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非金屬礦山開采方法手冊_第1頁
金屬非金屬礦山開采方法手冊_第2頁
金屬非金屬礦山開采方法手冊_第3頁
金屬非金屬礦山開采方法手冊_第4頁
金屬非金屬礦山開采方法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屬非金屬礦山開采方法

目錄

第一篇總論......................................................................1

第一章總則......................................................................1

第二章礦山技術政策..............................................................2

第三章礦山企業的建設及竣工投產..................................................3

第四章工業衛生和環境保護........................................................4

第五章職工培訓..................................................................4

第二篇礦山地質..................................................................5

第六章總則......................................................................5

第七章礦山勘探..................................................................6

第八章地質編錄..................................................................10

第九章取樣化驗..................................................................16

第十章礦產儲量計算.............................................................20

第十一章地質監督和礦產資源保護.................................................23

第十二章礦山地質綜合研究.......................................................25

第十三章水文地質...............................................................25

第十四章專門性地質工作.........................................................28

第三篇礦山測量.................................................................30

第十五章總則...................................................................30

第十六章礦區基本測繪...........................................................31

第十七章礦山境界測量...........................................................42

第十八章礦區地面工程測量.......................................................43

第十九章礦井工程測量...........................................................44

第二十章露天開采測量...........................................................59

第二十一章巖層移動觀測.........................................................65

第二十二章礦山測量資料編制.....................................................74

第四篇地下開采.................................................................77

第二十三章總則.................................................................77

第二十四章建筑物保護和開采移動范圍.............................................78

第二十五章礦床開拓.............................................................79

第二十六章井巷掘進與支護.......................................................85

第二十七章采礦方法.............................................................93

第二十八章空場采礦法...........................................................94

第二十九章留礦采礦法...........................................................99

第三十章充填采礦法............................................................101

第三十一章崩落采礦法..........................................................105

第三十二章相鄰礦脈的開采......................................................112

第三十三章特殊礦床開采........................................................113

第三十四章礦柱回采............................................................115

第三十五章地壓管理和采空區處理................................................117

第三十六章采礦作業............................................................119

第三十七章鑿巖.................................................................119

第三十八章爆破作業............................................................120

第三十九章采場運搬............................................................123

第四十章充填...................................................................124

第四十一章運輸.................................................................126

第四十二章礦井提升............................................................131

第四十三章地面索道運輸........................................................141

第四十四章壓氣................................................................142

第四十五章通風防塵............................................................145

第四十六章供水、防水和排水....................................................151

第四十七章電氣設施............................................................155

第四十八章防火和滅火..........................................................162

第五篇露天開采................................................................166

第四十九章總則.................................................................166

第五十章礦床開拓..............................................................167

第五十一章露天開采境界和采掘要素..............................................168

第五十二章采剝作業............................................................170

第五十三章礦巖運輸............................................................173

第五十四章排土與土地復墾......................................................176

第五十五章邊坡管理............................................................177

第五十六章防水、排水和污水處理................................................179

第五十七章通風防塵............................................................179

第五十八章電氣設施............................................................180

第五十九章露天與地下聯合開采..................................................185

第六篇砂礦開采................................................................186

第六十章總則..................................................................186

第六H—章礦床開拓............................................................188

第六十二章表土剝離作業........................................................189

