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通關卷33 生態系統的功能(解析版)_第1頁
考點通關卷33 生態系統的功能(解析版)_第2頁
考點通關卷33 生態系統的功能(解析版)_第3頁
考點通關卷33 生態系統的功能(解析版)_第4頁
考點通關卷33 生態系統的功能(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通關卷33生態系統的功能(必備知識填空+優選試題精練)考點0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地城地城知識填空考點必背知識鞏固基礎落實建議用時:5分鐘1.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P54)2.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太陽。(P55)3.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的關系: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4.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去向(兩個去向)=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除最高營養級外,其余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個去向)=呼吸作用+流入下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未利用。(P55)5.能量流動的特點①單向流動,原因:捕食關系不可逆轉、散失的熱能無法被利用。②逐級遞減,原因:每一營養級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P56)6.“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個營養級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P56圖示)7.能量在相鄰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上一營養級同化量/下一營養級同化量×100%,大約為10%~20%。(P57)地城地城試題精練考點鞏固題組突破分值:50分建議用時:25分鐘一、單選題1.下圖所示為某地生態系統中的幾條食物鏈及生物的種間關系,有關下圖的說法錯誤的是(

A.貓頭鷹與食蟲鳥的種間關系為捕食和種間競爭B.草原生物群落既有水平結構也有垂直結構C.圖中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中缺少分解者D.若貓頭鷹的能量1/2來自兔,1/4來自食蟲鳥,則貓頭鷹增重10g,至少需要消耗草550g【答案】D【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能量具有單向傳遞、逐級遞減的特點。【詳解】A、據圖可知,貓頭鷹可以捕食食蟲鳥,兩者之間存在捕食關系,且兩者均可以食草昆蟲為食,兩者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A正確;B、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草原生物群落既有水平結構也有垂直結構,B正確;C、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示食物鏈中只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中缺少分解者,C正確;D、若貓頭鷹的能量1/2來自兔,1/4來自食蟲鳥,則1/4來自草食昆蟲,貓頭鷹增重10g,至少需要消耗草10×(1/2)×5×5+10×(1/4)×5×5×5+10×(1/4)×5×5=500g,D錯誤。故選D。2.下圖為河流生態系統受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機物)輕度污染后的凈化作用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AB段溶解氧減少,與A點相比,B點需氧型細菌和藻類的數量增多B.BC段中有機物分解形成的無機物有利于藻類大量繁殖C.CD段河流得到凈化與溫度、光照等環境因素無關D.流經該河流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有一部分來自污水中的有機物【答案】C【分析】1、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調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據圖分析:(1)圖中的細菌屬于分解者,可以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藻類屬于生產者,能夠利用無機鹽離子;(2)污水排放進入河流,在該河的AB段,藻類減少,需氧型細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溶解氧大量消耗,BC段,藻類大量繁殖,通過光合作用釋放O2,有機物減少,需氧型細菌數量下降,因而對溶解氧的消耗量減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漸恢復。【詳解】A、AB段溶解氧隨有機物被需氧細菌分解而大量消耗,與A點相比,B點需氧型細菌和藻類的數量增多,A正確;B、藻類大量繁殖需要大量的無機鹽離子,BC段有機物分解形成無機物有利于藻類大量繁殖,B正確;C、河流中的藻類的光合作用離不開陽光,水溫也會影響河流中動植物的生命活動,C錯誤;D、流經該河流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有一部分來自污水中的有機物,D正確。故選C。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養魚的國家,一般認為池塘養魚始于商代末年。《詩經·大雅·靈臺》記載“王在靈沼,于物魚躍”,這是關于池塘養魚的最早記錄。《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用密網捕撈魚類,魚鱉之類的水產品就會吃不完。體現了魚類捕撈的策略。下列有關池塘漁業養殖的敘述,錯誤的是()A.“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B.將不同魚類進行混養,使其置于各自的生態位以充分利用資源C.池塘漁業生態系統中的能量輸入來自池塘內生產者的光合作用D.可以將漁業養殖和作物種植相結合建立生態農業,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答案】C【分析】在群落中,不同的物種各自生活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利用特定的資源,甚至只在特殊的時間段出現(如某種食蟲蝙蝠只在夜間活動),它們在群落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也有差別。可見,每個物種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使其置于各自的生態位以充分利用資源。【詳解】A、“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說明應適度保護幼體,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A正確;B、魚類養殖時應盡量將生態位不同的魚置于池塘中混合養殖,以降低魚的種間競爭,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B正確;C、池塘漁業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其能量輸入來自生產者的光合作用和人類投放的餌料,C錯誤;D、將漁業養殖和作物種植相結合,如稻田養魚,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確。故選C。4.某池塘生態系統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機物)污染后,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魚蝦死亡。水中微生物分解死亡的藻類、魚蝦等,進一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并產生毒素,水質持續惡化。人們通過種植香蒲、蘆葦等挺水植物改善水質,使池塘生態系統得到恢復。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受污染后,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B.受污染后,池塘的水質持續惡化可能與生態系統的正反饋調節有關C.香蒲等挺水植物與藻類爭奪陽光和無機鹽,可抑制藻類的大量繁殖D.整合調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鏈,可構建營養關系更為復雜的食物網【答案】A【分析】在池塘中種植大型挺水植如香蒲、蘆葦物,能有效地控制藻類水華的大爆發,這是因為大型挺水植物遮蓋水體,抑制藻類的光合作用;同時大型挺水植物能吸收水體中的營養,降低富營養化程度,抑制水藻的生長。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會被植物吸收利用。【詳解】A、生活污水中含大量有機物,池塘受污染后,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和生活污水中有機物的化學能,A錯誤;B、池塘受污染出現水華現象,藻類大量繁殖,魚類等動物死亡,水質變差又導致魚類進一步大量死亡、污染程度再加劇,水質進一步惡化,池塘的水質持續惡化可能與生態系統的正反饋調節有關,B正確;C、香蒲、蘆葦等挺水植物能遮蓋水體,與藻類爭奪陽光和無機鹽,抑制藻類的大量繁殖,C正確;D、錯綜復雜的食物鏈構成食物網,整合調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鏈,可構建營養關系更為復雜的食物網,D正確。故選A。5.“小養殖、小種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農場是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力量,下圖為一個小型人工生態農場的模式圖以及該小型人工生態農場中農作物和雞的部分能量值(單位:104kJ)。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項目凈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未利用農作物110702158雞81023A.該小型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物成分及它們之間形成的營養結構B.該小型生態系統通過食物網流向人的能量值為1.0×105kJC.該生態系統中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7.2%D.