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4月質量檢測高一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13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約公元前4500年,兩河流域北部的哈蘇納文化居民使用黑曜石工具和幾何紋飾陶器,擁有石制印章及貝殼寶石首飾,并種植大麥、飼養綿羊。這反映出當時該地區()A.出現中央集權國家 B.與埃及文明有頻繁交流C.物質文化豐富多樣 D.處于父系氏族社會階段2.羅馬帝國時期,在多瑙河邊疆和萊茵河邊疆地區,帝國與日耳曼人等存在著長期的經濟互動;在東方邊疆,則以與東方人的貴重商品貿易為主。此外,在不列顛邊疆、阿非利加邊疆與埃及邊疆同樣可以看到與其他邊疆地區相似的經濟活動。由此可見,羅馬帝國()A.民族認同觀不斷強化 B.社會轉型趨勢明顯C.邊疆貿易具有普遍性 D.經濟繁榮政治開明3.中世紀初,西歐封建主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競相封授土地,形成十分復雜的封建君臣關系。一個人同時有若干個封君,又有更多的封臣。這一現象()A.推動了城市自治進程 B.加劇了分裂割據局面C削弱了基督教會統治 D.促進了民族國家產生4.依據下面知識卡的內容,據此判斷該國家是()A拜占庭帝國 B.奧斯曼帝國 C.基輔羅斯 D.阿拉伯帝國5.下面是13-15世紀馬里帝國的跨撒哈拉商路圖。由此可見,當時馬里帝國()A.統一了非洲西海岸 B.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C.農業生產高度發達 D.重視發展長途商業貿易6.西班牙王室檔案記載:“麥哲倫船隊航行,盡管損失慘重,但運回的香料遠超成本,激勵了更多探險隊效仿他們的航線。”由此可見,這次航行帶來的直接影響是()A.加劇了歐洲國家探索新航路的競爭 B.推動了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C.導致了西、葡兩國劃定教皇子午線 D.使西班牙壟斷了東西方香料貿易7.“這些人類殺手,隨同探險者與征服者來到新世界,在新土地大展身手。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因此對它們沒有免疫能力。天花、麻疹和斑疹傷寒爭先恐后地要做殺手的頭把交椅。”這反映出全球物種交流()A.改變自然環境 B.導致世界人口下降 C.引發疾病傳播 D.推動人類社會轉型8.1603年,荷蘭海軍擊敗西班牙并成功奪取爪哇;1605年和1606年兩度擊敗葡萄牙,占領帝汶島;1640年和1642年,分別從葡萄牙手中奪取馬六甲與好望角。1759年,英國擊敗法國奪取了后者在加拿大地區的殖民地。這反映出()A.英國確立海上霸權 B.歐洲國家殖民爭奪激烈C.各國經濟聯系加強 D.西方殖民擴張方式多樣9.在作品《歌集》中,彼特拉克經常通過與古代詩人對話的形式,在文學上構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跨越,這種方式體現了一種新的自我意識,即文學作品可以是作者自我探索的空間,強調了個人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價值。彼特拉克這種寫作方式()A.旨在批判封建統治 B.改變了民眾的審美意趣C.蘊含人文主義思想 D.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10.宗教改革家們主張人們通過閱讀《圣經》,運用自己的理性來理解宗教教義,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教會的權威解釋。這()A.緩和了教權王權之爭 B.導致了教會組織重構C.推進了社會道德教化 D.沖擊了天主教會權威11.《權利法案》重新塑造了國王特權與議會權力的邊界,在限制國王傳統的“非常權力”的同時,第一次明確將主權權力置于較之君主更可靠、也更具穩定性的議會之上。這表明《權利法案》()A.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 B.是利益妥協的產物 C.形成了權力制約平衡 D.提高了內閣的權力12.美國內戰結束后,通過憲法修正案強化了聯邦政府的主導地位,通過第14和第15修正案,確保了所有公民的平等權利和選舉權。這表明,美國內戰后的憲法調整()A.推動了美國聯邦制的確立 B.消除了美國種族歧視C.導致了美國社會文化變革 D.穩固了美國政治制度13.19世紀中葉,一位英國記者在報道中寫道:“曼徹斯特的工廠主們掌控著巨大的財富,而數以千計的工人卻擁擠在骯臟的棚戶區,每天工作長達14小時,僅能維持基本生存。”這篇報道反映的是()A君主制下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 B.工業革命加劇了自然環境惡化C.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 D.技術革新推動農村人口的外流14.19世紀早期,歐洲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他們企圖建立“人人平等,個個幸福”的新社會。