第六十三章開采方法及工藝......................................................190

第六十四章運輸.................................................................195

第六十五章供水、排水與防洪....................................................197

第六十六章輔助作業............................................................199

第六十七章砂礦洗選............................................................200

第六十八章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201

第七篇選礦....................................................................202

第六十九章總則................................................................202

第七十章投產前的準備..........................................................202

第七H--章原礦管理............................................................203

第七十二章選礦準備作業........................................................204

第七十三章預選作業............................................................205

第七十四章選別作業............................................................207

第七十五章脫水作業與精礦管理..................................................210

第七十六章尾礦管理...........................................................211

第七十七章工藝技術管理........................................................214

第七十八章電氣設施............................................................216

第七十九章技術檢驗............................................................219

第八十章金屬平衡..............................................................220

第八十一章質量管理............................................................222

第八十二章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222

第八篇生產技術管理............................................................223

第八十三章采掘(剝)技術計劃管理..............................................223

第八十四章采掘(剝)設計管理.................................................225

第八十五章礦產儲量管理........................................................227

第八十六章采場技術管理........................................................231

第八十七章礦石損失與貧化管理..................................................232

第八十八章設備管理............................................................239

第八十九章能源管理............................................................241

第九十章材料管理..............................................................243

第九十一章生產調度管理........................................................243

第九十二章礦山更新改造資金的使用和管理........................................244

第九十三章.....................................................................245

第一篇總論

第一章總則

1.0.1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正確進行采選作業,創造安全、高效的生

產條件,不斷推廣經濟效益,促進生產的持續發展,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有色

金屬的需求,特制定《有色金屬礦山生產技術規程》(以下簡稱本《規程》)。

102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在礦山地質勘探、設計、施工和生產工作中,

各級主管部門在布置、檢查和監督礦山生產工作中,均應遵守本《規程》。

1.0.3礦山企業的建設和生產,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礦成資源法》中

的有關規定。

1.0.4礦山必須加強地質工作,搞好生產勘探和地質勘探,推廣儲量級別和

擴大儲量,為礦床開拓、采礦設計、采掘(剝)技術計劃和組織生產提供可靠依

據。

1.0.5礦山企業必須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的方針,認真貫徹

執行《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冶金礦山安全規程》等國家勞動、

安全、環保、衛生法規。

1.0.6必須認真貫徹執行礦山技術政策,切實做好生產銜接,及時剝離和開

拓新水平,及時延深井筒,進行階段開拓和采準,以礦床開采的正常持續進行。

1.0.7礦山應超前研究礦石的類型、物質組成、各種有用礦物含量,并做好

選礦試驗研究工作,為合理制定選礦工藝流程提供依據。

1.0.8礦山建設和生產,必須堅持“質量第一”的指導思想,建立健全質量

保證體系和質量監督制度,搞好全面質量管理。

1.0.9礦山企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加強經營管理,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

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提高經濟效益。

1.0.10礦山維簡費是維持礦山簡單再生產所必須的專項資金,應按有關規定

專款專用,合理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果。

1.0.11礦山企業在生產經營中要防止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短期行為。對違

反礦山技術政策,造成資源嚴重損失和破壞礦山正常的持續生產,應追究礦山領

導人的責任。

1.0.12礦山應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廣前應做好可行性研究,

避免盲目性。

1013本《規程》自一九九零年八月一日起實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

以前頒發的技術文件與本《規程》矛盾者,以本《規程》為準;本《規程》與國

家法規有抵觸者,以國家法規為準。

1014本《規程》的解釋、修訂權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以下簡稱總

公司)。

第二章礦山技術政策

2.0.1礦產資源應遵循綜合勘探、綜合評價、綜合開發、綜合利用的原則,

選擇合理的采選工藝,加強資源保護,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2.0.2礦山必須堅持采掘(剝)并舉,掘進(剝離)先行,干線超前和工程

配套,處理好當前生產和長遠發展的關系,保持合理的采掘(剝)比例、采充比

例。

2.0.3礦山應根據礦床地質條件、生產規模、采礦方法、采礦強力度和采掘

(剝)周期,制定出合理的生產礦量保有標準,報主管部門備案。

2.0.4礦床開采應在經濟合理的條件下,遵循貧富、大小、厚薄、難易礦體

兼采的原則,牽絆充分回收資源,使礦山在整個服務年限內均能保持較好的經濟

效益。

2.0.5礦山必須選擇合理的開采順序,并保持階段均勻下降。

2.0.6礦山采掘(剝)作業應合理集中,實行強化開采。地下礦山應盡量減

少同時作業的階段數目,一般不應超過5個,回采作業階段一般不超過3個。

2.0.7優先建設淺、近、易、富、建設條件好的礦山。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

擇露天開采。在有條件的露天礦應推廣陡幫開采。

2.0.8大型礦區應實行全面規劃,可分期建設,分期投產,縮短建設周期,

提高投資效果,控制性工程應提前施工,保證分期順利過渡。

2.0.9礦山應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采礦方法,提高采場生產能力,降低礦

石損失、貧化。

2010生產礦山應堅持礦房和礦柱按比例回采的原則,及時處理采空區。閉

坑前除留作利用的空區外,必須將其余空區處理完畢,免留后患。

2.0.11選礦廠應推行多碎少磨,預選拋廢。

2.0.12礦山(坑口)的資源已經探清,在全部回采結束前2年,按要求向上

級主管部門提出申請閉坑(礦)報告,獲得批準后方可閉坑。

第三章礦山企業的建設及竣工投產

3.0.1礦山企業的建設必須有主管部門正式批準的設計,礦山設計必須符合

有關規定。

3.0.2中型以上礦山的新建、改建和擴建,應按基本建設程序和驗收管理辦

法管理,在投產前要做好生產準備。

3.0.3新建、改建或擴建礦山,建成投產前應按隸屬關系由主管部門負責組

織驗收委員會(小組)進行驗收。

304竣工驗收的依據:

1、批準的設計文件;

2、施工圖和設備技術資料;

3、國家或主管部門頒發的有關基建礦山竣工驗收標準和規定;

4、引進項目的合同及國外提供的設計文件、規范、標準等。

3.0.5竣工驗收的標準:

1、生產和輔助設施已按設計要求建完,工藝系統完備,并能滿足生產要求,

安全、環境保護、消防、工業衛生等設施達到設計要求;

2、采選工藝設備安裝配套,經負荷聯動試車,選礦廠能生產出設計規定的

合格產品;

3、采礦方法經過試采,生產工藝過關,安全有保障,能達到設計要求的采

場生產能力;

4、生產礦量達到設計保有標準;

