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細菌章節名稱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課時1課時課型新授課課標要求《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本節課的要求:(一)內容要求大概念層面:生物可以分為不同的類群,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重要概念層面:微生物一般是指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次位概念層面:細菌是單細胞生物,無成形的細胞核(二)學業要求對于給定的一組生物,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教材內容與學情分析教材內容與學情分析教材內容與學情分析教材內容與學情分析教材內容分析教材內容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本節課屬于《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專題三《生物多樣性》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與真菌》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是在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基礎上,從微觀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生理特性和分布特點。而學習本節內容又為理解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為下一節《真菌》的學習打下基礎,切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2.教學內容概述本節從細菌的發現史引入,在分析細菌發現的過程中,感受技術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以及理性的懷疑精神和正確的研究方法在科學發現中的作用;教材用文字和圖片直觀的介紹細菌的大小、形態、分類、生殖等,微觀轉宏觀,幫助學生認識細菌;比較大腸桿菌與結核桿菌、動植物細胞與細菌結構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思考,在此基礎上歸納細菌的結構特點;通過與植物細胞結構進行對比,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3.知識點的劃分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1)細菌的發現沿著“不知細菌的存在——顯微鏡的發明——觀察到細菌——不知細菌從哪里來——細菌是自然發生的——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細菌是由原來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巴斯德發現多種細菌和真菌及預防細菌真菌感染的方法”的思路分析細菌發現的過程,作為學習下一個知識點的引入和基礎。(2)細菌的大小、形態和分類通過分析細菌的發現史,列文虎克制作了顯微鏡,觀察到了多種微小的生物,這些生物呈桿狀、螺旋狀或球狀,由此可知細菌的大小和形態。根據細菌的形態將細菌分為三類:球形的叫球菌;桿形的叫桿菌;彎曲或螺旋形的叫螺旋菌。這些細菌形態不同,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所以統稱為細菌。引出下一個知識點——細菌的結構。(3)細菌的結構和營養方式細菌雖然具有不同的形態,但是他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在擬核區域),有些細菌有莢膜,有些細菌有鞭毛。通過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點,總結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通過與植物細胞結構對比,認識到細菌沒有葉綠體,推測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為異養型,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4)細菌的生殖細菌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在環境適宜的時候,不到半小時就能分裂一次,繁殖速度很快并且部分細菌能形成芽孢,結合上節課學習的細菌的分布,總結出細菌無處不在的原因:①個體微小,易擴散;②靠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③有些細菌能形成芽孢,抵抗能力強。綜上分析,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學情分析學生學情分析學生學情分析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細菌已有宏觀認識,對肺結核有所聽聞;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的分布,對細菌的大小、分布、生存條件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章第一節還學習了真菌和細菌的一般培養方法,根據菌落的形狀、大小、顏色對菌種進行區分有了一定的認識;七年級上冊時已學習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對各結構的功能已有初步認識;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獲取信息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前檢測:解決策略:在具體情境下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側重學生忽略方面的知識點的討論、學習,課后加以對應題目的練習。3.重難點把握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是在七年級上冊學習的,學生忘記的較多。