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棗莊市八中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
古來無數建筑物的重修碑記都以“煥然一新”這樣的形容詞來描繪重修的效果,這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首先,在思想要求方面,古建筑從來沒被看作像金石書畫那樣的藝術品,人們并不像尊重殷周銅器上的一片綠銹或者唐宋書畫上的蒼黯的斑漬那樣去欣賞大自然在一些殿閣樓臺上留下的烙印。其次,是技術方面的要求,一座建筑物重修起來主要是要堅實屹立,繼續承受歲月風雨的考驗,結構上的要求是首要的。至于木結構上的油飾彩畫,除了保護木材而需要更新,還因剝脫部分,若只片片補畫,將更顯寒磣。若補畫部分模仿原有部分的古香古色,不出數載,新補部分便成漆黑一團。大自然對油漆顏色的化學、物理作用是難以在巨大的建筑物上模擬仿制的。因此,重修的結果就必然是煥然一新了。在磚石建筑的重修上,也存在著這一問題。我認為在重修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建筑時,一般應以“整舊如舊”為我們的原則。這在重修木結構時可能有很多技術上的困難,但在重修磚石結構時,就比較少些。就趙州橋而論,重修以前,在結構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兩側傾離,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還是明末重修時換上的。當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塊已經破裂或者風化,全橋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補砌的部分,都呈現蒼老的面貌,石質則一般還很堅實。在這次重修中,要保存這橋飽經風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它的有利條件之一是橋券的結構采用了我國發券方法的一個古老傳統,在主券之上加了繳背(亦稱伏)一層。我們把這層繳背改為一道鋼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載,同時也起到了搭牽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單券的作用,則表面完全可以用原來券面的舊石貼面。即使舊券石有少數要更換,也可以用橋身他處拆下的舊石代替,或者就在舊券石之間,用新石“打”幾個“補丁”,使整座橋恢復“健康”、堅固,但不在面貌上“還童”“年輕”。今天我們所見的趙州橋,在形象上絕不給人以1300歲高齡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橋——形與神不相稱。這不能不說是美中不足。游故宮博物院書畫館的游人無不痛恨乾隆帝。無論什么唐、宋、元、明的最珍貴的真跡上,他都要題上冗長的歪詩,打上他那“乾隆御覽之寶”“古稀天子之寶”的圖章。他應被判為一名破壞文物的罪犯。他在愛惜文物的外衣上,拼命地表現自己。我們今天重修文物建筑時,可不要犯他的錯誤。前一兩年曾見到龍門奉先寺的保護方案,可以借來說明我的一些看法。奉先寺盧舍那佛一組大像原來是有木構樓閣保護的,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推測甚至可能從會昌滅法時),就已經被毀。一組大像露天危坐好幾百年,已經成為人們腦子里對龍門石窟的最主要的印象了。今天給它做一些掩蓋是必要的,問題在于做什么和怎樣做。見到的幾個方案都采取柱廊的方式,這可能是最恰當的方式。這解決了“做什么”的問題。至于怎樣做,許多方案都采用了粗壯有力的大石柱,上有雕飾的柱頭,下有華麗的柱礎;柱上有相當雄厚的檐子。給人的印象略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柱廊。唐朝的奉先寺裝上了今天常見的大禮堂或大劇院的門面,這不僅喧賓奪主,使人們看不見盧舍那佛的組像,而且改變了龍門的整個氣氛。我們所做的一切維修部分,在文物跟前應當表現得十分謙虛,只做小小“配角”,要努力做到“無形中”把“主角”更好地襯托出來,絕不應該喧賓奪主,影響“主角”地位。這就是我們偉大氣概的偉大的表現。(摘編自梁思成《閑話文物建筑的重修與維護》)材料二北京永通橋也被稱為八里橋,因東距通州八里而得名。由于歷史原因,古橋曾經受多次損毀,也曾經歷過多次修繕,從而出現橋面條石材質、大小不一的情況,這給勘探工作帶來了困難,工程人員將原本鋪設在橋面的瀝青清除,通過小型器械和傳統工具,以毫米為單位逐步刨查,經過四次探坑,才最終在引橋與老橋銜接處70厘米深的位置發現了第一塊老石板,這也證明了古橋的橋面石存在缺失。為了還原古橋風采,使其重獲新生,維修人員經過查閱古籍,咨詢專家、學者,從材質、大小不一的橋面條石中最終確定了條石“樣本”。以此為模板找到相同材質的條石貼補缺失部位,從而盡可能保持古橋原貌。古橋橋身的瀝青、水泥縫等現代修繕痕跡,也全部剔除,采用老式砂漿等古橋修建方式進行了恢復。由于常年過載使用,橋體局部出現變形。尤其是西南部橋廊石柱的石料出現錯位,使橋體上鼓出一個大包,帶來一定安全隱患。研究人員勘測發現,鼓閃的主要原因在于建成年代久遠,橋體中的縫隙積累了水汽,水汽滲透、沖刷橋體內填土。施工人員通過擇砌(即重新填補)方式,更換內側磚體構件及填土,解決了鼓閃的問題。經過整修后,橋體上的“鼓包”已經消除,橋面平整了很多。(摘編自《還原古橋“本色”——近600歲八里橋重獲新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人們對古建筑的保護不必像對金石書畫那樣精細入微,所以在古建筑重修時不必刻意保留歷史的烙印。