5、生活福利設施能適應投產需要。

3.0.6竣工驗收由驗收委員會(小組)成員對礦山采掘(剝)教程、建筑物、

構筑物所安裝的設備等逐項進行檢查。

3.0.7礦山竣工驗收前,施工單位(包括自建工程單位)應將所有工程建設

文件,設計文件,施工、安裝、隱蔽工程記錄和工程質量評價資料、竣工圖等整

理立卷,與驗收文件一并移交礦山歸檔。

308礦山竣工后,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生產,并解決試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經驗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產。

第四章工業衛生和環境保護

4.0.1礦山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有計劃地逐步治理和消除塵、毒、噪聲和

放射性等危害。

4.0.2新建、改建和擴建礦山,建設單位、設計和施工部門都沒有必須嚴格

執行《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79),做到工業衛生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

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403礦山應積極開展職業病防治,防止或減少職業病發生,保護職工健康。

404礦山排出的廢石、尾砂,應盡可能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暫不利用的,

應堆置在安全可靠的廢石場或尾礦庫。

4.0.5礦山設計和建設時應當少占耕地,采取復土造田,污水凈化循環使用,

防塵消煙等環境保護措施。

為防止礦山基建施工過程中的污水污染農田和河流,污水凈化工程應在基建

初期優先建設。

406采礦作業破壞的耕地,應復土造田,所破壞的非農業用地也應盡力恢

復,綠化造林,保護自然環境。

復土造田應納入礦山設計。復土造田時,應根據生產發展計劃編制具體規劃,

分期實施時應按有關規定編制施工設計,嚴格按技術要求實施。

4.0.7礦山應按有關規定開展環境監測工作。井下、露天采場、廢石場、選

礦廠及尾礦庫等的工業廢水,未達到工業衛生標準,均不得自由排放。

第五章職工培訓

5.0.1礦山企業應設置教育教育培訓機構,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技術培訓和安全技術教育。

5.0.2新工人入礦或原有工人轉換工種,必須堅持“先培訓,后上崗”的原

則,先進行專門的技術業務學習、安全教育和實際操作訓練,通過理論與實踐考

核合格后,方能上崗或轉崗工作。

新工藝或新設備投入生產前要編制技術操作規程,崗位人員經過專門技術培

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

5.0.3礦山企業應按崗位職務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崗位職務培訓,

全面提高職工素質。

504崗位職務培訓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本著面向生產,“按需施教,學

以致用”的原則,把一切從業人員培養成各自崗位上合格的當班人,為提高企業

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服務。

5.0.5礦山主管部門應組織礦山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定期知識更新,創造條件

保證他們參加進修學習、考察、技術交流和學術會議,不斷用新技術、新知識和

新理論武裝技術人員。

5.0.6礦山企業應辦好科協、、技協、、學會等各種學術團體,結合礦山生產建

設和技術改造的需要,經常開展學術活動,提高職工的科學技術水平。

第二篇礦山地質

第六章總則

6.0.1礦山地質是為保證和發展礦山生產所進行的一切地質工作的總稱。礦

床從轉入地質勘探開始到礦山設計、基建、生產直到礦山閉坑等不同階段的各項

地質工作,均屬于礦山地質工作范疇。

6.0.2礦山必須建立與生產相適應的地質機構,配備足夠的人員和儀器、設

備,以保證完成礦山地質工作任務。

6.0.3礦山地質部門應根據礦床的成礦條件,有計劃地對礦區邊部、深部和

外務進行找礦勘探,不斷增加礦山保有儲量;加強礦區生產勘探,提高對已知礦

體的勘探程度,提供生產所需的工業礦量。

6.0.4礦山地質部門應做好日常地質編錄、取樣等基礎工作,不斷補充和完

善礦山地質資料,為采掘(剝)生產提供正確地質依據。

6.0.5礦山地質部門應參與礦山設計與基建的地質工作,以及礦山生產建設

規劃、礦山采掘(剝)技術計劃和工程設計的編制與審查。

6.0.6礦山地質部門應定期計算并分析地質儲量和生產礦量的保有情況;對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采、綜合利用和采掘工程質量進行監督,以及礦石損失、貧化

管理。

6.0.7礦山地質部門應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提高礦山地質

工作水平,促進礦山地質工作現代化。

第七章礦山勘探

第一節礦山勘探工作的劃分及其要求

7.1.1礦山勘探按工作目的和范圍劃分為地質勘探、基建勘探和生產勘探三

類。

7.1.2礦山地質勘探是對經過詳查階段,證實具有工業價值并擬近期開采利

用的礦床進行的勘探工作,或為已建礦山擴大生產能力而進行的礦區找礦勘探工

作。一般按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委員會制定的有關規范,探求各級儲量,提交作為

礦山建設或擴建依據的地質勘探報告。其主要要求是:

1、圍繞生產礦區開展地質勘探,查清礦床分布范圍,尋找盲礦體,為礦山

的近期和長遠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2、對前階段地質工作未達到工業儲量控制程度的礦體、礦段進行詳細勘探

或補充勘探,求取工業儲量,為礦山的擴建或延伸開拓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

3、進一步查明礦床中的有用伴生礦產,探明其性質、分布和質量,做出工

業利用評價,為礦山制定產品方案提供地質依據;

4、結合礦山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查清礦床(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

