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北京八十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月考歷史試卷(4月份)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0小題,共60分。1.如圖為學者繪制的某考古遺址文化層示意圖。文化層,專指由于古代人類的活動而殘留下來的遺跡、遺物和有機物所形成的堆積層。同一文化層包含的遺跡和遺物,往往反映一個時期或一種文化的獨特面貌。如圖反映了()A.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B.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
C.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D.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答案】B【解析】題干中考古遺址文化層自下而上依次是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漢代文化層、唐宋時期文化層,反映從商周到唐宋的比較完整和連續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文化層的連續性反映中華文明的連續性,B項正確;
文化層中最早的商周時期距今三千多年,不能體現五千年,排除A項;
材料所述為一個地區的情況,看不出多元,排除C項;
材料未提及不同文化層的具體信息,看不出不同朝代文化歷史的具體內容,不能斷定“博大精深”,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以下出自中華典籍的言論,按時間排序正確的是()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③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為名也
④《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概況可知: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明代王陽明的論述;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周易》;③“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為名也”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④“《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出自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按時間排序為②④③①,C正確,排除A、B、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下表是敦煌效谷縣懸泉置(漢武帝時設立的驛站)遺址出土的一封漢代帛書信件。它是邊塞基層官更“元寫給在懸泉置的好友“子方”的信,其部分內容如下。此信件有助于研究漢代()恰元當從屯敦煌……愿子方幸為元買沓(藉)一兩絹韋(里襯是軟牛皮的一種鞋),長尺二寸;筆五枚,善者(質量好的)……愿子方幸為呂子(元的朋友)刻御史七分印一,龜上,印曰:呂安之印……郭營尉(元的朋友)所寄錢二百買鞭者,愿得其善嗚者,愿留意……①敦煌地區的社會生活狀況
②私人書信的書法和書風
③印刷術與火藥的西傳情況
④國家對絲綢之路的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子方為元買的物品來看,可以了解當時敦煌地區的社會生活狀況,①符合題意;
從材料中信件的內容及書法風格來看,可以了解當時私人書信的書法和書風,②符合題意;
材料未涉及印刷術與火藥的相關信息,③不符合題意;
從材料中在漢武帝在敦煌設置機構進行管轄來看,可知國家對絲綢之路的管理,④符合題意。
故選:B。
本題考查了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北宋元祐四年,蘇轍出使遼國,發現蘇氏兄弟的文集在遼國廣為傳誦。遼國人對于蘇轍的到來非常欣喜,不斷打聽蘇軾的情況,于是有了蘇轍的名句“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由此可推斷()A.黨項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紹興和議帶來宋遼長期和平
C.遼國境內多元文化共同發展 D.遼國全盤繼承中原典章制度【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北宋時期,蘇轍出使遼國發現,蘇氏兄弟的文章在遼國很受歡迎,說明遼國作為少數民族政權,也學習了漢族文章,由此促進了遼國境內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C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出使遼國,而非西夏,排除A項;
紹興和議涉及的是南宋與金的協議,與材料史實不符,排除B項;
遼國全盤繼承中原典章制度,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本題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鐘樓、鼓樓是北京中軸線的兩大標志性建筑,元明清時期擔負著由皇家向萬民授時的功能。鼓樓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節氣。民國時期,溥儀被逐出紫禁城,鐘鼓樓報時也隨之廢止。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鐘鼓樓授時象征皇權統治
②鐘鼓樓報時廢止折射政治變遷
③鐘鼓樓蘊含中國傳統文化
④鐘鼓樓報時凸顯社會等級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中國古代近代。根據材料,鐘鼓樓擔負著由皇家向萬民授時的功能,這象征著皇權統治,①正確;
民國時期鐘鼓樓報時隨之廢止,體現了政治的變遷,②正確;
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節氣,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③正確;
材料沒體現等級制度,排除④。
故選:A。
本題考查了近現代物質生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近現代物質生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明末,徐光啟召集耶穌會士以及一些中國助手編撰《崇禎歷書》,該書大量介紹歐洲新天文知識,如開普勒的《宇宙和諧論》、《哥白尼天文學綱要》等,后世評價這部歷書“與當時世界天文學同步”。《崇禎歷書》的編撰()A.主要源于對傳統科技的總結提升 B.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學東漸的產物
C.全盤吸收了西方科學思想和技術 D.說明當時中國科技仍領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這是一道關于歷史解讀的問題,我們需要根據題目描述的歷史事件來分析和推斷最合理的答案。
首先,我們梳理題目中的關鍵信息:
1.明末,徐光啟召集耶穌會士及中國助手編撰《崇禎歷書》。2.該書大量介紹歐洲新天文知識,如開普勒的《宇宙和諧論》、《哥白尼天文學綱要》等。3.后世評價這部歷書“與當時世界天文學同步”。接下來,我們逐個分析選項:A.主要源于對傳統科技的總結提升。這個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符,因為《崇禎歷書》主要介紹的是歐洲新天文知識,而非對傳統科技的總結提升。
