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初高中銜接教材講解提要
第一部分
第1講認識語文喜歡語文學好高中語文
第二部分現代漢語語法
第2講漢字與詞性第3講短語結構類型
第4講單句成份第5講高中病句識別方法
第三部分高中閱讀部分
第6講文言文講解第7講詩歌鑒賞
第8講論述類文本解讀第9講小說閱讀技巧
第10講散文閱讀技巧
第四部分高中作文部分
第n講材料作文寫作流程
第12講走出“材料作文”寫作誤區
第13講材料作文審材與立意
第14講材料作文擬題例說
第15講“寫作材料”的活用
第16講論據的選擇與使用
第17講文段構段技巧
第18講文采段構段例說
附錄:高考120分文言實詞精析精練
附錄:
高考120個文言實詞精析精練
(特別配有例句翻譯+高考鏈接)
1、愛
【詞義推導】
“愛”在古代本來是行走的意思,后來假借來表示仁愛、給人以恩惠的意思。常有“吝嗇,舍不得”的
意義,“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并加以“愛護”。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詞義例釋】
(1)動詞
①喜愛,(寵愛、關愛、親愛、心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一一(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育孩子。
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柳毅傳》)
一一看見大王寵愛的女兒在野外牧羊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一一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
②惠愛、仁愛(愛護)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吳廣平素對人仁愛,士兵有很多肯為他所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一一賢明聰慧又講忠誠信義,待人寬厚,愛護人民,
③憐憫,同情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子魚論戰》)
——憐惜那些鬢發斑白的老人,還不如向他們投降。
④愛惜(吝惜、吝嗇、貪圖)
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齊國雖然不算廣大富裕,但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都認為您是吝嗇啊。
⑤通“菱”,隱蔽,躲藏
愛而不見,搔首胸蹦。(《詩經?鄴風?靜女》)
——躲藏起來不見面,(急得我)抓耳撓腮來回走。
【成語助記】
愛不釋手:愛:喜愛。喜愛得舍不得放手。
節用愛民:愛:愛護。節省開支,愛護百姓。
愛惜羽毛:愛:愛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聲望。比喻為珍惜自己的名聲,行事十分謹慎。
愛才若渴:愛:愛慕。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樣。
愛財如命:愛:吝惜;舍不得。吝惜錢財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形容對錢財的貪婪、吝嗇達到了無
以復加的程度。
【遷移練習】
楚人愛()其子,雖愛()錢財,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愛()
菊,眾人愛()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愛()而不見。
【練習答案】
楚人愛(寵愛)其子,雖愛(吝惜)錢財、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愛(喜
愛)菊,眾人愛(愛慕)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愛(隱藏)而不見。
【高考鏈接】
(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愛:寵愛、喜愛
(孝子既無兄弟,極須自愛愛:愛護
(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愛:愛護
(誠于愛民,果于行善愛:愛護
2、安
【詞義推導】
“安”是個會意字,小篆上面是一個“…''字,表示屋子,下邊是“女”字。合起來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
不必外出擔風險,表示安定“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
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詞義例釋】
(1)形容詞
①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風雨中像大山一樣安穩不動搖。
②安定,舒適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不擔憂(東西)少而擔憂分配得不均勻,不擔憂貧窮而擔憂社會不安定。
③緩慢
安步當車一一慢慢地步行,就當是坐車。
(2)動詞
①安置,安排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三國演義?失街亭》)
——離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營地。
②使……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使他們到來之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曹劌論戰》)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
(3)疑問副詞,怎么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沛公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我對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推辭呢?
(4)疑問代詞,哪里,哪兒
沛公安在?(《鴻門宴》)
——沛公在哪里?
