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樸”的本義是木皮,“素”原指生帛。樸素多用以指不假雕飾、具有天然之美的藝術風格。樸素之為美,在于它代表了事物的原初狀態、自然狀態。在先秦,樸和素首先是哲學范疇。老子多次用樸、素來描述道,說明道的終極性、本原性特征。莊子筆下的素、樸已具備審美意味,且是一種最高的美,“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將音樂分為三類,即天籟、地籟、人籟。“天籟”是自然界眾竅自鳴的聲音,它不憑借任何外力,完全是天然的,自發的,是天地萬物的本來狀態。素樸是天地大美,它是完滿的,沒有絲毫缺憾的,任何人為都是對這種完滿的破壞。儒家講樸素,常和文質問題緊密聯系,主張質因文顯,文以質存,素決定飾,文取決于質,道家所稱的樸素,在儒家看來則是樸鄙、粗野。作為一種審美趣味,樸素受到高度重視,被推為極品,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人厭倦了形式技巧的翻新逐奇,試圖超越辭章之美、色彩之美、聲律之美、用事之美,而追慕上古繪畫的形簡跡淡,神往于漢魏古詩的氣象混沌。他們提出自然、平淡、真率、古拙、渾厚等作為新的審美追求,對樸素予以極高評價。如陳師道《后山詩話》所言:“寧拙勿巧,寧樸勿華,寧粗勿弱,寧僻勿俗,詩文皆然。”樸素之美講求自然渾成。它重整體而不重細部,重自然而不重巧思,它要求盡可能保持事物的本然狀態,破除以人為中心的觀物方式。樸素之作往往如造化生物,不顯人工痕跡。漢代石刻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霍去病墓前的馬、乾陵前的石像,刀法簡練至極,充分保持石材原型,造型渾厚樸拙,仿佛天然成就。在宋人看來,或有年代久遠的歷史沉積感,單純、洗煉;或表現為孩提般的天真,稚拙、清新。因此,樸素之美多與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風格相鄰。漢魏古詩亦復如此,大多首尾一氣,不可句摘。樸素之美講求以素為絢。這意味著形式的簡化與提純,形式美的濃縮與積淀。它以淺蘊深,以淡寓濃,以無涵有,以少總多,從而較之鋪錦列秀、富麗堂皇更耐人尋味。如水墨畫,用筆簡略,不求色相逼真而神完意足。又如琴、磬,朱弦疏越,一唱三嘆,余音繞梁,不絕如縷,沒有復調,沒有和弦,不以繁富華美取勝,卻以古樸平淡見長。樸素并不是一種易于創造、易于接受的美;相反,無論對創造者的藝術功力與欣賞者的藝術修養,樸素都有著相當的要求。恰如宋代詩人吳可《藏海詩話》所說:“凡文章先華麗而后平淡,如四時之序,方春則華麗,夏則茂實,秋冬則收斂,若外枯中膏者是也。”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才是真正的樸素。賀貽孫說得好:“每見后人有意為樸,反不如華;有意為拙,反不如巧;有意為粗,反不如弱;有意為僻,反不如俗。大抵以自然者為勝,如美人亂頭粗服俱好,不可遂以亂頭粗服為美人也。”(摘選自張海明《中國古代樸素美理論的發展及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材料二:古代詩人留下大量意境深遠、風格樸素的詩篇。它們沒有斑斕絢麗的文采,讀來卻真摯動人,詩意盎然。如《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全詩絲毫沒有雕琢痕跡,水草豐茂牛羊遍野的塞外草原景象自然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再如鐘嶸《詩品》評陶潛詩:“文體省靜,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詞興婉愜。”陶詩文字儉省,風格清練,詩意純真古樸,意興美好舒興,顯出幾分質凈,幾分樸素。詩的樸素美是和簡單粗糙、貧乏單調截然不同的,它需要作者具有極大的功力、熟練的技巧。作者沒有達到自然純真的精神境界,是不可能寫出樸素優美的詩篇的。有些閃耀樸素美的光輝的詩歌,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任何精雕細刻的工夫,但它比雕刻要花費更大的氣力,這氣力用在對自然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體驗上。《紅樓夢》有一段林黛玉和香菱論詩的情節,也涉及了詩的樸素美問題。當香菱很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黛玉給她舉出更高明更“淡而現成”的詩句“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兩相比較,讓香菱鑒別高下。這里所說的“淡而現成”也就是詩的樸素美。詩的樸素美對語言的要求十分嚴格,可以說,沒有精煉的語言是創造不出樸素美的。古今詩人無不在這方面刻意求精,艱苦磨練自己的筆鋒,像“池塘生春草”“采菊東籬下”都是真切感人的樸素名句。同樣寫雪景,韓愈寫“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杯”,描寫了馬車在雪地上行走,雪隨車輪的轉動翻起兩條白色的帶子,馬蹄踏到雪上留下了一個個銀色的杯狀景象。比喻貼切、形象生動,顯出華美之感,不具有樸素美。可是,王維寫雪景,“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感覺則完全不同。作者把對雪景的真實感受通過樸素無華的語言傳達給讀者,使讀者和他產生通感:清早起來,聽見窗外竹子的響聲,以為是被風所吹動,開門一看,啊,大雪滿山!其境界何等遼闊。詩中沒有用任何形容詞語,卻把雪天的全景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和作者一起欣賞大自然的美。這美,在詩里是樸素的。這種讓讀者讀詩而不自覺是在讀詩的詩才是好詩。(摘選自張朝昌《論“樸素”》)材料三:楚國的圖案、楚辭、漢賦、六朝駢文、顏延之的詩、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繡和京劇的舞臺服裝,這是一種美,“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美。