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三年(2022-2024)中考真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05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_第1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三年(2022-2024)中考真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05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_第2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三年(2022-2024)中考真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05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_第3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三年(2022-2024)中考真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05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_第4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 三年(2022-2024)中考真題分類匯編-歷史:專題05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年(2022-2024)中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5繁榮與開放的時代1.(2024·山西·中考真題)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如下圖),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千米,有數百個糧窖。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不僅數目繁多,而且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這些倉窖遺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含嘉倉遺址A.國家統一的條件 B.政治制度的創新C.商業發展的水平 D.財政經濟的狀況【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含嘉倉是隋朝在洛陽修建的最大的國家糧庫。經考古發掘(如下圖),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千米,有數百個糧窖。這種規模宏大的倉窖,不僅數目繁多,而且庫藏巨大,在全國運河地區普遍建立”可知,隋朝時期糧食產量大,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可用來研究隋朝時期財政經濟的狀況,D項正確;隋文帝在位時期勵精圖治,開創“開皇之治”,社會經濟繁榮,為滅掉南方的陳朝奠定了基礎。589年隋朝滅掉南方的最后一個朝代陳朝,實現全國統一,與題干信息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隋朝的制度創新主要表現是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信息與農業息息相關,與商業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如圖所示的運河(

)A.旨在開發珠江流域 B.以都城長安為中心C.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 D.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中的“洛陽”、“永濟渠”、“通濟渠”等可知圖片所示運河為隋朝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運河沿線經濟和商業城鎮的發展,對我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國家統一,C項正確;大運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與珠江流域無關,排除A項;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排除B項;589年隋滅南陳,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使中國重新統一,排除D項。故選C項。3.(2024·江蘇揚州·中考真題)某學生通過研學,了解了中國古代運河沿線水利工程、漕運鹽利、舟船樣式等知識。他研學的地點應該是()A.揚州八怪紀念館 B.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C.馬可·波羅紀念館 D.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了解了中國古代運河沿線水利工程、漕運鹽利、舟船樣式等知識。”可知,題干信息與大運河有關,B項正確;揚州八怪紀念館主是書畫紀念館,排除A項;馬可·波羅紀念館反映的還是中外交流,排除C項;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與題干“水利工程、漕運鹽利、舟船樣式”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確立于(

)A.秦朝B.西漢C.東晉D.隋朝【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D項正確;科舉制確立于隋朝,秦朝、西漢、東晉,都還沒有確立科舉制,排除ABC項。故選D項。5.(2024·青海·中考真題)古詩“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從側面反映了(

)A.世襲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科舉制【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覽盡長安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這些詩句反映的都是科舉制。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憑才學做官,D項正確;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開始于夏朝,排除A項;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開始于西周,排除B項;郡縣制是分封制之后出現的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秦朝時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排除C項。故選D項。6.(2024·四川樂山·中考真題)科舉制使出身平民階層的人通過“十載寒窗”參與政權,進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好理想,承續儒家的“濟世”精神。據此可知,要參加科舉考試最應該(

)A.勤勞耕作 B.積極參軍 C.發憤讀書 D.誠信經商【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十載寒窗”“承續儒家的‘濟世’精神”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的主要依據,將讀書、考試與做官聯系起來,“十載寒窗”指的是長期刻苦讀書,要承續儒家精神,也需要讀書,C項正確;耕作、參軍、經商都不是科舉考試選拔的標準和內容,排除ABD項。故選C項。7.(2024·甘肅蘭州·中考真題)《女真進士題名碑》碑文中記錄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進士的情況,包括試題、考中者姓名等內容,反映出女真族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和借鑒。這里女真族借鑒的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女真進士題名碑》碑文中記錄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進士的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確立。唐朝時,進士科逐漸成為科舉考試最重要的考試科目,金朝創制了女真文字,并把中原經典翻譯成女真語,對中原文化學習和借鑒,仿效中原的科舉制設立女真進士科,C項正確;禪讓制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與材料“記錄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進士的情況”無關,排除A項;世襲制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的制度,與“《女真進士題名碑》碑文中記錄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進士的情況”無關,排除B項;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與“《女真進士題名碑》碑文中記錄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及第進士的情況”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是開元,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歷史稱為“開元盛世”,D項正確;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文景之治,排除A項;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光武中興,排除B項;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貞觀之治,排除C項。故選D項。9.(2024·重慶·中考真題)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區人口增長較迅速,大量的無地農民紛紛涌入深山莽原,開墾土地,開發山林。這一現象(

)A.促使我國經濟重心南移 B.有利于渝州區域經濟開發C.推動北方少數民族南遷 D.推廣了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唐朝前中期,渝州地區人口增長較迅速,大量的無地農民紛紛涌入深山莽原,開墾土地,開發山林”和所學知識可知,渝州地區大量的人口進入山林,開墾土地,開發山林,推動著渝州區域經濟開發,B項正確;材料僅僅涉及渝州地區的發展,無法看出整個經濟重心的大規模南移,排除A項;材料的渝州地區人口增長較迅速,無法看出是本地出生,還是北方少數民族南遷,因此,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C項;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4·安徽·中考真題)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

)A.科舉取士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鎮割據現象 D.重文輕武政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的“貞觀”“中書”“門下”可知,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結合所學可知,貞觀時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沒有提及科舉制,排除A項;藩鎮割據現象出現在唐末五代時期,與“貞觀年間”不符,排除C項;北宋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4·四川瀘州·中考真題)下圖是某學習小組繪制的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圖,這一時期應該是(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圖片“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B項正確;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項;元朝的中央官制包括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宣政院等機構,排除C項;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與題干圖片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4·重慶·中考真題)唐朝詩人杜甫的詩由于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故有“詩史”之稱。以下的詩句描寫了唐朝夔州的(