與常規農業種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態農場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答案】C【分析】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的兩個營養級同化量之間的比值。能量傳遞效率一般為10%-20%。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其中組成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營養結構指的是食物鏈和食物網。【詳解】A、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物成分如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及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A錯誤;B、該小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有兩條,①農作物→人,②農作物→雞→人,農作物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110-21-58=31,(單位是104kJ,以下皆同),其中農作物流向雞的能量為雞的同化量=8+10=18,則可計算農作物流向人的能量為31-18=13;雞流向下一營養級即人的能量=8-2-3=3,因此,該小型生態系統通過食物網流向人的能量值為13+3=16,單位為104kJ,即1.6×105kJ,B錯誤;C、該生態系統中第一營養級(農作物)的同化量=110+70=180,農作物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110-21-58=31,由此可計算出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31÷180×100%=17.2%,C正確;D、與常規農業種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態農場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能量傳遞效率一般在10%~20%之間,人工生態農場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故選C。6.科研小組對某人工養殖魚塘的能量流動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如表所示。養殖的草魚除飼料外還以輪葉黑藻和苦草為食,表中字母為能量值,單位是kJ/(cm2.a)。輪葉黑藻和苦草同化的能量草魚攝入食物中的能量草魚同化飼料中的能量草魚糞便中的能量草魚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abcde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生物量金字塔可直觀地反映出該魚塘各營養級間能量的關系B.從輪葉黑藻和苦草到草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b-d)/a×100%C.草魚糞便中的能量d流入分解者被利用屬于草魚同化能量中的一部分D.一定時間內,e中的能量包含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營養級和未被利用的能量【答案】D【分析】能量傳遞效率是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本營養級的同化量,某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后者包括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營養級和未被利用的能量,若為最高營養級時,則不包含流向下一營養級。【詳解】A、能量在營養級之間只能單向流動,且逐級遞減,能量金字塔直觀地反映出生態系統各營養級間能量的關系,通常都是上窄下寬的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可能出現倒金字塔的情況,A錯誤;B、能量傳遞效率是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本營養級的同化量,由于表中無草魚同化輪葉黑藻和苦草中的能量,不能計算從輪葉黑藻和苦草到草魚的能量傳遞效率,B錯誤;C、草魚糞便中的能量d流入分解者被利用屬于草魚上一營養級或飼料中的能量,C錯誤;D、草魚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包含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營養級和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確。故選D。7.下圖是某人工湖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部分圖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浮游動物和魚類作為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可加快物質和能量的循環B.甲種魚和乙種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b+c+e)×100%C.向該人工湖中投放的飼料越多,甲種魚和乙種魚的數量就越多D.該生態系統中每種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營養級【答案】B【分析】在生態系統中,輸入到每個營養級的能量的去路有:用于自身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其去向有:流向下一營養級(最高營養級除外);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的能量。【詳解】A、浮游動物和魚類作為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可加快物質循環,但能量不能循環,A錯誤;B、相鄰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某一營養級同化量/上一營養級同化量×100%,乙種魚從甲種魚處同化的能量為d,而甲種魚同化的能量為b+c+e,則甲種魚和乙種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b+c+e)×100%,B正確;C、向該人工湖中投放的飼料過多,可能導致水質變差,魚類減少,C錯誤;D、最高營養級無流入下一營養級的能量,D錯誤。故選B。8.近年來,保山部分地區試行稻—魚—鴨生態種養模式,取得顯著經濟效益,這種模式能提高經濟效益的原因是()A.日照充足B.土壤條件好C.物質分層分級利用D.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答案】C【分析】稻、鴨、魚混合種養,是一種綜合稻、魚(萍)混合種養模式與稻、鴨混合種養模式優點發展起來的高效、立體、生態農業模式。本模式屬于以水稻種植為基礎的糧禽魚水田立體溫生產模式類型。其中水稻是模式的主體糧食作收光物,鴨、魚是新增經濟效益主要生產。該模式降在特定條件下,利用稻、鴨、魚三種不同生物孔之間生長特性的時空差異,控制相互間的不利測影響,建立稻、鴨、魚同田共生系統。通過鴨、魚采食水生生物和蟲類,排泄糞便,減少飼料投喂量和化肥農藥施用量,同時鴨、魚活動還可以活水、增加水和土壤含氧量,使水稻增產,實現水道生產的生態化,是發展綠色稻米生產和有機稻米生產,實現水田高產、優質、安全、高效、持續生產的好模式。【詳解】稻一魚一鴨生態種養模式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同時也實現了物質的分層分級利用,C正確,ABD錯誤。故選C。9.流經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的總能量是()A.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體內的能量B.照射到該生態系統中的全部太陽能C.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D.該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體內的能量【答案】C【分析】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間的密切聯系,可以通過能量流動來實現,能量流動兩大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詳解】流經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的總能量是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即C正確,ABD錯誤。故選C。10.如圖表示生物體的同化量在三個主要生命活動間分配的四種情況:①用于與其他物種爭奪相同資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產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甲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的種群密度呈增大趨勢B.為防治農田鼠害,可引入天敵,使鼠的同化量分配向情況丙轉變C.乙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與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有較大重疊D.為降低某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乙丙丁三種能量分配模式能起到相同的效果【答案】D【分析】每一營養級同化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營養級(最高營養級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詳解】A、甲能量主要分配給后代,則后代的數量會增加,甲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的種群密度呈增大趨勢,A正確;B、為防治農田鼠害,可向農田引入其天敵進行生物防治,營造高捕食的環境,促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況丙轉變,進而降低鼠的環境容納量,B正確;C、乙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競爭,則說明乙生物與其他生物競爭激烈,乙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與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有較大重疊,C正確;D、為降低某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則分配給后代的能量應該較低,所以乙丙兩種能量分配模式能起到相同的效果,D錯誤。故選D。二、綜合題11.海水立體養殖中,表層養殖海帶等大型藻類,海帶下面掛籠養殖濾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蠣,底層養殖以底棲微藻、生物殘體殘骸等為食的海參。某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如下,M、N表示營養級。