【成語助記】
安分守己:安:安守。安守本分,規矩老實。
安土重遷:安:安心,習慣,安于。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不愿輕易搬遷。形容留戀故鄉。
安居樂業: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
安貧樂道:安貧:安于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處境雖很貧
困,仍樂于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寧愿處于貧困惡劣的環境。
安閑自得:安:安閑。安靜清閑,感到非常舒適。
安堵如故:安:安穩。指相安無事沒有改變或十分安定。
相安無事:安:安穩。指彼此相處平安和睦,沒有什么爭執或沖突。
安身立命:安身:容身,在某處安下身來;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
計將安出:安:怎么,怎樣。如何制定計謀呢?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遷移練習】
戰國間,諸侯欲覓安()閑之地,得旦夕安()寢,常與鄰國相安(),以為無患。
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
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
【練習答案】
戰國間,諸侯欲覓安(安全)閑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寢,常與鄰國相安(安撫),以為無患。時
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安穩)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養),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安置)軍,敗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高考鏈接】
(祖父漢舉家擔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安:安家
(大國之君曰:“齊安矣。”安:安定
(而使人賤辱至此,安望其抗顏直繩安:怎能
3、被
【詞義推導】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
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詞義例釋】
讀音一:bei
(1)名詞,被子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訓儉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譏笑您,(說您)就像公孫弘蓋布被子一樣(做假騙人)。
(2)動詞
①覆蓋
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一一成名回來了,聽了妻子的話,全身好象覆蓋了冰雪一樣
②遭受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
一一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
(3)介詞,表示被動
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一一每次妝成都被同行歌妓們嫉妒。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
讀音二:pi,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著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散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邊走一邊吟詠詩句。
【成語助記】
澤被后世:被:覆蓋。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懷玉: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
實學0
被堅執銳:被:通“披”,穿。穿堅固甲胄,握銳利武器。指上陣戰斗或做好戰斗準備。
被發佯狂:被,通"披”,披散。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聰明反被聰明誤:被:表被動。自以為聰明反而被聰明耽誤或坑害。
被災蒙禍:被、蒙:遭受。指遭受災禍。
【遷移練習】
戰國間,諸侯欲覓安()閑之地,得旦夕安()寢,常與鄰國相安(),以為無患。
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
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
【練習答案】
屈原忠而被(表被動)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披散)發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熊行吟澤畔。雖大雪被(覆蓋)衣,身被(遭受)十余創,尤不為苦也。
【高考鏈接】
(郡鄰于蜀,數被侵掠,戶口減削被:表被動
(光武破尋、邑,意被創被:遭受
(煬帝嗣位,被追入朝被:表被動
4、倍
【詞義推導】
“加倍”是后起常用義,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
與“背”同。
【詞義例釋】
(1)動詞
①背向,背著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
—按照兵法,(布陣時)應當右面靠著山陵,前方和左面靠著水澤。
②違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鴻門宴》)
—希望您詳細的(對項王)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
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一一違背事物規律而胡亂行動,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結果。
又如:倍言(違背信約):倍時(違時,錯過時機);倍情(違背情實)
③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即使加倍賞賜,屢次的懲罰也還是不能避免禍亂。
(2)數詞,一倍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
-十倍于敵就包圍他們,五倍于敵就攻打他們,一倍于敵就設法分散他們的力量。
(3)量詞,倍數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過秦論》)
一一他們曾經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谷關去攻打秦國。
(4)副詞,更加,倍加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自一人在異地客居,每到佳節更加思念親人。
【成語助記】
事半功倍: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兩天的行程。
棄義倍信:倍:通“背”,背叛,違背。背離信義。指不講道義,不守信用。
【遷移練習】
蘇武陷匈奴,不倍()節義。鄉情于游子過百倍()。十年間,每逢佳節,猶倍()思親。
【練習答案】
蘇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離)節義。鄉情于游子過百倍(原數基礎上增加的相等數)。十年間,
每逢佳節,猶倍(更加)思親。
5、本
【詞義推導】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
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來、原來”之義。
【詞義例釋】
(1)名詞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希望樹木長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穩固。
②根本,基礎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您要實行仁政的話,那么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決)呢?