)煮井為鹽[1]山速,燒畬[2]度地偏。——杜甫《秋日夔府[2]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1]煮井為鹽:煮鹽井之水以為鹽。[2]燒畬(shē):燒荒種田。[3]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的治所在今重慶奉節,為府暑所在,故稱夔府。A.生產狀況 B.地理位置 C.商業貿易 D.文化景觀【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煮井為鹽山速,燒畬度地偏”一句描述社會生產,特舉“煮井”和“燒畬”說明二者各自在夔州手工業和農業生產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故這描述的應該是唐朝夔州的生產狀況,A項正確;詩句主要體現唐朝夔州的經濟生產方面,并未涉及地理位置、商業貿易與文化景觀,排除BCD項。故選A項。13.(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下圖是甘肅出土的唐朝三彩騎俑隊列,其中的女騎俑束著典型的漢式頭飾,身穿窄袖緊身衣。我國其他多個地區也出土了同時期的類似三彩人物俑,印證了當時人口構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動蕩與變革 B.繁榮與開放C.封閉與危機 D.侵略與反抗【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在民族關系、對外交流、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呈現出繁榮、富強、開放的盛唐景象,B項正確;動蕩與變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排除A項;封閉與危機是清朝前期的特征,排除C項;被侵略與反抗是中國近代史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4.(2024·四川樂山·中考真題)唐朝時期,漢文在西域已成為一種盛行的語言文字。下圖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唐代文書,長538厘米,寬27厘米,內容是當地1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等。材料反映了(

)A.中原地區政局穩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經濟發達 D.海上貿易高度繁榮【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了中原地區的文化傳到新疆地區的情形,這體現了國內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B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中原地區政局穩定的內容,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文化內容,不是經濟內容,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是海上貿易,排除D項。故選B項。15.(2024·山西·中考真題)繪畫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直觀表現。賞析下面兩幅繪畫作品,從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藝上(

)《女史箴圖》(局部)作者:顧愷之(東晉)作品風格:線條優美活潑,注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以形寫神,用筆細勁連綿,富有個性。《送子天王圖》(局部)作者:吳道子(唐)作品風格:吸收顧愷之的畫風,注重線條,筆法簡練;又改革傳統線描法,融入暈染法的立體效果,頗有動感。A.生動描繪了宮廷女官的生活 B.表現出繼承基礎上的創新C.細膩表現了開放的社會風氣 D.借鑒西方繪畫的創作手法【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線條優美活潑,注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以形寫神,用筆細勁連綿,富有個性”和“吸收顧愷之的畫風,注重線條,筆法簡練;又改革傳統線描法,融入暈染法的立體效果,頗有動感”可知,唐朝時期的吳道子吸收的了顧愷之的畫風,說明其表現出繼承基礎上的創新,B項正確;《女史箴圖》生動描繪了宮廷女官的生活,與另一幅《送子天王圖》無關,排除A項;細膩表現了開放的社會風氣,符合第二幅畫《送子天王圖》,排除C項;東晉和唐朝時期,中國并未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6.(2024·四川宜賓·中考真題)下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描繪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使者的場景。該圖可用于研究(

)《步輦圖》(摹本)A.宗教繪畫的風格 B.唐與突厥的友好關系C.民族政策的踐行 D.貞觀時期的中外交往【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唐代畫家閻立本描繪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使者的場景”“《步輦圖》”和所學知識可知,《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描繪的就是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體現了唐朝時期開明的民族政策。因此,這可以直接用來研究唐朝民族政策的踐行,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人物唐太宗和祿東贊,均不是宗教人物,無法說明宗教繪畫的風格,排除A項;《步輦圖》體現了唐與吐蕃的友好關系,而不是突厥,排除B項;唐與吐蕃之間的交往,屬于對內的民族交往,而不是中外交往,排除D項。故選C項。17.(2024·四川宜賓·中考真題)據圖可知,中國古代(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臿漢代播種工具耬車三國時期灌溉工具翻車唐代灌溉工具筒車A.人地矛盾徹底解決 B.農業工具不斷創新C.休養生息政策施行 D.手工業技術的改進【答案】B【解析】由圖中所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耬車是西漢發明的播種工具,翻車是東漢發明的灌溉工具,筒車是唐朝時期的灌溉工具,這些都是農業生產工具方面的創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B項正確;人地矛盾徹底解決,這一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初實行修養生息政策,排除C項;題干說明的是農業生產工具的創新,并未涉及手工業技術方面,排除D項。故選B項。18.(2024·江蘇揚州·中考真題)《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C.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各少數民族的愛戴,有“天可汗”的稱號,D項正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排除B項;隋煬帝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19.(2024·甘肅·中考真題)七年級某班同學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搜集到下列資料。據此判斷,他們的學習主題是考古資料文獻記載藝術作品文學作品耙地圖(嘉峪關)“(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經數年后,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洛陽伽藍記》連坐胡床壁畫(莫高窟)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摘自《涼州行》A.發達的農耕文明 B.持續的民族交融C.多元的飲食文化 D.輝煌的藝術成就【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經數年后,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民族融合;“蕃人舊日不耕犁,

