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1頁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2頁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3頁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4頁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閱讀下表。下表反映出漢代(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相國奏遣御史監三輔郡,察辭詔(訟),凡九條?!薄稘h舊儀》“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薄稘h書》A.監察官員受到丞相制約 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尖銳C.注重對監察權力的規范 D.形成較完善的監察體系【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漢代。根據材料無論是漢惠帝時期還是漢武帝時期,監察官員都必須嚴格按照君主規定的監察條例和權限進行監察,不得越權,這反映出漢代注重對監察權力的規范,C項正確;監察官員的權力來源于“君權”,具有較大的獨立性,A項誤讀材料,排除A項;僅從材料信息無法推知當時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是否尖銳,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漢代對監察權力的規范,沒有涉及監察體系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2.在二十四史記載的我國古代有籍貫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陜西籍、山東籍、河北籍宰相總數占全國宰相總數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兩個河南人、一個陜西人、一個山東人、一個河北人。在宰相人數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陜、冀、魯、晉五省占666人,南方蘇、浙、皖、贛、鄂五省占225人。這說明了我國古代A.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后 B.經濟重心南移速度的緩慢C.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 D.黃河流域的文明優勢地位【答案】D【詳解】我國古代的宰相籍貫多為陜西、山東、河北等黃河流域諸省份,籍貫為蘇、浙、皖等南方省份的宰相相對較少,說明黃河流域在我國古代文明中居優勢地位,D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后,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速度的緩慢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不能正確解釋中國古代宰相籍貫分布的北多南少,排除C項。故選D項。3.洪武三十年(1397年)發生“南北榜案”,因是年會試錄取者皆為南方人,明太祖疑其間有弊,殺主考官,重試結果全取北方人。以后明朝科舉會試遂分為南、北兩榜,分別錄取。南北分榜(

)A.平衡了不同區域的利益關系 B.說明南北方經濟發展已達到平衡C.確保了明朝統治秩序的穩定 D.著眼于舉子入仕機會的相對均等【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由題干材料可知,明朝實行南北分榜,是因為南方有文化方面的優勢,為了平衡南北方的矛盾,讓南北方士子入仕機會的均等,所以才分南北榜。D項正確;南北榜制度并不能完全平衡不同區域之間的利益關系,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當時南方經濟高于北方,排除;南北榜制度緩和了社會矛盾,并不能確保統治秩序的穩定,排除C項。故選D項。4.蔭補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選官制度。宋代蔭補制規定,蔭補數量和范圍與官職掛鉤,高級官員如宰相,執政則可蔭“期親”,一般官吏可蔭及子孫。史料記載,宋代最多一次同時蔭補了官員子弟四千人。由此可知,宋代的蔭補制度A.取代了科舉取士的地位 B.加劇了“冗官”的嚴重性C.削弱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D.導致了門閥士族的復興【答案】B【詳解】材料“宋代最多一次同時蔭補了官員子弟四千人”體現的是宋代的蔭補制造成官員數量泛濫,加劇了“冗官”的嚴重性,B項正確;宋代的主要選官制度是科舉制,非蔭補制度,排除A項;材料與削弱封建統治基礎無關,排除C項;宋朝屬于文官政治,門閥士族復興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军c睛】5.宋朝時期,差遣因故離職或任滿后仍暫時在職,當年無法滿一考,則這一部分任職時間稱作“零考”。官員赴任新差遣后,他們需在到任后的一定時限內向本州提出申請,由州“錄報在京所屬,依格資序一色,方許補滿前任,共成考任”。南宋末年,其適用范圍已經擴大到了文武官員群體。這項制度(

