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標準TechnicalspecificatioNewhigh-strengthhot-rolTechnicalspecificatioNewhigh-strengthhot-rol為規范635MPa級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鋼筋牌號為HG6/C、HG6E/C)在混凝土結構中的設計、施工及驗收,依據安徽吾興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國寶武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企業標準《HG6/C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QB34/WXJ01001-2023,編制組在大量試驗研究、調查及總結工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參考國內外有關規范標準,制訂了本標準。本標準共7章,主要技術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定;4材料;5混凝土結構構件設計;6構造規定;7施工及驗收;附錄AHG6/C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技術條件;附錄B鋼筋連接套筒尺寸及允許偏差。安徽吾興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單位承諾對本標準的內容和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負責,并承諾所提供的材料真實。本標準編制、生產、應用等與本標準相關的事項、涉及的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已獲得相關權利人的授權許可。本標準涉及相關專利使用,本標準的發布機構對專利的真實性、有效性和范圍無任何立場。該專利持有人已向本標準的發布機構承諾,愿意同任何申請人在合理、無歧視的條款和條件下,就專利授權許可進行談判。相關信息可以通過以下聯系方式獲得:專利:201811474120.X一種635MPa級新型熱軋鋼筋用鋼專利持有人:安徽吾興新材料有限公司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綠地中心E座2408室電話標準由北京土木建筑學會負責管理,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吾興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具體內容的解釋。請各單位在使用本標準過程中,結合工程實踐總結經驗并積累資料,及時將意見和有關資料反饋至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62號郵政編碼:100045聯系電話88043384/68023484郵箱:bjtmjzxh@163.com本標準編制單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審查人主編單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吾興新材料有限公司參編單位:清華大學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主要起草人:劉明學魏滔鍇甄偉紀曉東孫海林劉國友李仕全孫巖波鄭群張曼王威黃華主要審查人:任慶英王亞勇柯長華錢稼茹郁銀泉陳彬磊劉航前言 2術語和符號 22.1術語 22.2符號 3基本規定 4材料 4.1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 64.2鋼筋連接套筒 84.3混凝土 5混凝土結構構件設計 5.1一般規定 5.2結構分析與極限狀態計算 115.3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 125.4抗震設計 6構造規定 6.1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6.2鋼筋的錨固 6.3鋼筋的連接 206.4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 227施工及驗收 247.1一般規定 247.2鋼筋加工與安裝 257.3質量驗收 27附錄A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技術條件 30A.1主要技術要求 30A.2檢驗項目 35A.3試驗方法 36A.4檢驗規則 37A.5鋼筋標志 39附錄B鋼筋連接套筒尺寸及允許偏差 40本標準用詞說明 42本標準引用標準名錄 43條文說明 4611.0.1為貫徹執行國家綠色發展、節能環保的技術經濟政策要求,規范635MPa級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做到安全適用、經濟合理、技術可靠,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采用635MPa級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建筑與構筑物的設計、施工與驗收,不適用于輕骨料混凝土結構、特種混凝土結構以及需做疲勞驗算構件的設計、施工與驗收。1.0.3采用635MPa級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設計、施工與驗收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行業有關標準的規定。22.1.1635MPa級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635MPanewhigh-strengthhot-rolledribbedbars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技術條件,屈服強度標準值為635MPa,鋼筋牌號為HG6/C、HG6E/C,橫截面為圓形、表面帶肋的高強鋼筋,采用控軋控冷工藝,按熱軋狀態交貨,其金相組織主要是鐵素體加珠光體,不得有回火馬氏體組織等影響使用性能的其他組織存在。簡稱新型高強鋼筋。2.1.2鋼筋牌號designationsofbarsHG6/C、HG6E/C—表示屈服強度標準值為635MPa級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牌號,HG6E/C還需符合抗震性能指標要求;其中H表示熱軋(hotrolled),G6表示635MPa級高強鋼筋,E表示地震(earthquake),C表示耐氯離子腐蝕(chloridecorrosionresistance)。2.1.3套筒coupler用于傳遞鋼筋軸向拉力或壓力的鋼筋機械連接用鋼套管。2.1.4錨固板anchorageplateforrebar3設置于鋼筋端部用于鋼筋錨固的承壓板。2.2.1材料指標fyk——鋼筋的屈服強度標準值fstk——鋼筋的極限強度標準值fy——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y——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Es——鋼筋的彈性模量δ——鋼筋的斷后伸長率δgt——鋼筋的最大力總延伸率Asgt——機械連接接頭的最大力下總伸長率ft——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L——機械連接接頭長度p——機械連接接頭螺絲的螺距2.2.2系數ζa——錨固長度修正系數ζaE——抗震錨固長度修正系數4wmax——最大裂縫寬度wlim——最大裂縫寬度限值wpmax——采用防腐蝕措施(protectivemeasures)的鋼筋混凝土構件最大裂縫寬度(mm)max——防腐蝕措施(protectivemeasures)對鋼筋混凝土構件裂縫寬度的影響系數53.0.1正截面受力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的縱向受拉鋼筋宜采用新型高強鋼筋,構件受剪、受扭、受沖切時也可采用新型高強鋼3.0.2新型高強鋼筋應滿足強度、延性、螺紋套絲加工可行性等要求。3.0.3新型高強鋼筋的連接方式宜采用機械連接,采取可靠措施時可采用焊接連接或綁扎搭接連接。3.0.4當進行鋼筋代換時,應按照鋼筋受拉強度設計值相等的原則換算,除承載力、裂縫寬度滿足設計要求以外,尚應滿足最小配筋率、鋼筋間距、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鋼筋錨固長度、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搭接長度及抗震設計等構造要求。3.0.5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構件設計、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耐久性設計、構造規定、防連續倒塌設計原則等,均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規范標準的規定。64.1.1新型高強鋼筋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規定外,尚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定。4.1.2新型高強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具有不小于95%的保證率。新型高強鋼筋的屈服強度標準值fyk、極限強度標準值fstk應按表4.1.2采用。表4.1.2新型高強鋼筋強度標準值(N/mm2)fykfstk4.1.3新型高強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y、抗壓強度設計值f'y應按表4.1.3采用。