但他們不能揭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和發展規律,不懂得階級斗爭,最終他們的設想都歸于失敗。由此推知,當時()A.資產階級主動緩和階級矛盾 B.科學革命理論亟待產生C.工人階級普遍缺乏斗爭精神 D.民眾更加注重經濟訴求15.17世紀末至18世紀,英國對其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殖民地實施了嚴格的貿易限制,使這些殖民地只能向英國出口原料,并且從英國購買商品。這一做法()A.導致殖民地經濟結構單一 B.改變了英國經濟結構C.維護了殖民地的貿易安全 D.表明英國國內資源匱乏16.1901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紐約州立大學演講,涉及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時說道:“溫和地講話,手持大棒,你會走得更遠。”這折射出()A.美國聯合歐洲勢力開發拉美 B.美國意在維護拉丁美洲穩定C.美國成為拉丁美洲新宗主國 D.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任務艱巨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封建關系下,同為領主階層的封君和封臣圍繞具象封土及抽象人身依附而形成相關權利與義務。當封土賜予封臣,封臣就享有土地上的用益權,收益歸封臣。但封君能夠以其地位和權力獲取相關利益。……作為經濟利益而存在于領主之間的紐帶自然是封土。各種利益分配方式或者類型,也主要圍繞封土而形成。表現在經濟層面上,領主會從封臣那里獲取相關收益,也會向其封君繳納相關財物。封土之上,體現了封君封臣之間的權力與經濟行為。——摘編自黃春高《封建時代的領主經濟》材料二公元1000年以后,特別是在12、13世紀,西歐城市的復興是公認的事實,在12世紀晚期西歐的約4000萬總人口中,城市居民約占400萬。對于西歐城市的興起,從制度分析中的結構與行動者兩個方面來看,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城市與地方自治制度作為重要的制度遺產,加上封建時代的權力分散結構為城市自治制度的訴求提供了結構性優勢。而城市商人主導的市民階層在行動中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優勢,在與領主的博弈中不斷斗爭,最終達成妥協,形成了以城市特許狀為核心制度架構的城市自治制度體系。——摘編自陳兆旺《西歐中世紀城市自治的制度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西歐封君封臣制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理大發現是一座劃時代的世界歷史界標。在這歷史性轉變中,歐洲扮演了特殊的角色。組成這股強勁的世界性沖擊波的,其實不僅有歐洲商品、技術、文化和制度,更有歐洲的人口——絡繹不絕奔涌而出的無數移民。由歐洲的人口遷移又引發了后來亞洲、非洲的人口外移。這場規模宏闊、影響深遠的移民浪潮,幾乎是有史以來牽動范圍最廣的一次。——摘編自沈堅《地理大發現與人口大遷移》材料二咖啡起源于阿拉伯地區,1615年傳到威尼斯,在17世紀中葉傳到歐洲中部的港口。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僅僅為歐洲人帶來了新的飲料,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和舊有的飲料文化。咖啡屋的章程里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這與傳統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人們遵循了章程的規則,咖啡屋實現了它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以后,它推動了多種多樣的大眾文化的發展。新的文學、哲學與藝術和無數的思想家及哲學家在咖啡屋里孕育和誕生。人們的語言文明了;信息的內容健康而豐富了;人的思想更清醒了,舉止變得更高雅了;酒館里的啤酒湯被咖啡取代了。這一切都給歐洲人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摘編自朱基富《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地理大發現時期人口大遷移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咖啡的引入傳播給歐洲帶來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紀40年代,英國開始制造棉布,而此時歐洲人對于棉織品的需求僅限于將其用來作為裝飾品、桌布等,需求量相對較少。然而,18世紀開始,伴隨著歐洲經濟繁榮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具有輕便化、實用化的棉布越來越青睞,因為用印有美麗圖案并且色澤亮麗的棉布制成的服裝,不但舒適暖和,而且價格低廉、外觀精致,成了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競相追逐的對象。