漢代的銅器陶器、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畫、陶潛的詩、宋代的白瓷,這又是一種美,“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節選自宗白華《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莊子哲學看來,“天籟”是自然界眾竅自鳴之聲,不借外力,亦非人力為之,呈現出素樸的天地大美。B.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由于從中很難找出某一傳世佳句,所以其藝術審美價值大打折扣。C.美人“亂頭粗服”俱好,是因其天生麗質,丑者如此,則是東施效顰。這符合儒家“文以質存”的樸素觀。D.林黛玉評“曖曖遠人村”這類詩句“淡而現成”,似乎俯拾而已,但卻需要詩人語言足夠精煉方可煉得。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代石刻,因為保留著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自然渾成的風格,故而呈現出古樸平淡的審美特質。B.樸素在先秦首先是哲學范疇,老子多次用樸、素來描述道;宋代以后樸素是一種審美趣味,宋代詩人借用“外枯中膏”,表達審美觀。C.相較而言,吟誦“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竹風在耳,山雪盈懷,讀者在讀詩卻又不覺在讀詩,這正由于它未曾使用形容詞。D.錯彩鏤金、初發芙蓉,二者都具美感,且各有琳瑯滿目的例證;但在東方美學視野下,后者代表的樸素之美審美性更強。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觀點的一項是()A.初學作詩,寧失之野,不可失之靡麗;失之野,不害氣質;失之靡麗,不可復整頓。(呂本中《童蒙詩訓》)B.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要非情思高遠,形神消散者,不知其美也。(蘇軾《與蘇轍書》)C.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國維《人間詞話》)D.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劉勰《文心雕龍》)4.法國象征主義詩人瓦雷里在讀了法譯本《陶潛詩選》后,得出這樣一種看法:“樸素有兩種:一種是原始的,來自貧乏;另一種卻生于過度,從濫用中覺悟過來。”陶詩屬于哪一種?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5.《真水無香》一書提到,明清時代有篆刻者“刻石章完,必置之櫝中,令童子盡日搖之;或以石章擲地數次,待其剝落有古色,然后已”。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評述這種行為。【答案】1.B2.C3.D4.①陶淵明的詩,屬于后者。它是對當時綺靡詩風的超越,當時詩人文采上存在“過度”“濫用”的陋習,陶淵明“覺悟”過來,返璞歸真,呈現樸素的詩風。②陶淵明的詩難以企及處,不在巧思妙喻,不在形式或技巧的翻新,而在其本色,在其平實,在其自然。③其樸素自然、淺易平淡中,包含了、超越了色澤華美,是有著深厚的藝術積淀的,并非“貧乏”,對創作者(詩人)的藝術功底和技巧有相當要求。5.①櫝中搖晃、擲地剝落,是為了求得印章殘破樸拙之效,該篆刻者認為樸素是一種超越完美無瑕的大美;②但是,這種人為制作的“樸素”,并非真正的樸素,而恰恰相反,落于下乘,有意為普,反不如華,可謂弄巧成拙、南轅北轍。【解析】【導語】這三篇材料探討了中國古典文學和藝術中的樸素美。第一篇主要從哲學與美學角度解釋樸素,強調其自然狀態與本真之美。第二篇則通過詩歌示例,展示出樸素美在詩歌創作中的實現,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觀察。第三篇對比了中華文化中樸素與華麗兩種美學取向,指出盡管兩者皆為美感,但樸素美擁有更持久的審美價值。這些材料共同體現了對古代文明中樸素審美的推崇和深刻洞察。【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所以其藝術審美價值大打折扣”錯誤,材料一第四段提出“樸素之美多與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風格相鄰。漢魏古詩亦復如此,大多首尾一氣,不可句摘”,可見“難以句摘”是褒揚其樸素之美,非貶低其藝術價值。故選B。【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內容判斷推理的能力。C.“這正由于它未曾使用形容詞”錯誤,原文有“這美,在詩里是樸素的。這種讓讀者讀詩而不自覺是在讀詩的詩才是好詩”,主要原因在于詩歌的“樸素之美”,形容詞只是外在形式而已,并非核心原因。有的詩歌用形容詞,若具有樸素之美,照樣可讀可誦。故選C。【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句意:初學寫詩的人,寧可顯得粗樸,也不能追求華麗;粗樸不會損害詩的本質,但一旦陷入華麗雕琢,就無法再糾正過來。主張質樸而非華麗,符合材料中“樸素之美講求自然渾成”的觀點,可支撐論點。B.句意:(文章)表面質樸卻內含華美,看似瘦瘠卻底蘊豐盈,能在簡潔古樸中展現細膩深厚,于平淡自然中寄托深遠意味,若非情思高遠、形神超脫之人,便無法體會這種美。說明樸素中蘊含深意,契合材料“以素為絢”“以淺蘊深”的樸素美特征,可支撐論點。C.句意:大家的作品,抒情時必能深入人心,寫景時必能讓人耳目一新。語言自然流露,毫無矯揉造作之態。這是因為作者觀察真切、理解深刻。強調自然真摯,與材料“樸素之美重自然而不重巧思”的理念一致,可支撐論點。D.句意:粉黛用來修飾容貌,但顧盼生姿的神采源于美好的姿質;文采用來修飾言辭,但辯麗動人的語言根植于真摯的情感。認為外在修飾與內在本質并存,與材料反對雕飾、追求“不假人工”的樸素美相矛盾,故不適合作為論據。故選D。【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①文中有“《詩品》評陶潛詩:‘文體省靜,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詞興婉愜’”,可知陶淵明的詩,屬于后者。