B.材料一中,梁思成主張趙州橋的修繕應遵循傳統,從內到外保留原有的材質和結構,使得古橋呈現飽經滄桑的面貌。C.材料一同意對奉先寺盧舍那佛采取柱廊的方式進行保護,但反對采用石柱,因為這與佛像原本的木構閣樓保護形式不一致。D.材料二中,工程人員經過多次刨查、探坑才發現了八里橋的第一塊老石板,說明古橋橋面不少位置的橋面石已經缺失。2.根據材料一、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建筑維修后出現“煥然一新”的效果,常常是不得已而為之,而“整舊如舊”在磚石建筑的重修上更容易實現。B.無論是從外在面貌,還是從內在的堅實程度上看,明末補砌的部分都可以保留下來,作為重修趙州橋的材料。C.趙州橋應有比現有的方式更理想的維修方案,使古橋呈現出“老當益壯”的狀態,這也是八里橋維修人員的追求。D.材料二中,八里橋在修繕后獲得的“新生”是指古橋變得堅固平整,與材料一中的“還童”“年輕”含義不同。3.下列對材料一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從思想和技術兩方面,闡述了古建筑重修常呈現“煥然一新”效果的原因,進而引出后文論述重修應遵循的原則。B.文章以趙州橋為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將重修前的危殆狀況與重修后的嶄新面貌進行對比,突出其形神不相稱的問題。C.文章舉乾隆帝在古書畫上題詩、鈐印的事例,是為了從反面論證文物保護不能過度表現自我,而應尊重文物原貌的觀點。D.文章以龍門奉先寺保護方案為例,先指出給奉先寺做掩蓋的必要性,再從“做什么”和“怎樣做”兩方面進行論述。4.材料一最后一段使用“喧賓奪主”“謙虛”“配角”“主角”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5.北京八里橋的維修符合材料一提出的“整舊如舊”原則,請結合材料一、二加以說明。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家(節選)巴金高覺新是覺民弟兄所稱為“大哥”的人。他和覺民、覺慧雖然是同一個母親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可是他們的處境并不相同。覺新在這一房里是長子,在這個大家庭里又是長房的長孫。就因為這個緣故,在他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決定了。他在師友的贊譽中得到畢業文憑歸來后的那天晚上,父親把他叫到房里去對他說:“你現在中學畢業了。我已經給你看定了一門親事。你爺爺希望有一個重孫,我也希望早日抱孫。你現在已經到了成家的年紀,我想早日給你接親,也算了結我一樁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幾年,積蓄雖不多,可是個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現在身體不大好,想在家休養,要你來幫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個內助。李家的親事我已經準備好了。下個月十三是個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內就結婚。”這些話來得太突然了。他不作聲,只是點著頭,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可是后來他回到自己的房里,關上門倒在床上用鋪蓋蒙著頭哭,為了他的破滅了的幻夢而哭。在這個時候他還要做戲。他也曾做過才子佳人的好夢,他心目中也曾有過一個中意的姑娘,就是那個能夠了解他、安慰他的錢家表妹。然而現在父親卻給他挑選了另一個他不認識的姑娘,并且還決定就在年內結婚,他的升學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個“她”。他的美妙的幻夢破滅了。他絕望地痛哭,為著自己痛哭,為著他所愛的少女痛哭。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來了。結婚儀式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樣簡單。祖父和父親為了他的婚禮特別在家里搭了戲臺演戲慶祝。他自己也在演戲,他一連演了三天的戲,才得到他的配偶。這幾天他又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著,像寶貝似地被人珍愛著。他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哀。他只有疲倦,但是多少還有點興奮。可是這一次把戲做完賀客散去以后,他卻不能夠忘掉一切熟睡了,因為在他的旁邊還睡著一個不相識的叫做瑞玨的姑娘。(選自巴金小說《家》,有刪改)文本二家(節選)①曹禺[是午后二時的光景,賓客們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轎就快要抬進來了。]覺慧
(認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們一塊兒在這屋里讀書的人啦?琴小姐
(誠摯地)我,我怎么會忘記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著覺新)不過事情已經延遲到現在,我,我簡直看不出還有什么別的辦法。覺慧
(固執地)有,有辦法,有!只要有決心!(忽然)大哥,你不能再猶疑了,(懇切地)這不是人家的事啊!覺新
(仿佛自語,長噓一聲)怎么樣呢?覺慧
(沖動地)走,走,現在還不太晚,還來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學家里——覺民
