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1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2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3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4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4-2025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2024-2025中

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含答案)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比閱讀

中考真題I文言文+文言文I文言群文I古詩詞+文言文

(2024?云南昭通?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譯注》)

[乙]

秦攻趙長平,齊、燕救之。秦計曰:齊、燕救趙,親,則將退兵;

不親,則且遂攻之。趙無以食,請粟①于齊,而齊不聽。周子②謂齊

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③,而齊、

燕之計過矣。且趙之于燕八齊,隱蔽也④,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壅⑤,沃焦

釜⑥。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

不務為此,而務愛粟,則為國計者過矣。

(選自《戰國策》)

[注釋]①粟:糧食②周子:齊國謀臣,其名不詳。③中:得,適

合。④隱蔽:屏藩,屏障。⑤奉漏壅:意為捧著漏甕。⑥沃焦釜:澆

燒干的鍋。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委而去之委:—

(2)親戚畔之一畔:

(3)則且遂攻之且:—

(4)則明日及齊、楚矣及:

2.翻譯下列語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

3.[甲][乙]兩文都談論了戰爭取勝之道,二者有何異同?

4.由[甲][乙]兩文,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答案】1.放棄同“叛”,背叛將要到,

波及2.(1)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2)這就好比牙齒有嘴唇保護一樣,沒有了嘴唇,牙齒就要受

凍。3.異:[用]文主要論述“人和”的重要性,強調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乙]文則強調“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齊國只有聯合趙

國抗秦才能取得勝利。

同:都主張戰爭取勝之道在于爭取人心、獲得支持,而不是依靠

險要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軍事力量。4.①取得勝利的關鍵在于

獲得人民支持,爭取同盟,而不是僅僅依靠地理優勢或武力;②統治

者要善于聽取意見,辨別是非,不要被蒙蔽;③要注重團結協作,互

幫互助,共同對抗強敵。

【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①譯為:拋棄并離開了城池。委,放棄;

②譯為: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③譯為:就將會繼續進攻它(趙國)。且,將要;

④譯為:那么明天就會波及到齊、楚了。及,到,波及。

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

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

①威,威懾;以;憑借;兵革,泛指武器軍備。

②亡,失去;寒,受寒。

3.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異:甲文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直接點明了強調“人

和”的重要性,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等句子具體闡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

突出人心向背對于戰爭勝負的關鍵影響;

乙文中,“且趙之于燕、齊,隱蔽也,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

強調了趙國與齊、燕之間“唇亡齒寒”的關系,說明齊國需要認識到

與趙國相互依存,聯合抗秦才能成功。

同:甲文強調“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強調了爭取人心、獲得支持的重要

性。乙文中,“周子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也體現出爭取人

心、獲得支持的主張,都沒有強調單純依靠險要地理位置和強大軍事

力量,都表達了戰爭取勝不僅僅取決于外在的地理和軍事因素,更在

于人心向背和各方的團結支持。

4.本題考查閱讀啟示。

甲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順之”明確指出了得道、獲得人民支持的重要性,而不

是僅靠地理優勢或武力就能取勝;乙文中“周子謂齊王曰:不如聽之

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強調

了爭取同盟(與趙國聯合)對抗秦國的意義。這些告訴我們不能僅僅

依靠自身的優勢,關鍵在于獲得人民支持,爭取同盟;

乙文中,根據“秦計曰:齊、燕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

且遂攻之。趙無以食,請粟于齊,而齊不聽”可知,齊王一開始沒有

聽取正確的意見差點導致不好的后果,說明統治者要善于聽取意見,

辨別是非,否則容易做出錯誤決策;

乙文中,“且趙之于燕、齊,隱蔽也,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

強調了趙、齊、燕之間需要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否則會唇亡齒寒,

共同面臨危險,告訴我們團結協作共同對抗強敵的重要性。

【點睛】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

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

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

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

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

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

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

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

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

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

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斗,(如果)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