據統計,1750-1760年英國人均原棉消耗量200克,比1698-1710年增加了兩倍以上;此外,包括荷蘭、瑞士、普魯士等其他國家,原棉的人均消耗量亦呈逐年上升趨勢。——摘編自夏東《棉紡織業成為英國工業革命起點原因探究》材料二1913年,德國化工企業的產品占世界化工產品出口的28%,英國僅為16%。在合成染料上,英國僅占世界出口的2%,德國高達90%。西門子公司及其競爭對手AEG(把愛迪生專利用于歐洲市場的德國通用電力公司)生產了德國75%的電子技術產品。這些公司規模極大,舉個例子,1913年,西門子公司在德國雇用了7.5萬人,在海外雇了2.4萬人。這些公司的老板雄心勃勃,集作家、政治家和商人于一身的瓦爾特·拉特瑙說,他“第一次看到這個小燈泡發出光芒時,已經在設想全世界被銅線串聯在一起的遠景,看到電流從一國傳送到另一國,不僅傳播光,還傳播實力”。——摘編自[英]西蒙·普萊斯等《企鵝歐洲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世紀英國棉紡織業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后來居上的原因。
2024—2025學年度4月質量檢測高一歷史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13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約公元前4500年,兩河流域北部的哈蘇納文化居民使用黑曜石工具和幾何紋飾陶器,擁有石制印章及貝殼寶石首飾,并種植大麥、飼養綿羊。這反映出當時該地區()A.出現中央集權國家 B.與埃及文明有頻繁交流C.物質文化豐富多樣 D.處于父系氏族社會階段【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約公元前4500年(兩河流域北部)。根據材料“使用黑曜石工具和幾何紋飾陶器,擁有石制印章及貝殼寶石首飾,并種植大麥、飼養綿羊”并結合所學可知,哈蘇納文化在工具制造、陶器藝術、裝飾工藝、農業和畜牧業等方面均有發展,體現了物質文化多樣性,C項正確;中央集權國家出現于更晚的蘇美爾城邦時期(約前3000年),與哈蘇納文化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不符,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與埃及文明的直接交流證據,排除B項;父系氏族社會的判斷需社會結構信息(如墓葬、家庭分工),材料未提供相關依據,排除D項。故選C項。2.羅馬帝國時期,在多瑙河邊疆和萊茵河邊疆地區,帝國與日耳曼人等存在著長期的經濟互動;在東方邊疆,則以與東方人的貴重商品貿易為主。此外,在不列顛邊疆、阿非利加邊疆與埃及邊疆同樣可以看到與其他邊疆地區相似的經濟活動。由此可見,羅馬帝國()A.民族認同觀不斷強化 B.社會轉型趨勢明顯C.邊疆貿易具有普遍性 D.經濟繁榮政治開明【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帝國)。根據材料“多瑙河邊疆和萊茵河邊疆地區存在長期經濟互動”“東方邊疆以貴重商品貿易為主”“不列顛、阿非利加與埃及邊疆同樣有相似經濟活動”并結合所學可知,羅馬帝國各邊疆地區雖具體貿易內容不同(如日耳曼地區日常經濟互動、東方的高端商品貿易),但均存在頻繁的貿易活動,表明邊疆貿易具有普遍性,C項正確;材料僅強調經濟互動,未涉及民族認同強化或社會轉型的直接證據,排除A、B項;“經濟繁榮政治開明”在材料中缺乏全面支撐,如政治開明未體現,且題干側重邊疆貿易的共性,排除D項。故選C項。3.中世紀初,西歐封建主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競相封授土地,形成十分復雜的封建君臣關系。一個人同時有若干個封君,又有更多的封臣。這一現象()A.推動了城市自治進程 B.加劇了分裂割據局面C.削弱了基督教會統治 D.促進了民族國家產生【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初期(西歐)。根據材料“西歐封建主競相封授土地,形成復雜的君臣關系”并結合所學可知,封君封臣制下,多重效忠導致權力分散,地方領主獨立性增強,中央權威薄弱,加劇了封建割據,B項正確;城市自治主要源于商品經濟與市民階層的興起,與封建君臣關系復雜化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基督教會在中世紀長期維持精神統治,分裂割據并未削弱其地位,排除C項;民族國家產生需以王權強化為前提,而分裂割據阻礙了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B項。4.依據下面知識卡的內容,據此判斷該國家是()A.拜占庭帝國 B.奧斯曼帝國 C.基輔羅斯 D.阿拉伯帝國【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奧斯曼帝國)。