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新)語文必修五教案全集_第1頁
高中人教版(新)語文必修五教案全集_第2頁
高中人教版(新)語文必修五教案全集_第3頁
高中人教版(新)語文必修五教案全集_第4頁
高中人教版(新)語文必修五教案全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新課標人教版語文必修五免費版教案全集

第五冊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環境描寫的特點及作用,賞析課文中“風雪”的描寫。

2.理解林沖性格的轉變是怎樣隨著情節的發展而完成的,學習在矛盾斗爭過程

中刻畫人物。培養學生通過情節、環境、言行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會“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

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作為一個例

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所在的《水滸傳》更是充分地表現

7“官逼民反”的主題。

二、介紹《水滸》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學讀課文[預習提示],要求全班同學標出:“《水滸》是我國文學

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它藝術地概括了歷史上農民起

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過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林沖由逆來順受、

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節,也是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封建社會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后補充介紹如

下:

《水滸》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著名長篇古典小說。這部章回體小說

是在《宣和遺事》、民間故事及話本的基礎上,經過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

工,進行再創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統治者昏演淫逸,外族入侵,加之連

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正如書中所寫的:“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

焦。家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見《水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

小的農民起義接連地爆發。《水滸》生動地描寫了一支以宋江為首的聲勢浩大的

農民起義軍誕生、發展、失敗的全部歷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會根

源以及起義終于演為悲劇的歷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黑暗統治,歌頌了

農民階級的革命斗爭,塑造了一個個為人民喜愛的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英雄人

物。也可以說《水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

《水滸》中英雄人物斗爭的故事,?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有的至今還展

現在舞臺上,如“三打祝家莊”、“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沖發配”

等等。林沖是《水滸》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受人敬

重,生活富裕,有個美滿的小家庭。他對封建統治階級抱有幻想,本無造反之

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兒子高衙內蓄意霸占林沖的妻子,雖多次調戲

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權勢指使他的狗腿子陸謙(陸虞候)、富

安等人設下毒計,誣陷林沖手執利刃故入軍機重地白虎節堂,圖謀行刺,把他送

交開封府發落。開封府尹明知林沖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勢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

滄州。高俅又令陸謙買通押差,要在赴滄州途中的野豬林害死林沖,幸被魯智

深救了。林沖和魯智深分手后路過柴進莊院,受到殷勤接待;柴進又寫信給滄州

官府托請照顧林沖。林沖到了滄州牢營,由于送了銀子給差撥、管營,又有柴

進薦書,不僅免了一百殺威棒,還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課文節選的內容由

此開始),陸謙、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蹤來到滄州,與差撥、管營合謀,必欲置

林沖于死地。林沖被殘酷的現實步步緊逼,雖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終于殺死仇敵,

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為宋江起義軍中著名的首領之一。

林沖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水滸》第十

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體地向我們展示了在封建統治者一逼、再逼、

逼得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林沖終于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殺仇敵,

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課文是怎樣刻畫林沖性格的轉變的?

三、理清故事情節:

第一部分(引子,第1節):林教頭滄州遇舊知。

包括插敘和林、李對話。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點明林沖與高俅的尖

銳矛盾,說明林、李親密關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圖報的伏筆。

第二部分(開端,2-5節)::陸虞候密謀害林沖。

陸虞候密謀策劃,李小二疑慮警惕,林教頭識破陰謀,怒林沖買刀尋敵。

矛盾的展開:林沖刺配滄州后,高俅派陸謙追蹤而來,密謀策劃,新的沖突醞釀。

沒有平鋪直敘,設置懸念,沒有交代來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過李小二夫妻

的觀察,寫出來人的鬼鬼祟祟,說話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陰險。再寫林沖根據李

小二提供有關來人的身材、相貌、年齡等分析斷定是陸謙,使故事情節引人入

勝。林沖買刀尋敵,矛盾進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發展,6-9節):林教頭接管草料場。

接管草料場——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陸謙的謀害到林沖殺人報仇的過渡,表面看,緊張形勢緩和下來,實際

上,事態正按照陸謙的預謀發展。表面上的平靜掩蓋著一場生死搏斗,預示著矛

盾即將進入高潮,為后文埋下伏筆。

第四部分(高潮和結局,10T2自然段):風雪夜山神廟復仇。

三個自然段::破廟借宿——偶聽真情——報仇雪恨。

林沖性格變化的轉折點,與前文照應,讓陸謙等人通過對話把陰謀的主使者、原

因、內容、執行經過,不打自招作了全盤交代,促使林沖性格發生根本轉變。

故事情節以林沖的主要性格特征為線索,表現林沖由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的思想

發展過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這個主題。

四、分析林沖的性格

①課文開頭一段“閑話”對表現林沖的思想變化有什么作用?

