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專題★★理解概括思想內容——以意逆志,讀懂悟透匯報人:20XX理解句意,篩選信息單擊此處添加章節頁副標題01(一)理解句子含意詩句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理解詩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讀懂詩歌之道。近幾年,高考命題加大了對詩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過去那樣考查如何賞句,而是重在對詩句內容、觀點乃至與全篇的關聯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詩句的含意到考查詩句的觀點,由理解一句到理解兩句,考查越來越深入。對此,考生應高度重視。(2021·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
示兒子
陸游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注]。注七月詩:指《詩經·豳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首聯先向兒子發問,我空享俸祿,無功無勞,這一點我有自知之明,那么你們將拿什么來報效國家、報效這個圣明的時代呢?頷聯教育兒子,不管是種地的農人還是讀書的士人,本質并無不同,對待國家、侍奉雙親,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不欺”,要誠實忠孝。頸聯繼續教導兒子,六經之中,大道豈有盡頭?所以要常讀書明道。百畝之田,只要勤勞耕種,生活就無饑餒之患。中間兩聯是在告訴兒子,要耕讀傳家,盡忠盡孝。尾聯道出囑咐的重點,把自己如今最關切的事托付給兒子,那就是要“熟讀周公七月詩”。“周公七月詩”的典故意指王業艱難,國運多舛,最后這兩句是在告誡兒子,千萬不要忘記為國效力,重整河山。教子詩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躬耕讀經,腳踏實地精讀這一篇,會讀這一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逃深h聯“為農為士亦奚異”一句可知,詩人教導兒子為人不要太過看重地位身份,不管是入仕還是務農都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應當秉持“耕讀傳家”的優良家風。而頸聯“道在六經寧有盡”一句也并非強調六經中的“道”不可窮盡,大可不讀,而是希望兒子可以飽讀詩書,追求其中的“大道”。練透這一群,會做這一類2.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①蘊含于“六經”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盡一生鉆研也無法窮盡;②道不遠人,《詩經》中就有像《七月》這樣重視農事的詩篇,熟讀可以悟出立身根本;從而做到腳踏實地。這兩句字面的意思可逐句疏通,但在情理上存在矛盾,所以要結合全詩內容進行分析,看清其辯證統一的關系。從標題看,這首詩是寫給兒子的,是父輩的“教誨”,要么安排具體事宜,要么告訴生活道理。從注釋看,“七月詩”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陸游此處意在教導兒子要勤勞耕種,“熟讀”則是教育兒子要發奮讀書。周公為國家鞠躬盡瘁,嘔心瀝血,陸游此處意在教導兒子要效法先圣,一心為民。由關鍵詞語“為農”“為士”“事國”“事親”及“報明時”“不欺”,可以看出詩人的觀點態度鮮明;“六經”“躬耕”表明是耕讀生活。由此可知“道在六經寧有盡”的意思是,“六經”中的圣賢之道博大精深,一生難以窮盡;但是“周公七月詩”是憐憫百姓耕種之苦的,你一定要熟讀深思,切身體會。陸游一生寫過很多教子詩,此處可以參讀初中學過的《示兒》一詩。[關聯教材]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2018全國Ⅰ卷《野歌》第15題)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答案①意為凜冽的寒風終將過去,和煦的春風拂綠枯柳,綴滿嫩綠的柳條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②表達了詩人雖感嘆不遇于時,但不甘沉淪的樂觀、自勉之情?!娟P聯高考·類題延讀】點撥關鍵(1)準確理解字面(表面)意思。對于一首詩詞,我們想要領會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文字的意思。通過填充省略、調整語序、詞語活用等手法準確理解字面意義。如“道在六經寧有盡”中的反問副詞“寧”,對理解該句句意至關重要。(2)揣摩深層含意。結合詩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該句的意象及其所使用的用典、雙關等表達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層意蘊,尤其是詩句背后的情感(理趣)。這里的分析技巧是為“理解”服務的。如分析雙關手法,要把其另一層意思理解出來。又如“熟讀周公七月詩”所用周公七月詩的典故,只有理解了這個典故義,才能明白陸游教子的真正目的。(3)答題思路:由詞到句(先解釋關鍵詞語,后說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說意象再到深層情感)、由言及理(由表層意思到內蘊的道理)。點撥關鍵(二)篩選提取信息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任務。
書喜[南宋]陸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陰陰阡陌桑麻暗,軋軋房櫳機杼鳴。亭鼓不聞知盜息,社錢易斂慶秋成。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注作此詩時陸游鄉居山陰,時年74歲。鑒賞此詩作于寧宗慶元四年春天,陸游74歲,在山陰三山別業。本詩抒發了他暮年回到故鄉的喜悅之情。整首詩描繪的是一個春季的清晨,春雨降后,天空晴朗,鄉野生機勃勃,農人們正在田間勞動,場景十分生動。這首詩的風格清新樸實,富有情感,與陸游的其他詩歌不同。首聯展現出濃郁的春天氣息,雨后晴朗的天空和滋潤的土地,引出下文農人們春耕的景象。頷聯描繪了夏日的鄉村景象,想象此時辛勤的農人們,雖農活不忙,卻還是勤勞地織布。頸聯借助于“亭鼓”和“社錢”,抒發了鄉村治安良好、社會穩定的喜悅之情。尾聯抒發了陸游的感慨:這一切美好,都讓他感到自己欣逢太平非常幸運,也印證了他以及讀者對于理想生活的向往。這首詩語言樸實自然,抒情真切,既有具體的景物描寫,又蘊含著詩人深深的感情和偉大的理想。這是陸游平淡而不失優美、清新而富有情感的詩歌風格的典范之作。