)A.體現了官員管理制度精細化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C.折射出宋代文人治國的理念 D.完善了科舉選官制度的流程【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差遣因故離職或任滿后仍暫時在職,當年無法滿一考,則這一部分任職時間稱作‘零考’”“官員赴任新差遣后,他們需在到任后的一定時限內向本州提出申請”“南宋末年,其適用范圍已經擴大到了文武官員群體”可知,宋朝對官員考核的規定非常詳細,說明對官員的管理非常精細化,A項正確;材料強調官員管理,不涉及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文人治國的理念,排除C項;“零考”制度是官員考核制度,并非選官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6.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主持朝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認為官員擢升應根據其能力和政績,反對以往那種循資升級的做法。此舉A.利于改變官吏階層結構 B.弱化科舉制選拔功能C.直接導致官僚機構膨脹 D.導致士族勢力的消亡【答案】A【詳解】依據材料“認為官員擢升應根據其能力和政績”并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嚴明官吏升遷制度,嚴格考試標準,這給中小地主等文人流動到其他崗位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改變官吏的階層結構。A正確;材料中的舉措強化了科舉制的選拔功能,而不是弱化,B錯誤;北宋官僚機構膨脹是因為統治者分權和擴大科舉制選拔人數的原因,C錯誤;“導致士族勢力的消亡”的說法不符合史實,D錯誤。故選A。7.在西漢政治生活中,“郎官”一職通常是人們踏入仕途的起點。高級官員子弟可以通過“任子令”成為郎官;普通人可以通過向皇帝上書獲得信任,被任命為郎官;此外,財產在一定數額以上的富人也具備做“郎官”的資格。這說明西漢A.察舉制度的弊端不斷顯現 B.社會階層具有一定的流動性C.官僚門閥集團的逐步形成 D.商人社會地位得到顯著提高【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高級官員子弟、普通人、富人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成為郎官并由此入仕,體現了社會階層具有一定的流動性,B項正確;察舉制度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高級官員子弟、普通人、富人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成為郎官并由此入仕,沒有涉及官僚門閥集團,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西漢社會階層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商人社會地位得到顯著提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8.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上諭中提到“令士子讀書,各治一經,選為生員……比聞各府州縣生員,有不通文義,倡優隸卒本身及子弟,廁身學宮,甚者出入衙門,交結官府,霸占土地,武斷鄉曲”。順治帝頒布上諭旨在(

)A.消除八股取士的弊端 B.抑制門閥士族的膨脹C.維護清王朝統治秩序 D.提高科舉取士的標準【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清廷上諭批評地方官學中一部分生員學業荒廢,結交權貴,橫行鄉里,一些地位低下的倡優隸卒違反規定進出學校,意在加強學校管理,改善士風學風,維護統治秩序,C項正確;材料所述屬于學校教育而非科舉選官,與八股取士關系不大,排除A項;隋唐實行科舉制,擴大選官范圍,抑制了門閥士族的膨脹,清朝時期沒有出現嚴重的門閥士族膨脹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所述屬于學校教育而非科舉選官,看不出提高科舉取士的標準,排除D項。故選C項。9.唐朝的韓愈在《馬說》中寫道:“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迸c“伯樂相馬”類似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A.世官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監察制【答案】B【詳解】材料“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體現了出中國古代以品行才能為標準的選官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故B項正確;A項是以血緣關系為標準的;C項是以考試成績為標準的;D項不是選官制度。點睛:對材料“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的理解是解題的關鍵。10.如圖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監察官)的出身統計圖。該圖可以用來說明北宋A.政府重視監察官員隊伍建設 B.監察體系內部出現權力制衡C.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力度加強 D.進士及第主要擔任監察官員【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監察官)的出身大多是進士出身,說明政府重視監察官員隊伍建設,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權力制衡,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政府重視監察官員隊伍建設,無法得知監察力度是否加強,排除C項;材料體現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監察官)的出身大多是進士出身,但不能說明進士及第主要擔任監察官員,排除D項。故選A項。11.漢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納入官吏選舉制度之中,成為個人社會評價的重要依據。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價倍增,如銚期為父服喪三年,鄉里稱之;如果遇喪不奔,往往身敗名裂,如元帝時陳湯“父死不奔喪”,為司隸校尉彈劾而下獄。這說明當時(