利。

【乙】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燕兩國出兵援救趙國。秦王謀

劃說:“齊、燕兩國援救趙國,如果他們三國關系親密,那么我就退

兵;如果他們關系不親密,那么我就繼續進攻。”趙國沒有糧食了,

向齊國請求借糧,但是齊國不答應。周子對齊王說:“不如答應借糧

來讓秦軍退兵,如吳不答應借糧,那么秦軍就不會退兵,這樣秦國的

計謀就得逞了,而齊、燕兩國的計謀就失誤了。而且趙國對于齊、燕

兩國來說,如同屏障,就像牙齒有嘴唇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

受寒。今天趙國滅亡了,那么明天災禍就會降臨到齊、楚兩國了c再

說援救趙國這件事,應該就像捧著漏甕去澆滅燒焦的鍋一樣急迫。援

救趙國,是高尚的義舉;使秦軍退兵,能顯揚名聲。憑借道義來援救

使趙國免于滅亡,憑借威力使強秦退兵,不致力于這樣做,卻吝惜糧

食,那么為國家謀劃的人就失誤了J

(2024?安徽合肥?三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三章》)

【乙】

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猶水

之就下,獸之走步④也。”

(選自《孟子?論得天下)

注釋:①桀、紂: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為、替的意

思。③爾也:而已c④擴:原野。

5.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環而攻之環:

(2)攻親戚之所畔畔:

(3)民之歸仁也歸:

(4)獸之走擴也走:

6.用紿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7.將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8.【甲】【乙】兩文都提到了“道”,請結合兩文談談“道”的相

同之處。

【答案】5.(1)圍(2)同“叛”,背叛(3)投靠,依附(4)

奔跑6.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7.(1)所以能行

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2)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8.甲乙兩文中“道”的相同之處是“仁政”(或“得民心

甲文分析只有通過“仁政”實現“人和”,便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就能獲得戰爭勝利。乙文強調得天下的方法就是“得其民”,即通過

“仁政”讓百姓歸附,才能得天下。

【解析】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

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

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環:圍。

(2)句意為:去攻打那連親屬都背叛的君王。畔:同“叛”,背

叛。

(3)句意為:老百姓歸服仁德。歸:投靠,依附。

(4)句意為:野獸向曠野跑一樣。走:奔跑。

6.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本句句意:獲得天

下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有道”通常作為

狀語或定語出現,表示某種方法或途徑。因此,“得天下有道”可以理

解為一個完整的句子,表示“獲得天下有一個方法”「得其民”是“得

天下”的具體方法或途徑,即要獲得天下就必須先獲得民眾的支持,

應斷開;正確劃分為:得天下有道/得其夫/斯得天下矣。

7.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

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

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1)重點詞語:故:所以。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

定。

(2)重點詞語:失:失去。之:之所以。民:老百姓。

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

在【甲】文中,孟子首先闡述了天時、地利和人和在戰爭中的相

對重要性,最終指出“人和”即民眾的支持和團結是最重要的.他強

調,只有得到“人和”,即實行“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

穩固,戰爭才能勝利。這是因為“得道者多助”,即實行仁政的君主

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幫助。

在【乙】文中,孟子同樣強調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他明確指

出,桀、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心。而得天下的方

法就是“得其民”,也就是通過實行仁政來贏得百姓的歸附和支持。

孟子進一步解釋說,要得到民心,就要順應百姓的意愿,滿足他們的

需求,不做他們厭惡的事情。這樣,百姓就會像水向下流、野獸奔向

原野一樣,自然歸附于你。

因此,兩文中的“道”都強調了“仁政”或"得民心”的重要性。

只有實行仁政,贏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和幫助,進而穩固

國家、取得戰爭的勝利。

【點睛】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

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

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

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

戰的地理形勢。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

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

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

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迂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

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

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

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乙】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

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

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有辦

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

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

而已。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野獸向曠野跑一樣。”

(2024?湖北恩施?模擬預測)比較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回答

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乙】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①之法。而用

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

諸侯以此益疏。西伯②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

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③賢者,百姓愛之,

紂廢之。微子④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

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J

剖比干,觀其心。箕子⑤懼,乃詳⑥狂為奴,紂又囚之。周武王于是

遂率諸侯伐紂。

(選自《史記?殷本紀》,有刪減)

