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政治類熱點--民族主義--2024屆高三歷史統編版二輪復習1.1913年,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小學校教則》:“本國歷史要旨,在使兒童知國體之大要,兼養國民之志操。本國歷史,宜略授黃帝開國之功績,歷代偉人之言行,亞東文化之淵源,民國之建設,與近百年來中外之關系。”由此可知國史教學A.旨在培養國民意識 B.宣傳民主共和思想C.加強思想文化教化 D.服務于資本的擴張【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使兒童知國體之大要,兼養國民之志操……歷代偉人之言行,亞東文化之淵源,民國之建設”等信息可知,這反映了當時清政府的歷史教育注重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以歷史教育培養國民的正確歷史觀,即旨在培養國民意識,A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國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培養國民意識,沒有涉及宣傳民主共和思想的內容,B項錯誤;材料反映了當時清政府的歷史教育注重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以歷史教育培養國民的正確歷史觀,沒有強調國史教學是為加強思想文化的教化,C項錯誤;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國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培養國民意識,沒有體現為資本擴張服務,并且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2.孫中山在1919年指出,“民族主義之范圍,有以血統、宗教為歸者,有以歷史習尚為歸者,語言文字為歸者,復乎遠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義范圍,則以意志為歸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則合日爾曼、意大利、法蘭西三國之人民而成者。……又美利堅之民族,乃合歐洲之各種族而熔冶為一爐者也。”這說明孫中山A.主張建立民族國家 B.承認了民族平等C.明確提出反帝主張 D.發展了民權主義【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嚴重。依據材料可知,孫中山借用歐洲國家的民族意志闡述建立民族國家的重要性,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平等的信息,B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反帝主張,而且孫中山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是1924年新三民主義中,故C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義,不是民權主義,D排除。3.英國從19世紀開始在本土及其殖民地大量培養體育精英,19世紀末開始舉辦宗主國和各自治領之間的運動會,從1911年起,英王室開始為獲勝隊頒布帝國杯。據此可知,英國的上述做法旨在A.激發殖民地的民族意識 B.培養國民的團隊意識C.構建對殖民文化的認同 D.擴大英國的政治影響【答案】C【詳解】材料中英國在殖民地培養體育人才并舉辦與自治領之間的運動會,頒發獎杯。這是在19世紀末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背景下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是通過體育活動構建起對英帝國殖民文化的認同,故選C;A項“激發民族意識”不符合英國利益,不是英國培養體育人才并舉辦與自治領之間的運動會的目的,排除A;在殖民地培養體育精英,不屬于“國民”的范疇,接除B;材料涉及的主要是體育賽事,政治色彩不濃,并且夸大了范圍,排除D。4.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傳教士、教民與普通民眾不斷發生沖突而引發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數量又迅速遞減,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類案件已漸趨為無。這一變化最能夠反映當時A.中外民族矛盾日趨走向緩和B.救亡的路徑由自強轉向革命C.西方各國加強對中國的控制D.國人對西方的認識不斷深入【答案】D【詳解】材料“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傳教士、教民與普通民眾不斷發生沖突而引發的案件迅速增多”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國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傾向,1901年數量又迅速遞減,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類案件已漸趨為無,說明隨著向西方的不斷學習,國人對西方的認識不斷深入,故D項正確,A項錯誤;“傳教士、教民與普通民眾”沖突案件數量的變化無法反映出救亡的路徑的變化,故B項排除;材料沒有反映出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控制,故C項排除。【點睛】“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傳教士、教民與普通民眾不斷發生沖突而引發的案件迅速增多”“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類案件已漸趨為無”是關鍵信息。5.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著手進行海關稅務人員的"國產化"。至1937年,海關各口岸的稅司已由1929年的僅8名中國人上升到有三分之一的職務由中國人擔任。這一舉措(
