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一)-教案_第1頁
論語十二章(一)-教案_第2頁
論語十二章(一)-教案_第3頁
論語十二章(一)-教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孔子、孔子思想和《論語》的基本常識;2、理解課文第三、五、八章的含義,對課文修身進學的內容進行解析;3、學習儒家“持身以道”的修身目的、方法。【學習資料】1、走近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走進孔子思想崇德:崇德就是始終要把道德放在首要的地位,不管是政治、外交、治國理政、個人修養,都要以道德價值作為根本力量,把道德價值作為處理、評價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據。在治國理政方面,孔子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刑法管理國家,人民可以服從。可是在這樣的社會里,人沒有道德心。如果用道德、禮俗來領導國家,人民不僅樂于服從而且變得有道德心。孔子,他不相信強力、暴力的政治能夠成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孔子的理想就是要用道德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來對國家、對社會進行管理和領導。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以德治國”。貴仁:仁在孔子思想里面,它是一個全德之稱,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把仁的觀念設定為社會文化的普遍價值。其中包含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更廣泛地來看,仁還有珍愛生命、善待萬物的含義。今天我們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后的基礎都是仁。把仁展開為兩個方面的實踐原理,或者實踐智慧。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稱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稱為“忠”。孔子很重視這兩方面的實踐原理和智慧。恕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也絕不要施加給別人。忠就是你自己要發展,自己要幸福,也要讓他人發展,讓他人得到幸福。孔子不主張己之所欲,必施于人,不會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強加于人的心態和行為,會產生無窮的不良后果。我們今天在國際交往中看到的霸權主義,就是建立在強加于人的原則之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已經被確認為世界倫理的金律。重義:利和義的關系怎么處理,是人類文明永恒的道德主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基本的價值問題就是義和利的關系問題。孔子就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分別,不是地位上的分別,而是道德覺悟、道德認識、道德品質上的差別。同時也講“君子義以為上”,“義以為上”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義放在頭一位。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現代化、全球化的過程里。近代以來所謂的現代化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但是也要承認現代化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傳統的義利的平衡。傳統社會中,人也是要求利的,但是在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作用下,大體上能夠達到一種義利的平衡。而現代社會和文化,是向著工具和功利片面發展的。“仁”是要導向社會和諧,“義”是要導向社會正義;“仁”是要導向世界和平,“義”是要導向國際正義。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尚和:孔子追求的“和”是建立在多樣性共存基礎上的一種和諧。“和”是君子的胸懷、氣度、境界。“尚和”就是以和諧取代沖突。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中,我們不斷追求和平共處的世界。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萬隆會議上,形成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識。中國是這個共識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我們也積極參與了這個共識的達成。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在當代有深刻作用,國家間的和平共處是人類的普遍理想。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對于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的主張,基本就是尚文不尚武,尚柔不尚勇。主張對遠方世界應該“修文德以來之”,就是發展文化軟實力,發展我們的價值吸引外部世界來建立友好關系。當然,“和”不僅僅是對外交往的基本價值,也是對內調整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價值。4、孔子軼事圣人也會犯錯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5、《論語》簡介《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學習過程】一、誦讀感知誦讀課文第三、五、八章及相應注釋,初步理解含義二、分析文意1、第三章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翻譯: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解讀:“道”字有三種理解,可以把它講成“真理”“大道”“仁政”。“道”的所指不可具象化,那它所指的東西可以很多,比如說它可以指一切向善的東西,也可以指做人的最高準則;可以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也可以指真理、學說、主張、道理等。孔子強調要持身以道,道是修身的畢生追求。2、第五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翻譯: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解讀:“賢”與“不賢”就可以理解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不同的人。我們與人交朋友,不只是為了跟人來往而已,而是通過對照,發現別人好的方面,我們要跟他學習,別人不好的方面,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樣。這句話除了強調自身之外選擇賢人做為自己的追求,還強調了“自省”的重要性,是一種內在的反省,講述了持身需外在與內在結合,才能使生命更精彩。3、第八章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注解:1.簣:盛土的竹筐。未成一簣: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2.止,吾止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3.平地:填平洼地。這里的“平”是動詞,填平之意。翻譯: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解讀:在這一章中,“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和“譬如平地,雖覆一簣”使用了比喻的修辭,向我們講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止,吾止也”,意思是說停下來,是我要停下來的。“進,吾往也”,意思是說前進,是我自己要前進的。這兩個句子代表了儒家思想對個人和個體的重視,強調德行修養是要你自己完全負責的,這也是我們修身所應該借鑒的。三、文本探究1、結合課文和以下資料,談談你對儒家“持身以道”修身進學的方法途徑的理解。“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為政》)“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過則無憚改”(《學而》)“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季氏》)“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巫。”(《子路》)解讀:勤奮好學。學習是修身的基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思想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六言六蔽”進一步具體說明學習對道德修養的重要作用。克己內省。克己,是以一定的道德規范去克服個人私欲。內省,則是指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解剖自己。孔子提出人人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過則無憚改”這些講法都是說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也要注意從別人身上汲取教訓,同時更要注意勇于自省,盡快地改正自身的毛病。他把“仁”解釋為“克己復禮”,即每個人都應當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欲望,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這是對克己內省的進一步的要求。強志磨煉。強志,就是通過強化道德意志,培養吃苦耐勞和勇敢犧牲的精神,從而克服困難。孔子重視力行實踐,他認為道德修養決不能只坐而論道,道德修養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強制磨煉,使自身適應外在道德規范的約束,并將道德意識自覺內化為行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是否“有恒”是能否做到強制磨煉的重要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