(1)估算海參種群密度時常用樣方法,原因是。(2)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填“能”或“不能”)在M和遺體殘骸間循環流動。圖中M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kJ/(m2·a)。由M到N的能量傳遞效率為%(保留一位小數),(3)養殖的海帶數量過多,造成牡蠣減產,從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4)海水立體養殖模式運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依據這一原理進行海水立體養殖的優點是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在構建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時,需考慮所養殖生物的環境容納量、種間關系等因素,從而確定每種生物之間的合適比例,這樣做的目的是。【答案】(1)海參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2)不能24886.3(3)由于海帶的競爭,浮游植物數量下降,牡蠣的食物減少,產量降低(4)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持養殖產品的持續高產(或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或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之持續流向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①自身呼吸消耗、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熱能;②流向下一營養級;③遺體殘骸、糞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積累量,也包括動植物殘體以化學燃料形式被儲存起來的能量。即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詳解】(1)海參由于活動范圍小,活動能力弱,所以常用樣方法測定種群密度。(2)能量流動的方向是單向的不能循環,因此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不能在M和遺體殘骸間循環流動。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281+2826-3619=2488kJ/(m2?a)。由M到N的能量傳遞效率為386÷(3281+2826)≈6.3%。(3)牡蠣以浮游植物為食,由于海帶的競爭,浮游植物數量下降,牡蠣的食物減少,所以產量降低。(4)由于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構建海水立體養殖生態系統時,需考慮所養殖生物的環境容納量、種間關系等因素,從而確定每種生物之間的合適比例,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持養殖產品的持續高產(或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或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之持續流向人類最有益的部分)。12.如圖是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部分能量流動示意圖(不考慮未利用的能量),其中A、B表示營養級[圖中數值單位為J/(m2?a)]。請回答下列問題:

(1)與該圖相比,食物網未包含的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與有關。(2)B糞便中的能量(填“屬于”或“不屬于”)該營養級同化的能量,應屬于圖中(填數值)中的能量。(3)A屬于該生態系統的,A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J/(m2?a),由A到B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保留一位小數)。(4)B比A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答出兩點)。【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物種類數目,營養結構復雜程度(2)不屬于1500(3)消費者和分解者20008.3%(4)A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經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分析】22、不同的生態系統在這兩種穩定性的表現上有著一定的差別。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例如,在熱帶雨林中,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非常復雜,假如某種植食性動物大量減少,它在食物網中的位置還可以由這個營養級的多種生物來代替,整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仍然能夠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詳解】(1)與該圖相比食物網未包含的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與生物種類數目及營養結構復雜程度有關,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強。(2)B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該營養級同化的能量,應被包含在上一營養級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即圖中1500中的能量。(3)A可以取食生產者,也可以從遺體殘骸中獲取能量,因此A屬于該生態系統的消費者和分解者,A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同化量減去呼吸消耗量,A的同化量為3500+2500=6000J/(m2?a),呼吸消耗的能量為4000J/(m2?a),因此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2000J/(m2?a)。能量傳遞效率為相鄰兩個營養級的同化量之比,B的同化量為250+250=500J/(m2?a),因此A到B的能量傳遞效率為500/6000≈8.3%。(4)由于A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很多的能量,而且A遺體殘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傳遞下去,因此B比A的能量少。考點0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地城地城知識填空考點必背知識鞏固基礎落實建議用時:10分鐘1.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里所說的生態系統,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P63)2.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間是以CO2形式循環的。無機環境中的碳元素進入生物群落依賴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進入無機環境主要依賴呼吸作用(分解者通常稱之為分解作用。),還可以通過化石燃料的燃燒。3.減緩溫室效應的措施有①植樹造林;②減少化石燃料燃燒4.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鉛的生物被更高營養級的動物食用,鉛就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P64)地城地城試題精練考點鞏固題組突破分值:50分建議用時:25分鐘一、單選題1.中國于2030年前確保碳達峰(CO2排放量達到峰值),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這是中國向全世界的鄭重承諾,彰顯了大國責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主要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循環B.CO2的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該過程屬于生態系統碳循環C.碳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環失衡影響的是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D.相比于自駕,步行、騎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綠色低碳”生活的理念【答案】A【分析】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經食物鏈傳遞,又成為動物和細菌等其他生物體的一部分。生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為有機體代謝的能源經呼吸作用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其中儲存的能量。【詳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無機物)的形式進行循環,A錯誤;B、CO2的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還有來自生物呼吸釋放),這一過程屬于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過程,B正確;C、碳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環失衡影響的是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C正確;D、步行、騎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綠色低碳”生活的理念,D正確。故選A。2.生態金字塔主要包括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對于有毒物質來說,還存在有毒物質富集金字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一般來說,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金字塔總是呈上窄下寬的金字塔型B.生態金字塔中每個營養級的生物均屬于同一食物鏈C.