而影響馬鈴薯的產量。莖稈上發病往往造成植株下部葉片發黃,莖基形

成褐色凹陷斑,根量減少,先在近地面處產生褐色長形病斑,后逐漸擴大,莖基全周變黑表皮腐爛。因

輸導組織受阻,其葉片則逐漸枯黃卷曲,植株容易斜倒死亡,此時常在土表部位出現再生氣根和黃豆大

氣生塊莖。遇低溫陰雨,病株近地表面常覆有白色粉末。匍匐莖的侵染能夠影響收獲的馬鈴薯的數量和

大小分布,在嚴重的情況下能夠降低總產量。塊莖發病多以芽眼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在塊莖表面上

形成各種大小和形狀不規則的、堅硬的、深褐色菌核(真菌休眠體),見圖A.1。

圖A.1馬鈴薯黑痣病在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危害癥狀

4

DB52/T1587—2021

A.2馬鈴薯瘡痂病

A.2.1病原菌

瘡痂鏈霉菌[S.acidiscabies,S.scabies和S.turgidiscabies等],在平板培養基上菌落呈輻射狀,菌體

絲狀,有分枝,極細,尖端常呈螺旋狀,連續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白色、灰色或橙紅色,呈圓筒形,

大小為(1.2~1.5)μm×(0.8~1.0)μm。

A.2.2危害癥狀

主要發病部位在塊莖。病菌侵染后馬鈴薯塊莖表面先產生淺褐色小點,逐漸擴大后形成褐色圓形或

不規則形大斑塊,之后病部細胞組織木栓化。因產生大量木栓化細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

起雖瘡痂狀硬斑塊。通常病斑僅限于皮層,不深入薯內。但被害薯塊質量和產量仍可降低,不耐貯藏,

且病薯外觀不雅,商品品級大為下降。匍匐莖受害,多呈近圓形或圓形的病斑,見圖A.2。

圖A.2馬鈴薯瘡痂病危害癥狀

A.3馬鈴薯粉痂病

A.3.1病原菌

馬鈴薯粉痂菌[Spongosporasubterranea(Wallr.)Lagerh.],病部皰斑散出的褐色粉狀物為休眠孢

子囊團,由黃褐色休眠孢子囊集結而成,如海綿狀球體,直徑10μm~33μm。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

形,直徑3.5μm~4.5μm,萌發時產生游動孢子,具雙鞭毛,靜止后形成變形體為本病初侵染源。

A.3.2危害癥狀

主要為害塊莖及根部,有時地上莖也可染病。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外圍有

半透明的暈環,后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為直徑3mm~5mm不等的“皰斑”,其表皮尚未破裂,為粉

痂的“封閉皰”階段。后隨病情的發展,皰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組織現桔紅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

狀物(孢子囊球),“皰斑”下陷呈火山口狀,外圍有木栓質暈環,為粉痂的“開放皰”階段。根部染

病,于根的一側長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見圖A.3。

5

DB52/T1587—2021

圖A.3馬鈴薯粉痂病危害塊莖及根部癥狀

A.4馬鈴薯黑脛病

A.4.1病原菌

胡蘿卜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Erwinia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VanHall)Dye],菌體

短稈狀,單細胞,有鞭毛,具莢膜,大小(1.3~1.9)μm×(0.53~0.6)μm,革蘭氏染色陰性,菌

落微凸乳白色,邊緣齊整圓形,半透明反光,質粘稠。適宜溫度10℃~38℃,最適為25℃~27℃,

高于45℃即失去活力。

A.4.2危害癥狀

主要侵染根莖部和薯塊,從苗期到生育期均可發病。受侵植株的莖呈現一種典型的黑褐色腐爛。播

種發病的種薯,腐爛成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發病,株高15cm~18cm出

現癥狀,植株矮小,節間縮短,葉片上卷,葉色褪綠,莖基部組織變黑腐爛。早期病株萎蔫枯死,不結

薯。發病晚和輕的植株,只有部分枝葉發病,病癥不明顯。塊莖發病始于臍部,可以向莖上方擴展幾厘

米或擴展至全莖,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黑褐

色腐爛發臭,見圖A.4。

圖A.4馬鈴薯黑脛病在幼苗及薯塊危害癥狀

6

DB52/T1587—2021

BB

附錄B

(資料性)