它是對當時綺靡詩風的超越,當時詩人文采上存在“過度”“濫用”的陋習,陶淵明“覺悟”過來,返璞歸真,呈現樸素的詩風。②文中有“有些閃耀樸素美的光輝的詩歌,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任何精雕細刻的工夫,但它比雕刻要花費更大的氣力,這氣力用在對自然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體驗上”“陶詩文字儉省,風格清練,詩意純真古樸,意興美好舒興,顯出幾分質凈,幾分樸素”,陶淵明的詩難以企及處,不在巧思妙喻,不在形式或技巧的翻新,而在其本色,在其平實,在其自然。③文中有“詩的樸素美是和簡單粗糙、貧乏單調截然不同的,它需要作者具有極大的功力、熟練的技巧。作者沒有達到自然純真的精神境界,是不可能寫出樸素優美的詩篇的”“沒有精煉的語言是創造不出樸素美的”,陶詩樸素自然、淺易平淡中,包含了、超越了色澤華美,是有著深厚的藝術積淀的,并非“貧乏”,對創作者(詩人)的藝術功底和技巧有相當要求。【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①文中有“造型渾厚樸拙,仿佛天然成就。在宋人看來,或有年代久遠的歷史沉積感,單純、洗煉;或表現為孩提般的天真,稚拙、清新”“素樸是天地大美”,櫝中搖晃、擲地剝落,是為了求得印章殘破樸拙之效,該篆刻者認為樸素是一種超越完美無瑕的大美;②文中有“素樸……任何人為都是對這種完滿的破壞”“樸素之美講求自然渾成。它重整體而不重細部,重自然而不重巧思,它要求盡可能保持事物的本然狀態,破除以人為中心的觀物方式”“后人有意為樸,反不如華;有意為拙,反不如巧”,據此可知,這種人為制作的“樸素”,并非真正的樸素,而恰恰相反,落于下乘,有意為普,反不如華,可謂弄巧成拙、南轅北轍。(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三等車【俄】蒲寧誰要是以為這種等次的火車,您想乘就可以乘,別人管不了,那就大謬不然了。1933年3月,在錫蘭的科倫坡,我就有過這樣的遭遇。早晨,還剛剛七點多鐘。可是已經火傘高張,燠熱異常,這是一種凝重的、呆滯不動的暑氣。每當要下可怕的暴雨前,總是會出現這樣的酷熱;暴雨后,洪水便開始泛濫了。我穿一身白衣服,戴一頂白色盔形涼帽,坐在一輛漆得亮晶晶的、曬得滾燙的、小小的人力車上。在人力車的兩根細細的車杠間,一個黑黝黝的高大的泰米爾人,身子微微前傾,邁著均勻的大步,飛快地拉著車向前奔去。他的健美的裸體上上下下都閃耀出亮光。我這是上火車站去,打算到——好吧,隨便舉個地名吧,阿努拉達普拉市去。前面已是車站廣場,空蕩蕩的,白得耀眼,而在廣場后面是白得更加耀眼的車站大廈——在熱得發白的天空的映襯下,這座建筑物的白顏色幾乎叫人覺得害怕。置身于這片白色的建筑物和太陽的白焰之中,那個泰米爾人漆黑的身軀和漆黑的長發顯得格外刺眼。走進車站大廳,人就感到舒服些了,到處都有柔和的穿堂風。我摘下涼帽,一面揩著大汗淋漓的冰冷的前額(額頭一出汗,只消輕輕摸上去,就可感覺到硬硬的額骨),一面急匆匆地朝站臺入口處走去。列車已停好在站臺上,又高又沉,車頂是白色的,窗簾也是白色的。我趕緊去售票處,一邊走一邊掏出幾枚硬幣,正好夠買一張去阿努拉達普拉的三等車票。一個英國人從售票處向外張望,我把硬幣在他面前敲著,說:“Thirdclass,Anaradhapura!”①“Firstclass?”英國人問。“No,thirdclass!”我喊道。“Yes,firstclass!”英國人也喊道,遞給了我一張頭等車票②。我氣得火冒三丈,粗著喉嚨講出了一席話,內容大致是:“聽著,我討厭這種做法!我想親眼看到這個國家的全部風土人情,這個國家的全部生活和這個國家里各種各樣的人,直到所謂的‘賤民’,你們是喜歡把有色人種算作‘賤民’的,不消說,他們不可能也沒有膽子乘坐頭等車。可是每回只要我想坐三等車,就會同售票員爭起來!我明明講得清清楚楚要乘三等車,售票員卻總是利用這些字眼發音近似,打斷我的話,跟我胡攪蠻纏:‘您是想說頭等車吧?’我大聲喊道:‘不是的,三等車。’但是他卻不睬我,還是給我一張頭等車票。我把票子扔回去,于是售票員惱火了,怎么也想不通,一個白人竟會有這樣下賤、這樣瘋狂的念頭,想同有色人種坐在一起。他也開始大喊大叫,嚇唬我說,我會從那些土人身上傳染到一身虱子的,而主要的是教訓我,在這里,沒有一個白人,絕對沒有一個白人乘坐三等車,白人乘坐三等車是不能接受的,是有失體統的,是令人憤慨的!”這回,我斬釘截鐵地說:“別啰唆,請您立刻給我一張我要買的票!”售票員終于屈服了,我的憤怒使他大為吃驚,有一剎那間,他愣住了,后來,突然橫下心來,扔給了我一張三等車票。我大獲全勝,得意揚揚地在車廂里坐好,等待著旅伴,也就是那些有色的“賤民”。可是見鬼,他們不上來,一個也不來!而站臺上,打著光腳丫的乘客奔跑時發出的干巴巴的啪啪聲卻一刻也沒有停過,他們都打我的包房前跑了過去。他們干嗎都不上來,只是往前跑,跑到哪兒去啊?噢,我恍然大悟:是我的涼帽,白人戴的白涼帽嚇著了他們!于是我摘下涼帽,縮在角落里,重又等他們上車,可是重又白等了一場。我感到納悶:“為什么現在仍然沒有一個人上來呢?要知道現在他們看不到我了呀?”我霍地一下從座位上站起來,把頭探出車窗,想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且非常簡單:在我乘坐的這間包房外邊,有幾個粉筆寫的大字:另有用途!我剛走進這間包房,車站上的人立刻就在外邊寫上了:另有用途!唉,你呀,又吵又鬧,寸步不讓,總算買到了一張三等車票,那你就自作自受去吧,一個人就像白癡似的枯坐著吧。列車飛馳著,在由空中傾注到這片天堂般的土地上的炫目的熱浪中飛馳著。車窗外,繁花盛開的密林無盡地、飛一般地向后退去,清晰地回響著車輪的隆隆聲。“椰——子!”每到一站都有人高聲叫賣椰子,伴隨著那凄涼的叫賣聲的是打著光腳丫的乘客奔過我包房時發出的干巴巴的啪啪聲。在此后的一個車站上,我像個小偷一樣悄悄地溜進四等車,車廂里擠滿了人,有坐的、有站的、膚色全都是黑的或者褐色的,他們只在胯部包著塊遮羞布,遮羞布全汗濕了。注釋:①英語,意為:“三等車,去阿努拉達普拉!”②這三句英語意為:“是頭等嗎?”“不,三等車!”“是,頭等車!”6.