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高考備考語文復習之文學文化常識一.選擇題(共25小題)1.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丁口,即人口。明清時期,年滿二十歲的男子稱丁,女子及未滿二十歲的男子稱口。 B.“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散文文體,一般分為政論、史論兩種。《六國論》闡發觀點,邏輯嚴密,有著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是一篇政論。 C.針對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和保守的士大夫階層的攻擊,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一一加以批駁,并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是古代的駁論名篇之一。 D.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并由古及今動課李唐王朝以史為鑒,切勿重蹈覆轍。2.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針對秦王驅逐客卿的政令發表意見,勸說秦王收回成命。 B.《促織》選自施耐庵的《聊齋志異》,成名之子魂化促織的情節,揭示了小說主題。 C.魯迅的《祝福》通過寫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深刻批判了宗法制度與封建思想。 D.卡夫卡的《變形記》借格里高爾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實。3.下列對課文中相關文化、文體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宗廟”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祭祀先祖的場所,常用作王室、朝廷或國家政權的代稱。 B.《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他的名字,“庖”表示他是廚師;《師說》里的“師襄”是一位名為“襄”的樂師。 C.“東道主”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意思是往來于東方道路上的使者,今天泛指請客的主人或者活動的主辦方。 D.《竇娥冤》中“卜兒哭上科”中的“科”,是劇本中指示動作、表情的用語,類似現代話劇中的“舞臺說明”。4.下列對文學及文化常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個著名的雜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其中馬致遠的代表作是《漢宮秋》,鄭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離魂》,白樸的代表作是《墻頭馬上》。 B.“疏”,即疏通事理,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屬古文體的奏議類,專指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 C.《阿房宮賦》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杜牧,號樊川,為有別于杜甫,人稱“小杜”,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D.蘇軾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后人因其父蘇洵、弟弟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5.以下關于韓非子的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A.韓非子思想觀念的核心是“法、術、勢”,他所提倡的秉公執法、賞罰分明都有很大的進步性。但他對人性的理解過于狹隘,其思想也容易滋生暴政強權,蛻變為專制者操縱的工具。 B.韓非子認為游俠群體尚俠義,輕私利,能輔佐君主維護國家安危的公義與法理的權威,打擊以私害公的現象,故應獎賞游俠及其戰功,并且要賞罰合理,名實相符。 C.韓非子主張“以吏為師”,這里的師既是教育者,也是生活功能、行為舉止的引領和指導者,他認為通過法既能提升人性中的善,也能實現國家秩序和富強。 D.韓非子在《五蠹》中提出了“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核心觀點,重新界定了“圣人”的概念,指出“新圣”既要效法“舊圣”行仁義,也應根據世事變化“變法立新”。6.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武傳》是《漢書》名篇,劉知幾《史通》稱《漢書》是“包舉一代”的紀傳體斷代史。 B.《蘇武傳》按時間順序記敘蘇武出使、被扣、不受威逼利誘、苦守北海、持節不失的事跡。 C.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名詞,原來,從前)。 D.《蘇武傳》精于剪裁,善用對比,人物語言典型,暗含褒貶情感,體現了高超的敘事藝術。7.下列對文學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B.歌德,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后期最偉大的作家,“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堅。代表作有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和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 C.“前四史”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其中既有通史,又有斷代史。 D.徐志摩,詩人、散文家,創造社成員。詩論以提倡“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新詩格律化理論為代表。8.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屬于“二十四史”之一。 B.關漢卿,與馬致遠、王實甫、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的代表作有《單刀會》《拜月亭》等。 C.蒲松齡,清代文言短篇小說家,郭沫若評價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D.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司馬”指的就是司馬遷。9.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洵,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皆以文學聞名,后世并稱他們為“三蘇”。《六國論》借六國舊事針砭當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積威之所劫”的忠告。 B.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體例有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等。《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C.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清代文學家,世稱聊齋先生。“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是對其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高度評價。 D.《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這部劇作以其豐富的意蘊、精嚴的結構、個性化的人物、濃郁的抒情氣息,一直被看作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10.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中的“宣德”是年號。 B.“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指唐代的一種官服。 