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A卷)(含答案)_第1頁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A卷)(含答案)_第2頁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A卷)(含答案)_第3頁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A卷)(含答案)_第4頁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聯盟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A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昭通一中教研聯盟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一年級期末考語文(A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三句話挺簡括地說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會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覺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而“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養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中國人在天地的動靜、四時的節律、晝夜的來復、生長老死的綿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條理的。這“生生而條理”就是天地運行的大道,就是一切現象的體和用。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里,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樂”涵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禮記》上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人生里面的禮樂負荷著形而上的光輝,使現實的人生啟示著深一層的意義和美。禮樂使生活上最實用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三代的各種玉器,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升華到圭璧等等的禮器樂器。三代的銅器,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升華到國家的至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由冶鑄家的技巧,而終于在圓滿的器形上,表現出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以至政治的權威、社會的親和力。在中國文化里,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因為中國人由農業進于文化,對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親和的關系,沒有奴役自然的態度。中國人對他的用具(石器銅器),不只是用來控制自然,以圖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對自然的敬愛,把大自然里啟示著的和諧、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顯在具體而微的器皿中。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征。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孔子是替中國社會奠定了“禮”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進一步求“禮之本”,禮之本在仁。禮之本還在于音樂的精神,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一個“音樂的靈魂”。社會生活的真精神在于親愛精誠的團結,最能發揚和激勵團結精神的是音樂!音樂使我們步調整齊,意志集中,團結的行動有力而美。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是反射著天地的節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且往往被拒絕和閃躲。人性由劇烈的內心矛盾才能掘發出的深度,往往被濃摯的和諧愿望所淹沒。固然,中國人心靈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靈的冒險,不怕悲劇,以窺探宇宙人生的危巖雪嶺,發而為莎士比亞的悲劇、貝多芬的樂曲,這卻是西洋人生波瀾壯闊的造詣!(摘編自宗白華《藝術與中國社會》)材料二: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地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逃得脫還可以自己驕傲、得意。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已。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禮治從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只是主動地服于成規罷了。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禮來維持。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不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禮治社會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禮治秩序》)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藝術作用是以感情動人,而“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養成公認統一的規范。B.中國藝術崇尚節奏與和諧,而西洋文藝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文藝里往往被濃摯的和諧愿望所淹沒。C.從行為規范這一點來說,禮和法律無異,法靠國家的權力推行,禮則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維持。D.因為缺乏變化,禮只能在傳統鄉土社會發揮作用,而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它的效力難以為繼。