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池州市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七年級歷史試題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使“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煬帝 D.元世祖2.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汴渠),名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于泗,達于淮,自江都宮入于海。……煬帝巡幸,乘龍舟而往江都。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船頭和船尾的并稱)相接,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從材料中能提取的信息是(
)A.大運河修建于隋文帝時期,起于長安B.大運河的修建雖造成勞役繁重,但有利于后世發展C.大運河的修建主要是用于商人的交易D.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為煬帝巡幸江都3.下列哪一句詩詞不是描寫科舉制的(
)A.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B.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C.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D.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4.唐朝戶數在639年(唐太宗貞觀十三年)達300萬戶,705年有615萬戶,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為841萬戶,754年有918萬戶。材料中戶數的變化主要是源于統治者的哪一項措施(
)A.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B.整頓吏治,裁減冗員C.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D.廣納賢才,知人善任5.李慶新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寫道:“唐朝與海外發生官方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70余個”。由此可見,唐代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出現這一局面的原因是()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③經濟繁榮、文化輝煌④對外交通發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舊唐書》記載:在這次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從此之后,國勢由盛轉衰,引發本次戰亂的原因有(
)①唐太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
②各地的節度使勢力膨脹③楊國忠把持大權、營私舞弊
④黃巢起義打擊唐朝統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7.下表是“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相關信息,它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特征是(
)五代十國(部分)結束國號梁唐晉漢周吳吳越閩北漢宋滅北漢起訖時間907-923923-936936-947947-951951-960902-937907-978909-945951-979979A.政治局面穩定 B.政權更替頻繁 C.邊疆割據混戰 D.江南經濟發展8.“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這一政治理念實施后產生的影響有(
)①造成重武輕文的局面
②使得軍隊戰斗力減弱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素質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9.北宋前期,政府設置封駁司專門負責官文的傳遞、審查和反饋。皇帝的詔書、宰相和其他部門的公文都要經過此機構的審查,才能送交有關部門執行。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刺史制度最早出現于北宋時期 B.市舶司是上傳下達的中樞機構C.中央權力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 D.皇帝專權現象得到有效的控制10.油條是我國分布面最廣、食用頻率最高的早點食品之一、它還蘊涵著豐富的歷史內容。油條最早出現于杭州,俗稱“油炸檜”,這一名稱反映了當時百姓對哪一位歷史人物的同情與肯定(
)A.宋高宗 B.寇準 C.岳飛 D.戚繼光11.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下列圖片中的貨幣樣式,結合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北宋的手工業生產技術穩定發展 B.北宋與契丹、西夏邊界貿易興旺C.北宋與海外國家貿易往來很密切 D.各個民族政權之間文化交流互鑒12.1005年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1044年宋夏之間的和議,其相同影響是(
)A.加快了南方地區的開發 B.徹底消除了雙方的矛盾C.減輕了宋朝人民的負擔 D.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13.《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積聚而多貧”,而《宋史》中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這一變化反映了(
)A.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B.南方地廣人稀C.南方經濟發展停滯 D.南方成為全國政治中心14.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下面是某同學用制表法梳理少數民族杰出人物時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人物是(
)人物主要事跡494年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措施統一契丹各部,頒行契丹文字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把國號改為元,完成全國統一A.孝文帝、鐵木真、阿保機、忽必烈 B.孝文帝、阿保機、鐵木真、忽必烈C.阿保機、孝文帝、忽必烈、鐵木真 D.阿保機、孝文帝、鐵木真、忽必烈15.《元史》記載,(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疆”,而元人趙天麟也認為行省“維持錯綜,眾建其官,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可謂于審力之形矣”。由此可知,元朝設置的行省(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具有較強的獨立性C.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設置在邊遠民族地區二、辨析改錯(8分)16.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內正確的打“正確”;錯誤的打”錯誤”,并加以改正。(1)隋文帝時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2)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等。