為是者有本有原。(《原毀》)
一一這樣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
③本業,常代指農業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論積貯疏》)
——如果督促(那些棄農經商的)百姓,叫他們回到農業上來,都從事農業生產。
④書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現在還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丟掉。
⑤本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獄中雜記》)
——這沒有什么困難的,另外準備一份奏章,審判書的內容并不改換。
(2)量詞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
——如果印幾十幾百幾千本,就非常快了。
(3)動詞,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還是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由于人為的原因呢?
(4)副詞,本來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出師表》)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種地為生。
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雀東南飛》)
一一本來自己從小沒有受過(好的教育),并且很愧對您的兒子(指焦仲卿)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陳情表》)
一—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
【成語助記】
照本宣科:本:書本;科:科條,條文。照著本子念條文。形容講課、發言等死板地按照課文、講稿,沒有
發揮,不生動。
正本清源:正:使之正,引申為整頓;本:樹根,引申為根本;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源:水源,源頭;清源:從源
頭上清理。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0比喻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本末倒置: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舍本逐末: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
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于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貶義詞。
原原本本:本:本來的,原來的。從頭到尾按原來的樣子。詳細敘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個過程,一點不
漏。
變本加厲:本:本來,原先;加:更加;厲:猛烈。原先指比原來更加發展。現指事情的狀況變得比本來更加
嚴重。
【遷移練習】
柳宗元本()求宦達,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后
人將其所述輯成多本().即今日所見本(),以本()其當日心境。
【練習答案】
柳宗元本(本來)求宦達,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將其所述輯成多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即今日所見本(版本),以本(推究)其當日心
境。
【高考鏈接】
(其祖本姬姓也本:本來
(太初(人名,顏太初)惡其為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本:根本、根源
(必刮剖根本見終始本:根本
(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本:本來的,原來的
6、鄙
【詞義推導】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至『‘輕視";后也常用作
自謙之詞,如“鄙人
【詞義例釋】
(1)名詞,邊界,邊遠的地方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一一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于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屬于自己。
(2)動詞
①以……為邊界(邊邑)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當作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
②輕視,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狹小。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那些做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
一一我人低賤,東西也鄙陋,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
(4)謙詞,謙稱自己。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
一一我冒昧地用盡鄙陋的心懷,恭敬地寫下這篇小序。(鄙懷,自謙之詞)
【成語助記】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淺。舊時指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的人眼光短淺。
北鄙之音:北鄙:北方邊境地區。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貴遠鄙近:以為與當世相隔久遠的就珍貴,相隔近的就低賤。
【遷移練習】
晉之鄙()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其求諒。”居久,則鄙()秦人曰:“秦人亦
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人。
【練習答案】
晉之鄙(邊疆)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其求諒。“居久,則鄙(輕視)秦人曰:“秦人
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淺陋無知)人。
【高考鏈接】
(親戚爭財,為鄙之甚鄙:鄙俗
7、兵
【詞義推導】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
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詞義例釋】
名詞
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們聚集到咸陽。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一一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史記?項羽本紀》)
一一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
②士兵、軍隊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鴻門宴》)
一一在這個時候,項羽的軍隊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鴻門
③戰爭、軍事、武力
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慢》)
一一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戰爭。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心術》)
一一軍事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
④戰略戰術,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孫子?謀攻》)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攻破敵人的計謀,其次破壞敵人同盟國的邦交,下策才是攻打敵軍。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心術》)
一一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士們沒有什么顧忌但有所依靠。
【成語助記】
紙上談兵:兵:用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
實。貶義詞。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厲兵秣馬:厲:通“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準備戰斗,也比喻事前做好準
備工作。
按兵不動:兵:士兵,軍隊;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遷移練習】
陳涉初起之時,用兵()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以疲憊之兵(),
遂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勸。
【練習答案】
陳涉初起之時,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兵器),以疲憊之兵(軍隊),
遂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傷害)其友,勿勸。
【高考鏈接】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兵:兵法
(杖大威(倚仗帝王的威儀)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兵:軍隊
(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余眾犯門斬關,馳出赴爽兵:戰事