條件,及其對礦床開采的影響,做出技術分析和評價;

5、進一步開展礦床成礦地質研究,總結礦山地質勘探工作方法和經驗,指

導礦區地質勘探工作;

7.1.3礦山基建勘探是在新建或擴建階段出現下列問題時所進行的勘探工作:

1、B級儲量在數量和質量上不能滿足開采設計的要求或未分布在首采地段;

2、首采地段內的平行小礦體(特別是上盤)或主礦體上端邊界不清;

3、須分采分選的各礦石類型界限及其數量未予探明;

4、須分采的氧化礦界限不清;

5、基建范圍內規模較大的斷層、破碎帶、巖脈的分布及其破壞程度尚未查

清;

6、較大礦體的邊界未能圈定。

7.1.4礦山生產勘探是為保證礦山均衡正常生產、提高礦床勘探程度、增加

工業儲量和為深入研究礦床(體)地質特征身進行的探礦工作。其主要內容是:

1、采用一定的探礦手段或利用部分生產工程,正確圈定礦體邊界;

2、進一步查明礦產質量及礦石類型、品級的分布,準確圈定礦體的氧化帶、

混合帶、原生帶,必要時圈定出富礦帶和貧礦帶;

3、按階段(臺階)、礦塊重新計算礦石儲量,提高儲量級別;

4、詳細查清近期開采地段的礦床水文地質和開采技術條件、以及礦石加工

技術條件;

5、尋找在地質勘探時漏掉的存在于主礦體上下盤或邊部、分枝、平行再現

等盲礦或小礦體。

6、深化礦床地質綜合研究,總結成礦規律,指導找礦勘探工作。

第二節設計編制與審批

7.2.1礦山勘探設計編制應遵循下列原則:

1、礦山生產全過程應實行探采結合。地質勘探所獲得的資料要滿足新建、

改建或擴建工作的需要;基建勘探所獲得的資料應滿足礦山投產前生產的需要;

生產勘探所獲得的資料要滿足開拓、采準、回采工程的設計與施工要求。

2、根據礦山不同勘探和生產階段及不同采礦方法對地質資料的要求,地質

工作的側重點應區別對待。

3、在已有地質資料的基礎上,以成礦規律為指導,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

探礦手段,推廣新技術、新方法,選擇投資少、見效快而又可靠的方案。

7.2.2礦山勘探設計編制應包括下列內容:

1、設計說明書

①設計的依據和任務,包括根據國家下達的任務、礦山發展規劃、采掘(剝)

計劃、采礦方法等要求所決定的勘探任務、范圍、方向等;

②礦區勘探工作簡介,包括以往礦區勘探工作單位、工作范圍、完成的主要

工作量、主要成果和結論等;

③礦床地質概況,包括礦區地層、構筑、巖漿巖等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

等;

④勘探工程的布置和勘探手段的選擇,包括工程布置形式、工程間距、手段

的選擇及其根據等;

⑤勘探工作量及其費用,包括探礦工程種類、取樣化驗等的工作量及其費用;

⑥勘探工程的施工順序及探采結合的安排;

⑦預期地質效果,包括預期獲得的各級儲量以及升級儲量的數量;

⑧預期技術效果和尚需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⑨工程施工管理要求及安全、施工注意事項。

2、設計圖件

設計圖件應根據最新的地質資料進行編制,圖件的比例尺視礦床(礦體)規

模大小而定,一般為1:200-1:5000。主要圖件有:礦區或礦床地形地質圖,

階段(臺階)或地段地質平面圖,地質剖面圖,礦體縱投影圖。

3、設計表格

主要包括勘探設計工程量總表,勘探工程設計明細表,工程施工順序表,預

期儲量表及工程費用等。

7.2.3礦山勘探設計的審批應符合下列規定:

1、地質勘探與基建勘探設計由礦山及其所屬或承擔任務的地質隊共同編制,

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

2、生產勘探設計一般隨同礦山年度采掘(剝)技術計劃一起編制,報上級

主管部門審批;

3、單項勘探工程設計由本單位總工程師審批;

4、重大工程的設計修改需報原批準單位審批;一般設計修改由本單位總工

程師審批,并報原批準單位備案。

第三節勘探手段與工程布置

7.3.1根據礦床賦存的地質條件、勘探工作的不同階段以及礦床開采敷衍塞

責,正確選用鉆探、坑探、槽探、淺井、物化探等勘探手段。在保證勘探工程技

術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勘探手段的經濟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勘探工程的

投資效果。

7.3.2勘探工程的布置應遵循下列原則:

1、勘探工程布置應由已知到未知,由中心到邊緣,由疏到密,由淺入深;

2、從礦床地質條件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手段和工程間距,對

主礦體的端部、頂底盤邊界和地質構筑復雜部位應適當加密控制;

3、勘探工程在空間上要盡量保持上下對應,構成完整的剖面系統,并盡可

能垂直礦體或礦化帶總的平均走向;

4、勘探工程要盡可能與礦山采掘工程布局相適應,不同開采方式和采礦方

法對地質資料精度的不同要求,應區別對待;