學生對營養方式的概念有些模糊,將細胞結構與生物的營養方式聯系在一起顯得比較困難。因此,本節課借助圖片觀察、對比等方法,幫助學生比較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點,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難點為:比較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點,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生命觀念1.通過觀察不同類型的細菌歸納總結細菌的結構特征,了解芽孢的形成條件,認同細菌的結構與環境是相適應的。2.通過說出細菌各結構的功能,認同結構決定功能觀。科學思維1.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分析并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2.通過計算100個細菌4小時后的個體數目,構建細菌生殖的數學模型,養成科學思維觀。科學探究1.了解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交流技術發展、理性質疑和正確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2.了解肺結核診斷中的痰涂片鏡檢法和痰培養檢查法,根據細菌結構推測肺結核診斷的其他方法。態度責任1.通過創建“肺結核的診斷方法”這一情境,認同“教育即生活”觀。2.通過了解細菌的增殖,說出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3.通過對痰液中結核桿菌的檢測,認同隨地吐痰對環境和他人健康均會造成危害。學習目標1.通過發現細菌的過程和巴斯德鵝頸瓶實驗,認同科學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觀點。2.通過觀察細菌,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3.嘗試通過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4.描述細菌的繁殖方式,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很快,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重難點教學重點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2.細菌的生殖教學難點1.準確標注出細菌各部分結構并說出其功能2.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教師課前準備工作1.搜集與本節課有關的教學視頻以及肺結核的相關知識。2.進行巴斯德鵝頸瓶實驗、錄制和剪輯視頻。3.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和導學案。學生課前準備工作1.預習與本節課有關的教學內容。2.了解肺結核的主要癥狀和危害,搜集與肺結核診斷有關的醫學常識。學習策略以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比較推測、分析歸納、探究實踐等活動來進行探究學習。教具準備6種顏色的粘土各30g、粘土制作工具、白色硬紙板設計思路設計思路在認真研讀《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后,本節課以教師親身經歷為出發點,創建“肺結核的診斷方法”這一情境,貫穿整堂課的教學活動。通過肉眼看不見痰液中的結核桿菌,引出17世紀以前,人們并不知道細菌的存在,從而引出細菌的發現歷程。通過了解細菌發現史,了解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技術發展、理性質疑和正確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通過微生物的定義引出痰液中的結核桿菌可以通過顯微鏡看見,從而介紹肺結核的第一種診斷方法——痰涂片鏡檢法,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教學評一致性。通過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呈紅色的結核桿菌以及展示結核桿菌的電鏡照片,引出結核桿菌呈桿形,同時出示自然界中其他多種多樣的細菌,培養學生觀察圖片、歸納總結細菌分類的能力,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細菌的形態也具有多樣性,落實大概念。隨后介紹細菌的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以及各結構的功能,讓學生認同結構決定功能觀。通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制作細菌結構模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同時讓小組成員講解本組所制作的結構模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其他同學對本模型的評價和建議,實現生生互評,以檢測教與學的效果,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通過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異同,讓學生認識到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最主要的區別,落實次位概念;認識到細菌結構簡單,落實重要概念;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讓學生在回憶舊知識的同時,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通過痰培養檢測法說明一個結核桿菌經過增殖可以逐漸形成一個菌落,延伸到所有細菌的增殖方式,以達到以點到面的思維拓展。通過對細菌生殖的數學模型的構建,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觀,同時讓其認識到經常洗手的重要性,為學生學習七步洗手法埋下伏筆。