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1頁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2頁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3頁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4頁
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1950年我國普通水稻平均畝產282斤,大抵相當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畝產量。70年代后,我國水稻單位畝產量迅速上升,1998年達到900斤,2021年試驗田的水稻平均畝產高達1853斤。水稻畝產量的變化得益于(

)A.社會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 B.雜交育種技術的不斷突破C.世界饑餓問題的妥善解決 D.脫貧攻堅戰役的歷史跨越2.《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21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6690.29萬噸,養殖產量5394.41萬噸,占比80%。除了自己消費,中國水產品還大量出口海外。據此可知我國(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D.關注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3.糧食安全關系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我國對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表現在(

)①1996年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②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③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產量創世界紀錄④中國是對外糧食援助的重要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2年3月27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報告,警告稱世界正面臨現代最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該報告表示,2023年需要230億美元應對最嚴重的糧食安全危機,以幫助全球近1.5億人。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A.糧食危機是全球發展的最大障礙 B.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C.逆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主流 D.全球化使傳統社會問題呈現全球共性5.1960年,法國政府為農民購買農田和農業機械提供各種優惠貸款;70年代初,政府向55歲以上的農民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鼓勵年老農場主退出土地經營。這些舉措有利于(

)A.完善農村的保障制度 B.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C.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D.擺脫經濟“滯脹”的困境6.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于農牧業,便造就了現代農牧業。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學育種,水利、機井機器、動力、化肥,以及各種農藥、除草劑、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化等。由此可見,現代農業(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C.完全以市場的發展為導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7.下表是根據國際統計年鑒數據“1996年平均每千畝耕地上使用機械臺數”制作的,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機械類型世界亞洲中國拖拉機19.113.95.4收割機3.13.80.9A.我國農業機械制造整體水平較低 B.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局限C.國家政策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夠 D.農民對使用機械生產的認識不足8.為了保障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其最理想的收割時間是麥穗成熟的前一天和當天。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河南、山東草帽辮(原料是麥稈,即小麥生產的手工副產品)產區的農民常常會寧愿少收小麥而提前四五天收割以獲得編草帽辮用的優質麥稈。這種現象反映出(

)A.農民生產觀念的改變 B.農業現代化趨勢明顯C.小農經濟已經解體 D.北方農業日趨衰落9.如圖是某一國際組織的徽標。2020年初,非洲蝗蟲肆虐,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機,該組織發起一項7600萬美元的籌款計劃,希望借助國際社會力量,幫助非洲地區抵御蝗災。據此可知該國際組織A.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B.是協調全球衛生健康事業的國際組織C.是非洲國家之間形成的政治、經濟聯盟D.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并保證人類免于饑餓10.《中國食物報》中的一篇文章寫道:“在影響品牌公眾形象的諸多因素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口感好的食物越來越受歡迎。獲得安全、營養和健康的食物是每一位消費者最基本的權利。據此可知,我國(

)A.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嚴峻 B.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要求提高C.嘗試構建食品安全體系 D.糧食短缺問題已經基本解決11.據下表分析,該時期我國我國糧食主產區對糧食安全貢獻率(%)地區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河北一14.81—20.89—4.51—0.86內蒙古35.87—6.4729.2583.75遼寧一0.44一0.24一0.28一0.17吉林3172.3860.9473.38黑龍江64.9289.55162.96172.44江蘇—1.47—5.350.73一4.12安徽—5.05一0.6613.9325.81江西—7.896.383.294.61山東一16.80一19.58一12.07一12.12河南5.135.398.6511.1湖北一11.89一12.17一10.95—7.12湖南一11.25一16.93一1.48—5.76四川一13.33-23.53一18.85—22.88糧食主產區—7.71一5.765.0712.92A.糧食主產區重心集中在北方 B.糧食安全貢獻率呈持續上升C.退耕還林造成耕地面積減少 D.南方有優越的經濟區位優勢12.1949~1980年,國家在有條件的社、隊成立農機站并投資支持群眾性農具改革運動;1981~1995年,集體農機站逐漸解體,農機工業重點生產適合當時農村規模經營的小型農具等;1996年,國家有關部門開始組織大規模小麥跨區機收服務,聯合收割機異軍突起。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①得益于農業科技進步

②實質是一場生產方式的變革③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④借鑒西方國家經濟建設經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3.下圖所述信息中,導致1985—-2020年糧食平均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發展的三個階段A.生產資料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B.城市建設導致了農村勞動力缺乏C.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D.生產經營方式未能適應社會發展14.1896年,維新派思想家陳熾在《續富國策》中指出∶"(英國)講求農學,耕田、培壅、收獲均參新法,用機器,瘠者皆腴,荒者皆熟,一人之力,足抵五十人之工,一畝之收,足抵五十畝之獲。……中國于此,誠宜兼收并采,擇善而從。"這一觀點A.指明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出路 B.否定了我國小農經濟的優勢C.反映了知識階層的基本態度 D.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15.1850年,美國引進的谷倉技術無需大量人力,收割機使幾個人就能收獲大量莊稼。1862年,林肯頒布了《宅地法》,人們通過極便宜的價格得到大片土地。隨后40年里有5億公頃土地加入農場行業。這說明美國農場業發展迅速主要得益于(

