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9小題,共3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合村并居主要是將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遠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進行整合,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并居,從而整合資源,節約土地,提升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合村并居無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對一些群眾而言,“人住進了城鎮的樓房,心卻在牽掛老家的祠堂”。這說明,合村并居不是簡單的“拆舊房、建新居”的物理遷移,它還應包含“人心搬遷”“文脈傳承”等軟性內容。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指出,鄉土性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本質特色。中國人素來就有安土重遷、聚村而居、終老是鄉的習慣傳統。鄉村是承載中國文化與精神的基石,是鄉土文脈賡續的重要空間。不管是被動的合村并居,還是自然的城市化進程,大量村莊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這是客觀現實。一旦村莊消失,中國傳統的鄉土精神和歷史記憶也將失去依托。比如,遍布鄉村的祠堂是鄉村中重要的傳統文化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親聯誼、家風傳承。合村并居過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簡單地拆掉,那真的可能會連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親敬祖的傳統可能因此就斷裂了。面臨同樣命運的,還有那些農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規模較小,離城鎮較遠,人口也流失嚴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標準,可能會一并了之、一拆了之。當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機的轟鳴中應聲倒下時,我們丟掉的不是幾片殘磚斷瓦或幾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通過老房子與歷史進行對話的機會。合村并居過程中,不少地方將經濟價值和商業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關注合村并居中“錢值”(經濟價值)和“顏值”(景觀價值)的開發,而忽略了“文值”(文化價值)的保育。有的地方給村民設計房子,樓越蓋越高,可原來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還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國風格改造農村的院子,結果使得鄉村建筑中出現“歐洲補丁”“美國碎片”等不倫不類、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觀。鄉村景觀的城市化與建筑的西洋化,不僅割裂了鄉土原生文化傳承,也污染了鄉土文化精神。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莊要修更寬的馬路,于是土窯洞被水泥瓷磚取代,青石板路上覆蓋了厚厚的水泥,基于特定環境存在的鄉土文脈不可能一點不受影響。我們需要做的是,要盡可能地對其進行傳承,至少不能主動丟棄。陜西安康譚壩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村落,也是一個因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而日益“空心化”的村莊。當地并未對這個“空心村”一并了之、一拆了之,而是借助發展民宿的契機,對村子里的老房子進行保護性改造。黃土結構的木屋架被換成了原木搭建的新骨架,拆除后的瓦、木椽等也都被重新利用。經過改造,老房子原有的味道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突出。如何對待農村的老房子,譚壩的做法值得借鑒。一些離家多年的游子,因聽到久未聞之的鄉音而淚流滿面。其實,故鄉的戲曲、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游子的意義跟鄉音是一樣的。在南方的一些山村,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山歌;在北方的一些村子,很多村子都有自己的莊戶劇團。此外,民間社火等也在很多農村廣泛流行。事實上,有關統計顯示,全國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約有80%來自鄉村。很多“非遺”不僅是農村人的娛樂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他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合村并居過程中,保護好、傳承好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可以利用這些“非遺”讓安土重遷的人們在新環境中得到精神的撫慰。諾伯舒茲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中定義,場所是由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結合的有意義的整體。人們對場所的認同感與方向感構成了場所精神。鄉土情感與精神能夠帶給人們美好生活的希望,增加人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即人們在新舊時空對比中的充實感、故土尋根中的歸屬感、奮進未來中的方向感。讓那些在路上飄零的人們重拾初心,抵達心安處。因此,作為當代鄉村建設的一部分,合村并居過程中,更應該重視村民精神家園的構筑,并警惕城市化的思維與套路。再大的房子,也承載不下一顆不安的心。合村并居,拆老房、建新居容易,難的是對人心的“搬遷”。合村并居后的新社區是給人住的,必須考慮居住者的感受,這叫以人為本。貴州黔西南州扶貧移民搬遷就特別注重這一點。比如,該州晴隆縣的阿妹戚托小鎮,是一棟棟依山而建的彝族風情濃郁的小樓,這些充分尊重彝族文化習俗的建筑,既讓搬遷鄉民在新家找到了故土情,也用建筑藝術傳承了當地的文脈。