一定時間內,某些生態系統第二營養級的生物量可以大于第一營養級D.難以降解的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沿食物鏈不斷升高形成有毒物質富集金字塔【答案】B【分析】生態金字塔主要包括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金字塔絕不會倒置,可能會出現倒置的是數量和生物量金字塔。【詳解】A、生態系統中能量金字塔總是呈正金字塔型,A正確;B、生態金字塔中每個營養級的生物可以屬于不同食物鏈,B錯誤;C、某些生態系統,如海洋生態系統在某一季節會短暫出現第二營養級的生物量可以大于第一營養級的情況,C正確;D、有毒物質難以分解,不易排出,沿食物鏈不斷富集形成有毒物質富集金字塔,D正確。故選B。3.如圖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簡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為消費者,乙為分解者,丙為生產者B.碳元素以無機物的形式在丙→乙一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動C.在生態系統中,使CO2通過④過程進入生物群落的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D.生物群落中的碳都是通過①②③過程進入無機環境中的【答案】C【分析】據圖可知:圖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簡圖,生產者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過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消費者和分解者都能通過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代謝廢棄物以及遺骸被分解者分解,最終歸還無機環境。因此丙是生產者,乙是消費者,甲是分解者。【詳解】A、圖示丙可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雙向交換,表示生產者,并可進一步推知,乙是消費者,甲是分解者,A錯誤;B、丙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并通過乙取食進入乙體內,兩者的代謝廢棄物和遺骸通過甲的呼吸作用分解,可見碳元素以有機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動,B錯誤;C、在生態系統中,使CO2通過④過程進入生物群落的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進行,C正確;D、生物群落中的碳是通過①②③過程以及燃料的燃燒等進入無機環境中的,D錯誤。故選C。4.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孟子·梁惠王上》“數罟(細密的漁網)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可保證魚類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B.《汜勝之書》“又種薤(韭)十根……居于瓜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賣之,與瓜相避”,這種生產方式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提升對光能的利用率C.《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在這條食物鏈上,異鵲屬于次級消費者D.《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發揮作用的主要是腐生的細菌和真菌,促進了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答案】C【分析】1、每個生命系統結構層次都有其結構相應的功能,也與其它生命系統組成更高一級的生命系統,產生特定的功能。2、在自然界中動物、植物的遺體、遺物不會一直保留著,因為大量的腐生細菌、真菌等會把動物、植物的遺體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分解者促進了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詳解】A、“數罟不入洿池”是指密孔的漁網(捕捉小魚)不入池塘,盡量只捕獲年齡大的魚,其意義是為了保證該種魚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A正確;B、題干中把不同生長特點的植物套種的農業生產模式利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充分的利用了陽光等環境資源,提高了作物產量,可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B正確;C、《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描述的是螳螂以蟬為食,異鵲以螳螂為食的捕食關系,在這條食物鏈上,異鵲屬于三級消費者,C錯誤;D、在自然界中動物、植物的遺體、遺物不會一直保留著,因為大量的腐生細菌、真菌等會把動物、植物的遺體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見它們作為分解者促進了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如題中敘述的把“落紅”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給分解掉,D正確。故選C。5.熱液生態系統是在地質活躍的深海區域,由于火山爆發產生的巖漿熱源驅動,形成的以熱液口為中心、四周漸低的溫度梯度帶。該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極端條件,常富含H2S、CH4、重金屬等物質,其部分能量流動關系如下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硫氧化菌可以利用H2S氧化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B.硫氧化菌屬于自養型生物C.該熱液口多種生物可能因為生物富集導致重金屬超標D.溫度梯度帶中不同的生物種群分布僅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答案】D【分析】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植物的垂直結構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光照強度,動物的垂直結構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食物和棲息地。而影響群路水平結構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等。【詳解】A、硫氧化菌和甲烷氧化菌,它們可以利用氧化熱液中的硫化氫和甲烷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A正確;B、硫氧化菌和甲烷氧化菌,它們可以利用氧化熱液中的硫化氫和甲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說明這些細菌是自養型生物,B正確;C、有毒物質沿著食物鏈傳遞,營養級越高,重金屬的含量越多,熱液口很多生物體內可能因為富集作用導致重金屬超標,例如蟹,C正確;D、據分析可知,由于溫度梯度帶不同,生物種群分布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D錯誤。故選D。6.某同學畫出三幅表示生態系統部分碳循環的示意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在圖1和圖2中的A都是生產者,圖3中的A是大氣中的CO2庫B.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是指含碳化合物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復循環C.圖1中C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D.圖3中的碳在B、D、E、F中流動的形式是含碳有機物【答案】B【分析】分析圖形:圖1中A為生產者,B為無機環境,D為分解者,C為消費者:圖2中A為生產者,C為無機環境,E為分解者,B、D為消費者:圖3中E為生產者,A為無機環境,C為分解者,F、D、B為消費者。【詳解】A、生產者和無機環境之間的碳循環是雙向的,根據箭頭的指向,圖1中A為生產者,圖2中A為生產者,圖3中A是大氣中的CO2庫,A正確;B、碳在非生物環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循環往復,B錯誤;C、圖1中的C是消費者,能夠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C正確;D、圖3中E為生產者,A為大氣中的CO2庫,C為分解者,F、D、B為消費者,碳在B、D、E、F中流動的形式是含碳有機物,D錯誤。故選B。7.“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以減碳、低碳和零碳的方式實現,這是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大國崛起過程中從未有過的偉大壯舉。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界中生產者獲得碳元素的方式只有光合作用B.每個生態系統都可以依靠自身結構成分實現“碳中和”C.實現“碳達峰”后空氣中CO?濃度將保持不變D.建立綠色低碳循環體系還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參與,主要原因是碳循環具有全球性【答案】D【分析】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進行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隨著大氣環流在全球范圍內運動,因此碳循環具有全球性。植樹造林、減少化石燃料燃燒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大氣中CO2濃度。【詳解】A、自然界中生產者獲得碳元素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A錯誤;B、不是每個生態系統都可以依靠自身結構成分實現“碳中和”,例如某些人工生態系統的CO2吸收量小于CO2排放量,依靠自身結構成分無法實現“碳中和”,B錯誤;C、“碳達峰”是指某個時間點,CO2的排放量達到歷史峰值,然后經歷平臺期后,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而空氣中CO2濃度受排放量和吸收量的雙重影響,故無法判斷空氣中CO2濃度的變化趨勢,C錯誤;D、碳循環具有全球性,故建立綠色低碳循環體系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參與,D正確。故選D。8.