C.成年男子稱丁,女子及未滿十六歲男子稱口,合稱丁口。 D.《說文解字》是西漢許慎編寫的第一部分析漢字結構的字書。11.下列有關《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袁紹又派文丑去報顏良之仇,但文丑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后,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他準備當面向曹操辭行,出于愛惜人才的目的。曹操爽快地答應了。 B.關羽臨走時,將曹操送他的財物、美女全部留下,將自己的漢壽亭侯大印掛在營中,并留給曹操一封書信。 C.關羽與孫乾重新渡過黃河向汝南出發時,曹操部將夏侯惇領兵追到,與關羽展開廝殺。正在此時,張遼趕到傳達曹操命令,才讓關羽一行人馬走了。 D.關羽一行經過臥牛山時,救了周倉。關羽前往占城會見張飛,張飛以為關羽負義投降了曹操,一見面就要決一死戰,關羽斬了蔡陽兄弟倆才消除了誤會。關羽來到汝南,劉備卻又回到了冀州。12.下列文學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詞人登高憑眺、懷古傷今之作,婉轉凄苦,多用典故。 B.茹志鵑的《百合花》通過解放戰爭時期小通訊員和“我”向新媳婦借被子以及此后發生的故事,表現戰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C.“壬戌之秋”屬于干支紀年法,“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屬于年號紀年法。 D.《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是馬克思面對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發表的即席演說,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將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論表達得鮮活生動,極具號召力。13.下列各項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端章甫”中的“端”指端著:“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 B.《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紀傳體著作,善于描寫戰爭和記敘外交辭令。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亞父:對對方的尊稱,意為僅次于父親。 D.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話劇、歌劇、舞劇。14.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既望”指陰歷十六,“望”指陰歷每月十五,“朔”指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陰歷每月初一。 B.“賦”是一種文體,介于詩和散文之間,講求文采、韻律。“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多借景抒情。 C.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許多城市位于河流或山脈南北,以此命名,如湘陰、衡陽等。 D.“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記》一文中“是月丁未”中的“丁未”為干支之一,文中是用來紀日的。15.語文學習小組計劃梳理必修上課本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初稿中需要修正的一條是()A.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書大部分為荀子自著,其余為其弟子記錄的荀子言論和思想觀點。 B.韓愈字退之,中唐政治家、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發起了“古文運動”。他自稱“郡望昌黎”,作品集名為《韓昌黎集》。 C.蘇軾字子瞻,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與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并稱“三蘇”。他精通詩、詞、文,詞集名為《稼軒長短句》。 D.姚鼐字姬傳,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有《惜抱軒詩文集》傳世。16.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武所持的“節”,即旄節,以竹為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憑證。 B.四海,古人認為九州之外即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故稱中國為“海內”。 C.連衡是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的策略,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合縱則是六國通過盟約,聯合對付秦國的策略。 D.莊宗是后唐皇帝李存勖的謚號。謚號是古時帝王、諸侯、文臣武將等死后,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給予的褒揚性質的稱號。17.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又名長短句、曲子詞、詩余等,配樂歌唱,句式長短不一,盛行于唐宋。詞從篇幅長短角度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B.駁論就是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論點的議論方式,這類議論文常稱為“駁論文”,《拿來主義》就是一篇駁論文。 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的“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傳”指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D.“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的“戊申晦”指戊申日月底這一天。“晦”指農歷每個月的最后一天。“五鼓”指五更。1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為富人的代稱,陶朱就是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 C.敲撲是古代的刑具,長的叫“敲”,短的叫“撲” D.秦時,“山東”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侯國。19.下列對聯涉及的文化名人不正確的一項是()A.定六藝于杏壇,紹虞夏商周之統;藏諸經于魯壁,開關閩濂洛之傳。(孔子) B.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孔顏。(孟子) C.立教開宗,紫氣東來三萬里;著書傳道,函關初度五千言。(莊子) D.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司馬遷)20.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曾任柳州刺史,也稱“柳柳州”,他與陳子昂一起倡導古文運動。 B.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曾寫下一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包括《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游記》等名篇。 C.《種樹郭橐駝傳》是一篇寓言體的傳記,柳宗元的這一類傳記散文,大都取材于勞動人民,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張。 D.避諱,是封建時代特有的一種制度或習慣,選文第三段中的“官理”,即“官治”,這是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諱。21.