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五第13講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精練含解析_第1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五第13講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精練含解析_第2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五第13講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精練含解析_第3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五第13講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精練含解析_第4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五第13講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精練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更與“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一、選擇題1.(2024廣東珠海模擬)下面是1843年和1855年中國絲、茶出口數據表:年份絲(單位:萬斤)茶(單位:包)1843年130010001855年840056000上表信息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日漸占據優勢B.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農夫放棄糧食生產轉種桑茶D.列強對中國絲、茶非常青睞答案B材料沒有中國對外貿易與其他國家對外貿易的比較信息,故A項錯誤;表格中1855年中國絲、茶出口大幅度增加,說明中國日益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故B項正確;農夫放棄糧食生產轉種桑茶在材料中無體現,故C項錯誤;列強的看法在材料中無體現,故D項錯誤。2.(2024湖北三市質檢)據統計,中國茶葉的出口量,1843年約為1300萬斤,1855年約為5800萬斤,十二年間增加了3倍多。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種茶業得到發展,還特地設立茶廠加工制作適合外國人口味的茶葉。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中國的茶葉深受外國人的歡迎B.中國淪為列強的商品銷售市場C.中國自然經濟已經完全解體D.中國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D中國茶葉出口量快速增加,說明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項正確。中國茶葉受歡迎是中國茶葉出口量增多的緣由之一,但不是題干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反映中國成為列強的商品銷售市場,故B項錯誤;鴉片斗爭后,中國的自然經濟起先解體,但并未完全解體,故C項錯誤。3.(2024山東濟南模擬)關于洋務運動的史學評價,有人認為它是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的自救運動,有人則認為是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開端。出現這種差異的主要緣由是()A.史觀影響史學結論 B.史學探討要服務現實C.史實可以隨意說明 D.歷史相識無客觀標準答案A對于同一個歷史事務,用不同的史觀來看待,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對于洋務運動,題干第一種觀點是用革命史觀進行評價,其次種觀點是用現代化史觀進行評價,故A項正確。題干沒有提及史學探討要服務現實,故B項錯誤;史實不能夠隨意說明,故C項錯誤;歷史相識是有肯定的標準的,故D項錯誤。4.19世紀后,很多國家尤其沿海國家都無可選擇地與海洋聯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國發展海軍并未真正相識這一世界大潮,而始終局限于對西方列強炮艦政策的本能反應,呈現出“?;季o則海軍興,?;季弰t海軍弛”的狀態。這體現出近代中國()A.自覺意識到發展海軍的重要性B.主動與世界聯系在一起C.發展海軍呈現被動和短視現象D.發展海軍順應歷史大潮答案C題干信息表明中國發展海軍是應對西方侵略的被動反應,以致出現“?;季o則海軍興,海患緩則海軍弛”的局面。這說明中國發展海軍呈現被動和短視現象,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與題干主旨相左。5.(2015課標Ⅰ)1852年,一位在華英國人在報告中稱,英國商人運往倫敦的中國生絲是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裝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裝的主要是中國產的土布。包裝布的這種變更反映了當時()A.中國的土布質量粗糙B.英國棉布價格更具優勢C.中國生絲在英國暢銷D.英國棉布在中國滯銷答案D1852年時,盡管東南沿海自然經濟漸漸解體,但在廣闊的中國農村,自然經濟對西方工業品仍有堅韌的抵制力,這導致西方工業品很難在中國銷售。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國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國被認為是“無用的”、被在華英國商人當作生絲包裝布運用,說明英國棉布在中國滯銷,故選D項。B項在題干材料中無從反映。A、C兩項與題干材料表達的意思不符。6.(2024課標Ⅰ)甲午中日斗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肯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定最終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推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救濟答案C從材料信息可知,一些西方人認為,甲午中日斗爭爆發前夕,中國擁有軍備優勢,這與洋務運動興辦軍事企業、編練海軍、舉辦民用工業和新式教化,多方面推動近代化并取得明顯成效有關,故C項正確。當時中國軍隊的西式改革主要體現在海軍建設上,遠未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A項錯誤;B項中“集權制度”與題干材料中“軍備優勢”的敘述不符,解除;當時中國是西方侵略的主要對象之一,不會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救濟,D項錯誤。7.1884年刊行的直隸《玉田縣志》載:“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行勝數,飲食日用曰洋貨者,殆不啻十之五?!庇謸饩w《雄縣鄉土志》:“亞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黃蘸促燈為業,自火柴行,而此業漸歇?!本C合這些材料,可知這一時期()A.經營洋貨和新產品的店鋪增多B.中國傳統的手工業遭到沉重打擊C.洋貨的銷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來技術的傳入促進手工業發展答案BA項“店鋪增多”在題干材料信息中無法體現,解除;“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黃蘸促燈為業,自火柴行,而此業漸歇”表明中國傳統手工業遭到沉重打擊,B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口岸”的相關信息,C項錯誤。8.(2024課標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撥各省,并不索取原價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費由用船一方撥付,實行“協造”方式生產。這種變更反映了()A.軍用工業由官辦轉為商辦B.“協造”意在緩解經費壓力C.軍工產品市場化趨勢明顯D.近代輪船制造業走出逆境答案B本題以洋務企業福州船政局實行“協造”方式生產作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的實力。福州船政局創辦之時,所需經費完全由政府撥付,因此所造之船完全免費派撥給各省運用。隨著政府投入的削減,福州船政局的資金出現嚴峻困難,不得不讓用船一方擔當肯定的費用,這才產生了“協造”這一生產方式,據此分析B項正確。當時,軍用工業仍舊以官辦為主,故A項錯誤。