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 春秋戰國-中華文明的社會轉型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1頁
第3講 春秋戰國-中華文明的社會轉型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2頁
第3講 春秋戰國-中華文明的社會轉型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3頁
第3講 春秋戰國-中華文明的社會轉型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4頁
第3講 春秋戰國-中華文明的社會轉型 課件高三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吾欲攻取荊(楚),于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第3講:春秋戰國——中華文明的轉型

(前770-前221)命題趨勢:聯系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特別是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瓦解的相關史實,創設學習情境,全面了解當時的時代潮流,理解造成社會轉型的原因、表現。專題要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階段特征:春秋戰國(前770年—前221年)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民族關系上:

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諸侯爭霸兼并;改革變法;舉薦制與軍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祿制,貴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封建制度逐漸形成,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強大;士階層活躍。

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小農經濟逐漸形成;“工商食官”局面打破,重農抑商政策興起。

百家爭鳴,私學興起,學術下移,詩歌成為當時代表性的文學形式,文學上體現人文精神和愛國主義。

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產生華夏認同觀念,民族交融加快,國家漸趨統一,為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創造了條件。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社會大動蕩政治大變革經濟大發展思想大解放民族大融合周王室衰微;五霸基本地處邊疆;(邊境地區生存壓力大,資源開發利用效率高)

諸侯國數量減少、局部統一禮崩樂壞,政治權力下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政治之變: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分封制、

宗法制逐漸瓦解;諸侯爭霸兼并;社會大動蕩、政治大變革1.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是一個長時間過程。①春秋時期:開始遭到破壞,但仍保留較大社會影響力。②戰國時期:瓦解速度加快,逐漸被封建社會制度所取代。2.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標志是原有等級秩序被破壞,例如爵位等級、墓葬等級等。①春秋時期“諸侯自行稱王”:主要是徐、楚、吳、越等蠻夷之國②戰國時期諸侯國君用爵位招攬人才:秦國軍功爵制3.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存在地區差異。①秦國瓦解速度快于東方六國②秦國瓦解程度比較徹底社會大動蕩、政治大變革表1是考古發掘的戰國時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當時墓葬名稱墓主身份墓道數墓道長(米)面積(口)(平方米)附屬設施金村V號墓周天子176.2148.6車馬坑2固圍村M1魏王2125756?胡莊韓王陵韓王2?95424座陪葬坑邯鄲二號陵趙王270*1600陪葬坑陪葬墓A.墓葬規制嚴整 B.等級制度消亡C.貴族階層沒落D.社會變動劇烈D(2024·全國甲卷)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當“盟主”。齊國、晉國、楚國接續爭雄,吳越爭霸。諸侯成為“盟主”可以()A.取代周天子獲得分封權力B.成為諸侯國的“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納稅的義務D.號令各諸侯國的行動D(2020`課標I)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周天子提升爵位,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D權力的分配(2022河北)“太子”在周代是對天子、諸侯權位繼承人的稱謂。該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在春秋時期開始頻繁出現。這一現象(

)反映社會尊卑有序 表明分封制逐漸瓦解C.體現權力過渡平穩 D.說明宗法制遭到破壞D權力的繼承(2023湖南)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此可推知()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 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A貴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春秋左氏傳》孔穎達疏

中原北狄西戎東夷南蠻中原各國因經濟文化較為先進,自稱華夏華夷觀念\夷夏之辨(1)春秋時期①華夏族:中原各國因經濟文化較為先進,自稱華夏。②華夏認同:在頻繁的交流中,周邊少數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2)戰國時期民族交融: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認同最重要的是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同時包括禮樂、認祖歸宗、敬天法祖、黃帝建國等思想文化、制度律法和民族起源。民族大融合和華夏認同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中原南蠻北狄西戎東夷華夏族更加穩定分布更加廣泛戰爭,遷徙,交流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社會經濟較快發展。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初步形成民族之變:華夏認同觀念增強,各民族進一步交融,

華夏族發展壯大;有利于形成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感。民族大融合和華夏認同春秋時楚人以蠻族自居,楚國貴族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而屈原的《離騷》開篇就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意為“我是先帝高陽的后裔”。高陽氏相傳是黃帝的孫子。黃帝是中原華夏族公認的先祖。上述材料說明(