同一截面上同一方向受力鋼筋宜采用同一牌號鋼筋。當構件中配有不同種類的鋼筋時,每種鋼筋應采用各自的強度設計值。鋼筋混凝土軸心受壓構件縱向鋼筋采用新型高強鋼筋時,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f'y應取400N/mm2;全7高采用約束箍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縱向鋼筋采用新型高強鋼筋時,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f'y宜取550N/mm2。橫向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yv應按表4.1.3中fy的數值采用;但用作受剪、受扭、受沖切承載力計算時,應取360N/mm2。表4.1.3新型高強鋼筋強度設計值(N/mm2)fyf'y4.1.4新型高強鋼筋最大力總延伸率δgt不應小于表4.1.4規定的數值。表4.1.4新型高強鋼筋最大力總延伸率限值(%)4.1.5新型高強鋼筋彈性模量Es應按表4.1.5采用。表4.1.5新型高強鋼筋的彈性模量(N/mm2)Es4.1.6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的框架梁柱和斜撐構件(含梯段),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新型高強鋼筋時,新型高強鋼筋的材料力學性能應符合下列要求:81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2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3鋼筋的最大力總延伸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4.1.7防空地下室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在人防動荷載和靜荷載同時作用或人防動荷載單獨作用下,新型高強鋼筋材料強度綜合調整系數取1.1。4.2.1鋼筋連接套筒除應符合本節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的有關規定。4.2.2鋼筋連接套筒材質宜采用45號優質碳素結構鋼或合金結構鋼無縫鋼管,采用冷加工工藝成型的套管應進行退火處理,鋼管強度值和斷后伸長率應滿足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4.2.3鋼筋連接套筒應保持原材料的金相組織,不應采用淬火等熱處理工藝提高強度。4.2.4鋼筋連接套筒性能等級及力學性能指標等除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和《鋼筋機械連接9套筒》JG/T163的相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1鋼筋直螺紋連接套筒實測受拉承載力不應小于被連接新型高強鋼筋極限強度標準值fstk的1.1倍;2咬合螺紋絲扣數量(L/p)宜大于11,L為機械連接接頭長度,p為螺絲的螺距。4.2.5鋼筋連接套筒表面應刻印清晰、持久的標識,套筒的標識應由名稱代號、型式代號、鋼筋強度級別代號、鋼筋公稱直徑代號、廠家代號及生產批號組成。4.2.6鋼筋直螺紋連接宜采用鋼筋剝肋滾壓直螺紋連接工藝,連接用套筒宜采用六棱角形直螺紋套筒,圓套筒表面通過擠壓“細晶強化”處理,形狀、尺寸及允許偏差等應符合本標準附錄B的相關規定。4.3.1混凝土的強度標準值、強度設計值、彈性模量及耐久性等相關技術指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相關規定。4.3.2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構件,梁、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5;墻、柱、斜撐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40。4.3.3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水平構件,其混凝土宜具有低收縮性性能。5.1.1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構件,當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時,除應符合本章的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規范標準的相關規定。5.2.1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和抗震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相關規定。5.2.2對于正截面受力混凝土構件中受壓區的新型高強鋼筋,可根據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2010年版)的有關規定,在受壓區邊緣達到混凝土極限應變時,換算受壓區鋼筋應力。5.2.3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連續梁與連續單向板,可采用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進行計算分析。當采用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構件承載力應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要求且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2連續梁支座或節點邊緣截面的負彎矩調幅幅度不宜大于25%;彎矩調整后的梁端截面相對受壓區高度不應超過0.35,且不宜小于0.10。3連續板的負彎矩調幅幅度不宜大于20%。5.3.1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及最大裂縫寬度限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相關規定。5.3.2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鋼筋混凝土受拉、受彎和偏心受壓構件及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和受彎構件,按荷載標準組合或準永久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的最大裂縫寬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wpmax=βpwwmax(5.3.2-1)式中:wpmax——采用防腐蝕措施的鋼筋混凝土構件最大裂縫寬度(mmwmax——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計算的鋼筋混凝土構件最大裂縫寬度(mmβpmax——防腐蝕措施對鋼筋混凝土構件裂縫寬度的影響系數,可按本標準5.3.3條的規定取用,當多于一項時,可按連乘計算,但不應小于0.7。5.3.3防腐蝕措施對鋼筋混凝土構件裂縫寬度的影響系數βpmax應按下列規定取用:1當采用鋼纖維混凝土時取1-βcwλf,βcw為鋼纖維對鋼筋鋼纖維混凝土構件裂縫寬度的影響系數,可按《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JG/T465-2019第6.1.7條的規定確定,λf為鋼纖維含量特征值,可按《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JG/T465-2019第4.2.4條的規定確定;2梁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2010(2024年版)第9.2.15條有關規定采用表層鋼筋網片時取0.7;3采用耐氯離子腐蝕HG6/C、HG6E/C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時取0.85。5.3.4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受彎構件的撓度限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相關規定。5.4.1梁、柱、支撐及抗震墻邊緣構件,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新型高強鋼筋時宜采用HG6E/C鋼筋;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的框架梁柱和斜撐構件(含梯段)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新型高強鋼筋時應采用HG6E/C鋼筋,其強度和最大力總延伸率的實測值應符合本標準4.1.6條的相關規定。5.4.2抗震設計時,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框架梁,計入受壓鋼筋的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頂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梁端箍筋的加密區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等應符合現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相關規定。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2%。