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突破選擇題的五大技巧解讀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突破選擇題的五大技巧解讀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突破選擇題的五大技巧解讀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突破選擇題的五大技巧解讀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突破選擇題的五大技巧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講突破選擇題的五大技巧技巧1“兩招”全面快速獲取材料信息材料型選擇題仍將是2025年高考考查的重點題型,因此全面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剔除虛假和錯誤信息,保存正確的史觀、史論,是高考制勝的關鍵所在。第一招:緊扣題意,抓核心信息,快速聯系所學知識。審讀關鍵信息(時間、人物、地點、事件)→定時空,定位所學知識(分析題干的內涵、外延、考查意圖,定位所學知識)→分析判斷選項,得出答案。[例1](2018·全國Ⅰ卷)《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分析】第一步,審讀關鍵信息。《墨子》;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第二步,定時空,定位所學知識。《墨子》一書記載了數學、力學、光學以及機械、土木工程等方面的內容;墨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動家,代表中下層手工業者的利益。第三步,分析判斷選項,得出答案。題干中的科技成就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墨子》一書中記載的科技成就,并未涉及其他學派的思想,A項錯誤;《墨子》并非古代中國科技方面的著作,它只是記載了一些具體的科技成就,談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B項錯誤;墨家學派代表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體現貴族階層的旨趣,D項錯誤。第二招:對材料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高考試題中涉及的史料由于受時代局限以及記錄者的政治立場、階級立場、認知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不一定都是科學的,所以要對材料記錄的事件、陳述的觀點等進行真與偽、正與誤的區分,保存正確和真實的觀點。另外,材料表述的內容可能只涉及表面問題,要綜合分析并認清其本質。[例2](2018·全國Ⅰ卷)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分析】本題從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清政府與日本在輿論宣傳策略方面態度存在差異這一現象切入,引導考生認識外交宣傳在引導國際輿論方面的重要性,清政府的“無所作為”反映了其昏庸以及對近代外交的不諳熟,故選C項。技巧2“四招”搞定數據型選擇題第一招:表格數據圖“縱橫馳騁看變化”。表格類試題信息量大,對一些關鍵的數字信息,要注意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例1](2018·全國Ⅲ卷)下表中的數據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中國鄉鎮企業行業分布表(單位:萬個)年份農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飲、服務業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A.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 B.城鄉一體化逐步實現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建立 D.工業結構趨于合理【分析】解答此題,一定要注意與1982年相比,1988年中國鄉鎮企業行業分布的變化。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與1982年相比,1988年鄉鎮企業在農業中的分布數量有所減少,在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行業中的分布數量大幅增加,這說明這一時期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城鄉一體化的相關信息,B項錯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紀初,C項錯誤;表格數據反映不出工業結構情況,D項錯誤。第二招:曲線數據圖“邊邊角角看拐點”。曲線數據圖可以顯示出隨時間變化的連續的數據,題目常要求考生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數據變化的原因。[例2](2019年4月浙江選考,20)閱讀下列示意圖,結合所學判斷,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生鐵產量的增加與蒸汽機的廣泛應用密不可分B.生鐵產量的不斷增加催生了大工廠制度C.電力的廣泛使用推動了生鐵產量的增加D.生鐵產量的變化改變了英國產業結構和世界市場格局【分析】本題解題需要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據圖可知1740年至1852年的英國生鐵產量,此時仍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因此,生鐵產量的增加與機器動力的投入使用密切相關,故A項正確。生鐵產量不斷增加,是大工廠制度建立的結果,B項解讀不正確,故排除。電力的廣泛使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與題中信息不符,故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第三招:柱狀數據圖“上下左右看趨勢”。柱狀圖易于比較各組數據之間的差別,在進行數據比較時要注意數據變化的背景。[例3](2016·江蘇單科,17)下圖是19世紀英國國民總收入來源示意圖。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A.19世紀英國農業、林業和漁業處于穩定增長階段B.第二產業收入的增長與其發展的階段特征不相符C.第三產業收入的增長并未體現工業化階段的特征D.