多氯聯苯(PCB)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具有強致畸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人員調查了某海域中部分水產動物肌肉組織中PCB含鼠,結果如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水產動物叫姑魚中華海鯰斑鰶青石斑火槍烏賊肌肉組織中PCB平均含量(μg/kg)0.120.150.180.010.08A.表中數據表明PCB在生物體內存在富集現象B.PCB參與物質循環的過程與碳循環過程相同C.根據結果推測,青石斑可能處于較低營養級D.此研究對人類食用水產品的種類有指導意義【答案】B【分析】在生態系統中有毒物質(重金屬等)在食物鏈中隨著營養級別的增高有富集現象,營養級別越高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高。【詳解】A、分析題意可知,多氯聯苯(PCB)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難以降解,故PCB在生物體內存在富集現象,A正確;B、碳循環主要表現在綠色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參與下經光合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并釋放出氧氣,有機體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機化合物,而PCB通過遷移和轉化從而發生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等的變化形式來進行物質循環,故PCB參與物質循環的過程與碳循環過程有差異,B錯誤;C、分析表格數據可知,青石斑的PCB是0.01,含量較低,由此推測,青石斑可能處于較低營養級,C正確;D、據表分析可知,不同水產動物的PCB含量有差異,故此研究對人類食用水產品的種類具有一定指導意義,D正確。故選B。9.多氯聯苯(PCB)是一種人工合成、難降解的致癌化合物。某地區近五年來一直受PCB污染,某科研小組從該地區土壤中分離獲得能高效分解PCB的酵母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PCB沿食物鏈流動時會逐級積累,導致發生生物富集現象B.與未污染區相比,該地區酵母菌種群的PCB分解酶基因的基因頻率較高C.若培養時間不足,則利用稀釋涂布平板法統計的菌落數可能比實際值大D.為得到高效分解PCB的酵母菌,可逐步提高培養基中PCB的濃度【答案】C【分析】生物富集一般指生物濃縮。生物濃縮,是指生物有機體或處于同一營養級上的許多生物種群,從周圍環境中蓄積某種元素或難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機體內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該物質濃度的現象。【詳解】A、PCB難降解,沿食物鏈流動時會逐級積累,導致發生生物富集現象,A正確;B、某地區近五年來一直受PCB污染,不含PCB分解酶基因或PCB分解酶活性低的酵母菌容易被淘汰,留下較多的是高效分解PCB的酵母菌,因此該地區酵母菌種群的PCB分解酶基因的基因頻率較高,B正確;C、平板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細菌距離過近時可能會形成一個菌落,因此稀釋涂布平板法所獲得的數據比實際值一般要偏小,C錯誤;D、逐步提高培養基中PCB的濃度,淘汰分解PCB能力弱的酵母菌,得到高效分解PCB的酵母菌,D正確。故選C。10.如圖曲線表示某生態系統中三個不同種群的生長繁衍情況。已知種群c是自養生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生態系統簡單食物鏈可表示為c→b→aB.種群b在第3~7年個體數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減少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D.一定自然區域內,a、b、c三個種群中全部的生物構成生物群落【答案】D【分析】圖形分析:根據種間關系的數量曲線判斷,c是生產者,b是初級消費者,a是次級消費者。【詳解】A、根據題干可知,c是生產者,a和b都是消費者,且b的數量先于a的數量減少和增加,說明b是初級消費者,a是次級消費者,則該生態系統簡單食物鏈可表示為c→b→a,A正確;B、根據abc三個曲線可知,種群b在5到7年期間,由于食物的減少和捕食者的數量增加,導致數量下降,B正確;C、b和a都是消費者,消費者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正確;D、群落是指這一個地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而a、b、c三個種群不包含微生物,D錯誤。故選D。二、綜合題11.圖1是某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A、B、C、D代表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序號代表相關過程。圖2是初級消費者的能量流動情況,字母代表能量值。初級消費者的攝入量為2.3×109kJ,c中的能量為7×108kJ,b中的能量為1.3×109kJ,次級消費者的同化量為2.4×108kJ,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圖1中A表示,D表示。(2)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通過①過程從大氣中攝取碳的速率與生物的(填圖中數字)過程把碳釋放到大氣中的速率大致相同。若這種碳平衡被(填圖中數字)過程打破,可能會加劇溫室效應。(3)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流動特點(答出兩點)。(4)圖2中,c中的能量是的同化量,b表示初級消費者用于的能量,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5)下圖表示該生態系統中的部分生物的食物關系。若丙的全部同化量來自兩種生物,甲和乙各占一半,則當消耗甲GkJ時,丙增加的能量至少是kJ。【答案】(1)生產者分解者(2)②③④⑤⑧(3)單向流動,逐級遞減(4)生產者自身生長、發育、繁殖15%(5)G/55【分析】分析圖1:A與大氣中的CO2庫具有雙向箭頭,所以A為生產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ABC的遺體都流向D,則D為分解者,BC為消費者。③④為呼吸作用,⑤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⑥⑦為捕食,⑧為化石燃料的燃燒。分析圖2:a為初級消費者的同化量,c為初級消費者糞便量,b為初級消費者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df為初級消費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為次級消費者的同化量。【詳解】(1)A與大氣中的CO2庫具有雙向箭頭,所以A為生產者;ABC的遺體和排泄物都流向D,則D為分解者。(2)從圖中的箭頭可看出,釋放碳的生理過程有②③④⑤;過程⑧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會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過多,造成劇溫室效應。(3)由于能量只能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和能量的傳遞效率只有10%~20%之間,所以能量流動的特點為單向流動,逐級遞減。(4)c為初級消費者糞便量,而糞便中的能量為上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所以c中的能量是生產者的同化量;a為初級消費者的同化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長、發育、繁殖,所以b表示初級消費者用于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初級消費者的攝入量為2.3×109kJ,c中的能量為7×108kJ,所以初級消費者的同化量為2.3×109kJ-7×108kJ=1.6×109kJ,次級消費者的同化量為2.4×108kJ,所以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2.4×108kJ/1.6×109kJ×100%=15%。(5)由于問丙增加的能量至少為多少,所以能量傳遞效率用10%算,設丙增加的能量至少是XkJ,可列出計算式X/2÷10%+X/2÷10%÷10%=G,X=G/55。【點睛】本題主要考查碳循環和生態系統的功能,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12.如圖1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某一時間的食物網,圖2表示圖1中某條食物鏈中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的相對含量,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2中,若乙大量減少,則短時間內丁的數量變化是。圖2中丙對應圖1中的,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該生物與蛇的關系是。(2)該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往往是(填“不變”或“可變”)的,原因是。(答出一點即可)【答案】(1)增加鷹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捕食和種間競爭(2)可變生物有遷入和遷出(或生物發育不同階段及不同季節食性有改變)【分析】1、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2、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關系,就是食物網。如果一條食物鏈的某種動物減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鏈上的位置可能會由其他生物來取代。3、題圖分析:圖1是某一時間的食物網,圖2表示圖1中某條食物鏈中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的相對含量。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會富集,營養級越高的生物有毒物質的濃度越大,因此圖2中的食物鏈是丁→乙→甲→丙,可表示圖1中四個營養級的食物鏈。【詳解】(1)圖2中的食物鏈是丁→乙→甲→丙,可表示圖1對應草→鼠→蛇→鷹這條食物鏈。若乙(鼠)大量減少,則短時間內丁(草)的數量將增加;鷹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消費者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鷹既能捕食蛇,又能與蛇競爭捕食鼠,所以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2)食物鏈是以食物關系建立起來的,因此當生物發育不同階段及不同季節食性改變后,該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可能改變,同時動物的遷入和遷出也會影響食物鏈。