根據材料“興起于小亞細亞,信奉伊斯蘭教,控制歐亞商路,征收重稅”并結合所學可知,奧斯曼帝國起源于小亞細亞,以伊斯蘭教為國教,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壟斷了傳統東西方商路,對過境商人課以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B項正確;拜占庭帝國雖地處小亞細亞附近,但信奉東正教且后期喪失對商路的控制,排除A項;基輔羅斯位于東歐,信仰東正教且未涉足歐亞商路,排除C項;阿拉伯帝國雖信奉伊斯蘭教并影響商路,但其興起于阿拉伯半島而非小亞細亞,排除D項。故選B項。5.下面是13-15世紀馬里帝國的跨撒哈拉商路圖。由此可見,當時馬里帝國()A.統一了非洲西海岸 B.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C.農業生產高度發達 D.重視發展長途商業貿易【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15世紀(馬里帝國)。根據材料“跨撒哈拉商路圖”并結合所學可知,馬里帝國通過控制撒哈拉商路,壟斷黃金、鹽等資源的貿易,與北非、地中海地區形成密切的商業聯系,積累了巨大財富。這體現了其對長途商業貿易的重視,D項正確;馬里是內陸帝國,并未完全控制整個非洲西海岸,“統一”表述不準確,排除A項;馬里帝國以長途貿易為主,國內各地區經濟聯系較弱,未形成統一市場,排除B項;“農業生產高度發達”與材料無關,題干強調的是商業貿易,而非農業,排除C項。故選D項。6.西班牙王室檔案記載:“麥哲倫船隊航行,盡管損失慘重,但運回的香料遠超成本,激勵了更多探險隊效仿他們的航線。”由此可見,這次航行帶來的直接影響是()A.加劇了歐洲國家探索新航路的競爭 B.推動了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C.導致了西、葡兩國劃定教皇子午線 D.使西班牙壟斷了東西方香料貿易【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初(歐洲)。根據材料“運回的香料遠超成本,激勵了更多探險隊效仿他們的航線”并結合所學可知,麥哲倫船隊的成功證明了遠洋航行的商業價值,直接刺激了歐洲其他國家效仿其航線,加劇了對新航路探索的競爭,A項正確;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是哥倫布航行后的長期進程,并非麥哲倫航行的直接影響,排除B項;教皇子午線(1494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的劃定早于麥哲倫航行(1519-1522年),排除C項;西班牙并未完全壟斷香料貿易,葡萄牙仍控制東方航線,且荷蘭、英國后來加入競爭,排除D項。故選A項。7.“這些人類殺手,隨同探險者與征服者來到新世界,在新土地大展身手。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因此對它們沒有免疫能力。天花、麻疹和斑疹傷寒爭先恐后地要做殺手的頭把交椅。”這反映出全球物種交流()A.改變自然環境 B.導致世界人口下降 C.引發疾病傳播 D.推動人類社會轉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16世紀(美洲)。根據材料“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因此對它們沒有免疫能力。天花、麻疹和斑疹傷寒……”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殖民者將舊大陸的病菌帶入美洲,導致缺乏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這直接反映了全球物種交流中引發疾病傳播的負面影響,C項正確;改變自然環境是物種交流的其他表現,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導致世界人口下降不符合史實,雖然美洲原住民人口減少,但全球人口因糧食作物傳播總體呈上升趨勢,排除B項;推動社會轉型屬于殖民活動的長期影響,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1603年,荷蘭海軍擊敗西班牙并成功奪取爪哇;1605年和1606年兩度擊敗葡萄牙,占領帝汶島;1640年和1642年,分別從葡萄牙手中奪取馬六甲與好望角。1759年,英國擊敗法國奪取了后者在加拿大地區的殖民地。這反映出()A.英國確立海上霸權 B.歐洲國家殖民爭奪激烈C.各國經濟聯系加強 D.西方殖民擴張方式多樣【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18世紀(歐洲)。材料列舉了荷蘭與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與法國為爭奪殖民地多次爆發沖突并更迭控制權的史實,如荷蘭奪取爪哇、帝汶島、馬六甲和好望角,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加拿大。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歐洲列強為爭奪殖民地和海上霸權頻繁爆發沖突,反映了殖民競爭的激烈性,B項正確;材料僅提及1759年英國擊敗法國,但未體現其完全確立霸權,排除A項;材料強調軍事沖突而非經濟合作,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題干僅體現軍事奪取殖民地,未涉及貿易、傳教等其他方式,無法體現“多樣性”,排除D項。