明確:開頭一段有兩個內容,一是插敘了當初在東京時的情況,二是林沖、李小

二相遇后的-一段對話。插敘的一段內容,表現了林沖的正義感和俠義精神,反

映了林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從林沖和李小二的對話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

思反抗斗爭軟弱動搖的性格特點。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

司,被刺配到滄州,但和李小二說到這件事時,他并不氣憤、痛恨,還把高俅稱

作“高太尉”,甚至認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這既表現了林沖的善

良安分,也表現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軟弱的一面。

②林沖無辜受害,被刺配到滄州,遠離了京城,高俅一伙,陸謙、富安又追到滄

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謀陷害林沖。林沖從李小二那里聽說了這件事之后是什

么態度?表現出林沖的什么性格?

明確:林沖聽到李小二的報信,并確知從東京來的尷尬人就是陸虞候時,馬上意

識到“那潑賤賊”是要“來這里害我”,他識破了仇人的陰謀,激起了復仇的

怒火,氣憤地說:“休要撞著我,只叫他骨肉為泥!”說罷,便怒沖沖地"先去

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后巷--地里去尋”,次日,“帶了刀,又

去滄州城里城外,小街夾巷,團團尋了一日”。這說明,當迫害逼到眼前時,林

沖也具有了強烈的反抗意識。但是,“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時,“林沖

也自心下慢了”,對仇人有所懷疑,卻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性,剛剛點燃起來的

復仇怒火又慢慢熄滅了。這說明林沖的反抗并不堅決,幻想得過且過,委曲求全。

③陸虞候等人對林沖的迫害并沒有停止,派林沖看守草料場本是這伙人的詭計,

想置林沖于死地,林沖是什么態度?表現他的什么性格?

明確:管營派林沖看守草料場,林沖是心有疑慮的,他曾對李小二說:“卻不害

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還是聽從了安排,而且作了長久打算。

當他看到草料場里自己將要棲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壞了時,便想:“這屋如何過得

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大難已經臨頭了,他卻想安穩

過冬。這說明林沖的心中,復仇的念頭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風。

后來,買酒途經山神廟時,還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沖卻仍在

幻想,這充分說明他還有隨遇而安的思想。

④林沖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奮起反抗斗爭,這個思想性格的轉變是怎樣完成的?

明確:草料場火起,林沖在山神廟里聽到了陸虞候等人的對話,知道了高俅指使

人謀害自己的真相,這時,他才清醒地認識到,高俅一伙留給他的只有一條死

路。這殘酷的現實促使他覺醒,認清了反動統治者的猙獰面目。幻想徹底破滅了。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反抗斗爭。于是,林沖毅然殺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

了反抗統治者的道路。

⑤林沖性格的發展變化,所走的道路,對于我們認識當時的社會有什么意義?

林沖性格的轉變,關鍵在于一個“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從林

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兇殘、卑劣、陰險、狠毒。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雖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無路,憤然而起;

至于廣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群眾,他們所遭受的迫害,他們所承受

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奮起反抗進行斗爭才是唯一出路。林沖由逆來

順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體現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板書

林沖性格發展示意圖。

逼上梁山

殺死陸謙

聽說陸謙到滄州(奮起反抗)

(復仇怒火燃燒)

心下慢了

滄州遇舊接管草料場

(善良安份)(隨遇而安,得過且過)

第二教時

一1、復習鞏固

指名復述故事情節及林沖性格變化過程。

二.分析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師介紹關于細節描寫的知識:細節描寫是文學作品中對人物的言行舉止、

心理活動以及對細微事件的情況進行細致具體描寫一種描寫手法。細致描寫是作

品刻畫人物性格、敘述事件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本文有哪些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

(1)開頭細致描寫了陸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談舉止,暗示他們是在密謀害

人的事,而且和林沖有關系。這些細節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出了李小

二給林沖報信,林沖尋敵復仇的情節。

(2)林沖要去沽酒來吃,離開草料場時,“將火炭蓋了……把兩扇草場門反

拽上鎖了。”草廳被雪壓倒后,林沖“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便“探

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才“把門拽上,鎖了",到山

神廟里去安身。這些細節描寫,一方面表現了林沖安分守己、辦事謹慎的性格,

另?方面也告訴讀者,草料場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林沖疏忽,使情節發展合情

合理。

(3)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

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寫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著了”埋下伏