下列選項中對文本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說他要到一個地方,“好吧,隨便舉個地名吧,阿努拉達普拉市”這種敘述讓我們體會到了小說的虛構性。B.售票員不賣給“我”三等車車票,說明售票員不相信一個白人愿意和有色人種混在一起,體現出了殖民地種族歧視、白人至上的社會環境。C.只是在車廂上寫上了“另有用途”,可是“那些有色的‘賤民’”就不敢走進車廂了,體現了他們對自己境遇的麻木。D.小說的最后,“我”終于如愿以償,親眼看到這個國家的全部風土人情,作者對有色人種穿著的描述,說明“我”對乘坐這種四等車的后悔。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段“這種等次火車”指的是題目中的“三等車”。首段既設置了強烈的懸念,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也為下文情節的展開做了鋪墊。B.小說描寫了高大的泰米爾人,贊美他“邁著均勻的大步,飛快地拉著車”,并有“健美的裸體”表現了這類人的境遇要好于其他有色人種。C.“一個白人竟會有這樣下賤,這樣瘋狂的念頭,想同有色人種坐在一起。”“是我的涼帽,白人戴的白涼帽嚇著了他們!”這兩句話體現了有色人種和白人間的鴻溝。D.小說中畫橫線的兩處景物描寫都突出了天氣特點,那就是極端的熱,表現了當地特殊的環境特點,也為文章烘托了壓抑的氣氛。8.“我”是小說中著力塑造的人物,請結合小說內容,談談作者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對“我”進行刻畫。9.小說最后兩段描寫了有色人種的境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分析。【答案】6.D7.B8.①用特征鮮明的外貌描寫凸顯人物的身份,一身白衣服,戴一頂白色盔形涼帽“表明”‘我’是一個白種人,‘我’在當時社會地位高貴;②用個性化的對話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我”和售票員的爭論,鮮明地表現了“我”是一個極力反對種族歧視的人;③細微深入、富有變化的心理描寫,如“我恍然大悟”“我感到納悶”“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且非常簡單”表明了‘我’在弄清事情真相后的無奈心理。9.①小說最后兩段描寫了有色人種窮困、悲慘的生活狀況,暗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②和前文拉人力車的黑黝黝的高大的泰米爾人呼應,二者從點到面展現了真實的社會底層狀況;③表現了“我”作為一個有覺悟的白種人的羞愧之情和同情之意,暗含對等級社會的批判。【解析】【導語】《三等車》通過一個白人在殖民地乘坐三等車與有色人種互動的經歷,揭示了種族歧視和社會隔閡的主題。文章通過對人物心理變化和糾葛的刻畫,展示了白人特權意識和殖民地社會的種族鴻溝。在故事中,作者以細膩的描繪和簡潔平實的語言,表現出主人公對殖民地風土人情的好奇和尊重,同時也凸顯了當時殖民社會的壓抑氛圍和對有色人種的貶低與異化,帶給讀者深刻的反思。【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我’對乘坐這種四等車的后悔”錯誤,原文有“我想親眼看到這個國家的全部風土人情,這個國家的全部生活和這個國家里各種各樣的人,直到所謂的‘賤民’”,“我”如愿到了四等倉,看到了所謂的“賤民”,并沒有后悔。故選D。【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表現了這類人的境遇要好于其他有色人種”錯誤,這個泰米爾人和其他有色人種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遭遇著不公正的待遇。“裸體”和尾段“他們只在胯部包著塊遮羞布”照應,表明了他們穿著簡陋,衣不遮體的外貌特征,暗示了他們悲慘的生活境遇。故選B。【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描寫人物手法的能力。①用特征鮮明的外貌描寫凸顯人物的身份,“我穿一身白衣服,戴一頂白色盔形涼帽”,表明“我”是一個白種人,“我”在當時社會地位高貴。②用個性化的對話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聽著,我討厭這種做法!我想親眼看到這個國家的全部風土人情,這個國家的全部生活和這個國家里各種各樣的人,直到所謂的‘賤民’,你們是喜歡把有色人種算作‘賤民’的”“他也開始大喊大叫,嚇唬我說,我會從那些土人身上傳染到一身虱子的……絕對沒有一個白人乘坐三等車,白人乘坐三等車是不能接受的,是有失體統的,是令人憤慨的”“別啰唆,請您立刻給我一張我要買的票!”,“我”和售票員的爭論,揭示人物“我”的內心世界,鮮明地表現了“我”是一個極力反對種族歧視的人。③細微深入、富有變化的心理描寫,“噢,我恍然大悟:是我的涼帽,白人戴的白涼帽嚇著了他們”“我感到納悶:‘為什么現在仍然沒有一個人上來呢?要知道現在他們看不到我了呀’”“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且非常簡單”,“我恍然大悟”“我感到納悶”“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且非常簡單”表明了‘我’在弄清事情真相后的無奈心理。【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情節結尾的作用的能力。①“每到一站都有人高聲叫賣椰子”“凄涼的叫賣聲”“打著光腳丫”“干巴巴的啪啪聲”“四等車,車廂里擠滿了人,有坐的、有站的,膚色全都是黑的或者褐色的,他們只在胯部包著塊遮羞布,遮羞布全汗濕了”,從內容上看,最后兩段描寫了有色人種窮困、悲慘的生活困狀,暗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②從結構上看,前文單寫拉人力車的黑黝黝的高大的泰米爾人的“裸體”,和尾段“他們只在胯部包著塊遮羞布”照應,二者從點到面展現了有色人種的境遇,真實呈現出的社會底層狀況。③從主題上看,最后兩節內容寫了有色人種生活貧窮,處境艱難,遭受歧視,表現了作為一個有覺悟的白種人的“我”的羞愧、同情之情,暗含對等級社會的批判。