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5高考倒計時生物大突破: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45分。1.如表是對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五個種群(存在營養關系)的能量的調查結果,圖①~④是根據該表數據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與表中數據不相符的是(
)種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2.5013.309.800.28220.0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梨小食心蟲是果園的主要害蟲之一,為控制其危害,需要多次噴藥防治,增加了環境污染的風險。科研人員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在田間高劑量、多位點釋放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掩蓋雌蟲釋放的性信息素氣味,使雄蟲無法找到雌蟲,降低成蟲交配概率,以達到防治目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梨小食心蟲的性信息素用于對其進行防治的技術屬于化學防治
B.性信息素影響梨小食心蟲的交配,說明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C.性信息素迷向技術通過改變梨小食心蟲的性別比例來降低其出生率
D.某些鳥類看到害蟲時其體內分泌一種激素使其快速完成捕食,這種激素屬于生態系統的化學信息3.信息素是生物個體之間起通訊作用的化合物的統稱,是昆蟲交流的化學分子語言,包括引誘、交配、集群、報警、防御等功能,例如某種蜘蛛能分泌一種與性外激素相似的物質,誘使相應的昆蟲自投羅網。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A.不同種昆蟲之間還可通過物理信息或行為信息進行交流
B.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來防治食蟲虻屬于生物防治
C.題中蜘蛛誘捕昆蟲的方式體現了信息素能調節種間關系
D.可使用較高濃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農藥來直接殺死蝗蟲,減少環境污染4.在內蒙古東北部地區,大興安嶺森林和呼倫貝爾草原相鄰,有些地方僅僅相隔一條河流,兩者可以長期保持相對穩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大興安嶺森林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能夠使局部火災后的森林恢復原狀
B.草原經蝗蟲采食后,草的再生能力提高,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
C.呼倫貝爾草原若較長時期內沒有能量的輸入,這個生態系統就會崩潰
D.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強于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5.為更好地建設雄安新區,科研人員調查白洋淀水域生態系統各成分中難降解的有機氯農藥DDT污染的狀況,得到下表所示檢測結果。由數據不能作出的判斷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鯽魚烏鱧DDT含量(μg/kg)0.10.76.321.037.919.4124.4注:鯽魚主要以植物為食,烏鱧為肉食魚。A.DDT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間循環往復
B.DDT幾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態系統所有成分
C.營養級越高,生物體內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陽能只有少部分傳遞給烏鱧6.下列有關生態系統功能的描述,錯誤的是()A.物質流是循環的,能量流是單向的,信息流往往是雙向的
B.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進行的
C.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其恢復力穩定性越高
D.生態系統具有抵抗力穩定性是因為其內部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7.某穩定的生態系統某時刻第一、第二營養級的生物量分別為6g/m2和30g/m2,據此形成上寬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該生態系統無有機物的輸入與輸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能量不能由第二營養級流向第一營養級
B.根據生物體內具有富集效應的金屬濃度可輔助判斷不同物種所處營養級的高低
C.流入分解者的有機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第一營養級固定的能量
D.第一營養級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8.下圖為某生態系統的部分物質循環簡圖,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若M表示大氣中的CO2,則碳元素在圖中④過程中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的
B.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質沿③、④傳遞會表現出生物富集作用
C.若M表示大氣中的CO2,則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復循環利用
D.若M表示非生物環境中的能量,則①的能量值為②與③對應的能量值之和9.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我國的雙碳目標,表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地球上碳循環主要表現為自然生態系統的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并釋放出氧氣,同時又通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及人類活動將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下列有關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物圈中碳元素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循環往復運動
B.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都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沿著食物鏈逐級遞減
C.植樹種草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秸稈還田提高農田土壤儲碳量都能緩解溫室效應