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林沖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

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轉變。看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細節。

(4)關于刀槍武器不離身的細節描寫。林沖離開天王堂時、到市井買酒時、

奔山神廟安身時,都有關于隨身攜帶尖刀、花槍的細節描寫,最后,才有“挺

著花槍”沖出門去殺死仇人的情節。這個細節描寫,既符合林沖禁軍教頭的身分,

表現他細心、謹慎的性格特點,又使故事情節天衣無縫。

(5)關于方向位置的細節描寫。關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滄州城東15

里有草料場,草料場東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場和市井中間有一座山神廟。林沖

買酒、到山神廟,都是往東走。發生在同一時間的陸虞候等到草料場來放火陷害

林沖是由草料場西面而來,這樣雙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無關緊要的

細節,卻至關重要,使情節發展入情入理。

總之,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1、提問:課文題目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風雪”是故事發生的主要的自

然環境,文章也著力在“風雪”上作景物描寫。課文是怎樣描寫大風雪的?

(1)直接描寫風雪。課文有三處對風雪進行直接描寫。

①林沖初到草料場時,寫風雪初起。“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

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紛紛揚揚”,寫雪花之大;“卷”,寫朔風之

烈;“一天”,寫范圍之廣。

②林沖去市井沽酒時,寫雪勢正大。“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選題背著北風而行。

那雪正下得緊。”

③沽酒返回時,又進一步突出雪勢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

這兩處的兩個“緊”字,就把一場越下越大的雪,描寫得非常清楚。

(2)用側面描寫襯托風雪。

①通過環境描寫襯托風雪。

林沖看住處草屋時,只見:“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林沖

沽酒回到草料場,“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了。”寫的是草屋,給人的印象卻是

風很猛,雪很大。

②通過人的動作、感覺襯托風雪。

如寫林沖在草屋內“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覺暗寫風雪。寫

林沖則神廟里,“先取下氈簽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蓋白布衫也“早有五

分濕了”。因為風雪大,天氣冷,所以吃酒時,林沖“把被扯來蓋了半截身”。

總之,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動作、感覺時,時時不忘風雪二字。

2、提問:關于風雪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課文中描寫風雪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對推動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烘托

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當林沖懷著“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場來,

情節逐步向高潮發展時,風雪也隨之而起。“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

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朔風卷著鵝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濃云壓