相學如今種禾黍。

……

城頭山雞鳴角角,

洛陽家家學胡樂。”可知,反映的是唐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因此,題干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持續的民族交融,B項正確;農耕文明只與“耙地圖”有關,排除A項;多元的飲食文化與“耙地圖”“胡床”無關,排除C項;輝煌的藝術成就只與“莫高窟”壁畫有關,排除D項。故選B項。20.(2024·貴州銅仁·中考真題)“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詩句最能反映唐朝(

)A.民族交融加強 B.社會風氣開放 C.民族政策開明 D.文學藝術多彩【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與交融進一步加強。據題干“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說的是胡服走進了河洛百姓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中原人學習少數民族音樂、騎射等,這體現了民族交融,相互學習,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與交融進一步加強,而不是社會風氣,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與交融進一步加強,材料強調的不是經濟繁榮的局面,相互學習,“民族政策開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多彩的文學藝術,排除D項。故選A項。2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題)下圖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局部),展示了唐朝時期農民在田間勞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說明當時(

)A.鐵器牛耕的初現B.棉花種植的普及C.生產技術的改進D.玉米甘薯的推廣【答案】C【解析】由圖中所示情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在農業方面,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和筒車,壁畫中牛拉的犁,正是曲轅犁,C項正確;鐵器牛耕的初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棉花種植的普及是在元朝,排除B項;玉米甘薯的推廣是在明朝,排除D項。故選C項。22.(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唐代,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動;女性日常服飾的等級性沒有那么嚴格,傾向于流行什么就穿什么。這說明,唐朝時期(

)A.婦女得到解放 B.尚武風氣盛行一時C.文學藝術繁榮 D.社會風氣開放包容【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唐代,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動;女性日常服飾的等級性沒有那么嚴格,傾向于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如婦女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一些婦女不僅受過教育,而且可以參加騎馬、打球、射箭等活動。材料說明唐朝時期社會風氣開放包容,D項正確;唐朝時期婦女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婦女得到一些解放,但不是材料主旨的內容,排除A項;題干所述現象反映了唐朝社會風氣的開放,并不是反映社會尚武風氣盛行,排除B項;文學藝術繁榮體現在唐詩的繁榮,書法、繪畫等藝術創作成就斐然,材料沒有體現文學藝術繁榮,排除C項。故選D項。23.(2024·江西·中考真題)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

)A.嚴格的坊市界限 B.豐富的都市生活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先進的典章制度【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可知,唐朝時期的典章制度傳入日本后,至今仍在使用,這從側面說明了唐朝制度的先進性,D項正確;嚴格的坊市界限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日本沿襲了唐朝的典章制度,與豐富的都市生活無關,排除B項;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體現在學習和包容外來文化,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4.(2024·云南·中考真題)下圖是小云同學學習隋唐這一單元后繪制的思維導圖。據圖可以判斷隋唐的時代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開通大運河”“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開元盛世”“社會風氣兼容并包”“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隋唐”和所學知識可知,隋朝開通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加強了隋朝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和開元盛世體現了唐朝的經濟繁榮發展。“社會風氣兼容并包”、“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體現著唐朝的國內開放的社會風氣以及對外開放的政策等,所以,可以判斷隋唐的時代特征是隋唐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25.(2024·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唐朝時,來自東羅馬、大食、新羅等國的客使匯聚于都城長安。不少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定居,有的還在朝廷中任職。這反映出唐朝(

)A.文化交流的頻繁 B.民族交融的盛況C.對外交通的發達 D.開放包容的氣度【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唐朝時,來自東羅馬、大食、新羅等國的客使匯聚于都城長安。不少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定居,有的還在朝廷中任職”可知,長安是國際性大都會,來自不同的國家的人都可以在長安生活、經商甚至在朝廷中任職,充分反映了唐朝對外來人口的開放包容,D項正確;材料主旨反映唐朝開放包容的氣度,沒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排除A項;材料主旨反映唐朝開放包容的氣度,材料中不僅僅涉及的是民族交往,還涉及國家之間的交流,排除B項;材料主旨反映唐朝開放包容的氣度,沒有提到對外交通的發達,排除C項。故選D項。26.(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歸納總結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據下圖學習筆記歸納的學習主題是(

)·開通大運河·“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開通大運河”“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和所學知識可知,隋朝開通了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也促進了經濟發展。隋唐時期,特別是唐朝建立以來,先后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唐朝前期,社會經濟呈現一派高度繁榮景象。唐朝時期,中國和鄰國之間的交流非常頻繁,“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都是唐朝對外開放的表現。材料反映了隋唐時期的社會特點是繁榮與開放,C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學習主題,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學習主題,排除B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學習主題,排除D項。故選C項。27.(2024·四川廣元·中考真題)初中歷史課程強調“以中外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隋唐時期最顯著的階段性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隋唐時期國家長期統一,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對外開放活躍,國力強盛,因此是封建社會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項正確;夏商周時期的階段性特征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排除A項;秦漢時期的階段性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排除B項;明清時期的階段性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28.(2024·江蘇蘇州·中考真題)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后梁軍隊三次掘開黃河堤防拒敵,造成連年水災,人民流離死亡。農民被迫反抗,要求消滅割據,建立統一國家。可見()A.分封同姓釀成八王之亂 B.社會危機下人民渴望統一C.政權頻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亂造成了巨大破壞【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后梁軍隊三次掘開黃河堤防拒敵,造成連年水災,人民流離死亡。農民被迫反抗,要求消滅割據,建立統一國家”可知,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災難,人們反抗軍閥割據,渴望建立統一國家,B項正確;西晉分封同姓釀成八王之亂,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軍閥混戰,沒有體現政權頻繁更迭,排除C項;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排除D項。故選B項。29.(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題)學習歷史離不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事實判斷只解決“真偽”問題,而價值判斷是對事物的美丑、善惡、好壞、進步或落后等進行評價。下列屬于價值判斷的是(

