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AF 089-2021 蜂窩物聯網設備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_第1頁
T-TAF 089-2021 蜂窩物聯網設備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_第2頁
T-TAF 089-2021 蜂窩物聯網設備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_第3頁
T-TAF 089-2021 蜂窩物聯網設備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_第4頁
T-TAF 089-2021 蜂窩物聯網設備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電信終端產業協會發布I 1 1 1 1 2 2 2 3 3 4 4 5 5 5 5 7 8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互不兼容。為監管設備、收集設備信息、優化產品和服務以及提升產品互聯互通能力,TAF已制定參照通信標準慣例,本文件的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章節中用“物聯網終端”和“終端”指代“物聯1蜂窩物聯網設備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YD/T2576.4-2013TD-LTE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終端設備測試方法(第一階段)第4部分:協議一致YD/T3230-2017數字移動通信終端通用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YD/T3338-2018面向物聯網的蜂窩窄帶接入(NB-IoT)終端設備測試方法3GPPTS36.523-1演進通用陸地無線接入系統和演進分組核心網:用戶設備一致性規范第1部分4縮略語AKA:認證與密鑰協商(AuthenticationandKeyAgreement)APN:接入點名稱(AccessPointNamAS:接入層(AccessStratuAT:AT指令(Attention)CIoT:蜂窩物聯網(CellularInternetofThDRB:用戶無線承載(DataRadioBearDRX:非連續接收(DiscontinuousReceptiEARFCN:E-UTRA絕對無線頻道號/頻點號(E-UTRAAbsoluteRadioFrequencyChannelNum2ECM:EPS連接管理(EPSConnectionManageEMM:EPS移動性管理(EPSMobilityManageEPS:演進分組系統(EvolvedPacketSysESM:EPS會話管理(EPSSessionManagemFTP:文件傳輸協議(FileTransferProtocIMEI:國際移動設備身份碼(InternationalMobileE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InternetITAC:物聯網型號分配碼(IoTTypMME:移動性管理實體(MobilityManagementEntiMO:移動主叫(MobileOriginatMT:移動被叫(MobileTerminatNAS:非接入層(Non-AccessStratum)NB-IoT:窄帶物聯網(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PDN:公用數據網(PublicDataNetwPDU: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dataUnPLMN:公共陸地移動網絡(PublicLandMobileNetwork)PSM:省電模式(PowerSavingMRRC:無線資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SRP: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SMS:短消息服務業務(ShortMessageSRB:信令無線承載(SignallingRadiTAF:電信終端產業協會(TelecommunicationTerminalIndustryForumAssociTAU:跟蹤區更新(TrackingAreaUpdTBS:傳輸塊大小(TransportBlockSTCP:傳輸控制協議(TransmissionControlPrUDP:用戶數據報協議(UserDatagramProtocoUE:用戶設備(UserEquipmentUSB:通用串行總線(UniversalSerialB物聯網終端應支持對其ITAC碼進行查詢物聯網終端應支持對其IMEI碼進行查詢,且查詢到的IM5.2業務和功能3NB-IoT物聯網終端應支持ControlPlaneCIoTEPSOptimization。LTE物聯網終端可支持ControlPlaneCIoTEPSOptimization方案傳輸IP對于支持移動短消息業務的物聯網終端應能正常發送和接收短消5.3信息安全5.3.1鑒權用戶合法性的認證,雙向鑒權是網絡對用戶合法性的認證以及用戶對網絡合法性的5.3.2加解密5.4互聯互通5.4.2去附著4物聯網終端應按照網絡要求,通過UECapability物聯網終端根據其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和頻段支持能力,應能正常完成同頻小區重選。物聯網終端根據其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和頻段支持能力,應能正常完成異頻小區重選。5.5擁塞控制Deviceproperties向網絡上報其支持低優先級接入,Lowpriority設置為MSisconfiguredforNAS5.5.2擴展等待定時器(ExtendedWaitT5.6節電特性Time超時時,其進入PSM狀態。當終端需要發數據或者是TAU定時器超時時,終端離開PSM物聯網終端進入PSM休眠模式,且T3412超時之后,終端主動發5物聯網終端進入PSM休眠模式,且T3412超時之后,可以進行下物聯網終端應滿足其所標稱的待機時間等描述的功耗2)終端向系統模擬器回復IDENTITYRE1)終端接收到IDENTITYREQUEST,其中“Iden2)終端在IDENTITYRESPONSE中上報IMEI,檢查IMEI碼與GSMA/TAF6d)預期結果:終端能夠在不建立DRB的情況下,通過控制平面消息ESMDATATRANSPORT來發送IP2)網絡側下發ActivateDefaultEPSBearerConte3)終端回復ActivateDefaultEPSBearerContextAc建立相關的IPv4或IPv6的數據連接;當終端支持IPv4v6雙棧時,應分別建立IPv4和IPv67a)測試目的:將RSRP從-100dB82)系統模擬器配置蜂窩小區1,小區初始發3)從-70dBm逐步降低小區1的功率2)終端進行上行分組數據傳輸,采用流量統計軟件統計終端上傳流量1分鐘,記錄上傳平均92)系統模擬器發起鑒權過程,向終端發送AUTHENTICATIONR3)終端向系統模擬器回復AUTHENTICATION4)后續