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賦》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161《赤壁賦》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161《赤壁賦》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161《赤壁賦》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161《赤壁賦》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赤壁賦教學設計教材分析:(1)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通過蘇軾的《赤壁賦》探討古代散文中的意境、情感與哲理的融合。(2)本節課主要介紹了《赤壁賦》的文學特點,如文賦結合的形式、駢散結合的語言風格,以及主客問答的表達方式等知識點。(3)通過學習本節課,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蘇軾在《赤壁賦》中展現的樂觀曠達情懷,學會如何從景、情、理三個方面鑒賞古代散文,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種哲學態度,培養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樂觀精神。教學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通過反復誦讀和精讀,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2)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分析文章的邏輯結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3)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品讀文章中的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學創作能力。(4)文化傳承與理解:通過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和傳承意識。教學重點:(1)通過誦讀與賞析,引導學生體會《赤壁賦》中景、情、理的交融,感悟作者蘇軾在自然景象中寄托的曠達情懷與人生哲思,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思維深度。(2)結合文言文特點,重點學習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的運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涵,同時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分析作者如何通過對話表達對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與傳承意識。教學難點:(1)學生對文賦特點的理解與把握,特別是《赤壁賦》中“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的認識。(2)學生對于文中景、情、理交融的深層次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以及在真實情境中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和人生觀。教學資源準備:(1)多媒體設備。用于展示蘇軾的生平事跡、播放《赤壁賦》的朗誦音頻以及展示相關圖片和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背景和內容。(2)《赤壁賦》原文及相關注釋。為學生提供課文的詳細注釋和翻譯,以便他們在預習和課堂學習中能夠準確理解文意。(3)文言文基礎知識手冊。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和擴展文言文的學習,提供一份包含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知識手冊,便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查閱和復習。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導入文本同學們,我們已經對蘇軾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一些經典詩句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以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佳句。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開創了詞中豪放派,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神宗時期,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貶官,先后到過杭州、密州等地任職。1079年,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的諷諭詩中的句子,誣陷他以詩誹謗朝廷,從而被捕下獄(即烏臺詩案)。后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1082年,蘇軾已經在黃州生活了兩年。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兩次乘舟游覽赤壁下的長江,并寫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賦》。這兩篇作品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師通過展示蘇軾的生平及創作背景,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二、解讀文本(1)聽朗讀課文要求:注意字詞的讀音及斷句;記錄下你對這篇文章的初步感受。(播放錄音或教師朗讀課文第一段,學生邊聽邊標注難讀的字詞和斷句點。)聽完朗讀,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對《赤壁賦》的初步感受。在學生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如下:語言上有一種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寫景上給人一種境界開闊、飄飄欲仙的感覺;情感上則是悲中有樂,樂中有悲。(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從語言、寫景、情感三個方面進行總結。)(2)研讀第一段默讀,要求疏通句意: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清風輕輕吹拂,水面沒有波紋。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白色的露氣彌漫在江面上,水光與天光相連。萬頃之茫然:廣闊的江面茫然而遼闊。朗讀,找出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學生齊讀這些句子,感受赤壁的美麗景色。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風月無邊的赤壁秋景圖:教師引導學生描述:清風和明月交織在一起,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風月無邊,秋景如畫。(板書:畫意美)“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詞句最能直接傳達這種泛舟秋江的心情?教師提問:在這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學生回答:可以從“誦”、“歌”等詞看出,作者在享受美景,心情愉悅;“縱”有聽憑、隨意的意思,表現出作者隨波逐流、任意東西的自在心情。教師補充:作者在廣闊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飄飄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板書:詩情樂。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朗讀第一段,要求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教師示范朗讀第一段,指導學生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情感表達。學生跟讀,體會作者的情感。(3)研讀第二段朗讀,疏通句意:第二段承接上文,繼續寫泛舟時的歡樂心情。“于是飲酒樂甚”,古人抒發歡樂之情往往是飲酒賦詩,此處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寫照。作者不僅歌“窈窕之章”,還歌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多數人認為,作者感情脈絡由喜轉悲,是從簫聲出現開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教師提問:文中由樂轉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簫聲,還是蘇軾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蘊含著悲意?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教師總結:美人一般被認為是君王,自己與君主天各一方,表達了蘇軾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為大宋分憂。然而,自己卻遭受貶謫,理想無法實現,所以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感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教師補充:作者的心情由對天地自然界的浩渺贊美引出對人世不如意的悲情,這種悲情通過客人的簫聲表現出來,“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借助夸張、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簫那種低回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連讀者也不由得悲傷起來。朗讀:體會、揣摩蘇子在唱歌時流露的悲情:教師帶領學生朗讀第二段,重點體會情感的變化。學生討論“美人”的深層含義,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三、課堂小結(1)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蘇軾的生平和創作背景,特別是他在被貶黃州期間的心境。我們學習了《赤壁賦》的第一段,領略了赤壁的美麗景色,感受到作者在山水之間的愉悅心情。同時,我們也探討了第二段中情感的變化,尤其是“美人”二字背后的深層含義。(教師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文中的情感變化和寫作手法。)請大家在課后繼續閱讀并思考:蘇軾在《赤壁賦》中是如何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