B.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學東漸的產物。這個選項與題目描述相符,徐光啟編撰《崇禎歷書》時,引入了大量歐洲的天文知識,這反映了當時西學(歐洲學術)東漸(傳入中國)的歷史趨勢,也是早期全球化交流的一個體現。
C.全盤吸收了西方科學思想和技術。這個選項過于絕對,題目中僅提及《崇禎歷書》介紹了歐洲新天文知識,并未提及全盤吸收西方科學思想和技術。
D.說明當時中國科技仍領先于世界。這個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符,雖然《崇禎歷書》與當時世界天文學同步,但這并不能說明當時中國科技整體領先于世界。
故選B。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1918年,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中指出:“東西文明互有短長……兩種文明,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種文明之崛起不足以度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誡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其主張()
①反映出李大釗的思想認識隨形勢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②體現出一戰促使部分國人開始對西方文明進行反思
③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
④實質上是對新文化運動早期主張的否定與背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18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李大釗認為中西方文明各有短長,需要調和、融匯,而俄羅斯文明是東西文明的媒介,即兼采二者長處融匯之,也就是說明李大釗的思想隨著現實形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逐漸開始在一戰后對西方文明進行反思,逐漸接受俄國的馬克思主義并促使其在中國的傳播,①②③正確,故選A;
④錯在,李大釗承認了西方文明的長處,所以不是對新文化運動早期主張的否定與背棄,而是隨形勢變化認識在不斷發展,排除B、C、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學生需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影響。8.為達到“絳帳有執經之講……知鄒魯之遺風,識父慈子孝之常,習兄友弟恭之懿”的目的,高麗王朝“開置修書院,令諸生抄(宋朝)書史籍而藏之”,設修史機構,掌記時政,“續寫亡篇,連書闕典”。上述材料表明()A.高麗王朝的史學受到儒學影響 B.中華文化圈基本形成
C.朝鮮半島文化傳入了中原地區 D.中華文化的包容創新【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知鄒魯之遺風,識父慈子孝之常,習兄友弟恭之懿”“開置修書院,令諸生抄(宋朝)書史籍而藏之”可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高麗王朝開設書院,學習宋朝書史典籍,并設修史機構,掌記時政,說明高麗王朝的史學受到儒學影響,A項正確;?
中華文化圈基本形成的時間是秦漢時期?,排除B項;
材料體現的是中華文化對朝鮮的影響,非朝鮮半島文化傳入中原地區,排除C項;
材料未涉及中華文化包容創新的說法,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中古時期的朝鮮,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9.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15世紀末,印加發展為疆域廣闊的帝國 B.瑪雅人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傳遞政令
C.大津巴布韋是阿茲特克文明的典型遺址 D.印加帝國建立了與亞洲的直接貿易往來【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形成疆域達到10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600萬的帝國,A項正確;
印加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排除B項;
大津巴布韋是古代非洲文明的代表,排除C項;
印加帝國并沒有同亞洲建立直接貿易往來,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在美洲與亞洲之間建立了直接貿易往來,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古代美洲與非洲,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古代美洲與非洲,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0.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拜占庭帝國對東斯拉夫人來說,就如同羅馬帝國對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樣。”它主要說明()A.沙皇俄國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國統治 B.俄羅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
C.斯拉夫字母是對希臘字母的繼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國文化的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學者意在強調拜占庭對斯拉夫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俄羅斯帝國又稱沙俄,建立于1721年,故D項正確。
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國統治,排除A項;
B項說法與材料強調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國文化的影響不符,排除;
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學者意在強調拜占庭對斯拉夫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紀的歐洲,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有研究表明,從公元前2400年開始,中亞地區、伊朗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的人們相繼學會了騎馬;語言學家也發現,早期印歐語系各民族語言中,與馬匹、馬具、馬拉戰車有關的詞匯具有相同的詞源。這體現了()A.農耕經濟的擴張 B.早期文明的聯系 C.亞歐語言的統一 D.物種交流的頻繁【答案】B【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游牧文明融入農耕文明中,不涉及農耕經濟的擴展,排除;
B.根據“從公元前2400年開始,中亞地區、伊朗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的人們相繼學會了騎馬;語言學家也發現,早期印歐語系各民族語言中,與馬匹、馬具、馬拉戰車有關的詞匯具有相同的詞源”可知,材料反映了游牧文明傳入農耕文明區域,體現了早期文明的聯系,正確;