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良嘗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亡匿下邳。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遂去。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后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二:漢四年,(韓信)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材料三:夫(圯上)老人者,以為子房②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節選自蘇軾《留侯論》)〖備注〗①圯:橋。②子房:張良的字。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漢方A不利B寧能禁C信之王乎D不如因E而立善F遇之使自為G守不然H變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履,用作動詞,穿鞋,與《孔雀東南飛》中“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的“履”意思相同。B.期,約定時間見面,與《歸去來兮辭》中“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C.異,驚異,認為……奇怪,與《桃花源記》中“漁人甚異之”的“異”用法相同。D.躡,踐踏,踩,與《過秦論》中“躡足行伍之間”的“躡”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描述了張良早年刺秦未果后,遇到圯上老人,獲得太公兵法,奠定其日后成就的基礎。B.材料二展示了張良在漢楚戰爭中,巧妙勸說劉邦立韓信為齊王,化解了潛在的內亂,體現其政治智慧。C.材料三則通過蘇軾的評論,強調張良教導劉邦忍耐的重要性,指出忍耐是劉邦成功的關鍵。D.在滎陽之戰期間,韓信平定了齊國后就向劉邦說,齊地之人偽詐多變,不如另找一個人代理齊王來鎮撫,自己好抽身去解救滎陽之急。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良嘗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2)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14.張良幫助漢高祖以小忍換大謀,奠定漢室基業,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概括。【答案】10.BDH11.A12.D13.(1)張良曾經找到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2)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發怒,表現在言詞臉色上。14.①張良和陳平一起進言,勸劉邦暫且忍耐,好好對待韓信以防生變;②受劉邦派遣,張良親自去齊地封韓信為王,征發韓信的士兵去滎陽參戰。【解析】【導語】這篇文言文通過三個材料展現了張良的智慧與謀略。材料一描述了張良早年刺秦未果后,遇到圯上老人,獲得太公兵法,奠定其日后成就的基礎。材料二展示了張良在漢楚戰爭中,巧妙勸說劉邦立韓信為齊王,化解了潛在的內亂,體現其政治智慧。材料三則通過蘇軾的評論,強調張良教導劉邦忍耐的重要性,指出忍耐是劉邦成功的關鍵。整體上,文章通過歷史事件和后人評價,突出張良在漢初歷史中的重要作用。【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漢軍正處境正不利,難道能禁止韓信稱王嗎?不如順勢立他為王,善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將生變亂。“漢”作主語,“不利”是“漢”的謂語,故應在B處斷開;“寧……乎”是固定結構,“乎”是句末語氣詞,故應在D處斷開;“因”是狀語,修飾“立”,中間不斷開;“善”是狀語,修飾“遇”,中間不斷開,“遇之”是動賓結構,“自為守”主謂賓齊全,中間不斷開;“不然”是對上一種情況“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的反面假設,后面“變生”是假設的結果,應在中間H處斷開。故選BDH。【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A.錯誤。動詞,穿鞋/名詞,鞋。句意:給我穿上鞋!/她挽起裙子脫下絲鞋,縱身一跳投進了清水池。B.正確。約定時間見面/希望。句意:跟老年人約定時間見面。/富貴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沒有希望的。C.正確。都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驚異,認為……奇怪。句意: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D.正確。句意:張良、陳平踩漢王的腳。/(他)置身于戍卒的隊伍中。故選A。【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信息的能力。D.“不如另找一個人代理齊王來鎮撫,自己好抽身去解救滎陽之急”錯,原文中韓信派人向劉邦說“齊偽詐多變,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是韓信自己想留在齊地當代理王,根本沒有解救滎陽之急的想法。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嘗”,曾經;“為”,造;“鐵椎重百二十斤”,定語后置句,應為“重百二十斤鐵椎”。(2)“破”,攻破;“王”,做王,稱王;“見”,表現。