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1頁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2頁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3頁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4頁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170年前誕生的一部闡釋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并探索其斗爭結局的偉大著作是A.《共產黨宣言》B.《人權宣言》C.《論法的精神》D.《百科全書》2.根據一份19世紀40年代的紀錄,英國工人吃的主要是面包,新鮮肉類如牛羊肉和新鮮水果蔬菜等缺乏。19世紀晚期,英國工人家庭的日常飲食中增加了果醬、人造黃油、蛋類、牛奶、沙丁魚罐頭等。這反映了當時(

)A.歐洲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 B.農業和工業結構得以調整C.社會貧富差距已不斷縮小 D.工業革命提升社會消費能力3.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奴隸制在世界各地逐漸消失了,工業家們更傾向于使用自由勞動力,因為他們會花錢購買商品從而使工廠生生不息。由此可知工業化A.改變傳統社會結構 B.導致工廠制度產生C.推動殖民體系瓦解 D.促進生活水平提高4.《人民的一員》(下圖所示)呈現的是19世紀晚期英國首相格萊斯頓(戴高帽子者)乘坐公共馬車(一次可運送20多名乘客,相對廉價,所有階層的人都負擔得起),與他一起乘車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們都穿著得體,但不屬于精英階層(精英們仍然乘坐從后窗可見的那種小馬車)。這一現象A.揭示了資產階級政客的虛偽性 B.反映了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C.工業革命提高了民眾生活水平 D.說明新式蒸汽交通工具尚未普及5.1900年以后,機器導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對于女人在生產領域的力量優勢變得無足輕重,“女性與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機器面前”。這可以說明:(

)A.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 B.工業革命促進產業結構變化C.工業革命為婦女地位提高創造條件 D.男女平等基本實現6.19世紀中后期,英國大批專業科技人員加入了文官隊伍,他們致力于研究經濟開發,制訂經濟發展戰略和各項經濟政策以及經濟法規,在調整產業結構,指導完善經營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國政治領域的這一變化A.說明政府對教育和科技的高度重視B.源于工業革命對專業性服務的需求C.不利于政局的穩定和政策的連續性D.反映出內閣的權力不斷擴大和膨脹7.1785年,有律師為阿克萊特辯護時指出:“工藝各部門中最有用的發明并不是關在書房里的專務理論的哲學家們的創作,而是通曉使用技術方法的、從實踐中得知什么構成其探討課題的靈巧的工匠的創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這段辯護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時期工業革命的特點是(

)A.科學理論與社會生產緊密結合 B.手工工場日趨專門化C.工藝發明主要源于工匠的實踐創新 D.社會信息化成為時代潮流8.下表是歐美18—19世紀大事年表(部分)。對這一時期歐美社會的分析和說明,最符合歷史史實的是時間重大歷史事件1765年工業革命開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1848年馬克思主義誕生1848年前后歐美工業革命基本完成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A.資本主義仍舊處于不斷上升和發展的時期B.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物質條件不完全具備C.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題是社會主義運動D.社會主義運動有利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9.霍布斯鮑姆在《革命的年代》一書中認為,19世紀是近代科學的鼎盛期,技術進步開始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代科學革命的種子在這一世紀獲得了豐收,技術取得了輝煌勝利。以下屬于這一時期科學理論或技術進步成果的是A.瓦特研制出了萬能蒸汽機 B.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C.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體系 D.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10.2018年是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170周年,這本著作最早翻譯成中文是在A.洋務運動時期B.辛亥革命時期C.新文化運動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11.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工業勝地設菲爾德等“除了工匠和貪得無厭的店主外,所有的階級都被鄉村的舒適和恬靜所吸引,律師、工廠主、雜貨商、布商、鞋匠和裁縫,都在風景美麗的地區安下了他們的住宅。”這反映了英國(

)A.城鄉實現一體化 B.人與自然和諧相處C.工業化的兩面性 D.階級矛盾的尖銳性12.《亞洲的覺醒》一文評價道;“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標志著20世紀初所開創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階段。”文中的“新階段”的含義是(

)A.開啟了社會主義革命時代 B.帝國主義的統治體系受到沖擊C.馬克思主義政黨普遍建立 D.第一次嘗試建立無產階級政權13.19世紀中期以后,歐美國家比較富有的男子的典型服裝是西裝外套、馬甲,黑色、灰色或深藍色的褲子,系深色領帶或領結,穿淺色襯衣。而當時工人或農民多穿著結實又不妨礙工作的服裝,如牛仔褲等。到了20世紀,西裝逐漸成為工人、農民的日常服裝,同時,牛仔褲等也成為不同階層的人們都喜歡穿著的服裝。這一變化表明歐美國家(

)A.工人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B.貧富分化問題逐漸緩和C.休閑實用成為服飾潮流 D.社會政治經濟得到發展14.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環境極其惡化 B.化學工業污染嚴重C.人口膨脹食物短缺 D.醫療技術水平下降15.美國捕鯨業曾一度繁榮,鯨油、鯨骨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的照明、潤滑、服裝等行業;19世紀60年代以后卻急轉直下,許多從業者破產或被迫轉投其他產業。這一變化的原因是A.技術革新改變市場儒求 B.政府轉為扶持重工業C.保護生態成為社會共識 D.生產及資本走向集中16.依據下圖,可推知當時A.工業革命導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B.棉花產業發展影響黑奴的境況C.歐美資本家熱衷于投資新興產業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17.1849—1870年,英國第三級鐵路客運(為下層人民提供運輸服務)人數增長了6倍,而其他兩級客運人數只增長了4倍。1846—1870年,第三級客運人數的比重由不足一半提高到65%,而客運收入的比重則由不足20%提高到44%。這表明鐵路客運(