當框架梁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1.8%時,梁端加密區箍筋直徑應比現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表6.3.3中箍筋最小直徑增大2mm。5.4.3抗震設計時,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框架柱和框支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每一側的配筋率、縱向鋼筋配置方式、縱向鋼筋間距,箍筋配置等應符合現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相關規定。5.4.4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框架柱、框支柱及抗震墻,其軸壓比不應大于現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規定的限值。軸壓比的計算方法應符合現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相關規定。5.4.5混凝土轉換結構的轉換梁縱向鋼筋采用新型高強鋼筋時,最小配筋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規定。5.4.6抗震墻兩端及洞口兩側應設置邊緣構件,邊緣構件采用新型高強鋼筋時,其構造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相關規定。5.4.7框架邊柱、角柱及抗震墻端柱在地震組合下處于小偏心受拉時,柱內新型高強縱向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應比計算值增加25%。5.4.8梁、柱及梁柱節點核心區的箍筋構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相關規定。5.4.9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建筑,抗震等級為特一級的鋼筋混凝土構件應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相關規定,框架梁柱節點宜采用鋼纖維混凝土。5.4.10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新型高強縱向受力鋼筋的抗震錨固長度和抗震搭接長度除應符合本標準第6.2節和6.3節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有關規定。5.4.11框架梁、柱及抗震墻邊緣構件采用的新型高強縱向鋼筋不應與箍筋、拉筋、預埋件等焊接。6.1.1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滿足以下要求:1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2設計工作年限為50年的混凝土結構,最外層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相關規定;設計工作年限為100年的混凝土結構,最外層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設計工作年限為50年的混凝土結構保護層的1.4倍;3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滿足混凝土構件耐久性能及防火性能要求。6.1.2新型高強鋼筋連接件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相關規定,且不應小于0.75倍鋼筋最小保護層厚度和15mm的較大值。必要時可對連接件采取防銹措施。連接件的橫向凈間距不宜小于25mm。6.2.1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新型高強受拉鋼筋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要求:1基本錨固長度應按下式計算:式中:lab——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mmfy——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ft——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有關規定采用;當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C60時,按C60取值;d——錨固鋼筋的直徑(mm2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應根據錨固條件按下式計算,且不應小于200mm:la=ζalab(6.2.1-2)式中:la——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mm);ζa——錨固長度修正系數,按《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規定取用。梁柱節點中新型高強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構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和《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及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等相關規定。3當錨固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大于5d時,錨固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鋼筋,其直徑不應小于d/4;對梁、柱、斜撐等構件間距不應大于5d,對板、墻等平面構件間距不應大于10d,且均不應大于100mm,此處d為錨固鋼筋的直徑。6.2.2新型高強鋼筋的錨固長度計算和構造要求,抗震設計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相關規定,高層建筑尚應符合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的相關規定。6.2.3新型高強鋼筋采用鋼筋錨固板錨固時,錨固板的設計及安裝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和《鋼筋錨固板應用技術規程》JGJ256的規定。新型高強受拉鋼筋的錨固采用錨固板時,應進行錨固板與新型高強受拉鋼筋的受拉承載力試驗,鋼筋錨固板試件的極限拉力不應小于鋼筋達到極限強度標準值時的拉力fstkAs,其中,fstk為鋼筋極限強度標準值,As為鋼筋截面面積。6.2.4當新型高強縱向受拉鋼筋末端采用彎鉤或機械錨固措施時,包括彎鉤或錨固端頭在內的錨固長度(投影長度)可取為基本錨固長度lab的60%。彎鉤和機械錨固的形式及技術要求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規定。6.3.1新型高強鋼筋的連接宜采用機械連接或套筒灌漿連接,可采用焊接連接或綁扎搭接連接。混凝土結構中受力鋼筋的連接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在同一根受力鋼筋上宜少設接頭。6.3.2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構件的新型高強縱向受力鋼筋不得采用綁扎搭接。其他構件的新型高強縱向受力鋼筋采用綁扎搭接時,受拉鋼筋直徑不宜大于14mm,受壓鋼筋直徑不宜大于16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40,體積配箍率不宜低于1%。鋼筋的綁扎搭接連接設計應滿足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規定。6.3.3直徑16mm及以上的新型高強受力鋼筋的連接宜采用機械連接,鋼筋機械連接的連接區段長度應按35d計算,d為連接鋼筋的較小直徑。新型高強縱向受力鋼筋的機械連接接頭宜相互錯開,鋼筋機械連接的設計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混凝土結構及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相關規定。6.3.4新型高強鋼筋采用套筒灌漿連接時,連接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及行業標準《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技術規程》JGJ355的規定。6.3.5當施工現場因條件受限,構件的新型高強鋼筋必須采用焊接連接時,應滿足以下規定:1新型高強鋼筋焊接連接應采用電弧焊接,宜采用單面搭接焊接、幫條焊接和閃光焊接等,有要求時也可采用雙面搭接焊接,單面搭接長度≥10d、雙面搭接長度≥5d,幫條長度和搭接長度相同;2電弧焊接連接宜用于直徑不小于16mm的受力鋼筋的連接,應按《鋼筋焊接接頭試驗方法標準》JGJ27規定執行,滿足《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中相關評定規定;3在鋼筋工程焊接開工之前,參與該項工程施焊的焊工必須進行現場條件下的焊接工藝試驗,應經試驗合格后,方可批準焊接生產,注意電焊條必須選用E5015或E5016(即J506)電焊條;4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40,體積配箍率不低于1%。6.4.1新型高強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ρmin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和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的規定。