(3)唐朝時醫學成績斐然,不僅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而且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寫成《唐本草》(4)隋朝杰出工匠李冰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區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顯富庶,整個南方已成為全國魚鹽杞梓及絲麻布帛的主要供應地,為了達到對江南富庶地區的控制,也是出于對笙歌月夜的迷戀,曾久居江都的隋煬帝下令開鑿運河,集百萬眾,耗時六年,運河始成。“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在奢靡極致的龍舟當中,隋煬帝對著沿河的繁華美景留下了這樣的詩句。材料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大禹)論功不較多。”材料三:“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千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1)閱讀材料一,從材料中找出隋煬帝下令修建大運河的目的。(2)你認為材料二、三中哪一則材料的評價更恰當?為什么?(3)結合所學知識和你的理解,你認為國家進行大型公共建設應關注哪些?18.古代中國歷朝歷代的治國措施各具特點,統治者通過不斷調整措施來維護王朝統治和國家穩定。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封建專制時代的中國,只有這一制度刻意顯示了公平公正。這一制度淘汰了陳規陋習,拓寬了發現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才質量,對維護封建政治統治十分有利,甚至也成了西方公務員制度的模板。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李約瑟先生稱這制度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習驊《中國歷史的教訓》(1)材料一中的“這一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李約瑟先生稱這一制度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材料二
如右圖(2)材料二中的行政系統建立于什么朝代,它的名稱叫什么?材料三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熹:《朱子語類》(3)材料三中的“本朝”指的是哪個朝代?該朝代為了防止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實施了什么政策?材料四
(元朝)這個制度對后世影響很大,首先,成為后代行政劃分的基礎。其次,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特別是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4)材料中“這個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根據材料概括“這個制度”的影響是?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我國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軍,終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統一過程中,派遣數十萬內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帶到南方,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在南北勞動人民共同開發南方邊地的過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別是修鑿了靈渠,使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連結起來。——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二:材料三: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僅保證了唐蕃間在政治上的長久友好關系,還將大唐的音樂、茶文化和醫藥典籍等傳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馬球運動、裝束方式等也傳入了大唐,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編自張繼文《從現存若干文物文獻看文成公主入蕃對唐蕃經濟文化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始皇為統治越族地區采取的具體措施。(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該事件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積極意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成公主入藏體現了唐朝怎樣的民族政策?(4)綜合上述材料,以上統治者的民族政策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什么共同作用。
參考答案與解析1.A【詳解】根據題干“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結合所學可知,581年,外戚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A項正確;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主要功績還是開創了“貞觀之治”,排除B項;隋煬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主要功績是創立了科舉制度,開鑿了大運河,排除C項;元世祖在1279年統一全國,排除D項。故選A項。2.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由“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可推出大運河的修建雖造成勞役繁重,但有利于后世發展,B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大運河修建于隋文帝時期,起于長安”,排除A項;材料中未提及“大運河的修建主要是用于商人的交易”,排除C項;材料中未提及“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為煬帝巡幸江都”,排除D項。故選B項。3.D【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描寫的是民族交融,與科舉制無關,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描寫的是唐太宗時期的科舉制,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描寫的是科舉中舉后的喜悅心情,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描寫的是科舉讀書不易,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等。唐玄宗在位的前期,當時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結合題干材料“唐朝戶數在639年(唐太宗貞觀十三年)達300萬戶,705年有615萬戶,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為841萬戶,754年有918萬戶。”可知,材料中戶數的變化與統治者實行的發展經濟、改革稅制的措施有關,C項正確;材料中戶數的變化與統治者實行的經濟措施有關,A是文化教育措施,B是政治措施,D是重用人才、善于納諫,排除ABD項。故選C項。5.D【詳解】唐代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繁榮、文化輝煌,對其他國家有吸引力;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對外交往提供了前提條件;對外交通發達是客觀條件;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這在政策上有利于對外交往。