故選B項。9.在作品《歌集》中,彼特拉克經常通過與古代詩人對話的形式,在文學上構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跨越,這種方式體現了一種新的自我意識,即文學作品可以是作者自我探索的空間,強調了個人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價值。彼特拉克這種寫作方式()A.旨在批判封建統治 B.改變了民眾審美意趣C.蘊含人文主義思想 D.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彼特拉克在作品中通過與古代詩人對話的形式,將文學作品作為自我探索的空間,突出個人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價值,這正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中對人的關注和重視,C項正確;材料沒有直接針對封建統治的具體方面,如封建等級制度、封建教會的腐朽等進行批判和揭露,而材料強調個人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價值,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供關于《歌集》的傳播范圍、民眾對這種寫作方式的具體反應以及民眾審美意趣前后變化的相關內容,而材料強調個人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價值,排除B項;獨立思考通常意味著個體在面對各種問題和觀念時,能夠自主地運用理性思維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不受他人干擾和傳統觀念束縛,雖然自我探索可能涉及一定程度的思考,但并沒有明確、直接地強調獨立思考本身的重要性,排除D項。故選C項。10.宗教改革家們主張人們通過閱讀《圣經》,運用自己的理性來理解宗教教義,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教會的權威解釋。這()A.緩和了教權王權之爭 B.導致了教會組織重構C.推進了社會道德教化 D.沖擊了天主教會權威【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宗教改革家們主張人們通過閱讀《圣經》,運用自己的理性來理解宗教教義,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教會的權威解釋”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主張直接挑戰了天主教會壟斷《圣經》解釋權的傳統,動搖了其權威地位,D項正確;宗教改革并未緩和教權與王權之爭,反而促使世俗君主借助新教力量進一步削弱教會權力,排除A項;教會組織重構(如新教教派的建立)是宗教改革的后續結果,但題干強調的核心是對教會權威的沖擊,而非組織結構變化本身,排除B項;社會道德教化雖與宗教改革提倡的個人虔誠有關,但材料未直接體現這一主張與道德教化的因果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11.《權利法案》重新塑造了國王特權與議會權力的邊界,在限制國王傳統的“非常權力”的同時,第一次明確將主權權力置于較之君主更可靠、也更具穩定性的議會之上。這表明《權利法案》()A.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 B.是利益妥協的產物 C.形成了權力制約平衡 D.提高了內閣的權力【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英國)。根據材料“將主權權力置于較之君主更可靠、也更具穩定性的議會之上”并結合所學可知,《權利法案》通過法律形式限制王權,明確議會擁有立法、財政等主權權力,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A項正確;“利益妥協的產物”雖符合光榮革命的背景,但材料未直接體現妥協過程,排除B項;“權力制約平衡”側重分權制衡機制(如美國三權分立),而英國此時強調議會至上,排除C項;“提高內閣權力”是18世紀責任內閣制形成后的結果,與《權利法案》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12.美國內戰結束后,通過憲法修正案強化了聯邦政府的主導地位,通過第14和第15修正案,確保了所有公民的平等權利和選舉權。這表明,美國內戰后的憲法調整()A.推動了美國聯邦制的確立 B.消除了美國種族歧視C.導致了美國社會文化變革 D.穩固了美國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5年后(美國)。根據材料可知,通過第14和第15修正案,聯邦政府強化了主導地位,并確保公民平等權利和選舉權。結合所學可知,內戰后的憲法修正案旨在解決州權與聯邦權的矛盾,明確聯邦法律至上,防止南方州繼續剝奪黑人權利,從而鞏固了國家統一和政治制度的穩定性。