6.4.2鋼筋混凝土構件中新型高強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不應小于表6.4.2規定的數值。表6.4.2新型高強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受力類型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0.50一側縱向鋼筋0.20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0.20和45ft/fy的較大值注:1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C60以上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時,應按表中規定增加0.10;4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后的6.4.3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縱向鋼筋應符合下列要求:1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6.4.3的規定,同時每一側的配筋率不應小于0.2%;2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配筋率不應大于5%。柱的縱向鋼筋宜對稱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縱向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00mm。當按一級抗震等級設計,且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時,柱每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表6.4.3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7.1.1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除應符合本標準規定外,尚應符合《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和《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規定。7.1.2新型高強鋼筋牌號和規格應按設計文件的規定采用。當需做變更時,應經設計單位同意,并辦理設計變更文件。7.1.3新型高強鋼筋性能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定。鋼筋的公稱直徑、公稱橫截面面積、理論重量應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規定。7.1.4鋼筋在制作、運輸、存放及施工過程中,應采取可以避免鋼筋混淆、銹蝕或損傷的措施。鋼筋應按牌號和規格分開堆放,并設有明顯標識,注明產地、牌號、規格、數量、復試報告單編號、檢驗狀態等。7.1.5施工中發現新型高強鋼筋脆斷或力學性能顯著不正常等現象時,應停止使用該批鋼筋,并應對該批鋼筋進行化學成分檢驗或其他專項檢驗。7.1.6新型高強鋼筋連接套筒應刻有標識;應按相關要求進行連接套筒的產品檢驗,具有有效的型式檢驗報告。7.1.7在混凝土澆筑前,應進行鋼筋隱蔽工程驗收,其內容包括:1縱向受力鋼筋的牌號、規格、數量、位置等;2鋼筋的連接方式、接頭位置、接頭質量、接頭面積百分率、搭接長度、錨固方式及錨固長度;3箍筋、橫向鋼筋的牌號、規格、數量、間距,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及直段長度;4預埋件的規格、數量、位置等。7.2.1新型高強鋼筋加工宜在常溫狀態下進行,加工過程中不應對鋼筋進行加熱;鋼筋應一次彎折到位,不得反復彎折。7.2.2新型高強鋼筋應采用不具有延伸功能的機械設備調直。鋼筋調直過程中不應損傷帶肋鋼筋的橫肋。鋼筋調直后應平直、無局部彎折。鋼筋不得采用冷拉方法提高強度。7.2.3新型高強鋼筋彎折的彎弧內直徑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直徑為28mm以下時,彎弧內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6倍;2當直徑為28mm及以上時,彎弧內直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7倍;7.2.4新型高強鋼筋機械連接應符合下列規定:1加工鋼筋接頭的操作人員應經專業培訓合格后上崗;2進行連接施工前應進行工藝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3直螺紋接頭的鋼筋絲頭宜滿足6f級精度要求,精度要求可按《普通螺紋公差》GB/T197中的相關規定;應采用專用直螺紋量規檢驗,通規應能順利旋入并達到要求的擰入長度,止規旋入不得超過3p,p為螺距。4直螺紋絲扣的加工端頭應平齊,無毛刺;直螺紋中間應無斷絲扣現象;絲扣的有效長度應不小于套筒長度的1/2加1mm;加工完的直螺紋應加塑料帽保護。5新型高強鋼筋各種規格機械連接接頭的應用范圍、工藝要求、套筒材料及質量要求等應符合現行《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相關規定。6機械連接接頭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和本標準第6.1.2條的規定;接頭之間的橫向凈距不宜小于25mm。7.2.5新型高強鋼筋安裝應采用定位件固定鋼筋位置,保證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符合設計要求和本標準第6.1.1條的規定;定位件應具有足夠的承載力、剛度、穩定性和耐久性。定位件的數量、間距和固定方式,應保證鋼筋的位置偏差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的相關規定。7.2.6構件交接處的鋼筋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應保證主要受力構件和構件中主要受力方向的鋼筋位置。框架節點處梁縱向受力鋼筋宜放在柱縱向鋼筋內側;當主次梁底部標高相同,次梁下部鋼筋應放在主梁下部鋼筋之上;剪力墻中水平分布鋼筋宜放在外側,并宜在墻邊彎折錨固。7.2.7鋼筋連接方式應按設計要求和本標準6.3節相關規定執行。鋼筋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同一構件內的接頭宜分批錯開。同一截面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相關規定和設計要求。7.2.8當鋼筋采用機械錨固措施時,鋼筋錨固端的加工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采用鋼筋錨固板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錨固板應用技術規程》JGJ256的有關規定。7.3.1新型高強鋼筋進場時應按批次進行外觀質量檢查,每捆鋼筋均應有料牌標識,每批鋼筋應有質量證明文件,并應確認符合鋼筋訂貨的牌號。鋼筋外觀應無損傷,表面不得有裂紋、油污、顆粒狀或片狀老銹,外觀質量不合格的不得使用。7.3.2新型高強鋼筋進場時,應按本標準附錄A.4.3分批次抽取試件進行檢驗,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檢驗項目應包括屈服強度、抗拉強度、伸長率、彎曲性能和單位長度重量偏差檢驗,檢驗結果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定。2抽樣數量應按進場批次和產品的抽樣檢驗方案確定,檢驗方法應符合《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和《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規定。3鋼筋的復驗與判定應符合GB1499的規定。鋼筋的重量偏差項目不應重新取樣進行復驗。7.3.3鋼筋連接套筒進場時,供應商應出具相應規格有效的型式檢驗報告,應有防銹措施和質量證明文件。檢查套筒外表面標識,并按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的有關規定檢查套筒外觀尺寸和抗拉強度的檢驗。鋼筋連接套筒尺寸及允許偏差應按本標準附錄B執行。7.3.4現場新型高強鋼筋的連接接頭采用全數檢查。檢查鋼筋連接方式、接頭位置應符合設計和施工方案的要求。7.3.5鋼筋機械連接接頭的外觀質量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有關規定。螺紋連接接頭應檢驗擰緊扭矩值,擠壓接頭應量測壓痕直徑。施工過程中應保護成品質量,未經允許,不得隨意彎曲。7.3.6新型高強鋼筋機械連接接頭的力學性能、彎曲性能檢驗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有關規定。接頭試件應從工程實體截取,現場截取抽樣試件后,原接頭位置鋼筋可采用同等規格的鋼筋進行綁扎或焊接連接。7.3.7新型高強受力鋼筋的安裝位置、保護層厚度、鋼筋的錨固應符合設計要求和本標準第6.1節、第6.2節的規定。鋼筋安裝位置的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應滿足《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規定。7.3.8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子分部的質量驗收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有關規定執行。A.1.1鋼筋的牌號和化學成分1鋼的牌號、化學成分和碳當量(熔煉分析)應符合表A.1.1的規定。