考點03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地城地城知識填空考點必背知識鞏固基礎落實建議用時:10分鐘1.自然界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場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來源可以是非生物環境,也可以是生物個體或群體。(P69)2.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還產生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等,這就是化學信息。(P69)3.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既存在于同種生物之間,也發生在不同生物之間,還能發生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4.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的作用主要有: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如海豚的回聲定位、萵苣種子的萌發;②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如花引蝶,動物釋放信息素吸引異性;③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如狼靠兔的氣味捕食。5.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P71)6.目前控制動物危害的技術方法大致有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機械防治等。這些方法各有優點,但是目前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P72)地城地城試題精練考點鞏固題組突破分值:50分建議用時:25分鐘一、單選題1.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利用光照、聲音信號誘捕或驅趕某些動物,使其遠離農田,屬于生物防治B.生態系統中的物理信息只來自非生物環境C.生態系統中信息沿食物鏈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傳遞D.某種鳥類通過點頭或鞠躬追求配偶,這一現象說明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可以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答案】A【分析】在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過程中,不僅有信息產生的部位——信息源,也有信息傳播的媒介——信道,空氣、水以及其他介質均可以傳播信息,還需要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體,動物的眼、鼻、耳、皮膚,植物的葉、芽以及細胞中的特殊物質(如光敏色素)等可以接收多樣化的信息。【詳解】A、利用光照、聲音信號誘捕或驅趕某些動物,使其遠離農田,屬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優點是對環境無污染、操作方便、比較安全,A正確;B、生態系統中的物理信息既可以來自非生物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B錯誤;C、生態系統中信息沿信道傳遞,C錯誤;D、某種鳥類通過點頭或鞠躬追求配偶,這一現象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D錯誤。故選A。2.《植物干旱脅迫響應機制》一書中介紹:植物在干旱脅迫,被砍切和侵害等壓力情況下會發出超聲波(如切斷植株的莖干時,番茄會在每小時內發出25次超聲波;榨干水分時,番茄會在每小時內發出35次超聲波),可被3~5m距離內的飛蛾等聽覺敏銳的動物感受到,飛蛾聽到植物發出的超聲波,會避免在該植物上產卵。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植物在被砍切等壓力情況下發出的超聲波屬于物理信息B.同種植物面對不同的壓力源時發出超聲波的次數可能不同C.動物和人類都可以感受到植物發出的超聲波D.以上材料說明信息傳遞可以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答案】C【分析】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③信息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詳解】A、植物發出的超聲波能被飛蛾聽到,故超聲波屬于物理信息,A正確;B、由題意可知,在植物受到不同壓力源如切斷莖干、榨干水分時,在單位時間內發出的超聲波的次數是不同的,B正確;C、植物發出的超聲波,動物可以感受到,而人類不能感受到,但可以利用一定的儀器檢測到,故有題干中“25次”“35次”等數據,C錯誤;D、飛蛾聽到聲響并做出反應是植物與飛蛾之間的信息傳遞,體現了信息可以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D正確。故選C。3.蚜蟲的糞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稱為“蜜露”。螞蟻非常喜歡吃“蜜露”,常用觸角拍打蚜蟲背部,通過拍打產生的振動頻率促使蚜蟲分泌“蜜露”。蚜蟲受到其天敵瓢蟲襲擊時,會從尾部發出報警信息素,將危險信息通知其他蚜蟲,同時螞蟻接收到報警信息素就會趕來驅除蚜蟲天敵。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螞蟻拍打蚜蟲背部產生的振動頻率屬于物理信息B.螞蟻吃“蜜露”,蚜蟲的同化量傳遞到螞蟻C.化學信息可以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D.信息能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答案】B【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詳解】A、螞蟻用觸角拍打蚜蟲背部,通過拍打產生了一定的振動頻率,屬于物理信息,A正確;B、“蜜露”屬于蚜蟲的糞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屬于蚜蟲的同化量,B錯誤;C、據題干信息,報警信息素屬于化學信息,該信息可以在蚜蟲間傳遞,也可以在蚜蟲與螞蟻間傳遞,C正確;D、據題干信息,螞蟻和蚜蟲可以通過信息傳遞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D正確。故選B。4.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利用生長素類植物生長調節劑殺死單子葉農作物周圍的雙子葉雜草,屬化學信息的應用B.生態系統中信息沿食物鏈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傳遞C.利用光照、聲音信號誘捕或驅趕某些動物,使其遠離農田,屬于生物防治D.生態系統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發出并且相互傳遞而發揮其作用的【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種類有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叫物理信息。化學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行為信息是指動物的一些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即生物的行為特征可以體現行為信息。【詳解】A、生長素類似物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與生長素相似的生理效應的化學物質,利用生長素類似物殺死單子葉農作物周圍的雙子葉雜草,屬于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A錯誤;B、生態系統中能量沿食物鏈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傳遞,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往往是雙向的,B錯誤;C、利用光照、聲音信號等物理信息來誘捕或驅趕某些動物,使其遠離農田,屬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不會污染環境,C正確;D、生態系統中信息可以來自生物,也可以來自無機環境,D錯誤。故選C。5.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指種群的最大數量B.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之后都會發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出現個體變異是普遍現象D.兩只雄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行為信息能夠影響種間關系【答案】C【分析】1、群落演替類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3、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詳解】A、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種群的數量在K值上下波動,所以種群的最大數量大于環境容納量,A錯誤;B、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之后都會發生群落的次生演替,B錯誤;C、種群不但是繁殖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出現個體變異是普遍現象,C正確;D、兩只雄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的作用,D錯誤。故選C。6.黑斑羚幾乎被所有非洲大型食肉動物捕食。遇到捕食者時,群體中所有黑斑羚腳踝部位的跖骨腺均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氣味,這種氣味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黑斑羚之間的相撞,又有利于警報解除后黑斑羚找到大部隊。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非洲大型食肉動物的存在可促進黑斑羚種群的發展B.影響黑斑羚環境容納量的因素是捕食者的數量C.跖骨腺散發出的氣味在調節種間關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D.為了避免黑斑羚之間的相撞,黑斑羚的跖骨腺進化出散發氣味的功能【答案】A【分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可分為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等;生態系統中以物理過程為傳遞形式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都是物理信息。生態系統的各個層次都有生物代謝產生的化學物質參與傳遞信息,協調各種功能,這些化學物質傳遞的信息稱為化學信息。生態系統的各個層次都有生物代謝產生的化學物質參與傳遞信息,協調各種功能,這些化學物質傳遞的信息稱為化學信息。【詳解】A、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故非洲大型食肉動物的存在可起到促進黑斑羚種群發展的作用,A正確;B、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影響黑斑羚環境容納量的因素有捕食者的數量、食物數量、空間資源等因素,B錯誤;C、跖骨腺散發出的氣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黑斑羚之間的相撞,又有利于警報解除后黑斑羚找到大部隊,可見影響的是種內關系,沒有影響種間關系,C錯誤;D、黑斑羚腳踝部位的跖骨腺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氣味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這種生物進化避免了黑斑羚之間的相撞,D錯誤。故選A。7.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自然現象中,表述錯誤的是(