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歸去來兮辭》中的“辭”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賦”的一種,一般講究押韻,注重平仄。 B.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又稱他為“靖節先生”。 C.西漢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用“三徑”代指隱士住處。 D.古代作品中孤松、菊、云、鳥、巾車等意象,往往都象征著作者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高潔精神。2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推舉孝順父母、平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 B.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舉臣秀才”的“秀才”是“優秀人才”的意思,與后代科舉的“秀才”含義相同。 C.辭,是一種形勢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句式散文化;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辭和賦都注重文采。 D.仲秋,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八月,按照中國的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23.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盛行于宋。詞原為歌詞,是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屬于詩的一種。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等。 B.慢詞是篇幅較長、配樂節奏緩慢的詞。慢,有延長引申的意思,歌聲延長,就唱得遲緩了。《望海潮》《揚州慢》都屬于慢詞。 C.詞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中調,按作者的寫作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 D.柳永原名三變,字者卿。他精通音律,創作了大量慢詞。他善于鋪敘,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其詞大多反映都市的繁華風光,抒發離愁別恨。24.下列對聯與名人,對應全部正確的一項是()①歌詠總帶憂民淚,顛沛仍懷愛國心②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③門前學種先生柳,嶺上長留處士墳④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A.①杜甫②陶淵明③蘇軾④屈原 B.①杜甫②白居易③陶淵明④屈原 C.①屈原②蘇軾③陶淵明④杜甫 D.①屈原②白居易③蘇軾④杜甫25.下列對有關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后土,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中央之神。在《蘇武傳》中相對“皇天”而言。“后土”指土地神,“社”也是古人對土地神的稱呼。 B.李賀,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語言詭譎,被后人譽為“詩鬼”。與李白、李商隱并稱為“唐代三李”。 C.七廟,指古代天子的宗廟。我國的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一廟。 D.連衡,是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的策略。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合縱則是六國通過盟約,聯合對付秦國的策略。
2025年高考備考語文復習之文學文化常識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5小題)1.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丁口,即人口。明清時期,年滿二十歲的男子稱丁,女子及未滿二十歲的男子稱口。 B.“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散文文體,一般分為政論、史論兩種。《六國論》闡發觀點,邏輯嚴密,有著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是一篇政論。 C.針對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和保守的士大夫階層的攻擊,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一一加以批駁,并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是古代的駁論名篇之一。 D.對于秦的滅亡和阿房宮的被燒毀,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可憐焦土”一語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并由古及今動課李唐王朝以史為鑒,切勿重蹈覆轍。【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解答】A.“年滿二十歲的男子稱丁,女子及未滿二十歲的男子稱口”錯誤,明清時期,成年的男子稱丁,女子及未滿十六歲的男子稱口。B.“是一篇政論”錯誤,《六國論》是一篇史論。C.正確。D.“寄予了一定的同情”錯誤,“可憐”為可惜之意,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無限感慨。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文化常識識記能力。對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考核,側重于課文中出現的比較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內容:①中國古代某些常見作家的字、號、別名、筆名,所處的朝代,外國作家的國籍。他們的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②對于與課本有關的中國著名作品的體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節;作品中出現過的名言警句。③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古代詩詞曲、史傳、小說、論文、雜記的特點及分類。④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學團體、詩人作家的合稱和文學運動等等。2.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針對秦王驅逐客卿的政令發表意見,勸說秦王收回成命。 B.《促織》選自施耐庵的《聊齋志異》,成名之子魂化促織的情節,揭示了小說主題。 C.魯迅的《祝福》通過寫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深刻批判了宗法制度與封建思想。 D.卡夫卡的《變形記》借格里高爾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解答】A.正確。B.“施耐庵”錯誤,應該是“蒲松齡”。C.正確。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文化常識識記能力。對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考核,側重于課文中出現的比較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內容:①中國古代某些常見作家的字、號、別名、筆名,所處的朝代,外國作家的國籍。他們的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②對于與課本有關的中國著名作品的體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節;作品中出現過的名言警句。