5、實行“探采結合”,探礦坑道盡量與開拓采準工程布置相適應,在不能利

用采掘工程替代探礦工程時,應盡量采用坑內鉆探,以減少坑道的掘進量,保證

探礦工程適當超前。

6、工程布置要考慮施工方便。

7.3.3勘探工程的布置應根據礦床的產狀、形態特征、地形變化特點等,采

用勘探線、勘探網,或水平勘探等形式。

7.3.4勘探工程的間距應根據礦床地質的復雜程度、探礦手段和工程種類、

預期探明儲量級別的要求及采礦方法等進行研究,提出合適本礦區的勘探工程間

距方案,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執行。

7.3.5確定勘探工程間距應遵循下列原則:

1、根據礦床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要求不漏掉有工業價值的礦體;

2、保證相鄰剖面所獲得的地質資料可以互相聯系與對比,礦體連接無多解

性;

3、主要礦體與次要礦體、淺部與深部、重點探礦地段與外圍概略了解地段

的工程間距應區別對待;

4、密切結合礦山生產實際,實行探采結合。

第四節地質勘探施工技術管理

7.4.1礦山地質部門必須切實貫徹執行有關規定,加強探礦工程施工的地質

技術管理工作,確保工程質量。

7.4.2所有探礦工程必須按批準的設計施工。施工前設計人員應向施工單位

進行技術交底。

7.4.3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要加強質量管理,地質人員應及時收集、

整理地質資料,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

7.4.4探礦工程質量驗收應符合下列規定:

1、鉆探

①鉆孔巖芯采取率不得低于65%,礦芯按可采層計算,分層采取率不得低

于75%;

②鉆孔傾角允許彎曲每百米垂直孔不得超過2°,斜孔不得超過3°,隨孔

深遞增計算;

③鉆孔方位角允許偏差,由地質與鉆探部門根據孔深、地層條件和礦床類型

等具體確定;

④孔深誤差不得超過1%。;

⑤巖芯保管、簡易水文觀測及各項原始記錄應符合常規要求。

2、坑探質量驗收標準同本《規程》表19一8。

3、槽(井)探工程至少要深入基巖0.3米。

第八章地質編錄

第一節原始地質編錄

8.1.1礦山原始地質編錄是礦山地質編錄和進行綜合地質研究的依據,是重

要的基礎工作。礦山必須建立統一的編錄方法、格式和標準。

8.1.2原始地質編錄包括圖表、文字、標本和照片四類。

1、圖表資料:各種素描圖、登記薄、記錄薄、表格、圖解以及其他有關的

圖表。

2、文字描述:野外手冊、日志以對于不能描繪成圖的地質特點和細節問題

的文字描述。

3、標本:礦石、巖石、礦物、化石、構造、圍巖蝕變、地層等方面的典型

標本,薄片、光片、重砂、巖芯、巖粉、試樣以及模型。

4、照片:特殊地質現象的照片資料。

8.1.3淺井、砂鉆的原始編錄應符合下列規定:

1、根據地質情況的復雜程度,淺井編錄采用四壁一底或一壁一底展開圖進

行素描,井底素描在無特殊地質現象時可省略;

2、砂鉆采用柱狀圖和文字進行講述進行編錄,重點測量第四紀松散層的粘

土和砂石含量,記述碎屑物成分、含量、顏色、結構、粒度、形狀、粘結性等特

征,并確定其成因類型和時代。

8.1.4實測剖面的原始編錄應符合下列要求:

1、實測剖面應垂直主要礦體(層)、地層或構造線;

2、地質觀測點的密度和布置,視填圖的比例尺和礦床地質條件復雜程度而

定。地質觀測點、含礦層、礦巖露頭、主要構造線、巖層分界線,應用儀器測繪

在圖上;

3、地質圖上的測點、礦體、構造等應進行編號,多層礦體按順序編號;

4、對已確定的地質資料應及時用實線著墨上色,帶有推斷性的資料,用虛

線表示。經過一定階段后,應將野外地質圖轉繪到室內清圖上。

8.1.5露天采場原始編錄應符合下列規定:

K按爆區或臺階進行采場工作面地質編錄,多品經礦石類型組成的厚大礦

體,作垂直縱投影及平面圖;對于緩傾斜礦體作工作面的是平投影及剖面圖;為

爆室爆破所開挖的坑道、恫室也要進行編錄;

2、巖溶、斷裂位置,陷落區,礦體(層)、主要層位界線,礦體(層)產狀

和取樣位置均應實測繪于圖上。

8.1.6地下井巷工程原始地質編錄應符合下列規定:

1、老恫編錄:對形狀復雜、分布不規則的老恫可以分段、分層進行素描,

其素描圖展開形式同坑道素描圖,但用真方位表示。老響穿脈素描一壁一頂,沿

脈可作頂板素描,或間隔一定的距離作理想工作面圖;老響編錄資料,必須附索

引及老恫分布圖。

2、水平巷道編錄:礦體或構造復雜時采用內壓法三面展開,穿脈工程作1/100

素描圖,石門、運輸巷道等遠離礦體的坑道可作1/200素描圖。有特殊意義的地

質現象作1/20-1/50的專用素描圖。

由于坑道頂、壁凹凸不平,編錄時均按坑道設計規格采用產狀投影法素描。

3、豎井(包括天井、盲井)編錄:按工程性質不同,編錄應有所測重,一

般只作有礦脈和取樣的一壁素描圖,地質現象復雜或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作四

壁展開素描圖,按固定的方位角,順時針方向展開圓井素描應繪出表示正北的方

向線和作柱狀剖面圖,大型豎井還要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錄。

4、斜井素描:斜井素描展開方法同水平坑道,編錄時要標明斜井坡度和方

向,按斜距實際長度素描。

8.1.7地下采場原始編錄應符合下列規定:

1、采場素描圖必須根據固定測量點或引點控制進行現場編錄。每個采場應

有采場登記簿和綜合表。

2、采場編錄工作由地測人員共同完成,一般素描采場上采工作面。采場素

描重點是測量產狀,圈定礦體與圍巖的界線、斷裂構造、取樣全中國等。崩落法

采場在爆破前應全面編錄,并根據炮孔巖粉記錄,重新修改剖面,為裝藥爆破提

供依據。

3、采場中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地方應作特征素描圖。

8.1.8鉆孔原始地質編錄應符合下列規定:

1、鉆孔采用柱狀圖格式進行編錄;

2、編錄前應將巖芯與原始記錄進行校對,對有關數據(包括孔號、孔口座

標、設計方位及傾角,鉆孔孔徑、開停過日期,孔深丈量,鉆孔彎曲測量,偏曲

距改算,標本、體重、采樣位置及分析成果)認真編錄和填寫;

3、鉆孔的定位和收孔,必須由測量人員用儀器測定,保證位置準確;

4、按回次仔細觀察巖(礦)芯,對巖性、礦石類型、礦物成份、礦化強度、

圍巖蝕變、接觸關系等進行編錄,重要地質現象應作詳細描述;

5、巖芯采取率只計算分層采取率,礦體及其頂底板5米內的圍巖則計算回

次采取率,分層深度計算數字一律采取整數,計算方法如下:

回次巖芯長次

(D回次采取率=xlOO%

回次進次進尺

⑵孔內有殘留巖芯時:

本次巖芯長'本次殘留巖芯長次殘留上回次殘留巖芯長回理

回次采取率=x

本回次進回次

分層巖芯總長度

⑶分層采取率=xioo%

分層進尺總長度

⑷砂鉆采取率用重量法或體積法計算:

①體積法:

實際采取體積松散體積

實際采取率=xioo%松散系數=

理論體積X松散系數理論體積

X100%

②重量法:

實際采取重量

實際采取率=xioo%

理論體積X體重

6、鉆孔偏曲校正可用投影制圖法或座標增量查表計算法,每一測點各影響

上下兩測點間距的l/2o

8.1.9地質編錄應隨工程的進展及時進行。一般要求:水平坑道不落后于工

作面10?30米,需支護地段應在支護前及時進行;天井可根據施工作業情況一

次或分段編錄;豎井地質編錄必須隨同測量及時進行,以保證位置準確。鉆孔編

錄一般不落后進尺10米,淺鉆可一次編錄采場編錄一般要求每上采3?5米編錄

一次,或按分層、分段編錄;露天采場應隨塹溝和采剝工作面的推進及時做好地

質素描和編錄。

8.1.10現場素描圖應及時進行內業整理,一般應在兩天內完成,單一工程結

束后應及時整理成冊,經坑口或采區地質負責人檢查無誤后方可進行綜合資料編

制。

第二節地質綜合資料編制

8.2.1礦山地質綜合資料是礦山地質工作的主要成果,是指導礦山生產、勘

探、進行礦床地質研究的基礎,也是編制礦山采掘(剝)技術計劃,進行礦山近

期和長遠規劃的重要依據。

8.2.2編制礦山地質綜合資料,應全面系統整理已有地質成果,結合礦山生

產獲得的大量原始資料,經過分析歸檔,進行綜合編制。在編制過程中,應盡

量采用新技術、新方法(如電子計算機等)。

8.2.3礦山應有專門機構或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礦山地質綜合研究工作,以保

證礦山地質綜合資料編制工作的順利進行。

8.2.4礦山地質綜合資料應能全面反映區域地質發展規律、礦床產狀、規模

與成礦地質條件、礦石自然類型和工業類型以及礦床地質、經濟評價等綜合研究

成果。

第三節地質編錄質量要求

8.3.1編錄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原始編錄應建立自檢、互檢、抽查制度,綜合編錄必須對采用的原始資

料先行審核,再編制各種所需的地質資料;

2、工程原始編錄長度以測量成果為準;

3、編錄內容要齊全,各種地質現象在圖上(原始和綜合圖)的誤差不得超

過1毫米;

4、綜合圖的內框線和座標方格網誤差不得超過0.2毫米,各種地質現象的

符合必須統一,數字一律朝北書寫,圖面要求整潔、清晰。

8.3.2編制地質綜合圖件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圖幅規格:地形地質圖及根據地形地質圖編制的各種圖件,應根據地形