(忍不住叫出)這是不可能的,覺慧,你這是——覺慧
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高克明
明軒,你怎么還不出來?覺新
就來。覺民
(不得已)大哥,你去吧!覺慧
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大哥,你要大膽,大膽,大膽,永遠的大膽!覺新
(苦笑)大膽,大膽?我要想到這個家呀,覺慧,我不能夠隨便一個人大膽的。……覺新
(緩緩搖首)哎!——梅呀,為什么這個人不是你?瑞玨
(翹盼)他——他想些什么,這樣一聲長嘆!天多冷,靠著窗還望些什么哪?夜已過了大半!覺新
(同情地)這個人也,也可憐,剛進了門,就嘗著了冷淡!就是對一個路人,都不該這樣,我該回頭看看她,哪怕是敷衍。可就在這間屋,這間屋,我哪忍?我不愿回頭,為著你,梅,我情愿一生蒙上我的眼!瑞玨
(期盼地)他怎么還不轉過頭來?什么事啊引他想得這樣深?這神情,仿佛在哪里看過。像漁船進了避風的港,我的心忽然這樣寧靜。一個人能這樣深沉地嘆息,我懂,總該有些性情!覺新
(猶豫)可我,還是該回過頭去吧?瑞玨
(納悶)他在念著誰?不說一句話?覺新
(又轉過去)不,我情愿再望望月色,這湖面上的霧,霧里的花。(顫抖)啊!好冷!這一陣風!唉!瑞玨(無望)又一聲長嘆,他像忘記了背后還有個人。難道他——已經厭惡了我?天!(急促)這屋里好冷,我要喊哪!媽,我說過,我不愿意嫁,接我回去,女兒想回家!覺新
(又打了一個寒噤,緩緩閉上一扇窗,回轉身,瑞玨立刻低下頭。他冷冷地端詳著她)怎么她還在那兒不動,像一尊泥塑的菩薩。這是什么孽!要我一生陪著這個人,眉頭都不會皺一皺,一塊會喘氣的石頭!瑞玨
他在看著我。我心又在跳。他是什么樣子?仿佛那么兇地盯著我。我好怕呀!哦,我只要抬一抬頭天!為什么頭像千斤重啊!覺新
她在想些什么?等誰?要等到天亮?我不,決不和這個女孩睡在一房。隨她!任憑她坐,她睡。她哭,她悶,我知道她不是我的人。(選自曹禺戲劇《家》,有刪改)。【注】①改編自巴金小說《家》。6.下列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覺新父親未經和兒子商量,就直白地說出為其安排的婚事并確定婚期,表現了他作為舊時代家長的封建專制。B.覺新身為長房長孫,面對父親安排的婚事,雖內心痛苦卻無力反抗,展現出其性格中軟弱、妥協的一面。C.覺慧堅定地認為大哥應大膽反抗包辦婚姻,執意勸說大哥出走,體現出他勇敢叛逆、做事不計后果的特點。D.瑞玨初入高家,面對陌生環境與未知命運,內心交織著孤單、悲哀、希望等復雜情感,渴望得到丈夫的關懷。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寫覺新結婚時傀儡似地被人玩弄,寶貝似地被人珍愛,既體現了婚禮的隆重,也表明了他身不由己的處境。B.文本二中“固執地”“苦笑”“緩緩閉上一扇窗”等均屬于舞臺說明,對揭示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C.文本二劃線句子中的三處破折號,表現了人物說話時欲言又止的情態,體現了戲劇語言委婉含蓄、豐富蘊藉的特點。D.文本一、二均表現了封建傳統觀念與家庭秩序對個人情感和追求的無情摧毀,突出了人性在封建桎梏下的掙扎。8.在文本二新婚之夜的場景中,作者用獨白而非人物對話的形式塑造人物,有何作用?9.在呈現覺新婚事這一情節上,文本一、二有何不同?為何會產生這些不同?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章邯①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②為王,陳馀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巨鹿城。楚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項羽乃悉引兵渡河,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材料二嗚呼!項籍有百戰百勝之才,而死于垓下,無惑也。吾觀其戰于巨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嘗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關,籍于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咸陽、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區區與秦將爭一旦之命,至函谷,則沛公入咸陽數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還定三秦,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戰也。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于巨鹿。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節選自蘇洵《權書·項籍》)【注】①章邯:秦朝末年著名將領。②趙歇:公元前208年被張耳、陳馀立為趙王。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戰勝A則兵罷B我C承其敝D不勝E則我引兵F鼓行G而西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戮力而攻秦”與《燭之武退秦師》“朝濟而夕設版焉”的“而”用法相同。B.壁,營壘,與《周亞夫軍細柳》“乃傳言開壁門”的“壁”意思相同。