通過介紹芽孢的形成條件,讓學生認同細菌的結構與環境是相互適應的。然后將本節知識串聯起來,解釋細菌無處不在的原因。通過對痰液中細菌生存情況的分析,讓學生認同隨地吐痰對環境和他人健康均會造成危害。由于痰涂片鏡檢法敏感性差,痰培養檢查法耗時長,都不利于肺結核的快速診斷,因此讓學生通過結核桿菌的名片資料,推測肺結核診斷的其他方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科學探究的能力,養成科學思維。從真實情境出發,結合細菌的相關內容,再回到真實情境解決現代醫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對結核桿菌和肺結核的初步了解,布置相關作業,將本節內容與《傳染病及其預防》聯系起來,將不同的知識主體串聯起來,以建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利于知識網絡的構建。教學環節學習任務設計與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落實目標導入新課導入新課創設情境:今年4月16號,老師突然接到電話,電話里說老師所教的班級里面,一位同學診斷出了肺結核,要求老師及時到社區醫院去做相關檢查,確定是否被感染。老師馬不停蹄去醫院做了好幾樣檢查,但還好有驚無險,檢查結果證實沒有被感染。這是老師當時所做檢查的報告。大家了解肺結核嗎?肺結核的主要癥狀有哪些?教師補充講解:肺結核的主要癥狀為咳嗽、咳痰三周或以上,痰中帶血;有的人會低熱、胸痛和消瘦。是傳染病的頭號殺手,快速高效地對肺結核進行診斷能有效遏制其傳播。引起人患肺結核的病原體是什么?(生:結核桿菌)1.學生思考問題并齊聲回答,教師適當引導和補充。2.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對結核病的防治措施和肺結核的主要癥狀。1.利用真實生活情境導入課堂,引人入勝。通過創建“肺結核的診斷方法”這一情境,讓學生認同“教育即生活”觀。2.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同時引導學生將生物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活動一(學習任務對應教學目標3.1、4.1,對應學習目標1)活動一(學習任務對應教學目標3.1、4.1,對應學習目標1)過渡:肺結核患者痰液中有很多結核桿菌,我們直接觀察痰液,是看不出來的。所以17世紀以前,人們并不知道細菌的存在。你知道細菌是如何被發現的嗎?學生任務:請閱讀教材P71-72,完成導學案中的活動1。教師補充講解:1.17世紀后葉,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觀察到了許多小生物。他把這些生物繪制成圖,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刊上,從此世人知道了細菌的存在。2.19世紀中葉,人們仍然不知道細菌是從哪里來的。當時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對此,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提出了質疑,并設計了鵝頸瓶實驗進行了證明。學生任務:觀看巴斯德鵝頸瓶實驗視頻,思考回答問題。設問:為什么會出現視頻中的實驗現象呢?(生:沒有連接S型玻璃管的錐形瓶,細菌等微生物容易進入,在肉湯里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生長繁殖,所以肉湯變渾濁。連接了S型玻璃管的錐形瓶,空氣能通過S型玻璃管進入錐形瓶,但空氣中的細菌等微生物被沉淀在彎曲處,不能接觸肉湯,所以肉湯澄清。)教師補充講解:3.巴斯德通過實驗證明了肉湯的腐敗是由來自空氣中的細菌造成的。1864年,巴斯德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實驗結果,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這時距離列文虎克第一次觀察到細菌,已經過去了約兩個世紀。4.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也認識到科學發現是一段艱辛漫長的過程,要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不能盲目地信服權威,要大膽質疑,細心求證。5.巴斯德的一生在微生物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多的,他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乳酸菌可以發酵產生酸奶,酵母菌可以發酵制作饅頭,但酵母菌屬于真菌,屬于我們下一節才會學習的內容。巴氏消毒法經后人改良后,一直沿用至今。大家仔細觀察酸奶外包裝的時候就不難發現,好多酸奶都采用的巴氏消毒法。所以后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1.閱讀書中P71-72內容,完成導學案中的活動一。2.根據細菌的發現史,找到兩位關鍵人物。3.觀看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過程,思考并回答問題。4.回顧細菌的發現歷程,感受科學發現的不易。5.了解乳酸菌和酵母菌,了解巴氏消毒法。1.通過了解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過程,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2.通過對巴斯德實驗的分析,認識到只有嚴謹的實驗才有說服力,促進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發展。3.聯系生活,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活動二(學習任務對應教學目標1.1、1.2、2.1,對應學習目標2、3)過渡:細菌之所以稱為微生物,是因為它個體很小,究竟有多小呢?請大家翻閱教材,查找細菌很小的證據。生1: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生2:教材上圖5-44里展示的細菌都是放大了很多倍的,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放大了16000倍,大腸桿菌放大了4455倍,空腸彎曲菌放大了3400倍。