)A.“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的“關關”是屬于物理信息B.花香引蝶、老馬識途和心猿意馬屬于化學信息C.捕蟲草產生香甜的分泌液誘捕昆蟲,空氣是“信道”D.唐莒蒲在每天的日照長度大于12小時才能開花,其細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體”【答案】B【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的類型:(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顏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3)行為信息:是指某些動物通過某些特殊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的某種信息。【詳解】A、“關關雎鳩”指關關鳴叫的水鳥,“關關”指的是鳥叫聲,體現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A正確;B、花香引蝶中氣味屬于化學信息,老馬識途是通過氣味,屬于化學信息,心猿意馬不屬于生態系統的傳遞信息,B錯誤;C、捕蟲草產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誘昆蟲前來并將其捕食,屬于化學信息,空氣是“信道”,C正確;D、光作為一種信號,影響,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長度大于12小時才能開花,此時細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體”,在接受到光照刺激后,光敏色素結構會發生變化,調控細胞中的基因表達過程,表現出生物學效應,D正確。故選B。8.研究發現,在一片柳樹林中,一旦某一棵樹遭受蟲害,其新葉中的石炭堿分泌量就會大量增加,從而抵御害蟲。而這棵柳樹釋放的乙烯通過風媒作用,給鄰近的柳樹發出危險及預防信號,使得在這棵柳樹周圍70m范圍的其他柳樹葉片中的石炭堿含量增加,且越靠近被蟲害的樹,葉片中的石炭堿含量越高。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柳樹釋放的乙烯是一種化學信息B.該實例體現了信息可以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C.柳樹具備上述防御功能是柳樹與其天敵協同進化的結果D.利用乙烯防治柳樹林中害蟲的方法屬于化學防治【答案】D【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的類型: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顏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行為信息:是指某些動物通過某些特殊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的某種信息。【詳解】A、柳樹釋放的乙烯通過風媒作用,給鄰近的柳樹發出危險及預防信號,乙烯是一種化學信息,A正確;B、該實例體現了信息可以調節柳樹與害蟲關系,柳樹與害蟲是不同的物種,體現了信息可以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B正確;C、由題可知,柳樹具備題述的防御功能是柳樹與其天敵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形成的,是生物與生物之間協同進化的結果,C正確;D、利用乙烯防治柳樹林中害蟲的方法屬于利用一種生物釋放的物質防治另一種生物,屬于生物防治,D錯誤。故選D。9.如圖為生態系統信息傳遞模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①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是雙向的②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還有信息傳遞③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④生態系統各成分間有各種形式的信息傳遞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分析】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具有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這三者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而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在生態系統中,種群和種群之間、種群內部個體與個體之間,甚至生物和環境之間都有信息傳遞。【詳解】①信息傳遞往往是雙向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①錯誤;②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②正確;③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③正確;④由圖可知,生態系統各成分間都有各種形式的信息傳遞,④正確。綜上分析,供選答案組合,ABC均錯誤,D正確。供選D。10.研究小組調查了某地農田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捕食者被捕食者田鼠稻螟蝗蟲水稻蛇+___田鼠__++稻螟___+蝗蟲___+A.在以上生物構成的食物網中,田鼠占有兩個營養級B.水稻屬于該農田生態系統的基石,占有的能量最多C.信息沿著食物鏈按水稻、蝗蟲、田鼠、蛇的順序傳遞D.大量捕殺田鼠可能導致蝗蟲泛濫,不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答案】C【分析】1、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競爭、寄生。2、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結構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分解者指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動物。【詳解】A、據表分析,田鼠以蝗蟲和水稻為食,其處干第二、第三營養級,故田鼠占有兩個營養級,A正確;B、水稻屬于該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即為該農田生態系統的基石,占有的能量最多,B正確;C、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可以沿食物鏈進行雙向傳遞,田鼠既可以獲取蛇和蝗蟲傳遞的信息,也會向對方傳遞信息,非生物環境中的信息也能直接傳遞給生物,C錯誤;D、大量捕殺田鼠可能導致蝗蟲泛濫,會導致該生態系統的成分、營養結構變得簡單,不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D正確。故選C。二、綜合題11.某果園中存在A、B兩種果樹害蟲,果園中的鳥(C)可以捕食這兩種害蟲,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Y誘殺B可減輕B對果樹的危害。回答下列問題:(1)在果園中,害蟲A和B之間的種間關系是,該種間關系通常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而表現出來的相互抑制現象。(2)性引誘劑Y傳遞給害蟲B的信息類型為。使用性引誘劑Y可以誘殺B的雄性個體,從而破壞B種群的,導致降低,從而減輕B對果樹的危害。(3)果園中包含害蟲A的一條食物鏈是(用文字和箭頭表示)。果園生態系統的基石是(填生物成分)。【答案】(1)種間競爭相同的資源和空間(2)化學信息性別比例種群密度(3)果樹→A→C果樹等生產者【分析】群落的種間關系中有捕食、種間競爭、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競爭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種間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占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詳解】(1)種間競爭通常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相同的資源和空間而表現出來的相互抑制的現象,如害蟲A、B均以果樹為食,二者之間為競爭關系。(2)性引誘劑Y是人工合成的,類似于害蟲分泌的性引誘劑,利用性引誘劑誘殺害蟲B屬于生物防治,其傳遞給害蟲B的信息為化學信息;Y可以誘殺害蟲B的雄性個體,破壞B種群的性別比例,降低其出生率,進而降低B的種群密度,減輕其危害。(3)由題意可知,害蟲A是果園害蟲,故與果樹之間為捕食關系,又因為鳥C與害蟲之間是捕食關系,故包含害蟲A的一條食物鏈為果樹→害蟲A→鳥C;其中果園生態系統的基石是生產者,包括果樹等。12.紫莖澤蘭又名破壞草、臭草,為菊科澤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亞灌木,原產于中美洲。大約于20世紀40年代傳入我國,紫莖澤蘭對中國畜牧業和草原生態系統構成很大破壞,造成巨大損失。回答下列問題。(1)紫莖澤蘭入侵草地后會快速繁殖和變化。第一年其株高可達30cm,第二年可達1m以上,第三年在草地的覆蓋度可達85%~95%。在這三年中,其種群數量變化呈,原因是。(2)紫莖澤蘭入侵草地的三年內,牧草生長受到嚴重抑制,原植被遭破壞。其中一個原因是紫莖澤蘭可產生某些化學物質滲入土壤,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紫莖澤蘭逐漸成為草地的優勢種,其判斷的依據是。(3)本地物種對紫莖澤蘭進行替代控制是一種較好的控制紫莖澤蘭的方法。為了篩選目標替代植物,科研人員選擇本地物種南酸棗(落葉喬木)、假地豆(小灌木)和狗尾草(禾本植物)進行了相關研究。下圖為紫莖澤蘭單種和混種時的株高、生物量的研究結果。