C.怪,認為……奇怪,意動用法,與《鴻門宴》“素善留侯張良”的“善”用法不相同。D.誠,如果,與《齊桓晉文之事》“誠有百姓者”的“誠”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梁死后,章邯以為楚軍不足憂慮,就轉移兵力攻打趙國,把精兵良將都派去圍攻巨鹿。蘇洵認為項羽此時如襲擊秦國留守的軍隊,攻入咸陽會很容易。B.對于救趙的策略,項羽主張與趙軍里應外合,夾擊秦軍,而宋義認為應先使秦趙相斗而坐收漁翁之利。蘇洵從戰爭的結果出發,認可了項羽的軍事策略。C.在士兵饑寒交迫,主帥止兵不前的焦灼時刻,項羽果斷斬殺了宋義,并發令說,宋、齊同謀反楚,楚王密令自己處死他。可見其勇猛果敢,粗中有細。D.通過對比兩則材料可以看出,司馬遷立足于項羽的角度記錄巨鹿之戰的史事,而蘇洵則站在秦、楚、漢三方不斷變化的斗爭形式的高度評價項羽的得失。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當是時,諸將皆懾服,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2)籍于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咸陽、制天下。14.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獲得了勝利,蘇洵卻從中預見到他最終的失敗,理由是什么?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雙調〕蟾宮曲·嘆世馬致遠①東籬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個池塘,醒時漁笛,醉后漁歌。嚴子陵②他應笑我,孟光臺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③,也避風波。【注】①馬致遠:元曲四大家之一,時任江浙行省務官。②嚴子陵:東漢人,少與劉秀同游學。劉秀即帝位后,屢召不就,隱居富春江,以耕漁為生。③倒大:大,絕大;江湖:這里喻指官場。15.下列對這首元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中,作者自號“東籬”,借以表明其像陶淵明一樣寄身田園的志趣。B.作者醒時吹笛,酒后放歌,陶醉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全然超脫于世俗之外。C.根據上下曲詞推斷,孟光臺可能也和作者一樣,是一位有歸隱之志的人。D.本曲詞寫景寫人質樸自然,雖也用典,但表達直白、通透,無晦澀之感。16.有人認為,這首《蟾宮曲·嘆世》是“自嘲與解嘲”之作,請結合曲詞內容加以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直率地表達,即使是夾在幾個大國之間的中等國家,遇到“,”的不利局面,自己也有信心在三年后把它治理好。(2)《登岳陽樓》中杜甫描繪洞庭湖分斷吳楚、吐納日月的恢宏氣象的句子是“,”。(3)《念奴嬌·望洞庭》中作者借描摹洞庭月色,抒發自己的懷抱。他“”的明潔胸懷,與洞庭上下“”的清亮氣象相交融。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大量珍貴史料能夠有條不紊地留傳下來,干支紀日的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甲,史跡的推算便失去時間脈絡,眾多史實就成了雜亂無章的文字記錄,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干支紀日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歷史寶庫的大門。不過,乙。因為干支六十個序數一周期,延續不斷,如果不知道朔閏干支,就無法明確某個干支在該月的序次。在閱讀古籍遇到紀日的干支時,還必須有專門的朔閏表來檢查日子。這樣看來,丙,既方便又麻煩。除了干支紀日法,還有數序紀日法呢!最早的數序紀日法資料是1972年于山東臨沂出土的漢武帝七年(公元前134年)歷譜竹簡。①這份歷譜在三十根竹簡頂上標了從一到三十,②這是每月內各個日子的序數。③每根簡下面寫著各個月中這個日子的干支日名。④從那以后,⑤凡漢武帝以來出土的歷譜都記有月內各日的序次數字。⑥即使數序紀日法民用甚為方便,⑦但歷代史官的記載仍主要采用干支紀日法。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其中丙處請使用比喻的修辭,每處不超過15個字。19.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莊子認為“技”中有“藝”。庖丁解牛的動作,就頗具藝術的觀賞性。在莊子的筆下,庖丁的表演,猶如一場優美絕倫的音樂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韻律合于輝煌的《咸池》樂章。作為一種具有美的意味的創造活動,是令觀賞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的神情,又使人們看到創造者在作品完成后(
①
)的喜悅。莊子正是通過庖丁其言其藝,揭示美是一種自在嫻熟的創造。這種美的創造必須實現合規律(“因其固然”)與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統一,以達到(
②