)A.治國理念影響社會風氣 B.選官制度存在嚴重弊端C.儒家思想成為官方哲學 D.民眾道德水平普遍提升【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朝以孝治理國家,把孝納入選官制度和監督官員中,促使孝道成為評價個人的重要依據,從而影響社會風氣。A項正確;選官制度重視孝道說明統治者重視官員品行,是進步的表現,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官方哲學,但漢朝以孝治天下從漢惠帝就推行了,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對士大夫和官員的道德影響,而“民眾”的范圍太廣,排除D項。故選A項。12.“上計”是秦漢時期考核官員的重要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長,每年要把自己管轄地區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治安情況、賦稅等預算數字寫在木券上(下圖),上報國君,并把木券剖分為二,國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終,官吏必須到國君那兒去報核。國君根據右券親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協助考核,根據考核結果,予以升、降、賞、罰?!吧嫌嫛敝贫鹊慕ⅲ馕吨?/p>

)A.中央加強地方財政的控制 B.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優劣C.作為官員升降賞罰的憑據 D.與察舉、征辟制互相印證【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把自己管轄地區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治安情況、賦稅等預算數字……上報國君”可知,反映了“上計”制度主要涉及地方財政的內容,A項正確;據材料“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長,每年要……根據考核結果,予以升、降、賞、罰”可知,上計制的考核對象是中央和地方官員,排除B項;作為官員升降賞罰的憑據,屬于上計制所起到的作用,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上計制與察舉、征辟制互相印證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3.明代監察嚴密,但監察的重點不是“糾劾虐民”,而是對皇帝是否忠心;除行政監察外,明朝還設立廠衛特務制度,其在監察對象、地域等方面都超過行政監察。這從本質上說明明朝(

)A.監察范圍廣泛 B.監察機構多職能重疊C.監察輕重有別 D.監察制度為皇權服務【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監察嚴密”“監察的重點不是‘糾劾虐民’,而是對皇帝是否忠心”“廠衛特務制度”及所學可知,明代形成了嚴密的監察體系,但無論是行政監察還是廠衛監察,其目的都是鞏固皇權,維護封建統治,D項正確;“監察范圍廣泛屬于”表象,排除A項;“監察機構多職能重疊”屬于監察機構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監察輕重有別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4.武則天稱帝后,對高宗時的“南選”制度進行完善,使嶺南、福建等較為落后地區的人才獲得科舉入仕機會。她還令九品以上官吏及一般百姓,皆可毛遂自薦。又遣存撫使十人分巡十道,舉薦本道人才。這些舉措(

)A.契合了南北分卷選才的要求 B.完善了科舉取士的程序C.適應了政局變動的現實需要 D.提高了儒生的社會地位【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使嶺南、福建等較為落后地區的人才獲得科舉入仕機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稱帝,武周代替李唐,遭到部分唐朝舊臣和李姓宗室的反對,為了鞏固統治,她不拘一格選拔任用官員,C項正確;南北分卷制度在明朝才確立,排除A項;武則天增加了選才的途徑,并非完善科舉取士的程序,排除B項;武則天選才并非僅僅限于“儒生”,排除D項。故選C項。15.隋代開始推行以父祖封爵和資蔭為入仕標準的門蔭制度,唐朝進一步規定,凡是皇室貴戚和有封爵者的子孫以及五品以上官子孫均可由門蔭入仕,并根據他們父祖的身份和官品的高低,敘以不同的品階。隋唐門蔭制度的推行說明(

)A.王朝統治基礎得以擴大 B.科舉選官制度有待完善C.政府用人機制相對靈活 D.門閥勢力仍有相當影響【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據材料“凡是皇室貴戚和有封爵者的子孫以及五品以上官子孫均可由門蔭入仕,并根據他們父祖的身份和官品的高低,敘以不同的品階”,可知選官時強調注重維護門閥士族的利益,說明門閥士族的影響力仍然較大,D項正確;題干與統治基礎演變關系不大,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科舉制的信息,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政府用人機制相對靈活”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6.宋代門下省按照言諫、審駁的職能分別設立諫院和門下后省兩個獨立的部門。諫院的長官是諫議大夫。當時,言諫官的選用權直接歸皇帝掌握,即使是執政官的親戚也不得作為言諫官。宋代的規定(