民生詩(憫農詩)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社會安定,集錢慶豐歲至晚年,欣逢太平精讀這一篇,會讀這一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寫雨過天晴,土地濕潤,廣袤無垠的田野上,農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頸聯寫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才能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C.整首詩語言平易明暢、生動自然,又不乏用詞上的精心錘煉,富有表現力。D.該詩風格不同于陸游金戈鐵馬式的愛國詩作,體現出詩人多樣的詩歌風貌。√“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因此人們才能踴躍交納社錢”錯。亭中示警的鼓聲止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而人們踴躍交納社錢來舉辦祭祀活動的原因則是“秋成”,即秋天糧食收獲豐厚。練透這一群,會做這一類2.詩題為“書喜”,請結合全詩指出詩人因何而喜。答案風調雨順,春耕得時;桑麻茂盛,織機繁忙;社會安定,豐收可待;暮年歲月,欣逢太平。首聯中,“雨足郊原正得晴”,以“足”修飾“雨”,以“正得”修飾“晴”,這說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處,沒有產生天災。而正因如此,農人們才能及時展開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聯中,可以看到詩人因風調雨順、春耕得時而生喜悅之情。頷聯中,詩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種得時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時辛勤的農人們,雖農活不忙,卻還是勤勞地織布的場景。此處,詩人不僅為桑麻茂盛、織機繁忙而喜悅,也喜愛著這些辛勤淳樸的農人們。頸聯是對秋日豐收場景的描寫?!巴す牟宦勚I息”說明社會安定沒有強盜,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聲也止息了。而“社錢易斂慶秋成”則充分說明農人秋收豐厚,家家都有余糧或余錢,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繳足社錢,以舉辦祭祀活動。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到詩人為社會安定、豐收可待而欣喜。尾聯中,詩人感嘆說“天公不負書生眼,留向人間看太平”,這里的“書生”指的是詩人自己,而結合注釋“作此詩時陸游鄉居山陰,時年74歲”可知,此時詩人已是暮年。在戰亂不止的南宋,詩人在暮年還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聯蘊含了詩人在暮年歲月欣逢太平的喜悅之情。點撥關鍵準確提取與概括內容:因為賞詩的前提在于懂詩,所以高考中有關“懂詩”的試題越來越多,以提取和概括古詩內容題居多,常見的提問方式有“……表現在哪些方面?”“……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題型實質上是在讀懂的基礎上再理解,再概括。作答時應注意:(1)逐聯逐句地梳理、分層,根據題干準確提取信息內容。古詩的閱讀范圍很小,最多也就八九句,要對全詩進行掃描、篩選,然后定點提取、概括,不可有遺漏。有時,連注釋也不能遺漏,如2022年天津卷《書喜》的注釋。(2)答題要特別聽從題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譯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實就是要求揣摩敘描的角度,找出這個角度并稍加概括即可。即使是分析,也應先概括,再分析。(3)答題語言最好把關鍵詞“縫”進自己的答案,也可把這個關鍵詞轉譯一下。這類題有時要點很多,注意分點、多點提取與概括。為此,應注意對隱含內容的提取與概括。點撥關鍵概括主旨,提煉哲理單擊此處添加章節頁副標題02(一)概括主旨(2021·全國甲)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
陳師道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注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神仙之姿。前兩聯寫曾鞏出山時的情景。首聯寫曾鞏乘坐竹轎通過狹窄的山路,兩眼明亮,整個人超凡脫俗,具有仙人風骨。頷聯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白云”和“流水”以人的情態,一寫“笑”,一寫“隨”,表現了山中白云和流水對曾鞏的不舍。后兩聯寫曾鞏對山中隱居生活的向往和人生志趣。yú頸聯寫在山中生活雖不及飛鳥那樣自由自在,卻也羨慕僧人能夠在山中度過一生,表現了曾鞏對離世高蹈、超凡脫俗生活的向往。尾聯照應頷聯中的“還多事”,直接寫曾鞏不能完全忘懷世間之事,動身出山為百姓發聲做事,表現了他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酬和詩這是一首酬和詩,飽含詩人對能隱能仕的南豐先生曾鞏的敬佩之情。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既可隱于山林,又能為天下蒼生而出仕為官,“仕”與“隱”于曾鞏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詩人對其人生志趣和處世情懷充滿敬佩之情。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南豐出山向往隱居生活精讀這一篇,會讀這一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練透這一群,會做這一類√解答:“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錯。頸聯“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并不是說僧人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而是說在官場不如飛鳥自由自在。2.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答案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頸聯和尾聯轉到曾鞏對“仕”與“隱”的看法。頸聯說: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隱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適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梢钥闯觯枌﹄[居生活是充滿了向往的。由尾聯“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可見,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生發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隱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后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將蒼生之憂掛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可謂異代同心。點撥關鍵(1)確定題材。根據古詩的題材大致判斷其主旨。(2)抓住關鍵。古詩多卒章顯志,要多抓尾句、尾聯等關鍵句子,以此準確把握主旨。(3)知人論世。分析詩歌的內容、主旨時,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作的主要風格來分析。還可以參照寫作背景。(二)提煉哲理(2020·全國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任務。
