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茂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廣東省茂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廣東省茂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廣東省茂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廣東省茂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茂名市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與現代氣候研究的依據是大量的氣象監測數據不同,在古氣候研究中,對氣候參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從三個“維度”展開:第一,文字資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記載中的古氣候;第二,考古資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動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第三,地質資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巖石、沉積物判斷古氣候的變化。而大型計算機出現之后,人們將各種古氣候資料匯集成數據庫,根據氣候形成理論及統計規律,建立了氣候的數值模擬和實驗模擬,使得古氣候的面貌逐漸清晰起來。這些年來,氣候科學發展進步,古氣候研究成果豐碩,使得我們對古氣候的變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我們能夠對地質時代的氣候變化勾畫出一個大體清晰的粗線條輪廓。地球誕生時呈現熔融狀態,溫度非常之高。隨著地球表面溫度的降低,巖石冷卻固化,大約在40~38億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殼,地球的地質年代由冥古宙進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經有了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氣候溫暖潮濕,但后期逐漸變冷,出現第一次冰川活動。元古宙藻類植物繁盛,大氣中含氧量增加,氣候延續溫暖潮濕,但有較廣泛的數次冰川活動。元古宙的震旦紀出現全球性的劇烈降溫,導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紀氣候溫暖,出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奧陶紀氣候分帶明顯,早期溫暖,末期冰川活動活躍。志留紀早期延續寒冷,中、晚期轉暖。泥盆紀是相對溫暖和干旱的時期。石炭紀氣候潮濕、多雨,植被茂盛,末期進入冰川期。二疊紀氣候由冷轉暖。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氣候都十分溫暖,幾乎找不到冰川活動痕跡。第三紀氣候有波動,但延續了溫暖,南方古猿出現在第三紀末期。第四紀氣候轉為寒冷,出現了第四紀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離開家園,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氣候才逐漸轉暖。從全新世開始,人類逐步進入了農業社會,氣候變化對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全新世氣候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增暖、中期溫暖、晚期轉冷。從全新世氣候轉暖起始,中華大地先后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孕育了燦爛的古文明;夏商周處于大暖期的后期,中華文明得到延續,誕生了最初的國家形態;春秋戰國由溫暖轉溫涼,戰國出現了大規模的戰爭殺戮;秦至東漢晚期氣候相對溫暖,開創并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東漢末年及魏晉南北朝進入寒冷期,這是一個極糟糕的戰亂不已的時代;隋唐氣候總體溫暖,一度展現盛唐氣象;唐中葉并延至五代時期氣候轉涼,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的時期;宋至元中葉為氣候溫暖期,宋朝經濟繁榮曾經舉世無雙;明清氣候相對寒冷,明末農民大起義與清朝太平天國運動都與當時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有一定關系。(摘編自徐鳴《歷史上的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變遷》)材料二:我國古代的氣候變化一直以來都是歷史地理學者關注的問題。西南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藍勇教授關于《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歷史興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論,在唐朝300多年的歷史中,氣候可劃分成冷暖兩個時期,其中以8世紀中葉(公元750年左右)為轉折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滿志敏在《唐代氣候分期及各期氣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認為唐代氣候以8世紀中葉為轉折點,分為兩個時期:從7世紀初至8世紀中葉,氣候冷暖特征與當代相近;而8世紀中葉至10世紀中葉則氣候轉寒,氣候帶要比現代南退一個緯度。著名氣象學家竺可禎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中通過對梅樹、柑橘物候和農作物生長期的對比研究,認為唐代是一個溫暖濕潤的時代,同時又用一萬年挪威雪線、格陵蘭(位于北美洲)冰塊反映的氣候特征做了印證。