在頭頂上,天地茫茫,前途難卜。林沖來到草料場后,“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

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難以安生。為了御寒,出門沽酒,“踏

著碎瓊亂玉,迤遮背著北風”踽踽獨行,“那雪正下得緊”,正是雪借風勢,風

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來,“仍舊迎著朔風”,“看那雪,到

晚越下得緊了”。因為風大雪緊,回到草料場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沒奈何

只得去古廟棲身。他在風雪中奔來奔去,天地之大竟無他容身之處。林沖進入山

神廟,為了抵擋風雪,掩上廟門后又將旁邊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

由于雪大天寒,使林沖外出沽酒,未因草廳被雪壓倒而被壓死;大雪壓倒草廳,

使林沖只能到山神廟住宿,未被陸謙等燒死;雪大風勁,使林沖用大石頭靠住

廟門,陸謙等人放火燒草料場之后也來到山神廟避風雪看火勢,因推不開門便立

在廟門外談話,造成冤家路窄,狹路相逢,隔門相對,一觸即發的緊張局面。

風雪的描寫,為情節發展提供了合理的條件,推動了情節發展。當陸謙等看著草

料場的大火躊躇滿志,林沖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場的烈焰升騰,翻卷,終于拽

開廟門,大喝一聲,手刃仇敵。朔風呼嘯,大雪鋪地,火光沖天,天地間站立著

一位英雄好漢。我們可以說風雪把情節推向高潮,風雪渲染了蒼茫、雄渾的氣

氛,風雪映襯著人物形象。

描寫風雪的筆墨雖不多,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風雪”的描寫,推動了情

節發展,渲染了濃重氣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筆下的風雪似乎一直伴隨著

林沖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質的變化,而我們也好像和林沖一塊兒置身于

風狂雪緊冰冷的天地之中,為他著急,為他擔憂,為他慶賀。魯迅先生在《花

邊文學?大雪紛飛》中曾說:“《水滸傳》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

近現代的大眾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

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風雪描寫的確具有“神韻”,它體現了我國古

代小說中景物描寫的藝術特色,亦如我國傳統的寫意畫,寥寥數筆,仿佛是信手

點染,卻意境深遠,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

去聯想,去補充,去發揮。這是我們在閱讀中應該認真體會、反復咀嚼的地方。

二、布置作業

課外選讀《水滸傳》的精彩章節,或閱讀全書。

板書設計

正面描寫渲染濃重氣氛

風雪推動情節發展

側面襯托烘托人物形象

【補充資料】

一、施耐庵與《水滸傳》

施耐庵的生平事跡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

化地區陸續發現一些有關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傳》等。《墓志》

說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進士,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做過兩年官,

與當道不合,棄官回鄉,從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處不少,這些材料的

真偽問題學術界一直未有定論。

《水滸傳》有多種版本,現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還有清代金圣嘆評點

的70回本。

二、《水滸傳》的結構和語言(茅盾)

這些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在結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概而言,第一,

故事的發展,前后勾聯,一步緊一步,但乂疏密相間,搖曳多姿。第二,善于

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如楊志的故事。楊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

書,一萬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賣刀,得官,失陷生辰綱。在結構上,楊

志的故事和林沖的故事是不同的。林沖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緊一步向

頂點發展;楊志故事卻是用失意、得志、幻滅這三部曲概括了楊志的求官之夢,

從結構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權貴高俅那里,楊志觸了霉頭,但在另一權貴梁中

書那里,楊志卻一開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風順了,但在權貴門下做奴才

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間有派別,經常互相傾軋。梁中書用人不專,注定了楊志的

幻滅,同時也就注定了黃泥岡上楊志一定要失敗。故事發展的邏輯是這樣的,但

小說結構發展的邏輯卻從一連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地到達頂點。楊志一行人還

沒出發,吳用他們已經布好了圈套,這在書中是明寫的;與之對照的,便是楊志

的精明的對策。讀者此時急于要知道的,是吳用等對于此十萬貫金珠究竟是“軟

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軟取”,又怎樣瞞過楊志那精明的眼光?這謎底,

直到故事終了時揭曉,結構上的縱橫開合,便是這樣造成的。

……自然,《水滸傳》也還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例如人物的對白中常用當

時民間的口頭語,因而使得我們如聞其聲;又如動作的描寫,只用很少幾個字,

就做到了形象鮮明,活躍在紙上……

(節選自《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鑒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七十一回本《水滸傳》第十回。《水滸傳》是施

耐庵的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活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非常激烈,農