C.“語言統一”不符合史實,排除;
D.材料不僅涉及物種交流,排除。
故選:B。
本題側重于考查人類文明的交流,解題關鍵信息是“從公元前2400年開始,中亞地區、伊朗地區和地中海地區的人們相繼學會了騎馬;語言學家也發現,早期印歐語系各民族語言中,與馬匹、馬具、馬拉戰車有關的詞匯具有相同的詞源”。
本題側重于考查人類文明的交流,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2.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的遷徙,分別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選項與如圖中“乙”處族群相關的是()A.率先掌握了冶煉鐵器的技術 B.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
C.制定了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首次統一西亞北非文明【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乙處是兩河流域,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赫梯人最早掌握了冶煉鐵器的技術,A項正確;希臘人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排除B項;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代西亞烏爾第三王朝創始者烏爾納姆頒布的《烏爾納姆法典》,排除C項;赫梯人沒有統一西亞北非文明,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隨著羅馬帝國失去北非、意大利等地區,拉丁語的實際使用范圍逐漸縮小。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年在位)正式將希臘語定為行政語言,希臘語逐漸取代拉丁語成為官方和民間的主要用語。這表明()A.希臘民主傳統得以傳承 B.羅馬帝國文化中心東移
C.拉丁語系退出歷史舞臺 D.文明融合趨勢由此中斷【答案】B【解析】A.羅馬帝國實行君主專制體制,并未繼承希臘的民主政治,排除;
B.據材料信息可知,羅馬帝國失去北非、意大利等拉丁語使用地區后,皇帝將希臘語定為行政語言,希臘語在官方和民間的地位上升,這意味著羅馬帝國的文化中心逐漸向東轉移,因為希臘語地區主要在東部,正確;
C.希臘語逐漸成為主要用語,但不能就此說明拉丁語系退出了歷史舞臺,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D.希臘語成為主要用語會促進羅馬帝國東部地區與希臘文明相關地區的文明融合,而不是“中斷”,排除。
故選:B。
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隨著羅馬帝國失去北非、意大利等地區,拉丁語的實際使用范圍逐漸縮小。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年在位)正式將希臘語定為行政語言,希臘語逐漸取代拉丁語成為官方和民間的主要用語”。
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4.觀察下圖,與之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大月氏人遷入恒河流域過程中逐漸形成種姓制度
②匈奴、鮮卑等的內遷,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日耳曼人各支的不斷南遷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④斯拉夫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拜占庭帝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匈奴和鮮卑族南下遷移”路線及所學,匈奴、鮮卑內遷促進中國北方民族大交融,②正確;據材料中“日耳曼諸部落遷徙路線”及所學,日耳曼人南遷滅亡西羅馬帝國,③正確,C項正確;據所學,種姓制度由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形成,并非大月氏人遷入恒河流域時形成,排除①;據所學,滅亡拜占庭帝國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不是斯拉夫人,排除④,排除ABD項。
故選C。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5.列班?掃馬的西行路線長達11200公里,被譽為“逆向的馬可?波羅之旅”。他的出使在歐亞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以下關于掃馬訪歐之行的推斷合理的是()
①代表元朝皇帝與歐洲多國建立聯系
②展現了13世紀東西方交流的雙向性
③可觀察拜占庭帝國與羅馬教廷的分裂
④領教英法兩國專制王權的強化與威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根據“到達羅馬”“受到法王腓力四世、英王愛德華一世的接見”,可知,材料中的出使使得元朝與歐洲建立了聯系,因此①正確;
②根據材料可知,馬可?波羅是從歐洲來到東方,而列班?掃馬是從東方前往歐洲,二者行程方向相反,展現了13世紀東西方交流的雙向性,②推斷合理,正確;
③材料地圖只能看出其到達了拜占庭帝國和羅馬,并不能看出拜占庭帝國與羅馬教廷的分裂,排除;
④此時英法兩國并未建立嚴格的專制集權,排除。
故選:A。
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中西方的交流,解題關鍵信息是材料地圖。
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中西方的交流,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6.在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看來,“文明,不過是一件百衲衣。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阿拉伯,什么地方的布條子都有……我們的現代文明更是從四面八方東拼西湊起來的一件百衲衣,與外界隔絕的民族之所以停滯不前只是因為十個腦袋比一個強”。該觀點重在強調()A.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B.區域文明擴展的必要性
C.文明類型的多樣性 D.美洲文明衰落的必然性【答案】A【解析】題干中羅伯特?路威將文明比喻為“百衲衣”,強調現代文明是由來自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拼湊而成的,并指出“與外界隔絕的民族之所以停滯不前只是因為十個腦袋比一個強”。這一觀點主要強調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對文明發展的重要性,A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文明交流的影響,而非趨于文明的擴展,排除B項;
材料強調的是文明交流推動文明發展,沒有涉及不同文明的不同類型,排除C項;
材料強調的是整體來看,文明的交流促進文明發展,沒有強調美洲文明,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7.學者羅德里格斯在談到拉丁美洲文化時認為,“自18世紀起,明亮奪目的西方光線在射入美洲棱鏡后形成一種新型文化光譜。這種光譜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變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這表明拉美文化()A.具有鮮明的混合性特征 B.失去了印第安文化底色