有關專家根據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出1℃。據歷史記載,唐代發生的水災比較多,由此可知,唐代長安氣候溫和濕潤多雨。由于氣候溫暖濕潤,這一時期農牧業界線北移,農耕區擴大,可供農作物的生長期增長,復種指數提高,農作物單產量提高,水利建設也成效顯著。由于國力強盛,南方地區的開發有了保證,氣候的溫暖濕潤為唐代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農業經濟的發展也為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然而從8世紀中葉至10世紀中葉,各類寒冷事件頻繁發生,秋季冷空氣南進的時間提前,春季則推遲。相應的,霜凍與降雪出現的最早、最晚時間都有提早或推遲,無霜期變短。從對河湖海冰凍現象的研究發現,當時的氣候帶要比現代南退一個緯度。這種相對寒冷的時期從安史之亂前后一直延續到五代時期。(摘編自謝愛民《氣候變化與盛唐轉衰》)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氣候與現代氣候的研究依據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過文字資料、考古資料和地質資料展開,而不能依靠數據。B.地球誕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從全新世開始氣候逐漸轉暖,人類便逐步進入農業社會。C.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活動影響重大,中國古代社會朝代的盛與衰大體伴隨著氣候的暖與冷,規律較為清晰。D.大量研究表明中國唐代的氣候在8世紀中葉開始趨冷,這為氣候變化影響了唐代盛衰的認識提供了科學依據。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四段中“宙”“紀”“世”都是地質年代分期單位,三者中“世”的層級最小。B.在歷史上不止一個時代氣溫偏高,說明了全球變暖未必源于溫室氣體排放。C.人類在全新世步入農業社會,因此后來的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不屬全新世。D.竺可楨通過格陵蘭冰塊印證了唐代氣候溫暖,說明同時期北美氣溫也偏高。3.下列關于古代氣候的研究,方法不當的一項是(

)A.通過《竹書紀年》中周孝王時漢江結冰等史料,佐證該時期中國偏冷。B.通過考古資料證明,漢武帝時期一些亞熱帶植物生長北界遠超過當代。C.通過對巖溶石筍開展研究,揭示長期氣候變化趨勢中自然因素的作用。D.通過統計明清兩代詠雪詩詞的各自數量,來對比兩個時代的氣候不同。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對下面這兩幅圖的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

)A.圖1說明,氣溫高時,雪山的雪線就高;氣溫低時,雪線也會相應變低。B.中國氣溫與挪威雪線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說明氣溫在時空上有復雜性。C.圖2顯示,中國氣溫在唐代整體上偏高,與材料中的相關描述基本吻合。D.從圖2來看,在歷史上,挪威雪線與中國氣溫高低的整體走勢并不一致。5.農業穩定和糧食安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材料二中唐朝發展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教訓,給我國長遠發展帶來哪些啟示?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大

師(節選)雙雪濤母親還在的時候,我就跟著父親出去下棋,父親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給背著板凳。母親常說:兒子,你也不學好,讓你媽還活不活?我說:媽,作業也寫完了,去看大人玩,算個什么事兒啊。你好好活著。就背上板凳跟著父親走。父親從不邀我,也不攆我,愿意跟著走就走,不跟著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車后座,騎上車走。只是看了兩年,父親的棋路還沒看懂,大樹下,修車攤,西瓜攤,公園里,看父親下棋,大多是贏,有時也輸,一般都輸在最后一盤。終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懷里,肩膀靠著父親的后背。我說:爸,最后一盤你那個“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親拿出象棋,說:咱倆來三盤,不能緩棋,否則不下。那次我輸了個痛快,每一盤棋都沒有超過十五分鐘,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親洞悉,而父親看起來的閑手全都藏著后續的手段,每個棋子底下好像都藏著一個刺客。父親說:現在來看,附近的馬路棋都贏不了你,但你還是個臭棋,奇臭無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現在我回想起來,那個夜晚特別長。從那以后出去,背上了兩個板凳。我十一歲的時候,有人從新民來找父親下棋。那人坐了兩個小時的長途車,到父親常去的大樹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聽過你棋好,來找你學學。”那人戴著個眼鏡,看上去不到三十歲,穿著白色的襯衫,汗把襯衫的領子浸黃了,用一塊手帕不停地擦著汗。眼鏡不是第一個。從各個地方來找父親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頭發白的黑的,西裝革履,背著蟑螂藥上面寫著“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樣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攤,有的徑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親推開一條門縫,說:辛苦辛苦,咱外面說。