③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古代詩詞曲、史傳、小說、論文、雜記的特點及分類。④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學團體、詩人作家的合稱和文學運動等等。3.下列對課文中相關文化、文體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宗廟”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祭祀先祖的場所,常用作王室、朝廷或國家政權的代稱。 B.《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他的名字,“庖”表示他是廚師;《師說》里的“師襄”是一位名為“襄”的樂師。 C.“東道主”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意思是往來于東方道路上的使者,今天泛指請客的主人或者活動的主辦方。 D.《竇娥冤》中“卜兒哭上科”中的“科”,是劇本中指示動作、表情的用語,類似現代話劇中的“舞臺說明”。【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解答】A.正確。B.正確。C.“往來于東方道路上的使者”錯誤,應該是“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文化常識識記能力。對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考核,側重于課文中出現的比較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內容:①中國古代某些常見作家的字、號、別名、筆名,所處的朝代,外國作家的國籍。他們的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②對于與課本有關的中國著名作品的體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節;作品中出現過的名言警句。③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古代詩詞曲、史傳、小說、論文、雜記的特點及分類。④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學團體、詩人作家的合稱和文學運動等等。4.下列對文學及文化常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個著名的雜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其中馬致遠的代表作是《漢宮秋》,鄭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離魂》,白樸的代表作是《墻頭馬上》。 B.“疏”,即疏通事理,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屬古文體的奏議類,專指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 C.《阿房宮賦》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杜牧,號樊川,為有別于杜甫,人稱“小杜”,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D.蘇軾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后人因其父蘇洵、弟弟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解答】A.正確。B.正確。C.正確。D.“老蘇”錯誤,應該是“大蘇”。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文化常識識記能力。對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考核,側重于課文中出現的比較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內容:①中國古代某些常見作家的字、號、別名、筆名,所處的朝代,外國作家的國籍。他們的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②對于與課本有關的中國著名作品的體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節;作品中出現過的名言警句。③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古代詩詞曲、史傳、小說、論文、雜記的特點及分類。④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學團體、詩人作家的合稱和文學運動等等。5.以下關于韓非子的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A.韓非子思想觀念的核心是“法、術、勢”,他所提倡的秉公執法、賞罰分明都有很大的進步性。但他對人性的理解過于狹隘,其思想也容易滋生暴政強權,蛻變為專制者操縱的工具。 B.韓非子認為游俠群體尚俠義,輕私利,能輔佐君主維護國家安危的公義與法理的權威,打擊以私害公的現象,故應獎賞游俠及其戰功,并且要賞罰合理,名實相符。 C.韓非子主張“以吏為師”,這里的師既是教育者,也是生活功能、行為舉止的引領和指導者,他認為通過法既能提升人性中的善,也能實現國家秩序和富強。 D.韓非子在《五蠹》中提出了“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核心觀點,重新界定了“圣人”的概念,指出“新圣”既要效法“舊圣”行仁義,也應根據世事變化“變法立新”。【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題平時要注意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學常識的積累,以課本為著力點,向課外拓展。文學常識、文化常識一般會以課本內容為主。因此,考生要重視梳理課本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對課本后的附錄絕不能等閑視之。在熟悉課本上的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的基礎上,適當向課外拓展。【解答】A.正確。B.“故應獎賞游俠及其戰功”錯誤,韓非子認為游俠群體尚俠義,輕私利,能輔佐君主維護國家安危的公義與法理的權威,打擊以私害公的現象,故應獎賞游俠的戰功,而不是獎賞游俠。C.“他認為通過法既能提升人性中的善,也能實現國家秩序和富強”錯誤,韓非子認為通過法能實現國家秩序和富強,而不是提升人性中的善。D.“效法‘舊圣’行仁義”錯誤,韓非子認為“新圣”應根據事變化“變法立新”,而不是效法“舊圣”行仁義。故選A。【點評】文學常識浩如煙海,考生不應茫然無措,而應從以下方法入手:1、調動積累直接判該方法主要依據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1)聯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2)聯想教材所學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用詞語、古今異義、文學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2、剖析詞語巧推斷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的分析,或聯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3、結合語境深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4、遇生判對靈活斷因為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如果出現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識,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以上4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6.下列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武傳》是《漢書》名篇,劉知幾《史通》稱《漢書》是“包舉一代”的紀傳體斷代史。 B.《蘇武傳》按時間順序記敘蘇武出使、被扣、不受威逼利誘、苦守北海、持節不失的事跡。 C.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名詞,原來,從前)。 