民起義風起云涌的年代。傳說他和元末的農民起義軍有一定的聯系,甚至參加過

張士誠的農民起義軍。明王朝建立后,他在史實、民間傳說、話本、劇本的基

礎上,編寫創作出這部文學巨著。

《林》,寫的是林沖終于被逼走上梁山的故事。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

藝超群。其父做過提轄,岳父也是教頭,家有賢妻,生活美滿。這樣的社會地

位和生活條件,使他安于現狀,軟弱妥協。妻子遭人調戲,他正要怒打歹徒,一

看是高衙內,提起的拳頭又自行放下,懾于權勢,忍辱息事;對頭布下陷阱,

賺他誤入白虎節堂,刺配滄州,他仍逆來順受,不想反抗。兩個解差在途中百般

折磨,他甘受凌辱,“野豬林內幾乎喪命,他反勸魯智深勿殺解差,仍然幻想能

夠“猙扎著回來”;他一直委曲求全,但總是得到對頭更加兇惡狠毒的迫害。節

選部分著重表現林沖由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思想飛躍。

①《水滸》,在統治集團腐朽兇殘、官吏土豪無法無天、廣大人民苦難深重的典

型環境中,描寫各個英雄人物走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塑造出各種類型的典型性

格。《林》這個節選部分,則在故事情節發展當中,由陸謙奉高俅之命追到滄州

狠毒謀害林沖,又具體地揭示出統治階級兇殘永無止境、善良人民委曲不能求

全的社會環境,揭示了促使林沖思想性格產生飛躍的典型環境。

②本篇開頭寫出林沖發配到滄州以后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表明了林沖當年救過李

小二,小二不忘相救之恩,常常往來。這不但增強了作品的生活實感,而且為

后文描寫陸謙、富安在小二的酒店出現,小二夫婦竊聽談話,告知林沖,作好了

捕墊。敘寫這些,看似脫離故事主干,實為表現人物性格、發展故事情節的必

要的情節安排。

③本篇從李小二的視點,描寫陸謙、富安在酒店出現的情景,寫出二人在滄州的

出現。通過描寫二人鬼鬼祟祟地讓小二去邀請管營、差撥,他們之間交頭接耳

地詭秘交談中泄露出“高太尉”這個名字,差撥還表示“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結

果他性命”,似明又暗地表明了二人奉高俅之命,追到滄州來謀害林沖。這樣

寫出二人在滄州出現,不但制造懸念,吸引讀者,而且自然地引出林沖聽小二述

說情況后,斷定二人來害自己,突出了尖銳激烈的矛盾,過渡到描寫林沖對二人

追來謀害的反應。這樣安排情節,既揭露了高俅及其爪牙的陰險惡毒,又給具體

描寫林沖的反應提供了條件。

④本篇多次描寫朔風大雪,雖然著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環境氣氛,烘托人

物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林沖得知陸謙買通管營、差撥謀差他性命后,反被“抬舉”去看管大軍草料場。

他帶著“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場來。“正是嚴寒的天氣,彤云密布,

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滿天低壓的烏云,凜冽呼嘯的寒風,

紛紛揚揚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的環境氣氛,烘托著林沖前途未卜的心

情。

林沖來到草料場,那“四下里崩壞了”的草屋,“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

寒冷難耐,只得出門沽酒,“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邈背著北風而行,那雪

正下得緊”;沽酒后,“仍舊迎著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肆虐

的狂風,飛揚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險惡凄涼的氣氛,烘托著林沖踽踽

獨行的凄慘心情。

朔風大雪,林沖才難耐寒冷,只得出門沽酒;大雪壓倒了朔風搖振得動的草屋,

林沖才只得到古廟棲身,并且為免風雪侵襲,掩上廟門后,又用大石頭“靠了

門”;因而得以免被陸謙等人放的那把火燒死,并且隔門聽到陸謙等人自己說出

惡毒用心、兇狠行徑。這樣一門之隔,仇人相遇,故事情節達到了高潮,矛盾

斗爭達到了頂點。

⑤本篇細致描寫出了林沖由委曲求全到奮起反抗的思想性格飛躍過程。

林沖被屈銜冤,飽受折磨,被發配到滄州以后,本來安心作囚,希望能夠再回東

京。但高俅并不因林沖遭際悲慘、逆來順受、安心作囚而放松對他的迫害。陸

謙、富安又奉高俅之命,追到滄州,必致林沖于死地。聽到李小二述說陸謙等人

鬼祟情景后,林沖為對頭追蹤而至、繼續迫害而既驚且怒,脫口說出“休要撞

著我,只叫他骨肉為泥”,并且“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后巷

一地里去尋”。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帶上了武器,急欲報仇了。但“街上

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林沖也自心下慢了",反抗怒火已經不像前幾天那樣

猛烈。他對派他去看管大軍草料場,起過疑心,還是“帶了尖刀,拿了條花槍”

去了,而且準備修理草屋,好度嚴冬;雖然未忘攜帶武器,卻也又想安心作囚。

寒冷逼得林沖到市井沽酒,風狂雪驟,天地茫茫,英雄困厄,可悲可嘆。雪壓廳

倒,林沖只得到古廟棲身。草料場起火,他“卻待開門來救火,只聽得外面有

人說將話來”。一門之隔,仇人相遇,陸謙等人不打自招,和盤托出了惡毒用心、

兇狠行徑。燒了大軍草料場又是個死罪。仇人逼得林沖想安心作囚也不可得,

統治階級的惡毒兇殘打掉了林沖對他們的幻想。林沖奮起反抗了。他一掃以前的

委曲求全之態,思想性格發生了質的飛躍。他大喝“潑賊那里去”,石破天驚,

鬼城喪膽,陸謙等想跑卻邁不開步;他略施武藝,如虎搏狗,手刃仇人,陸謙等

都得到了應有的下場。這才顯出了他那英雄的本色。從此,林沖堅定地走上了

反抗的道路,成為梁山一員叱咤風云的大將,以他那超群的武藝殲丑除惡了。

作品細致地描寫出林沖思想性格飛躍的過程,反映了當時“官逼民反”的社會現

實。這也正是林沖這個典型性格深刻社會意義所在。

........................................施耐庵

2、裝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學目的】

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重點】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難點】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正確認識人物形象及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點評、研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查詞典完成下列詞語解釋