然后換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盤棋,都是兩勝一負,最后一盤輸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說:知道了,還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親的手走了。有的說:如果那一盤那一步走對了,輸的是你,我們再來。父親擺擺手說:說好了三盤,不能再下了。不行,對方說,我們來掛點東西。掛,就是賭。所謂棋手,無論是入流的還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掛,小到煙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話就訂了約的有,找個證人簽字畫押的也有。父親說:朋友,遠道而來別的話不多說了,我從不在棋上掛東西,你這么說,以后我們也不能再下了,剛才那三盤棋算你贏,你就去說,贏了黑毛。說完父親就站起來走。還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親當師傅,有的第二天還拎著魚來,父親不收,說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當個朋友,師徒的事兒就說遠了。那天眼鏡等到父親,拿手帕擦著汗,說要下棋,旁邊的人漸漸圍過。父親坐在板凳上,樹上的葉子嘩啦嘩啦地響,他指著自己的腦袋說:老了,酒又傷腦子,不下了。那年父親四十歲,身上穿著我的校服,胡須長了滿臉,比以前更瘦,同時期下崗的人,有的人已經做生意發達了,他卻變成一個每天喝兩頓散白酒,在地上撿煙蒂抽的人,話也比過去少多了,只是終日在棋攤泡著,確實如他所說,半年來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聲,更不下場下棋。眼鏡松開一個紐扣說:我扔下學生,坐了兩小時汽車,又走了不少路,打聽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親說:是,腦袋壞了,下也沒什么用。眼鏡用手帕擦著汗,看著圍著的人,笑了笑,說: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會來的。父親想了想,指著我說:朋友,如果你覺得白來了的話,可以和他下。眼鏡看了看我,說:你兒子?父親說:是。眼鏡在眼鏡后面眨了眨眼,說:你什么意思?父親說: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沒別的意思,現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腦子壞了。眼鏡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腦袋說:你幾歲了?我說:十一。他說: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說:教過一次,教過仕的用法。大伙兒笑了。眼鏡也笑了,說:行嘞,我讓你一匹馬吧。我說:別了,平下吧,才算有輸贏。大伙兒又笑了。眼鏡蹲下,我把板凳拉過去,把棋子擺上。到了殘局,我一車領雙兵,他馬炮單兵缺仕象,被我三車鬧仕贏了。眼鏡站起來,從兜里掏出一支鋼筆放在我手上,說:收著吧,自己買點鋼筆水,可以記點東西。父親說:鋼筆你拿回去,他有筆。我們下棋是下棋。眼鏡看了看父親,把鋼筆重新放進兜里,走了。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著那支鋼筆,問:爸,你真不下了?父親說:不下了,說過的話當然是真的。又說,你這棋啊,走得太軟,應該速勝,不過這樣也沒什么不好。在學校不要下棋,能分得開嗎?我說:能,是個玩嘛。父親沒說話,繼續騎車了。(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頭母子之間的對話,間接表明父母的關系已因父親癡迷于下棋而變得緊張。B.父親下棋多在街頭,這表現出一個民間高手始終得不到正式認可的郁郁不得志。C.“我”拒絕“眼鏡”讓馬,表現的是孩子下棋時的心理,既充滿自信,又在意輸贏。D.“眼鏡”是個溫和友善的人,又是個和父親一樣的棋癡,他們相互理解彼此尊重。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寫回憶父親教“我”用仕的“那個夜晚特別長”,表述雖然平淡,卻寫出了“我”的心理感覺,以及對父子雪夜論棋那一場景深深的懷念。B.本文在“眼鏡不是第一個”話頭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眾生相的描寫,烘托了父親的“大師”形象,為下文“眼鏡”與父親對弈的高潮做了鋪墊。C.父親評價兒子的棋“走得太軟”,但又說這樣也好,看似不無矛盾的態度中,包含著父親對兒子下棋之道及處世之道的指點。D.本文的敘述整體而言沉靜克制,偶爾出現的幽默語句,不僅生動有趣,而且寫出了追憶中的少年時光那不乏溫情輕松的一面。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這是富有意味的細節。請分析這里“板凳”的用意。9.父親說“我們下棋是下棋”,怎樣理解這句話?請結合全文具體分析。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帝嘗問群臣:“征與諸葛亮孰賢?”岑文本曰:“亮才兼將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義,以弼朕躬,欲致之堯、舜,雖亮無以抗。”時上封①者眾,或不切事,帝厭之,欲加譙黜。征曰:“古者立謗木②,欲聞己過。封事,其謗木之遺乎!陛下思聞得失,當恣其所陳。言而是乎,為朝廷之益;非乎,無損于政。”帝悅,皆勞遣之。十七年,疾甚。征家初無正寢,帝命輟小殿材為營構,五日畢。并賜素褥布被,以從其尚。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將葬,其妻裴辭曰:“征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征志。”見許,乃用素車,白布幨帷,無涂車、芻靈③。