【注釋】①炮格:一種酷刑。②西伯:本指西方諸侯之長。因商

王任命周文王為西伯,后專指周文王。③④⑤商容、微子、箕子:都

是人名。⑥詳:同“佯”,假裝。

9.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

(1)委而去之聯系課文解釋: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行》)

(1)

(2)乃強諫紂根據語境推斷:這里讀“qidng”(2)

(3)西伯滋大查閱詞典法: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

⑤濁。(摘自《文言文詞典》)(3)(填序號)

(4)乃陰修德行善根據成語推斷法:陽奉陰違(4)

10.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1.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限劃兩處)

西伯歸乃陜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

12.甲文中的“人和”在文中有什么含義?請你參考示例,再舉

一個生活事例。[示例]2003年,我們萬眾一心,戰勝“非典

13.乙文末“周武王于是遂率諸侯伐紂”,你認為周武王會獲勝

嗎?試結合選文內容,說說你的理由。

【答案】9.丟下,舍棄/放棄極力地④暗

地里10.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

11.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

君子要么不戰斗,(如果)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12.人心所

向、內部團結。2023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戰勝“新冠”疫情。13.會

獲得勝利。因為紂王實施暴政,殘害忠良,親近奸臣,失道寡助,所

以戰必敗;而周武王修德行善,得道多助,所以戰必勝。

【解析】9.本題考查實詞含義。

(1)聯系課文解釋:“相委而去”意思是“丟下別人先離開了

委:丟下,舍棄、放棄。據此可知“委而去之”中的“委”理解為“丟

下、舍棄、放棄"。"委而去之”句意:棄城而逃走。

(2)“強”讀作“qi壬ng”,常理解為“勉強、盡力、竭力"。根

據語境推斷:紂王不聽從大臣的建議,于是比干冒死進諫;據此推測

“乃強諫紂”中的“強”理解為“極力地”。“乃強諫紂”句意:(比干)

就極力勸諫紂王。

(3)根據查閱詞典法確定選④。“西伯滋大”譯為:西伯(周文

王)的勢力更加壯大;滋:更加。

(4)根據成語推斷法:“陽奉陰違”指表面上遵從,暗地里違背;

陰:暗地里。據此推斷“乃陰修德行善”中的“陰”理解為“暗地里

“乃陰修德行善”句意:(西伯)就暗中修養品德施行善政。

10.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

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

以,憑借、依靠;親戚,指內外親屬;畔,同“叛”,背叛;故,

所以;君子,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矣,語氣詞,相當于“了”。

1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本句譯為:西伯回國,暗地里修養德行推行善政,諸侯很多背叛

了紂而來歸服西伯C

“乃陰修德行善”是“西伯歸”后的行為;“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

伯”是結果;

故斷為: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

12.本題考查拓展延伸。

甲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即使有攻城

的有利條件但不能取勝,說明光有外在條件還不夠;“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城池堅

固、物資充足卻還是棄城而逃,強調了內部不團結也不行,而“人和

”就是與這些相對應的,強調了人民的齊心、內部的團結才是最為關

鍵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進一步說明了得人心、內部團結

的重要性,“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更是鮮明地

體現出人心向背的差異。綜上可知,“人和”的含義就是人心所向、

內部團結。再結合示例,列舉出一條彰顯我國人民團結的歷史事件即

可。

示例:1998年我們眾志成城,擊退洪水。

13.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根據乙文“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

法”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

此益疏”可知,紂三實施暴政,導致百姓怨恨、諸侯背離,這體現了

紂王的“失道寡助";根據乙文“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

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可知,周武王(西伯)修德行善,獲得了眾

多諸侯的擁護和歸附,這正符合甲文中“得道者多助”。再結合甲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可以推斷出周武王率領諸侯伐紂時,因其得道多助必然會取得勝利,