轄制:(管束)孤僻:(孤獨怪僻)

歹毒:(陰險狠毒)譏消(冷言冷語嘲諷)

安然無恙:(平安,沒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濟:(給窮困的人以物質上的幫助)

三、解題和介紹創作背景。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說

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沙皇專制主義的產物。現在,別里科夫已

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必

須把握創作的時代背景:19世紀末期的俄國正是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

發展、沙皇專制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的時期。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

高漲的革命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

的反動統治,仇視和反對一切社會變革。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揭露和諷刺這

種人丑惡的本質。

四、結構分析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失敗,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把

課文分成三部分:

(-)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敗(第5段至倒數第3段)。

(三)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最后兩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

點?

討論歸納:

提問1;作者用幽默諷刺的筆法刻畫別里科夫的外表,是否僅僅為了引人發笑?

明確: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

聲中看清別里科夫丑陋的靈魂。

提問2:為什么說別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臘文也就是雨鞋雨傘呢?

明確: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是"雨鞋"雨傘”,這是用了一個暗喻,"雨鞋"雨傘"

對他來說是與現實隔開的一個〃套子“,他教古代語言也是把它當做一個〃套子”,

借此躲避現實。

提問3: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都怕這個

膽小如鼠弱不經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

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

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

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

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

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

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

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

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

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六、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寫別里科夫動作,神態和語言的代表性語句。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體會諷刺手法的特點與效果。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重點】

作品中幽最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難點】

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正確認識人物形象及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點評、研討。

【教學過程】

一、講析第二部分。

思考:第二部分有幾個相關情節?

明確:在別里科夫戀愛過程中,有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當面交鋒及一命嗚

呼這樣幾個相關情節。

提問1:在這些情節中,別里科夫是怎樣表現的?作者是怎樣刻畫的?

討論歸納:這一部分描寫的特點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細節,用幽默諷刺的筆調刻

畫出別里科夫頑固保守,誠惶誠恐,害怕新事物,反對生活中哪怕是微小變革

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

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

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

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

的特點。

提問2:別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說明了什么?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中倒下的。因為別里科夫最擔心別人取笑

他,而華連卡的笑聲,是對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諷,這是別里科夫從來沒遇

到過的打擊,他在笑聲中結束了一切。別里科夫的死說明腐朽保守的勢力實際上

不堪一擊。

提問3: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

會到什么?

討論歸納: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

生的進步的力量。柯尼連科和別里科夫的沖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斗

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盡管別里科夫的死

并不等于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

量。

二、講析最后兩段。

學生個別朗讀最后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并思考其含義。

提問1:別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應?

明確:"大快人心",從心里感到自由。

提問2:可是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

么深刻含義?

討論歸納: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

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辿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

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

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

三、討論課文中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歸納:諷刺是用漫畫或嘲諷的語言描繪刻畫對象,以達到否定和貶斥的效果。課

文中的諷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從

樓上摔下卻安然無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

系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變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

戰戰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

丑惡的靈魂。同學們讀這類文章,笑過以后要將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認真進

行思考,才會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諷刺以外,作者還用了一些傳神的細節來表現人物,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

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選一幅較幽默的漫畫讓同學們寫一

段話,練習幽默諷刺的手法。

..........................................契訶夫

3、*邊城?教案

【教學目標】

1、結合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鑒賞能力,歸納人物形象特點。

2、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

而清新的氛圍。

3、感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現出來的“愛”和“美”的人性特質。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介紹作者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

小兵、懋琳、休蕓蕓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1926

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有70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主要代

表作有: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

河》,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

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

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在文學態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

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

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下半

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于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于1980

年應邀赴美國講學,并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

二、《邊城》解題

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

一種事情”。是沈從文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氣自私

市償”的風氣之后,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

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

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這廟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