帝后臨朝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其可識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猜,可以興矣。’其大略如此。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于笏知而必諫也。”(節選自《新唐書·魏征傳》,有刪改)【注釋】①封:密封的奏章。②謗木:相傳堯舜時于交通要道豎立木柱,讓人在上面寫諫言。③涂車、芻靈:皆為古人送葬之物。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朕A顧思之B恐C不免D斯過E公卿侍臣F可書之于笏G知H而必諫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厭,文中指厭惡、厭棄,與《論語·述而》中的“學而不厭”的“厭”意思相同。B.遺,文中指遺留的風尚,與《出師表》中的“深追先帝遺詔”的“遺”意思不同。C.素,文中指素來,與沈括的《活板》中的“有奇字素無備者”的“素”意思相同。D.比,文中指近來,與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中“比至陳”的“比”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宗曾讓群臣比較魏征與諸葛亮,岑文本認為諸葛亮“才兼將相”,魏征比不上諸葛亮。B.上封事有的不切實際,魏征認為雖然這樣也不要加以責罰,太宗最終聽從他的諫言。C.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順從了他的遺囑,喪事節儉操辦,不用“涂車”“芻靈”等冥器。D.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感嘆失去了一面鏡子,并要求群臣見到皇帝有過失一定要進諫。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征蹈履仁義,以弼朕躬,欲致之堯、舜,雖亮無以抗。(2)言而是乎,為朝廷之益;非乎,無損于政。14.魏征遺稿體現了哪些治國之道?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賣花聲·題岳陽樓①張舜民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②。[注]①元豐五年張舜民貶謫郴州,途經岳陽樓,登樓而作本詞。②長安,代指宋都汴京。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是()A.君山落葉紛飛,洞庭湖水天一色,遼遠空闊,此景作為離別宴會的背景,蘊藏著詞人無盡的幽思。B.“斂芳顏”指收起笑容,變得嚴肅,與白居易《琵琶行》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的“斂容”意思相同。C.“天淡云閑”描繪了一幅天氣晴好、浮云悠閑的畫面,體現出詞人從被貶的憂憤情緒中解脫的心理感受。D.“何人此路得生還”概括出古往今來無數遷客的命運,傾吐了詞人壓在心底的心聲,具有悠久的歷史感。16.本詞結尾句意蘊豐富,請結合“夕陽”“長安”兩個意象進行分析。四、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鐘揚是從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基礎課程結束,17歲的鐘揚選擇轉入無線電電子學系學習。這個專業橫跨“無線電”和“電子學”兩大學科,需要敏銳的跨學科領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堅持力,而這兩點正是鐘揚的特質,這種“跨界”的學科也給予他更寬廣的想象和馳騁空間。然而鐘揚自己也沒有想到,學了無線電電子學,后來分配到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那時的植物學界習慣于傳統的植物學研究方法,對數量分類學嗤之以鼻。鐘揚出于自己的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知識背景,不但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問題,從而自己的發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將無線電電子學的知識應用到分子生物學、進化和生態學的研究中。至今,像鐘揚這樣突破學科界限、耕耘交叉地帶的學者仍屬少數。更為難得的是,鐘揚在科學追求的路上,沒有放棄一直鐘愛的詩歌創作,他的一顆“文藝心”填平了科學與文學之間的溝壑。他翻譯的科普讀物《大流感》,語言生動,廣受歡迎。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鐘揚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邊界……1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18.結合文段,分析劃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關于喝水與減肥,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喝熱水能提高代謝,()。理由是喝熱水后體溫會上升,新陳代謝也就隨之提高,就像人生病發燒時代謝會提高一樣。實際上,喝熱水對健康人的體溫幾乎沒有影響,(),人體總是恒溫的,對基礎代謝的影響更是_①_,自然也就談不上減肥。不過_②_的是,有一項人體實驗的結果顯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陳代謝。實驗將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為三組,分別給他們喝常溫蒸餾水、常溫生理食鹽水和3℃的冰水。結果發現,不管是喝常溫蒸餾水還是生理食鹽水,都不能提高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竟然提高了4.5%,并且這一效果可持續60分鐘。不過遺憾的是,新陳代謝提高4.5%帶來的熱量差,對減肥來說基本上_③_,平時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來了。