D.《蘇武傳》精于剪裁,善用對比,人物語言典型,暗含褒貶情感,體現了高超的敘事藝術。【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及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題需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積累,對于文言實詞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分類做好整理,對文學常識也要做好識記。【解答】ABD.正確。C.有誤,“原”應譯為“推究、考查”,句意:通過探究莊宗是如何取得天下的以及他是如何失去天下的,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故選:C。【點評】文學常識浩如煙海,考生不應茫然無措,而應從以下方法入手:1、調動積累直接判該方法主要依據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1)聯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2)聯想教材所學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用詞語、古今異義、文學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2、剖析詞語巧推斷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的分析,或聯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3、結合語境深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4、遇生判對靈活斷因為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如果出現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識,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以上4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7.下列對文學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B.歌德,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后期最偉大的作家,“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堅。代表作有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和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 C.“前四史”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其中既有通史,又有斷代史。 D.徐志摩,詩人、散文家,創造社成員。詩論以提倡“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新詩格律化理論為代表。【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解釋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選擇。【解答】(3)D.“創造社成員”錯誤。徐志摩是新月派成員。故選D。【點評】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常見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等。8.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屬于“二十四史”之一。 B.關漢卿,與馬致遠、王實甫、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的代表作有《單刀會》《拜月亭》等。 C.蒲松齡,清代文言短篇小說家,郭沫若評價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D.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司馬”指的就是司馬遷。【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解答】A.“二十四史”屬于紀傳體。B.“王實甫”錯誤,元曲四大家應為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C.正確。D.“指的就是司馬遷”錯誤,應該是司馬光。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文化常識識記能力。對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考核,側重于課文中出現的比較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內容:①中國古代某些常見作家的字、號、別名、筆名,所處的朝代,外國作家的國籍。他們的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②對于與課本有關的中國著名作品的體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節;作品中出現過的名言警句。③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古代詩詞曲、史傳、小說、論文、雜記的特點及分類。④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學團體、詩人作家的合稱和文學運動等等。9.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洵,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皆以文學聞名,后世并稱他們為“三蘇”。《六國論》借六國舊事針砭當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積威之所劫”的忠告。 B.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體例有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等。《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 C.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清代文學家,世稱聊齋先生。“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是對其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高度評價。 D.《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這部劇作以其豐富的意蘊、精嚴的結構、個性化的人物、濃郁的抒情氣息,一直被看作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解答】A.正確。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錯誤,應該是“《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C.正確。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文化常識識記能力。對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考核,側重于課文中出現的比較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內容:①中國古代某些常見作家的字、號、別名、筆名,所處的朝代,外國作家的國籍。他們的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②對于與課本有關的中國著名作品的體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節;作品中出現過的名言警句。③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古代詩詞曲、史傳、小說、論文、雜記的特點及分類。