圖分幅原則確定,一般原圖采用:外圖框58X62厘米,內圖框50X50厘米。其

他圖件,在一般情況下采用如下規格:全張為110X79厘米,半張為79X55厘

米,四開為55X39厘米,八開為39X27厘米。

2、圖件要求:

①圖形布置:平面圖一律按正座標制作,剖面圖應按座南朝北或座東朝西方

向;

②地質圖件應有:圖名、圖幅號、比例尺、方位標、圖例、圖簽、接圖表、

內外圖廓、座標網、圖廓間記注、座標系統說明、保密等級等;

③圖件編號力求簡單明了,序號統一,查找方便;

④原圖、底圖必須用優質紙(或聚脂薄膜)和符合要求的繪圖儀器繪制,以

保證圖件質量;

⑤地質資料要認真審核后方能蘭曬、定版或復印。

第四節地質資料

8.4.1生產礦山應建立健全下列圖件:

1、區域性圖件(比例尺根據礦山實際確定):

①礦區交通位置圖

②區域礦產分布圖

③區域地質圖(附綜合地層柱狀圖)

④區域構造地質圖(附地質構造綜合剖面圖)

⑤區域水文地質圖

⑥其他圖件(如區域重砂、露頭采樣分布圖及物、化探圖件等)。

2、礦區性圖件:

①原始地質圖件(比例尺1/100?1/200,專用素描圖為1/20?1/50):1、槽

探素描圖;2、淺井素描圖;3、鉆孔柱狀圖;4、坑道素描圖;5、其他(如各種

專用素描圖等)。

②地質基礎性圖件(比例尺一般為1/200?1/1000):1、地表、露天采場臺

階、井下采礦階段或分段取樣位置平面圖;2、階段(或臺階)地質平面圖;3、

勘探線剖面圖;4、儲量計算平面圖、剖面圖。

③生產性圖件(比例尺一般為1/200?1/100):1、生產勘探、地質勘探設計

平面圖、剖面圖;2、供編制采掘(剝)技術計劃用的有關圖件;3、供開拓、采

準、切割、落礦設計用的圖件;4、其他生產所需的各種圖件。

3、地質綜合性圖件(比例尺一般為1/1000-1/2000):

①地下開采礦山:礦區綜合地質圖,礦區(礦床)地質地形圖,礦區水文工

程地質圖,礦區地表(階段)取樣分布圖,礦區勘探程度或勘探工程分布圖,礦

區地層綜合柱狀圖及地質構造剖面圖,階段地質平面圖,礦體縱橫(或水平)投

影圖,礦層頂底板等高線圖,勘探線剖面圖,儲量計算圖等。

②露天開采礦山:礦區綜合地質平面圖,勘探線剖面圖,臺階地質平面圖,

礦層頂(底)板等高線圖,礦床(礦體)剝采比等值線圖,邊坡工程地質平面圖

和剖面圖,基巖等高線圖,鉆孔取樣分布圖,儲量計算圖及其他專用圖。

4、綜合研究性圖件:

①礦石物質組成及含量變化研究方面的圖件;

②礦體形態、產狀研究方面的圖件;

③巖相、蝕變帶研究方面的圖件;

④礦床地質構造研究方面的圖件;

⑤物探、化探研究方面的圖件;

⑥礦床成因、成礦預測研究方面的圖件;

⑦探采對比研究方面的圖件;

⑧其他:如礦床經濟效益圖,最低工業品位計算圖,有害元素分布圖等。

8.4.2生產礦山應具備下列表格資料:

1、取樣、化驗結果登記表;

2、探礦工程完成量統計表;

3、儲量計算表;

4、儲量平衡表;

5、生產礦量統計表;

6、礦石損失、貧化統計表;

7、礦巖各種物理測定登記表;

8、采場檔案卡片;

9、其他。

9.4.3生產礦山應具備下列文字資料:

1、勘探設計說明書及提交地質資料的說明書;

2、年度地質工作總結;

3、礦量報銷的地質資料;

4、勘探工作總結;

5、各種專題報告;

6、各種專題研究成果;

7、其他。

8.4.4礦山地質部門應配專(兼)職的地質資料保管員,建立、健全地質資

料的檢查、驗收、提交、保管及保密制度。

第九章取樣化驗

第一節取樣

9.1.1礦山應加強取樣化驗工作,積極試驗和推廣新的取樣方法(如X熒光

分析),以滿足生產的需要。采用學的取樣方法需與剝層法或刻槽法取樣進行對

比試驗,并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

9.1.2勘探工程的取樣應符合下列規定:

1、槽探取樣:在槽壁(底)原巖上取樣。

2、淺井取樣:根據礦體產狀和礦化均勻程度,在一壁或兩壁取樣。

3、坑道取樣:穿脈取樣視礦化均勻程度,采用一壁、兩壁或兩壁一頂取樣,

合為一個樣品。在礦體中連續取樣應超出礦體2?4米,單樣長1?2米。沿脈在

頂板或工作面上取樣。遠離礦體的坑道可適當取樣作為檢驗。

4、鉆孔巖芯取樣:一般以每回巖芯長度為單樣長,有明顯礦巖界線的要分

取。小口徑鉆取全芯,大口徑鉆用劈芯法取一半,在礦體內全厚取樣,并超出2?