合村并居也是移民搬遷,同樣需要在新家園建設方面照顧搬遷村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習俗。(摘編自唐尚書《合村并居,別丟了鄉土文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合村并居將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遠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進行整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B.村莊一旦消失,中國傳統的鄉土精神和歷史記憶將失去依托,孝祖敬親的傳統可能就會因此斷裂。C.農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莊要修更寬的馬路,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D.合村并居與保護鄉土文脈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環境、生活改變了,習俗、文化也會隨之改變。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祠堂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鄉村中重要的傳統文化建筑,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因此要加以保護。B.有些村落規模較小,也沒有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并居。C.合村并居過程中,既要考慮經濟價值和景觀價值,也不能忽略文化價值的保育,注重傳承鄉土文化精神。D.村子里的地方戲、扭秧歌、民間社火等民間娛樂形式,是村民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在合村并居中可以予以保留。3.下列各項中,不可以視為“合村并居”的積極有效舉措的一項是()A.陜州地坑院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面臨危機,當地政府對其進行保護整修,與旅游業相結合,開發出了地坑院的新功能。B.對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政府組織人員幫助村里編寫村史村志,還在有條件的村莊建立了村史館。C.按照城市商業住宅的統一標準,給村民設計房子,把鄉村景觀和鄉村建筑城市化,縮小城鄉差距。D.為了打造宜居新型社區,拆除農村現存的無人居住的老舊危房,避免其倒塌給周圍村民帶來危險。4.材料中引用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的相關內容,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5.在以合村并居為代表的鄉村建設中,如何才能讓村民有切實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借費孝通《鄉土中國》中對鄉土性的論述,加強對中國人安土重遷、聚村而居習慣傳統的論述。②豐富文章內容,引出下文對合村并居的論述。5.①合村并居過程中,要重視村民精神家園的構筑,警惕城市化的思維與套路。②合村并居過程中,要保留鄉村景觀和建筑的特色,保留鄉土文化的原生性。③合村并居過程中,要注意村落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傳承鄉土文化精神。④合村并居過程中,要考慮居住者的感受,讓居民在新家園建設中找到故土情,用建筑藝術傳承當地的文脈。【解析】【導語】文章探討了合村并居這一鄉村振興舉措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強調在推進過程中不能僅關注經濟和景觀價值,而須重視鄉土文脈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引用費孝通的觀點和實例分析,文章指出傳統村莊的消失可能導致文化斷裂。具體案例如陜西安康譚壩村的改造展示了平衡發展的可能途徑。整體來看,文章倡導以人為本,結合傳統與現代,通過文化傳承提升村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合村并居與保護鄉土文脈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環境、生活改變了,習俗、文化也會隨之改變”錯誤。原文“合村并居過程中,不少地方將經濟價值和商業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關注合村并居中‘錢值’(經濟價值)和‘顏值’(景觀價值)的開發,而忽略了‘文值’(文化價值)的保育”,可知合村并居與保護鄉土文脈之間并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重視文化價值的保育,就可以避免。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有些村落規模較小,也沒有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并居”錯誤。原文“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規模較小,離城鎮較遠,人口也流失嚴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標準,可能會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可知“可以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并居”于文無據,并沒有說這樣就可以。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按照城市商業住宅的統一標準,給村民設計房子,把鄉村景觀和鄉村建筑城市化,縮小城鄉差距”錯誤。原文“還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國風格改造農村的院子,結果使得鄉村建筑中出現‘歐洲補丁’‘美國碎片’等不倫不類、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觀。鄉村景觀的城市化與建筑的西洋化,不僅割裂了鄉土原生文化傳承,也污染了鄉土文化精神”,可知“按照城市商業住宅的統一標準,給村民設計房子,把鄉村景觀和鄉村建筑城市化”是不好的做法,不能視為“合村并居”的積極有效舉措。