經濟收入與國民經濟在結構的變化上呈現出一致【分析】從上圖可知,英國從1801年到1901年,國民經濟的結構開始發生變化,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例顯著增加,國民總收入也顯著增加,兩者是相一致的,故選D項。從上圖可知,從1801年到1901年,英國農業、林業、漁業發展總體來說變化不大,但略有起伏,因此不能說處于穩定增長階段,故A項錯誤;從上圖可知,貿易和運輸業,制造業、煤礦業和建筑行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收入的增長明顯高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說明第二產業收入的增長與其發展的階段特征相符,B項錯誤;從上圖可知,來自政府、專業機構、國內服務行業以及海外的收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收入遠遠高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第三產業收入的增長體現了工業化的階段特征,故C項錯誤。第四招:餅狀數據圖“陰晴圓缺看大小”。餅狀圖主要反映的是各構成項目的比例,遇到單個餅狀圖時要注意比例之間的大小差別,遇到多個餅狀圖時則要注意同一項目在不同的圖中比例的變化。[例4]下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情況,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A.為選拔士族子弟而設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縮小了人才選拔的范圍 D.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分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別是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這說明此時選拔官吏不只注重門第、出身,而是兼顧多個階層;結合圖中不同階層出身的進士所占的比例可知,出身于士族子弟的占絕大多數,這反映出此時的選官制度尚不完善,因此答案為D項。A項從材料中無法獲悉,且與史實不符;B項說法錯誤;材料中沒有選才范圍的對比,無法得出C項的結論,故排除。技巧3“四結合”搞定圖像型選擇題圖像型選擇題一般有漫畫、文物照片、真實場景、示意圖等類型,其解題關鍵是“里里外外看注解”。解題時要注意圖像內容與所學知識的聯系,注意圖像內容所反映的史實,然后通過“審、聯、察、定”四結合,搞定圖像型選擇題。[例](2019年4月浙江選考,14)請看下圖報影,下列項中對該報章內容解讀正確的是()A.北京這個千年古都成為人民政權的首都B.北京市人大、政協等相關政權組織已經產生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D.該消息標志著“北平”正式更名為“北京”【分析】解答結合題圖中“本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九月二十八日通知”等信息可知,A項正確。北京市人大等相關組織產生時間與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故排除。據“已于九月二十八日”的信息可判斷D項錯誤。技巧4捋清四方面關系,精準解題關系一:從試題與教材的關系入手高考試題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這就決定了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可能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形散神聚”,即試題看起來與教材內容不一樣,實際上考查的卻是教材知識;二是“貌合神離”,即試題看起來跟教材內容差不多,實際上卻根本不是一回事。在解題時,第一種情況必須要聯系教材,不借助教材知識很難得出答案;第二種情況卻不能受教材知識的束縛,一旦拘泥于教材知識,就容易錯選。[例1](2019·江蘇單科,2)《史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漢初()A.實行察舉制度 B.獨尊儒家學說C.實行郡國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縣制【分析】根據材料“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可知,漢代出現了諸侯威脅中央的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漢初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的離心傾向增強,故選C項。實行察舉制度有利于選拔人才,獨尊儒家學說有利于思想統一,這兩項措施都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項;全面推行郡縣制度不符合漢初的實際情況,故排除D項。關系二:明確備選項與題干材料的關系題干材料提供多個信息,但設問可能只針對某一個信息,設問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樣。所以準確判斷命題者的問題指向是避免出錯的重要前提。[例2](2019·海南單科,7)1863年,有官員上奏清廷:“聞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兩國,學習制造船炮、鉛藥及一切軍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據此可知,該官員()A.主張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B.認為西方長技值得學習C.敦促清政府學習日本政體D.意識到洋務運動的局限【分析】本題引用官員的上奏中,“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即為上奏的核心,故本題選B。A項和C項材料中未提及,排除;材料認為應該“師夷長技”,D項說法與此相反,排除D項。關系三:明晰題干材料之間的關系如果題干中涉及多則材料,就要對其進行對比,明確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還是遞進、互補等關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實和論點,并建立起材料與所學知識間的聯系,領悟命題者的考查意圖。[例3](2019·江蘇單科,3)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 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劉得仁和李洞,一個是皇親國戚,一個是唐宗室子弟,但他們都在科舉考試中屢屢碰壁,由此可說明唐代科舉考試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故選D項。