)A.折射出國民革命的深化 B.廢除了西方列強在華特權C.體現了民族主義的傾向 D.順應了全民族抗戰的需要【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由1929年的僅8名中國人上升到有三分之一的職務由中國人擔任”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將海關稅務人員實現“國產化”,說明國民政府具有打破列強控制海關的強烈愿望,體現了民族主義傾向,C項正確;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發動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材料現象不能說明廢除了列強在華特權,排除B項;本題材料中的海關口岸稅司中國人比例上升,是南京國民政府從成立起進行外交努力的結果之一,并非為了順應全民族抗戰抗戰的需要,排除D項。故選C項。6.古羅馬人自稱是特洛伊王子的子孫,中世紀時英國人自認為是特洛伊王子布魯圖的后代、“不列顛”即源自布魯圖之名。到了16世紀,波利多爾等英國史學家卻對此持懷疑態度,撰寫史著重新探討不列顛的起源。這一變化表明A.英國與羅馬帝國系同宗同源 B.英國的民族意識不斷加強C.古羅馬文化在英國遭到懷疑 D.史學研究受理性主義指導【答案】B【詳解】材料反映的是進入16世紀英國人不在認為是特洛伊王子布魯圖的后,開始重新探討不列顛的起源,這說明的是英國的民族意識覺醒,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英國的民族意識覺醒,并非是英國與羅馬帝國系同宗同源,排除A項:英國并未否定古羅馬文化,排除C項;材料與理性主義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7.有學者指出,漢、唐、宋時,“天下等于中國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統治者則認為“天下等于中國”“我皇上為統馭天下中國之主”。據此可知,清代這一認識A.體現了“夷夏”之辯的日益弱化B.豐富了傳統“天下”觀的內涵C.為構建其華夏正統地位而服務D.明確了“中國”與“天下”概念【答案】C【詳解】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其天下觀中回避了夷夏之辨,目的在于構架華夏正統地位,C正確;清朝統治者的認識并未弱化夷夏之辨,而是以正統自居,排除A;清前期的天下觀依然沒有脫離傳統天下觀的范疇,在內涵上并未出現創新,排除B;清初統治者并未對中國和天下兩者的概念進行闡述,而是將兩者融為一體,排除D。8.1915-1925年間,中國發生了三次與日本相關的抗爭運動,分別是1915年抗議《二十一條》、1919年抗議巴黎和會上日本竊取山東特權、1925年抗議槍殺上海工人顧正紅。中國人民的抗爭越來越強烈。這是因為①中華民族的不斷覺醒②各革命階級逐漸聯合起來③北伐戰爭的巨大影響④中日矛盾已成為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的抗爭越來越強烈。這主要是因為中華民族的不斷覺醒,各革命階級逐漸聯合起來,①②A項正確;北伐是1926年,中日矛盾已成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后,③④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9.《史記》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據此可知,司馬遷A.主張對邊地民族加強管控 B.強調華夏族的統領地位C.認識到宗法制影響力較大 D.倡導華夷同源的歷史觀【答案】D【詳解】司馬遷認為匈奴、越、秦、楚等都屬于黃帝后裔,體現了華夷同源的歷史觀,故選D;材料只是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起源接近,沒有體現對邊地民族加強管控,不能說明華夏族處于統領地位,排除AB;材料主旨與宗法制無關,排除C。故選D。10.鴉片戰爭以后,張穆、何秋濤、姚瑩等人以“辨方紀事,考古鏡今”"攬地利戎機之要”“于外國之事,不敢憚煩”為宗旨和目的展開了邊疆歷史地理研究。這反映出當時A.民族意識的覺醒 B.邊疆危機的出現C.史地研究的傳承 D.華夷觀念的消失【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張穆、何秋濤、姚瑩等是在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之下而開展邊疆歷史地理研究的,因此反映出了當時一些知識分子民族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當時還沒有邊疆危機,排除B;根據“于外國之事,不敢憚煩”可得出與歷史的傳承無關,排除C;消失的說法錯誤,排除D。11.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是人類進步力量的共同追求。從圖7中可以獲得的信息包括①和親有利于民族之間的和睦
②祖國認同感具有強大影響力③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
④民族平等是歷代的民族政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考生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屬于容易題。昭君出塞密切了漢匈關系,互市興旺起來,文化往來增多,①可選;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譜寫下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②可選;圖7的三幅圖片反映的都是民族關系,排除③;④觀點不符合史實。因此,正確答案為A。12.1902年,夏曾佑在《最新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指出:“種必有名,而吾族之名,則至難定。……至稱漢族,則以始通匈奴得名,稱曰唐族,則以始通海道得名,其實皆朝名,非國名也。”這表明,在晚清知識分子中A.反對王朝統治的呼聲高漲 B.已產生民族國家觀念C.掀起批判傳統文化的思潮 D.開眼看世界成為主流【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其實皆朝名,非國名也”來看,晚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已經將國家與民族區分開來,表明晚晴知識分子民族意識覺醒,國家觀念產生。