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文化類熱點--中國夢-探索之路-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20世紀30年代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大綱》稱: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即追求近代化。此結論A.正確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主要矛盾B.是鑒于歐美列強歷史發展經驗認識C.是基于近代國情與特殊使命的認識D.是對中國民主革命歷程的正確反思【答案】C【詳解】本題以《中國近代史大綱》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對近代化知識點的掌握,考查對材料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C項近代國情指的是中國面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無數仁人志士為實現國家獨立、民族富強不斷努力,該項的范圍覆蓋較廣,故本題答案選C項;A項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根據這一矛盾,條件過于單一,不能得出近代化的結論,排除;B項只是借鑒列強的發展,條件過于單一,也不能得出近代化的結論,排除;D項中國民主革命歷程總結,如果不結合當時的國情,也不能得出近代化的觀點,排除。2.許紀霖、陳達凱在《中國現代化》中指出:“作為一個后發外生型國家,中國是從19世紀開始進入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的現代化過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權威脅與文明示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啟動因素。……中國內部已經孕育和生長著現代化的因素”。“中國現代化啟動的歷史象征不可能不是模糊的,……從1800年這樣一個沒有明確時限和特定事件的時間開始。”下列對該材料的觀點理解最準確的是(
)A.中國現代化的最初啟動是西方文明影響的結果B.中國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標志著中國現代化的啟動C.19世紀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孕育著模糊的現代化因素D.中國現代化的啟動源自19世紀自身現代化因素的萌芽和西方文明的影響【答案】D【詳解】根據“西方世界的霸權威脅與文明示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啟動因素。……中國內部已經孕育和生長著現代化的因素”可得出中國現代化的啟動源自19世紀自身現代化因素的萌芽和西方文明的影響,D項正確;排除ABC。3.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設立財政處,全面負責籌備整頓全國財政和統一幣制;1906年,設立度支部,管理全國的田賦、稅收、潛運、倉儲等事宜。這些措施A.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控制B.開啟了近代化的財政轉型C.加強了清朝皇權專制制度D.延續同光時期集權型財政制度【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采取這些改革措施來重新調整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是為了重塑中央權威,收權于中央。這些措施將中央與地方財權的分配關系引入新的歷史階段,開啟了近代化的財政轉型。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這些措施因為清朝滅亡未能充分實現,未能使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控制得到確立;C選項錯誤,這些措施與皇權專制沒有直接關系;D選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咸豐同治年間中央財權下移,集權財政體制受到削弱。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4.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國民革命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縱觀近代中國百年巨變,前后相繼,波瀾壯闊,從中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近代中國A.歷史演變的主要線索 B.歷史進步的基本趨勢C.歷史過程的因果關聯 D.歷史變化的循環往復【答案】B【詳解】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發展進程中,救亡圖存的階級發生了變化,從農民階級到資產階級再到無產階級,革命性日漸增強。救亡圖存的指導思想從宗教到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再到馬克思主義,日漸科學,同時社會性質實現了轉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體現了歷史進步的趨勢,B是最佳選項;根據題干所列主要歷史事件可以看出近代中國歷史演變的主要線索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但是其屬于表層,并不是最佳選項,排除A;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等歷史事件存在一定的因果關聯,但是部分事件之間不存在因果關聯,如國民大革命和抗日戰爭之間,C不是最佳選項,排除;題干所列的歷史事件在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不是循環往復,D錯誤。5.1904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占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有別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C.清政府鼓勵留學生的政策發生變化D.