)A.長平之戰 B.楚漢之爭 C.赤壁之戰 D.安史之亂【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價值判斷是對事物的美丑、善惡、好壞、進步或落后等進行評價”和所學知識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亂”字體現了對這一事件的評價,符合價值判斷的要求,D項正確;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未體現價值判斷,排除A項;楚漢之爭是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兩大集團爆發的戰爭,未體現價值判斷,排除B項;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和孫劉聯軍展開的戰爭,未體現價值判斷,排除C項。故選D項。30.(2024·江西·中考真題)“洛邑從來天地中”,某中學歷史社團制作了宣傳洛陽的網頁,共有四大欄目。瀏覽欄目內容,回答問題。欄目一

佛教圣地東漢明帝時,佛經被運載到洛陽,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扶持,洛陽成為佛教文化圣地,相關歷史遺跡有①。欄目二

富盛古都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東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欄目三

運河中心洛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為大運河的交通中心,經濟日益繁榮。欄目四

絲路洛陽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洛陽“絲路電商”對接會成為2024鄭州跨境電商大會的亮點。(1)瀏覽欄目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寫①處內容。(2)瀏覽欄目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洛陽成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3)瀏覽欄目三,概括大運河對洛陽產生的影響。(4)瀏覽欄目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請為絲路洛陽的經濟發展提出合理建議。【答案】(1)內容:洛陽白馬寺或龍門石窟。(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民族交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影響:洛陽成為南北交通樞紐;促進洛陽經濟繁榮。(4)建議:挖掘絲路洛陽的歷史資源;繼續發揮“絲路電商”平臺的優勢。【解析】(1)內容:根據欄目一“東漢明帝時,佛經被運載到洛陽,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扶持,洛陽成為佛教文化圣地”和所學可知,東漢明帝時,在洛陽興建了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影響深遠;根據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開鑿的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2)原因:根據欄目二“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和所學可知,洛陽成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民族交往上是民族交融;經濟上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影響:根據欄目三“洛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為大運河的交通中心,經濟日益繁榮”可知,洛陽是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所以洛陽成為南北交通樞紐;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促進洛陽經濟繁榮。(4)建議:根據欄目四“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和所學可知建議是挖掘絲路洛陽的歷史資源;根據欄目四“洛陽‘絲路電商’對接會成為2024鄭州跨境電商大會的亮點”和所學可知建議是繼續發揮“絲路電商”平臺的優勢。31.(2024·湖南·中考真題)在中國文化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最能從整體上表現其神韻的核心精神,是尚“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先秦經典《周易》蘊含了尚“和”精神,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必須和合、平衡才能順利發展。莊子認為“與天和得‘天樂’”,主張清靜無為、物代兩忘。尚“和”精神還表現為在處理問題時避免走向極端。但也不要作無原則的調和,故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諸如“家和萬事興”“和衷共濟”等訓條,都彰顯了尚“和”精神。——摘編自鄭師渠《中國文化通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關于尚“和”精神的主張。材料二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我國古代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體現尚“和”精神的史實。材料三

當前,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處在戰火硝煙之中。中國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貴,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摘自《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二四年新年賀詞》(《人民日報》2024年1月1日)(3)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尚“和”精神的現實意義。【答案】(1)道家主張:人應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達到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儒家主張:“和而不同”,在處理人際問題時能保持個人獨立思考和原則同時,又尊重差異,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系。(2)史實1: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實行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漢化政策有利于各民族交流、融合與發展,可見尚“和”精神,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史實2:唐太宗時期實行和親的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通過婚姻方式促進與吐蕃民族的和諧發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充分體現了尚“和”精神。其他史實: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清朝時建立冊封制度等等。(3)意義:尚“和”精神重視大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尚“和”精神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有利于良好人際交往形成、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發展;尚“和”精神在國際交往、交流中非常重要,各國尚“和”、尊重多元文化,與其他文化和諧共處,通過“和”來實現世界各國和平相處與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析】(1)道家主張:根據材料一“先秦經典《周易》蘊含了尚‘和’精神,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必須和合、平衡才能順利發展。莊子認為‘與天和得’‘天樂’,主張清靜無為、物代兩忘。”并結合莊子的主張可知,人應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達到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儒家主張:根據材料一“故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諸如‘家和萬事興’‘和衷共濟’等訓條,都彰顯了尚‘和’精神。”并結合所學孔子的思想可知,“和而不同”,在處理人際問題時能保持個人獨立思考和原則同時,又尊重差異,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系。(2)史實1:根據材料二“北魏遷都路線示意圖”可列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識進行分析作答。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實行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漢化政策有利于各民族交流、融合與發展,可見尚“和”精神,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史實2:根據材料二“唐朝閻立本《步輦圖》”并結合所學文成公主入藏的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實行和親的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通過婚姻方式促進與吐蕃民族的和諧發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充分體現了尚“和”精神。