過渡:我們也可利用顯微鏡觀察痰液中的結核桿菌。情境:PPT展示肺結核的診斷方法一:痰涂片鏡檢法。取痰標本涂抹于載玻片上,自然干燥后經火焰固定—染色—沖洗—鏡檢,可見細直長或稍彎曲、兩端圓鈍的結核桿菌。教師補充講解: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被染成紅色的結核桿菌。如果在電子顯微鏡下進一步放大,其形態結構很明顯呈桿形。除此之外,自然界還有很多種其他形狀的細菌。(PPT中出示5張其他細菌的圖片)設問:你能根據細菌的形態特征將細菌分類嗎?學習任務:請閱讀教材P72-73,完成導學案中的活動2。(生:根據細菌外部形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如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呈球形,將其稱為球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呈桿形,將其稱為桿菌;霍亂弧菌有些彎曲、幽門螺旋菌呈螺旋形,將其稱為螺旋菌)結合材料找出描述細菌大小的文字和圖片,說出觀察細菌的工具。2.了解肺結核的痰涂片鏡檢法,認識結核桿菌和其他細菌細菌的形態結構。3.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4.閱讀教P72-73,完成導學案中的活動2。1.通過觀察高倍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結核桿菌,同時通過文字描述和圖片展示,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細菌的大小。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細菌的形態特征找出其相同點,學會細菌的分類。教師補充講解:有些細菌雖然相互連接成團或長鏈,但細菌都是單細胞的,每個細菌都是獨立生活的。活動二(學習任務對應教學目標1.1、1.2、2.1,對應學習目標2、3)活動二(學習任務對應教學目標1.1、1.2、2.1,對應學習目標2、3)過渡:細菌雖然有不同的形態,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下面我們一起認識一下細菌的結構。學習任務:根據大腸桿菌結構模式圖認識細菌的各個結構,比較大腸桿菌與結核桿菌結構的異同。教師補充講解:圖中的①是細胞壁,和植物細胞壁一樣,具有支持和保護作用;②是細胞膜,和動植物細胞膜一樣,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③是細胞質,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④是DNA,能儲存遺傳信息。⑤是莢膜,對細菌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通常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⑥是鞭毛,鞭毛有助于細菌在液體中游動。小組合作:制作細菌的結構模型要求:1、選你感興趣的細菌形態,利用粘土制作細菌結構模型2、要體現細菌的內部結構,可用不同顏色的粘土代表不同結構3、小組派代表發言,介紹你們制作的細菌結構情境2: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學習任務:仔細觀察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模式圖,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思考回答問題。設問:1.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上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生:最大的區別是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2.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能夠像植物細胞那樣自己制造有機物嗎?為什么?教師補充講解:與動植物細胞最主要的區別:細菌的DNA是裸露存在于細胞質中的,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這樣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動植物細胞有成形的細胞核,構成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另外,也很容易看出細菌的結構更簡單。與植物細胞相比還存在的不同: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其營養方式是異養型,大多數細菌能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它們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1.根據大腸桿菌結構模式圖認識細菌的各結構,比較大腸桿菌與結核桿菌結構的異同。2.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動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說出細菌各結構的功能。3.小組合作共同制作細菌的結構模型,并體現細菌的內部結構。4.派小組代表發言介紹小組制作的細菌結構,互相評價,查找是否還有改進措施。5.思考并回答“啟思”問題。1.通過比較大腸桿菌與結核桿菌結構的異同,區分細菌的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2.通過讓學生說出細菌各結構的功能,認同結構決定功能觀。3.增強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在評價他人的同時,接受他人的評價。4.引導學生將細菌的細胞結構與已經學過的動植物的細胞結構進行對比分析。5.掌握細菌的營養方式,確定細菌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回憶舊知識的同時,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活動三(學習任務對應教學目標2.2、3.2、4.2、4.3,對應學習目標4)活動三(學習任務對應教學目標2.2、3.2、4.2、4.3,對應學習目標4)啟思:痰液中的細菌是很多的,那么細菌是如何生殖的呢?