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答案】A【詳解】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留日學生占多數,結合所學知識,這與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較早開放通商口岸有關,經濟文化水平較高,有利于接受外來文化,故A項正確;辛亥革命作為革命的高潮,開始于1911年,排除B;清政府鼓勵留學生的政策發生變化不足以解釋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勢力范圍,因此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不足以解釋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考點定位】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近代中國的開放。【名師點睛】本題命題意圖是考查考生閱讀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本題以近代中國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為切入點,深入考查了考生對近代中國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不平衡的認識和理解。本題難度不大,實際上類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題也曾考查過,如2015年全國Ⅰ卷27題就考查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對文化格局的影響。由此就要求學生在備考過程中要關注以往的高考真題,認識高考命題的特點和規律,并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歷史問題的原因進行正確分析。6.以下中國文物保護單位空間分布特征示意圖中,能準確反映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空間分布特征的是A. B.C. D.【答案】B【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有效獲取圖片信息的能力。中國近現代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大部分發生在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比如一五計劃期間很多分布在東北地區,結合圖片的信息,可以判斷出B圖反映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A項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部沿海,沒有體現東北地區,不符合材料要求;C項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也不符合材料要求;D項分布比較均勻,東中西都有,也不符合題意。考點:中國歷史·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中國近現代的歷史特征7.近代向西方學習思潮作為一個大系統,其中有地主階級改革派的“開眼看世界”思潮,農民革命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洋務派的“自強”“求富”變革意圖,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君主立憲的“舶來品”,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嘗試,激進民主主義者的“科學與民主”并行。這些思潮和主張A.借鑒了西學思想的內涵 B.傳承了傳統的文化意識C.體現了時代變遷的特征 D.反映了學習方向的改變【答案】C【詳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以上思潮是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產物,故C項正確;材料中的思潮中,農民階級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A項不正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絕對否定傳統文化,B項不符合題意;以上思潮大體上都向西方學習,主體方向未發生改革,排除D項。8.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一書寫道:“自強運動的領袖們并不是事前預料到各種需要而訂一個建設計劃。他們起初只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們在這條路上前進一步以后,就發現必須再進一步,再進一步以后,又必須更進一步。其實必須走到盡頭然后能生效”。這意在說明A.中體西用思想的先天缺陷B.洋務運動實踐的步履維艱C.近代化發展中的內在規律D.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必然【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自強運動的領袖們并不是事前預料到各種需要而訂一個建設計劃”“但是他們在這條路上前進一步以后,就發現必須再進一步,再進一步以后,又必須更進一步”來看洋務運動的近代化并不是洋務運動領導者的目的,但在近代化發展規律的促進下必然會使中國近代化。故答案為C項。A項材料未體現中體西用的思想,排除;B項材料主要說明洋務運動的近代化,而不是過程的艱難,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排除。【點睛】本題主要考查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的再現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9.近代前期中國人在幾次災難性戰爭失敗的刺激下,重新評估自己的傳統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規制使之具有新意義”,有的人“厭惡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從事批判與排除”。這種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不同階級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B.對西方文明的態度有明顯差異C.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D.