)的自由之境。“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則是創作必備的心境,強調要排除一切感官紛擾,全神貫注,這與《莊子·達生》篇中梓慶削鐻時所說的“齋以靜心”“忘吾有四枝形體”是一致的。此種“心齋”“坐忘”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20.請在文中①②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下列句子中的“作為”與文中加點的“作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從小事做起,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B.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采用青蒿素作為一線藥物治療瘧疾。C.評論一個人,不但要根據他的談吐,而且更需要根據他的作為。D.作為孩子,我不理解池中的鯉魚和愛因斯坦的論文可能存在著某種聯系。22.下列A、B兩句,哪一句放在文段末尾的橫線處更合適,請說說你的理由。A與近現代西方美學注重的“靜觀”“觀照”殊途而同歸,不過卻早于叔本華、尼采兩千一百多年。B與兩千一百多年后,叔本華、尼采在近現代西方美學中注重的“靜觀”“觀照”殊途而同歸。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現代文閱讀Ⅱ中,覺新的悲劇令人嘆惋,也帶給了我們思考。文學作品總是用悲劇觸動人的心靈,正如朱光潛說:“假如荊軻真正刺中了秦始皇,林黛玉真嫁了賈寶玉,也不過鬧個平凡收場,哪得叫千載以后的人唏噓贊嘆?”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答案】1.D2.B3.B4.①這些詞語運用擬人手法,生動闡明文物修繕中“主次關系”的原則。“喧賓奪主”批評過度修飾,“謙虛”“配角”強調修繕部分應低調襯托文物主體,“主角”突出文物本身的核心地位。②通過形象化表達,使抽象理念更易理解,增強說服力。5.①保留原貌:通過探坑找到老石板,以同材質條石修補缺失,剔除現代修繕痕跡,恢復古法工藝。②結構加固:用“擇砌”方式更換內部磚土,消除鼓閃隱患,使橋體堅固而不改變外觀。③避免“還童”:維修后橋面平整但未翻新,維持滄桑質感,體現“健康”而非“年輕化”,契合材料一反對“煥然一新”的理念。【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A.“所以在古建筑重修時不必刻意保留歷史的烙印”錯誤,材料一主張“整舊如舊”,反對刻意煥新,故“不必刻意保留歷史烙印”與文意相悖。B.“從內到外保留原有的材質和結構”錯誤,梁思成提到趙州橋修繕時“用新石‘打’幾個‘補丁’”,但強調“表面完全可以用原來券面的舊石貼面。即使舊券石有少數要更換,也可以用橋身他處拆下的舊石代替”,并非完全保留原有材質結構。C.“但反對采用石柱”錯誤,材料一反對的是柱廊過于華麗喧賓奪主,“粗壯有力的大石柱,上有雕飾的柱頭,下有華麗的柱礎;柱上有相當雄厚的檐子”“這不僅喧賓奪主,使人們看不見盧舍那佛的組像,而且改變了龍門的整個氣氛”,并非反對石柱形式本身。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斷的能力。B.“還是從內在的堅實程度上看”錯誤,從“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補砌的部分,都呈現蒼老的面貌,石質則一般還很堅實。在這次重修中,要保存這橋飽經風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可知,材料只強調明末補砌部分外觀蒼老,適合保留,并不是提及“內在的堅實程度上”。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論證結構的能力。B.“將重修前的危殆狀況與重修后的嶄新面貌進行對比”錯誤,材料一未將趙州橋重修前后的面貌進行“對比論證”,而是批評重修后“形與神不相稱”,未直接對比新舊狀態。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詞語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通過“喧賓奪主”“配角”“主角”等擬人化的表達,形象地說明了在文物建筑維修中,維修部分應保持低調,不應掩蓋或破壞文物本身的歷史風貌。這些詞語強調了維修部分應“謙虛”地扮演“配角”的角色,突出文物建筑的“主角”地位,進一步論證了維修應遵循“整舊如舊”的原則。②通過對比“喧賓奪主”與“謙虛”的態度,作者明確指出了錯誤的維修方式與正確的維修方式之間的區別,形象生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材料一提出了“整舊如舊”的原則,強調在重修文物建筑時應盡量保留其歷史風貌,避免“煥然一新”的效果。①材料二第一段提到,工程人員通過探坑找到老石板,第二段提到,維修人員并以相同材質的條石修補缺失部分,盡可能保持古橋的原貌。同時,剔除了橋身的瀝青、水泥縫等現代修繕痕跡,恢復了老式砂漿等古橋修建方式。這種做法與材料一中提到的“整舊如舊”原則一致,即通過使用原有材料和傳統工藝,維持古橋的歷史風貌。