D.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0.土壤重金屬污染影響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科研人員采用室內盆栽試驗對植物修復重度Cd污染土壤開展了研究,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土壤Cd濃度(mg/kg)地上生物量(g/盆)地下生物量(g/盆)植物Cd富集系數(植物地上部Cd含量/土壤Cd含量)紫莖澤蘭鬼針草紫莖澤蘭鬼針草紫莖澤蘭鬼針草011.5415.834.6111.59--28.5920.002.7411.965.127.05109.0522.333.0914.161.312.36307.5526.333.5216.301.251.50A.Cd的循環過程與C、N等元素一樣具有全球性
B.據表分析,紫莖澤蘭和鬼針草都可以富集土壤中的Cd
C.與紫莖澤蘭相比,鬼針草更適合作為土壤Cd污染的修復植物
D.隨著土壤Cd濃度增至30mg/kg,植物體內Cd濃度逐漸降低11.逃逸距離指的是鳥類對捕食者作出反應時,與捕食者之間的空間距離。逃逸距離可分為警戒距離、驚飛距離和飛逃距離,其中警戒距離是指鳥類對靠近的捕食者首次表現出警戒行為(如抬頭環視)時與捕食者之間的空間距離,驚飛距離是指鳥類逃逸飛離時的位置與捕食者之間的空間距離,飛逃距離是指鳥類逃逸飛離的位置與首次停落位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如圖1)。調查顯示,麻雀成鳥的年存活率高于幼鳥,為探究麻雀的風險回避策略,研究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見圖2。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調查麻雀種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個體的比例可預測其數量變化趨勢
B.與幼鳥相比,成鳥的警戒、驚飛距離較長,利于其規避風險
C.鳥類對靠近的捕食者表現出飛逃等行為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D.鳥類與捕食者之間數量的相對穩定依賴于正反饋調節機制12.甲、乙、丙、丁4個透明的生態瓶,各瓶內的組成和條件見下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觀測后,發現甲瓶是最穩定的生態系統。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生態系統組成光水草藻類浮游動物小魚泥沙生態瓶編號甲++++-+乙-+++-+丙++++--丁++++++注:“+”表示有;“-”表示無。A.生態瓶必須是密閉的,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數量要搭配合理
B.乙瓶中缺乏光照,生態瓶不穩定說明了生態系統需要穩定的能量輸入
C.丙瓶中沒有泥沙,分解者太少,不利于物質循環的順利進行
D.丁瓶中雖然物種更加豐富,但可能因為氧氣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穩定13.為更好地建設雄安新區,科研人員調查白洋淀水域生態系統各成分中難降解的有機氯農藥DDT污染的狀況,得到下表所示檢測結果。由數據不能作出的判斷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鯽魚烏鱧DDT含量(μg/kg)0.10.76.321.037.919.4124.4注:鯽魚主要以植物為食,烏鱧為肉食魚。A.DDT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間循環往復
B.DDT幾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態系統所有成分
C.營養級越高,生物體內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陽能只有少部分傳遞給烏鱧14.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和食草動物兩個種群數量的動態模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食草動物進入早期,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形曲線
B.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代表食草動物的環境容納量
C.該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與植物和食草動物之間的負反饋調節有關
D.過度放牧會降低草原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15.草地貪夜蛾是跨國界、遠距離遷飛的重大害蟲。按照繁殖區、控制遷飛過渡區、保護玉米主產區,強化“三區”聯防和“四帶”布控,層層阻截誘殺遷飛成蟲,治早、治小全面撲殺幼蟲,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使用的方法包括性引誘劑法誘殺、利用天敵如螟黃赤眼蜂防治等。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草地貪夜蛾糞便中的能量屬于其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B.從玉米流向草地夜貪蛾的能量傳遞效率一定處于10%~20%間
C.螟黃赤眼蜂和草地夜貪蛾都能加快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D.性引誘劑屬于化學信息,利用該物質誘殺害蟲屬于化學防治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16.如圖甲為某湖泊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簡圖,其中Ⅰ、Ⅱ、Ⅲ、Ⅳ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圖乙表示能量流經該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的變化示意圖,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請據圖作答:
(1)圖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情況下,位于營養級Ⅳ的生物個體數量一般遠遠少于Ⅲ,主要原因是營養級越高,可利用能量_______。(2)圖乙中,若A表示圖甲中營養級Ⅱ所攝入的全部能量,則B表示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若圖甲中營養級Ⅰ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為y,則營養級Ⅰ、Ⅱ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__________(用圖中所給字母的表達式表示)。(3)由圖乙可以總結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主要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時進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___________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______________之間循環往返。(4)若圖甲營養級Ⅰ、Ⅱ、Ⅲ各有一種生物甲、乙、丙,構成食物關系如圖:
其中,甲能量中比例為X的部分直接提供給丙,則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為_______________kJ(用所給字母的表達式表示)。17.地球上存在著多種生態系統類型,不同的生態系統在物種組成、結構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響著各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在消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害蟲時,噴施了易在生物體內殘留的殺蟲劑Q,一段時間后,在該草原不同的生物種類中均監測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圖所示(圖中數據是土壤及不同營養級生物體內Q的平均值)。由圖可知,隨著營養級的遞增,Q含量的變化規律是