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國家觀念,反對王朝統治的觀念不符合材料主旨,A錯誤;明末清初已經產生了批判傳統文化的思潮,C錯誤;依據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可知,材料只是夏曾佑一個人的看法,不能反映整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狀況,D錯誤。故選B。13.“專制之下無祖國”,其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消滅封建專制,以人民主權取代了君主主權,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認同感,激發了民族意識。其說明()A.近代民族國家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 B.民族國家觀念古已有之C.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國觀念 D.專制與祖國是對立的【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專制之下無祖國”,其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消滅封建專制,說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因此可以得出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意識的增強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而導致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古代的民族國家觀念,B項錯誤;不是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國觀念,是專制制度磨滅了國家觀念,C項錯誤;專制消磨了國家意識,而不是專制與國家的對立,D項錯誤。14.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主要是以傳統排外主義為內核的民族主義來反抗西方入侵的。西方基于主權的民族主義不同,排外主義缺乏民族國家觀念、主權意識和各民族國家平等競爭的思想……它不僅使近代中國人難以看清西方侵略的實質,因而未能提出收回主權和修改不平等條約的目標,而且無法進行反抗西方侵略所需要的民眾動員。據此推知,中國近代民族主義A.表達了較明確的利益訴求 B.內核脫胎于傳統的華夷觀C.阻礙了對西方侵略的抗爭 D.服務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答案】B【詳解】材料中“中國主要是以傳統排外主義為內核的民族主義來反抗西方入侵的”可以得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內核脫胎于傳統的華夷觀,B項正確;從“未能提出收回主權和修改不平等條約的目標,而且無法進行反抗西方侵略所需要的民眾動員”能看出表達了較明確的利益訴求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C項“阻礙了”表達有誤;D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15.孔子不以族源作為辨別華夷的首要標準,認為華夏之作為違背禮樂文明則應貶其為夷狄,夷狄之作為符合禮樂文明則應褒其為華夏。孔子的態度說明A.華夷觀念已經不復存在B.文化認同成民族間紐帶C.華夏已被周邊民族同化D.血緣關系失去政治意義【答案】B【詳解】孔子不以族源作為辨別華夷的首要標準,而是以違背還是符合禮樂文明作為標準,說明文化認同已經成為民族間的紐帶。故答案為B項。材料闡述的是辨別華夷的標準,說明華夷觀念仍然存在,排除A項;禮樂文明是華夏文明,接受禮樂文明只能說明周邊民族被華夏同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血緣關系的意義,排除D項。16.梁啟超1902年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寫道:“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梁啟超首次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很快被時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背景是A.“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B.中國人民與西方列強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矛盾C.“西學東漸”使中國民族意識覺醒D.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政治綱領的廣泛傳播【答案】B【詳解】本題主要考查是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從材料“梁啟超1902年”““中華民族”概念很快被時人所接受和使用”中可以看出,20世紀初中國人民與西方列強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矛盾,從而使“中華民族”概念很快被時人所接受和使用,故B項正確;A項錯誤,這一理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提出的;C項錯誤,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D項錯誤,三民主義是1905年提出。所以答案選B。【點睛】17.《天津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又派人到上海與列強談判,以免除關稅為代價,換取列強放棄公使進京。清朝官員認為,“進京一節,萬不能允”。這說明清政府A.主張與外國人平等相待 B.竭力維護國家主權完整C.拒絕與外國的直接交往 D.