)A.削弱了中央監察機制 B.有效防范了官員專權C.加強了皇帝專制權力 D.簡化了中央行政層級【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題干材料是宋代監察制度的相關規定,其中“言諫官的選用權直接歸皇帝掌握”、“執政官的親戚也不得作為言諫官”,這都加強了皇帝的專制權力,C項正確;材料為宋代監察制度不斷改進的做法,不能說明中央監察機制削弱,排除A項;材料沒有介紹這些規定的具體實施,不能得出有效防范官員專權,排除B項;材料所示是監察制度強化了皇權,不能說明中央行政層級簡化,排除D項。故選C項。17.美國學者包弼德指出,作為一個描述社會成分的術語,“士”在唐代的多數時間里可以被譯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譯為“文官家族”。該觀點的依據是,唐宋之際A.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動 B.政局日益趨向于動蕩C.科舉取士制度的創立 D.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答案】A【詳解】“士”的含義由唐代的“世家大族”到北宋的“文官家族”的演變,說明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世家大族”勢力衰落,社會階級關系發生變動,故選A;材料無法體現政局日益趨向于動蕩,排除B;隋朝創立科舉制,排除C;材料信息與強化君主專制無關,排除D。【點睛】18.由下表可知,在唐代①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方式②進士科更能選拔有處理政務能力的人才③明經科側重對經義的記憶和解讀④唐詩創作的繁榮與進士科考試密切關聯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詳解】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朝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只是反映了考試的一種選官方式,不能說明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方式,①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進士科三試內容“作時務策五道”,多于明經,說明進士科更能選拔有處理能力的人才,②正確;根據材料“選《禮記》或《左傳》”“口答諸經大義十條”等考試內容看,明經科側重對經義的記憶和解讀,③正確;進士科考試“作詩、賦、文各一篇”,這有利于唐詩創作的繁榮,④正確;綜上所述,②③④正確,C項正確;排除A、B、D項。19.唐太宗貞觀四年大赦天下,赦令中特別申明:枉法受賄之贓官不在赦列?!鞍彩分畞y”后,唐肅宗以天下未定頒布的赦令亦申明:官吏貪贓枉法者不在赦免之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朝A.注重加強官僚隊伍建設B.治國理政強調以仁為本C.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分子D.法律制度建設逐步完善【答案】A【詳解】材料中唐朝兩次大赦將“貪贓枉法”官員排除在外,反映出對官僚隊伍建設的重視。故答案為A項。B項,唐朝兩次大赦天下能夠體現治國理政,以人為本,但不能全面覆蓋材料的信息,排除;C項,大赦天下不能體現嚴厲打擊犯罪分子,排除;D項,材料沒有涉及唐朝律法制度建設的信息,排除?!军c睛】表明類選擇題是高考中相對穩定的題型,該類選擇題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說明”、“反映”、“旨在”、“體現”一詞“相當肯定地顯示”的含義。它要求考生獲取材料中比較確切的信息,重點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試題的題干部分一般描述歷史現象,考生需要根據所學知識,用簡潔的語言準確、清楚地概括現象背后的歷史結論。一般解題步驟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體信息;第二步:聯系選項,進行“等價轉換”?!暗葍r轉換”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體信息要與選項完全匹配;第三步:檢驗其他選項的正確性。20.明代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官”,又稱“言官”?!翱歼x之例,優者授給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频拦偈沁M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貪贓枉法,會受到比普通官員更為嚴厲的懲處。這樣的制度設計說明(