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論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借費孝通《鄉土中國》中對鄉土性的論述,加強對中國人安土重遷、聚村而居習慣傳統的論述。原文引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中指出,“鄉土性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本質特色。中國人素來就有安土重遷、聚村而居、終老是鄉的習慣傳統”這段引用明確指出了中國人在鄉村居住的傳統習慣,強調了鄉土性在中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引用權威學者的觀點,文章增強了對這一觀點的說服力,使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國人安土重遷、聚村而居的習慣傳統。②豐富文章內容,引出下文對合村并居論述。引用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后,文章進一步展開對合村并居的討論。原文提到,“鄉村是承載中國文化與精神的基石,是鄉土文脈賡續的重要空間”這句話承接了前文關于鄉土性的論述,并引出了鄉村在中國文化和精神中的重要地位,為后文討論合村并居過程中如何保護和傳承鄉土文脈做了鋪墊。通過引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文章不僅增強了對中國人鄉土性的論述,還為后續討論合村并居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項提供了理論依據,豐富了文章內容。【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篩選概括和理解能力。①根據“合村并居過程中,更應該重視村民精神家園的構筑,并警惕城市化的思維與套路”可知,合村并居過程中,要重視村民精神家園的構筑,警惕城市化的思維與套路。②根據“鄉村景觀的城市化與建筑的西洋化,不僅割裂了鄉土原生文化傳承,也污染了鄉土文化精神”“一些離家多年的游子,因聽到久未聞之的鄉音而淚流滿面”“比如,該州晴隆縣的阿妹戚托小鎮,是一棟棟依山而建的彝族風情濃郁的小樓,這些充分尊重彝族文化習俗的建筑,既讓搬遷鄉民在新家找到了故土情,也用建筑藝術傳承了當地的文脈”可知,合村并居過程中,要保留鄉村景觀和建筑的特色,保留鄉土文化的原生性。③根據“遍布鄉村的祠堂是鄉村中重要的傳統文化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親聯誼、家風傳承”“合村并居過程中,保護好、傳承好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可以利用這些‘非遺’讓安土重遷的人們在新環境中得到精神的撫慰”可知,合村并居過程中,要注意村落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傳承鄉土文化精神。④根據“合村并居后的新社區是給人住的,必須考慮居住者的感受,這叫以人為本”可知,合村并居過程中,要考慮居住者的感受,讓居民在新家園建設中找到故土情,用建筑藝術傳承當地的文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會唱歌的火爐遲子建我的少年時代是在大興安嶺度過的。那里一進入九月,大地上的綠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會裊裊飄向山林河流,漫長的冬天緩緩地拉開了帷幕。冬天一到,火爐就被點燃了,①它就像冬夜的守護神一樣,每天都要眨著眼睛釋放溫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姍姍來臨時,火爐才能熄滅。火爐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們就得跟著大人上山拉柴火。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兩種:手推車和爬犁。手推車是橡皮輪子的,體積大,既能走土路,裝載又多,所以大多數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進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暢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腳就不靈便了,而且它裝載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我家的手推車是二手貨,有些破舊,看上去就像一個辛勞過度的人,滿面疲憊的樣子。它的車胎常常慢撒氣,所以我們拉柴火時,就得帶著一個氣管子,好隨時給它打氣。否則,你裝了滿滿一車柴火要回家時,②它卻像一個餓癟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無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幫你把柴火運出山呢?我們家拉柴火,都是由父親帶領著的。姐姐是個干活實在的孩子,所以父親每次都要帶著她。弟弟呢,那時雖然也就是八九歲的光景,但父親為了讓他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時不時也把他帶著。他穿得厚厚的跟著,看上去就像一頭小熊。我們通常是吃過早飯就出發,我們姐弟三人推著空車上山,父親抽著煙跟在我們身后。冬日的陽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地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睜不開眼睛。父親生性樂觀,很風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聲有時會把樹上的鳥給驚飛了。我們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風刮倒的樹木,它們已經半干了,沒有利用價值,最適宜作燒柴。那些生長著的鮮樹,比如落葉松、白樺、樟子松是絕對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樹,我記得有枝丫縱橫的柞樹和青色的水冬瓜樹。父親是個愛樹的人,他從來不伐鮮樹,所以拉燒柴,我們家是鎮上最本分的人家。為了這,我們就比別人家拉燒柴要費勁些,回來得也會晚。因為風倒木是有限的,它們被積雪覆蓋著,很難被發現。我最樂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尋找風倒木。往往是尋著找著,聽見啄木鳥“篤篤”地在吃樹縫中的蟲子,我就會停下來看啄木鳥;而要是看見了一只白兔奔跑而過,我又會停下來看它留下的足跡。