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1頁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2頁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3頁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4頁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睡虎地秦簡中有一個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親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謁殺,敢告。即令令史己往執。”材料主要表明,當時(

)A.法律遵循輕罪重罰原則 B.連坐制度影響深遠C.國家法治滲透倫理觀念 D.開啟禮法結合先例2.世界法律一般劃分為五大法系: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華法系。其中中華法系建立的標志是A.《二年律令》 B.《唐律疏議》 C.《大唐開元禮》 D.《大清律例》3.下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的記述(部分)。由下表可知《秦律》(

)序號記述(13)夫盜千錢,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論妻?妻智(知)夫盜而匿之,當以三百論為盜;不智(知),為收(收藏)。(15)削(夜間)盜,藏(贓)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與食肉,當同罪。(16)削(夜間)盜,減(贓)直(值)百五十,告(告訴)甲,甲與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與甲同罪。A.體現定罪量刑 B.蘊含民本思想 C.保障等級秩序 D.強調儒家倫理4.對于禮法關系,《唐律疏議》解釋道:““以刑止刑,以殺止殺。'刑罰不可馳于國,答捶不得廢于家……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尤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這表明A.疏議形成了完整的法典體系 B.德禮和刑罰具有同等的地位C.社會秩序利于君主權威確立 D.禮法都是維持社會秩序手段5.清史專家黃愛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傳統學術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階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難中,中國傳統學術(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時期的思辨哲學向清代傳統經學的轉變”對該材料解讀最準確的是(

)A.政治環境的變化影響學術思想的發展B.明清儒家力圖恢復先秦的儒家學說C.明清儒學比較全面地指出理學的弊端D.清代傳統經學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產生6.《晉律》確立了"準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內的親屬之間的相互侵害行為,依據五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處罰愈輕;以卑犯尊,處罰愈重。這一規定體現了A.律令儒家化的特點 B.禮法融合的開始 C.法律與教化的沖突 D.宗法觀念的淡化7.夏、商兩朝,“天命”“天罰”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口號和“明德慎罰”的思想;春秋戰國“非楊即墨”;從秦朝法家學說大行其道,到漢朝中期“引經入獄”。這一變化歷程從本質上反映了A.古代社會形態緩慢演進 B.古代法制思想的流變C.神權政治轉向官僚政治 D.德治具有久遠的傳統8.從史籍和出土的《云夢秦簡》可以看出,秦朝初期法律內容涉及各個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制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官吏行事“致以律",“良吏”“惡吏”各予賞罰。但秦初的法律中保留了奴隸制的殘余和繼承了奴隸制的刑罰,以及實行連坐族誅。這說明秦朝初期A.法律制度實現不斷完善 B.法制建設作用的兩重性C.中央集權統治得以強化 D.法律損壞了百姓的利益9.1385年,明太祖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親自寫定刑典,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大誥》與《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為加重,擴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圍,《大誥》的頒布A.體恤民意健全了法律體系 B.“亂世重典”維護了法律公正C.整頓吏治杜絕了貪腐滋生 D.“以誥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10.《大明律》增設“奸黨”條,規定:“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凡諸衙門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執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黨”;“凡除授官員須從朝廷選用;若大臣專擅選用者斬”。這些法律條文反映了明代(

)A.皇權專制的空前強化 B.皇權與臣權矛盾激化C.吏治腐敗的不可逆轉 D.政治集團無生存土壤11.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律》將統治者認為最嚴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稱“重罪十條”。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敵等罪過,也包括不敬、不孝、不義等行為。這一規定A.反映了法家賞罰分明、以法治國的思想 B.體現了中華法系入禮于刑的立法特點C.標志著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終完成 D.首創了律例合編的國家法典編纂體例12.訟師,指古代中國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寫狀紙的人。《唐律·斗訟》規定:“諸為人作辭蝶,加增其狀,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衙門每結案之前,幾乎必先辦訟師。由此可見,訟師A.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民間俠士 B.是處于邊緣地位的司法從業者C.是政府部門專職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內法的科舉落魄者13.《秦律》規定:同一家庭中的適齡男子不能同時征發兵役。縣嗇夫、尉及士吏征發戍役時,如果違反這一規定,要受罰。對因欠債而以勞動抵消債務的,要給予他們播種和管理莊稼幼苗的時間各20天。據此可知,《秦律》A.細密而又嚴苛 B.注重保證發展農業所必需的勞動力C.重刑罰輕感化 D.解決了兵員補充和農業發展的矛盾14.中國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漢武帝以后發展為“德主刑輔”,到唐代最終確立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這反映出古代“德法共治”思想(

)A.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 B.促進了儒法思想合流C.植根于傳統政治文化 D.推動了治國理念趨同15.1954年,中國開啟了民法典的編制工作;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隨后,《技術合同法》《公司法》《證券法》《侵權責任法》《物權法》等民事單獨立法紛紛出臺。2020年5月,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的編制過程反映了A.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B.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合理的規則C.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D.依法治國是國家建設中心任務16.睡虎地秦簡記載,父親控訴親子“不孝”,可以請求政府將其殺死或斷足流放,政府會予以照辦。同時,法律規定父親私拿親子財物的行為屬于家事領域,會被當作無罪來處理。這說明,秦朝(