)A.朝廷重視對官員的監察 B.朝廷內部腐敗現象嚴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納諫 D.優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代。根據材料“科道官是進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貪贓枉法,會受到比普通官員更為嚴厲的懲處。”及所學可知,明代六科給事中屬于監察制度的范疇,統治者重視對科道官的選拔,并且對科道官的管理要求更高,體現了明代統治者重視對官員的監察,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朝廷內部腐敗現象嚴重,排除B項;“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納諫”屬于唐代統治者的重要人才的表現,排除C項;“優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表述有誤,排除D項。故選A項。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監司官制度是宋朝對地方監察體制進行的重要創新。宋朝在路一級地方行政區域設置帥、漕、憲、倉四種監察機構,分司軍事、財政、司法、救濟四方面的監察職權。在州一級行政區設置通判,作為地方副長官行使監察權力,州一級的行政命令必須經過通判附署方能產生效力。宋朝還設置了走馬承受對監司進行巡視監督、制定諸路監司互查法使監司互相監督,作為其配套制度。監司官制度不僅增強了監察體制的自治性,實現了監察的法律化和制度化,還有效彌補了唐代節度使制度權力過于集中的缺陷。在相互制衡的基礎上,實行專業監督、加強內部監督,促進了專業化技術官僚的產生,取得了良好的監察效果?!幾浴侗O察體制改革新探》(1)根據材料概括宋朝監司官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朝監司官制度的作用?!敬鸢浮浚?)分級監督;精細分工;相互牽制;專業化;內部監督;法律化和制度化。(2)作用:有利于遏制地方權力,強化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官的違法行為,有利于防范腐?。粸楹笫捞峁┙梃b。【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宋朝在路一級地方行政區域設置帥、漕、憲、倉四種監察機構,分司軍事、財政、司法、救濟四方面的監察職權”“在州一級行政區設置通判,作為地方副長官行使監察權力,州一級的行政命令必須經過通判附署方能產生效力”可知,分級監督,精細分工,相互牽制;根據材料“宋朝還設置了走馬承受對監司進行巡視監督、制定諸路監司互查法使監司互相監督,作為其配套制度”“實行專業監督、加強內部監督”可知,專業化,實行內部監督;根據材料“監司官制度不僅增強了監察體制的自治性,實現了監察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可知,法律化和制度化。(2)作用:根據材料“還有效彌補了唐代節度使制度權力過于集中的缺陷”可知,有利于遏制地方權力,強化中央集權;強化監督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官的違法行為,有利于防范腐?。凰未谋O司制度為后世提供借鑒。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以“孝”“廉”為重要標準,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靶⒘背錾淼墓倮?,更被認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互動百科》材料二

唐代的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栋俣劝倏啤凡牧先?/p>

“科舉不停,學校不廣,士心既莫能堅定,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故欲補救時艱,必自推廣學校始,而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婆e始?!薄獜堉础稄埼南骞ぷ喔濉凡牧纤?/p>

教育是國家的主要防御力量?!5旅伞げ耍ㄓ渭遥?)根據材料一、二,從人才選拔的角度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以及對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2)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末廢除科舉制度的歷史背景。(3)聯系上述材料,如何理解埃德蒙·伯克的名言?【答案】(1)不同:察舉制,內容上以品德為主(或以孝廉為主),方式上自下而上推薦人才結合考察、考核等綜合性因素;科舉制,內容上以才學為主,方式上以考試為主。影響:漢代,倡導社會講究倫理道德,但是后來走向了片面化、極端化;唐代,強化了社會上讀書的風氣,但也增強了讀書的功利性。(2)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西學的傳播和影響;近代工業發展,社會需要大批新式人才;清政府面臨統治危機,以教育改革(新政)籠絡民心;八股取士的僵化等。(3)教育的發展是人才培養的前提;優秀的人才是國家強盛的基礎;人才選拔的模式不能僵化,應與時俱進?!驹斀狻浚?)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唐時期的中國。不同:根據材料“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可知,察舉制,內容上以品德為主(或以孝廉為主),方式上自下而上推薦人才結合考察、考核等綜合性因素;根據材料“唐代的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可知,科舉制,內容上以才學為主,方式上以考試為主。(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末時期的中國。背景:根據材料“科舉不停,學校不廣,士心既莫能堅定,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西學的傳播和影響、近代工業發展、清政府面臨統治危機及八股取士的僵化等角度進行分析。(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世界。理解:根據材料“教育是國家的主要防御力量”并結合上述分析可知,教育的發展是人才培養的前提;優秀的人才是國家強盛的基礎;人才選拔的模式不能僵化,應與時俱進。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士”作為古代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演變具有深厚的時代烙印,下表是不同時期“士”涵義及身份地位的發展變化。

時期涵義上古時期“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時期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室,士有隸子弟”;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的統稱,職業多途化,有武士、文士吏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方術之士、謀士等秦漢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