根據所學,還可以列舉其他史實,如: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清朝時建立冊封制度等等。(3)意義:根據材料一、二、三,道家和儒家關于“和”的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和”精神的體現,可以分析出尚“和”精神的現實意義,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國際交往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尚“和”精神重視大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尚“和”精神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有利于良好人際交往形成、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發展;尚“和”精神在國際交往、交流中非常重要,各國尚“和”、尊重多元文化,與其他文化和諧共處,通過“和”來實現世界各國和平相處與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2.(2024·吉林·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迄今,莫高窟保存了735個洞窟,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畫、音樂、舞蹈等多種門類的藝術。——摘編自《光明日報》2023年9月14日材料二: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畫,畫作是西漢武帝時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廣袤大漠到中國西邊尋求盟友,共同對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摘編自寧強《敦煌壁畫里的“一帶一路”形象》敦煌壁畫唐朝高僧西行取經圖——摘自卜憲群《中國通史》材料三:16世紀中葉開始,莫高窟逐漸變得破敗。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加固維修,出臺《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將世界遺產的保護法治化,采用數字技術手段,對敦煌藝術進行保護。——摘編自樊錦詩《絲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現代文化角色》(1)結合所學,我國除敦煌莫高窟外,還有哪些石窟?寫出其中兩例。依據材料一,概括莫高窟的任意一個特點。(2)依據材料二,寫出與“使臣”“高僧”相關的歷史事件,并分析兩個事件的共同影響。(3)依據材料三,指出黨和國家為保護莫高窟采取的任意一項措施。(4)“敦煌文化守望者”是一個全球志愿者派遣計劃。為此寫出一句宣講詞。【答案】(1)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特點:歷史悠久;數量多;規模大;藝術門類多等。(2)事件:張騫通西域;玄奘西行。影響: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了解,友好往來;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等。(3)措施: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加固維修;出臺《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采取數字技術手段等。(4)宣講詞:來敦煌莫高窟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碰撞;敦煌莫高窟不可再生,我們要用更智慧的途徑加以保護,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銘記一代又一代守護者,讓古建筑重生,讓中華傳統文化永不磨滅等。【解析】(1)石窟:根據所學可知,我國除敦煌莫高窟外,還有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等。特點:根據材料一“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可知是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莫高窟保存了735個洞窟”可知是數量多,規模大;根據材料一“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畫、音樂、舞蹈等多種門類的藝術”可知是藝術門類多等。(2)事件:根據材料二“畫作是西漢武帝時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廣袤大漠到中國西邊尋求盟友,共同對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和所學可知與“使臣”相關的歷史事件是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根據材料二“敦煌壁畫唐朝高僧西行取經圖”和所學可知與“高僧”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唐朝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影響:根據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玄奘西行都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了解,友好往來;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等。(3)措施:根據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加固維修”可知是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加固維修;根據材料三“出臺《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可知是出臺《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根據材料三“采用數字技術手段,對敦煌藝術進行保護”可知是采取數字技術手段等。(4)宣講詞:根據所學,從敦煌莫高窟文化價值、史學價值、傳統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宣講詞即可,如:來敦煌莫高窟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碰撞;敦煌莫高窟不可再生,我們要用更智慧的途徑加以保護,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銘記一代又一代守護者,讓古建筑重生,讓中華傳統文化永不磨滅等。33.(2024·天津·中考真題)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通過初中三年的學習,我們初步學會了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回答以下問題。(1)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有哪些?請將序號填入答題卡中相應的位置。①隋的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②隋朝開鑿大運河③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④《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2)唐太宗開創的盛世局面,歷史上被稱作什么?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請結合所學,從選官和用人方面歸納該政治清明局面出現的原因。唐太宗像一些人認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則認為他是一位昏君。歷史往往是復雜多變的,對于唐玄宗的評價很難用簡單的標簽來定義。(3)結合唐玄宗時期的相關史實,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統治分別對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據此,你從中得出什么認識?【答案】(1)歷史解釋:①④(2)盛世局面:貞觀之治原因: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善于納諫,從諫如流。(3)影響: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一系列改革,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重用節度使形成外重內輕局面,導致安史之亂。認識:以“辯證地、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等角度看待問題。【解析】(1)歷史解釋:根據題干“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結合所學可知,“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是對“隋的統一”這一史實的認識和評價。“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是對玄奘西行后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的評價。②隋朝開鑿大運河和③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均屬于歷史敘述。因此,屬于歷史解釋的是①④。(2)盛世局面: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在位時的年號為“貞觀”,他在位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被稱為“貞觀之治”。原因:根據所學可知,在選官和用人方面,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善于納諫,從諫如流。(3)影響:根據所學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一系列改革,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因其統治前期的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重用節度使形成外重內輕局面,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唐朝國勢由盛轉衰。認識:從唐玄宗統治期和后期的統治措施以及產生影響,并結合所學可知,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應以“辯證地、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等角度來看待。1.(2023·湖北鄂州·中考真題)讀下圖,能準確解讀該圖的一項是(

)A.民族大交融 B.從分裂到統一C.分封制盛行 D.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可知,圖片反映了南北朝時期到隋朝的統一的歷史進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段歷史實現了從分裂到統一,B項正確;民族大交融,與材料反映的從分裂到統一的主題無關,排除A項;分封制在西周創立,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與材料反映的從分裂到統一的主題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題)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關于兩個朝代說法正確的是(

)A.兩朝都定都長安 B.都出現盛世局面C.都實現制度創新 D.都推行科舉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秦朝實行郡縣制,隋朝開創科舉制,都實現制度創新,C項正確;秦朝定都咸陽,排除A項;秦朝沒有出現盛世,隋朝出現了開皇之治,排除B項;秦朝沒有實行科舉制,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四川自貢·中考真題)央視《國寶大會》(第二季)“舟楫千里”節目介紹:隋煬帝開了許多新的河道,連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開通了一條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動脈。該“大動脈”指(