C.是多種文化的簡單疊加 D.源自于西方文化的移植【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羅德里格斯強調,18世紀后西方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與美洲本土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等通過“棱鏡”效應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印第安美洲文化光譜”。這種文化不再是單純的西方或印第安文化,而是多種文明長期交融的結果,體現了鮮明的混合性特征,A項正確;材料明確指出印第安文化是構成新型文化光譜的組成部分之一,并未被完全取代,排除B項;羅德里格斯用“棱鏡分解與混合”的比喻,強調文化的創造性融合,并非簡單的疊加,排除C項;歐洲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材料強調拉美文化的獨特性,是多元文明互動后的新形態,不僅僅是西方文化的移植,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8.如表為1862——1872年從澳門運出華工人數一覽表,導致華工出國人數變化的原因可能有()年代186218631864186818701872人數2536666010712122061340721854①不平等條約簽訂,清政府允許華工出國
②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全球勞動力市場形成
③洋務運動展開,提升了華工的勞動技能
④黑奴貿易被限制,殖民者尋找廉價勞動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華工出國人數逐漸上升,這主要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允許華工出國,以及黑奴貿易被限制,殖民者尋找廉價勞動力,①④正確;
跨國公司發展是在二戰后,排除②,華工出國和洋務運動無關,排除③。
故選:B。
本題考查了移民,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移民,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1935年《廣東通志稿》記載,西紅柿“傳入廣東為人所嗜食”“已成為普遍之種植”,且開發了獨特吃法,西方人吃西紅柿是生食,廣東人是“與肉類煮熟”。據此可知()A.中外交流創新飲食文化 B.西紅柿的傳入改變國人飲食結構
C.物種傳播推動農業發展 D.中西經濟差異導致飲食習慣不同【答案】A【解析】A.中外交流創新飲食文化:題干中提到西紅柿從西方傳入廣東,并被廣東人廣泛接受和種植,同時開發了與西方不同的獨特吃法。這顯示了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廣東地區的飲食文化得到了創新。此選項符合題意。
B.西紅柿的傳入改變國人飲食結構:題干中僅提及西紅柿在廣東的普及和獨特吃法,并未提及西紅柿的傳入對整個國人飲食結構產生了改變。此選項過于夸大,不符合題意。
C.物種傳播推動農業發展:雖然西紅柿的傳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東的農業種植,但題干主要強調的是飲食文化的創新,而非農業發展的推動。此選項偏離了題干的重點,不符合題意。
D.中西經濟差異導致飲食習慣不同:題干中并未提及中西經濟差異作為飲食習慣不同的原因,而是強調了文化交流和地域特色對飲食習慣的影響。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本題考查了近現代物質生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0.由如圖可知()
公元前185年希臘語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圖A.征服戰爭傳播了希臘文化 B.古希臘是歐洲文化源頭
C.希臘文化同化了周邊文化 D.古希臘是東西交流橋梁【答案】A【解析】據材料公元前185年希臘語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圖和所學可知,在亞歷山大大規模對外征服之后,希臘語能夠在從地中海到中亞、南亞的廣大地區成為主要或官方語言,說明正是通過征服戰爭推動了希臘文化及語言的廣泛傳播,A項正確;
材料強調希臘語為代表的希臘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未說明古希臘是歐洲文化源頭,排除B項;
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同時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希臘文化未完全同化了周邊文化,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希臘化時代”時期,希臘文化為主導并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同時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傳播,未涉及東西交流橋梁的作用,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古希臘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古希臘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現,穿著傳統的埃及服飾,手持象征權力的權杖。現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與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反映出()A.波斯帝國推動了文明交流 B.馬其頓人尊重埃及的傳統
C.地中海兩岸文化差異顯著 D.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答案】B【解析】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托勒密王朝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建立,統治者雖是馬其頓人,但為鞏固在埃及的統治,主動采用法老稱號和埃及傳統藝術形式,如雕像中保留古埃及第三十王朝的面部特征和服飾權杖,體現了對當地宗教與文化傳統的尊重與融合,借此獲得埃及祭司與民眾支持,B項正確;
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世紀已被亞歷山大滅亡,與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建立)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
托勒密統治者主動吸收埃及文化,反映的是文化融合而非差異,排除C項;
希臘文化中心東移指希臘文化傳播至東方,但題干強調統治者吸納埃及傳統,屬于本土化策略而非文化中心轉移,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了人類文明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2.成書于11世紀的阿拉伯醫學巨著《醫典》內容浩繁,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藥物學、衛生學和營養學等,提出了切脈、觀察癥候等診斷方法。14世紀《醫典》等醫書被譯成中文并編纂為《回回藥方》。上述材料說明()
①阿拉伯文化為世界文明作出了貢獻
②蒙古西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③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方文明交流橋梁