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風,所以我找到風倒木的機會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時候,父親的喊聲會傳來,他吆喝我過去,說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著鋸聲走過去。父親用鋸把風倒木鋸成幾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細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車的路上,總要有一段距離。有的時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聳肩把風倒木丟在地上,對父親大聲抗議:“我扛不動!”那語氣帶著幾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風倒木把她壓得抬不起頭來,走得直搖晃,她也咬牙堅持著把它運到路面上。③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說,她之所以個子矮,完全是因為小的時候扛木頭給壓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長得高,是偷懶的緣故。為此,有時我會覺得愧疚。冬天的時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是司空見慣的。在山里待得時間久了,我和弟弟都覺得手腳發涼。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丫,為我們攏一堆火。潔白的雪地上,跳躍著一簇橘黃色的火焰,那畫面格外地美。我和弟弟就湊上去烤火。因為有了這團火,我和弟弟開始用棉花包裹著幾個土豆藏到懷里,帶到山里來,待父親點起火后,我們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當火熄滅后,土豆也熟了,我們就站在寒風中吃熱騰騰、香噴噴的土豆。后來父親發現了我們帶土豆,他沒有責備我們,反而鼓勵我們多帶幾個,他也跟著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燒柴還沒扛出一根呢,我就嚷著冷,讓父親給我們點火。父親常常嗔怪我,說我是只又懶又饞的貓。天越冷,火爐吞吃的柴火就越多。我常想火爐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飽它。漸漸地,我厭煩去山里了,因為每天即使沒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幾里雪路后,回來后腿腳也酸痛了。我盼著自己的腳生凍瘡,那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凍瘡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著父親去山里。現在想來,我十分感激父親,他讓我在少年時期能與大自然有那么親密的接觸,讓冬日的那種蒼茫和壯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潤著我。每當我從山里回來,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噼啪噼啪”地燃燒,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我覺得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④火爐在漫長的冬季中就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聲使我懂得生活的艱辛和樸素,懂得勞動的快樂,懂得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火爐的影子就會悄然浮現。雖然現在我已經脫離了與火爐相伴的生活,但我不會忘記它,不會忘記它的歌聲。它那溫柔而富有激情的歌聲,在我心中永遠不會消逝!(選自《遲子建散文》)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火爐的燃燒離不開大自然的恩賜,作者描述兒時的經歷,展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系與相互依存,從而突出了環保的主題。B.火爐是文中反復出現的一個物象,它不僅是取暖的工具,更是作者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載了作者對那段時光的懷念。C.從火爐的外觀到柴火燃燒時的聲音,再到拉柴火過程中的人與事,作者都進行了生動的細節刻畫,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D.本文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選)》都運用了描寫、記敘、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使文章既充滿真實的感情,又包含理性的思考。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像冬夜的守護神”“眨著眼睛”分別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火爐的重要性,描繪了爐火跳動的情態。B.句子②寫二手的手推車像一個餓癟了肚子的人,巧妙地將詩意書寫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也說明了當時清苦的家境。C.句子③寫姐姐因為個子矮而抱怨,既有對往昔繁重勞動和艱辛生活的回憶,也引出下文“我”因當年的偷懶而心生愧疚。D.句子④寫火爐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賦予了火爐以生命力和情感色彩,突出了火爐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8.本文選自遲子建的散文集,但有評論家認為本文具有童話特點,請簡要說明其童話特點體現在哪些方面。9.文章結尾說“現在想來,我十分感激父親”。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作者感激父親的原因。【答案】6.A7.B8.①文章多采用想象、幻想等手法,如“我覺得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等語句,賦予火爐人的特征,充滿奇幻色彩。②情節簡單而純真,圍繞著火爐展開一系列與童年生活相關的回憶,如拉柴火、在火爐邊烤土豆等,沒有復雜的情節沖突。