;在同一營養級的不同物種之間,Q含量也存在差異,如一年生植物與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較高的是
。因某些環境因素變化,該草原生態系統演替為荒漠,影響演替過程的關鍵環境因素是
。該演替過程中,草原中的優勢種所占據生態位的變化趨勢為
。(2)農田是在人為干預和維護下建立起來的生態系統,人類對其進行適時、適當地干預是系統正常運行的保證。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燈光誘殺害蟲、除草劑清除雜草、放養甲魚等三項干預措施,其共同點都是干預了系統的
和能量流動;在稻田里施無機肥,是干預了系統
過程。(3)熱帶雨林是陸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態系統,物種之豐富、結構之復雜在所有生態系統類型中極為罕見。如果僅從群落垂直結構的角度審視,“結構復雜”具體表現在
。雨林中動物種類豐富,但每種動物的個體數不多,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該事實存在的原因是
。18.“春和三月綻黃花,拂垅風來四面香,彩蝶留連歡起舞,紋蜂往返喜添忙”描述的是每年三、四月油菜花盛開,引得蜜蜂和蝴蝶紛紛前來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限制蜜蜂和蝴蝶種群數量增長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病原微生物與蜜蜂和蝴蝶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2)油菜地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該生態系統中,蜜蜂和蝴蝶等消費者的存在除能幫助植物傳粉外,還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穩定性較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蜜蜂可通過跳圓圈舞或搖擺舞向同伴傳遞蜜源信息,得到信息的工蜂大量地飛入油菜花上采蜜,該過程傳遞的信息屬于生態系統中_________信息。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點)。(4)“春和三月綻黃花,拂垅風來四面香”令人心曠神怡,鄉下的油菜花田成為時下最時尚的旅游打卡地,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價值。三、實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5分。19.克氏原整蝦俗稱“小龍蝦”,農業技術人員建立稻蝦共作的田間工程(如圖),通過挖掘環形溝環繞稻田,為小龍蝦提供繁殖和棲息環境。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龍蝦在一些地區屬于入侵物種,從種群數量特征分析,導致入侵某地后小龍蝦種群數量短時間內迅速增加的最直接原因是______。
(2)小龍蝦是雜食性動物,在自然條件下可攝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蟲和動物尸體等,因此屬于生態系統的______(成分)。
(3)為研究稻蝦共作模式對水稻產量和農田生態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了水稻單作模式和稻蝦共作模式的比較試驗,結果如下表:雜草存量(kg/畝)化肥使用量(kg/畝)水稻產量(kg/畝)利潤(元/畝)水稻單作模式25062.9477.81386.2稻蝦共作模式532.4540.86058.3①稻蝦共作模式下,小龍蝦的引入使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更復雜,從而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______能力。
②為了保證該田間工程的有機物輸出量,需要大量投放飼料,則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______。
(4)綜上,與水稻單作模式相比,“稻蝦共作”模式的優勢為______(多選)。
A.“稻蝦共作”防治雜草的方法屬于生物防治,有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
B.“稻蝦共作”可實現比稻蝦單獨種植(養殖)更高的產量,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
C.在稻田引入蝦需要考慮每畝稻田可容納的蝦的數量,這主要是遵循了生態工程的整體原理
D.“稻蝦共作”可實現“一田雙收,生態環保”的雙贏局面,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
答案和解析1.【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能量流動率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識記能力。
【解答】
①②項.由于五個種群存在營養關系,并且乙與丙所含能量相差不多,故乙與丙處于同一個營養級,根據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應為,①不符合、②符合;
③項.乙與丙的關系為種間競爭,圖③所示兩種生物的關系為捕食,③不符合;
④項.除去甲和丁后,乙與丙其中一種生物可能會由于種間競爭而被淘汰,④符合。綜上所述,A項中的①③與數據不符合。2.【答案】B
【解析】A.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屬于化學信息,因此梨小食心蟲的性信息素屬于化學信息;生物防治指的是用生物去防治生物,利用生物間的特性或者相互克制關系達到防治目的,昆蟲信息素防治害蟲就是根據信息素是生物間傳遞消息的途徑這一特性防治害蟲,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屬于生物防治,A錯誤;
B.性信息素影響梨小食心蟲的交配,使唯蟲無法找到雌蟲,降低成蟲交配概率,以達到防治目的,說明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B正確;
C.性信息素迷向技術通過降低成蟲交配概率來降低其出生率,以達到防治目的,沒有改變性別比例,C錯誤;
D.某些鳥類看到害蟲時體內分泌的激素雖然是一種化學物質,但并不屬于生態系統的化學信息。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信號分子,用于調節鳥類的捕食行為,D錯誤。3.【答案】D
【解析】信息素是一種化學信息,除了化學信息外,還有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因此不同種昆蟲之間還可通過物理信息或行為信息進行交流,A正確;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或警示有害動物,這是一種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故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防治食蟲虻屬于生物防治,B正確;題中蜘蛛誘捕昆蟲的方式體現了信息素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C正確;較高濃度的“集群信息素”可使蝗蟲聚集,不能直接殺死蝗蟲,D錯誤。4.【答案】B