④《醫典》是世界上最完備的醫學百科全書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成書于11世紀的阿拉伯醫學巨著《醫典》內容涵蓋廣泛醫學領域,14世紀被譯為中文《回回藥方》,說明阿拉伯醫學知識傳入中國,對世界醫學發展有貢獻,①正確;14世紀正值蒙古西征,它客觀上有利于東西方交流,促使阿拉伯醫書傳入中國,②正確;材料僅體現阿拉伯醫學東傳,未涉及阿拉伯帝國作為東西方文明交流橋梁的相關信息,③錯誤;《醫典》是中世紀阿拉伯醫學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無法得出“世界上最完備”的結論,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項。
故選A。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3.1798年8月,拿破侖在開羅成立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下設數學、物理學、政治經濟學、文學與藝術四個部門,并附設圖書館、印刷廠、實驗室。該院的設立()A.推動了埃及文化的重構 B.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C.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認同 D.折射出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拿破侖入侵埃及期間在開羅設立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下設數學等部門,這些部門基本上屬于西方的科學藝術部門,這說明了拿破侖殖民統治埃及期間進行文化滲透,因此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的設立推動了埃及文化的重構,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西方文化對埃及文化的滲透,排除B項;據材料無法得出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認同,材料主要反映了該院推動了埃及文化的重構,排除C項;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不能折射出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4.19世紀中葉起,歐洲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音樂家,波蘭的肖邦在流亡巴黎時聽聞華沙起義失敗,創作了《革命練習曲》,匈牙利的李斯特則創作出《匈牙利民族曲調》,挪威的諾爾德拉克創作的《是的,我們愛我們的國家》,后來成為挪威國歌。這些音樂作品()A.順應了民主共和主流趨勢 B.反映了民族意識的不斷高漲
C.推動了文化的一元化發展 D.體現了古典音樂的世俗轉變【答案】B【解析】這是一道涉及19世紀中葉歐洲音樂作品特點的問題,我們需要分析這些音樂作品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所反映的社會現象。
首先,我們梳理題干中的關鍵信息:
19世紀中葉起,歐洲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音樂家。波蘭的肖邦在流亡巴黎時創作了《革命練習曲》。匈牙利的李斯特創作出《匈牙利民族曲調》。挪威的諾爾德拉克創作的《是的,我們愛我們的國家》后來成為挪威國歌。接下來,我們分析各個選項:A.順應了民主共和主流趨勢:題干中的音樂作品雖然反映了時代背景,但并未直接體現對民主共和趨勢的順應。這些作品更多體現的是民族情感,而非特定的政治傾向。因此,A項不符合題意。
B.反映了民族意識的不斷高漲:從肖邦的《革命練習曲》到李斯特的《匈牙利民族曲調》,再到諾爾德拉克的作品成為挪威國歌,這些音樂作品都強烈地體現了各自民族的特色和情感。它們不僅是對個人創作的表達,更是民族意識覺醒和高漲的反映。因此,B項符合題意。
C.推動了文化的一元化發展:這些音樂作品實際上體現的是文化的多樣性,而非一元化。它們各自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非推動文化走向統一。因此,C項不符合題意。
D.體現了古典音樂的世俗轉變:題干中的音樂作品雖然具有時代性,但并未直接體現古典音樂向世俗音樂的轉變。這些作品更多是在古典音樂框架內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情感。因此,D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5.1917年7月,印度總督蔡姆斯福德勛爵致函英國政府,他宣稱印度局勢告急,任何進一步的敷衍搪塞都將造成毀滅性的后果。印度事務大臣埃德溫?蒙塔古也隨即發表宣言,許諾要增加印度人在政府各部門中的比例。這主要是因為()A.英國忙于歐戰無暇顧及印度 B.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成效顯著
C.印度對英帝國的重要性下降 D.印度人民民族意識日益覺醒【答案】D【解析】20世紀初印度人民民族意識日益覺醒,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迎來新的高潮,印度總督、印度事務大臣警告英國政府局勢告急,要求謹慎對待局勢,甚至對印度人的訴求作出讓步,目的是緩和反抗情緒,維持對印度的統治,D項正確;
當時動搖英國對印度統治的主要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而非歐戰的牽制,排除A項;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大規模開展主要是在1920年以后,時間不符,排除B項;
當時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重要性下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了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印度民族解放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6.在20世紀以前的一個多世紀,中東本土居民對考古發掘基本不感興趣,在各個考古發掘地點主要充當體力勞動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國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門掌控在英國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斯曼帝國解體,埃及、伊拉克等國家獲得一定的獨立地位,紛紛開展自主考古發掘并限制本國文物外運。這種轉變實質上反映了中東國家()A.認識到文物具有高昂的經濟價值 B.試圖從文化遺產中尋求國家認同
C.通過自主考古發掘揭示歷史真相 D.考古研究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影響【答案】B【解析】材料“在20世紀以前的一個多世紀,中東本土居民對考古發掘基本不感興趣,在各個考古發掘地點主要充當體力勞動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國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門掌控在英國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斯曼帝國解體,埃及、伊拉克等國家獲得一定的獨立地位,紛紛開展自主考古發掘并限制本國文物外運”指出20世紀以前西方殖民者控制中東考古發掘和相關研究領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斯曼帝國解體,埃及、伊拉克等國家獲得部分獨立地位,民族主義意識在中東地區迅猛發展,一些當地學者參與到考古發掘活動中,中東國家開始了本土考古活動和研究,從文化遺產中尋求國家認同,因此選B。自主考古不是看重文物的經濟價值,排除A;材料中中東國家的本土考古有利于歷史真相的還原但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C;考古是否受殖民影響不是考古轉變的實質,排除D。