根據需要,鋼中還可加入V、Nb、Ti等元素。其中在已有牌號后加“E”表示抗震鋼筋。表A.1.1化學成分及碳當量(熔煉分析)要求CPS2碳當量Ceq(%)值可按下式計算:Ceq=C+Mn/6+(Cr+V+Mo)/5+(Cu+Ni)/153鋼的化學成分允許偏差應符合GB/T222《鋼的化學成分允許偏差》的規定。碳當量Ceq的允許偏差為+0.03%。4鋼中的氮含量不應大于0.012%。供方若能保證,可不做分析。鋼中若有足夠數量的氮結合元素,含氮量的限制可適當放寬。5鋼中銅的各殘余含量不應大于0.30%,且總量不應大于0.6%。經需方同意,銅的殘余含量可不大于0.35%。A.1.2鋼筋的力學性能1交貨狀態的力學性能應符合表A.1.2的規定。表A.1.2力學性能要求ReL(MPa)Rm(MPa)Rom//RoeLδRoeL/ReL//2對于沒有明顯屈服強度的鋼筋,屈服強度ReL可采用規定塑性延伸強度Rp0.2代替。3本標準表A.1.2中已有牌號上加“E”的鋼筋,該類鋼筋應滿足下列要求:1)鋼筋實測抗拉強度與實測屈服強度之比Rom//RoeL不應小于1.25;2)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本標準表A.1.2規定的屈服強度特征值的比值ReL0/ReL不應大于1.30;3)鋼筋的最大力總延伸率δgt不應小于9%。值;δgt為鋼筋標準中熱軋帶肋鋼筋的斷后伸長率,即鋼筋拉斷后在拼接斷口兩旁5倍直徑的長度范圍內測量所得的伸長率。A.1.3工藝性能A.1.3.1彎曲性能應符合表A.1.3的要求,按表A.1.3規定的彎芯直徑彎曲180°后,鋼筋受彎曲部位表面不得產生裂紋。表A.1.3彎曲性能A.1.3.2根據需方要求可進行反向彎曲性能試驗;反向彎曲試驗的彎芯直徑比彎曲試驗相應增加1d,先正向彎曲90°,再反向彎曲20°;經反彎試驗后,鋼筋受彎曲部位表面不得產生裂紋。A.1.4機械連接方式A.1.4.1公稱直徑不小于16mm的鋼筋推薦采用機械連接方式進行連接。A.1.4.2鋼筋機械連接接頭應根據其抗拉強度、殘余變形以及高應力和大變形條件下反復拉壓性能的差異,分為下列三個等級:I級:接頭抗拉強度等于被連接鋼筋實際抗拉強度或不小于1.10倍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殘余變形小并具有高延性及反復拉壓性能。Ⅱ級:接頭抗拉強度不小于被連接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殘余變形較小并具有高延性及反復拉壓性能。Ⅲ級:接頭抗拉強度不小于被連接鋼筋屈服強度標準值的1.25倍,殘余變形較小并具有高延性及反復拉壓性能。A.1.4.3I級、Ⅱ級、Ⅲ級接頭的抗拉強度應符合表A.1.4.4的規定。A.1.4.4I級、Ⅱ級、Ⅲ級接頭應能經受規定的高應力和大變形反復拉壓循環,且在經歷拉壓循環后,其抗拉強度仍應符合表A.1.4.4的規定。表A.1.4.4接頭的抗拉強度f或≥1.10fstk斷于接頭fθmst≥fstkfθmst≥1.25fyk測值;fstk——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fyk為鋼筋屈服套筒、套筒縱向開裂或鋼筋從套筒中拔出以及A.1.4.5I級、Ⅱ級、Ⅲ級接頭的變形性能應符合表A.1.4.5的規定。表A.1.4.5接頭的變形性能伸μμμμ>32)μμAsgt≥6.0Asgt≥6.0Asgt≥3.0壓μμ8≤0.6μ4≤0.3且μ8≤0.6μ4≤0.6大變形反復拉壓i(i=4,8,20)次后的殘余變形;接頭當頻遇荷載組合下,構件中鋼筋應力明顯高于0.6fyk時,設計部門可對單向拉伸殘余變形μo加A.1.5金相組織鋼筋的金相組織應主要是鐵素體加珠光體,基圓上不應出現回火馬氏體組織。鋼筋宏觀金相、截面維氏硬度、微觀組織應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規定。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規定。A.2.1鋼筋出廠時按批進行檢驗,每批鋼筋的檢驗項目、取樣數量、取樣方法和試驗方法應符合表A.2.1的規定。表A.2.1鋼筋的檢驗項目、取樣數量、取樣方法和試驗方法1122324252678/9/5注:對化學成分試驗結果有爭議時,仲裁試A.3.1試樣的一般規定1除非另有協議,試樣應從符合交貨狀態的鋼筋產品上截2拉伸、彎曲、反向彎曲試驗試樣不允許進行車削加工;3人工時效:測定反向彎曲和疲勞試驗性能指標時,采用下列工藝條件:加熱試樣到100℃,在100℃±10℃溫度下保溫不少于30min,然后在靜止的空氣中自然冷至室溫。A.3.2拉伸、彎曲、反向彎曲試驗1拉伸、彎曲、反向彎曲試驗試樣不允許進行車削加工;2計算鋼筋強度用截面面積采用公稱橫截面面積;3反向彎曲試驗時,經正向彎曲后的試樣,應在100℃±10℃溫度下保溫不少于30min,經自然冷卻后再反向彎曲。當供方能保證鋼筋人工時效后的反彎性能時,正向彎曲后的試樣亦可在室溫下直接進行反向彎曲。A.3.3尺寸測量1帶肋鋼筋內徑的測量應精確到0.1mm;2帶肋鋼筋縱肋、橫肋高度的測量采用測量同一截面兩側縱肋、橫肋中心高度平均值的方法,即測取鋼筋最大外徑,減去該處內徑,所得數值的一半為該處肋高,應精確到0.1mm;3帶肋鋼筋橫肋間距采用測量平均肋距的方法進行測量,即測取鋼筋一面上第1個與第11個橫肋的中心距離,該數值除以10即為橫肋間距,應精確到0.1mm。A.3.4重量偏差的測量1測量鋼筋重量偏差時,試樣應從不同根鋼筋上隨機截取,試樣數量不少于5支,每支試樣長度不小于500mm;長度應逐支測量。應精確到1mm。測量試樣總重量時,應精確到不大于總重量的1%;2鋼筋實際重量與公稱重量的偏差(%)應按下式計算:樣總長度ⅹ理論重量)ⅹ100%。A.3.5檢驗結果的數值修約與判定應符合《冶金技術標準的數值修約與檢驗數值的判定原則》YB/T081的規定。A.4.1鋼筋的檢驗分為特征值檢驗和交貨檢驗A.4.2特征值檢驗要求1特征值檢驗適用于下列情況:1)供方對產品質量控制的檢驗;2)需方提出要求,經供需雙方協商一致的檢驗;3)第三方產品認證及仲裁檢驗。2特征值檢驗應按《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規定執行。A.4.3交貨檢驗要求1交貨檢驗適用于鋼筋驗收批的檢驗。2組批規則要求:1)鋼筋應按批進行生產、檢查和驗收,每批應由同一爐號、同一牌號、同一品種、同一規格的鋼筋組成;每批重量不大于60t;超過60t的部分,每增加40t(或不足40t的余數),增加一個拉伸試驗試樣和一個彎曲試驗試樣;2)允許由同一牌號、同一冶煉方法、同一澆注方法的不同爐號組成混合批,但各爐號含碳量之差不大于0.02%,含錳量之差不大于0.15%;混合批的重量不大于60t。3鋼筋的檢驗項目和取樣數量應符合表A.2.1和A.4.3條第2款第1項的規定;4各檢驗項目的檢驗結果應符合A.1節的有關規定;5鋼筋的復檢與判定應符合《鋼及鋼產品交貨一般技術要求》GB/T17505的規定。A.5.1新型高強鋼筋在生產過程中應在其表面軋制牌號標志。A.5.2鋼筋的表面標志應包括下列內容:1鋼筋牌號標志和公稱直徑毫米數字,還可軋上經注冊的廠名或商標。2鋼筋牌號以阿拉伯數字或阿拉伯數字加英文字母表示,HG6/C、HG6E/C分別以、E表示。公稱直徑毫米數以阿拉伯數字表示。3標志應清晰明了,標志的尺寸由供方按鋼筋直徑大小作適當規定,與標志相交的橫肋可以取消。A.5.3新型高強鋼筋標志的圖例。B.0.1新型高強鋼筋連接直螺紋套筒尺寸及允許偏差見表表B.0.1直螺紋套筒尺寸及允許偏差規格角±0.2±0.3B.0.2新型高強鋼筋連接當采用圓柱形直螺紋套筒時,其尺寸及允許偏差應符合表B.0.2的規定,其形狀見如下圖示。表B.0.2圓柱形直螺紋套筒的尺寸允許偏差±1.0±0.50圖B.0.2套筒形狀示意圖1為了便于在執行本標準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詞: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允許時首先這樣做的詞: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2本標準指定應按其它有關標準、規范執行時,寫法為:“應按……執行”或“應符合……的規定”。1《鋼的化學成分允許偏差》GB/T2222《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方法》GB/T2283《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4《鋼筋混凝土用鋼第3部分:鋼筋焊接網》GB/T1499.35《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6《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范》GB550037《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8《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9《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10《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11《既有建筑鑒定與加固通用規范》GB5502112《既有建筑維護與改造通用規范》GB5502213《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14《工程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15315《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1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17《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18《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19《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20《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21《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22《混凝土結構用成型鋼筋》JG/T22623《鋼筋錨固板應用技術規程》JGJ25624《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1425《冶金技術標準的數值修約與檢測數值的判定原則》YB/T08126《鋼筋混凝土用耐蝕鋼筋》GB/T3395327《構筑物抗震設計規范》GB5019128《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JG/T465TechnicalspecificatioNewhigh-strengthhot-1.0.1近年來隨著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強高強鋼筋的推廣應用,我國高強鋼筋的產量和增長率以及高強鋼筋產量占鋼筋年產量的比例呈逐年增長的態勢,住建部等多部委均強調或規定了優先使用高強鋼筋,淘汰Ⅱ級及以下強度鋼筋。