)A.都江堰 B.趙州橋 C.大運河 D.長城【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隋煬帝……開通了一條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動脈”,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煬帝開鑿的北抵涿郡、南達余杭的大運河,C項正確;都江堰是戰國時期李冰修筑的水利工程,與隋朝隋煬帝無關,排除A項;趙州橋只是一座橋梁,不符合“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交通大動脈”這一描述,排除B項;長城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綜合性防御工程,與題意描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2023·湖北武漢·中考真題)有人說,它仿佛一條巨龍盤踞在中華大地,一度承擔著溝通南北的重擔;它屬于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沉淀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匯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力量。以下體現該內容的是(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B.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D.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答案】B【解析】由材料“它仿佛一條巨龍盤踞在中華大地,一度承擔著溝通南北的重擔;”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大運河。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屬于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沉淀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匯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力量。”可知,2014年,隋朝大運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運河北達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陽為中心,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符合題意,B項正確;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2023·四川廣安·中考真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朝開創的科舉取士制度(

)A.使儒家學說被立為正統思想B.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考試題目解釋一直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D.直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B項正確;使儒家學說被立為正統思想是在西漢武帝時期,與科舉制無關,排除A項;考試題目解釋一直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是在明朝,實行八股取士,排除C項;直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題干科舉取士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2023·四川宜賓·中考真題)陜西西安慈恩寺中的大雁塔為唐朝時期所建,“雁塔題名”成為當時進士及第的代稱。與其相關的是(

)A.科舉制 B.三省六部制 C.察舉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雁塔題名’成為當時進士及第的代稱”和所學可知,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進士及第與科學考試有關,A項正確;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機構組織的制度,排除B項;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時間是西漢,不符題意,排除C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主要看門第,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7.(2023·山東煙臺·中考真題)下圖所示的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A.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 B.以門第作為主要參考標準C.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D.延續了宋代重文輕武政策【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儒童”“縣府級考試”“中央禮部考試”等信息可知是科舉制,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C項正確;私學的興起,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以門第作為主要參考標準,排除B項;重文輕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國策,與材料強調科舉制流動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2023·福建·中考真題)有學者認為:“大批中下層地主階級士子以及自耕農出身的讀書人,由科舉考試入仕途,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該學者意在強調科舉制(

)A.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 B.造成了人們思想僵化C.杜絕了藩鎮割據的現象 D.強化了世家大族壟斷【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大批中下層地主階級士子以及自耕農出身的讀書人,由科舉考試入仕途,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A項正確;科舉考試考八股文造成了人們思想僵化,排除B項;北宋分化事權、重文輕武解決了唐末的藩鎮割據,排除C項;科舉制弱化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排除D項。故選A項。9.(2023·重慶·中考真題)《中華文明史》指出,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之一,“在于使得少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下層人士得以參政,影響到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這表明科舉制度(

)A.導致文官地位超過武官 B.消除了人們的門第觀念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在于使得少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下層人士得以參政,影響到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科舉制促進了階層的流動,平民可以通過科舉制躋身統治階層,并提高了文官隊伍的素質,C項正確;宋朝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文官地位超過武官,排除A項;“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門第觀念一直存在,且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科舉制度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1·湖南常德·中考真題)有學者評論說:“如果從中外文化對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同時代任何國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觀點評價的“政治文化”最恰當的是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題文中的“如果從中外文化對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和同時代任何國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平民性指的是政治制度體現了平民可以參加國家管理,而平民是通過科舉考試進而取得功名,參與國家管理的,C項正確;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郡縣制是秦朝時期推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行省制是元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1.(2023·甘肅隴南·中考真題)有學者指出:“用考試來選拔人才,考試統一的課程,一律按照才學標準錄取,錄取和任用權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由此可知,科舉制度的創立(

)A.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 B.擴大了政府官吏選拔的范圍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廣泛流動 D.加強了皇帝選官用人的權力【答案】D【解析】根據“錄取和任用權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可知,利用科舉制選拔官員,有利于選拔人才,中央掌握官員錄取與任命權,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即加強了皇帝選官用人的權力,D項正確;早在西漢武帝時期就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排除A項;科舉制的創立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故而擴大了政府官吏選拔的范圍,由于科舉制度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廣泛流動,有一些平民通過科舉考試可以上升為統治階層,科舉制度推動了不同等級成員之間的流動,但這些都并非題干主旨,排除BC項。故選D項。12.(2023·湖北·中考真題)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縣的主要官員,其余則由長官自己選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將科舉制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這一變化(

)A.降低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B.削弱了選官用人的嚴肅性C.關閉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徑 D.加強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權【答案】D【解析】據題干“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將科舉制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可知,科舉制度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從而加強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權,D項正確;科舉制度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A項;科舉制增強了選官用人的嚴肅性,排除B項;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并非唯一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13.(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題)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強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下列舉措體現了這一觀念的是(