(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兵:士兵
(乃挾兵結客,后遂往復仇兵:兵器
(治兵有制,名雖不同兵:軍隊
8、病
【詞義推導】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至『‘困苦"并為之”擔心、憂慮
【詞義例釋】
(1)名詞
①重病(輕的為疾)泛指疾病;
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
—您的病在腸胃之中。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
一一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
②毛病,弊病、缺點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原毀》)
一一不如舜,不如周公,這是我的缺點。”
(2)動詞
①生病
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
一一沒有實現,不久生病死了
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項脊軒志》)
一一我很長時間生病臥床,閑極無聊,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
②擔心,憂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君子只擔心自己無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③責備,羞辱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古人把儉樸認為是美德,今人卻因為儉樸而譏笑羞辱人家。
(3)形容詞
①困苦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如果我不做這個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勞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握苗助長》)
——今天我太累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成語助記】
同病相憐: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病入膏肓:病情特別嚴重,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態嚴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
愁潘病沈:潘岳因憂愁而早生白發,沈約因病而瘦減腰圍。泛指煩惱和疾病。
【遷移練習】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鵲治,而不治,病()入內臟,遂死。后人以為此事非大
臣之過也,乃桓公之病()。今人常以此相詬病()。
【練習答案】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擔心)之,求扁鵲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內臟,遂死。后人以為此事非
大臣之過也,乃桓公之病(缺點)。今人常以此相詬病(責備)。
【高考鏈接】
(會(公孫座)座病病:有疾病,生病
(元興元年,(王渙)病卒病:有疾病,生病
有疵病者所惡聞病:缺點,毛病
(而仇家皆疾病病:有疾病,生病
(名為腐儒,亦學者之一病病:弊病
(及貞病篤病:病情
9、察
【詞義推導】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
楚、明白
【詞義例釋】
(1)動詞
①觀察,仔細看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我)慢慢地觀察它,就(發現)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縫。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
——視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獸身上毫毛的細梢,卻看不見成車的柴草。
③詳審,考察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
一一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
④明察,知曉,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辦。
⑤考察后加以推薦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陳情表》)
——先前一個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薦我為孝廉。
(2)形容詞,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水清澈到了極點,就沒有魚了;人精明到了極點,就沒有朋友。
【成語助記】
明察秋毫:察:察看,觀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
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觀色:察:細看;色:臉色。觀察別人說話時的臉色。多指揣摩別人的心意。
習焉不察: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遷移練習】
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
乃眾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見帝之察()。
【練習答案】
郡守察(觀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潔凈的
樣子),乃眾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舉)孝廉,足見帝之察(明智)。
【高考鏈接】
(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察:明察
(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人名)非今之所謂廉者也察:考察
(郡察孝廉,除郎中,補尚書都令史察:考察和推舉
10、朝
【詞義推導】
“朝”本義為“早晨”,讀Zha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
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詞義例釋】
讀音一:chao
(1)動詞,
①朝見,朝拜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論》)
一一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按時)入秦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過秦論》)
一一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②拜見、拜訪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項羽本紀》)
一一項羽早晨去參見上將軍宋義
(2)名詞
①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于是入朝拜見威王。
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多次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輔助兩代君主,足見老臣心意。
③對,向,表示動作針對的方向
坐南朝北
讀音二:zhao
名詞,早晨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有的時候,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晚上就能到達江陵。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阿房宮賦》)
一一早上唱歌,晚上彈琴,成為秦皇的宮人。
【成語助記】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聰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反復無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樂無度。
百鳥朝鳳: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
者眾望所歸。
其他如:改朝換代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毀朝聞夕死朝發夕至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
爭朝夕班師回朝楞腹終朝
【遷移練習】
鄒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盛,弱國來朝(),
經數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謀臣所景仰。
【練習答案】
鄒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盛,弱國來朝(朝
見),經數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朝代)謀臣所景仰。
【高考鏈接】
(還朝,用為三司鹽鐵判官,以比部員外郎出知遂州朝:朝廷
(太建五年,貞乃還朝朝:朝廷
(帝臨哭,輟朝三日朝:朝拜,朝見
(天下不朝其室,而共歸其仁朝:朝拜,朝見
11、曾
【詞義推導】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后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Cng)。
【詞義例釋】
讀音一:ce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已經,才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風景我過去曾經很熟悉。