因此,這一調整穩固了美國政治制度,D項正確;美國聯邦制的確立源于1787年憲法,內戰后的修正案是強化而非“確立”,排除A項;盡管修正案試圖保障平等,但實踐中種族歧視長期存在,故“消除”表述絕對化,排除B項;社會文化變革是間接影響,題干強調“憲法調整”的直接政治影響(穩固制度),而非文化層面,排除C項。故選D項。13.19世紀中葉,一位英國記者在報道中寫道:“曼徹斯特的工廠主們掌控著巨大的財富,而數以千計的工人卻擁擠在骯臟的棚戶區,每天工作長達14小時,僅能維持基本生存。”這篇報道反映的是()A.君主制下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 B.工業革命加劇了自然環境惡化C.工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 D.技術革新推動農村人口的外流【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葉(英國)。根據材料“工廠主掌控巨大財富,工人擁擠在骯臟棚戶區,每日工作14小時僅維持生存”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工廠主)與無產階級(工人)因剝削與被剝削關系形成尖銳對立,C項正確;君主制下貴族與平民矛盾與材料中工廠主(新興資產階級)和工人的矛盾不符,排除A項;自然環境惡化雖與工業革命相關,但材料重點在階級對立而非生態問題,排除B項;農村人口外流是工業革命的背景,但未直接反映材料中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排除D項。故選C項。14.19世紀早期,歐洲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他們企圖建立“人人平等,個個幸福”的新社會。但他們不能揭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和發展規律,不懂得階級斗爭,最終他們的設想都歸于失敗。由此推知,當時()A.資產階級主動緩和階級矛盾 B.科學革命理論亟待產生C.工人階級普遍缺乏斗爭精神 D.民眾更加注重經濟訴求【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早期(歐洲)。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空想社會主義者不能揭示資本主義根本矛盾和發展規律,不懂得階級斗爭,其設想歸于失敗,這正說明當時需要一種能夠科學揭示資本主義本質和發展規律,指導工人階級進行有效斗爭的科學革命理論,B項正確;資產階級主動緩和階級矛盾,通常會有一些具體的措施或政策出臺,但材料中并未提及這些方面,同時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失敗主要是自身理論的局限,而非資產階級的相關行為導致,排除A項;19世紀早期歐洲工人階級已經開始了一些自發的斗爭,只是缺乏科學理論的引導,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失敗是由于他們自身理論的不足,排除C項;民眾的經濟訴求通常是指民眾進行的經濟方面的抗爭活動、提出的經濟利益相關訴求。而材料主要圍繞空想社會主義者理論的局限性展開,沒有涉及民眾經濟訴求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5.17世紀末至18世紀,英國對其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殖民地實施了嚴格的貿易限制,使這些殖民地只能向英國出口原料,并且從英國購買商品。這一做法()A.導致殖民地經濟結構單一 B.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C.維護了殖民地的貿易安全 D.表明英國國內資源匱乏【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英國及其美洲、加勒比殖民地)。根據材料“英國對其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殖民地實施了嚴格的貿易限制,使這些殖民地只能向英國出口原料,并且從英國購買商品”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政策迫使殖民地專注于生產單一原材料(如煙草、蔗糖、棉花等),抑制了殖民地制造業的發展,導致其經濟結構高度依賴初級產品,呈現單一化特征,A項正確;這一政策旨在維護英國的經濟利益,而非改變英國的經濟結構,排除B項;殖民地的貿易安全因經濟依附性增強而更脆弱,排除C項;英國推行此政策是為了攫取殖民地利潤,而非國內資源匱乏,排除D項。故選A項。16.1901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紐約州立大學演講,涉及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時說道:“溫和地講話,手持大棒,你會走得更遠。”這折射出()A.美國聯合歐洲勢力開發拉美 B.美國意在維護拉丁美洲穩定C.美國成拉丁美洲新宗主國 D.