)A.興建皇家宮殿 B.創立科舉制度 C.減免農民租稅 D.加強軍備建設【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作船和水的關系,反映了他重視君民關系、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重視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減免農民租稅,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C項正確;興建皇家宮殿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負擔,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科舉制是隋煬帝皇帝在位正式創立的,排除B項;唐朝初年實行府兵制,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加強軍備建設,擴大軍隊人數,也會增加農民負擔,排除D項。故選C項。14.(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題)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國力空前強大,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云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這一封建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唐玄宗統治前期”,結合所學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年號開元,當時的盛世局面被稱為“開元盛世”,D項正確;文景之治是西漢初年出現的盛世局面,開創者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光武中興是東漢初年出現的盛世局面,開創者是漢光武帝,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出現的盛世局面,開創者是唐太宗,均與唐玄宗無關,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5.(2023·江蘇泰州·中考真題)下圖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圖中②處出現的我國古代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解析】據題干“《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結合所學可知,②處的時間是754年,是我國的唐朝時期,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到達鼎盛,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C項正確;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時期,排除A項;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初年,排除B項;康乾盛世出現在清朝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6.(2023·北京·中考真題)某班進行“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一位同學推測下面這枚吉語花錢(鑄有吉祥詞語,不流通)的出現不早于隋唐時期。以下可作為依據的是(

)A.工匠開始掌握青銅冶煉技術 B.這枚錢幣采用圓形方孔形制C.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了五銖錢 D.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錢幣的文字“狀元及第”,結合所學可知,狀元是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因此材料可作為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D項正確;工匠開始掌握青銅冶煉技術不是隋唐才開始的,排除A項;這用圓形方孔形制不能證明這是隋唐時期的錢幣,從秦朝開始就是圓形方孔制了,排除B項;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了五銖錢是漢朝開始的,排除C項。故選D項。17.(2023·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根據《唐朝人口統計表》,分析人口數變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確的是(

)時間人口數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1900萬人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4141萬人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4531萬人A.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B.唐玄宗重視文教事業C.唐朝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D.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答案】C【解析】據題干“《唐朝人口統計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斷增加。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治世局面“貞觀之治”,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因此,唐朝前期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為人口的增長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人口的增長與社會風氣無關,排除A項;唐玄宗重視文教事業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但與人口的增加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關系的發展,與人口增加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3·廣西·中考真題)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與這一理念吻合的是(

)A.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 B.嚴格考察官吏政績C.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D.減輕人民勞役負擔【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先存百姓”,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間注重減輕人民勞役負擔,鼓勵生產,這體現了他以民為本,“先存百姓”的理念,D項正確;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嚴格考察官吏政績,都是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但這些措施屬于政治方面的內容,與“先存百姓”的理念關聯不大,排除AB兩項;注重文教,編修經籍是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的措施,與唐太宗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9.(2023·山東濱州·中考真題)在評價唐太宗時,《舊唐書》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A.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完全一致C.《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 D.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答案】D【解析】據題干“《舊唐書》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可知,《舊唐書》《新唐書》對唐太宗的評價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說明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D項正確;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項;《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題干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20.(2023·江蘇蘇州·中考真題)下圖書法作品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筆,這最有可能是(

)A.作者柳公權出現筆誤 B.為體現書法藝術特色C.為了避唐太宗的名諱 D.地方對文物保護不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筆”“唐柳公權”結合所學可知,世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國有“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李世民當上皇帝后,按朝廷規定,是名字帶“世”“民”字的人,都要避諱,必須把名字改了,因此此書法作品避諱的是唐太宗的名諱,C項正確;A項與事實不符,排除A項;書法特色與缺筆無關,排除B項;地方對文物保護不力無法通過此書法作品判斷,排除D項。故選C項。21.(2023·四川瀘州·中考真題)據史書記載、唐玄宗時期“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在京師長安還有胡姬所開酒店,專賣胡酒,成為文人雅游飲宴之所。這些現象(

)A.推動了中央集權的強化 B.得益于民族交往與交融C.反映了長安城布局嚴整 D.凸顯手工制作水平高超【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唐代高度繁榮的封建經濟,以及民族融合和中外關系的發展,共同促成了唐人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B項正確;材料中的社會生活方式與中央集權強化沒有關系,排除A項;長安城坊市制,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社會生活,與手工業技術水平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3·江蘇徐州·中考真題)貞觀四年(630年),東突厥歸附唐朝者多達10余萬人,先后人居長安者數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長皆被授予將軍,中郎將等官職,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這一做法(

)A.促進了階層流動 B.削弱了藩鎮實力C.加強了中外交往 D.推動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東突厥歸附唐朝者多達10余萬人,先后人居長安者數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長皆被授予將軍,中郎將等官職,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的做法推動了民族交融,D項正確;科舉制促進了階層流動,題干材料不能體現階層流動,排除A項;藩鎮割據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外地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材料體現不出削弱了藩鎮實力,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與中外交往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3.(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胡食”“胡裝”在唐代廣為流傳;佛學、音樂、舞蹈及馬球運動等域外文化涌入,為唐人社會生活增添萬千風采。材料表明唐代()A.詩歌繁榮發展 B.文化兼容并包C.尚武風氣盛行 D.政治體制完善【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胡食’‘胡裝’在唐代廣為流傳;佛學、音樂、舞蹈及馬球運動等域外文化涌入,為唐人社會生活增添萬千風采”可知,材料主要描述了唐朝時期域外文化大量涌入,胡人文化盛行,這反映出唐代的社會風氣開放,社會生活充滿活力,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詩歌發展情況,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尚武風氣盛行,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政治體制完善,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3·青海西寧·中考真題)生產工具的改進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下列生產工具出現于唐朝的是()A.鐵農具 B.耬車 C.曲轅犁 D.秧馬【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C項正確;鐵制農具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排除A項;耬車是西漢時期發明的農具,排除B項;“秧馬”是種植水稻時,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開始大量使用,排除D項。故選C項。25.(2023·青海西寧·中考真題)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中原王朝、鮮卑、吐蕃等均在這里留下了歷史印記。境內“馬家窯文化”“卡約文化”、漢唐古堡、“喇家遺址”“唐蕃古道”、玉皇閣、丹噶爾古城、樂都瞿曇寺等記載著青海的歷史和文化。舊石器時代的打孔石器、青銅時代的齊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與中原文化、歐亞草原文化、南亞文化等多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A.盲目性、排外性 B.封閉性、保守性C.單一性、狹隘性 D.多樣性、開放性【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均在這里留下了歷史印記……等記載著青海的歷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樣性,“青海與中原文化、歐亞草原文化、南亞文化等多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開放性,D項正確;盲目性、排外性,封閉性、保守性,單一性、狹隘性均不是青海文化的特點,均與材料不符,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26.(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題)唐中宗時期,吐蕃贊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帶去了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該事件(