讀史
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①,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注①黮闇dànàn: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鑒賞這首詩直言不諱地表達了王安石的歷史觀。詩人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的現象進行抨擊,表現了一位改革家的戰斗精神。詩的開頭四句說,自古以來,一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才得到的,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跡;歷史從來都是難以說清的,即便在當時也是是非難辨,在遙遠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即便最出色的畫師,也無法描繪出人的精神,因而史書不過是故紙堆罷了,并不能真正表達出歷代高賢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為自己擔憂,他已經預感到那些守舊勢力不可能輕易放過自己,后世潑向他的污水肯定不會少。他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所謂“正史”對他的評價,應當透過層層迷霧追尋歷史的真相。1.下面是本詩的思路導圖,請結合文本填出空缺內容。時人承誤,末俗亂真典籍所傳是枝葉,非其“精神”2.說理詩(見學案55“活動一”)。另外,本詩也可看作詠史懷古詩(見學案64“活動一”)精讀這一篇,會讀這一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曲解文意?!靶胁亟K欲付何人”意為一生的行事(事跡)最終交給何人評說。練透這一群,會做這一類2.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答案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注意:要一個一個問題的回答??梢杂芒佗趤順嗣?。第一問是理解性閱讀,答案不唯一。本詩題目是“讀史”,從史書的角度歸納可以與本詩一致:史書所記歷代高賢生平,并非全部真實準確,常常有謬誤。第二問屬發散性閱讀,可以從今天讀書者的角度說,如何讀書(即本題答案);可以從詩人的角度說,如何準確理解與評價歷代高賢與建功立業者;也可以從今天讀詩人的角度說,如何準確理解與評價王安石寫詩的動機目的;還可以從國家體制與評價體系的角度談,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體系。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的道理。[2021年北京卷《和陶歸園田居(其一)》第14題]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娟P聯高考·類題延讀】①前兩句側重寫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心中有道,則能順應自然,與自然、外物相融相親。②后兩句側重寫詩人的超然態度,說明盡管外物未必和諧、美好,但內心的超脫也能使人自得其樂。答案點撥關鍵(1)要注意形與神。哲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們應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2)要注意情與理。哲理詩中情與理的關系,就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3)要善于化實為虛。要從詩中所描寫的具體形象和過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來。對點練案26單擊此處添加章節頁副標題03一、名句默寫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中認為,一般種樹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關心太過,什么都放不下,旦視暮撫,更有甚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壓抑甚至扼殺了樹木的生機。(2)王維《山居秋暝》中,由寫景轉為寫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搖其本以觀其疏密(3)音樂無形,難以摹狀,才華橫溢的詩人往往從側面著筆,以聽者反應來凸顯音樂的感染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吳質不眠倚桂樹
露腳斜飛濕寒兔二、對點訓練(一)(2019·全國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題許道寧畫[注]陳與義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注許道寧:北宋畫家。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獭霸娙送高^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理解有誤?!跋騺砣f里意,今在一窗間”意思是,萬里山水,包含萬里意境,卻被畫家凝固在尺幅畫間,能以有限的篇幅展現無盡的意蘊,這樣的功力令詩人抑制不住自己的贊嘆。“一窗”只是用來形容畫幅的相對狹小,好比欣賞者立于窗前欣賞窗外景色,所見有限,所感無窮,而并非是隔著窗子欣賞畫作。二、對點訓練(一)(2019·全國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注許道寧:北宋畫家。3.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答案第一問:畫中蘊含著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該題一題兩問,分別考查對其表面含意和深層含意的理解。先答出尾聯的含意,再結合含意去分析詩人對這幅畫的評價。“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是說此畫蘊含佳句,縱然吟盡詩文,也沒有恰當的句子可以準確說出畫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詩人認為這幅畫意境深遠。(二)(2020·江蘇)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