④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學團體、詩人作家的合稱和文學運動等等。10.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中的“宣德”是年號。 B.“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指唐代的一種官服。 C.成年男子稱丁,女子及未滿十六歲男子稱口,合稱丁口。 D.《說文解字》是西漢許慎編寫的第一部分析漢字結構的字書。【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題平時要注意文學常識的積累,以課本為著力點,向課外拓展。文化常識一般會以課本內容為主。因此,考生要重視梳理課本文化常識,對課本后的附錄絕不能等閑視之。在熟悉課本上的文學常識的基礎上,適當向課外拓展。【解答】ABC.正確。D.“西漢許慎”有誤,許慎是東漢人。故選:D。【點評】文化常識浩如煙海,考生不應茫然無措,而應從以下方法入手:1、調動積累直接判該方法主要依據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1)聯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2)聯想教材所學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用詞語、古今異義、文學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2、剖析詞語巧推斷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的分析,或聯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3、結合語境深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4、遇生判對靈活斷因為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如果出現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識,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以上4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11.下列有關《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袁紹又派文丑去報顏良之仇,但文丑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后,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他準備當面向曹操辭行,出于愛惜人才的目的。曹操爽快地答應了。 B.關羽臨走時,將曹操送他的財物、美女全部留下,將自己的漢壽亭侯大印掛在營中,并留給曹操一封書信。 C.關羽與孫乾重新渡過黃河向汝南出發時,曹操部將夏侯惇領兵追到,與關羽展開廝殺。正在此時,張遼趕到傳達曹操命令,才讓關羽一行人馬走了。 D.關羽一行經過臥牛山時,救了周倉。關羽前往占城會見張飛,張飛以為關羽負義投降了曹操,一見面就要決一死戰,關羽斬了蔡陽兄弟倆才消除了誤會。關羽來到汝南,劉備卻又回到了冀州。【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作品內容情節的識記能力。做這類題目時,學生必須對所考查的作品內容十分了解。此題的識記點是:書中人物、主要情節、作品主題及風格等。【解答】A.“曹操爽快地答應了”有誤。關羽向曹操告辭,曹操故意避而不見。BCD.正確。故選:A。【點評】文學常識浩如煙海,考生不應茫然無措,而應從以下方法入手:1、調動積累直接判該方法主要依據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1)聯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2)聯想教材所學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用詞語、古今異義、文學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2、剖析詞語巧推斷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的分析,或聯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3、結合語境深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4、遇生判對靈活斷因為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如果出現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識,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以上4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12.下列文學文化常識相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詞人登高憑眺、懷古傷今之作,婉轉凄苦,多用典故。 B.茹志鵑的《百合花》通過解放戰爭時期小通訊員和“我”向新媳婦借被子以及此后發生的故事,表現戰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C.“壬戌之秋”屬于干支紀年法,“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屬于年號紀年法。 D.《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是馬克思面對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發表的即席演說,文章善用比喻和典故,將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論表達得鮮活生動,極具號召力。【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此題平時要注意文學常識的積累,以課本為著力點,向課外拓展。文學常識一般會以課本內容為主。因此,考生要重視梳理課本文學常識,對課本后的附錄絕不能等閑視之。在熟悉課本上的文學常識的基礎上,適當向課外拓展。【解答】A.“婉轉凄苦”有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上片贊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全詞豪放悲壯,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BCD.正確。故選:A。【點評】文學常識浩如煙海,考生不應茫然無措,而應從以下方法入手:1、調動積累直接判該方法主要依據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1)聯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2)聯想教材所學知識。初高中語文教材課下注釋及附錄文章中的專用詞語、古今異義、文學知識等很多都屬于古代文化常識。2、剖析詞語巧推斷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詞語可通過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的分析,或聯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3、結合語境深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識詞語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4、遇生判對靈活斷因為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如果出現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識,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以上4種技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使用。13.下列各項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端章甫”中的“端”指端著:“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是做小相時的穿戴。 