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及大題10分鐘看完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及大題10分鐘看完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及大題10分鐘看完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及大題10分鐘看完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及大題10分鐘看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及大題10分鐘看完一1、秦朝從中央到地方統治機構的建立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2、清朝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標志著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頂峰。3、1856年天京事變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4、1861年總理衙門的建立標志著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5、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6、《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7、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8、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標志著辛亥革命果實被竊取。9、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10、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大革命)的失敗。11、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也標志著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爆發。13、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14、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政權的垮臺。15、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16、“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18、1976年10月江清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標志著文化大革的命結束。19、1979年元旦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和鄧小平講話標志著祖國大陸對臺灣政策的重大發展。20、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了許多新規定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發展。21、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恥辱,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22、《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23、《民法大全》的編纂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24、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25、《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26、1787年美國憲法的通過標志著美國共和政體的確立。27、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標志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基本實現了爭取經濟自由、政治平等目標。28、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歐洲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29、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30、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標志著無產階級第一次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31、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32、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33、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最終形成。34、1955年日本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戰前水平標志著戰后經濟恢復的大體完成。35、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結束。二1、1895年日軍占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2、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上海浦東的開放是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5、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6、1909年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標志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7、1905年《定軍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8、新航路的開辟標志著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步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9、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標志著英國開始建立海上霸權。10、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11、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著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12、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通過《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標志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13、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14、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的簽署標志著蘇聯的完全解體。15、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標志著美國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16、1993年11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標志著歐共體12國結成歐洲經濟政治聯盟。17、1999年1月歐元成功啟動標志著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正式建成。18、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運轉標志著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世界經濟各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建立。三1、

圓周率的精確度曾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數學水平。2、

《詩經》是中國成熟詩歌形成的重要標志。3、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4、1898年9月21日的戊戌政變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5、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6、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標志:《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7、鄧小平理論成熟的標志:1992年南方談話。8、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標志著宗教改革的開始。9、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開始的科學研究方法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10、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11、量子力學標志著人類對客觀規律是認識開始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12、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出版標志著生物進化論誕生。13、1895年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其拍攝的影片標志著電影的誕生。14、1929年英國倫敦首次播送了電視節目,標志著電視藝術的誕生。高考歷史必背大題專制主義的發展歷程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3.西漢鞏固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4.隋唐完善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5.北宋加強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6.元朝新發展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7.明清達到頂峰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斗爭的產物。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相適應的。1.王位世襲制: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禪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2.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治。3.軍功授爵:戰國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4.皇帝制:秦統一六國后,確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嬴政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5.士族制度: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于魏晉,東晉時充分發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6.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沿用并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科舉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7.行省制: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8.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只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忠順的奴仆。古代著名的改革古代歷史上無數次革新與變法實踐表明,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3.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歷代疆域的變遷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疆域的變化也從一個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因此了解歷代疆域變遷的歷史,能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祖先的光輝業績。1.商朝:東到大海,西到陜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到長江流域。2.秦朝: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3.唐朝:東到大海,西到咸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4.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的范圍之內。5.清朝: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的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縱觀中國歷史,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在其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而少數民族為統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歷代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統一疆域的形成。歷代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的疆域。封建社會的后期,落后腐敗導致了大塊中國國土的淪喪。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這是從古至今歷史發展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在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