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一一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
讀音二:曾zEng
(1)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
如:曾祖父、曾祖母
(2)動詞,通“增”,增加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用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忍,增長他的才干。
(3)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或表語氣增強,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
一一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一一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得不開竅,連個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一一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
【成語助記】
曾幾何時:曾噌經;幾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時候。指時間沒過多久。
曾經滄海:曾經:以前經歷過。比喻世事變遷之巨及經歷之多,眼界非常開闊,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
里。后用來比喻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的人很難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其他如:似曾相識曾母投杼曾參殺人
【遷移練習】
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齊議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愚
公笑日:“何曾()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
【練習答案】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現代的親屬)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
愚公全家曾(曾經)齊議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
(通“層”)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
【高考鏈接】
(雖位崇年高,曾無倦色曾: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語氣
12、乘
【詞義推導】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
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后又作量詞以計算車
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詞義例釋】
讀音一:cheng
(1)動詞
①升,登
乘彼境垣,以望復關(《氓》)
一一我登上那倒塌的墻垣,遙望復關。
②駕,坐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一一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
③冒著
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從京城冒著風雪,來到泰安。
④憑恃、依仗
乘風破浪
⑤趁著,憑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憑借著這種有利的形勢,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劃分諸侯的山河。
讀音二:sheng
(1)名詞,一車四馬的總稱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然而秦國憑借著很小的一塊土地,取得了擁有萬乘兵車的國勢。
(2)量詞,輛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信陵君竊符救趙》)
——就約請賓客,準備一百多輛兵車。
【成語助記】
因利乘便:因順著;乘:趁著,憑借。憑借有利的形勢。
乘風破浪:乘:乘著。船只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形容事業迅速發展。含褒義。
萬乘之君:乘:四匹馬拉的車。指大國的國君。
其他如:乘人之危乘堅策肥乘龍快婿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衣輕乘肥
【遷移練習】
陶淵明手握《左傳》,乘()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
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歸盡?
【練習答案】
陶淵明手握《左傳》,乘(登)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憑借)
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乘(冒著)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順應)化以歸盡。
【高考鏈接】
(讀書三十乘,千萬中一二乘:車
(于涼州造浮圖,作木鶯,每擊楔三下,乘之以歸乘:駕,坐
13、誠
【詞義推導】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詞義例釋】
(1)名詞,誠心誠意,真誠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誠的心意所感動,便派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這兩座山。
(2)副詞,表肯定,確實,的確
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一一確實有這樣的百姓。齊國雖然不算廣大富裕,但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確實知道自己(長得)不如徐公漂亮。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
一一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
單薄,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己的事。
(3)連詞,表假設推論,果真,如果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如果能這樣,那么,霸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就可以中興了。
【成語助記】
開誠布公:誠:誠實,真誠;開誠:敞開胸懷,表誠意;布公:公正無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指以誠心待人,坦白
無私。褒義詞。
心悅誠服:誠:真誠。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誠惶誠恐: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會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時所用的套語,表
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謹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樣子。現形容尊敬、服從或泛指心中有
愧而恐懼不安。
其他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遷移練習】
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
秦王誠()無意,乃遣從者懷璧于趙,后秦誠()如此。
【練習答案】
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誠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
秦王誠(確實)無意,乃遣從者懷璧于趙,后秦誠(果真)如此。
【高考鏈接】
(公誠及此時率大臣固爭,去"八虎”易易耳誠:果真,如果
(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誠恐神智滑昏誠:實在,的確
14、除
【詞義推導】
“除”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
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詞義例釋】
(1)名詞,臺階
從至雍械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
——跟隨皇帝到了雍械陽宮,扶著御輦下臺階。
(2)動詞
①去掉,除去。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出師表》)
一一鏟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就清理了魏忠賢的廢祠舊址,來安葬他們。
③拜官授職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一一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
【成語助記】
除舊布新:除:除去。除去舊的,建立新的。作謂語、定語,用于指革新。
除惡務盡:除:清除;除惡:指消除壞人與壞事。清除壞人壞事必須干凈徹底。作謂語、賓語、定語。
其他如:斬草除根興利除弊清宮除道安良除暴
【遷移練習】
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愿,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其東屋之
除()塵,引荊軻之車,荊軻感之應允,與太子歸。太子除()其官職,令其刺秦王。荊
軻曰:“除()吾死,不然事定成!”