【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韓信想要在齊地自立為王,劉邦大怒,“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變生’”,可見,張良和陳平一起進言,勸劉邦暫且忍耐,好好對待韓信以防生變;②由“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可知,受劉邦派遣,張良親自去齊地封韓信為王,征發韓信的士兵去滎陽參戰。參考譯文:材料一: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韓國滅亡后,他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張良曾經找到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游,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伺機襲擊他,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張良于是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張良曾經于閑暇時在下邳橋上漫步,有一個老人故意把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驚訝,想打他,看他年老,勉強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穿上鞋!”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伸出腳穿上鞋,笑著離去了。走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還可以教導。五天后天剛亮時,到這里跟我相會。”張良覺得奇怪,跪下來說:“是。”五天后的拂曉,張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定時間見面,卻后到,為什么?”老人離去,并說:“五天后早來會面。”五天后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為什么?”老人離開說:“五天后再早點兒來。”五天后,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就應當這樣。”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后就會發跡。”說完便走了。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十年后,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沛公率傾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材料二: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并全部平定了齊國。派人向漢王說:“齊國狡詐多變,不設立一個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希望允許我臨時代理齊王。”這時,楚軍正在滎陽緊緊地圍困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書信一打開,漢王大怒,罵道:“我被圍在這里,日夜盼望你來幫助我,你卻要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說:“漢軍處境正不利,難道能禁止韓信稱王嗎?不如順勢立他為王,善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將生變亂。”漢王醒悟,又接著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該做真王罷了,為何要做個臨時代理的呢!”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材料三:那位圯上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摧挫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情去成就大謀略。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就在于能忍耐和不能忍耐罷了。漢高祖能忍耐,保養自己完整的鋒銳,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發怒,表現在言詞臉色上。由這件事來看,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忿氣,如果不是張良,難道誰能成全他嗎?(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牡丹韓琮①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曉艷遠分金掌露②,暮香深惹玉堂風。名移蘭杜③千年后,貴擅笙歌百醉中。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牡丹柳渾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棵。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④不校⑤多。〖備注〗①大中十二年,韓琮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以后失官。②金掌露:傳說漢武帝求長生不老,鑄造銅人,銅人高擎銅蓋承接甘露。③蘭杜:香草的總稱,從戰國至隋唐,號為“國色天香”。唐時牡丹始漸取代蘭杜,為世人喜愛。④戎葵:指蜀葵,一種普通花草。⑤校:相差。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詩屬于律詩,柳詩屬于絕句,兩首詩都很講究格律,屬于近體詩。B.韓詩首聯贊揚了牡丹不出風頭、謹慎務實品格。C.柳詩的三四句將富貴之花牡丹與普通的戎葵進行對比,認為兩者相差無幾。D.