先進中國人探索的艱難性【答案】D【詳解】試題分析:近代中國,由于外國侵略的不斷地加深,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不同的階層,掀起了不同類型的救亡運動的高潮。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主張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救國思潮的多樣性從本質上說明了先進中國人探索的艱難性,故選D。ABC都是說的現象而非本質。考點:近代救亡圖存運動點評: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的各個階層相繼掀起救亡運動的高潮。農民階級發動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的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等。每個運動的主張各不相同,從根本上說這反映了救國之路探索的艱辛。10.五四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打擊和批判。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成了主流社會思潮,并將傳統文化的復興推向高潮。上述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日趨理性 B.繼承傳統文化的訴求C.政府企圖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控制 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答案】D【詳解】20世紀30年代面對日益緊張的國際形勢,為建設國家、增強抵抗外敵入侵的信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成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思潮。故選D;對傳統文化應當辯證看待,材料信息沒有反映,不能說明日趨理性,排除A;繼承傳統文化的訴求是現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材料沒有反映政府主導這一趨勢,排除C。11.19世紀末的晚清小說界,作家常使用一些引人注意的外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自稱“九死一生”;《海涅花》作者筆名“東亞病夫”;《老殘游記》的作者取名“老殘”;還有筆名“漢國厭世者”,這反映了A.作者順應時代的營銷策略B.思想界的憂郁和悲憤情感C.現代主義文學的絕望虛無D.內外壓迫下文學的畸形化【答案】B【詳解】“九死一生”、“東亞病夫”、“老殘”、“漢國厭世者”這些筆名表明命名者對當時的社會和現實的不滿、發泄對現實的悲憤之情,同時也表達出一種無法挽救現實的憂郁,故答案為B。材料沒有體現作者順應時代的營銷思想,A錯誤。現代主義文學是在20世紀出現的,C錯誤。材料是說作者筆名不是說文學作品,D錯誤。12.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說:“中國的現代化是被延誤了的現代化。”其內在原因是A.專制體制強大B.小農思想濃重C.革命運動頻繁D.傳統文化保守【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導致中國遲遲不能進入近代化的根源是中國的專制制度根深蒂固,專制力量強大導致的,選項A正確;小農思想濃重和現代化延誤兩者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系,排除B;根據所學可知,革命運動促進了社會的轉型,加速了現代化進程,選項C排除;傳統文化保守是文化本身的屬性,其與現代化延誤無關,排除D。13.1911年,革命黨人創辦的《神州日報》刊登了一組漫畫,畫中老虎指代中國,人物指代西方國家。畫名分別為“康乾時之中國”“咸(豐)同(治)時之中國”“現在之中國”“將來之中國”。其中表現出作者對“將來之中國”命運深切擔憂的畫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詳解】③是“康乾時之中國”,此時中國主權完整,經濟世界第一,西方國家不敢藐視。②是“咸(豐)同(治)時之中國”,此時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入侵中國。④是“現在之中國”,即1911年的中國,遭到列強瓜分。①是革命黨人所擔憂的“將來之中國”,面臨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的危險,A正確;排除B、C、D。14.1903年,梁啟超受美國人馬漢《海權論》的影響,發表《論太平洋海權及中國前途》一文,強調“所謂帝國主義者,語其實則商國主義也。商業勢力之消長,實與海上權力之興敗為緣,故欲伸國力于世界,必以爭海權為第一義。”這反映出A.梁啟超的維新思想發生質變 B.社會精英對國家命運的關注C.民國時期海權意識逐漸興起 D.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擴張加劇【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梁啟超認為爭奪海權對于國運興衰至關重要,這反映出以梁啟超未代表的社會精英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故B項正確;1903年,維新變法運動已經失敗,且材料未提及梁啟超的維新思想,故A項錯誤;1903年屬于晚清時期,1912年是民國元年,故C項錯誤;“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擴張加劇”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15.蕭功秦認為現代化有三種模式:原生型——在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次生型——原封不動地被殖民者從其母國帶入;感應型——一些傳統君主國在承受西方挑戰后開始了現代化。下列國家現代化模式對應準確的是A.英國、日本——原生型 B.德國、美國——感應型C.法國、美國——次生型 D.中國、日本——感應型【答案】D【詳解】據材料原生型、次生型、感應型三種模式現代化的描述,英、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最終率先發動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民主政體,德國也是通過內部的資本主義發展與統一戰爭走上現代化,應屬于原生型現代化模式;中、日均是在封建王朝領導下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屬于感應型現代化模式;而美國作為殖民地,其諸多政治傳統均有英國的影響,屬于次生型現代化模式;D正確;A、B、C錯誤。