【練習答案】
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愿,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除掉)其東屋之
除〔臺階)塵,引荊軻之車,荊軻感之應允,與太子歸。太子除(授予官職)其官職,令其刺秦王。
荊軻日:“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高考鏈接】
(州舉茂才,除溫令除:拜官,任職
(上(皇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指范純禮)不可除:拜官,任職
(弘微蔬食積時,哀戚過禮,服雖除,猶不啖魚肉除:去掉,除去
(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除:拜官,任職
15、辭
【詞義推導】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
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
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詞義例釋】
(1)名詞
①供詞,口供
聽其獄訟,察其辭(《周禮鄉土》)
一一聽他呈堂證供觀察他的言辭和臉色
②言辭,文辭
皆好辭以賦見稱
一一皆好辭以賦見稱:都愛好擅長文辭,憑著辭賦好而被人稱道。(《屈原列傳》)
③托辭,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要得到卻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近來奉了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向南一指,劉琮就投降了。
⑤一種文體
《楚辭》《歸去來兮辭》
(2)動詞
①告別,辭別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現在出來,沒有告辭,怎么辦呢?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阿房宮賦》)
一一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
②推辭,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一一我死尚且不怕,一懷酒哪里值得推辭。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
一一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
③計較
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行大禮的人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成語助記】
義不容辭:義:道義;容:允許;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指理應接受。含褒義。
閃爍其辭:辭:言辭。比喻說話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不能贊一辭:辭:言辭;贊:贊助;贊一辭:添一句話。提不出一點意見。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辭:原指極力鋪陳辭藻。現指夸夸其談,大發議論,有輕視之意。
不辭而別:辭浩辭;別腐別。沒有告辭就離開了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辭不達意辭微旨遠卑辭厚幣假人辭色大放厥辭萬死不辭
面之辭以文害辭溢美之辭
【遷移練習】
屈原德高,作《楚辭()》,其辭()美,子蘭欲以叛國之辭()除之。屈原曰:“死且
不辭(),何懼之有?"后為楚王所逐,辭()親戚,見放楚之汨羅。
【練習答案】
屈原德高,作《楚辭(古代的一種文體)》,其辭(文辭)美,子蘭欲以叛國之辭(借口)除之。屈
原曰:“死且不辭(推辭),何懼之有?"后為楚王所逐,辭(辭別)親戚,見放楚之汨羅。
【高考鏈接】
(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辭:辭別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將終矣,不得已苦辭主人辭:辭別
(輒辭以疾,未嘗參預辭:推辭
(手書既成,辭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沙石料購銷合同模板
- 2025版權轉讓合同樣式
- 2025屆湖北省部分學校高三下學期考前信息卷一政治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農民技術合作與培訓服務協議
- 房產出租與物業管理的合同
- 貴陽水務筆試試題及答案
- 2025湖南省各市州湘能農電服務有限公司聯合招聘78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山東萬創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招聘17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納米科技簡介》課件
- 土地合同轉讓三方協議書
- 精編中學生廉潔教育教案課件
- 結腸鏡單人操作法插入技術與技巧模板
- 膝關節體格檢查
- 《小學生新能源科普》
- 義務教育(新課標)初中物理實驗目錄
- 人民幣教具正反面完美打印版
- 國際投標條款
- 6.1 根結、標本的上下關系
- GB/T 13928-2002微型往復活塞空氣壓縮機
- GB/T 12224-2005鋼制閥門一般要求
- GB/T 11022-2020高壓交流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標準的共用技術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