作客蘭陵①跡已陳,為傳謠俗記州民。
溝塍半廢田疇薄,廚傳②相仍市井貧。??謩谌溯p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輪。殷勤話此還惆悵,最憶荊溪兩岸春。注
①蘭陵:古地名,詩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詔沈康知常州。②廚傳:古代供應過客食宿、車馬的處所。“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說法過于絕對,“惆悵”二字也含有對朋友的送別之意。4.(改編題)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的首聯就表明了本詩的寫作目的:向朋友介紹常州的風土人情。B.王安石雖然已經不再擔任常州知州,但從詩中仍可看出他對此地百姓
的深情。C.頸聯的“忽”字既有對朋友去常州任職的驚異,又有對常州得到好官
的慶幸。D.因沈、王二人的特殊身份,本詩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更像是工作交接。√123455.如果你是沈康,通過這首送別詩,你會得到關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請簡要分析。答案①由“田疇薄”“市井貧”等可知農事荒廢,民生艱難;②由“廚傳相仍”可知官場徒悅過客,不恤百姓;③由“荊溪兩岸春”可知自然風景優美。12345首先讀懂詩歌內容。這是前任常州知州王安石寫給新任知州沈康的詩,向沈康介紹現在常州的整體情況,特別是這里的民生現狀和自然條件。答案主體部分在頷聯和尾聯。頷聯的“溝塍半廢田疇薄”“市井貧”說明農業狀況慘淡,百姓生活艱難困苦;“廚傳相仍”表明官吏治理不在政事而只是注重迎來送往、官場逢迎。尾聯補充說明自己對常州最難忘懷的是“荊溪兩岸”的春光。作答時注意根據不同的主體對象,分角度加以概括。對點練案27單擊此處添加章節頁副標題04一、名句默寫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里仁》認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處理好公和私、是和非的關系。這與朱熹在《四書集注》中的“曰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意思相近。(2)蘇軾《石鐘山記》中,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強調要正確認識事物,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調查。12345見賢思齊焉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見不賢而內自省也(3)“大海有崖岸,熱烈的愛卻沒有邊界?!蔽覈湃顺R浴昂!弊髟姡谖覈拼姼柚?,含有“?!钡脑娋洳辉谏贁担纭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12345二、對點訓練(一)(2020·新高考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題目。贈趙伯魚(節選)韓駒①
荊州早識高與黃②,誦二子句聲瑯瑯。后生好學果可畏,仆常倦談殊未詳。
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③。
一朝悟罷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韓駒(?—1135),字子蒼,兩宋之際著名詩人。②高與黃:前輩詩人高荷與黃庭堅。③參:領悟,琢磨。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這里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12345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詩的內容可以得知,趙伯魚是一位勤奮好學、轉益多師的詩壇后輩。B.詩中使用了古語“后生可畏”,表現出作者對趙伯魚的嘉許以及勸誡。C.面對后輩的請教,作者謙遜地表示,自己所談不多,也較為簡單粗略。D.詩中以禪理喻詩的內容,既可為趙伯魚提供指點,也具有普遍的意義。√12345“勸誡”說法有誤?!昂笊脤W果可畏”出自《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輕人往往能夠超過老一輩,是可敬畏的。畏:畏懼,這里指敬畏。韓駒為趙伯魚寫下此句意在表達對趙伯魚的期許,并無勸誡之意。12345答案①先要“遍參諸方”,以前人為師,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②然后“一朝悟罷”,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123453.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根據題干要求,答題范圍集中在后四句上?!?/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微生物變異與應對策略試題及答案
- 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探討
- 培養專家型校長的創新路徑與實踐探索
- 項目管理法則與原則題目及答案
- 微生物檢驗系統的整合與優化試題及答案
- 團隊管理與領導力試題及答案
- 老年人閱讀需求升級方案
- 聚酯樹脂行業發展趨勢與未來市場展望分析
- 2025年跨國企業的融資策略試題及答案
- 微生物研究中的臨床轉化得與失試題及答案
- 城管整治占道經營方案
- 林木種質資源調查表(新表)
- 超星爾雅學習通《形勢與政策(2024春)》章節測試答案
- 第六節勃朗特姐妹分析課件
- 特種兵作戰分析報告
- 黃顙魚成魚養殖技術
- 8.1.2樣本相關系數(教學設計)高二數學(人教A版2019選擇性)
- 神經性疼痛的病因和治療
- DB11T 381-2023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程
- 人事檔案管理標準
-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工程倫理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