【解析】A.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當大興安嶺森林局部發生火災后,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如火災后某些植物種子的萌發、新的植被生長等,能夠使森林生態系統逐漸恢復原狀,A正確;
B.草原經蝗蟲采食后,草的再生能力提高,這體現的是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即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而恢復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B錯誤;
C.能量是生態系統的動力,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若呼倫貝爾草原較長時期內沒有能量的輸入,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就無法獲得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最終這個生態系統就會崩潰,C正確;
D.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比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豐富,營養結構更復雜,所以大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強于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D正確。5.【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題結合數據表格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生物富集現象,意在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有機氯農藥DDT屬于難以降解的化學物質,可以隨捕食關系在食物鏈中進行富集,最終在最高營養級的生物體內DDT的含量最高。據此分析作答。
?【解答】
A.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是指某些化學元素在無機環境與群落中的循環,不是DDT這樣的難以降解的化合物,A錯誤;
B.據表分析,該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幾乎都被DDT污染,B正確;
C.DDT難以降解,在食物鏈中具有富集現象,營養級越高生物體內的DDT含量越高,C正確;
D.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故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陽能只有少部分傳遞給烏鱧,D正確。
故選A。6.【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知識點,熟知生態系統的功能是解題的關鍵,題目難度適中。
【解答】
A.物質流是循環的,能量流是單向的,信息流往往是雙向的,A正確;
B.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進行的,B正確;
C.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其抵抗力穩定性越高,C錯誤;
D.生態系統具有抵抗力穩定性是因為其內部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D正確。
?故選C。7.【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生物富集作用,是生物體從周圍環境中吸收、蓄積某種元素或難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機體內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的濃度的現象,其濃度隨著食物鏈不斷升高。
A、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故能量不能由第二營養級流向第一營養級,A正確;
B、不被吸收的金屬在生物體內的濃度沿食物鏈不斷升高,故根據生物體內具有富集效應的金屬濃度可輔助判斷不同物種所處營養級的高低,B正確;
C、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生產者的殘枝敗葉、消費者遺體、殘骸、糞便等所含有的能量,這些有機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第一營養級固定的能量,C正確;
D、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在該穩定的生態系統中,第一營養級固定的能量一定大于第二營養級同化的能量,D錯誤。
故選:D。8.【答案】A
【解析】A、若M表示大氣中的CO2,則圖示可表示碳循環,碳在④生物群落內以有機物形式傳遞,A正確。B、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質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傳遞的,會表現出生物富集作用。圖中③是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能出現在食物鏈中,④可表示食物鏈,B錯誤。C、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反復循環,而不是在生物群落的內部循環,C錯誤。D、①代表的是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為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②、③表示生產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產生熱能,由于生產者、分解者體內還存在一部分能量,還有生產者流向消費者的能量④。因此①的能量值一定大于②與③對應的能量值之和,D錯誤。故選A。9.【答案】B
【解析】A、碳循環具有全球性和循環往復運動的特點,A正確;B、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不都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沿著食物鏈逐級遞減,如硝化細菌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化學能,B錯誤;C、植樹種草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秸稈還田提高農田土壤儲碳量都能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緩解溫室效應,C正確;D、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維持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狀態,D正確。故選B。10.【答案】D
【解析】A.Cd的循環過程與C、N等元素一樣具有全球性,A正確;
B.據表分析,紫莖澤蘭和鬼針草都可以富集土壤中的Cd,B正確;
C.據表分析可知,土壤Cd濃度相同時,與紫莖澤蘭相比,鬼針草體內的Cd濃度更高,更適合作為土壤Cd污染的修復植物,C正確;
D.隨著土壤Cd濃度增至30mg/kg,兩種植物的Cd富集系數逐漸降低,但植物體內的Cd濃度在升高,D錯誤。1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種群數量變化、信息傳遞的作用的相關知識,意在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與種群群落的相關知識的識記、理解與運用。