)DA.楚人與華夏人的民族起源不同B.春秋戰國時期民族分化嚴重C.屈原借古代帝王抵抗秦的兼并D.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的出現D

趙孝成王三年(公元前263年),趙豹諫趙王曰:“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

——《戰國策·趙策一》鐵犁牛耕經濟大發展(2023.1·浙江)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鐵犁鏵,人們耕地時把它安裝在犁上,用來破土,省力易行。據此可知,戰國時期()A.鐵犁鏵用灌鋼法制成B.中國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C.鐵農具已經在農業生產中使用D.鐵犁牛耕已經成為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漢代鐵犁牛耕推廣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南北朝C(2013·江蘇)現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年河南輝縣發掘了5座大型魏墓,1號墓出土鐵器65件,其中農具占58件,包括钁、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國時期A.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B.成套鐵農具有利農業精耕細作C.鐵制農具成為隨葬必備品D.鐵制農具最早出現于河南輝縣B借用牛力耕田,通過投入更多的勞動、更多的肥料、改進生產工具、提高耕作技術、修建水利工程、改進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位于浙江省中部浦江縣的上山遺址,距今11000—8500年之久。出土的陶器多為夾炭紅衣陶,陶片表面發現了許多稻殼的印痕。還發現了少量通體磨光的石錛、石斧、石磨盤和石磨棒,以及較完整的木構建筑基址。這些可以佐證當時A.農業生產中已經出現精耕細作 B.原始農耕改善了人類生存條件C.長江流域文明程度居領先地位 D.階級分化與不平等現象已出現B這一概念的外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耕作技術和水利灌溉。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根本原因:鐵犁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直接原因:各國稅制改革(春秋魯國初稅畝、戰國商鞅變法)經濟大發展(2022江蘇)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C經濟大發展

(2017全國II卷)下圖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為巨富,這一現象反映了A.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發展 B.爭霸戰爭促進經濟交往

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

D.城市規模擴大推動商業繁榮A“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出現私商,工商業主富比王侯。手工業領域也出現了家庭、民營和官營手工業。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士”階層活躍和受重用,各國諸侯禮賢下士。學派代表思想主張儒家孔子①“仁”和“禮”,為政以德、以禮治國;②敬鬼神而遠之;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孟子①仁政;②人性本善;③重義輕利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本惡;③禮法并用道家老子①“道”、樸素辯證法;②無為而治莊子①齊物;②逍遙;③天與人“不相勝”法家韓非子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②變法革新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力、節用、節葬、尚賢①春秋時期: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相同點:主張重建秩序【鏈接選必一第1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重視以人為本孔子:仁者愛人。管子:順應民意,孟子:仁政、民貴君輕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墨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賢使能。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儒家精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孟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和而不同孔子:和為貴。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價值: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2023重慶)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弟子中不乏出身社會下層者。墨子則進一步主張以“匹夫徒步之士”為教育對象,以先行勞苦服役為入學條件。故《墨子》載:“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于耕織也。”這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A.儒家倡導人人平等 B.勞動教育開始普及C.墨家重視生產技藝 D.平民階層得到發展D從學在官府到教育下移(2023全國甲)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的是(

)實錄歷史事實 B.提升周王權威 C.維護等級秩序 D.強調文化差異C(2024·北京)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C(2024·新課標卷)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 D.法家CD(2024.1·浙江)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選項中,由老子提出且體現樸素唯物觀的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C.“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魏李悝改革秦商鞅變法趙趙武靈王變法韓申不害改革楚吳起改革燕樂毅改革齊鄒忌改革變法運動,專制集權性質: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統治的改革;

推動社會的全面轉型(經濟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春秋戰國巨變對早期國家向大一統國家轉變有何影響?(一)大一統經濟基礎的鋪墊

鐵器牛耕催生了小農經濟的產生。按唯物史觀理論分析,經濟基礎的轉變必然要求上層建筑與之適應。小農經濟的脆弱性、分散性,必然要求改變以原有的集權程度低、管理松散的政治治理模式,因此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