仍然固守天朝上國尊嚴【答案】D【詳解】長期以來,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外國公使進京在清政府看來是不符合禮節的行為,外國公使進京會掃盡天朝顏面,因此千方百計加以阻撓,故選D;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不是平等對待外國人的做法,排除A;這樣做是為了顏面,“免除關稅”說明不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排除B;材料表明清政府已經開始和外國人直接交往了,排除C。18.1876年冬,郭嵩燾出任駐英公使。赴英途中,他將沿途見聞記入日記《使西紀程》,盛贊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中國應研究和學習。該書出版后即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漫罵而毀版。這反映當時A.西方的民主政體不適合于中國B.資產階級向西方學習遇到阻擾C.清政府仍堅守傳統的“華夷觀”D.西方列強的侵略激起國人抵制【答案】C【詳解】郭嵩燾在《使西紀程》中“盛贊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中國應研究和學習”,不符合中國傳統的認為外國人野蠻落后的“華夷觀”,因此該書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漫罵而毀版。這一事件說明清政府仍堅守傳統的“華夷觀”,故答案為C項。郭嵩燾并未主張中國實行民主政體,排除A項;郭嵩燾代表洋務派,不是資產階級,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中頑固派的態度,排除D項。【點睛】“華夷觀”或稱華夷之辨、夷夏之辨,是一種區辨華夏與蠻夷的觀念。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后,因此逐漸產生了以文明禮義為標準進行人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種族,合于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或稱夏、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夷,或稱蠻夷、化外之民。鴉片戰爭后,中國國門被打開。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中國人對西方了解的深入,“華夷觀”面臨極大的沖擊,中國人對于西方的觀念也在不斷改變。19.《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人于1847年和1849年兩次要求依約進入通商口岸,遭到當地紳民和官員的反對。道光帝諭示,“英夷進城之約,在當日本系一時羈縻”,(準他們進城)“亦不過權宜之計”。這反映出時中國A.外交已走向近代化B.夷夏觀念根深蒂固C.不承認不平等條約D.反帝愛國熱情高漲【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南京條約》簽訂之初,道光皇帝打的算盤便是“暫事羈縻,徐圖控馭”,他說,之所以對洋人做此退讓,是為了以后尺蠖之伸,以后時勢如果變化,可以隨時不作數。不光是皇帝這樣想,大臣們也大多是這樣計劃,認為這些都是權宜之計,在被挾迫下簽訂的條約是無效的,所以和鬼子們簽約,只是退兵之法而已,這反映出當時中國夷夏觀念根深蒂固,還沒有形成近代外交觀念,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前暫準入城一游,亦不過權宜之計”之后找各種借口,不讓英國人入城,體現了夷夏觀念根深蒂固,不能體現外交已走向近代化,故A選項錯誤;“英夷進城之約,在當日本系一時羈縻”,“亦不過權宜之計”,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不承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但這不是材料所體現的本質問題,故C選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到反帝愛國的運動和熱情,故D選項錯誤。20.古代中國以地圖繪制中的中與邊、大與小、上與下來表達著當時關于民族、國家和文明的觀念,也表達著某種焦慮和不安。如《職貢圖》《王會圖》或《朝貢圖》,就把異國人物畫得多少有些變形。這些現象體現出(
)A.統治者推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B.漢人文化思想中的傳統意識濃厚C.民族交融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 D.民族元素豐富了藝術創作的內容【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中中國古代地圖繪制中將自身民族、國家和文明繪制在地圖之中之上且較大,將異國則位于地圖之邊之下且較小,異國人物畫得有些變形,體現出以自身民族、國家和文明為重心的思想,即漢人文化思想中的傳統意識濃厚,B項正確;題干中將異國人物畫得變形,不能體現開明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排除AC項;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以自身文明為重心的觀念,并非豐富創作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紀時期,拉丁語是社會唯一通行的語言,其他各國語言則是粗俗語言。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一批知識分子認為必須放棄拉丁語,使用本民族語言。13世紀時,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第一個提出民族語言問題。在英國,“我愛羅馬,但更愛倫敦。我喜歡意大利,但更愛英國。我熟悉拉丁語,但崇拜英語”成為當時民族意識的真切寫照。而在法國,早在12-13世紀,一批作家已經使用法語進行寫作,到17世紀時,法語已經成為歐洲國家仿效學習的語言。與英法相比,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產生要落后很多,直到1871年德國統一前,德語只在下層群眾中使用,并被視為粗俗不堪的語言。