經過NAS安全模式命令、AS安全模式命令等流程之后,終端向系統模擬器回復ATTACH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在EMM-R2)終端發送受完整性保護和加密的SECURITYMODECOMPLETE消息,隨后所有NAS信令終端均1)系統模擬器向終端發送SecurityModeCommand消息,其中包含cipheringAlgorithm和2)終端向系統模擬器發送SecurityModeComplete消息之后,AS層啟動對SRB的加密和信令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能夠成功附著到3)配置系統模擬器或者真實基站系統為常規長度CP,系統消息廣播支持EPS1)終端開機,驗證終端啟動附著流程,向eNodsetting”參數,在ESM消息容器中包含ESM1)終端發送DETACHREQUEST消息中,其中的DetachtypeIE指示去附著的類型,為“EPS2)網絡回復ATTACHACCEPT消息,且該消息中未攜帶“UERadioCapab3)網絡發起UECapabilityEnqub)測試條件:兩個同頻小區:小區1、小區2工作正常,屬于5)小區重選完成后終端在小區2中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b)測試條件:兩個異頻小區:小區1、小區2工作正常,屬于5)小區重選完成后終端在小區2中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支持低接入優先級指示并上報1)終端開機,啟動附著流程,向網絡模擬器發送AttachRequest消息,其中包含Deviceproperties,且Deviceproperties中Lowpriority設置為MSisconfiguredforNAS2)終端發送PDNConnectivityRequest消息,其中包含Deviceproperties,且Device6.6.2擴展等待定時器(ExtendedWa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按照網絡拒2)網絡側收到終端的請求,下發RRCCONNECTIONRELEASE2)終端在backoff定時器超時前未發起RRCCONNECTI3)網絡側釋放RRC連接。RRC連接釋放1分鐘后,T3324超時,終端d)預期結果:步驟4)中,T3412超時前,3)網絡側釋放RRC連接。RRC連接釋放1分鐘后,T3324超時,終端4)RRC連接釋放3分鐘后,T3412超時,終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節電模式下,設備仍支持下行3)網絡側釋放RRC連接。RRC連接釋放1分鐘后,T3324超時,終端4)網絡尋呼終端,終端在2分鐘內不響應P5)RRC連接釋放3分鐘后,T3413)網絡側釋放RRC連接。RRC連接釋放1分鐘后,T3324超時,終端4)終端發送MOSMS或進行MOd)預期結果:終端進入節電模式后,成功發送MO6.7.7上行數據包路由/網絡接受UE請求斷開PDN連接6.7.9跟蹤區域拒絕/跟蹤區域無a)測試目的:測試物聯網終端在未配置eDRX和PSM功能下空閑態(RR2)網絡配置參數為:不開啟空閑態eDRX功能,不開啟PSM功4)關閉終端除蜂窩無線通信以外其它可能會引起功耗增加的功能(如屏幕、USB連接、log設置為10分鐘,DRXcycle=2.56s,NRSEPRE為-84)關閉終端除蜂窩無線通信以外其它可能會引起功耗增加的功能(如屏幕、USB連接、log4)關閉終端除蜂窩無線通信以外其它可能會引起功耗增加的功能(如屏幕、USB連接、log10)停止電流測試,需保證電流測試中包含4)關閉終端除蜂窩無線通信以外其它可能會引起功耗增加的功能(如屏幕、USB連接、log10)停止電流測試,需保證電流測試中包含2)終端向系統模擬器回復IDENTITYRE1)終端接收到IDENTITYREQUEST,其中“Iden2)終端在IDENTITYRESPONSE中上報IMEI,檢查IMEI碼與GSMA/TAF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在不建立DRB的情況下,d)預期結果:終端能夠在不建立DRB的情況下,通過控制平面消息ESMDATATRANSPORT來發送IP2)網絡側下發ActivateDefaultEPSBearerConte3)終端回復ActivateDefaultEPSBearerContextAc建立相關的IPv4或IPv6的數據連接;當終端支持IPv4v6雙棧時,應分別建立IPv4和IPv67.2.12MT-SMSoverSGs/7.2.13MT-SMSoverSGs/Acta)測試目的:將RSRP從-90dBm降2)系統模擬器配置蜂窩小區1,小區初始發2)系統模擬器發起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測量上3)從-60dBm逐步降低小區的功率,),2)終端進行上行分組數據傳輸,采用流量統計軟件統計終端上傳流量1分鐘,記錄上傳平均3)終端向系統模擬器回復AUTHENTICATION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在EMM-R2)終端發送受完整性保護和加密的SECURITYMODECOMPLETE消息,隨后所有NAS信令終端均1)系統模擬器向終端發送SecurityModeCommand消息,其中包含cipheringAlgorithm和2)終端向系統模擬器發送SecurityModeComplete消息之后,AS層啟動對SRB的加密和信令7.4.12完整性保護/EPSNAS完整性保護算法7.4.13加密解密/EPSNAS加密算7.4.15完整性保護/EPSAS完整1)終端開機,驗證終端啟動附著流程,向eNodAPN。1)終端發送DETACHREQUEST消息中,其中的DetachtypeIE指示去附著的類型,為“EPS2)網絡回復ATTACHACCEPT消息,且該消息中未攜帶“UERadioCapab3)網絡發起UECapabilityEnqud)預期結果:終端通過UECapabilityInformab)測試條件:兩個同頻小區:小區1、小區2工作正常,屬于5)小區重選完成后終端在小區2中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b)測試條件:兩個異頻小區:小區1、小區2工作正常,屬于5)小區重選完成后終端在小區2中進行RRC連接建立、無線承b)測試條件:兩個同頻小區:小區1、小區2工作正常,屬b)測試條件:兩個異頻小區:小區1、小區2工作正常,屬7.5.17異頻小區重選,基于通用優先級信息,參數為ThreshX,HighQ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支持低接入優先級指示并上報1)終端開機,啟動附著流程,向網絡模擬器發送AttachRequest消息,其中包含Deviceproperties,且Deviceproperties中Lowpriority設置為MSisconfiguredforNAS2)終端發送PDNConnectivityRequest消息,其中包含Deviceproperties,且Device7.6.2擴展等待定時器(Extendeda)測試目的:驗證物聯網終端按照網絡拒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