19.請在文中括號里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它與上下文語意連貫、內容貼切,整段文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簡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轉折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40個字。五、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2.閱讀下面一首詩歌,根據要求作文。無題遙遠的1942,歷史書里翻不到的角落。難解的1942,舊木箱底存放著的秘密。彈盡塵埃的黑白相片,隱藏著一張年輕的臉。是英俊的戰士小伙,在演繹整個天下的瀟灑。高山密林,野菜米飯,布鞋長槍。爺爺的爸爸的時光,在我的思緒里閃爍。我瞇起眼睛思索——原來動蕩的年月,青春也曾似火。請你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根據要求完成寫作。①寫一篇文學短評。②青春何謂?青年何為?這是每個時代的發問,也是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的答案。《無題》中“爺爺的爸爸的”的青春是“高山密林、野菜米飯、布鞋長槍”,你的青春是什么?請以“我的青春”為主題寫一篇文章。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符合文體特征;標題自擬,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答案】1.A2.C3.D4.D5.①不斷提高長期氣候變化研究和預報水平,對不利影響防患于未然。②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徹底告別“靠天吃飯”。③守住基本農田數量紅線,以抵御各種天災帶來的糧食減產風險。④加強賑災、抗災、救災體系建設,確保大災面前農業和社會穩定。⑤加強國家層面糧食儲備,避免潛在的氣候風險對農業發展的沖擊。【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不能依靠數據”錯誤。由原文“與現代氣候研究的依據是大量的氣象監測數據不同,在古氣候研究中,對氣候參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從三個‘維度’展開……”可知,不是不能依靠數據,應是不依靠氣象監測數據。由原文“人們將各種古氣候資料匯集成數據庫,根據氣候形成理論及統計規律,建立了氣候的數值模擬和實驗模擬”可知,其研究也依靠“數據”。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C.“因此后來的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不屬全新世”錯誤,前后推理不當。由原文“從全新世開始,人類逐步進入了農業社會,氣候變化對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可知,原文只是說從全新世開始,氣候變化對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并不能得出推出后來的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不屬全新世的結論。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D.“通過統計明清兩代詠雪詩詞的各自數量,來對比兩個時代的氣候不同”錯誤。因為明清兩代詠雪詩詞的數量不同受多種因素影響,所以“通過統計明清兩代詠雪詩詞的各自數量,來對比兩個時代的氣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學。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圖表的能力。D.“挪威雪線與中國氣溫高低的整體走勢并不一致”錯誤。讀圖2,挪威雪線與中國氣溫高低的整體走勢雖不完全一致,但整體上走勢是一致的。故選D。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①由原文“我國古代的氣候變化一直以來都是歷史地理學者關注的問題”“從7世紀初至8世紀中葉,氣候冷暖特征與當代相近;而8世紀中葉至10世紀中葉則氣候轉寒,氣候帶要比現代南退一個緯度”“從8世紀中葉至10世紀中葉,各類寒冷事件頻繁發生,秋季冷空氣南進的時間提前,春季則推遲”可知,不斷提高長期氣候變化研究和預報水平,對不利影響防患于未然。②由原文“據歷史記載,唐代發生的水災比較多”可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徹底告別“靠天吃飯”。③由原文“由于氣候溫暖濕潤,這一時期農牧業界線北移,農耕區擴大,可供農作物的生長期增長,復種指數提高,農作物單產量提高,水利建設也成效顯”可知,守住基本農田數量紅線,以抵御各種天災帶來的糧食減產風險。④由原文“霜凍與降雪出現的最早、最晚時間都有提早或推遲,無霜期變短。從對河湖海冰凍現象的研究發現,當時的氣候帶要比現代南退一個緯度”可知,加強賑災、抗災、救災體系建設,確保大災面前農業和社會穩定。⑤由原文“由于國力強盛,南方地區的開發有了保證,氣候的溫暖濕潤為唐代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農業經濟的發展也為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可知,加強國家層面糧食儲備,避免潛在的氣候風險對農業發展的沖擊。【答案】6.B7.B8.①細節真實:板凳作為家常用品,與父親形象、身份及街頭下棋場景相符,寫出了日常生活氣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給父親背著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兒子又像徒弟,包含著“我”對父親的跟從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學棋之后背著兩個板凳出去,意味著“我”得到了父親認可。