唐代科舉考試不注重考生詩才的說法明顯不符合實際,故排除A項;劉得仁和李洞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說明并沒有阻斷貴族入仕,故排除B項。關系四:明晰備選項之間的關系備選項之間主要有兩種關系:一種是邏輯關系,如并列、遞進、互補、從屬、正反關系等;另一種是理論關系,如現象與本質、共性與個性、主因與次因等。正確區分備選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縮小選擇范圍,作出準確判斷。[例4](2019·北京文綜,14)據《夢溪筆談》記載,張詠任崇陽知縣時,因“民不務耕織”而唯以植茶獲利,遂下令將茶樹全部砍掉,改種桑麻。有人入市買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種而費錢買菜?”這反映出,宋代()A.官府壟斷茶利,商業環境惡劣B.農副產品較少,貨幣使用率低C.地方官員固守重農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會地位較以往愈加低下【分析】根據材料信息知縣張詠下令毀百姓茶樹、改種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種菜可知,作為地方官員的知縣反對百姓從事商業活動而要求其致力于農桑,這是宋代地方官員固守傳統重農抑商思想的表現,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知縣反對百姓種茶獲利,但并沒有說明政府對茶葉實行壟斷經營,故A項錯誤。材料中從事商業活動的并非商人,而是經營商品性農業生產的農民,不能說明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故D項錯誤。技巧5“四定位”突破選擇題時空定位: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高考特別注重“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事件、人物、現象的相互關聯”。時空觀念的形成不是靠死記硬背歷史事件,而是要運用時間和空間要素解讀歷史事件,理解歷史事件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考生要充分利用材料中所給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例1](2019·海南單科,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報告指出:民族資產階級和地主買辦階級是有區別的,地主買辦營壘內部也不是完全統一的,“我們要把敵人營壘中間的一切爭斗、缺口、矛盾,統統收集起來,作為反對當前主要敵人之用”。這一報告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A.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B.將工作重心轉向城市C.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 D.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分析】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1935年8月,中共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抗日;1935年12月,中國召開瓦窯堡會議,提出黨的策略任務就在于發動、團結和組織全中國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的主要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并最終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故選C。A項是在抗日戰爭時期,B項是在解放戰爭后期,排除A、B兩項;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是國共十年對峙的前期,而到了1935年12月日本不斷擴大對華侵略的時候,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了抗日,故D項錯誤。因果定位:該方法適用于以具體的歷史事件命制的試題,如某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觀原因、主觀原因、重大影響等,根據材料的內容,聯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題干和備選項,確定它們之間是否構成合理的因果關系,進而定位到正確選項。[例2](2019·海南單科,13)1988年,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僅半年時間到海南求職的人數竟高達20萬,形成中國當代史上極為壯觀的人才流動大潮。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由貿易區在海南落地 B.海南經濟發展成績顯著C.中國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D.國有企業改革全面鋪開【分析】為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1988年海南單獨設省,并確定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跨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題干中的現象,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出現的,故本題選C。自由貿易區在海南落地,是在2018年,排除A項;B項屬于因果關系倒置的問題,排除B項;國有企業改革是從1992年全面展開的,排除D項。概念定位: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其界定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等都包含著特定的含義。概念定位法就是利用歷史概念的這一特性來確定正確選項。[例3](2019·江蘇單科,1)據青銅器銘文,西周中后期,裘衛因經營手工業獲得財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13塊耕地,從裘衛那里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這一記載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動 B.世襲制度解體C.抑商政策弱化 D.禮樂制度崩壞【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