)A.促進了城鄉經濟的一體化 B.實現了交通運輸的商業化C.推動了社會觀念的平等化 D.加速了交通服務的大眾化18.1846年,英國國會廢除了《谷物法》,1849年后又廢除了實行近200年的《航海條例》,1846-1849年,國會還取消了大約200種商品的進口稅。這些政策的實施A.鞏固了英國世界工廠地位 B.促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C.使英國形成“日不落帝國 D.使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9.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生產組織形式上的創新主要是指:A.工廠制度的興起B.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C.壟斷組織的出現D.市場引領生產技術革新20.“可以這樣說,除了用軋錕抽出粗紗的想法可算得上真正的創造外,1800年以前棉紡技術的發明基本上只是把幾個世紀以來大家知道的紡車構件連成新的結構罷了。”這一論述旨在A.突出技術發展的連續性 B.強調技術創新推動工業革命C.體現技術革新的重要性 D.表明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21.變遷中的英美材料一英法“七年戰爭”結束后,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頒布了一系列稅法,以緩解巨大的財政壓力。1765年,英國政府通過《印花稅法》,要求殖民地的報紙、法律文書、保險單甚至撲克牌上都要貼上稅票。這幾乎影響到所有居民,遭到了強烈反對。九個殖民地議會的代表在紐約召開大會,提出“無代表不納稅”。會上還有人宣稱:“我們應當站在天賦權利這個共同的立場上……我們所有的人都是美利堅人。”英國政府被迫廢除《印花稅法》,但聲明議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制定約束殖民地的法令,隨后又推出其它征稅法案。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材料二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實行貿易壟斷政策,禁止其發展某些產業,某些產品只能銷往母國。1776年,亞當·斯密抨擊這種政策阻礙了自由競爭,損害國家利益。皮特政府執政時期推行自由貿易政策。1788至1792年,英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增加了2.5倍,其中工業制成品占87%。18世紀晚期,英國從印度獲得更多領土,并努力建立印度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聯系,尋求更多的商埠和市場。19世紀上半期,英國與多個國家簽訂自由貿易條約。“反谷物法同盟”指出:“自由貿易原則是將外國變為我們寶貴殖民地極好的方式,而我們也不必負擔統治他們的責任。”隨著1846年《谷物法》被廢除,許多商品取消關稅,馬克思稱其為“自由貿易在19世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1)閱讀材料一,從民眾反印花稅的斗爭過程,概括北美殖民地走向獨立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指出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中期英國對外貿易政策有何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2013年9月清華大學舉辦了首屆量化歷史講習班,其宗旨是推動現代社會科學的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在國學、歷史研究中的應用,如經濟史、金融史、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等領域。】長期研究世界經濟史和社會史的美國GregoryClark教授講授的第一個主題就是:“人類歷史中其實只發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開始的工業革命。只有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業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類其他的歷史細節有意思,但不關鍵。”為什么呢?從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兩三千年里基本沒有變化,工業革命之后才逐漸上升。微觀方面,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形態以及文化內涵都有本質性的大變革。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社會一直沒有走出“馬爾薩斯模式”,即在生產率不變的情況下,自然災害或戰爭導致人口死亡,使接下來的人均收入增加,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長提供條件;可是人口增長后,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會減少,使生存挑戰越來越大,導致戰爭的發生并使接下來的人口又減少,在這個周期中循環。按照史學家麥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時世界人均GDP大約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長了50%。同期,西歐國家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從公元元年的450美元增長到1820年時的1204美元,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國也大致如此。而從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從原來的667美元增長到6049美元。由此足見,工業革命帶來的收入增長的確是翻天覆地的。按照麥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時中國的人均GDP為450美元(跟西歐一樣),到洋務運動的起點時也僅為530美元。在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幾千年沒變化的情況下,那些制度與文化體系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檢驗,還是只經歷了幾年、一兩個朝代的考驗,不存在本質性差別。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收入與生活方式處于靜態不變的狀況下,那些朝代到底叫“漢朝”、“隋朝”、“唐朝”、“宋朝”,還是“元朝”、“明朝”或“清朝”,這些細節意義不是那么大,至少沒有原來我們強調的那么大。按照這一道理,或許除了以日、月和地球的轉動定義的日月年這樣的時間單位之外,還應該以世界人均GDP(或者國家人均GDP)的翻倍來定義時間,世界人均GDP每翻一倍算一個時間單位,可以叫“一翻”。從公元元年到1820年世界人均GDP增長0.5倍,那1820年在收入增長意義上實際只過了“半翻”時間,而1820年后的100多年實際過了“八翻”時間。收入翻倍數越多,對社會結構、對制度的壓力考驗就越厲害,引發的變革要求就越強。——摘自陳志武《量化歷史研究告訴我們什么?》(1)結合材料及所學,請你論證美國GregoryClark教授的觀點。(2)根據上述材料,你認為中國的歷史可以如何劃分?請說明理由。23.下表是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提出的經濟起飛的基本因素理論(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因素理論描述社會因素有賴于一大批富有冒險、進取精神的企業家;有賴于利于企業家的社會環境,包括廢除約束企業家精神的宗教觀念和封建制度;樹立以追求物質財富為榮的社會風氣,鼓勵更多的人從事商業活動政治因素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和中央政府,以利于舉國上下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相反,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下,起飛是不可能的。通過國家的力量建立有效的國內外市場和籌集社會資本用于發展工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