③語言具有兒童化的特點,如“我家的手推車是二手貨,有些破舊,看上去就像一個辛勞過度的人,滿面疲憊的樣子”等表述,生動活潑,通俗易懂。9.①父親帶領“我”和姐弟上山拉柴火,讓“我”在少年時期能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蒼茫和壯美,使“我”的心田得到滋潤。②在拉柴火的過程中,父親樂觀風趣,“我”在他影響下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同時父親的勤勞、愛樹等品質也影響著“我”,讓“我”懂得勞動的意義并養成愛勞動的習慣。③父親為“我”和弟弟攏火烤土豆,他的包容與鼓勵讓“我”感受到溫暖,這些經歷使“我”成年后回憶起少年時代的生活充滿感動,所以“我”十分感激父親。【解析】【導語】這篇散文以作者少年時在大興安嶺的生活為背景,圍繞“火爐”展開。通過拉柴火、在山里烤火等日常場景,展現了艱苦卻充滿溫情的生活。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既描繪出冬日山林的壯美,又傳達出對父親、對那段生活的感激與懷念,以小見大,讓讀者感受到生活的真諦和溫暖。【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突出了環保的主題”錯誤。文章主要圍繞火爐展開,通過回憶與火爐相關的童年往事,如拉柴火等經歷,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對勞動的感悟以及對父親的感激等,而不是突出環保主題。故選A。【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B.“也說明了當時清苦的家境”錯誤。句子②主要是通過將手推車比作餓癟了肚子的人,生動地寫出車胎沒氣的樣子,強調手推車破舊的狀況,而不是為了說明家境清苦。故選B。【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體裁特征和藝術特色的能力。①文章運用了想象和幻想的手法,將火爐賦予了人的特征和情感。例如,“我覺得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這句話,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讓火爐仿佛成了一個能夠唱歌的歌手,這樣的描述充滿了奇幻色彩,符合童話的特點。②文章的情節比較簡單而純真,主要圍繞著火爐展開了一系列與童年生活相關的回憶。這些回憶包括拉柴火、在火爐邊烤土豆等,都是童年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沒有復雜的情節沖突,這也是童話故事常見的特點之一。③文章的語言具有兒童化的特點,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例如,“我家的手推車是二手貨,有些破舊,看上去就像一個辛勞過度的人,滿面疲憊的樣子”這句話,通過比喻的手法,將手推車比作一個辛勞過度的人,這樣的描述既形象又生動,符合兒童的語言習慣和認知特點。綜上所述,本文雖然選自遲子建的散文集,但確實具有童話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體現在想象和幻想的手法、簡單而純真的情節以及兒童化的語言等方面。【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原文描述了作者在少年時代與父親和兄弟姐妹一起上山拉柴火的經歷,如“我的少年時代是在大興安嶺度過的……漫長冬天緩緩地拉開了帷幕”以及“我們通常是吃過早飯就出發……父親抽著煙跟在我們身后。冬日的陽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地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睜不開眼睛”。這些描寫表明,作者在父親的帶領下,親近了大自然,并從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壯美與蒼茫,這種經歷對作者的心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②原文中提到“父親生性樂觀,很風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這顯示了父親的樂觀風趣對作者產生的影響。另外,“父親是個愛樹的人,他從來不伐鮮樹……所以拉燒柴,我們家是鎮上最本分的人家”,以及“我們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風刮倒的樹木”等語句,體現了父親的勤勞與愛樹的品質,這些品質也影響了作者,讓他懂得了勞動的意義并養成了愛勞動的習慣。③原文中描述了父親為作者和弟弟攏火烤土豆的情景:“冬天的時候……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丫,為我們攏一堆火……后來父親發現了我們帶土豆,他沒有責備我們,反而鼓勵我們多帶幾個,他也跟著一起吃”。這些描寫表明,父親的包容與鼓勵讓作者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溫暖,這些美好的經歷使作者成年后回憶起少年時代的生活時充滿感動,因此作者十分感激父親。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旦起須先讀書三五卷,正其用心處,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見燭亦復然。若遇無事,終日不離幾案。茍能如此,一生永不會向下,作下等人。如見他事,自然不妄。吾二年來目力極昏,看小字甚難,然盛夏帳中,亦須讀書。至極困,乃就枕。不爾,胸次歉然,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況晝日乎?若凌晨便治俗事,或冗或默閑坐,日復一日,與書卷漸遠,豈復更思學問?如此不流入流俗人,則著衣吃飯一呆子弟耳。況復博弈飲酒,追逐玩好,尋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遠五六年,未有不喪身破家者。此不待吾言,知之則庶乎其免矣。(節選自葉夢得《石林家訓》)材料二: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梁世彭城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孝元初出會稽,精選寮寀①,綺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終于金紫光祿。義陽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揚都。