ABC不全面,D符合題意,故選D。6.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從此之后,國勢由盛轉衰”可知,反映的是安史之亂。①安史之亂爆發與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而不是唐太宗;②各地的節度使勢力膨脹,造成外重內輕的局面,成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③楊國忠把持大權、營私舞弊,激化了當時的矛盾,成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原因;④黃巢起義發生在安史之亂以后。因此符合題意的是②③,D項正確;敘述錯誤的是①④,ABC選項中,都包含①或④,排除ABC項。故選D項。7.B【詳解】依據表格信息“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了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在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這一時期政權并立、更替頻繁,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979年,宋滅北漢,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所以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社會特征是政權更替頻繁,B項正確;這一時期社會特征是政權更替頻繁,政治局面并不穩定,排除A項;五代十國的政權更替不能說明邊疆割據混戰,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沒有涉及經濟發展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根據題干“朕選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和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宋太祖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這造成重文輕武的局面,①不符合題意;宋太祖重文輕武的政策雖然有利于防止武將擁兵自重,但是使得軍隊戰斗力減弱,②符合題意;宋太祖重文輕武的政策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③符合題意;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素質,④符合題意。②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AC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9.C【詳解】依據材料“皇帝的詔書、宰相和其他部門]的公文都要經過此機構的審查,才能送交有關部門執行”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故C符合題意;漢武帝就是最早實行刺史制度的皇帝,故A不符合題意;市舶司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故B不符合題意;宋朝皇權在不斷強化,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0.C【詳解】根據材料“油條最早出現于杭州,俗稱‘油炸檜’”和所學可知,南宋初年,岳飛堅持抗金,秦檜向宋高宗誣告岳飛謀反,將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杭州百姓出于對秦檜的痛恨,制作出了“油炸檜”這一食物,也寄托了人們對岳飛的同情與肯定,C項正確;宋高宗是南宋時期的統治者,與“油炸檜”不符,排除A項;寇準是北宋時期的宰相,與“油炸檜”不符,排除B項;戚繼光是明朝的抗倭英雄,與“油炸檜”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1.D【詳解】根據圖片“北宋錢幣、契丹錢幣、西夏錢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錢幣、契丹貨幣、西夏貨幣都是圓形方孔錢,說明契丹貨幣、西夏貨幣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錢幣的樣式,北宋與遼、西夏民族政權并立。北宋與遼、西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民族之間交流始終沒有中斷過。可見,契丹貨幣、西夏貨幣、北宋貨幣體現了各個民族政權之間交流互鑒,D項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得出“北宋的手工業技術穩定發展,北宋與契丹、西夏的邊界貿易興旺,北宋從事海外貿易”的結論,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12.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005年澶淵之盟的訂立,結束了宋遼之間連續數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1044年宋夏之間的和議,從此以后,宋夏之間基本上維持了和平的局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促進了雙方的經貿往來,所以,宋遼的澶淵之盟和宋夏和議都維持了相當時期的和平,有利于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D項正確;遼位于北方地區,西夏位于西北地區,兩個和議與加快江南地區開發無關,排除A項;“徹底消除了”表述絕對化,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兩次和議,宋朝每年都要給少數民族大量歲幣,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負擔,排除C項。故選D項。13.A【詳解】根據材料“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積聚而多貧”“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和所學可知,南宋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都獲得較大的發展,國家財賦仰仗東南地區,說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A項正確;南方地廣人稀與《宋史》中記載不符,排除B項;“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說明南方經濟獲得發展,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出南方成為全國政治中心,主要反映的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排除D項。故選A項。14.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人遷到中原,之后推行漢化措施,穿漢服,用漢姓,與漢人聯姻;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政權。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完成全國統一。因此,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人物是孝文帝、阿保機、鐵木真、忽必烈,B項正確;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政權,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人遷到中原,之后推行漢化措施,穿漢服,用漢姓,與漢人聯姻,排除CD項。故選B項。