【解答】
???????反饋調節有正反饋調節和負反饋調節兩個方式,正反饋調節使得系統偏離平衡,負反饋調節使得系統回歸平衡,生命系統穩態的維持依賴于負反饋調節。
A、調查麻雀種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個體的比例可繪制年齡結構,年齡結構可預測其數量變化趨勢,A正確;
B、根據圖2可知,與幼鳥相比,成鳥的警戒、驚飛距離較長,能有更多的時間用于逃逸,有利于其規避風險,B正確;
C、信息傳遞可調節種間關系,鳥類對靠近的捕食者表現出飛逃等行為離不開信息的傳遞,C正確;
D、獵物的種群數量增加,捕食者數量因為食物充足也開始增加,但是當捕食者達到一定的程度后,獵物數量由于被過度捕食又開始減少,這種變化趨勢反映了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的負反饋調節,D錯誤。
故選:D。12.【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題結合表格數據,考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掌握穩定性的類型,能根據表中信息準確判斷各選項。
【解答】
A.生態瓶必須是密閉的,但不能讓陽光直射,因為光照過強,生態瓶內溫度太高,會使生物失去活性,A錯誤;
B.缺乏光照的情況下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生產者不能生長,生態瓶不穩定,說明了生態系統需要穩定的能量輸入,B正確;
C.由于丙瓶中沒有泥沙,分解者數量太少或沒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所以不利于物質循環的順利進行,C正確;
D.丁瓶與甲瓶相比,氧氣含量減少,因為消費者(小魚等)較多,呼吸要消耗較多的氧氣,可能因為氧氣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穩定,D正確。
故選A。1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題結合數據表格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生物富集現象,意在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有機氯農藥DDT屬于難以降解的化學物質,可以隨捕食關系在食物鏈中進行富集,最終在最高營養級的生物體內DDT的含量最高。據此分析作答。
?【解答】
A.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是指某些化學元素在無機環境與群落中的循環,不是DDT這樣的難以降解的化合物,A錯誤;
B.據表分析,該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幾乎都被DDT污染,B正確;
C.DDT難以降解,在食物鏈中具有富集現象,營養級越高生物體內的DDT含量越高,C正確;
D.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故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陽能只有少部分傳遞給烏鱧,D正確。
故選A。1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難度不大。
【解答】
A、早期食草動物進入草原生態系統,由于空間、資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約,所以食草動物的種群數量的增長大致呈“J”型曲線增長,A正確;
B、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而圖中a點的縱坐標對應的數量為該食草動物的最大數量,所以環境容納量應小于a,B錯誤;
C、該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與植物和食草動物之間的負反饋調節有關,C正確;
D、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過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減少,降低了草原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抵抗力穩定性下降,D正確。
故選B。1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能量流動的過程、特點、生態系統的組分、信息傳遞的類型和研究意義,要求學生掌握上述知識點,并能以此為依據解決實際問題。【解答】
A.草地夜貪蛾糞便中的能量屬于生產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錯誤;
B.能量傳遞效率是兩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而題干中只是兩種生物之間,故從玉米流向草地夜貪蛾的能量傳遞效率不是在10%~20%之間,B錯誤;
C.螟黃赤眼蜂和草地夜貪蛾都是消費者,都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正確;
D.性引誘劑屬于生物防治,D錯誤。16.【答案】(1)太陽能(或同化固定的能量);
熱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熱量);
越少(2)同化固定的能量;
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b(3)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食物鏈(網);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
(4)25
【解析】【分析】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特點及意義,掌握能量傳遞效率的相關計算,能正確分析題圖,并能結合圖中信息準確答題,屬于考綱理解層次的考查。【解答】分析圖甲:Ⅰ表示生產者,Ⅱ、Ⅲ、Ⅳ表示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M1、M2分別代表太陽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分析圖乙:A表示攝入量,B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表示下一營養級的攝入量。(1)圖甲中,Ⅰ表示生產者,Ⅱ、Ⅲ、Ⅳ表示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M1、M2分別代表太陽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能量在各營養級之間的傳遞具有逐級遞減的特點,因此位于下一營養級的生物個體數量一般遠遠少于上一營養級。(2)每一營養級的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若A表示圖甲中營養級Ⅱ所攝入的全部能量,則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而第Ⅱ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營養級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營養級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因此C表示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傳遞效率=(Ⅱ營養級同化量÷Ⅰ營養級同化量)×100%=by(3)由圖乙可以總結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主要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4)假設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為a,則丙從甲→丙途徑獲得的能量為a×X×20%,丙從甲→乙→丙途徑獲得的能量為a×(1-X)×20%×20%,根據題干中的條件可知:a×14×20%+a×(1-14)×20%×20%=A,解得a=2517.【答案】(1)大幅增加;多年生植物;降水量;變小