本標準中牌號HG6/C、HG6E/C的鋼筋即為屈服強度635MPa級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簡稱新型高強鋼筋)的推廣應用,可以推動鋼鐵“減量化”應用,支撐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可以減少鋼筋消耗量,節省資源和能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建筑安全儲備;新型高強鋼筋與高強混凝土配合使用,還可以減輕結構自重、減少運輸工程量費用、避免結構構件鋼筋的密集配置、方便施工,保證工程質量。通過HG6/C、HG6E/C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推廣應用,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實現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做出貢獻;符合當前國家提倡的綠色環保、節能節材的要求,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1.0.2歐洲地區中位于非地震帶的部分國家,對鋼筋的延性要求不高,多采用500MPa級及以上的高強鋼筋。美國則是把材料與試驗協會制定的ASTMA615-2015、ASTMA706-2014和混凝土協會制定的ACI318-2014均作為現行的鋼筋使用標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共同制定了鋼筋應用規范AS/NZS4671:2001。韓國加大技術改進力度,使鋼筋等級由20世紀80年代的300MPa級升級到90年代的400MPa級,進而到21世紀的500MPa級。英國、德國位于非地震帶,對鋼筋沒有抗震方面的要求,現采用統一級別的500MPa級鋼筋。俄羅斯鋼筋直接(600MPa)級。東南亞國家主要采用460MPa級鋼筋。巴西鋼筋標準規定使用CA-50(500MPa)級和CA-60(600MPa)級鋼筋,而應用上述兩種鋼筋的建筑分別占建筑總量的80%和20%。國際上鋼筋的總體發展趨勢為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強度延性的逐步提高,使用壽命的日益增加。多個國家高強鋼筋的研發應用水平已處于世界前列,并逐步淘汰低強度鋼筋,研發升級并逐步推廣具有高強度、耐高溫、耐腐蝕等綜合性能的鋼筋,如美國的Corten鋼,日本的SUS鋼棒等。隨著我國鋼筋品種的不斷研發更新,鋼筋標準歷經了多次的修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鋼筋產業正逐步向新高度邁進。1991年,《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GB1499-1991)正式納入400MPa級鋼筋;1998年經過修訂,新增HRB500鋼筋;2007年修訂,增添了細晶粒熱軋鋼筋;2018年再次修訂,新增帶E抗震鋼筋牌號和600MPa級鋼筋。2012年,住建部和工信部正式發布《關于加快應用高強鋼筋的指導意見》,主要目標和指向是:2013年底淘汰335MPa級鋼筋;2015年底,高強鋼筋的產量多出普通鋼筋60%,使用量多出普通鋼筋30%以上;以400MPa級鋼筋為應用基礎,在超高層及大跨度建筑中率先采用500MPa級鋼筋并逐年提高其產量和使用率,逐步研發600MPa級及以上的鋼筋。我國600MPa級及以上鋼筋的研發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根據現有工程實例統計采用600MPa級高強鋼筋比HRB400、HRB500可分別大約節約33%和19%的用鋼量,既能提高建筑結構的綜合性能,又可推動鋼鐵產業的節能減排,并且豐富了鋼筋產品的層次。隨著600MPa級及以上高強鋼筋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國內目前相應的應用規范的發展卻明顯滯后。特別是對于600MPa級及以上高強鋼筋基本連接錨固性能和在結構設計中的相關規定,目前沒有形成統一規范。《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2010(2024年版)第3.9.3條指出,“普通鋼筋宜優先采用延性、韌性和焊接性較好的鋼筋;普通鋼筋的強度等級,縱向受力鋼筋宜選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標不低于HRB400級的熱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2010(2024年版)已列入強度500MPa級的鋼筋HRB500/E,《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2024取消了335MPa級鋼筋,增加了600MPa級熱軋帶肋高強鋼筋HRB600,但未列入HRB600E。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2010(2024年版)規定混凝土結構中使用普通鋼筋的最高強度等級為500MPa級。近年來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陜西省、甘肅省、江西省、安徽省、河北省、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等多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頒布了強度600MPa級及以上高強鋼筋應用的省級地方工程建設技術標準。635MPa級高強鋼筋與600MPa級高強鋼筋可同歸屬600MPa級高強鋼筋類別,兩者屈服強度標準值僅相差約5%。本標準在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2010(2024年版)的基礎上,根據有關試驗成果和理論分析,參考各地方工程建設標準,研究了有關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的試驗成果和理論分析,針對635MPa級高強鋼筋在混凝土結構工程中應用,制定了相關規定,適用于配置強度等級為635MPa、鋼筋牌號為HG6(E)/C鋼筋的普通混凝土結構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設計,除對結構有特殊或較高延性要求的,均可參照執行本標準。新型高強鋼筋可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的縱向受力鋼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中非預應力受力鋼試驗和研究表明,新型高強鋼筋在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的應用,與一般鋼筋基本相同;推薦優先用于由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控制配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的縱向受拉鋼筋。對于由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控制配筋的抗爆設計人防結構、抗倒塌設計結構、地下室結構、基礎、基坑圍護、邊坡工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的非預應力受力鋼筋,推薦采用強度等級635MPa的新型高強鋼筋,以達到節省鋼材用量的目的。強度等級為635MPa、鋼筋牌號為HG6(E)/C的新型高強鋼筋的延性、韌性以及抗震性能指標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等相關標準的規定。由于缺乏相關試驗研究,新型高強鋼筋目前還不適用于輕骨料混凝土以及需做疲勞驗算的混凝土構件。本標準包括設計、施工及驗收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對新型高強鋼筋在混凝土結構中應用的基本要求做了規定。1.0.3本標準有關新型高強鋼筋各項材料性能指標主要依據為安徽吾興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國寶武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編制發布的企業標準《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QB34/WXJ01001-2023(2023.12.01發布,2023.12.10實施)。我國對高強鋼筋的定義含400MPa、500MPa、600MPa三種強度等級,由于目前400MPa級鋼筋已廣泛使用,500MPa級鋼筋也已列入《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本標準未將其重復列入。