馬鈴薯主要土傳病害防控推薦使用藥劑及使用方法

表B.1種薯消毒推薦使用的藥劑及使用方法

安全間隔期

類別防控對象農藥名稱施用劑量施用方法

(d)

抗生素類

馬鈴薯6%春雷霉素可濕15g/100kg~

細菌殺菌—

黑脛病性粉劑25g/100kg種子

細菌馬鈴薯黑脛3%噻霉酮可濕性30g/100kg~

3

殺菌劑病、瘡痂病粉劑45g/100kg種子每100kg種子加滑石粉2.5kg混合均

勻,與準備好的種薯混合翻拌均勻

80%多菌靈可濕(種藥比約為40:1)

100g/100kg種子30

性粉劑

真菌

100g/100kg~

58%甲霜·錳鋅21

150g/100kg種子

每100kg種子加水約0.8L~2L稀釋

100ml/100kg~

25克/升咯菌腈后,與種子充分攪拌,直到藥液均

200ml/100kg種—

真菌懸浮種衣劑勻分布到種子表面,于通風陰涼處

殺菌劑晾干

藥劑稀釋后噴霧到種薯上并充分攪

馬鈴薯

8%氟環·咯菌腈30ml/100kg~拌,直到藥液均勻分布到種薯表面。

黑痣病種子處理懸浮劑70ml/100kg種薯用水量須控制在300ml/100kg種薯

以下。

播種前,藥液量為0.5L/100kg~

22.4%氟唑菌苯8ml/100kg~

胺種子處理懸浮1L/100kg種薯,種子均勻著藥后,—

12ml/100kg種薯

劑攤開于通風陰涼處晾干

喹啉類有

馬鈴薯33.5%喹啉銅懸200倍液浸種15min撈出后晾干播

機銅殺菌200倍液3

瘡痂病浮劑種

7

DB52/T1587—2021

表B.2土壤處理推薦使用藥劑及使用方法

安全間隔期

類別防控對象農藥名稱施用劑量施用方法

(d)

1000億孢子/g枯

馬鈴薯600倍液~

草芽孢桿菌可濕—

黑痣病800倍液

性粉劑

生物藥劑

100萬孢子/g寡

馬鈴薯600倍液~

雄腐霉菌可濕性—

粉痂病800倍液

粉劑

60%氟胺·嘧菌酯45g/畝~

30

水分散粒劑60g/畝

開溝下種后,向種薯和種薯兩側溝

馬鈴薯42.4%唑醚·氟酰30ml/畝~

面噴藥,噴后覆土合壟3

黑痣病胺懸浮劑40ml/畝

250g/L嘧菌酯懸36ml/畝~

化學藥劑10

浮劑60ml/畝

馬鈴薯黑脛

20%噻唑鋅懸浮80ml/畝~

病、瘡痂病7

劑120ml/畝

馬鈴薯

500g/L氟啶胺懸

粉痂病200ml/畝7

浮劑

表B.3大田防治推薦使用藥劑及使用方法

安全間隔期

類別防控對象農藥名稱施用劑量施用方法

(d)

3億CFU/克哈茨2

馬鈴薯4g/m~

生物農藥木霉菌可濕性粉于苗期發病前使用兌水灌根—

黑痣病6g/m2

3%噻霉酮水分散70g/畝~苗期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進行全株噴

3

粒劑90g/畝霧,連續用藥2次

馬鈴薯

瘡痂病發病初期噴第一次藥,以后視病情

47%春雷·王銅可95g/畝~

化學藥劑發展和天氣情況,隔7d~10d再噴4

濕性粉劑100g/畝

1至2次

馬鈴薯500克/升氟啶胺25ml/畝~苗期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進行全株噴

7

粉痂病懸浮劑35ml/畝霧,連續用藥2次

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