——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材料二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一批中國讀書人認為,西人之所以富強,皆因其切音成文、識字者眾、民智開通之故。為此,他們開始研制漢語的拼音文字方案。進入20世紀,白話文、語言統一等都迅速成為重要的公共議題,被納入新政范疇。民國成立后,北洋政府對國語運動給予了大力支持,相繼召開了“讀音統一會”,頒布了注音字母、《國音字典》、國語羅馬字和“新國音”方案。于是各種提倡和推行國語的機關、組織大量涌現。有關語文革新的各種主張,從白話文、廢漢字到提倡世界語等,一時眾流競起。國語運動的目標是通過語言文字改革,將中國塑造成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講,國語運動不但植根于現代場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現代的。——摘編自王東杰《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西歐民族語言興起的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西方相比清末民初國語運動的不同之處,并說明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民族語言的認識。【答案】(1)作用:增強民族意識;削弱了天主教會的權威;利于思想解放和啟蒙;推動民族國家形成;促進資本主義發展。(2)不同:以救亡圖存為目的;對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政府作用極其明顯;出現西化的傾向。原因:近代民族危機嚴重;傳統語言文化影響深厚;西學的傳播;新文化運動的影響;(3)認識:民族語言是歷史時代的產物;民族語言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民族語言的推廣利于增強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詳解】(1)作用:根據材料“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一批知識分子認為必須放棄拉丁語,使用本民族語言”可知,增強民族意識;使用民族語言削弱了天主教會的權威;根據材料“在法國,早在12-13世紀,一批作家已經使用法語進行寫作,到17世紀時,法語已經成為歐洲國家仿效學習的語言”可知,利于思想解放和啟蒙;使用民族語言有助于推動民族國家形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族語言的使用能夠促進資本主義發展。(2)不同:根據材料“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一批中國讀書人認為,西人之所以富強,皆因其切音成文、識字者眾、民智開通之故。為此,他們開始研制漢語的拼音文字方案”可知,以救亡圖存為目的;根據材料“他們開始研制漢語的拼音文字方案。進入20世紀,白話文、語言統一等都迅速成為重要的公共議題,被納入新政范疇”可知,對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根據材料“民國成立后,北洋政府對國語運動給予了大力支持,相繼召開了‘讀音統一會’,頒布了注音字母、《國音字典》、國語羅馬字和‘新國音’方案”可知,政府作用極其明顯;根據材料“有關語文革新的各種主張,從白話文、廢漢字到提倡世界語等,一時眾流競起”可知,出現西化的傾向。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代民族危機嚴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傳統語言文化影響深厚;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學的傳播;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影響.(3)認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族語言是歷史時代的產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族語言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族語言的推廣利于增強民族認同,國家認同。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儒家論述的“天下”,其實往往關鍵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隨著核心區域逐漸擴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漸漸融入中國,而漸漸膨脹的中國擁有了更遙遠的四夷,人們口中的“天下”,有時候指的是“中國”,有時候則包括了“中國”和“四夷”。漢代之后特別是到了隋唐,“天下”越來越兼帶“中國”與“四夷”。此后,在“天下”觀念里始終有“內”“外”的區別,有“華”“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異。——據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對殖民侵略的反抗過程,也是從“華夷之辯”到中華民族的建構過程,正是同仇敵愾的反抗侵略斗爭,成就了中華民族;對滿族王權的反抗過程,同時也是“新民”的建構過程,將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為中華民國的國民。因此;正如“民族國家”這個合成詞所表達的那樣,“民”標示著這個新國家的政治屬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國家,而是人民之國家;“族”標示著這個新國家的文化屬性,她是中華民族之國家。——據翟志勇《中華民族與中國認同——論憲法愛國主義》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天下觀”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前期推動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義。【答案】(1)特點:以中華文明為核心;強調等級秩序;范圍不斷擴大;未形成明確的民族觀念。