B.《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紀傳體著作,善于描寫戰爭和記敘外交辭令。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亞父:對對方的尊稱,意為僅次于父親。 D.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話劇、歌劇、舞劇。【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學文化常識表述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選擇。【解答】A.“‘端’指端著”錯誤。端:禮服,這里指穿著禮服。B.“紀傳體”錯誤,應為編年體。C.正確。D.“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話劇、歌劇、舞劇”錯誤。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喜劇、悲劇、正劇。故選:C。【點評】文學常識從廣義上是指涵蓋文學方面的各種常見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等。14.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既望”指陰歷十六,“望”指陰歷每月十五,“朔”指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陰歷每月初一。 B.“賦”是一種文體,介于詩和散文之間,講求文采、韻律。“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多借景抒情。 C.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許多城市位于河流或山脈南北,以此命名,如湘陰、衡陽等。 D.“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記》一文中“是月丁未”中的“丁未”為干支之一,文中是用來紀日的。【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化常識表述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選擇。【解答】A.“‘朔’指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指陰歷每月初一”錯誤,兩個詞說反了。故選A。【點評】古代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稱謂習慣、歷法、節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15.語文學習小組計劃梳理必修上課本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初稿中需要修正的一條是()A.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書大部分為荀子自著,其余為其弟子記錄的荀子言論和思想觀點。 B.韓愈字退之,中唐政治家、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發起了“古文運動”。他自稱“郡望昌黎”,作品集名為《韓昌黎集》。 C.蘇軾字子瞻,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與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并稱“三蘇”。他精通詩、詞、文,詞集名為《稼軒長短句》。 D.姚鼐字姬傳,清代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有《惜抱軒詩文集》傳世。【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學常識表述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選擇。【解答】C.“詞集名為《稼軒長短句》”錯誤,詞集名為《東坡樂府》。《稼軒長短句》是辛棄疾的詞集。故選:C。【點評】文學常識從廣義上是指涵蓋文學方面的各種常見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等。16.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武所持的“節”,即旄節,以竹為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憑證。 B.四海,古人認為九州之外即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故稱中國為“海內”。 C.連衡是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的策略,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合縱則是六國通過盟約,聯合對付秦國的策略。 D.莊宗是后唐皇帝李存勖的謚號。謚號是古時帝王、諸侯、文臣武將等死后,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給予的褒揚性質的稱號。【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化常識解說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選擇。【解答】D.“褒揚性質的稱號”錯誤。謚號有褒有貶,不全是褒揚性質的稱號。故選:D。【點評】古代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稱謂習慣、歷法、節氣、職官、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17.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又名長短句、曲子詞、詩余等,配樂歌唱,句式長短不一,盛行于唐宋。詞從篇幅長短角度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B.駁論就是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論點的議論方式,這類議論文常稱為“駁論文”,《拿來主義》就是一篇駁論文。 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的“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傳”指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D.“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的“戊申晦”指戊申日月底這一天。“晦”指農歷每個月的最后一天。“五鼓”指五更。【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學、文化常識表述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選擇。【解答】A.“詞從篇幅長短角度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表述不準確,應是從“字數”上看,可分為小令、中調、長調。小于等于58字為小令,大于等于59小于等于90為中調,大于等于91為長調。故選A。【點評】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方法:1.積少成多法;2.聯想法;3.穿針引線法;4.口訣法。1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為富人的代稱,陶朱就是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 C.敲撲是古代的刑具,長的叫“敲”,短的叫“撲” D.秦時,“山東”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侯國。【答案】C【分析】考查文學常識,要廣泛閱讀積累,加強記憶。【解答】C.“長的叫‘敲’,短的叫‘撲’”錯,短的叫“敲”,長的叫“撲”。故選:C。【點評】解答文學常識題的技巧:積累法。所謂積累法就是要平時積累大量的文化常識,這需要學生平時學習時多用心,也需要老師老師多提醒多總結,更主要的需要學生平時讀書時要多留心。平時學習時多刷題,形成大量知識積累。