16.編寫于不同時期的《西學書目表》與《譯書經眼錄》是收錄介紹近代西方譯著的重要書籍。書籍所收錄書目出版時間外國學者譯著中外學者合譯中國學者譯著《西學書目表》甲午戰爭以前139部123部38部《譯書經眼錄》20世紀初年35部33部415部據表可知A.政治運動推動知識分子轉型B.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廣泛C.西學傳播的片面性和被動性D.國人逐漸接受西方文明【答案】D【詳解】表格內容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國人對西方著作的譯著,并未體現政治運動推動知識分子轉型,故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廣泛在表格內容中無從體現,故排除B項;表格內容僅反映了近代中國譯著西方著作的數量,未能體現西學傳播的片面性和被動性,故排除C項;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到20世紀初年,中國學者譯著的西方書籍數量大大增加,說明國人逐漸接受西方文明,故選D項。17.如圖,“沖擊——反應”曾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的模式之一,對這一模式認識不正確的是A.該模式的思想基礎是“西方中心論”B.該模式把中國的現代化看成被動過程C.該模式忽視中華文明獨立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自發秩序D.該模式認為中國可自發突破傳統藩籬發展到近代社會【答案】D【詳解】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沖擊——反應”模式反映面對西方文明的沖擊,落后文明的反應,顯然是以“西方中心論”為思想基礎,排除A;該模式是把中國的現代化看成被動過程,沒有看到中國社會內部存在近代化因素,忽視中華文明獨立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自發秩序,排除BC;該模式認為中國是別動學習西方的過程,認為缺乏步入近代社會的內部機理,故選D。18.近代中國人的觀念不斷更新:“師夷長技”更新了“華夏變夷"的觀念;“維新變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觀念;民主、民權更新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理智、務實更新了偏頗、尚虛的觀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觀念。這主要體現了A.傳統文化的漸趨衰落 B.對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艱苦探索C.對挽救危亡、獨立富強的不懈追求 D.中國人性的逐漸解放【答案】C【詳解】據題意可知,近代中國人的觀念不斷更新,而推動這些觀念更新的主要動力就是民族危機的不斷深重,由此說明近代中國人對挽救危亡、獨立富強進行了不懈的追求,故選C;近代中國人觀念的更新不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漸趨衰落,排除A;近代中國人更新的觀念中不僅僅只包括對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探索,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排除B;觀念的更新不僅僅局限在人性的解放等方面,D項以偏概全,排除D。19.關鍵詞是圖書館學中的詞匯,用于表達文獻主題內容,一些學者用核心關鍵詞的統計分析來刻畫晚清民初公共思想意識的展開。如表是自1860至1915年使用的三個關鍵詞的使用次數。表中■對應的詞匯是A.立憲 B.經濟 C.洋務 D.共和【答案】A【詳解】根據圖片內容可知該詞匯出現于1880年左右,1895年后使用次數逐漸增多,到1905年后達到峰值,其后雖出現下降,但民國初年并依然有一定數量,結合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及袁世凱復辟帝制等所學知識,可知該詞匯為立憲,故A項正確;經濟在圖片中從1860年就已出現而且在甲午戰后使用次數出現明顯增多,反映出國內興辦實業的熱潮,直到民國初都有較高使用次數,不是對應詞匯,排除B項;洋務運動在1895年甲午戰爭后宣告破產,因此洋務也不是對應詞匯,排除C項;出現于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期,1900年后使用次數明顯增多,1912年成為思想主流,應為共和,排除D項。20.如表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紡織廠創建時的資本來源狀況(單位:萬兩)。據此可知A.清政府改變了傳統的抑商政策B.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被政府實際控制C.資金不足是民族工業最大困境D.政府為實現自救積極創辦近代工業【答案】D【詳解】材料反映政府不同程度參與近代企業的創建,故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清王朝的經濟政策,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涉及到的四大毛紡織廠并非以官府資本為主,故B不符合題意;民族工業最大困境是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束縛,故C不符合題意。故選D。21.“夭折”的方案材料一:論中華情事者,一曰內情,一曰外情也。內情如律例本極允當,而用法多屬因循;制度本極精詳,而日久盡為虛器;外省臣工,……盡職者少,營私者多;兵勇之數,動稱千百萬,……實屬老弱愚蠢;今之士人,……使之出仕,而于人所應曉之事,問之輒不能答……外情系內情所致,而外情何也,前數十年中國與外國并無來往,亦無所謂章程……現在議定條約,有十國之多,駐京有外國所派大臣,新設有衙門專辦各國事務……中國初次與外國定約,蓋未以條約為重,不過聊作退敵之策,至今萬眾之內,或有一二人知有條約,然未識條約之重,未知違約之害……外國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學而得……如水陸車舟,工織器具,寄信電機,銀錢式樣,軍火兵法等,中外來往日多而敦好,外無多事之擾,內有學得之益,照辦則民化而國興……大皇帝召見各國駐京大臣,若不允見恐必藉他端而生事,不如先告以可見,派委大臣駐扎外國,于中國有大益處…………勸早料理者,不早了必致動干戈,無不知中外交兵,外有必勝之勢……止有國政轉移,無難為萬國之首,若不轉移,數年之內,必為萬國之役……——赫德《局外旁觀論》節選(注:赫德,英國人,1863年被清政府任命為大清海關總稅務司,1865年,他正式向清廷遞交長達4000多字的改革方案,惜未被采納。)