(2)物種組成(生物種類/物質循環);物質循環
(3)空間高,分層多且復雜;生產者固定的能量通過多種途徑流向消費者,每個途徑獲得的少
【解析】(1)分析題意可知,殺蟲劑Q是難以降解的物質,圖中的草本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是一條食物鏈,結合圖中數據可知,隨著食物鏈中營養級的遞增,Q的含量逐漸增加,這種現象稱為生物富集。與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較高;群落演替是指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替代的過程,該過程中關鍵環境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水分;生態位是指群落中某個物種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其他相關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該演替過程中,草原中的優勢種所占據生態位會逐漸變小,以提高對環境的利用率。(2)運用物質循環規律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物質中的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在水稻田里采用燈光誘殺害蟲、除草劑清除雜草、放養甲魚等三項干預措施,其共同點都是干預了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其目的是物質循環調整能量流動關系,是能量持久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生態系統的分解者能夠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若在稻田里施無機肥,則減少了微生物分解的作用過程,實際上是干預了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3)群落中喬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長型的植物分別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如果僅從群落垂直結構的角度審視,“結構復雜”具體表現在其在垂直結構上分層現象明顯,生物種類多,營養結構復雜,如熱帶雨林中的喬木層和灌木層還可再分為2~3個層次;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雨林中動物種類較多,食物鏈較長,同一營養級中具有多種動物,每種動物獲得的能量較少,因此個體數量不多。18.【答案】(1)天敵、植物和競爭性生物;寄生
(2)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較少,營養結構簡單
(3)行為;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4)直接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種群、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等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難度不大。
【解答】
(1)限制蜜蜂和蝴蝶種群數量增長的生物因素有天敵、植物和競爭性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等。
(2)油菜地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蜜蜂和蝴蝶屬于消費者,在該生態系統中除能幫助植物傳粉外,還具有的作用是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該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生物種類較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較低,抵抗力穩定性較弱。
(3)蜜蜂可通過跳圓圈舞或搖擺舞向同伴傳遞蜜源信息,得到信息的工蜂大量地飛入油菜花上采蜜,該過程傳遞的信息屬于生態系統中行為信息。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4)“春和三月綻黃花,拂垅風來四面香”令人心曠神怡,鄉下的油菜花田成為時下最時尚的旅游打卡地,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19.【答案】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消費者和分解者
①自我調節;②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和投放飼料中的能量
AD
【解析】解:(1)種群數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決定種群數量的變化,年齡組成可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間接影響種群數量。小龍蝦入侵某地后種群數量短時間內迅速增加,從種群數量特征角度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使得種群數量增多。
(2)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小龍蝦攝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蟲,此時它在食物鏈中處于消費者的地位,因為消費者主要是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異養生物;小龍蝦攝食動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聘用合同
- 電商平臺物流配送與新能源車輛采購合同
- 海外網紅時尚穿搭推廣代理合同
- IGBT隔離柵極驅動芯片的研究與設計
- 網絡購物平臺賣家入駐與服務支持合同
- 合法公司技術轉讓合同6篇
- 經營業務轉讓合同7篇
- 拆遷安置補償合同
- 重慶醫科大學《分析地球化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體育學院《信息融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昌古詩文品讀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江蘇省小學科學實驗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
- 華僑城文旅項目商業計劃書
- 老年人誤吸的預防團體標準試題
- 2024網站滲透測試報告
- 電纜管廊敷設施工方案及流程
- 中風的早期識別和急救處理方法
- pets5歷年真題(口語)
- 2024年廣東省中山市教學共進聯盟中考一模數學試題(含答案)
- 《天然藥物化學》課程標準
- 2024年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