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如中國古代的詩書禮樂,潛移默化地培養民眾的性格品德,深刻而普遍。B.禮樂使實用且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目的是通過圓滿的器形,表現出宇宙意識,以至政治權威。C.鄉土社會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秩序,而是靠社會所累積的傳統經驗來維持,因此,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D.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即使在現代社會,這樣累積出的生活方法,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從“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和“樂”涵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兩個方面來展開論述。B.材料二第四段運用對比論證,通過對比法律、道德和禮三者維持手段不同,來論證禮的主動性和自動性。C.材料一第三段從物質器皿、禮樂生活、天地境界三個層面層層推進,論證了禮樂給現實人生帶來了意義和美。D.材料二在闡述禮治、法治這類學術概念時,能結合現實具體分析,語言平易,說理曉暢,又不乏學術的嚴謹。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5.《禮記》記載:“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有以下為貴者:至敬不壇,掃地而祭。天子諸侯之尊廢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為貴也。”(至敬:指祭天之禮。禁:盛放酒杯的有足托盤。)請結合材料一分析其體現的“禮”的內涵。(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麥海徐廣慧老張來的時候,麥子都高過覓食的喜鵲了。麥田像是綠色的海,從天的那邊,鋪到天的這邊。那老張,肩膀上挎著一個布書包,書包里放著寫日記的本子。老張走在大街上,像個謎語。他上身穿著個藍色的松松垮垮的圓領秋衣。下身穿著一條黑色的運動褲,腳上一雙黑布鞋。見人就說,吃了唄?干什么去呀?見到歲數大的,他就喊大爺大娘,見到歲數小的,他就喊哥哥姐姐。大家被他問得一蒙一蒙的,瞪著眼睛看著他,心里嘀咕:“這人誰啊,俺不認識你啊,沒事在俺們村瞎逛游什么?”那個自稱老張的是誰呢?慢慢地,村里的人就都知道了。老張是市委辦公室派下來的駐村干部。來福村的扶貧工作隊一共三個人,老張是隊長,在來福村任第一書記。“您的夢想是什么?”老張挨家挨戶。問遍了村子里的每一個人。“呃,夢想,這個……夢想嘛……”被問的人看看天,陷入了沉思。也有的人裝作撓癢癢,一把捂住了自己的鼻子,擔心自己笑出聲來。有一部分人,見老張穿的跟個老農民一樣,說話用的是老家話,還平聲靜氣的,便開始試著回答他的問題。老張還是問。他像個小學生一樣,把老百姓說的話都記到了他的小本本上。他像是追風箏一樣,追著村子里的人,非要弄清他們的腦袋里到底裝著什么。不是老百姓不告訴他,實在是這樣的問題不知從哪兒答起。啊,出了一天的汗,腰也酸,背也疼,你跟他討論夢想,還不如給他遞一袋煙,叫他解解乏哩。老李是個有夢想的人。談起夢想來,老李眼睛濕乎乎的。老李說:“專員啊,俺從小的夢想就是把門前的這條路修修,這條路忒難走了,一到陰天下雨,孩子們上學都沒法出門。真的,這也是俺爹小時候的夢想,現在俺爹沒啦,俺也到了半百的年紀啦,這夢想還沒實現。”老李媳婦的嘴快,還沒等他說完,就說:“哎喲,專員,今兒個我把這話兒撂這兒,您要是真能把門前的這條路修了,我馬素芬就在來福村大街上倒著走。”“行!這事兒就這么定了,這個月我找人規劃一下,下個月就動工。”老張一拍大腿,整個人像彈簧一樣,從杌子上跳了起來。“咦,這可不是唱歌呀!”馬素芬大聲在后面喊道。“老百姓的夢想,就是我的夢想。”當初,老張跟領導道別要到來福村的時候,說出了這句話,聲音不大還有點兒發顫,但很清楚。老張有許多夢,修老李門前的路是他到來福村后的第一個夢。紅房子、黃土地、綠麥子,是老張夢境的依靠。老張叫張孝村,他的老家也不在來福村,離這里有一百多里地。每年的春夏之交,老張都會回到家鄉,到麥海里走一走。他喜歡麥子。麥子幼年時是綠色的,等到結了穗,灌滿漿,就變成了黃綠色。陽光一照,再一照,就又變成了金黃色。一行行,一片片,一眼望不到邊的麥海像是一個熱氣騰騰的大油餅,鋪滿了整個田野。沒有一棵麥子背叛過大地,哪怕是遺落在路邊的,也會被拾麥穗的手收進糧倉。老張拿著他的小本本說,修路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資金問題,是清理路面的障礙物。最東邊,是一個三四畝大、四五米深的大坑,坑里和坑沿上長滿了碗口粗的毛白楊。坑東邊,依次是李袖中家的柴火垛、王二傻家的豬圈、老南瓜家的兩棵梨樹、麻花家的牛棚。坑西邊是一個坍塌的斷橋,斷橋西邊是劉金鐘家的雞窩、老李家的藥鋪、二黑家的老棗樹、王又年家的榆樹、三奶奶家的菜地、一根筋家的廁所、甄挺香家的車庫……光障礙物,老張就在小本本上記了十幾頁。哪一個障礙物是誰家的,什么時候什么原因占了公共的地點,那一家有幾口人,都多少歲,都是干什么的,有了事兒家里誰做主,誰好說話,誰不好說話,老張都記得清清楚楚。要想修路,首先得把路面上的障礙物清走。這個好辦呀?不好辦。老張琢磨了半天,把這事交給了馬素芬。哎喲喂,馬素芬,叫她給別人家做工作,她自己哩,她家的那個藥鋪子別看只有一間屋,那可是她的命根子。他們一大家子,全憑著賣農藥掙錢哩!她舍得把自己的藥鋪子拆了嗎?她要是舍得,我立馬把我們家的車庫推平。這話是誰說的,街南的甄挺香說的。這話很快傳到了馬素芬的耳朵里。人們想,好啦,這下事兒鬧大了,炮捻兒點著了,光等著看煙火,聽響聲了。大家屏住呼吸,捂好了耳朵,卻沒有見到一點兒火星,更是沒有聽到一點兒動靜。要知道,在這之前,這倆女人是不說話的。現在倆人隔空對話,可把村里的人稀罕壞了。甄挺香說,她的藥鋪子拆了,我的車庫立馬拆,我不叫公家動手,我自己就把這活兒干了。馬素芬說,好,沙地里拔蘿卜,來他個干凈利索的。人們睡了一晚,醒來后發現馬素芬家藥鋪子的房頂不知哪兒去了,光剩下個屋茬子。那些紅紅綠綠的瓶子也不知去了哪里。兒子開著挖掘機拆車庫時,甄挺香也出來了,脖子里系著一條絲巾。絲巾是彩色的,紫、藍、黃、綠、紅……你所能想到的顏色,在她的絲巾上幾乎都能找到。真是美呢,聽說那條絲巾是老張的媳婦來看老張時送給她的,那絲巾像是一只彩色的蝴蝶,把甄挺香的臉襯托得好看極了。天空湛藍湛藍的,飄著幾朵潔白的云。太陽干凈得像是嬰兒的臉。沒有風,空氣暖洋洋的。轉眼間,一條明晃晃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麥田里。麥到小滿日夜黃。金黃的麥穗,像是一條條自帶發光體的小魚,在麥海里自由自在游著。那個下午,老張嗅著麥香,向麥海深處走去,他覺得自己變成了一棵會行走的麥子。(選自《人民文學》2021年09期,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張走在大街上,像個謎語”一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老張初到來福村時,村民對他身份的猜測,為下文做鋪墊。