9.①父親追求的是下棋的純粹,恪守君子之交,絕不拿棋藝換取世俗利益,這既關乎下棋之道,更關乎個人尊嚴;②父親這話既是說給“眼鏡”聽,以拒絕對方饋贈,也是說給兒子聽,含有言傳身教的意味。【解析】6.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B項,“這表現出一個民間高手始終得不到正式認可的郁郁不得志”錯誤,從文中來看,父親態度謙和,與人下棋從來只下三盤,不“掛”東西,最后一盤還總是故意輸給他人,體現出一種棋藝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風度,并沒有“始終得不到正式認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故選B。7.本題考查鑒賞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B項,“為下文‘眼鏡’與父親對弈的高潮做了鋪墊”錯誤,從后文來看,父親并未下場下棋,而是讓“我”代下,因此選項表述錯誤,應該是與后文父親再也不下棋了的決定形成反差,烘托父親淡泊的形象。故選B。8.本題考查分析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板凳”是一個與本文情景十分貼合的細節事物,父親常常外出下棋,總是在“大樹下,修車攤,西瓜攤,公園里”下,這些地方下棋,必須要自己帶上板凳,因此“板凳”是個真實而富有生活氣息的事物,讓文章顯得更真實;其次,“我”為父親背“板凳”,也展現出“我”對父親的仰慕之情,“父親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給背著板凳”,“我”總是愿意跟著父親去看他下棋,為他背板凳,這不僅是兒子對父親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對父親棋藝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實心理。再次,“我”背“板凳”的變化,也反映出“我”與父親之間關系的改變,如一開始,“父親從不邀我,也不攆我,愿意跟著走就走,不跟著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車后座,騎上車走”,可見父親一開始對“我”的態度并不熱切,只是順其自然;“從那以后出去,背上了兩個板凳”,是“我”指出父親“仕”下得不對,父親教“我”用“仕”之后,父親便讓“我”替他背板凳,可見父親此時已經認可了“我”作為他弟子的身份,讓“我”從事弟子侍奉老師的活兒。9.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義的能力。“下棋是下棋”是父親針對眼鏡輸了棋,拿出一支鋼筆送給“我”的行為所說的話;從文章整體來看,父親下棋從來不“掛”任何東西,“下棋是下棋”,就是指不能讓下棋變成賭博、利益之爭,而僅僅只是切磋棋藝,體現出父親恪守棋道的君子之風;同時,父親此時的生活是相當落魄的,他下崗后“每天喝兩頓散白酒,在地上撿煙蒂抽”“終日在棋攤泡著”,在經濟上十分貧困,但父親卻從不因此貪圖利益,不肯拿棋藝換取生活物資,體現出他的個人尊嚴,令人尊重;“鋼筆你拿回去,他有筆。我們下棋是下棋”,眼鏡的鋼筆是送給“我”的,父親代“我”做了決定,因此這番話也不只是對眼鏡說,也是對“我”的提醒,“他有筆”提示“我”不要貪圖利益,“下棋是下棋”提示“我”也要恪守棋道,不可讓純粹的棋藝追求沾染了世俗的污濁。【答案】10.BEG11.A12.C13.(1)魏征實踐仁義,以輔佐朕自己,想使朕達到堯、舜的地步,即使是諸葛亮也無法同他匹敵。(2)話說得對,有益于朝廷;說得不對,無損于國家政治。14.任賢遠佞,公正無私,去邪勿疑,任賢勿猜。【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反復思考這些話,擔心自己不免會犯這樣的錯誤。公卿大臣們可以把這些話記在笏板上,知道我的過失就一定要進諫。“朕顧思之”,主謂賓結構,“朕”為主語,“顧思”為謂語,“之”為賓語,句意完整,單獨成句,故應在B處斷開。“恐不免斯過”,主謂賓結構,“朕”為主語,“不免”為謂語,“斯過”為賓語,句意完整,單獨成句,故應在E處斷開。“公卿侍臣可書之于笏”,主謂賓結構,“公卿侍臣”為主語,“書”為謂語,“之”為賓語,句意完整,單獨成句,故應在G處斷開。故選BEG。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虛詞在文中意義的能力。A.錯誤。詞義不同。動詞,厭惡、厭棄。句意:皇帝對此感到厭煩。動詞,滿足。句意:學習總感到不滿足。B.正確。詞義不同。名詞,遺留的風尚。句意:這大概是古代立謗木的遺風吧。動詞,留下。句意:深刻地追念先帝留下的遺命。C.正確。詞義相同。都是素來的意思。句意:魏征一向(素來)節儉。/句意:有些罕見的字,一向(素來)沒有準備。D.正確。詞義不同。副詞,近來,句意:我近來派人到他家里去。介詞,等到,句意:等到到了陳縣。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唐太宗順從了他的遺囑”錯誤。根據“其妻裴辭曰:‘征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征志。’見許,乃用素車,白布幨帷,無涂車、芻靈”可知,是魏征的妻子請求喪事節儉操辦,不用“涂車”“芻靈”等冥器,而不是唐太宗順從了魏征的遺囑。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蹈履”,實踐;“弼”,輔佐;“致”,達到;“抗”,匹敵。(2)“是”,對,正確;“益”,益處;“非”,不對;“損”,損害;“無損于政”,狀語后置,正常語序“于政無損”。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據文中“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可知,魏征強調任用賢能的重要性,認為任用善人可以使國家安定,而任用惡人則會導致國家衰敗。這體現了任賢遠佞的治國之道。