本標準所指的新型高強鋼筋為鋼筋牌號HG6/C、HG6E/C的屈服強度635MPa級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本條文是對其在混凝土結構應用的基本要求。應用新型高強鋼筋時,除需滿足本標準的要求外,尚應符合全文強制規定的國家現行通用規范相關要求及現行國家和行業規范標準《工程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153、《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等的相關規定。本標準中引用的規范標準未寫明版本年號的均指現行有效版本。當引用的規范標準進行修訂或升級改版后,工程技術人員應根據情況判斷是否執行本標準相關條文。3.0.1新型高強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為550N/mm2,高于HRB400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360N/mm2約50%,其抗拉能力更強。在大跨度、重荷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新型高強鋼筋代替HRB400熱軋帶肋鋼筋,能夠節約鋼材,經濟效益顯著。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2010(2024版)第4.2.3條規定,當用作受剪受扭、受沖切承載力計算時,鋼筋強度取值大于360N/mm2時,應取360N/mm2,新型高強鋼筋用于受剪、受扭、受沖切鋼筋,可增加安全儲備,但不能充分發揮新型高強鋼筋的強度優勢,宜選用較低強度級別的鋼筋。3.0.3目前工地上普遍采用的機械連接和綁扎搭接連接均能滿足鋼筋接頭的相關要求。新型高強鋼筋因自身材料強度高,搭接連接時直徑不宜過大以避免出現搭接連接長度過長從而導致材料浪費,不利于節約,因此建議可采用綁扎搭接連接。考慮到新型高強鋼筋強度高,焊接作業受工人操作技能熟練程度、天氣等因素影響較大,萬一出現焊接質量問題,對構件承載能力影響太大,所以連接形式宜優選機械連接。采取工藝評定能保證焊接質量時也可焊接。3.0.4鋼筋代換是設計和施工中常遇到的情況。鋼筋代換除應滿足等強代換的原則外,尚應綜合考慮不同牌號鋼筋的性能差異對裂縫寬度、最小配筋率、抗震構造要求等的影響,并應滿足最小配筋率、鋼筋間距、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錨固長度、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及搭接長度等的要求。應該注意的是,鋼筋替換后鋼筋受拉承載力不應高于原設計的鋼筋受拉總承載能力設計值太多,以免造成薄弱部位的轉移,以及構件發生混凝土壓碎,剪切破壞等脆性破壞。施工時要求鋼筋代換,應經設計同意并取得設計變更文件。3.0.5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構件設計,施工和驗收必須符合相關規范標準的規定,特別是全本強制通用規范的規定。4.1.2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規定,要求鋼筋標準強度的保證率不應小于95%,本條給出了HG6/C新型高強鋼筋的屈服強度標準值(特征值)、抗拉強度標準值(特征值)等設計參數。4.1.3新型鋼筋的強度設計值由強度標準值除以材料分項系數s得到,為了適當提高安全儲備,Ys取1.15,故新型高強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取550N/mm2。新型高強鋼筋與其他牌號鋼筋混合使用會導致構造措施、計算分析混亂,本條明確:同一截面上同一方向受力鋼筋宜采用同一牌號鋼筋。鋼筋混凝土軸心受壓構件新型高強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取400N/mm2,與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一致。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第6.3.6條文說明中明確:全高采用符合箍筋肢距、間距和直徑要求的箍筋對框架柱混凝土約束,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混凝土的受壓極限變形能力。混凝土的受壓極限變形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受壓區鋼筋均能達到甚至超過屈服應變,其強度得到了充分利用。安徽寰宇建筑設計院朱華教授級高工、陳安英博士研究團隊課題組做了635MPa級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數十組梁的受彎試驗和數十組柱子的偏壓、軸壓試驗,合肥工業大學2018年完成的19根偏心受壓柱承載力試驗,驗證了635MPa級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混凝土中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從試驗構件的受力機理與破壞形態來看,構件在試驗過程中沒有異常。試驗研究結論表明,偏心受壓構件受壓鋼筋均能達到甚至超過屈服應變,因而其強度得到了充分利用。實測受壓邊緣混凝土極限壓應變在0.003~0.005之間,多數超過0.0033,因而受壓鋼筋多數能夠屈服。試驗研究結論表明:1梁等受彎構件受拉區鋼筋強度設計值取550N/mm2、受壓區鋼筋強度設計值取435N/mm2;2對于鋼筋受剪、受扭、受沖切設計取值360N/mm2,由于高強鋼筋并未能在這些受力條件下充分發揮作用,也和國內相關標準取值一致。當用作圍箍約束混凝土的間接配筋時,橫向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yv可不受此限制。3對于大偏心受壓構件的受拉一側,鋼筋應力能夠充分發揮,鋼筋按抗拉強度設計值取550N/mm2。新型高強鋼筋偏心受壓構件和梁等受彎構件受壓區鋼筋強度設計值參照《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與HRB500鋼筋取值一致,為435N/mm2。4.1.4本條明確了對新型高強鋼筋延性的要求,將最大力總延伸率作為控制鋼筋延性的指標,尤其對于縱向鋼筋,最大力總延伸率是控制鋼筋延性的重要性能指標。同時新型高強鋼筋在最大力總延伸率大于9%的要求,與《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對鋼筋最大力總延伸率的要求相一致。4.1.5新型高強鋼筋彈性模量與《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中HRB500鋼筋取值一致,為2.00×105N/mm2,新型高強鋼筋材性試驗結果也驗證了上述取值。4.1.6新型高強鋼筋除應符合表4.1.2的規定外,本條規定了考慮抗震時的要求。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目的是當構件出現較大塑性變形或塑性鉸后,鋼筋仍具有必要的強度潛力,即塑性鉸處有足夠的轉動能力與耗能能力,保證構件的基本抗震承載力;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0,目的是在保證“強柱弱梁”、“強剪弱彎”設計要求的同時,不因鋼筋屈服強度離散性過大而受到影響;鋼筋最大力總延伸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0%,主要為了保證在抗震大變形條件下,要求框架柱、框架梁、框支柱、框支梁、伸臂桁架的斜撐、樓梯的梯段縱向鋼筋具有足夠的延性和塑性變形能力,與《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相關要求一致。4.1.7李磊等“新型高強鋼筋動態拉伸力學性能研究”表明,高強鋼筋的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隨應變率的增加均有提高的趨勢,強度低的鋼筋提高比例較大,強度高的鋼筋提高比例較小,屈服強度的提高比例大于抗拉強度的提高比例,強屈比略減小或基本不變;對于HTRB630和HTRB700鋼筋,其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的動態增長因子為1.05左右。東南大學2024年9月提供的《HG6(E)/C高強鋼筋動態力學性能試驗報告》表明,HG6(E)/C鋼筋在541.25/s應變率時動態屈服強度為907.84MPa,動力系數為1.36,在1應變率時動態屈服強度為969.95MPa,動力系數為1.46,HG6(E)/C高強鋼筋的動態屈服強度與應變率表現出較好的正相關性;綜合考慮相關規范中HRB400、HRB500等鋼筋在動荷載作用下材料綜合調整系數,HG6(E)/C在動荷載作用下材料強度綜合調整系數可取為1.1。綜上,HG6(E)/C動態力學性能較HTRB630和HTRB700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20052023年版)中規定:HRB400鋼筋在動荷載作用下材料綜合調整系數取1.20,HRB500鋼筋在動荷載作用下材料綜合調整系數取1.15和1.10;因此本條文建議新型高強鋼筋在動荷載作用下材料強度綜合調整系數取1.1。4.2.2新型高強鋼筋的機械連接套筒宜采用45號優質碳素結構鋼或合金結構鋼。套筒生產質量控制應符合以下要求:①套筒生產企業應發布包括本企業產品規格、型式、尺寸及偏差、質量控制方法、檢驗項目及制度、不合理品處理規則等內容的企業標準,并應經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②套筒生產企業宜取得有效的GB/T19001、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和建設工程產品認證證書。4.2.3為確保新型高強鋼筋機械連接接頭的塑性,嚴禁采用簡單的淬火等熱處理及冷拉工藝提高套筒強度,犧牲塑性。