②材料二第四段提到,針對橋體局部變形和鼓閃問題,施工人員采用“擇砌”方式,更換內側磚體構件及填土,解決了結構安全隱患。這一做法既保證了橋體的堅固性,又未改變其外觀,符合材料一中強調的“健康”、堅固,而非“年輕化”的修繕理念。③維修后的八里橋橋面平整,但并未進行翻新,保留了古橋的滄桑質感。這種做法避免了材料一中批評的“還童”“年輕”現象,體現了“整舊如舊”的核心思想。【答案】6.C7.C8.①揭示內心矛盾:獨白直接展現覺新對梅的眷戀與對瑞玨的愧疚,以及瑞玨的孤獨與期待,深化人物復雜性。②強化戲劇張力:兩人獨白并行卻無對話,凸顯新婚夜的隔閡與無法溝通的悲劇性。③推動情感高潮:通過內心獨白,將壓抑情緒層層遞進,為后續沖突埋下伏筆。9.不同點:文本一: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重點描寫覺新在婚事面前的無奈與順從,以及婚禮過程中的被動與疲倦,展現了封建禮教對個人命運的束縛。文本二:以戲劇形式呈現,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獨白,展現了覺新內心的掙扎與矛盾,以及瑞玨的孤獨與期待。戲劇形式更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畫和情感的沖突。原因:文本一:作為小說節選,更注重情節的連貫性和故事的完整性,通過第三人稱敘述展現覺新的被動和無奈,更能體現封建禮教對個人的壓迫。文本二:作為戲劇改編,需要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獨白來推動情節發展,展現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增強戲劇的沖突和張力,使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掙扎。【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做事不計后果”錯誤。覺慧勸說大哥反抗的行為確實體現其勇敢叛逆,但“做事不計后果”在文本中缺乏依據。覺慧提出“可以先到我的同學家里”,雖未詳述計劃,但并非完全不計后果。他的堅持更多源于對舊制度的反抗決心,而非魯莽行事。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表現了人物說話時欲言又止的情態,體現了戲劇語言委婉含蓄、豐富蘊藉的特點”錯誤。文本二中的破折號表示對話中斷(如覺慧的話被覺民打斷),而非委婉含蓄。戲劇語言此處更強調沖突的即時性與人物互動的緊張感,而非蘊藉。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①文本二中,覺新的獨白“梅呀,為什么這個人不是你?”直接表達了他對梅的眷戀,而“我該回頭看看她,哪怕是敷衍”,則展現了他對瑞玨的愧疚。瑞玨的獨白“他怎么還不轉過頭來?”則揭示了她內心的孤獨與期待,這些獨白深入刻畫了人物的復雜心理。
②覺新與瑞玨的獨白并行,卻始終沒有對話,如“他——他想些什么,這樣一聲長嘆!”與“他在念著誰?”這種無言的狀態,凸顯了兩人之間的隔閡與無法溝通的悲劇性,增強了戲劇的張力。
③通過獨白,情緒逐漸遞進,如覺新從“我情愿一生蒙上我的眼!”到“我不,決不和這個女孩睡在一房”;瑞玨從“我好怕呀!”到“女兒想回家!”;這些獨白將壓抑的情感推向高潮,為后續的沖突埋下伏筆。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特征和藝術特色的能力。不同點:
文本一: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著重描繪覺新在婚事面前的無奈與順從。例如,覺新在父親安排婚事時“不作聲,只是點著頭”,回到房間后“用鋪蓋蒙著頭哭”,這種描寫體現了他在封建禮教面前的被動與無力。同時,婚禮被描述為“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突出了覺新在家族安排下的身不由己。文本二:以戲劇形式呈現,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獨白來展現覺新復雜的內心世界。例如,覺新在新婚之夜的獨白“我不愿回頭,為著你,梅,我情愿一生蒙上我的眼”,直接揭示了他對梅表妹的思念以及對新婚妻子的冷漠。而瑞玨的獨白“他怎么還不轉過頭來?……我好怕呀!”則展現了她的孤獨與期待,這種形式更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畫和情感的沖突。原因:
文本一:作為小說節選,其敘事方式更注重情節的連貫性和故事的完整性。通過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能夠更全面地展現覺新在封建禮教壓迫下的被動與無奈,同時也為讀者呈現了整個家庭的背景和氛圍,使讀者對覺新的命運有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二:作為戲劇改編,需要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獨白來推動情節發展。戲劇形式更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畫和情感的沖突,通過直接展現人物的內心獨白,能夠增強戲劇的張力,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掙扎。例如,覺新和瑞玨的獨白不僅揭示了他們各自的心理狀態,還為后續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使戲劇情節更加緊湊和引人入勝。【答案】10.BDE11.A12.B13.(1)這時候,將領們都畏服項羽,沒有誰敢抗拒,于是大家一起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2)這時項籍如果率領軍隊去進攻秦國,趁著劉邦軍隊的銳氣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陽,控制住全天下。14.①目光短淺,氣量不夠大。②未趁秦軍輕敵直取咸陽。③劉邦先入咸陽,贏得民心。【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秦軍)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趁敵人疲憊不堪的時候進行攻擊;打不勝,我們就率領部隊擂鼓西進。