韓詩和柳詩的首句分別使用了“不爭”“無奈”,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16.在這兩首詩中,兩位詩人對牡丹的情感態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5.D16.①韓詩前兩聯贊美了牡丹不爭和高雅的品格,頸聯把牡丹和蘭花、杜若等花相比,贊美了牡丹的高貴,尾聯描寫了牡丹的“忽零落”,表達了詩人的無限惆悵,詩人以物喻人,感慨身世。②柳詩一開始寫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后認為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詩人譴責豪華奢侈,反對奢靡浪費,流露出對民生疾苦的隱憂之情。【解析】〖祥解〗韓琮的詩細膩描繪牡丹盛放的尊貴與易逝的短暫,無奈于生命的虛幻之美。柳渾的詩則批判當時對牡丹的溺愛和追捧,認為其與普通草木無異,體現對浮華的質疑。兩者對牡丹展現不同情感層次和社會觀照。【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錯誤。柳詩首句中的“無奈”寫的是作者對牡丹的昂貴表現的無奈之情,“無奈”表現的是詩人的情感,不是描寫牡丹的,沒有運用擬人的手法。故選D。【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韓詩:首聯詩人贊美牡丹的淡雅與不爭。在桃花杏花盛開、色彩濃烈的時節,牡丹卻選擇不與它們爭芳斗艷,而是在葉子成蔭時才悄然綻放,展露芳華。這既體現了牡丹的獨特個性,也展現了詩人對牡丹這種超凡脫俗氣質的贊賞。頷聯接著在頷聯里繼續贊美牡丹的高雅和奉獻,牡丹在早晨用它鮮艷如“金掌露”般的花苞在高處凝聚,承接那降落潔凈清涼的露水;在晚上它把幽香飄溢,與“玉堂(豪華富麗的住宅)”的香風爭“惹”。一“曉”一“暮”,上縱下橫,動漪靜美,盡情地贊頌牡丹是賞雅惹俗的高士!頸聯寫即使像蘭草、杜若一類的名花要想改變得像牡丹那樣,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你是花中之王,獨占尊位,比動聽的笙歌還醉人哩!本聯則將牡丹與蘭花、杜若相比較,強調其名貴的地位,表達了詩人對牡丹的高貴品質的推崇。尾聯寫牡丹花啊,為什么像夢中的仙人一樣飄走了,只空留下綠色似屏的葉子呢?本聯帶有感慨和惋惜之情。詩人將牡丹的凋零比作夢境的破滅、仙女的隕落,流露出無限惆悵。本詩首聯寫牡丹的品格,頷聯寫牡丹的貢獻,頸聯轉訴牡丹對嫉妒者的蔑視,尾聯以落花飄零告終。全詩字字寫花,處處喻人,緊密結合自己的心事,正似詩人在大中十二年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以后失官時心情的自況。全詩以物喻人,感慨身世。②柳詩:首聯中的“無奈”和“數十千錢買一棵”展現了牡丹在當時社會中的極高價值和人們對它的狂熱追求。作者看似在抱怨牡丹的價格高昂,實際在暗示自己對這種狂熱追求的無奈和不滿,揭示了買花富人的享樂,以及百姓的貧苦。在頷聯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終于看到牡丹真容的感受。然而,這種期待已久的觀賞并沒有給作者帶來預期的驚喜和滿足,反而讓他覺得牡丹并不比戎葵(一種普通的植物)多多少特色。這種反差的描述,顯示出作者對牡丹的失望和對其價值的質疑。這種情感態度既有對社會現象的批判,也有對牡丹本身的重新評價,其潛臺詞是:牡丹花也不過如此,何必不顧民生疾苦,將價格抬得如此昂貴呢?言外之意尖銳諷刺了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本詩前兩句嘆牡丹價格昂貴而豪家權門揮金如土滿不在乎。三句轉出,末句直抑。以物比物,寫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譴責官僚貴族豪華奢侈,任意揮霍民膏民血,同時流露出反對奢靡浪費和對民生疾苦的隱憂關心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的《離騷》常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愛國的政治理想,蘇軾的《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沿用了這一傳統。(2)作為班長,小慧面對同學之中不團結、不和諧的現象,用《諫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提醒。(3)美學家朱光潛說,“杏花”能夠讓人想到“秀麗”“神韻”等詞,是一個意蘊豐富的美學意象。“杏花”一詞在古詩詞中經常出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2)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打算寫一篇文章,手機一響,就(甲)_______地刷一刷信息,半天過去只寫了幾行字;想看會兒書,忽然想起陽臺上的花還沒澆,電費、煤氣費也該繳了,忙活了幾個小時,書還是沒看幾頁。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時間,動動手指的小事,其實是消耗專注力的“黑洞”。①當我們總是三心二意,難以全心全意地去專注某事,想要同時完成多件事,結果往往花了很多時間卻收獲甚微。②有時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的精力過于分散,導致(乙)________;結果什么也沒干好。而生活中,一個領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專注的人,他們十年如一日地磨煉技能,持續精進,才能達到領域內的頂尖水平。③打磨專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終有一天,你也會脫穎而出,成就更好的自己。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下列句子中的“結果”與文中加點的“結果”,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我們且結果了那個綁的去,與你拔了這眼中釘子呢。