根據“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止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可知,魏征主張在處理人事問題時應超越個人情感,做到公正無私,對人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不因個人喜好而影響判斷。這體現了公正無私的治國之道。根據“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猜”可知,魏征提倡在用人之際,既要敢于去除邪惡之人,又要信任并重用賢能之士,不應有任何猜疑。這體現了去邪勿疑,任賢勿猜的治國之道。參考譯文:皇帝曾經問群臣說:“魏征與諸葛亮相比哪一個賢能?”岑文本說:“諸葛亮兼備將相的才干,魏征不能同他相比。”皇帝說:“魏征實踐仁義,以輔佐朕自己,想使朕達到堯、舜的地步,即使是諸葛亮也無法同他匹敵。”當時進獻密封奏章的人很多,有的不切合世事,皇帝厭煩,想加以貶斥,魏征說:“古時,堯設立誹謗之木,想知道自己的過錯。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時立謗木制度的遺留吧!陛下想知道政事的得失,就當聽任人們上言。話說得對,有益于朝廷;說得不對,無損于國家政治。”皇帝很高興,對進獻密封奏章的人都加以撫慰而后才讓他們離去。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的住宅原先沒有正室,皇帝命令用小殿的材料為魏征修造正室,五天就修成。皇帝還賜給魏征白色褥子、布被,這樣做是出于遵從魏征的愛好。魏征去世,皇帝親臨哭吊,極其悲痛,下令朝廷停止辦公五天。將要下葬的時候,魏征的妻子裴氏推辭說:“魏征平素節儉,現在讓他按一品官的禮節安葬,所需儀仗、器物極多,不符合魏征的心意。”太宗答應她的要求,于是用未經雕飾上漆的車載棺柩,用白布作喪車的帷幔,不用陶車、草人草馬等隨葬器物。皇帝后來到朝廷處理政事,嘆息道:“人用銅作鏡子,可以使衣冠整齊;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用人作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朕曾依靠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誤。現在魏征去世,我喪失一面鏡子了。朕最近派人到魏征家里,得到他遺表的草稿,只有一頁紙,才寫了一半,其中可辨認的幾行字說:‘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破敗。公卿大臣之中,陛下對他們的感情有愛有憎,往往憎的只看到他們的惡,愛的只看到他們的善。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們的惡,憎而知道他們的善,除去惡人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能興旺發達了。’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征所說的這種過錯。公卿侍臣,可把魏征的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這種過錯,一定要進諫。”【答案】15.C16.①詞人回望,看到夕陽映紅天邊,遙想遠方自己離開的都城汴京。②“夕陽”西下,蒼涼落寞,表達詞人被貶的傷感之情。③遙想“長安”,表達對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詳解】15.“體現出詞人從被貶的憂憤情緒中解脫的心理感受”錯。天空清遠,白云悠然。“天淡云閑”四字以淡語、閑語間之,但后句“何人此路得生還”,概括了古往今來多少遷客的命運,也傾吐了詞人壓胸底的心聲,具有悠久的歷史感和深刻的現實性,負載著無盡的悲哀與痛楚。因此,“天淡云閑”雖寫出悠然的景色,但并未寫出詞人從被貶的憂憤情緒中解脫的心理感受。16.略【答案】17.鐘揚基于自己的無線電電子專業的知識背景,不但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問題,而且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18.①使用比喻修辭,把科學與文學之間的差距比喻成“溝壑”,②生動形象地突出鐘揚的文藝氣質把兩個領域的差距抹平,③為下文其翻譯作品《大流感》大受歡迎作鋪墊。【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線句子語病有三:一是搭配不當,“出于”改為“基于”;二是關聯詞語使用不當,“從而”改為“而且”;三是語序不當,根據主語一致的原則,把“迅速找到了”移至“自己的發展方向”前面。18.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從句子構成來看,“他的一顆‘文藝心’填平了科學與文學之間的溝壑”一句使用比喻修辭,“科學與文學之間的差距”為本體,“溝壑”為喻體。從表達效果來看,此比喻句生動形象地突出鐘揚“沒有放棄一直鐘愛的詩歌創作”,他的文藝氣質把兩個領域的差距抹平。從文段內容上看,下文寫道“他翻譯的科普讀物《大流感》,語言生動,廣受歡迎”,本比喻句為其翻譯作品《大流感》大受歡迎作埋下伏筆,自然過渡到下文內容。【答案】19.①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②不管喝多少熱水;③而喝了3℃的冰水。20.①微乎其微②出人意料③無濟于事21.①喝冰水能提高新陳代謝,②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③對減肥基本沒有幫助。【詳解】19.第①處,根據“自然也就談不上減肥”可得出答案。第②處根據后文“總是”確定要填關聯詞“不管”,再結合前文“喝熱水對健康人的體溫幾乎沒有影響”,可知此處應填“不管喝多少熱水”。第③處根據“分別給他們喝常溫蒸餾水、常溫生理食鹽水和3℃的冰水”以及“不管是喝常溫蒸餾水還是生理食鹽水”,可知應填“而喝了3℃的冰水”。20.略21.略【刷有所得·方法】19.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方法。首先,需要通讀整個語段或文章,了解其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這有助于把握補寫句子的整體背景和語境。特別注意補寫句子所在位置的前后文內容,它們往往提供了補寫所需的關鍵信息和線索。