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任務艱巨【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1年(美國與拉丁美洲)。材料中羅斯福提出“大棒政策”強調以武力為后盾的外交策略,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借此加強對拉美地區的干預(如經濟控制、軍事介入和政治操縱),這種干預嚴重阻礙了拉美國家的獨立和民主進程,使其民族民主革命面臨雙重壓力——既要反對本國獨裁統治,又需抵御美國的霸權干涉,因此任務異常艱巨,D項正確;美國通過門羅主義排斥歐洲勢力,強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實際是獨霸拉美,而非聯合歐洲,排除A項;美國標榜“維護穩定”實為控制拉美經濟資源和戰略要地(如巴拿馬運河),本質是擴張而非穩定,排除B項;“新宗主國”表述不準確,美國通過新殖民主義(經濟滲透、扶持代理人)間接控制拉美,而非傳統宗主國的直接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封建關系下,同為領主階層的封君和封臣圍繞具象封土及抽象人身依附而形成相關權利與義務。當封土賜予封臣,封臣就享有土地上的用益權,收益歸封臣。但封君能夠以其地位和權力獲取相關利益。……作為經濟利益而存在于領主之間的紐帶自然是封土。各種利益分配方式或者類型,也主要圍繞封土而形成。表現在經濟層面上,領主會從封臣那里獲取相關收益,也會向其封君繳納相關財物。封土之上,體現了封君封臣之間的權力與經濟行為。——摘編自黃春高《封建時代的領主經濟》材料二公元1000年以后,特別是在12、13世紀,西歐城市的復興是公認的事實,在12世紀晚期西歐的約4000萬總人口中,城市居民約占400萬。對于西歐城市的興起,從制度分析中的結構與行動者兩個方面來看,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城市與地方自治制度作為重要的制度遺產,加上封建時代的權力分散結構為城市自治制度的訴求提供了結構性優勢。而城市商人主導的市民階層在行動中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優勢,在與領主的博弈中不斷斗爭,最終達成妥協,形成了以城市特許狀為核心制度架構的城市自治制度體系。——摘編自陳兆旺《西歐中世紀城市自治的制度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西歐封君封臣制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答案】(1)以封土為紐帶;封君與封臣之間存在權利與義務關系;封臣對封土享有一定的用益權;封君可以從封臣處獲取利益;封建君臣關系復雜。(2)古希臘與古羅馬城市和地方自治制度的影響;封建時代權力分散的結構為城市自治提供了條件;城市商人主導的市民階層的斗爭與妥協;生產力的發展。【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中世紀西歐。特點:根據材料一“作為經濟利益而存在于領主之間的紐帶自然是封土”和“各種利益分配方式或者類型,也主要圍繞封土而形成”可知,以封土為紐帶;根據材料一“在封建關系下,同為領主階層的封君和封臣圍繞具象封土及抽象人身依附而形成相關權利與義務。”可知,封君與封臣之間存在權利與義務關系;根據材料一“封臣就享有土地上的用益權,收益歸封臣”可知,封臣對封土享有一定的用益權;根據材料一“封君能夠以其地位和權力獲取相關利益”,且“領主會從封臣那里獲取相關收益”可知,封君可以從封臣處獲取利益;根據材料一“封君封臣之間的權力與經濟行為”并結合所學可知,封建君臣關系復雜。【小問2詳解】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中世紀西歐。原因:根據材料二“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城市與地方自治制度作為重要的制度遺產”可知,古希臘與古羅馬城市和地方自治制度的影響;根據材料二“封建時代的權力分散結構為城市自治制度的訴求提供了結構性優勢”可知,封建時代權力分散的結構為城市自治提供了條件;根據材料二“城市商人主導的市民階層在行動中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優勢,在與領主的博弈中不斷斗爭,最終達成妥協”可知,城市商人主導的市民階層的斗爭與妥協;結合所學可知,生產力的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理大發現是一座劃時代的世界歷史界標。在這歷史性轉變中,歐洲扮演了特殊的角色。組成這股強勁的世界性沖擊波的,其實不僅有歐洲商品、技術、文化和制度,更有歐洲的人口——絡繹不絕奔涌而出的無數移民。由歐洲的人口遷移又引發了后來亞洲、非洲的人口外移。這場規模宏闊、影響深遠的移民浪潮,幾乎是有史以來牽動范圍最廣的一次。——摘編自沈堅《地理大發現與人口大遷移》材料二咖啡起源于阿拉伯地區,1615年傳到威尼斯,在17世紀中葉傳到歐洲中部的港口。