B.老張跟領導道別時的聲音“有點兒發顫”,既表明了他對理想的堅定,也表明了他對扶貧工作的開展沒有把握。C.小說中老張下鄉前說“老百姓的夢想,就是我的夢想”,這與他追著村民問問題的情節相呼應,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D.老張不僅僅是為“來福村”修了一條現實的路,更是修了一條通往幸福的心靈之路。扶貧要扶心。老張“扶”了,且“扶”得很好。7.下列對小說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從麥海寫起,渲染了充滿生機的氛圍,為故事展開設置了特定的背景。B.作者把麥海想象成“一個熱氣騰騰的大油餅”,所寫之景如在眼前,有較強的畫面感、鏡頭感,表現出老張對鄉村的喜愛之情。C.小說詳寫老張對路面上需要清理的障礙物及各家情況的記錄內容,間接刻畫了老張的細心、嚴謹。D.小說情節設置不以曲折跌宕取勝,而是重點勾勒村民們的各色形象,有利于展現來福村的風貌,增加作品的真實感。8.請用簡潔的語句概括小說情節。9.小說最后一段頗具意味,作者以此結尾有何用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貞觀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觀自古受圖膺運,南面臨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齊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傳祚無窮。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鑒不遠,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銳,三十余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為他人之有。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恃其富強,不虞后患。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而自奉。宮苑是飾,臺榭是崇,徭役無時,干戈不戢。外示嚴重,內多險忌,讒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殞于匹夫之手,子孫殄絕,為天下笑,可不痛哉!圣哲乘機拯其危溺八柱傾而復正四維弛而更張。遠肅邇安,不逾于期月;勝殘去殺,無待于百年。今宮觀臺榭,盡居之矣;奇珍異物,盡收之矣;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若能鑒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雖休勿休,焚鹿臺之寶衣,毀阿房之廣殿,懼危亡于峻宇,思安處于卑宮,則神化潛通,無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毀,即仍其舊,除其不急,損之又損,悅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勞,億兆悅以子來,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終,忘締構之艱難,謂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儉,追雕墻之靡麗,因其基以廣之,增其舊而飾之,觸類而長,不知止足,人不見德,而勞役是聞,斯為下矣。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后嗣何觀!夫事無可觀則人怨,人怨則神怒,神怒則災害必生,災害既生,則禍亂必作,禍亂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鮮矣。(節選自《貞觀政要·君道第一》)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圣A哲B乘C機D拯E其F危G溺H八I柱J傾K而L復M正N四O維P弛Q而R更S張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居”:占有,與《諫太宗十思疏》中“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中“居”的意思相同。B.九州,古代將天下劃分為兗州、冀州、青州等九個州,故以之作為中國的代稱。C.“所以”:表原因,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D.“追雕墻之靡麗”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申之以孝悌之義”的句式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征認為自古以來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登基,面朝南方統治天下,都希望德行與天地相配、與日月同輝,能將皇位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B.魏征認為隋煬帝不考慮以后的禍患,驅使全天下來滿足自身欲望,耗費大量財物來奉養自己,徭役、戰爭不斷,身死人手,令人痛惜。C.魏征認為要借鑒隋煬帝失敗的教訓,日益謹慎,雖受稱許而不要沾沾自喜,順應自然,不刻意作為,使天下得到治理。D.魏征認為做君主的要慎重考慮做事情的后果,記得創業的艱辛不忽略儉樸的美德,那么就不會招致百姓的怨恨,也就可以倚靠天命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2)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14.魏征認為作為君主要如何做才是“有道”?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即事王安石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15.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描寫山村午景,隨著鏡頭由近及遠拉開,一派日暖花繁的景象,如畫般徐徐展開,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B.詩人直書所見,隨意書寫,不假思索,語言簡潔自然,清新流暢,注重全詩氣勢連貫,進退有法,張弛有度。C.詩人眼中的山村自由和諧、寧靜安謐,讓人可以想見村民田園生活的閑適恬淡、悠然自得,令人頓生向往之情。D.詩人向人談起自己遠足歸來感受,覺得此番游歷,就像親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雖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16.