明確補寫句子與前后文之間的邏輯關系,如總分關系、并列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等。這有助于確定補寫句子的內容和語氣。補寫的句子需要與上下文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和嚴密性,避免出現邏輯上的跳躍或矛盾。補寫的句子需要符合整個語段或文章的語境和風格,包括用詞、句式、語氣等方面。盡量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補寫的內容,避免冗長和啰嗦。同時,要注意字數的限制。不能簡單地照抄原文中的句子或詞語,而需要根據語境進行恰當的改寫和重組。22.【答案】例文:青春似火,燃燒自我青春何謂?青年何為?這是每個時代的發問,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的答案。有的人的青春是“遠洋奔赴,獻藝敵酋”,有的人的青春是“高山密林、野菜粗飯、布鞋長槍”……而我的青春是熱愛祖國,勇于擔當,完善自我。青春是一種滾燙的情懷,它與熱愛祖國緊密相連。有幸生于和平年代,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我由衷感激為國犧牲的先烈們,為共和國建設添磚加瓦的奮斗者,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他們讓我切實感受到了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所以,青春的我們是祖國母親的兒女,我們的青春應該為她揮灑。我們要熱愛她的歷史,她的文化,要維護她的尊嚴,將來更要用實際行動去報答她的恩情。在我們的身邊卻有著另一種青春,他們享受著祖國的饋贈,卻在拼命的抹黑她;他們享受著祖國的教育,卻在踐踏著法律的威嚴;他們享受著各類設施的便利,卻又在肆意破壞……這些“憤青”,他們雖已是18歲,他們擁有的卻是冷血的青春。青春是一種擔當,它與建設祖國緊密相連。英雄們終將會老,建設國家的責任必定會落在我們的肩上。作為即將成年的我們,理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學校,我們得為自己的學業負責;在家里,我們得為自己的衣食住行負責;在團隊里,我們得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在社會上,我們得……只有肯擔當,我們才有可能參與到建設國家中去。每行每業,需要都是肯擔當的人啊。否則,我們便會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時代的棄兒,成為巨嬰,甚至成為啃老族。青年人有的是活力,有的是激情,有的是雄心,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何愁國家的建設進展慢呢?青春是一種自我完善,它與祖國強盛緊密相連。18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節,也是我們求學的最佳時段。現代社會知識更迭迅猛,我們除了要掌握最新的知識,還要學習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所以,作為學子,我們的擔子很重。祖國的強盛靠的是人才,國際社會的競爭實際就是人才的競爭。那么,作為18歲的青年,我們能夠茍且嗎?魯迅先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唯有不斷自我完善,才能夠擔此重任。只有年輕的一代強大了,我們的祖國才會變得更加的強大。青春不是給我們肆意浪費的,青春是一場自我完善的修行。青春,就是一把熊熊烈火,燃燒著自我。讓即將18歲的我們以青春的名義宣誓,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讓我們用青春照亮自己的征途。讓我們堅信:青春有我,必將更加絢麗;我有青春,一定會更加燦爛。【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審題: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是一首新詩,并分列了2個不同的任務供考生選擇。《無題》這首詩是一首新詩,考生通過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學習對新詩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來看《無題》這首詩的藝術風格:①語言、意象的模糊朦朧。比如,“遙遠的1942,歷史書里翻不到的角落”可能是作者虛構的,也可能是真實的;“英俊的戰士小伙”,到底指的是“爺爺”還是“爸爸”;“我”的身份到底是內地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我”的年齡到底是大還是小?等等,讀者或許都無法得出一個確定的答案。②意境是明朗的,闊大的。“原來動蕩的年月,青春也曾似火”,一個“火”字使得整個意境明朗起來,闊大起來。此外,本詩在內容上、主題上也沒有那么晦澀難懂:本詩的內容是“英俊的戰士小伙”,也就是“我”的父輩祖輩不畏艱辛,不怕犧牲,在“高山密林、野菜粗飯、布鞋長槍”動蕩年月中演繹了一段特別的青春歲月;主題(主旨)是抒發了對“我”的父輩祖輩的贊美,對青春的贊美。所以,考生應該還是能夠讀懂《無題》這首現代新詩。接下來,我們對這2個任務分別進行簡析。任務①:要求對文本《無題》進行文學點評,教材(必修上)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的學習任務就是文學點評。考生寫作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點評:一是詩歌的內容(主題)。考生可以圍繞著《無題》的內容、主題來論述。這首詩的內容不難理解,主要是寫“我”看到一張老照片(可能是爺爺的,也可能是爸爸的),開始浮想聯翩“爺爺的爸爸的時光”,最后得出結論“原來動蕩的年月,青春也曾似火”。主題就是歌頌“青春”,具體來說就是這個“英俊的戰士小伙”用“高山密林、野菜米飯、布鞋長槍”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