故選B。
本題考查了博物館的建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7.1905年,張謇和時任湖廣總督并會同管理學務大臣張之洞,提出“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后盾”,將歷代內府珍藏和國人儲藏陳列其中。同年張謇建立南通博物館;1935年成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表示,“博物館者,靜的方面可以為文化之保管人,社會教育之良導師;動的方面并可以為國家邊陲,籌長治久安之策”。材料側重反映了()A.博物館成為社會教育的主要載體 B.博物館發展史承載救亡圖存的重任
C.博物館激發國人民族主義的覺醒 D.博物館保存了大量的歷代珍藏文物【答案】B【解析】據題干“張謇提出‘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后盾’”“中國博物館協會表示‘動的方面并可以為國家邊陲,籌長治久安之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謇等人倡導建立博物館不僅是為了保存文物和推動教育,更是在清末民初國家危亡背景下,試圖通過文化保存和教育強化民族認同、維護國家邊疆穩定,體現了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B項正確;題干未將博物館與其他教育載體對比,無法得出“主要載體”的結論,排除A項;博物館確實可能間接激發民族主義,但材料更突出其直接服務于國家存續的目標,排除C項;D項僅概括了博物館的保存功能,未體現其深層的救亡意義,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8.新中國成立伊始,各級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實施了學生供給制、人民助學金制、學雜費減免制。1958年,《人民日報》報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僅中學生的助學金,就支出了三億多元。”這()A.契合國家對高新人才需求 B.說明群眾的教育需求基本滿足
C.彰顯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 D.體現新中國教育體系逐漸完善【答案】C【解析】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伊始,各級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實施了學生供給制、人民助學金制、學雜費減免制。1958年,《人民日報》報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僅中學生的助學金,就支出了三億多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實施學生供給制、人民助學金制、學雜費減免制等,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有機會接受教育,這體現了國家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向弱勢群體傾斜,努力保障每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彰顯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性,C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保障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側重于教育公平方面,沒有直接體現出與國家對高新人才需求的契合,排除A項;實施這些制度只能說明國家在努力保障和滿足群眾的教育需求,但不能就此得出群眾的教育需求基本滿足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中的學生供給制、人民助學金制、學雜費減免制屬于教育公平范疇,而非體系結構性完善,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9.1989年,新加坡政府要求公共住房區實行種族配額,確保各族群在每個社區都能擁有適當的代表比例。此外、政府還舉辦全國性的中國新年、開齋節、排燈節和圣誕節等慶祝活動。這些舉措()A.旨在提高社區自治水平 B.為增強民眾國家認同創造了條件
C.實現了各民族文化統一 D.源于圍家經濟發展戰略轉型升級【答案】B【解析】首先,我們逐項分析各個選項:
A選項提到“旨在提高社區自治水平”。然而,題干中描述的舉措主要是關于種族配額和文化慶祝活動,這些與直接提高社區自治水平沒有直接關聯。社區自治更多地涉及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務的能力,而非種族或文化的配額與慶祝。
B選項“為增強民眾國家認同創造了條件”與題干中的舉措高度相關。通過確保各族群在公共住房區的適當代表比例,政府實際上在促進種族間的和諧共處。同時,舉辦全國性的多元文化慶祝活動有助于強化民眾對國家文化的共同認知和歸屬感,從而增強國家認同。
C選項“實現了各民族文化統一”表述過于絕對。題干中的舉措雖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但并不意味著各民族文化已經實現統一。文化的多樣性依然存在,且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D選項“源于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轉型升級”與題干中的信息無直接聯系。題干描述的是社會文化和種族政策方面的舉措,而并未提及這些舉措與經濟發展戰略之間的直接關聯。
綜上所述,新加坡政府通過實行種族配額和舉辦多元文化慶祝活動,主要目的是在促進種族和諧的同時,增強民眾對國家的共同認知和歸屬感。這些舉措為增強民眾國家認同創造了條件。
故選B。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0.尼日利亞伊巴丹學院最初作為倫敦大學附屬學院,歷史教學的重點是英國史。20世紀50年代中期倫敦大學同意將非洲歷史課程納入學院教學大綱,60年代該校進一步建立起以非洲史為核心的歷史教育體系。該校歷史教學內容的變化()A.順應了非洲民族解放的呼求 B.結束了西方殖民主義影響
C.還原了非洲歷史的真實面貌 D.促進了不結盟運動的發展【答案】A【解析】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非洲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過程中,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伊巴丹學院將教學重點從英國史轉向以非洲史為核心,是對這一歷史潮流的順應,為非洲的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服務,A項正確;
雖然教學內容的變化是對西方殖民文化教育的一種反抗和糾正,但僅僅通過教學內容的改變并不能完全結束西方殖民主義在多方面的深遠影響,排除B項;
伊巴丹學院建立以非洲史為核心的歷史教育體系,確實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傳播非洲歷史,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完全還原了非洲歷史的真實面貌,排除C項;