當時,軍工產品依舊是干脆供應國家軍隊,市場化趨勢并不明顯,故C項錯誤。當時,近代輪船制造業面臨著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等一系列困難,并沒有走出逆境,故D項錯誤。9.(2024課標Ⅰ)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雖窮鄉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表明()A.中國關稅主權起先丟失B.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C.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親密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答案C材料表明,19世紀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中國市場,說明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親密,故C項正確。中國起先丟失關稅主權的標記是《南京條約》中協定關稅,A項錯誤;中國近代商品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始終未取代自然經濟的統治地位,B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10.(2024山西呂梁模擬)“鐵路未通之前,平遙是面對晉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鐵路通車以后,榆次漸漸成為貿易中心,山西鐵路沿線以鐵路為軸心,把周邊鄉村納入懷中,成為其商業腹地,帶動了鄉村生產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鄉村向集鎮的轉變。”材料主要反映出鐵路的修建()A.變更了當地的區域經濟布局B.促進了現代人們的出行方式C.瓦解了自然經濟D.變更了傳統的經濟結構答案A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交通的影響。由“鐵路未通之前,平遙是面對晉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鐵路通車以后,榆次漸漸成為貿易中心,山西鐵路沿線以鐵路為軸心,把周邊鄉村納入懷中,成為其商業腹地,帶動了鄉村生產的商品化”可知,區域經濟布局由平遙轉移到榆次及鐵路周邊鄉村,A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人們的出行方式,B項錯誤;C項和D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11.(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二模)1884年中法斗爭爆發,《申報》連續報道前線戰況和中法間的交涉并發表評論,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探討。在社會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這反映出當時()A.中法斗爭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國強兵成為社會共識C.新的輿論工具為人們接受D.時政成為媒介宣揚的主流答案C本題主要考查近代大眾傳媒的發展。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可知,《申報》剛好報道了中法斗爭的相關內容,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反映了報紙作為新的輿論工具為人們接受,C項正確。材料涉及報道中法斗爭的內容,沒有體現中法斗爭的危害程度,沒有涉及富國強兵成為社會共識也無法推斷出時政成為媒介宣揚的主流,A、B、D三項錯誤。12.(2024安徽安慶重點中學聯考)“從總體上諦視洋務運動……在中國搞現代化運動還是具有便利條件的,如中國人不排斥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與歐洲現代化起先時相比中國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階層參加度不夠,致使洋務運動的中堅力氣人才長期匱乏?!庇纱丝芍?材料認為阻礙洋務運動發展的根源在于()A.缺乏政府的扶植與支持 B.士大夫階層的參加度低C.中國人排斥西方技術 D.傳統文化與觀念的束縛答案D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受阻的思想緣由。材料中“士大夫階層參加度不夠,致使洋務運動的中堅力氣人才長期匱乏”從根源上體現了洋務運動仍舊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的阻礙,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24廣東東莞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中葉,中國近代化公共衛生事業漸漸醞釀起來,首先是歐美來華傳教士,主動呼吁中國留意公共衛生問題,他們廣泛發放關于種牛痘,預防天花、霍亂的學問讀物,不斷向中國有關官員提出改善衛生的建議。隨后中國出訪人員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報》也時常有改善公共衛生的爭論。而租界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19世紀末上海租界已經在硬件設施、組織機構、法規建設、技術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近代公共衛生系統?!幾院涡∩彙墩撝袊残l生事業近代化之濫觴》材料二19世紀中后期,美國高速發展的城市化導致傳染病橫行,城市公共衛生改革呼聲劇烈。內戰后政府和社會大眾衛生意識顯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衛生局起先成為政府的常設機構,一些城市還從正規部隊中招募組建衛生監督部隊;政府還吸引私人企業、民間團體甚至兒童參加到垃圾處理工作中;同時一些專家呼吁聯邦政府干脆干預“檢疫”工作,1878年國會通過《國家檢疫法》;19世紀70年頭細菌理論的出現為城市檢疫、消毒供應了理論指導。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幾岳罹А冻鞘谢碌摹靶l生”逆境與突破——論19世紀后半期美國城市衛生改革》(1)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中國和美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興起發展的背景。(15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美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及給我國現代公共衛生建設的啟示。(10分)答案(1)中國:鴉片斗爭后,中國被迫開放;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先進思想的傳播;傳教士及中國先進學問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領;中國近代經濟(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商業)的發展。美國:工業革命推動,近代工商業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長快;環境污染嚴峻,傳染病流行,公共衛生狀況惡化;政府和社會大眾衛生意識的提高;近代科學理論的發展。(2)影響:改善了環境衛生,有利于居民的身體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變更了城市面貌;增加了政府的管理職能。啟示:不斷加強并逐步完善環境立法;激勵社會力氣參加監督,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養;發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環境。14.(2024課標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從英國預購煉鐵機爐,有人提示先要確定煤、鐵質地才能配置合適的機爐,張之洞認為不必“先覓煤、鐵而后購機爐”。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購得大冶鐵礦,起先籌建漢陽鐵廠,由于找不到合適的煤,耗費六年時間和巨資,仍未能煉出合格的鋼鐵。盛宣懷接手后,招商股銀200萬兩,并開辦萍鄉煤礦,但由于原來定購的機爐不適用,依舊未能煉出好鋼,只得貸款改裝設備,才獲得勝利。通過克服種種困難,漢陽鐵廠成為中國第一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