)A.注重宗法倫理 B.刑罰制度嚴苛 C.社會秩序混亂 D.基層管理嚴密17.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中書門下奏準:“今日以后,舉人于禮部納家狀后,望依前五人自相保……如有缺孝弟之行……并不在就試之限。如容情故,自相隱蔽,有人糾舉,其同舉人并三年不得赴舉。”這表明,當時(

)A.注重士人道德修養 B.家世成為選官重要標準C.基層教化得到強化 D.儒家倫理逐步融入法典18.《唐律疏議》規定:“謂告言、詈言、詛詈祖父母、父母,絞”,及奴婢、部曲誣告主之期親、外祖父母者,雖引虛(誣告人主動認罪)各不減。這表明唐朝(

)A.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統一 B.家族門第觀念根深蒂固C.注重維護家庭的等級秩序 D.司法判決主張輕罪重罰19.《唐六典》,唐玄宗時官修,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萬字,詳細規定了政府各部門職權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務,均大體以此書為典范。據此可知《唐六典》A.體現了以禮入法的立法原則 B.適應了封建政府行政運作的需求C.有利于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 D.標志封建法制體系的成熟與完善20.《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周邊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這表明唐代律法(

)A.重視保護財產私有權 B.服務于對外開放政策C.具有嚴刑峻法的特征 D.原則性和靈活性兼備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家思想認為,實現社會治理目標的根本途徑是通過教化使家庭成員與社會成員形成與等級秩序相適應的思想品德,而榜樣教化在其中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家庭中以父子、夫妻之間的關系作為等級層分的主要標志,如儒家常說,“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父慈則教”。《禮記·學記》中將“七教”作為周代社會治理的起點,其具體內容為: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七教”如何開展呢?孔子對此做了解答:“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梯,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所謂“上”,特指與“下”(民眾)相對的政治權力資源的擁有者,此處特指君主。相對于小人、民眾,君子與教師在認知能力方面具有優越性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摘編自陳繼紅《榜樣教化:古代社會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二

關于古代社會教化中權威示范的影響,以下兩種觀點頗具代表性。觀點一通過權力資源或認知能力的保障,父親、君主、君子、教師等在教化中的身份特質獲得了不容置疑的權威性。教化主體的權威性確保了教化內容的可靠性與說服力觀點二將榜樣教化效果絕對化。君王的善惡與民眾的善惡并沒有因果聯系,君王惡,照樣有善良的民眾;君王善,照樣有刁民的存在。按照儒家的定義,只有圣人、君王才有資格擔任榜樣教化的主體,圣人、君王之外的民眾是沒有資格的,這意味著榜樣的大門對民眾而言是關閉的,民眾永遠沒有資格成為教化的主體,從而可能消解民眾希望成為教化主體的意識,導致民眾在自我完善上不主動、不努力,最終導致民主主體自覺、理性判斷、修行自主等品質的抽空化——摘編自李承貴《儒家榜樣教化論及其當代省察——以先秦儒家為中心》(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社會治理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種觀點有何局限,并就古代社會教化中權威示范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22.1906年,美國律師安德魯在上海會審公廨旁聽了一整天的訴訟,隨后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專題文章,寫道: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對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轄權,也對居住在本國的外國的外國公民行使司法權。文明國家在于清國簽署條約時,表達了要保留對駐上海和清國其他城市的本國公民行使司法權的愿望。換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國的公民不得在清國法庭被起訴,二必須在這些國家設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訴訟。幾乎所有西方大國都向駐上海的領事館派出了司法官處理司法事務,英國不久前還建立了擁有一名資深律師的終審法院。英國人在宣判時,特地被允許懸掛英國國旗。美國國會最終也同意在清國建立一個與清國分庭抗禮、擁有更多尊嚴和權力的法院。關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訴我:“清國人對事物的判斷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也受到個性品格的局限。他們斷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據審案法官的感覺而定,并不重視證據與嚴密的邏輯推理。英國政府察覺了這個情況,這成為英國力求在清國乃至全亞洲擴張自己影響的重要原因。”摘自《1906年的上海:會審公廨——一個美國律師的觀察》閱讀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為什么西方國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國法庭被起訴”?西方國家在什么情況下獲得了這樣的特權?(2)當時的中西法律體系存在著那些差異?(3)你如何理解這位美國律師的觀察?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同治年間,浙江余姚舉人楊乃武與葛畢氏(小白菜)被懷疑通奸殺夫。在審理時,知縣劉錫彤受道聽途說影響,認定二人有奸情,因而刑訊逼供迫使二人認罪。此案驚動朝廷,在數度更審后終獲清白。該案由于其強烈的現實感,成為后世研究中最為吸引人眼球的作品。關于冤案的成因,可以排除因官員受賄制造冤獄的可能,造成冤案的真正原因是浙江各審案有關人員的瀆職所致。無獨立人格身份的小白菜在本案的司法過程中根本沒有話語權,無法申冤,也是導致該案成冤的關鍵因素之一。究其根本,與當時清代法律制度乃至整個社會狀況都有著緊密的關系,刑訊逼供和秘密審判為冤案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礎。關于冤案平反的原因,首要原因是朝廷通過復查該案,敲打地方督撫,重振自十九世紀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