不結盟運動的發展主要是基于二戰后新興獨立國家為了在美蘇兩極格局中尋求獨立自主的地位、維護自身主權和發展利益而興起的,而伊巴丹學院歷史教學內容的變化主要是在教育領域內的變革,與不結盟運動的發展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和促進作用,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非洲殖民體系瓦解,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非洲殖民體系瓦解,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問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6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書院發展到明清時期,數量甚多,流派復雜,其教材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從教學內容來看,以書院的教學類型為基礎,大致可將書院的教材分為考課教材、理學教材、心學教材、考據教材以及實學教材等。從教學層次來看,由于明清書院可分為高、中、初三個層次,因此其教材亦可分為高級教材、中級教材和初級教材。從教材編寫主體來看,既有中央政府專門機構官員參與編寫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學者自發編撰的講義。王陽明以書院為陣地,通過講學、著書來宣揚自己的學說,并將個人著作作為書院教學的教材。黃宗羲在書院講學時開設了歷學、象數、律呂、地理等具有自然科學性質的課程,并使用了《春秋日食歷》《今水經》等相關教材。——摘編自張傳燧、鐘偉春《明清書院教材的類型、建設邏輯及其特點》材料二
13世紀時,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規章明確地載明:沒有“樣本”就沒有大學。所謂樣本,是指準備傳播的著作的抄寫本。13世紀時,教師和學生不僅需要閱讀大綱規定的著作,教授的講課內容同樣必須記錄下來。除此之外,教授的講稿要發表,而且還必須盡快問世,以便考試時可以應用。同時還需要有一定數量的第比)樣本。樣本的制作,經過不斷地抄寫和潤色,形成了系統批量的教材。在大學校園內外,一個由抄寫者和書商組成的階層產生了,有的生產者和商人成了顯赫人物。13世紀后,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成為歐洲大學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書,如巴黎大學章程中規定的正式教材中有13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薩萊諾醫科大學,學生集中在醫院和化驗室內學習,教材由《薩萊諾衛生管理》等實用醫學文獻構成,而且通過短小的詩歌幫助記憶。這種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學知識的創新。
——摘編自宋文紅《中世紀大學教材的發展及其特征》(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書院教材建設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歐洲大學教材發展的背景并闡釋其影響。【答案】【小題1】特點:教材類型豐富多樣、異彩紛呈;編寫主體有官有民;體現學者個人風格。(任答兩點即可)成因:印刷術的發展;書院教育興盛;理學心學的發展;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任答兩點即可)【小題2】背景:商品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大學教育的興起;古希臘文化的積淀。(任答三點即可)影響:促進了文化知識的傳播;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為文藝復興奠定基礎(任答兩點即可)【解析】(1)第一小問,據材料一“大致可將書院的教材分為考課教材、理學教材、心學教材……中級教材和初級教材”可知,教材類型豐富多樣、異彩紛呈;據材料一“從教材編寫主體來看,既有中央政府專門機構官員參與編寫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學者自發編撰的講義”可知,編寫主體有官有民;據材料一“王陽明以書院為陣地,通過講學、著書來宣揚自己的學說,并將個人著作作為書院教學的教材”可知,體現學者個人風格。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印刷術不斷發展,為教材的大量印刷和傳播提供了技術條件;據材料一“書院發展到明清時期,數量甚多,流派復雜”可知,書院教育興盛;材料一中提到有理學教材、心學教材,反映出理學心學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影響了書院教材的建設。(2)第一小問,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商品經濟和城市的發展,為大學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環境;據材料二“13世紀時,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規章明確地載明:沒有‘樣本’就沒有大學”可知,大學教育的興起;據材料二“13世紀后,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成為歐洲大學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書”可知,古希臘文化的積淀。第二小問,據材料二“13世紀時,教師和學生不僅需要閱讀大綱規定的著作……教授的講稿要發表,而且還必須盡快問世”可知,促進了文化知識的傳播;據材料二“在薩萊諾醫科大學,學生集中在醫院和化驗室內學習,教材由《薩萊諾衛生管理》等實用醫學文獻構成”可知,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據材料二“而且通過短小的詩歌幫助記憶”可知,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據材料二“這種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學知識的創新”可知,為文藝復興奠定基礎。
故答案為:
(1)特點:教材類型豐富多樣、異彩紛呈;編寫主體有官有民;體現學者個人風格。(任答兩點即可)
成因:印刷術的發展;書院教育興盛;理學心學的發展;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任答兩點即可)
(2)背景:商品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大學教育的興起;古希臘文化的積淀。(任答三點即可)影響:促進了文化知識的傳播;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教學方法的創新;為文藝復興奠定基礎。(任答兩點即可)
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4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83-1784年,有關庫克船長第三次太平洋探險的航海日記在歐、美兩地出版,其中提到的北美西海岸蘊藏優質海獺毛皮資源及其在中國的高利潤市場前景,很快引起了大西洋兩岸商業資本的關注。美國獨立戰爭后,美國人也加入對華海洋動物毛皮貿易中,與英國商人形成激烈的競爭。一些美國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動物毛皮,航抵廣州后以高價售出,并購置茶葉,經印度、歐洲甚至拉美返程回到美國,形成多角貿易。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已實現對該貿易的完全壟斷。囿于西北海岸海獺海豹數量的急劇減少,毛皮貿易商又將夏威夷的檀香木補充進了對華貿易的貨源。為當時中國的名貴木器制造業和其他相關產業提供了原料支撐。到19世紀30年代,一個相對穩定的北太平洋貿易路網基本成形,為近代世界貿易線路拼圖補上又一塊重要的拼板,也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和世界經濟“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礎。