)A.顯示了唐朝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 B.加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統一C.促進了唐朝文學藝術的高度繁榮 D.推動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唐中宗時期,吐蕃贊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帶去了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該事件推動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D項正確;金城公主入藏不能顯示唐朝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排除A項;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排除B項;金城公主入藏與促進了唐朝文學藝術的高度繁榮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7.(2023·廣東廣州·中考真題)劇作家田漢曾寫過一部劇本,里面講述了一位美麗端莊、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帶著其父“利樂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為嫁妝,克服了思親念家之情,踏過迢迢萬里險途,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故事。劇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為(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則天 D.金城公主【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結合所學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B項正確;王昭君出塞發生在漢朝,排除A項;武則天是一代女皇,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金城公主入藏嫁給的是尺帶珠丹(赤德祖贊),不是松贊干布,排除D項。故選B項。28.(2023·山東濰坊·中考真題)“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山田枯旱湖田澇,惟此豐兇歲歲均。”這些詩句描寫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據題干“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山田枯旱湖田澇,惟此豐兇歲歲均。”可知,這是灌溉工具,而且不需要人力,結合所學可知,筒車是利用水力進行灌溉,符合題意,D項正確;耬車是播種工具,排除A項;秧馬是插秧工具,排除B項;翻車需要人力,排除C項。故選D項。29.(2023·山東濟南·中考真題)“這是一座約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和各種中亞人??”《全球通史》對唐都長安的描述,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答案】C【解析】由材料“這是一座約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和各種中亞人??”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唐朝前期,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在民族關系、對外交流、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呈現出繁榮開放的景象,C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B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30.(2023·寧夏·中考真題)公元680年,唐高宗頒布詔令,確認進士科考詞科,將詩歌創作引入科舉考試,從此,詩賦成為衡量才華的重要標準,更多的流行體裁,尤其是七言律詩,在宮廷受人矚目。由此可見(

)A.制度創新推動文化繁榮 B.經濟繁榮促進風氣開放C.文教發展促成“重文輕武” D.京劇創作豐富民眾生活【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唐高宗頒布詔令,確認進士科考詞科,將詩歌創作引入科舉考試。從此,詩賦成為衡量才華的重要標準,更多的流行體裁,尤其是七言律詩,在宮廷受人矚目。”分析可知,將詩歌創作引入科舉考試,促進了詩歌的發展,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經濟繁榮促進風氣開放,排除B項;宋朝“重文輕武”促成文教發展,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京劇,排除D項。故選A項。31.(2023·山東東營·中考真題)“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材料描述的生產工具是(

)A.樓車 B.翻車 C.曲轅犁 D.筒車【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灌溉工具筒車,D項正確;樓車是西漢時期出現,是一種畜力條播機,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翻車是東漢時期出現,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于灌溉,材料沒有反映,排除B項;曲轅犁是唐朝時期發明的耕地工具,材料沒有反映,排除C項。故選D項32.(2023·四川樂山·中考真題)以下是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描述某時期的關鍵詞:“李世民與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李世民與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可知,這一時期是唐朝時期。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所以說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C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3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據記載,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筒車的好處是(

)A.材質堅硬,利于深耕 B.溝通河道,利于水運C.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答案】C【解析】根據“筒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的農民創造了新式的灌溉工具——筒車,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使安裝在車輪上的水桶自動汲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大大節省了人力,也提高了灌溉效率,C項正確;筒車不是翻土工具,排除A項;人造運河可以溝通河道,便利水運,而非筒車,排除B項;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的是宋代農業工具秧馬,而非唐朝的筒車,排除D項。故選C項。34.(2023·湖北·中考真題)下列四個歷史事件中,與其他三個性質不同的一項是(

)A.甘英出使大秦 B.鑒真東渡日本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D【解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所學知識可知,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漢藏兩族自古以來的友好交流,屬于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交流,而甘英出使大秦、鑒真東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是中國使者前往外國進行交流的行為,屬于中國與外國的中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與ABC三項中的性質不同,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ABC項都屬于對外交流,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35.(2023·廣東·中考真題)唐朝洛陽設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這說明,當時洛陽(

)A.商業貿易繁榮 B.城市布局對稱 C.市民文化興盛 D.政治制度完備【答案】A【解析】據題干“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可知,洛陽商鋪眾多,貨物堆積。說明洛陽商業貿易繁榮,A項正確;題干“南市、北市和西市”不能說明城市布局對稱,排除B項;題干重在強調商業的繁榮,與市民文化、政治制度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36.(2023·河南·中考真題)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