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彚,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猶不廢業,卒成學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為孝元所禮。此乃不可為之事,亦是勤學之一人。東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②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節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備注〗①寮寀,官吏。②客刺,名片。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世人婚A冠未學B便稱C遲暮D因循E面墻F亦為G愚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暮夜見燭亦復然”與《登泰山記》“明燭天南”的“燭”字意思不同。B.“固須早教”與《師說》“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的“固”字意思不同。C.“乃就姊夫劉緩”與《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的“就”字意思相同。D.“卒以《漢書》聞”與《赤壁賦》“而卒莫消長也”的“卒”字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石林家訓》中把人分成上下等,當然不可取。但作者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來誡勉子弟,在今天也是有重要價值的。B.葉夢得結合自己的閱歷告誡子孫,堅持讀書,人會不斷成長,就不會沉迷于賭博、酗酒等低俗的事情中了。C.材料二認為,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一,心性純潔無染,成年以后,思慮分散,故應當從小對孩子進行教育,不要錯失良機。D.材料二以公孫弘、皇甫謐、劉綺等人求學的事例,告誡子孫應當努力學習,這樣才能官至高位,進而得到皇帝的賞識。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不爾,胸次歉然,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況晝日乎?②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14.從材料中,你讀出了哪些“學習之道”?請分條簡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D13.①不這樣,心中常常感到不充實,好像有未了之事沒有完成,往往睡覺也不安穩,更何況白天呢?②劉綺早年失去父親家境貧寒,沒有錢買燈燭,常常買荻草裁成細條,點燃照明夜讀。14.①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②珍惜年少時光,及早努力學習。③勤奮刻苦,持之以恒。④不畏艱苦,克服困難。【解析】【導語】兩則材料皆強調勤學的重要性。材料一中,葉夢得告誡子孫堅持每日讀書,不要浪費時光,否則將變成無用之人,并提醒避開低俗行為。材料二認為學習要趁早,并舉古人例子,如公孫弘、皇甫謐等,通過晚年勤學終成大器,提醒人們即使年長也不可放棄學習。兩位作者均以實際例證說明持之以恒、刻苦學習的價值和意義。【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語句的斷句能力。句意:世人到成年時還沒開始學習,就說是晚了,拖拖拉拉地不學習,像面對墻壁而立一樣,也是愚蠢的事。“世人婚冠未學”是一個主謂句,其后B處斷開;“便稱遲暮”動賓短語,主語省略,其后D處斷開;“因循面墻”是主語,“亦為愚耳”是判斷句,中間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蠟燭;/照亮。句意:晚上點上蠟燭也一樣。/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B.正確。所以;/本來。所以應該及早教育。/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C.正確。都是“靠近、接近”。句意:就向姐夫劉緩要來名帖、書札的邊幅紙頭。/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D.錯誤。最終;/終究。句意:最終憑借《漢書》聞名。/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故選D。【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告誡子孫應當努力學習,這樣才能官至高位,進而得到皇帝的賞識”錯,根據材料二可知,文中列舉公孫弘、皇甫謐、劉綺等人求學的事例,是為了闡述勤學的重要性,而不是告誡子孫要努力學習以獲取高位和皇帝賞識。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①“爾”,代詞,這樣;“胸次”,心中;“歉然”,不充實、不滿足的樣子;“未了事”,未完成的事情。②“早孤”,早年喪父;“尺寸”,形容荻草很短小;“折之”,裁成細條;“然”,通“燃”,燃燒;“明”,照明。【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篩選與整合能力。①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材料一中葉夢得強調“旦起須先讀書”,“若遇無事,終日不離幾案”,“若凌晨便治俗事……與書卷漸遠”,都表明讀書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材料二中“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也強調了幼年時讀書的重要性。②珍惜年少時光,及早努力學習:材料二中顏之推強調“人生小幼,精神專利”,“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指出年少時精力充沛,記憶力強,應及早努力學習。③勤奮刻苦,持之以恒:材料一中葉夢得提到自己“盛夏帳中,亦須讀書”,“至極困,乃就枕”,表明他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依然堅持讀書;材料二中列舉了古人勤學的故事,如“握錐投斧,照雪聚螢”等,以及劉綺、朱詹等人的刻苦學習經歷,都體現了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④不畏艱苦,克服困難:材料二中描述了許多古人克服困難、堅持學習例子,如劉綺“燈燭難辦,常買獲尺寸折之,然明夜讀”,朱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猶不廢業”,臧逢世“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這些都表現了他們不畏艱苦,克服困難的精神。