①替代植物控制的實質就是利用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的。②紫莖澤蘭有一種特殊的氣味,用它染出的布料有驅除蚊蟲的功效,這是利用生態系統的功能,對有害動物進行防治。③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最好選擇假地豆作為替代植物,理由是④為進一步研究紫莖澤蘭是否會影響狗尾草的生長,還需進行的實驗是【答案】(1)“J”形增長紫莖澤蘭入侵后,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和其他競爭物種等(2)紫莖澤蘭在群落中不僅數量多,對其他物種的影響也大(3)種間競爭信息傳遞假地豆與紫莖澤蘭混種,紫莖澤蘭株高和地上生物量最少測定狗尾草在單種、與紫莖澤蘭混種時的株高和生物量【分析】1、“J”形增長的數學模型:在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第二年的數量是第一年的λ倍。2、種間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詳解】(1)由于紫莖澤蘭入侵草地后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和其他競爭物種等,故其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2)分析題意可知,紫莖澤蘭可產生某些化學物質滲入土壤,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故在群落中,紫莖澤蘭不僅數量多,而且對群落中其他物種的影響也很大,占據優勢,故紫莖澤蘭逐漸成為草地的優勢種。(3)①替代植物控制的實質就是利用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的種間競爭關系,即在食物、資源等方面的競爭。②紫莖澤蘭有一種特殊的氣味,用它染出的布料有驅除蚊蟲的功效,這是利用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對有害動物進行防治。③分析圖可知,紫莖澤蘭與假地豆混種,紫莖澤蘭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增加最少,故最好選擇假地豆作為替代植物。④分析題意,本實驗目的是進一步研究紫莖澤蘭是否會影響狗尾草的生長,則實驗的自變量是紫莖澤蘭的有無,因變量是狗尾草的生長情況(株高和生物量),實驗設計應遵循對照與單一變量原則,故可設計實驗如下:將生長狀況相同的狗尾草隨機均分為兩組,分別編號為A、B,其中A組種植紫莖澤蘭,B組不種植,相同條件下進行栽培相同時間后,測定狗尾巴草的株高和生物量。考點0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地城地城知識填空考點必背知識鞏固基礎落實建議用時:10分鐘1.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P73)2.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P74)3.人們把生態系統維持或恢復自身結構與功能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的能力,叫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就是說,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強調的是生態系統維持生態平衡的能力。(P74~75)4.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急劇下降,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P75)5.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作恢復力穩定性。(P75)6.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P75)7.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強度,在不超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范圍內,合理適度地利用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給予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P76)8.封上生態缸蓋。將生態缸放置于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P78“探究·實踐”)地城地城試題精練考點鞏固題組突破分值:50分建議用時:25分鐘一、單選題1.下圖表示一個自然發展的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后,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在受到干擾后,曲線又能恢復到在正常范圍內波動是由于人為因素介入B.S2所代表的面積越大,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低C.S3所代表的面積越大,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高D.在受到干擾后,曲線偏離正常值越晚和幅度越小,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差【答案】B【分析】分析圖形:在受到干擾之前,曲線在正常范圍內波動是由于該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營養結構相關,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高,反之則越低。【詳解】AD、在受到干擾后,曲線又能恢復到在正常范圍內波動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曲線偏離正常值越晚和幅度越小,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A、D錯誤;B、S2所代表的面積越大,表明生態系統在遭到干擾破壞后,恢復到原狀所用的時間越長,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越低,B正確;C、在受到干擾后,曲線偏離正常范圍越晚和幅度越小,說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高,C錯誤。故選B。2.北極凍原生態系統的動植物種類稀少,營養結構簡單,其中生產者主要是生長緩慢的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間接地依靠地衣來維持生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北極凍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結構B.輸入北極凍原生態系統的太陽能,不能被生物循環利用C.如果北極凍原生態系統遭受鉛污染,則地衣中鉛的濃度最高D.北極凍原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較低,恢復力穩定性較高【答案】B【分析】1、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其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強,相反的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弱。2、北極苔原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稀少,營養結構簡單,其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都弱。【詳解】A、北極凍原生態系統雖然動植物種類稀少,但其中的生物群落也存在垂直結構,A錯誤;B、輸入生態系統的能量,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不能被生物循環利用,B正確;C、如果北極凍原生態系統遭受鉛污染,鉛會沿食物鏈不斷積累和濃縮,在營養級高的生物體內濃度高,C錯誤;D、北極凍原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簡單,而且環境惡劣,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都很低,D錯誤。故選B。3.如圖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部分生物關系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若食物鏈的第一營養級生物減少,則第二及以后營養級的相關生物不一定會減少B.該圖只缺少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C.若青蛙突然減少,理論上兔和食草鳥的數量將增加D.一般認為,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強【答案】D【分析】分析題圖:圖中綠色植物屬于生產者,其余動物均為消費者,還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詳解】A、若食物鏈的第一營養級生物減少,則第二及以后營養級的相關生物都會減少,A錯誤;B、分析題圖,圖中綠色植物屬于生產者,其余動物均為消費者,該圖缺少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B錯誤;C、若青蛙突然減少,理論上鷹的數量將增加,因為鷹的營養級由第三、五營養級變為主要是第三營養級,兔和食草鳥的數量將減少,C錯誤;D、一般認為,食物網越復雜,自我調節能量越強,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強,D正確。故選D。4.下圖為某亞熱帶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式圖,其中①②③④表示相關生理過程,a~d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能量主要來自生理過程①光合作用B.②③④表示的生理過程都是細胞呼吸,但細胞呼吸的場所可能存在差異C.能夠保證此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正常進行的關鍵成分是a和bD.該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較高,是因為由a、b、c、d構成的食物關系較為復雜【答案】D【分析】據圖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