——摘編王華《海洋貿易與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太平洋貿易興起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太平洋貿易的歷史作用。【答案】【小題1】時代背景:全球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美國獲得獨立;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崛起;清前期中國經濟的繁榮【小題2】歷史作用:促進了北美與東亞的直接經濟聯系(推動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推動全球貿易網絡的完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促進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動;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打下基礎【解析】(1)根據材料“1783—1784年,有關庫克船長第三次太平洋探險的航海日記在歐、美兩地出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全球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根據材料“美國獨立戰爭后,美國人也加入對華海洋動物毛皮貿易中,與英國商人形成激烈的競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獲得獨立;根據材料“一些美國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動物毛皮,航抵廣州后以高價售出,并購置茶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前期中國經濟的繁榮;根據材料“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已實現對該貿易的完全壟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崛起。
(2)根據材料“一些美國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動物毛皮,航抵廣州后以高價售出,并購置茶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北美與東亞的直接經濟聯系(推動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根據材料“到19世紀30年代,一個相對穩定的北太平洋貿易路網基本成形,為近代世界貿易線路拼圖補上又一塊重要的拼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全球貿易網絡的完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促進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動;根據材料“也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和世界經濟‘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打下基礎。
故答案為:
(1)時代背景:全球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美國獲得獨立;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崛起;清前期中國經濟的繁榮。
(2)歷史作用:促進了北美與東亞的直接經濟聯系(推動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推動全球貿易網絡的完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促進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動;為自由貿易時代的到來打下基礎。
(1)本題考查北太平洋貿易興起的時代背景,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2)本題考查近北太平洋貿易的歷史作用,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殖民擴張的后果和歷史影響,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黃河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黃河流域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容,農耕文化是黃河文化的基礎,都城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魂脈。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端。——摘編自張新斌《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圍繞“黃河文化的內容”,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中生冬季預防傳染病
- 常見傳染病的識別與預防
- 行政主管年終總結模版
- 梅毒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8節機械能守恒定律習題課教學設計
- 下學期歷史教學的工作總結模版
- 新質生產力綠色生產力
- 山東省濟南平陰縣聯考2025年數學七下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內蒙古鄂爾多斯準格爾旗第四中學2025屆八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福建省福州師范大泉州附屬中學數學八下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抗凝藥術前停用的指南
- 眩暈護理課件
- 《集成電路基礎及其應用》課件
- 2020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英語 ( 一) 試題
- DB64 2115-2024 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服務指南
- 2025屆江蘇省南通市三模(蘇北八市)高三第三次調研測試 歷史試題(含答案)
- 2024年安徽省糧油經貿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杭州市蘇教版一年級數學競賽試卷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導彈院招聘筆試真題2024
- 數字化變革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機制研究
- 廢舊電纜采購合同協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