參考譯文:材料一:早晨起來必須先讀上幾卷書,使自己的心思集中到正確的地方,之后才能去做其他事情。晚上點上蠟燭也一樣。如果遇到沒有事情做的時候,整天都要不離開書桌。如果能夠這樣,一輩子都不會淪落為下等人。如果看到其他事情,自然就不會胡亂行動。我這兩年視力非常差,看小字很難,然而在盛夏的帳篷里,也必須要讀書。等到非常困倦的時候,才去睡覺。如果不是這樣,心里總是感覺不踏實,好像有未完成的事情一樣,往往睡不好覺,何況是白天呢?如果一大早就處理世俗事務,要么繁忙要么沉默閑坐,一天天地過去,與書卷漸漸疏遠,哪里還會再想學問呢?如果這樣下去不流入流俗人之中,那就成了一個只會穿衣吃飯的呆子罷了。何況再去賭博喝酒,追逐玩樂,尋求交友,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旦這樣,近兩三年,遠五六年的時間里,沒有不喪身破家的。這一點不需要我多說,知道了就能避免。材料二:人在幼年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后,心思容易分散,所以應該及早教育,不要錯過時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二十歲以后,所背誦的經書,一個月荒廢就變得生疏了。然而人總有困頓的時候,在盛年失去機會,還應該晚些時候學習,不可以自己放棄。孔子說:“五十歲來學習《易》,可以沒有大的過錯。”魏武帝、袁遺,老了還更加堅定,這些都是年輕時學習到老也不疲倦的人。曾子七十歲才開始學習,卻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游學,還是成為大儒;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憑借這些最終登上丞相的位置;皇甫謐二十歲,開始學習《孝經》《論語》,最終成為大儒:這些都是早年迷茫而晚年覺悟的人。世上的人婚冠之年還未學習,就說是遲暮,因循守舊,而面壁而立也是愚蠢。幼年時學習的人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時學習的人,像夜里拿著蠟燭走,總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人要好。古人勤奮學習,有用錐子刺大腿、投斧于高樹來提神,借著雪光讀書、聚螢火蟲照明,鋤地時帶著經書、放牧時編撰書籍,這些都是勤奮專心的例子。梁朝彭城的劉綺,早年失去父親家境貧寒,燈燭難以置辦,常常買來荻草,按一定尺寸折斷,點燃照明夜讀。孝元帝初年他出巡會稽,精心選拔人才,劉綺憑借自己的才華,被任為國常侍兼記室,很受尊重寵幸,最后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義陽的朱詹,世代住在江陵,后來到了揚都。愛好學習,家境貧困缺乏資費,連續多日不能生火做飯,就靠吞食紙來填飽肚子。寒冷沒有氈被,抱住狗取暖睡覺。仍然不放棄學業,最終成為學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受到孝元帝的禮遇。這些都是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也是勤奮學習的人。東莞人臧逢世,二十多歲時,想讀班固的《漢書》,苦于向人借時間不能太長,就向姐夫劉緩要來名帖、書札的邊幅紙頭,手抄一本,軍府里的人佩服他的志向,最終憑借《漢書》聞名。三、詩歌鑒賞:本大題共2小題,共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寄蘇內翰①劉季孫倦壓鰲頭請左符②,笑尋潁尾為西湖。二三賢守③去非遠,六一④清風今不孤。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聚星堂上誰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壺。〖備注〗①蘇內翰:指蘇軾。唐宋時稱翰林為內翰,蘇軾知潁州前任翰林學士。②左符:離京外任。③二三賢守:指晏殊、歐陽修等幾位潁州前太守。④六一:歐陽修自稱六一居士。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好友蘇軾請調外遷到潁州赴任。用“倦”“笑”二字,表達詩人對好友自請外放行為的贊賞,語氣輕松。B.頷聯將蘇軾與晏殊、歐陽修等幾位潁州賢能的前太守并舉,運用對比的手法贊美蘇軾,表述巧妙自然。C.頸聯寫蘇軾雙鬢花白,時逢重陽必會把菊花插在頭上,既流露出對朋友的理解,又飽含對蘇軾的肯定和贊美之情。D.尾聯是想象的場景,寫詩人和朋友在異鄉相聚,描寫聚會時斟酒助興的歡快場景,也暗含詩人對好友生活的向往。16.元代詩論家方回讀此詩后曾說:“句律悲壯豪健,人人能誦之。”本詩在感情上同樣寫出了蘇軾的“悲壯豪健”之情,請結合頷聯和頸聯簡要分析。【答案】15.A16.①追慕先賢,堅守志節。“賢守”強調理政惠民之舉,“清風”意在清廉守節之心,寫出了蘇軾建功立業的渴望。②慨嘆年華,豁達隨緣。“霜鬢滿”直斷人生易老之憂,插菊花狀其從容愉悅之態,寫出了蘇軾超然灑脫的胸懷。【解析】【導語】這首詩通過描寫蘇軾自請外放潁州的經過,表達了對蘇軾豪放和坦然態度的贊美。首聯輕松幽默,頷聯通過與賢能前輩的比較,強調蘇軾人品之高;頸聯以重陽插菊暗示其霜鬢滿頭,體現歷經世事的從容。尾聯則展現聚會時的歡快,暗含對朋友生活的向往。整體情感悲壯而豪健。【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A.“表達詩人對好友自請外放行為的贊賞,語氣輕松”有誤。“倦壓鰲頭請左符,笑尋潁尾為西湖。”這里“倦壓鰲頭”指的是蘇軾在朝廷中感到疲憊,想要離開中央職位;“請左符”即請求外調任職地方官;“笑尋潁尾為西湖”則表達了蘇軾對前往潁州任職的一種期待或樂觀態度。這里的“倦”字并非完全正面的“贊賞”,而是反映了蘇軾內心的感受——既有對朝堂生活的厭倦也有對外任新生活的向往。因此,說“語氣輕松”并不準確,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既包含了一絲無奈又有一種解脫后的輕松。故選A。【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頷聯“二三賢守去非遠,六一清風今不孤”中,詩人劉季孫通過提及晏殊、歐陽修等前賢太守,表達了蘇軾與他們一樣,都是潁州的賢守,他們的清風并未因他們的離去而消失,蘇軾的到來延續了這種清風。這里的“清風”象征著前賢們的品德和節操,蘇軾雖遭貶謫,但他的到來使得這種清風不孤,體現了蘇軾的豪邁和堅韌,即使面對困境,也能保持高尚的品德,寫出了蘇軾建功立業的渴望。