“戰勝則兵罷”,“戰勝”是假設情況,“兵罷”主謂結構,表結果,意思完整,應在“罷”后斷開,即B處。“我承其敝”,“我”是主語,“承”是謂語,“其敝”是賓語,結構完整,應在“敝”后斷開,即D處。“不勝”是假設的另外一種情況,“我引兵鼓行而西”是結果,應在“不勝”后斷開,即E處。故選BDE。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的能力。A.錯誤。連詞,表修飾;/連詞,表順承。句意:我們將同心協力攻打秦軍。/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B.正確。句意:前來援救巨鹿的諸侯各軍筑有十幾座營壘。/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C.正確。意動用法,認為……奇怪;/形容詞作動詞,交好。句意:未嘗不奇怪他死于垓下實在太晚了。/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D.正確。連詞,如果;/副詞,的確、確實。句意:項羽如果能率領拼死作戰的士兵。/的確是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蘇洵從戰爭的結果出發,認可了項羽的軍事策略”錯誤。根據“吾觀其戰于巨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可知,蘇洵并不認可項羽的軍事策略,他認為項羽的考慮不夠長遠,氣量不夠宏大。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懾服”,畏服;“相與”,一起;“假”,代理。(2)“趨”,奔赴,進攻;“及”,趁著;“制”,控制。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①根據“吾觀其戰于巨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可知,項羽在巨鹿之戰中雖獲勝,但考慮不夠長遠,氣量不夠大。②根據“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關,籍于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咸陽、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區區與秦將爭一旦之命”可知,項羽未趁秦軍輕敵之時直取咸陽,錯失良機。③根據“至函谷,則沛公入咸陽數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可知,項羽錯失先機,導致劉邦先入咸陽,贏得民心,使項羽陷入被動。參考譯文:材料一:章邯擊敗了項梁軍隊以后,就以為楚國的兵力不足以憂慮,于是引兵渡過黃河攻打趙國,大敗趙兵。這時,趙歇作趙王,陳馀為大將,張耳任相國,都逃進了巨鹿城。楚王召見宋義,與他議事,非常喜歡他。因此任命他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出兵救趙。部隊進發抵達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項羽說:“我聽說秦軍把趙王包圍在巨鹿城內,我們應該趕快率兵渡過黃河,楚軍從外面攻打,趙軍在里面接應,打垮秦軍是確定無疑的。”宋義說:“我認為并非如此。如今秦國攻打趙國,打勝了,士卒也會疲憊;趁敵人疲憊不堪的時候進行攻擊;打不勝,我們就率領部隊擂鼓西進,一定能殲滅秦軍。所以,現在不如先讓秦、趙兩方相斗。”于是通令全軍:“兇猛如虎,違逆如羊,貪婪如狼,倔強不聽指揮的,一律斬殺。”又派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親自送到無鹽,置備酒筵,大會賓客。當時天氣寒冷,下著大雨,士卒一個個又冷又餓。項羽對將士說:“我們大家是想齊心合力攻打秦軍,他卻久久停留不向前進。如今正趕上荒年,百姓貧困,將士們吃的是芋艿摻豆子,軍中沒有存糧,國家的安危,就在此一舉了。可是上將軍不體恤士卒,卻派自己的兒子去齊國為相,謀取私利,這不是國家真正的賢良之臣。”項羽就到軍帳中斬下了宋義的頭,出來向軍中發令說:“宋義和齊國同謀反楚,楚王密令我處死他。”這時候,將領們都畏服項羽,沒有誰敢抗拒,于是大家一起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與秦軍遭遇,交戰多次,阻斷了秦軍所筑甬道,大敗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巨鹿的諸侯各軍筑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后,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于他。材料二:唉!以項籍百戰百勝的才能,而最后卻兵敗垓下而死,對此倒也不必奇怪。我從鉅鹿之戰中,即看出他的謀略缺乏遠見,度量不夠寬大,未嘗不對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當項籍渡過黃河北上之時,沛公才開始整頓兵馬向武關進發,這時項籍如果率領軍隊去進攻秦國,趁著劉邦軍隊的銳氣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陽,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運用這種策略,卻愚蠢地去同秦國的將領爭一日勝負的名聲,等到他到了函谷關時,劉邦早已經進入咸陽幾個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經安心接受沛公的統治,而對項籍產生了仇視心理,那么勢必不要再強迫他們臣服項籍了。