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僅僅為歐洲人帶來了新的飲料,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和舊有的飲料文化。咖啡屋的章程里明確要求人們要清醒、節制、行為文明、語言有禮有節,這與傳統的酒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人們遵循了章程的規則,咖啡屋實現了它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以后,它推動了多種多樣的大眾文化的發展。新的文學、哲學與藝術和無數的思想家及哲學家在咖啡屋里孕育和誕生。人們的語言文明了;信息的內容健康而豐富了;人的思想更清醒了,舉止變得更高雅了;酒館里的啤酒湯被咖啡取代了。這一切都給歐洲人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摘編自朱基富《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地理大發現時期人口大遷移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咖啡的引入傳播給歐洲帶來的影響。【答案】(1)新航路開辟,歐洲人對財富的追求;歐洲人口增長帶來的生存壓力;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需求。(2)改變了歐洲人的飲料文化,掀起飲品新潮流;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陋習,促進了社會文明;推動了大眾文化的發展,孕育了新的文學、哲學與藝術;豐富了人們的信息內容,提升了人們的思想和舉止。【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航路開辟時期(世界)。原因:據材料“地理大發現是一座劃時代的世界歷史界標”并結合所學可知,歐洲人狂熱的尋金熱,促使新航路的開辟;據材料“組成這股強勁的世界性沖擊波的,其實不僅有歐洲商品、技術、文化和制度,更有歐洲的人口——絡繹不絕奔涌而出的無數移民”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歐洲人口增長帶來的生存壓力;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也是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的過程。【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影響:據材料“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僅僅為歐洲人帶來了新的飲料,掀起了歐洲飲品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歐洲人“酒池肉林”的陋習和舊有的飲料文化”并結合所學可知,咖啡的引入和普及,為歐洲人帶來了新的飲料,改變了歐洲人的飲料文化,掀起飲品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陋習,促進了社會文明;據材料“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屆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中考數學模試卷含解析
- 2025年企業健康教育與安全管理計劃
- 臺風來臨時的建筑防御措施
- 體育裝備采購及管理計劃
- 3 植物媽媽有辦法課件
- 語文教師職業發展與成長計劃
-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與安全管理措施
- 護理部危急值管理規范
- 2025年八年級語文教學資源整合計劃
- 湖北省部分高中協作體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5月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
- 塔吊定期檢查記錄表
- 信息系統監理師(基礎知識、應用技術)合卷軟件資格考試(中級)試題與參考答案(2024年)
- 上海市上寶中學新初一分班(摸底)語文模擬試題(5套帶答案)
- 河南省南陽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終質量評估+物理試卷答案
- 食品安全與質量檢測技能大賽考試題庫400題(含答案)
- 2024年浙江省嘉興市初三中考三模科學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核心素養-空間觀念
- 吉林省長春市2024年中考語文真題試卷【附真題答案】
- DZ/T 0462.3-2023 礦產資源“三率”指標要求 第3部分:鐵、錳、鉻、釩、鈦(正式版)
- 梧州喜得寶礦業有限公司廣西梧州市金山頂金銀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
- 2024年職業衛生技術人員評價方向考試題庫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