15.A【詳解】據材料“(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疆”及材料行省“維持錯綜,眾建其官,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可謂于審力之形矣”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國內設立行省,維持錯綜復雜的局勢,大量任命官員,有諸侯的形制卻沒有諸侯的權力,這反映了行省維護了元朝的統治并拓展了元朝的疆域,行省對中書省負責,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項正確;據材料“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可知,材料強調行省有諸侯的形制卻沒有諸侯的權力,B項說法不符題意,排除B項;清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排除C項;D項不符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6.(1)錯誤;將“隋文帝”改為“隋煬帝”。(2)正確(3)錯誤;將“《唐本草》”改為“《千金方》”。(4)錯誤;將“李冰”改為“李春”【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故原題錯誤,將“隋文帝”改為“隋煬帝”。(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等。故原題正確。(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醫學成績斐然,不僅政府開辦了醫科學校,而且名醫輩出,“藥王”孫思邈寫成《千金方》。故原題錯誤,將“《唐本草》”改為“《千金方》”。(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故原題錯誤,將“李冰”改為“李春”。17.(1)為了達到對江南富庶地區的控制,也是出于對笙歌月夜的迷戀。(2)材料二;材料二認為從大運河開通至今,南北溝通還都要靠它;如果沒有當年隋煬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終導致滅國的事情,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功勞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一分為二辯證客觀評價了大運河的修建。根據材料三認為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對大運河的開鑿持否定態度。因此材料二更恰當,一分為二的客觀評價大運河。(3)國家進行大型公共建設應注意人力、物力、財力的適當投入,避免過度消耗等。【詳解】(1)根據材料一“為了達到對江南富庶地區的控制,也是出于對笙歌月夜的迷戀,”可得出隋煬帝下令修建大運河的目的為了達到對江南富庶地區的控制,也是出于對笙歌月夜的迷戀。(2)根據材料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大禹)論功不較多。”可得出材料二認為從大運河開通至今,南北溝通還都要靠它;如果沒有當年隋煬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終導致滅國的事情,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功勞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一分為二辯證客觀評價了大運河的修建。根據材料三“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千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可得出材料三認為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惹得民不聊生,起義軍掀起推翻隋朝統治的浪潮。隋煬帝為炫耀自己開鑿大運河便利交通的豐功偉績,帶上百官妃嬪乘船出游,結果奢華的旅程還沒有結束,自己就死在途中,即認為大運河的開鑿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對大運河的開鑿持否定態度。因此材料二更恰當,一分為二的客觀評價大運河。(3)根據隋煬帝修建大運河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可得出,國家進行大型公共建設應注意人力、物力、財力的適當投入,避免過度消耗等。18.(1)科舉制度;淘汰了陳規陋習,拓寬了發現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才質量,維護封建政治統治,成了西方公務員制度的模板。(2)隋朝;三省六部制度。(3)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4)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后代行政劃分的基礎,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詳解】(1)制度:根據材料“這一制度淘汰了陳規陋習,拓寬了發現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才質量,對維護封建政治統治十分有利,甚至也成了西方公務員制度的模板”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的“這一制度”指的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注重考查人的學識,使有才學的人可以由此參政;原因:根據材料“這一制度淘汰了陳規陋習,拓寬了發現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才質量,對維護封建政治統治十分有利,甚至也成了西方公務員制度的模板”可知,科舉制度淘汰了陳規陋習,拓寬了發現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才質量,維護封建政治統治,成了西方公務員制度的模板,所以李約瑟先生稱這一制度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朝代及名稱: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的行政系統是三省六部制度,隋朝確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唐太宗的貞觀時期進一步完善。(3)朝代及政策:根據材料“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和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4)制度:根據材料“成為后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北教學課題申報書
- 微生物檢驗的實施旨在健康保障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師考試實戰演練內容及試題及答案
- 從容應對2025年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6單元課題2《二氧化碳性質》教學設計
- 提升學習社群的2024年考試試題及答案
- 初中人教版第三單元 金色的秋天欣賞 豐收鑼鼓教案及反思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題型分析試題及答案
- 社科項目課題申報書范本
- 學校微課題申報書
- 新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綜合實踐活動1《抓抓數數》教案
- 路基路面工程課件:路基路面工程概述
- RoHS知識培訓課件
- 醫學課件痛風性關節炎
- 流程建設培訓課件
- 潔凈手術室規范
- 公共危機管理(本)-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國開(BJ)-參考資料
- 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優化策略研究
- 企業供應鏈管理與優化研究
- DB31-T 782-2021 門座式起重機能源消耗指標和計算方法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務三-國開(CQ)-國開期末復習資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