原因:高度發達的中華文明;傳統儒學思想;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民族融合的不斷發展;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與經濟形態。(2)背景:列強侵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封建統治腐朽。各階級、階層積極進行反侵略斗爭;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運動。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觀念傳人。(3)意義: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實現了民族平等與團結;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天下’越來越兼帶‘中國’與‘四夷’”、“始終有“內”“外”的區別”、““尊”“卑”的差異”可以提煉出古代中國天下觀的特點。
原因: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因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與之匹配的天下觀;從政治角度看,由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從思想方面看,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響。
(2)背景:根據材料“正是同仇敵愾的反抗侵略斗爭”、“對滿族王權的反抗過程”,可以從政治角度得出當時的清政府的腐朽;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角度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力推動民族民主運動;可以提煉出此題的歷史背景。
(3)意義:根據所學,可從民族認同感、凝聚力,民族的團結,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概括意義。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隨著19世紀的逝去,民族主義的性質起了變化。它起初是一種人道的、寬容的信條,這種信條不是建立在各種民族主義運動相競爭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這一概念的基礎上。但是,在19世紀后半世紀,它變得愈來愈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其原因在于社會達爾文主義(注: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影響,在于俾斯麥用馬基雅維里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稱的“鐵血”戰爭成功地統一了德國。——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當二十世紀開始的時候,中國是那樣貧窮,衰敗,任人擺布,仿佛已奄奄一息,瀕臨滅亡的邊緣。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華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為千千萬萬有愛國心的中國人苦心焦慮關注的中心問題。到這個世紀快要結束時,中華民族已經站立起來,邁開大步前進,過上小康的生活,滿懷信心地面向未來。——摘自金沖及《中國百年歷程的啟示》材料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龍巖市2025年高中高三畢業班五月教學質量檢生物試卷(含答案)
- 探索工業4.0時代機械行業
-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科研與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基礎日語(2)》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太原學院《第二外語(日德)(3)》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遂寧能源職業學院《哲學的視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九江一中、臨川二中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期初測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唐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藥物合成反應原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2025年數學四下期末經典試題含解析
- 平陸縣2025屆數學三下期末經典試題含解析
- 2025屆鄂東南省級示范高中聯盟高考英語二模試卷含答案
- 2025購銷合同范本下載
- 2024年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大賽家庭照護賽項決賽試理論題庫1000題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中考二診英語試題(含筆試答案無聽力音頻及原文)
- 2025勞動合同范本下載打印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地理試卷(含答案)
- 管道試壓吹掃方案
- Unit 4 Clothes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語三年級下冊
- 大概念視角下的初中數學函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
- 《建筑裝飾設計收費標準》(2024年版)
-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的護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