4.2.4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2019年4月提供的《635MPa級熱軋高強鋼筋連接性能試驗報告》表明:套筒連接的破壞模式主要包括鋼筋斷裂和螺絲滑絲;鋼筋斷裂代表套筒連接長度滿足要求,可充分發揮高強鋼筋的拉伸強度;螺紋滑絲則表明套筒連接長度不足,鋼筋屈服承載力高于墩絲螺紋的連接力。對于套筒連接,鋼筋直徑和套筒咬合絲扣數量會影響鋼筋的連接性能,當咬合絲扣數量為10時能夠發揮直徑18mm以下的635MPa高強鋼筋的材料強度。中冶檢測認證有限公司國家建筑鋼材質量檢驗檢測中心2022年8月提供的《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機械連接件型式檢驗報告》表明:鋼筋直徑16~32mm連接套筒(咬合絲扣數量11)單向拉伸、高應力反復拉壓、大變形反復拉壓連接件試驗破壞形式均為“斷于鋼筋”,即套筒連接長度滿足要求,可充分發揮高強鋼筋的拉伸強度。4.3.2由于新型高強鋼筋的抗拉強度高,對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有一定的要求,混凝土的強度等級過低,其工作性能必然較差。為保證新型高強鋼筋與混凝土能夠協同工作,發揮新型高強鋼筋的性能,本條對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提出最低要求。《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規定:采用500MPa及以上等級鋼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第5.1.2條規定: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級不低于二級的框架梁、柱、節點核芯區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施工時現澆樓面梁、板一般同時澆筑,因此將梁、板的最低混凝土強度等級同取為C30。根據對新型高強鋼筋應用的有關研究,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C40時,高強鋼筋在節點處的錨固長度要求較難滿足,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至C50及以上時可有效地解決錨固長度不足的問題。同時,采用高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構件可以減小截面,也能獲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上海市工程建設團體標準《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標準》T/SCDA124-2024要求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梁、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40;墻、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40。考慮到建筑界現實情況和新型高強鋼筋在節點處的錨固要求,本標準規定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梁、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5,墻、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40。有條件時宜采用梁和板分別澆搗混凝土,梁采用較高強度等級的混凝土,高強度混凝土與新型高強鋼筋配合使用更能發揮新型高強鋼筋的經濟優勢。4.3.3混凝土結構構件開裂是目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常見質量問題,其中混凝土自身收縮引起的開裂占絕大多數。采用新型高強鋼筋后,構件的常用配筋率會有所下降,因此控制混凝土的水膠比,在滿足泵送工藝要求的條件下,選用中粗砂、控制含泥量以及坍落度、選擇聚羧酸系高效減水劑等措施,對減少混凝土自身收縮,保證混凝土質量尤為重要。5.1.1采用新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構件,其各項承載力計算與《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及《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的規定相同。新型高強鋼筋的屈服強度和屈服應變較高,相應的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和最大縱筋配筋率較小,因此在設計時應注意防止超筋。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的計算方法與有屈服點的普通鋼筋相同。合肥工業大學2018年完成19根偏心受壓柱承載力試驗,驗證了HRB635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混凝土中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從試驗構件的受力機理與破壞形態來看,構件在實驗過程中基本沒有異常現象;鋼筋與混凝土的本構關系沒有因為鋼筋強度的提高而發生變化,鋼筋混凝土的基本原理適用于新型高強鋼筋,采用新型高強鋼筋作受力鋼筋的混凝土受彎構件的設計方法與《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規定相同,因此設計可利用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規定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軟件,可將軟件中有關鋼筋的計算參數修改后直接計算;也可按其他鋼筋參數計算,然后根據鋼筋代換的方法將其他等級的鋼筋代換成HG6/C、HG6E/C新型高強鋼筋。結構計算中采用計算機分析已很普遍,電算軟件必須保證其運算的可靠性,結構工程師對電算結果應作必要的判斷和校核。5.2.1采用新型高強鋼筋作受力鋼筋的混凝土結構,在規定的荷載組合下的結構效應分析與《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相同。采用新型高強鋼筋作受力鋼筋的混凝土受彎構件的設計方法同《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因此設計可利用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要求的結構設計軟件。5.2.2對于大偏心受壓構件的受拉一側,鋼筋應力能夠充分發揮;但受壓區鋼筋不能充分發揮;取非均勻受壓時混凝土極限壓應變0.0033,基于平截面假定計算受壓鋼筋實際應力,近似得到當受壓區高度x大于等于4.6as’時,受壓鋼筋應力達到550MPa。張建偉等“HRB600級鋼筋高強混凝土梁受彎性能試驗研究”,HRB600級鋼筋高強混凝土梁的裂縫開展規律及最終破壞形態與普通鋼筋混凝土梁相似。王毅紅等“630MPa高強鋼筋混凝土大偏壓柱受力性能試驗”,試驗結果表明,雖然鋼筋抗壓強度可能未達到,但不同方法計算,各試件承載力試驗值均遠大于其承載力設計值,兩者比值的平均值為1.887,用現行規范對630MPa級高強鋼筋混凝土柱構件進行設計計算是合理且安全的。提出了630MPa級高強鋼筋在偏壓構件中抗拉和抗壓強度設計值取值均為545MPa的建議,為制定高強鋼筋混凝土結構應用技術規程和推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10 《小石潭記》課件【知識提要】八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備課 課件與教學設計(統編版)
- 新能源汽車故障診斷測試題(附參考答案)
- 福建省師范大學附中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職業技術學校休閑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 職業技術學院2024級鐵道機車運用與維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 船舶操縱性能評估與優化考核試卷
- 自動扶梯能效測試方法的研究與標準化考核試卷
- 家用燃氣灶具設計與制造考核試卷
- 油氣田開發項目后評價、審計與持續改進方法考核試卷
- 肥料施用與農業現代化考核試卷
- 2024-2025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期末考試卷附答案 (共3套)
- 2025年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聯考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 米、面制品安全生產與管理考核試卷
- 北師大版2025年四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試
- 資金過橋合同協議
- 2025年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中考英語一模試卷
- 2025-2030國內智能玩具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策略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倉庫操作規程試題及答案
-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英語試卷(含答案)
- 一年級開學行為習慣養成訓練方案
- 稅務風險防控及試題與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