)A.《宅地法》維護農場主的利益 B.工業革命助力糧食規模生產C.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日益壯大 D.南北戰爭解放了黑人生產力16.從1900年到2005年,美國從事初級農業生產勞動力由1200萬人減少到不足200萬人,所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從1963年到2000年,日本農業從業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這一變化表明美日(

)A.農業發展日趨衰退 B.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發展C.國家經濟結構畸形 D.農業發展水平不斷進步17.新航路開辟后,花生由南美洲傳到舊大陸,但主要由種植者自己食用,種植面積和產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國和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幾十種工業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國的花生產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見,花生的傳播與種植(

)A.主要緣于工業革命進程的推進 B.以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為前提C.迅速提高了農業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18.從187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工作時間從每天12小時減少到了10小時,機器種植一英畝小麥的時間只要3小時,人均收入卻增加了50%。這種趨勢A.有利于大眾休閑文化的發展 B.加速了勞動分工格局的形成C.得益于福利國家的普遍盛行 D.與世界各地的民權斗爭有關19.“十三五”期間,中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2019年中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升至95%,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滿足了占全球20%人口的糧食需求。據此可知,“十三五”期間中國糧食產量增加的原因有①政府重視糧食安全②農村土地所有權變革③農業科技投入增加④農民消費觀念的改變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0.1952年,浙江余杭縣成立護糧委員會,領導各糧庫做好防蟲、防鼠、防雀、防霉等“七防”工作。1954年,全縣所有糧倉實現“四無糧倉”——無蟲、無霉、無鼠、無雀的目標。據此可推知,“四無糧倉”的建立(

)A.維護了糧食安全 B.增加了糧食供給C.提高了糧食產量 D.確保了食品衛生21.中國糧食早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來自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種植技術就已在遼東半島最南端的大連地區落地生根。渤海國(698年—926年)“盧城之稻”的種植則無疑是東北亞稻作農業歷史上的一個高峰。遼金兩朝“龍興”于東北地區,多樣的自然環境為人類進行各具特色的生產活動提供了基礎,“盧城之稻”也在此時西傳到達了今五常所在的“金源內地”;東北南部的稻種溯遼河而上進入松嫩大平原,兩條稻種傳播路線在此交匯。咸豐四年清政府在此設立“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稱此地為五常,享有“千年水稻,百年貢米”之譽的五常大米正式得名。(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闡釋五常地區在遼金時期成為稻作農業發達地區的有利條件。美國不僅擁有地域遼闊、土地富饒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還具有其他國家沒有的大陸殖民開發的獨特的歷史條件,農業發展中非常關鍵的土地問題有著與眾不同的解決方式。到1979年美國農產品的商品率,大米為99.5%,小麥為96%,稞麥為81%,玉米為62%,在美國占比高達90%的小型家庭農場中,農業產出已由“自給半自給”轉變成“商品性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已經出現了基于農業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的電子商務業務。黑龍江省農墾經濟研究所王陽2011年所著的《黑龍江墾區發展簡史》中寫道:“64年前,為鞏固東北根據地,延安的火種點燃了北大荒;53年前,為建設北大荒,10萬大軍挺進荒原;43年前,50余萬知青響應祖國的號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風拂動全國,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2020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被界定為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2020年黑龍江省獲糧食總產量、人均產量、調出量三個全國第一;2021年黑龍江省的糧食產量超過了法國、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八。(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的特點。“北大荒七十年,從鬼沼到糧倉”,說出這一巨大轉變的戰略意義。22.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歷代糧食供求關系一覽表項目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1800年)全國耕地面積(億市畝)2.35.723.856.427.210.710.5糧食畝產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總產量(億市斤)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全國人口(萬人)3200600050009000120002000030000(說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畝產量,343、337指南方畝產量。)——摘編自吳賓、黨曉虹《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材料二:近代中國是世界糧食進口大國。1871年-1873年,中國進口大米41.6萬公擔(1公擔=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進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擔,增加約8倍。上海是主要糧食進口地區。上海開埠后,糧食需求量不斷上升,大米進口量由1913年的0.012萬公擔上升到1922年的98.08萬公擔。面粉進口則由1864年的0.63萬公擔增至1900年16.91萬公擔。其次,廣州開埠后也成為主要的糧食進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廣東每年平均進口大米、面粉等各類糧食8億斤。福州、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外國米源源不斷以低價向福建傾銷。——據汪德平《近代中國糧食國際貿易研究》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帶領人民自力更生,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多。目前,中國糧食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類產量41公斤、水產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世界增產的谷物中,中國占31%的份額。——據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的糧食問題》(1996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糧食產量變化的特點,并簡析造成明清糧食產量狀況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成為世界糧食進口大國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糧食生產的原因及意義。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德國化學家哈伯在1909年發明了一種工藝,可以用氣化碳來加固大氣中最豐富的元素:氮。得益于德國杰出工業家博施開發的杰出工程,“哈伯—博施法”由巴斯夫公司于1913年進行驗證,這項工藝使氨的合成成為可能,有了工業氨,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能夠在工廠里大量生產硝酸,而這是制備炸藥和硝酸甘油的必需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