所以項籍雖然把劉邦改封到漢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劉邦仍然能夠再次占領三秦。這樣,天下的形勢就要歸漢,不會歸楚;楚雖然能百戰百勝,還有什么用處呢?所以說:項籍終于在垓下戰敗身亡,鉅鹿之戰就已出現預兆了。有人也許會問道:“(即使按照你講的這種策略去做)又怎么可以斷定項籍一定能攻入秦國呢?”我回答說:“項梁死后,章邯以為楚軍不值得憂慮,所以就轉移兵力去攻打趙國,頗有輕視楚軍之心,因而把精兵良將都派去圍攻鉅鹿。這時項籍如果能率領拼死作戰的士兵,襲擊秦國留守的那些既有輕敵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軍隊,攻入咸陽是十分容易的事。”【答案】15.B16.①自嘲:“東籬半世蹉跎”,作者自嘲半生虛度、一事無成,對過往歲月深感追悔。“嚴子陵他應笑我”,認為嚴子陵這樣的隱士會嘲笑自己在官場沉浮,凸顯慚愧。②解嘲:“孟光臺我待學他”,表明自己有歸隱想法,以此化解內心矛盾,回應可能的嘲笑。“倒大江湖,也避風波”,把官場比江湖,稱要避風波,是對官場險惡的認識,也是為自己想逃避找借口。【解析】之間的徘徊與反思。通過“東籬半世蹉跎”開篇,展現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繼而以“醒時漁笛,醉后漁歌”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結尾“倒大江湖,也避風波”則透露出對官場風波的無耐與逃避,整首曲詞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既表達了歸隱之志,又暗含對現實的自嘲與解嘲。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全然超脫于世俗之外”錯誤。從“嚴子陵他應笑我,孟光臺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風波”可以看出,作者雖然有在竹里游亭、池塘邊醉漁醒笛的愜意生活,但仍然心系官場的風波,并未全然超脫世俗,只是想要躲避官場的風波。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①自嘲:“東籬半世蹉跎”,作者稱自己半生光陰虛度,一事無成,透露出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自嘲和感慨。自己在官場中未能實現理想抱負,到如今回首往事,覺得時光白白流逝,充滿了對過去歲月的追悔和無奈。“嚴子陵他應笑我”,作者認為嚴子陵這樣的隱士會嘲笑自己。嚴子陵拒絕了劉秀的征召,隱居富春江,而自己卻在官場中沉浮,與嚴子陵的高潔灑脫相比,作者自覺慚愧,所以覺得會被其嘲笑,這也是一種自我調侃式的自嘲。②解嘲:“孟光臺我待學他”,作者說要學習孟光臺,暗示自己也有歸隱的想法。這是作者在面對自己官場不得志和人生蹉跎時,給自己尋找的一種解脫方式。通過表明自己有歸隱的意愿,來化解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也是對他人可能嘲笑自己的一種回應,仿佛在說自己雖然現在處境不佳,但也有像古人一樣超脫的打算。“倒大江湖,也避風波”,作者把官場比作江湖,說要在這偌大的官場中躲避風波。這既是對官場險惡的一種認識,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解嘲。意思是自己并非貪戀官場,而是官場中充滿了風險,自己想要尋找一個安穩的地方,所以有歸隱之念,以此來為自己在官場中的不如意和想要逃避的心態進行辯解。17.【答案】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肝肺皆冰雪表里俱澄澈【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饑饉、坼、肺、俱、澄。【答案】18.甲:倘若沒有干支紀日乙:干支紀日也存在不足丙:干支紀日法像一把雙刃劍19.①在“從一到三十”后加上“的數字”,使句子成分完整。③把“各個月中”改為“該月中”。⑥“即使數序紀日法民用甚為方便”中“即使”使用不當,應改為“雖然”。【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根據后文“史跡的推算便失去時間脈絡,眾多史實就成了雜亂無章的文字記錄”可知,這里是在闡述沒有干支紀日會產生的后果,是一種假設的情況,可填“倘若沒有干支紀日”。乙處:第一段介紹了干支紀日的優點,橫線的后文提到“因為干支六十個序數一周期,延續不斷,如果不知道朔閏干支,就無法明確某個干支在該月的序次”,這明顯是在指出干支紀日存在的問題,可填“干支紀日也存在不足”。丙處:前文既提到了干支紀日法能讓大量珍貴史料有條不紊地留傳下來,發揮重要作用(有利的一面),又提到了它存在不足,使用時需要專門的朔閏表來檢查日子(不利的一面),可用“雙刃劍”來比喻,故填“干支紀日法像一把雙刃劍”。
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處:“這份歷譜在三十根竹簡頂上標了從一到三十”成分殘缺,“標了”缺少賓語中心語,在“從一到三十”后加上“的數字”。③處:“每根簡下面寫著各個月中這個日子的干支日名”,不合邏輯,結合前文可知,每根竹簡頂上標有從一到三十的數字,代表每月內的各個日子,那么每根簡下面應是寫著該根簡所對應日子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