到考試時,調動平時積累的大量文化常識,對試題中涉及的文化常識初步做出正誤判斷。聯想法。當試題中的文化常識自己平時沒有見過時,可以采用聯想法。回憶課本中學過的相關內容,回憶自己讀多的相關書中是怎樣說的。回憶看過的電影,旅游參觀時導游的相關講解,以及古代的風俗習慣等進行聯想從而做出相應的輔助的正誤判斷。語境法。有些文化常識生疏,但既然出自這篇文章中,與文章的語境應該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可以把所給文化重新放到語境中,根據文章上下文的語境來推斷所給的所發是否符合語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貫通,與全文所講的意思有無互相矛盾的地方。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19.下列對聯涉及的文化名人不正確的一項是()A.定六藝于杏壇,紹虞夏商周之統;藏諸經于魯壁,開關閩濂洛之傳。(孔子) B.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孔顏。(孟子) C.立教開宗,紫氣東來三萬里;著書傳道,函關初度五千言。(莊子) D.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司馬遷)【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解答】A.正確。B.正確。C.此項對應的不是莊子,而是老子。“紫氣東來”和“函關初度”都是和老子有關的典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文化常識識記能力。對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考核,側重于課文中出現的比較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內容:①中國古代某些常見作家的字、號、別名、筆名,所處的朝代,外國作家的國籍。他們的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②對于與課本有關的中國著名作品的體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節;作品中出現過的名言警句。③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古代詩詞曲、史傳、小說、論文、雜記的特點及分類。④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學團體、詩人作家的合稱和文學運動等等。20.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曾任柳州刺史,也稱“柳柳州”,他與陳子昂一起倡導古文運動。 B.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曾寫下一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包括《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游記》等名篇。 C.《種樹郭橐駝傳》是一篇寓言體的傳記,柳宗元的這一類傳記散文,大都取材于勞動人民,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張。 D.避諱,是封建時代特有的一種制度或習慣,選文第三段中的“官理”,即“官治”,這是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諱。【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時,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解答】A.“陳子昂”錯誤,應該是“韓愈”。B.正確。C.正確。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文化常識識記能力。對于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考核,側重于課文中出現的比較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內容:①中國古代某些常見作家的字、號、別名、筆名,所處的朝代,外國作家的國籍。他們的代表作品及藝術風格。②對于與課本有關的中國著名作品的體例、命名,以及作品里的主要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情節;作品中出現過的名言警句。③對于文學作品的分類;古代詩詞曲、史傳、小說、論文、雜記的特點及分類。④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學流派、文學團體、詩人作家的合稱和文學運動等等。21.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歸去來兮辭》中的“辭”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賦”的一種,一般講究押韻,注重平仄。 B.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又稱他為“靖節先生”。 C.西漢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用“三徑”代指隱士住處。 D.古代作品中孤松、菊、云、鳥、巾車等意象,往往都象征著作者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高潔精神。【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答題時要熟悉相應的作家、作品的相關知識,正確選擇。【解答】D.“象征著作者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高潔精神”理解錯誤,象征歸隱山林田園的隱士精神。故選:D。【點評】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方法:1.積少成多法;2.聯想法;3.穿針引線法;4.口訣法。2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推舉孝順父母、平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 B.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舉臣秀才”的“秀才”是“優秀人才”的意思,與后代科舉的“秀才”含義相同。 C.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跨越難關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應對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領域的技術挑戰及試題及答案
- 細菌抗性機制和檢測方法試題及答案
- 項目范圍變更的管理流程考點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中的文檔控制流程與規范試題及答案
- 提高項目管理考試通過率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未來職業規劃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專業考試內容解析試題及答案
- 2025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試對策及試題答案
- 微生物文化對創新的推動作用及試題及答案
- 服裝吊掛系統培訓
- 醫療器械公司規章制度與管理條例
- 2025年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春新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課件 第九章 浮力 第四節 物體的浮與沉 第1課時 物體的浮沉條件
- 城市更新專題培訓
- 燈謎文化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交通大學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 文化行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案
- 小學生交友主題班會課件
- 2024年共青團入團考試題庫及答案
- 最優控制理論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