4米。圍巖內間隔取樣。

9.1.3露天礦山開采取樣應符合下列規定:

1、大中型露天采場在開采臺階上利用炮孔采取巖粉作為試樣。取樣孔的間

距取決于于礦石與廢石的接觸情況、礦化均勻程度及炮孔間距。地質情況復雜時

每個孔都沒有要全孔取樣,取樣間距6?7米。地質情況簡單時可隔孔取樣,取

樣間距12?15米,樣孔分段取樣,分段樣長1?2米。

2、中小型露天采場利用鑿巖機打眼時,采取鑿巖礦粉作為試樣,取樣間隔

為10?20米,在采樣線上連續取樣,每個試樣長2?4米,每1?2個臺階取樣

一次。

3、在中小型礦山也可采用臺階刻槽法或揀塊法取樣。

4、工作面爆堆取樣:每爆破一次用揀塊法取一次樣,當礦化均勻時每隔10

米布置取樣線,線上再布若干取樣點,按每條線的取樣點合并為一個樣品。

9.1.4地下礦山采場取樣應符合下列規定:

1、采用淺孔留礦法、充填法、全面法等采礦方法時,在采場工作面上用刻

槽、刻線、網格等方法進行取樣;

2、采用中深孔或深孔回采方法時,利用鑿巖孔取巖粉樣;

3、采用分層(段)崩落采礦方法時,在分層或分段開鑿的穿脈或進路巷道

內用刻槽法、刻線法全厚連續取樣。

9.4.5出礦取樣應符合下列規定:

1、爆堆礦石取樣:在爆破后的礦石堆上采用方格揀塊法取樣;

2、礦車取樣:無論是坑內礦車或外運火車均采用方格揀塊法取樣;

3、放礦漏斗取樣:當漏斗放礦至一定車數或一定時間后,在放礦漏斗處取

樣一次,按規定車數或時間內所取試樣合并成一個樣品。

9.1.6技術取樣是為了研究礦石和巖石的物理和機械性質,獲取礦產儲量計

算和研究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所需資料而進行的取樣工作,包括礦石體重、濕度、

孔隙度,抗壓、抗拉、抗剪強度,松散系數,硬度,塊度等。取樣時要考慮礦石

的不同工業類型、自然類型、工業品級和不同性質的圍巖,保證試樣的代表性。

9.1.7加工技術試驗取樣主要是為確定礦石的可選性、選礦方法、加工工藝

等提供資料。取樣方法取決于于試驗規模所需樣礦重量、礦化均勻程度、采樣施

工條件等因素。所采樣品必須有代表性,其數量應滿足不同階段、不同深度試驗

的要求。在取樣前應詳細編制加工技術試驗取樣設計。

9.1.8根據需要在礦體及其周圍采取礦石或巖石(包括自然重砂和人工重砂)

標本,以供礦物學、巖石學、礦相學等專門研究。

9.1.9礦山取樣應填寫取樣卡片,樣品送加工化驗時要填寫送樣單。

第二節樣品加工

921試樣加工應嚴格按照QNKcP縮分公式制定加工流程,按流程規定進行

破碎、過篩、混勻和縮分。如通過試驗證明簡化流程能符合加工精度要求時,應

采用簡化流程。

9.2.2制備的試樣必須全部通過規定的篩子,篩子上殘留顆粒不能舍棄,要

繼續研細至全部過篩并充分混勻。

9.2.3金剛石小口徑鉆進的巖芯由于重量小,要求全部破碎到所需粒度,縮

分出正樣后其余全部留作副樣。

924制備試樣全過程中,其損失率不得超過5%,縮分誤差不得大于3%。

9.2.5每批加工樣品均要做1?2個加工檢查試樣,以利于檢查加工質量。

第三節化驗

9.3.1礦山化驗工作應為礦山生產及時提供準確的化驗分析成果。

9.3.2為了加強精密儀器的保管、維護和使用,化驗室必須建立儀器使用和

管理制度,精密儀器設備必須建立技術檔案。

9.3.3化驗室應根據分析項目的難易、分析方法的精度、分析人員操作的熟

練程度,在進行基本分析時,安排20?100%的抽樣分析。基本分析和抽查分析

應在不同人不同批進行。每批分析試樣必須帶標樣或管理樣,并做空白杯試驗。

934抽查分析結果與基本分析結果對比,按表9-1“有色金屬礦石分析誤

差范圍”審查質量,計算合格率。分析結果合格率達70%即認為該批試樣的基

本分析合格,但仍需對超差的試樣進行復查。當分析結果合格率達不到70%時,

應認真查明原因,首先將抽查分析由第三人復驗,復驗結果與原結果對照其誤差

在允許范圍內,即可將基本分析結果報出。如復驗結果與抽查結果不一致,該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