而紂王因其失道寡助必然走向失敗。

【點睛】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

三里的內城,方圓二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

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

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

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

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

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

說:使人民定居下央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

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

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

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

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

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

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乙】百姓怨恨、諸侯有的背叛了紂王,于是紂加重了刑罰,設

置了一種名叫炮格的酷刑。還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于阿諛,

貪圖財利,殷國人都不來親近。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于毀謗,喜進

讒言,諸侯因此更加疏遠了。西伯回國,暗地里修養德行,推行善政,

諸侯很多背叛了紂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

喪失了權勢。王子比干勸說紂,紂不聽。商容是一個賢人,百姓們敬

愛他,紂卻黜免了他。微子屢次勸諫,紂都不聽,于是微子就和大師、

少師商量,然后離去了。比干說:“做臣子的,不能不冒死勸諫。”

于是強力勸諫紂。紂發怒說:“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個孔J于是剖開

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來觀看。箕子恐懼,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

奴隸,紂又把他囚禁起來。周武王這時就率領諸侯討伐紂。

(2024?山東棗莊?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乙】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

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

①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

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

上。可使制②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③,使不得耕耨

④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J

【注釋】①比:為。②制:通“掣”舉。③民時:農時。④耕耨

(ndu):耕田除草

14.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篇文章都出自《孟子》,它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著作,現存7篇。

B.乙文中“堅甲利兵”中的“堅”與《陳涉世家》中“將軍身披

堅執銳”中的“堅”意思相同。

C.“親戚畔之”中“親戚”是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

系親屬如之何則可”中“如之何”可翻譯為“怎么辦”。

D.“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判斷句,“東敗于齊”是被

動句。

15.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王往而征之—委而去之

C.叟之所知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晉國,天下莫強焉長子死焉

16.在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需要斷句,請用劃出。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

17.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識資料卡,翻譯句子。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文言知識資料卡比:①并列;挨著②依附;勾結③為,替④

等到;及灑:①東西分散地落下②自然;不拘謹③同“洗”

18.孟子在兩篇文章中都論述了(1)的道理。甲文畫橫線

句運用了(2)的論證方法論證了這一道理,乙文孟子給梁惠王

提出減輕刑罰、少收賦稅、(3)、(4)的措施

來施行仁政。

【答案】14.B15.B16.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

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17.(1)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

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快,

我要怎么辦才行呢?18.施政于民,方能贏得民心,戰則

能勝;對比論證;讓人民深耕細作;教化人民尊老

孝親。

【解析】14.本題考查文言現象。

B.堅甲利兵:堅固的鎧甲,瑞麗的兵器。堅:堅固的;將軍身披

堅執銳:將軍您親身披著戰甲,拿著銳利的武器。堅:形容詞做名詞,

堅固的鎧甲,所以兩個“堅”字的意思不一樣;

故選Bo

15.本題考查文言虛詞。

A.連詞,表目的,來/介詞,憑借;

B.都是連詞,表順承;

C.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的;

D.代詞,相當于“于是,于此”/兼詞,相當于“于之”,意為“在

這里”;

故選B。

16.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意為:青壯年在閑暇時能講求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為人忠心、

誠實守信的德行,并用來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級。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主謂結為,應在“信”后停頓;“入

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兩句是并列的動賓結構,彼此之間應斷

開;因此斷句為: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

其長上。

17.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重點字詞:

(1)天時:指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戰

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2)恥:以……為恥;愿:希望;比:替;“如之何則可“是倒

裝句,正常語序為“則可如之何”,注意按正常語序翻譯。

18.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

第①空:根據【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傾,

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可知,孟子認為施仁政的

君主能夠得到更多的擁護,不施仁政的君主可能連親戚都會背叛他,

所以施仁政的君主可以無往而不勝,文章強調施仁政的重要性;【乙】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

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可知,乙文孟子給梁惠王提出施仁政的具體措施,如果做得到,哪怕

是那木棒都可以戰勝敵人,也是強調施仁政對于戰爭勝利的重要性,

所以兩篇文章都論述了施政于民,就能贏得民心,戰則能勝的道理。

第②空:根據【甲】畫線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

兩個“不如”表示匕較,前者不如后者,所以是運用了對比論證的論

證方法;