學生任務:閱讀教材P74,完成導學案上的活動3。情境:前面我們學習了痰涂片鏡檢法檢測結核桿菌存在與否,實際上根據我們上一節課學習的培養細菌的一般方法,我們還可以采用痰培養檢查法。教師補充講解:取痰標本離心濃縮處理,接種在培養基后,在適宜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觀察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若發現菜花樣菌落,可說明患者痰液中含結核桿菌。設問:一個結核桿菌如何不斷生殖形成菌落的呢?(生:分裂生殖)教師補充講解:其他細菌也是通過分裂生殖形成菌落的,在適宜條件下細菌繁殖速度很快,每30分鐘就分裂一次。學生任務:觀看細菌生殖動圖,分析分裂生殖方式。教師補充講解、繪制細菌分裂模式圖:依靠分裂生殖。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分裂時細菌首先復制自己的遺傳物質移向兩端,然后在中間形成一個隔膜,將原細菌一分為二。這兩個細菌又能分別一分為二,形成四個細菌。若連續分裂n次,則形成2n個細菌。學生任務:完成“技能訓練”相關計算。教師補充講解:細菌每30分鐘繁殖一次,4小時一共繁殖8次,1個細菌繁殖8次后,產生28個細菌,那么100個細菌則產生100×28=25600個細菌。設問:這對你搞好個人衛生有什么啟示?(生:要勤洗手,講究個人衛生)設問:你知道正確的洗手方式嗎?(生:七步洗手法)學生活動:請所有同學們伸出你們的雙手,一起來學習七步洗手法。(老師邊講解邊教大家做)過渡: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利用七步洗手法洗凈雙手,遠離致病菌。我們通過洗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細菌,但是并不能殺滅所有的細菌。在自然條件下,細菌也沒有我們想的那么脆弱。每種生物都會形成一些特點,讓自己活得很好。教師補充講解: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后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作用,還可隨風飄散各處,落到適宜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正是因為細菌個體微小,繁殖速度快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無處不在。所以痰液中的細菌不是那么容易死亡的,我們不能隨地吐痰,這樣對環境和他人健康都有害。1.閱讀教材P74,完成導學案上的活動3。2.了解肺結核診斷的痰涂片鏡檢法,認識到細菌可以逐步生殖形成菌落。3.完成技能訓練中的計算。4.邊看視頻邊動手學習“七步洗手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1.通過圖片、動畫、計算等方式,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用問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2.動手計算,理解學科不是獨立存在的,體會學科間的融合。3.通過對細菌生殖數學模型的構建,養成科學思維觀。讓其認識到經常洗手的重要性。4.通過了解芽孢的形成條件,認同細菌的結構與環境是相適應的。5.將本節知識串聯起來,解釋細菌無處不在的原因。6.通過對痰液中細菌生存狀態的分析,讓學生認同隨地吐痰對環境和他人健康均會造成危害。拓展延伸過渡:帶著這些檢測方法,老師咨詢了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感染科的羅主任,他告訴老師,痰涂片鏡檢法敏感性不高,痰培養檢查法所需時間長,都不利于肺結核的快速診斷。接下來請大家結合結核桿菌的名片資料,推測出肺結核診斷的其他方法。情境:結核桿菌的名片(結構特點:單細胞,無成形細胞核,有DNA集中區域;營養方式:生活在人的肺部細胞中,致干酪性壞死,易形成空洞,使人患肺結核。)小組討論:派小組代表發言教師補充講解:不同細菌的DNA不同,我們可以用DNA(核酸)檢測法直接檢測是否含結核桿菌,又如結核桿菌會造成肺部細胞死亡形成病灶,所以可以通過拍片,也就是影像學檢查來對肺結核進行診斷。當然還有其他的方法,大家可以課后進一步探究。老師當時就做了影像學檢查。根據細菌結構特征,推測肺結核診斷的其他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文化認同背景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效率評價研究
- 二巰丁二酸聯合硫酸鋅治療兒童肝豆狀核變性療效研究
- 膽管結石合并Oddi's括約肌松弛行膽腸內引流的臨床研究
- 水深對帶減蕩孔浮式風機水動力響應研究
- 跨學科融合下化學學習心得體會
- 客房銷售合同
- 環境保護中的勞動與可持續生活探討
- 旅行社研學合作協議書
- 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心得體會
- 交通運輸工程施工組織協調措施
- 【教學評一體化】第五單元 觀世間萬物悟人生哲思【大單元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新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名師備課
- 廣西中藥深加工項目投資計劃書
- 私家偵探合同協議
- 飼料企業職業健康培訓大綱
- 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力課件-高二下學期物理人教版選擇性2
- 文職考試題庫試卷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電氣火災監控模塊競爭戰略規劃與需求預測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的醫學影像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養老護理員養老機構管理考試試卷
- 【報批稿】XX市三萬畝鹽堿地改良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鍋爐施工安全文明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