材料二:赫德所遞論議說帖,悖慢之辭,殊堪發指……西洋各國,外雖和好,內實驗競,共利則爭。——左宗棠問題:(1)概括赫德遞交改革方案時中國所處的內外局勢。(2)赫德認為中國“內情”之弊有哪些?為改善內情,理順外情,他給出的改革方向是什么?(3)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你如何看待這份“夭折”的改革方案。【答案】(1)外部: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簽署了新一批不平等條約;內部: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帝國搖搖欲墜,開啟洋務運動。(意思準確,不從內、外兩個視角表述,整體寫亦可)(2)弊端:律例因循守舊;制度陳舊虛設;當官者營私弄權;士兵軍事素養低下;讀書人缺乏遠見等。方向:趁早整頓內政外交;恪守條約規則辦事;派遣使臣出國;主動向西方學習等。(3)本題采用分項評分法。評分要素是:觀點與論證、材料與史實、敘事與邏輯評分項一:觀點與論證水平1:回避問題,無觀點、無論證。水平2:觀點不甚清晰;論證不盡一致,合理。水平3:觀點鮮明;論證一致、合理。評分項二:材料與史實水平1:沒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學知識。水平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學知識。水平3:能在所學知識與材料信息間建立聯系,史實充分。評分項三:敘事與邏輯水平1:僅羅列史實。水平2:敘述連貫通順。水平3:敘述結構完整。可供參考觀點:①該方案是基于十九世紀內外交困時局下催生的產物,改革的理念應時勢應運而生。②該方案寄托著外國人對中國現代化改革之路該如何深入推進的清醒認識與思考。③該方案以較為獨特的第三方有識之士為視角,一定程度上預見了未來中國的命運走向。④外國人的改革建議與中方官員在認識上的分歧與矛盾,反映了東西方兩種文明之間的博弈碰撞,折射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步履蹣跚。⑤基于維護清王朝的立場,鑒于對西方勢力的警惕及對赫德背景的綜合考慮,未能采納該方案雖然暴露了保守勢力的強大,但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仍具有合理性。⑥雖是一份夭折的方案,但以長時段看,其中的“水陸車舟,工織器具,寄信電機,銀錢式樣,軍火兵法”日后都得以實現。也引發了從“朝貢體制”向“近代條約體制”的過渡,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詳解】(1)外部:由材料“現在議定條約,有十國之多,駐京有外國所派大臣,新設有衙門專辦各國事務”和材料一最后的注記可知,當時中國的對外局勢為剛剛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簽署了新一批不平等條約;內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清王朝剛好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帝國搖搖欲墜,而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也應運而生。(2)弊端:由材料“內情如律例本極允當,而用法多屬因循”可知清政府律例因循守舊;由材料“制度本極精詳,而日久盡為虛器”可知中國制度陳舊虛設;由材料“外省臣工,……盡職者少,營私者多;兵勇之數,動稱千百萬,……實屬老弱愚蠢”可知當官者營私弄權,而士兵軍事素養又極其低下;由材料“今之士人,……使之出仕,而于人所應曉之事,問之輒不能答”讀書人缺乏遠見。方向:由材料“外情系內情所致,而外情何也,前數十年中國與外國并無來往,亦無所謂章程……現在議定條約,有十國之多,駐京有外國所派大臣,新設有衙門專辦各國事務”“止有國政轉移,無難為萬國之首,若不轉移,數年之內,必為萬國之役”可知,赫德主張趁早整頓內政外交;由材料“中國初次與外國定約,蓋未以條約為重,不過聊作退敵之策,至今萬眾之內,或有一二人知有條約,然未識條約之重,未知違約之害”可知,赫德主張清政府應恪守條約規則辦事;由材料“大皇帝召見各國駐京大臣,若不允見恐必藉他端而生事,不如先告以可見,派委大臣駐扎外國,于中國有大益處”可知,赫德主張派遣使臣出國;由材料“外國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學而得……如水陸車舟,工織器具,寄信電機,銀錢式樣,軍火兵法等,中外來往日多而敦好,外無多事之擾,內有學得之益,照辦則民化而國興”可知,赫德主張清王朝應主動向西方學習。(3)第一,明確提出觀點。觀點撰寫可從背景、當下、未來三個時間維度中選擇一個。從背景上看,赫德的改革方案是基于十九世紀內外交困時局下催生的產物,改革的理念應時勢應運而生;從當下看,赫德的改革方案寄托著外國人對中國現代化改革之路該如何深入推進的清醒認識與思考;從未來維度上看,赫德的改革方案以較為獨特的第三方有識之士為視角,一定程度上預見了未來中國的命運走向。第二,運用材料和所學知識對觀點進行論證,在論證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辯證分析,同時在分析的過程中要將所學知識與材料信息間建立聯系。示例:由材料二“赫德所遞論議說帖,悖慢之辭,殊堪發指……西洋各國,外雖和好,內實驗競,共利則爭”可知,基于維護清王朝的立場,鑒于對西方勢力的警惕及對赫德背景的綜合考慮,該方案并未被采納,一方面暴露了中國封建王朝保守勢力的強大,另一方面也應看到以左宗棠為代表的看法,在這個內憂外困的特定時代背景下,仍具有合理性。第三,總結升華。在論證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赫德改革方案的夭折實質上折射的是近代中國艱難的社會轉型。示例:外國人的改革建議與中方官員在認識上的分歧與矛盾,反映了東西方兩種文明之間的博弈碰撞,折射了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步履蹣跚。22.【現代化與反現代化】材料一
近五百年的世界歷史,就是一個現代化孕育、生成并擴散、推進的過程。在“抗拒”與“接受”這兩種顯而易見的立場之外,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即“反現代化”,這個立場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接受現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現代化是為了控制現代化,讓它為維護傳統的價值取向服務,從而為避免不可避免的現代化挑戰尋找一條有效的途徑。它試圖把“傳統”與“現代”調和起來,它將“現代”服務于“傳統”,讓“現代”向“傳統”過濾。反現代化如果不能在過程中逐漸融入現代化而使鏡像與真相合為一體,那么爆裂終將產生。——摘編自錢乘旦《“反現代化”——一個理論假設》材料二