性的人生形式”。

三、賞析課文

閱讀課文,分析小說節選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環境美。

1、投影資料

“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

不加節制;也不似后期那樣過事雕琢,流于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

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汪曾祺

布置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歸納小說語言的特點。

提示:自然流暢,明白如話。寫景優美舒展,

寫人親切真摯,敘事更是如歌如誦,

和如詩如畫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諧

2、小說哪些地方體現了人情美

學生篩選有關信息,同桌討論交流,匯報

提示:《邊城》以大量篇幅展開著民性淳樸的風俗畫,待人以誠,樂于助人,受

人之惠必以物回贈,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就連吊腳樓的妓女,升年個千毫年個

也浸潤著邊民的淳厚等等。這些鄉村社會淳樸的民性,是小說社會環境的構成因

人說中的人性美和環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現出中國的一種傳統文明。當然傳統

文明上一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

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

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3、分別用一個詞概括翠翠、儺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說出理由。

《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純

粹的美”和“清潔的靈魂”是這篇小說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純。十五歲的純美少女她純真聰慧、像一只小鹿那樣活潑健美。

恬靜、溫柔、純凈、靈動、忠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滿青春活力,從外

表到內心都姣好無比。這樣美的人性的悲劇就更令人傷感和哀婉。她對愛情的追

尋卻總是在夢境狀態,如同期待那每夜都會入夢而來的儺送的歌聲。

儺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

他和翠翠是一見鐘情,不走車路,執著地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

毫不動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

棄一切,遠走他鄉。

祖父的形象是淳樸。他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古樸、帶點狡猾的老人,是中

國傳統美德的典范。對孫女愛憐備至,為其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其愛情的實

現。

(解說理由時必須結合文本,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角度加以闡述。

持之有據、能自圓其說即可一。)

四、學生總結

要求學生結合課堂討論的內容,對這篇小說作總體的概括

明確:小說極力謳歌傳統文化中殘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于現代傳統美德受到破

壞,到處充滿著物欲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作者筆下的小鎮,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沒有等級功利之爭,人與人之間真

誠相待。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的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

愛,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在自

然的明凈之中,更有人情心靈的明凈。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隱含了對

現實生活古老美德和價值觀失落的痛心,是對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沈從文

4、*哦,香雪?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小說折射的時代信息

2、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

3、品味小說清新淡雅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目的之2,難點:目的之3。

【教學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簡介并導入:

這篇小說是發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

說獎的小說。作者鐵凝,1957年生,河北趙縣人,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發

表中短篇小說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路》,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紐扣

的紅襯衫》《鐵凝小說集》。她以一個女作家的敏銳、細膩的藝術感受力,真

摯美好的情致,對生活素材獨到的發掘和精巧提取,語言清朗睿智,作品蘊涵深

摯,質樸優美。

這篇小說寫的是一群以香雪為代表的山村少女對開進深山的火車表現出來的喜

怒哀樂,以此折射出受現代文明沖擊的農村蹣跚前進的身影。小說借臺兒溝的

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

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構思巧妙,表述獨特,語言精美。小說主

要通過哪幾個故事情節表現的呢?

二、閱讀分析并說明過渡語

小說主要寫了四個情節:

1、姑娘們對“北京話”的議論;

2、姑娘們與旅客做生意,過渡語是: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

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

3、香雪渴望有一個鉛筆盒,過渡語是:“也難怪,咱們香雪是學生呀。”也有

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愛的鉛筆盒,過渡語是:可是,那誘人的噠噠聲老

是在耳邊響個沒完。

三、感知課文,討論把握幾個問題

1、火車開進深山以前,臺兒溝是個什么樣子?

臺兒溝人歷來是吃過晚飯就鉆被窩,仿佛是在同一時刻聽到了大山無聲的命令。

臺兒溝那一小片石頭房子也在同一時刻忽然完全靜止了,靜得那樣深沉、真切,

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這里的人們質樸純潔,一天只吃兩頓飯,

生活貧窮落后,被大山擋著,封閉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樣,與世隔絕,不知

道外邊的世界是個什么樣?

2、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亂

吃兒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后,

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鳳嬌是第二。起初是觀望議

論,后來就做生意換一些發卡、紗巾之類的裝飾品,再后來想換一個鉛筆盒,

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香雪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發生了有過程的變化。

3、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裝扮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

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們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書包、鉛筆盒之

類的文化用品。因為香雪是她們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識和追求使她與其他

姑娘們的問題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樣,也正是這樣,原本膽小的她才能第?個登

上火車,第一個走出這個山村,第一個對山外的世界有了認識的姑娘。文化知識

和文化追求使她與別人不同,比別人的追求更高,顯得比別人更勇敢,更突出。

“知識就是力量”,這正是小說著力表現的內容,也是小說折射出來的時代信息

之所在。

第二課時

一、讀賞人物形象: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著力刻畫了香雪這樣一個邁向現代

文明的農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靜、清純、樸實,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著

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這種個性特點,不僅注重人物語言的描寫,更注

重人物的心理刻畫。小說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是怎樣刻畫人物的呢?