第③④空:根據乙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

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知,

孟子建議梁惠王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他們能夠深

翻土,勤除草;青壯年在閑暇時能講求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為人忠

心、誠實守信的德行,并用來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級,能

夠做到這樣,就是舉著木棒也足以抗擊披堅執銳的秦楚大軍了。據此

可知孟子給梁惠王提出的建議除了減輕刑罰、少收賦稅,還有讓人民

深耕細作;教化人民尊老孝親。

【點睛】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

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

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

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

戰的地理形勢。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

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

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

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

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

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

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乙】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的強大,天下沒有比得上的,

老先生是知道的。但到了我這時候,先是東邊敗給齊國,長子都死在

那兒;西邊割讓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被楚國所羞辱,(被奪

去八個城池)。我為此深感屈辱,希望為死難者報仇雪恨,要怎樣辦

才好呢?”

孟子答道:“即使百里見方的小國也可以行仁政便天下歸服,(何

況像魏國呢?)您如果向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他

們能夠深翻土,勤除草;青壯年在閑暇時能講求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為人忠心、誠實守信的德行,并用來在家里侍奉父兄,在朝廷服事上

級,這樣,就是舉著木棒也足以抗擊披堅執銳的秦楚大軍了。“那秦

國楚國(卻相反),侵奪了老百姓的生產時間,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

活父母,父母因此受凍挨餓,兄弟妻兒東逃西散。那秦王楚王讓他們

的百姓陷在痛苦的深淵里,您去討伐他們,那還有誰來與您為敵呢?

所以說:'仁人無敵于天下。'請您不要疑慮了吧!”

(2024?廣東惠州?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成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

19.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委而去之。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3)寡助之至。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乙】

沈括字存中,嘗出延州。至鎮,悉以別賜錢為酒,命廛市①良家

子馳射角勝,有軼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勞之,邊人歡激,執弓傅矢,

唯恐不得進。越歲,得徹札超乘②者千余,皆補中軍義從,威聲雄他

府。以副總管種潘③西討援銀、宥④功,加龍圖閣學士。朝廷出宿衛

之師來戍,賞費④至再而不及鎮兵。括以為衛兵雖重,而無歲不戰者,

鎮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亂。乃藏敕書,而矯制賜緡錢數萬,以驛

聞。詔報之曰此右府頒行之失非卿察事機必擾軍政。

(選自《宋史?列傳卷九十》,有刪改)

【注】①廛市:民居和市集。②徹札超乘:射穿鎧甲和跳躍上車。

③種謂:北宋名將c④銀、宥:銀州、宥州。⑤賞賁:賞賜。

21.參考表格中的方法,解釋加點的詞。

2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詔報之日此右府頒行之矢非卿察事機必擾

軍政

23.有人評價沈括“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請依據【甲】文

觀點,結合【乙】文內容,簡析沈括“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

【答案】19.(1)放棄(2)國防(3)極點20.憑著

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內外親屬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

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21.(1)比試(2)

加封(3)使……知道(上報)22.詔報之曰/此右府頒行之失

/非卿察事機/必擾軍政。23.沈括軍事上的“了不起”表現在他

懂得“人和”的重要。①他親自酌酒慰勞比賽中能力出眾的人,激勵

邊境百姓積極參加比賽,為中軍選拔有出色軍事素養的人。②他假托

朝廷命令慰勞年年征戰的地方守軍,安撫將士。③通過驛站把自己假

托朝廷命令的事情上報朝廷,以得到朝廷的理解。

【解析】1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

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

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委:放棄。

(2)句意: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國:國防。

(3)句意: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至:極點。

20.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詞有:以,憑借;順,歸順,服從;親戚,內外親屬;畔,

同“叛”,背叛;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戰,不戰

貝《已。

2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

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

等現象。

①句意:命令街市百姓中清白人家的子弟比賽騎馬射箭以分高下。

角:比試。根據助讀資料中“角”的字形演變,可知“角”是“防御

和攻擊”的意思,即“比試”。

②句意:加封為龍圖閣學士。力口:加封。加官晉爵:加封官階,

晉升爵位。“加官晉爵”的“加”也是“加封”的意思。

③句意:并通過驛站上報朝廷。以:使……知道(上報)。“聞寡

人之耳者”的“聞”也是“使……聽到”使……知道”的意思。

2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意:神宗降詔答復他說:“這是樞密院頒布賞賜時的失誤。如