王安石在《題張司業詩》中,說張籍的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其實他自己的這首《即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請結合本詩做具體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當我們想告誡朋友做事要善始善終時,我們可以借用《諫太宗十思疏》中的這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宮賦》中通過假設的方式,從秦的角度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華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當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時,他的眼前就會浮現出無數英雄豪杰競相奔赴的情景,于是隨口吟誦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菜地里的蔥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齊,很好看。到了夜晚,它們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們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們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愛寫田園詩的秀才們看見了,就學著蔥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來,我那種地的父親看見書上一行一行的字,問我:“這寫的是什么?為啥不連在一起寫呢?多浪費紙啊?”我說:“這是詩,詩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親說:“原來,你們在紙上學我種蔥哩,一行行的。”你聽過豆莢炸裂的聲音嗎?那是世上最飽滿、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聲。所以,我從來不放什么鞭炮和禮花,那真有點兒①,一串劇烈的爆響之后,除了丟下一地碎紙屑和垃圾等待打掃之外,②,更毫無詩意。我來到一個向陽的山坡,安靜地面對一片為了靈魂的豐盈和喜悅而緘默著天真嘴唇的大豆、綠豆、小豆、豌豆、紅豆,聽它們那被太陽的一句笑話逗得突然炸響的“噼噼啪啪”的笑聲,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靈感,炸得滿地都是。詩,還用得著你去③嗎?面朝土地,謙恭地低下頭來,拾進籃子里的,全是好詩。18.請在文中橫線上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改成:“早晚的時候,露珠、月光灑在上面。到了冬天,白雪覆蓋在上面。”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20.下列詩句中所用修辭手法與“面朝土地,謙恭地低下頭來,拾進籃子里的,全是好詩”相同的一項是()A.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B.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C.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D.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熬夜會變笨”是真的!熬夜睡不好,身體就會很受傷——白天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為什么我們在好好睡了一覺后就覺得神清氣爽?因為你的大腦,①。科學家拍下了人在睡著后的自我“洗腦”過程:血液周期性流出大腦——腦脊液趁機涌入——清除毒素,并且這種“清洗”活動只在睡著時才能實現。是的,就像機器用一段時間需要檢修一樣,睡眠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系統維護”時間,如果總熬夜,久而久之,大腦里的“垃圾”就會越來越多。這就像在身體里埋了一顆炸彈,平時你不會覺得承受了多大威脅,而且次數多了,也許哪一天就會爆發,毀掉你的生活,甚至損傷你的身體。睡眠不同于信用卡,信用卡被透支還清就行,②。熬夜其實是一種用健康賒債的賭博行為,心里應該有一桿秤,權衡利弊就知道哪邊的價值更高。晚上就是用來休息的,不要覺得“偷不到”的時間就被浪費掉了。其實不困與熬夜不是一個問題,前者是生理機制問題,③。那還等什么?從現在開始,早點睡!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黑塞曾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讀書就如同竹籃打水,雖然清水從縫隙中流走,表面上什么都沒得到,但在不知不覺中,人的心靈就像這竹籃一樣已經被凈化得澄澈明亮。你讀過的書,在短時間內,也許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改變。但堅持下去,你從書中獲取的知識,會一點一點滋養你的心性和靈魂,進而促你成長,讓你覺悟。請結合以上材料,以“閱讀的意義”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昭通一中教研聯盟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一年級期末考語文(A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3.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5題答案】【答案】1.D2.A3.B4.①首先提出觀點“法治和人治的區別在于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指出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②然后辨析了“禮”和“法”的概念,維持禮的力量是傳統,進而說明禮不是被動的,而是經過教化主動地服于成規;③最后指出鄉土社會如果變遷,傳統沒有效力,那么禮治就會往法治方向轉變。5.①天子、諸侯、大夫、士在房屋規模使用的大小,杯盤的有無等物品使用上的不同代表的是貴族等級的高低,體現的是禮的秩序條理。②房屋、杯盤等物質用品的形式,代表的是禮樂生活,象征的是天地境界,“至高”“至低”的象征含義反映的是政治權威。③房屋的“至高”,杯盤的“至低”與天地境界相關,能表現出中國人對自然的敬愛,反映出大自然里啟示著的秩序。(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9題答案】【答案】6.B7.C8.①開端:老張來到來福村,深入群眾開展扶貧工作。②發展:老張詢問村民夢想,并制訂修路目標。③高潮:老張深入開展工作,做好修路準備工作。④結局:老張發動群眾,共同努力修好路。9.①采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麥子多,預示著豐收。②豐富人物形象。表現了老張不忘本、反哺農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揭示了老張要堅持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