1、角色讀第一次與“北京話”對話和回家路上姑娘們的對話,品味討論她們各

是什么性格?從哪些話語里表現出來的?

明確:不同的人物話語不同,潛臺詞非常豐富。鳳嬌說話大膽直率:”喲,我們

小,你就老了嗎?”縮小年齡距離,暗示下文鳳嬌對“北京話”的非同i般的感

情。香雪少言寡語,性格文靜靦腆,內心世界極其豐富。“那個姑娘”雖沒名字,

打趣鳳嬌的言談,潑辣性格分明不在鳳嬌之下。

2、分段朗讀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分析討論課文都寫了香雪的哪些

心理活動?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

明確:其中寫了香雪豐富的心理活動。利用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一路的機會,

寫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寫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鉛筆盒而壓抑不住內心的興奮,

還想到了臺兒溝貧窮落后,展望它將來,還想到了爹和娘……表達了她對山里人

命運的思考,表現了她對現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

之所以寫得特別詳細,是因為小說主要是為了刻畫香雪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她為

了獲取一個鉛筆盒而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而這一情節正好可以充分地說明問

題,前面的情節主要起鋪墊作用。

3、怎樣認識香雪和她追求的鉛筆盒?

明確:小說用兩個情節寫香雪想得到鉛筆盒,并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見這

個鉛筆盒不僅是一個實物,它也是一種象征,跟火車一樣,是文化和知識的象

征,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對香雪來說,就象黑夜中一盞閃亮的燈,照著她在追求

知識、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進。香雪對鉛筆盒的追求,就是對文明的追求,

能夠主動追求文明和進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覺醒。從她身上,可以顯示強

烈的時代意義。

二、品味小說的語言,完成練習題

作者憑著她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優美的文筆寫作,表現獨特,語言清新淡雅如一條

清澈的小溪流過讀者心里,兩岸風景美不勝收,無論是敘述語言,諸如對火車擬

人化的描繪,還是對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對話,寫得都很

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義:

1、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

“五彩繽紛”表明姑娘們對這一分鐘的期盼,這里有她們的“喜怒哀樂”,表明

她們對這一分鐘內發生的故事,心情是復雜的,既高興,又傷心,高興可以每天

接觸大山以外的現代文明,傷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現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2、她和他做買賣故意磨磨蹭蹭,車快開時才把整籃的雞蛋塞給他。要是他先把

雞蛋拿走,下次見面時再付錢,那就更夠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為喜歡,想多待一會,特別是開她玩笑后更有那一點意思

了;“更夠意思”是說“北京話”對她更好。這里她對“北京話”好,實質上表

明她愛“北京話”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明。“北京話”可以理解為一種象征。

3、望著她那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望著她那柔軟得宛若紅緞子似

的嘴唇,心中會生起一種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著意刻畫香雪的清純;“美好的感情”是一種非

常健康非常純潔的感情,不會有其他雜質,說明香雪的純凈的美,可以感化別人,

使別人的心靈也變得更美好。這是對人物的側面描寫,效果非常好。

4、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顫栗了,它發出寬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

“被感動得顫栗”它擬人又雙關,一方面指姑娘們的聲音在群山間回蕩;另一方

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終于慢慢被這現代文明喚醒,共同歡呼文明時代的到來。含義

豐富。

..............................................鐵凝

第二單元

5.歸去來兮辭(并序)?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

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弓I、乘、策”等四個

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2.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陶淵明及其作品。讀課文,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把握文章,

朗讀課文,找出押韻的字,由押韻歸納各層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背誦思路,背誦

全文。

[教學步驟]一、導語

《桃花源記》是我們在初中接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師生一同背誦。

《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學

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作者決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轆的宣言書。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

教師稍作補充:陶淵明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他長于詩文

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寓對官場的厭倦,表露

出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詩,

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

辭》著稱文史。

三、放錄音或教師范讀,讀出情感、氣勢

朗讀常規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

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艇,

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要求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