(李文蔚《燕青博魚》)B.你看他一貌堂堂,后來不是沒結果。(李漁《巧團圓·解紛》)C.既已種因,終當結果。(紀昀《閱微草堂筆記》)D.其實這是她的一片癡心,結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懷念蕭珊》)20.下面這句話在文中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有句話說:“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很多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答案】18.甲: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乙:顧此失彼19.D20.C【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甲處,描述了手機一響,就無法控制自己去刷信息的情景,所以可填“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強調完全被某種感情所支配。乙處,描述了當我們試圖同時完成多件事時,由于精力過于分散,導致即使花費了很多時間,結果什么也沒干好,所以可填“顧此失彼”。顧此失彼:是顧了這個,丟了那個,形容忙亂或慌張的情景。【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詞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選文中的“結果”是指人事的最后結局,是名詞用法。A.指殺死,是動詞用法。B.指成就、成果,是名詞用法。C.比喻人的歸宿。D.指人事的最后結局,是名詞用法,與選文中加點的“結果”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選D。【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這句話的核心意思是,與其分散精力去做很多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這與③處的內容是高度一致的,兩者都在強調專注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文中首先描述了人們常常因為難以專注而分散精力,導致花費大量時間卻收獲甚微(即①處)。接著,強調了專注的重要性,指出一個領域的高手通常是那些非常專注并持續磨煉技能的人(即②處)。在這之后,提到要打磨專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以做好每件事(即③處)。此時,引入這句話,直接支持了專注于一個領域并深入鉆研的觀點,強調與其在多個方面淺嘗輒止,不如在一個方面深入鉆研,以取得更好的結果。最后,則是對未來的展望,表示通過打磨專注力,我們也能成為高手(即④處)。因此,放在③處最恰當。故選C。(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天上布滿了大塊的黑云。我幫著爺爺把草裝上車,小車像座小山包一樣。爺爺彎腰上袢,我抻緊了拉繩,小車晃晃悠悠地前進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點頭暈。大堤像條大蛇躺在地上,我們踩著蛇背走。緊接著傳來沉悶如雷鳴的呼嚕聲。我們鉆進了風里,“爺爺——”我拼命地喊著。風把我推得翻跟頭,我伸出雙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頭望望爺爺和車子。車子還停在河堤上,車子后邊是爺爺。他雙手攥著車把,脊背繃得像一張弓。他的雙腿像釘子一樣釘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樹根一樣條條棱棱地凸起來。風把車上的茅草揪出來,揚起來,小車在哆嗦。我看到爺爺的雙腿開始顫抖了,汗水從他背上流下來,然后小車倒推著爺爺從我面前滑過去。我靈機一動,縱身撲到小車上。借著這股勁,爺爺又把腰煞下去,雙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大風過后,天地間靜了一小會兒。夕陽不動聲色地露出來,莊稼慢慢地直腰,他像一尊青銅塑像一樣保持著用力地姿勢。21.文中有兩個加點的疊詞“晃晃悠悠”“望望”,說說它們和“晃悠”“望”相比,語意上各有什么不同。22.文中寫自己的“爺爺”,除了稱呼“爺爺”,還用“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答案】21.①兩個疊詞“晃晃悠悠”“望望”與“晃悠”“望”相比,語意得到了強化;②“晃晃悠悠”是“搖晃”的意思,比“晃悠”更能突出車的不堪重負;③“望望”和“望”都是“看”意思,但“望望”表現的情感更細膩,能更好地表現“我”對爺爺的關心。22.①稱呼“爺爺”,表明自己與“爺爺”的關系,體現親近之感。②“他”,刻意增強敘述的隔膜,增強陌生化效果,以凸顯爺爺的頑強、堅韌。③“爺爺”和“他”的變化,意味著敘述者情感的變化,稱呼“爺爺”,是對“爺爺”的尊重、關心和依賴,稱呼“他”則體現了對“爺爺”的敬佩之情。【解析】【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疊詞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疊詞能夠強化語義,在原有詞語的基礎上,通過重復來增強表達的效果。②“晃悠”只是單純表示一種搖晃、擺動的狀態,但“晃晃悠悠”通過詞語重疊,加重了這種搖晃的感覺,強調車前進的時候不是平穩的,是那種很不穩定、搖搖擺擺的樣子,更加突出了車因為裝的草很多,不堪重負,行走艱難的狀態,所以比“晃悠”在語意上強化了搖晃的程度和狀態特點。③“望”就是簡單看向某個方向、看某個事物的動作。而“望望”的重疊使用,就不只是單純看一眼的意思了,它帶有一種更細膩的情感在里面,在這里體現出“我”心里對爺爺和車子情況很擔心、很關切,所以要反復地看、仔細地看,從這個細微的用詞變化能更好地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