②頸聯“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中,詩人提到蘇軾的“霜鬢滿”,表明蘇軾年事已高,雙鬢斑白,這是對蘇軾歲月流逝、人生滄桑的感慨,帶有一定的悲涼色彩。然而,詩人接著問道“重陽曾插菊花無”,暗示蘇軾即使年老,仍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重陽節時還會插菊賞景,這種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寫出了蘇軾超然灑脫的胸懷。四、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雛鳳清于老鳳聲”,年輕者未必弱于年長者,何以如此?韓愈在《師說》中告訴了我們原因:“______,______。”(2)蘇軾在《赤壁賦》中以人生和長江相對照,感嘆人生短暫,羨慕自然無窮的兩句是“______,______”。(3)“酒”在詩詞中被賦予特殊的文化意蘊,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正文中就多次出現“酒”這一意象,如“______”“______”等句子,借“酒”表達不同的情感。【答案】(1)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2)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3)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五、語言表達: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說話寫文章離不開詞語。如同蓋房子需要磚石一樣,詞語就是語言表達的“磚石”。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甲),形成自己的詞語庫。但積累并非“撿到筐里就是菜”,不管好壞,只要到手就算數。從小到大,想必好詞好句摘抄我們也沒有少做,(乙),甚至有些不但沒成為“食材”,還混雜腐爛,并且耗精力、占庫存。所以要想做好詞語積累,你要先知道什么是“菜”,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菜”,還要知道哪些“菜”搭配起來營養更高,哪些“菜”適合當季吃,哪些“菜”可以窖藏,哪些“菜”可以改良……這樣才能豐富“菜籃子”,燒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在A的詞語中,仿佛“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把詞語理解得絲絲入扣,辨析得清清楚楚,運用得B,靠的不僅是知識的儲備和方法的掌握,還有思維層次、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等諸多因素。孔子說:“《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是,一個人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事卻辦不通;派他出使四方各國,又不能獨立應對;即使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所以積累也好,解釋也好,C是為了應用。①學習的目的不單是學一個指定的科學知識,②更是搞清楚一種現象背后的規律;③不單是皓首窮經鉆牛角尖,④而是探究來龍去脈,⑤在了解過去的基礎上改正今天的問題,應對明天的可能。18.下列句子中的“要”與文中加點的“要”,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結果會更糟。B.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C.臺兒溝沒有學校,香雪每天上學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D.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請指出其中“菜”“菜籃子”“美味佳肴”的本體以及修辭的表達效果。【答案】18.D19.A.浩如煙海;B.得心應手;C.歸根結底20.①句“不單是……”與②句“更是……”不合邏輯,應將“不是”“而是”;③句“不單是……”與④句“而是……”搭配不當,應將“不單是”改為“不是”。21.甲:注意積累各種各樣的詞語乙:但有些并未成為“磚石”22.“菜”的本體是“詞語”;“菜籃子”的本體是“詞語庫”;“美味佳肴”的本體是“精彩的語言表達”。表達效果:運用借喻,將詞語積累及其運用的相關內容用“菜”“菜籃子”“美味佳肴”來比喻,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讓讀者更易理解詞語積累和運用的重要性及方法。【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文中“所以要想做好詞語積累”,“要”表示一種意愿、需要,是一種主觀上應該去做的意思。A.“要是老待在家里”,這里的“要”是“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與文中“要”的意義和用法不同。B.“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此句中“要”表示打算、希望,強調個人的意愿和計劃,與文中“要”表示應該去做的意思略有不同。C.“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這里的“要”表示需要,側重于客觀上的需求,與文中主觀上應該的意思不同。D.“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其中“要”表示應該,和文中的“要”意義和用法相同。故選D。【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此處形容詞語數量眾多,可用“浩如煙海”。浩如煙海:形容典籍、圖書等極為豐富。B.前文說對詞語理解和辨析得好,此處說運用,可用“得心應手”。得心應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C.前面論述了很多關于詞語積累、解釋等方面,最后總結目的是應用,可用“歸根結底”。歸根結底:歸結到根本上,強調最終的本質目的。【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病句辨析修改的能力。①句:“不單是……更是……”這種關聯詞搭配,前后內容通常是遞進關系,但此句中“學一個指定的科學知識”和“搞清楚一種現象背后的規律”并非遞進關系,所以應改為“不是……而是”。③句:“皓首窮經鉆牛角尖”和“探究來龍去脈”也不是遞進關系,所以“不單是”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