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會擾亂軍改。"詔報之日"是主謂語;

“此右府頒行之失「非卿察事機”“必擾軍政”是詔報的內容,又分為

三層意思。故斷為:詔報之日/此右府頒行之失/非卿察事機/必擾軍

政。

2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概括。

甲文開頭即亮明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結合“出知延州,至鎮,悉以別賜錢為酒,命廛市良家子馳射角

勝,有軼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勞之,邊人歡激,執弓傅矢,唯恐不

得進。越歲,得徹札超乘者千余,皆補中軍義從,威聲雄他府”分析,

沈括善選人才,他親自酌酒慰勞比賽中能力出眾的人,激勵邊境百姓

積極參加比賽,為中軍選拔有出色軍事素養的人;

結合“朝廷出宿衛之師來戍,賞費至再而不及鎮兵。括以為衛兵

雖重,而無歲不戰者,鎮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亂。乃藏敕書,而

矯制賜緡錢數萬”分析,沈括深明事理,知道獎賞不公會招致禍亂,

于是假托朝廷命令慰勞年年征戰的地方守軍,安撫將士;

結合“乃藏敕書,而矯制賜緡錢數萬,以驛聞”分析,沈括行事

果斷,又考慮周密,通過驛站把自己假托朝廷命令的事情上報朝廷,

以得到朝廷的理解C

由此可見,沈括作為邊境城市延州的知州,訓練挑選軍士,處處

為軍士著想,彌補朝廷獎賞的疏漏,可見他深深懂得“地利不如人和”

的道理,處處考慮到“人和”,因此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

【點睛】參考譯文:

【甲】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

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

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

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的地

理形勢。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

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

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

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

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

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

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乙】

沈括,字存中。出任延州知州。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額外賜給

的錢買來酒,命令街市百姓中清白人家的子弟比賽騎馬射箭以分高下。

有超群出眾才能的人,沈括親自起身酌酒慰勞他,邊境上的百姓歡悅

激動,拿著弓箭,唯恐不能參加比賽。過了一年,沈括挑選到能射穿

箭靶、飛身上車的人一千多名,都補充到中軍做志愿兵,因此延州軍

隊的聲威超過了其他州府。讓副總管種謗向西征討銀州、宥州,建立

了功勛,加封為龍圖閣學士。朝廷派出守衛京城的禁軍到邊境駐防,

兩次賞賜他們也沒有賞賜地方軍隊。沈括認為京城的衛兵雖然重要,

但是沒有一年不戰斗的軍隊則是地方守軍。如果像現在這樣賞賜不均,

會引起變亂。于是藏起敕書,假托朝廷命令賜給地方軍隊幾萬緡錢,

并通過驛站上報朝廷。神宗降詔答復他說:“這是樞密院頒布賞賜時

的失誤。如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會擾亂軍政J

(2024?山東日照?模擬預測)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因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乙】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須以存百姓為先。若損百

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須先正其身。未有

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若耽①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

民。且復出一非理②之言,萬姓為之解體③。怨既作,離叛亦興c朕

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征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

諸身,故能遠體④諸物。昔楚聘詹何⑤,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

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

明,實同古義J

(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

【注釋】①耽:沉溺,癡迷。②非理:不合事理。③解體:這里

指人心渙散。④體:推及。⑤詹何:戰國時楚國哲學家。

24.下列對文中劃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B.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C.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D.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2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

“亞圣”。

B.“委而去之”與“為君之道”兩句中的“之”都是結構助詞,

可譯為"的二

C.乙文“皆由嗜欲以成其禍”中的“皆”與“咸來問訊''中的“咸”,

均可譯為“都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與“須以存百姓為先”兩句中的“以”

意義不同。

26.下列關于【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通過比較“天時”“地利”人和”,闡述“人和”對戰爭取