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是一個“串聯式”的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時間。中國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就不可能沿著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發展過程亦步亦趨,必須發揮后發優勢,立足中國實際,走自己的路,全面推進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神話,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提供了現代化的全新選擇,開辟了后發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嶄新道路,展現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光明前景。——摘編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現代化角度評價洋務運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式現代化模式的影響。【答案】(1)評價: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新式學堂、新式海軍等,邁出了中國現代化的第一步:但其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專制統治,實質上是一種反現代化運動: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思想為指導,希望找到“傳統”與“現代”的最佳契合點。這種現代化模式最終走向失敗。(任答2點即可)(2)影響:縮小了中國同西方在發展水平上的差距: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弊端:開辟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為人類社會現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推進了人類歷史的進程。(任答3點即可)【詳解】(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861——1895年(中國)。評價:根據材料“它接受現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現代化是為了控制現代化,讓它為維護傳統的價值取向服務,從而為避免不可避免的現代化挑戰尋找一條有效的途徑”可知,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新式學堂、新式海軍等,邁出了中國現代化的第一步;根據材料“它試圖把‘傳統’與‘現代’調和起來,它將‘現代’服務于‘傳統’,讓‘現代’向‘傳統’過濾”可知,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專制統治,實質上是一種反現代化運動;根據材料“反現代化如果不能在過程中逐漸融入現代化而使鏡像與真相合為一體,那么爆裂終將產生”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思想為指導,即以中國傳統倫理綱常為基礎,只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希望找到“傳統”與“現代”的最佳契合點,但這種現代化模式最終走向失敗。(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1世紀(中國)。影響:根據材料“中國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可知,縮小了中國同西方在發展水平上的差距;根據材料“不可能沿著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發展過程亦步亦趨,必須發揮后發優勢,立足中國實際,走自己的路,全面推進現代化”可知,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根據材料“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神話,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提供了現代化的全新選擇,開辟了后發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嶄新道路,展現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可知,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弊端,開辟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為人類社會現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正規的公寓式商品房租賃合同樣本
- 皮脂腺異位醫學科普
- 生命支持類設備管理
- 班級布置專項培訓方案
- 透析患者水分控制的管理
- 房地產電商營銷模式研究報告(專業版)
- 2025年通勤駕駛員安全培訓試題
- 第二課時:數字的變化規律教學設計
- 認識新質生產力
- 物理化學電子教案-第十一章
- 2024年經濟師考試旅游經濟(中級)專業知識和實務試卷及解答參考
- 《管道用消氣過濾器》
- 初級應急救援員理論考試復習題及答案
- 醫院培訓課件:《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處理措施》
- DB11∕T 243-2014 戶外廣告設施技術規范
- 廣西專升本(高等數學)模擬試卷3(共212題)
- 六年級數學下冊期末試卷及答案【可打印】
- 起重機械安裝維修質量保證手冊-符合TSG 07-2019特種設備質量保證管理體系
- DL∕Z 860.1-2018 電力自動化通信網絡和系統 第1部分:概論
- 數字圖像處理-第12章 圖像編碼
- 三會一課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