勝有決定性作用。

B.乙文中魏征認為,古代明君也都是先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

推及其他事物。

C.兩文均以議論的表達方式為主,都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

證和比喻論證。

D.就語言風格而言,甲文語句整齊流暢,節奏鮮明;乙文語句

參差錯落,言辭懇切。

2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2)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請結合【乙】文分析唐太宗能

否稱得上“得道者二

【答案】24.C25.B26.C27.(1)傷害身體的,

不在于外面的東西,都是由于嗜好欲望釀成災禍。

(2)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好國家的要領,詹何卻用

加強自身修養的方法來回答。28.得道者是指治理國家以人民為

中心,以民為本,體而人民的統治者。唐太宗的為君之道是體恤百姓,

不做損害人民群眾的事。同時加強自身修養,不嗜滋味,不玩悅聲色,

所欲不多,不侵擾百姓。所以說唐太宗是得道者。

【解析】24.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

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

句意:如果損害百姓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好比割自己的大腿肉

來喂飽肚子,肚子飽了但身體卻死了。

重點字詞:損:損害。以:用來。奉:供奉。猶:如同,好比。

啖:吃。而:但是,斃:死。

句子結構:“若損百姓以奉其身”表明如果損害百姓來滿足自己

的需求(條件);“猶割股以啖腹”是說就好比割自己的大腿肉來喂飽

肚子;“腹飽而身斃”表明結果:肚子飽了但身體卻死了。

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

而身斃

故選C。

25.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和詞義理解。

B.有誤,代詞,指代“城”或某個地方/結構助詞,的;

故選B。

2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

C.有誤。甲文《孟子?公孫丑下》并沒有使用比喻論證;

故選C。

27.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

(1)重點字證:傷:傷害。皆:都。由:因為,由于。嗜欲:

嗜好和欲望。成:形成,造成。禍:災禍。

(2)重點字黃:昔:從前,過去。W:聘請。之:的。要:重

要的方法,關鍵。對:回答。術:方法。

2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人物形象把握。

根據乙文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須以存百姓為先“,可知他以

百姓的生存為首要考慮,這是得道者的表現。再根據“若損百姓以奉

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可知,他認為損害百姓利益會危

害自身的統治,體現出他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此外,唐太宗還強調

修身的重要性,認為“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

既妨政事,又擾生民”,這表明他注重個人品行的修養,避免過度享

樂影響政事和百姓的生活。因此,從乙文中的描述來看,唐太宗能夠

稱得上是“得道者工

【點睛】參考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

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

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

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

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

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

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

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

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

要么不戰斗,(如果)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乙】在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作為君王的法則,必

須把百姓的生存放在首位。如果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就像割下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一樣,(雖然)肚子飽了,但人卻死

To如果想安定天下,必須首先端正自身。沒有自身正直而影子彎曲

的,也沒有上位者治理得好而下屬混亂的。傷害自身的不是外界的事

物,都是由于貪婪和欲望造成的禍害。如果沉迷于美食美味,迷戀音

樂和女色,欲望越多,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亂百姓的生

活。況且再說出一些不合理的話,百姓就會人心離散。怨氣一旦產生,

叛亂也會隨之興起。我每當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自己J諫議大夫

魏征回答說:“古代的圣明君主,都能從自身做起,所以能夠推及萬

物。從前楚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國家的要領,詹何用修養身心的方

法來回答。楚王又問如何治理國家,詹何說:'沒聽說過自身修養得

好而國家卻亂的情況。'陛下所明白的,實在與古人的意思相同。”

(2024?山東濟南?二模)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

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乙】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須以存百姓為先。若損百

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咬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須先正其身。未有

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若耽①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

民。且復出一非理②之言,萬姓為之解體③。怨既作,離叛亦興c朕

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征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

諸身,故能遠體④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

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明,

實同古義。”

(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

【注釋】①耽:沉溺,癡迷。②非理:不合事理。③解體:這里

指人心渙散。④體:推及。⑤詹何:戰國時楚國哲學家。

29.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堅固

B.親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C.離叛亦興—興:興起

D.不敢縱逸縱:放縱,放任

3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

“亞圣”。

B.“委而去之”與“為君之道”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