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詩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_第1頁
淺談古詩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_第2頁
淺談古詩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_第3頁
淺談古詩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適當引用古詩詞,是進一步優化歷史教學、培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文章先分析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引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再據此闡述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合理運用古詩詞的實踐策略。《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歷史課程設計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研究主題,將所學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以及課題研究等結合起來,開展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1]。這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以“文史結合”教學理念為導向,挖掘古詩詞的教學價值,合理運用古詩詞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一、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古詩詞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一)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合理運用古詩詞的重要性1.古詩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從廣義史料學的角度來說,中國古代的一切文化遺留,無論是文字材料還是實物材料,都可以作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史料[2]。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們用古詩詞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歌詠時代的變遷,抒發自己的情意,使古詩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比如,從杜甫《無家別》的“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可以了解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從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可以了解唐朝長安城的城市布局。古詩詞作為歷史的產物,記錄了個人經歷、社會變遷和群體事件等內容。此外,古詩詞的流派,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古詩詞的體裁,如五言、七言等,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歷史,為歷史學習提供豐富的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古詩詞,有利于學生利用史料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歷史,提升時空觀念。2.有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提到,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通過借助不同課程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來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為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睂W習這首詩時,學生既要聯系歷史,知道靖康之役后大片中原國土被金人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建立南宋,只求茍且偏安,沉淪于奢侈糜爛的腐朽生活的歷史背景;又要通過對詩句的分析,理解作者借助描寫樂景來表哀情,使情感倍增,以諷刺語言表現憤激之情的手法。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將學習到的古詩詞知識遷移到歷史學習中,從歷史時代背景出發理解古詩詞抒發的情感,有助于加深對相關歷史的認識,同時提升歷史解釋能力。3.有利于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還在于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霸娧灾?,歌詠言?!痹娙私柙娫~抒發情感或是表達觀點,使詩詞更具歷史價值。例如,唐朝詩人羅隱以詩句“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感慨隋朝滅陳朝統一全國的氣概,又哀隋煬帝不爭、怒其智昏。在教學“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時,教師可引入這首詩,引導學生認識到,一時享樂,萬古遺恨,統治者需勵精圖治才能穩定政局、民生安定。在古詩詞的浸潤下,學生能夠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培養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二)當前歷史課堂中古詩詞運用存在的問題1.對古詩詞的史料價值發掘不足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教師在歷史課堂上運用到的古詩詞大多來自于教材,且他們只把古詩詞當作調節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工具,忽視了詩詞中所蘊含的史料價值。此外,部分歷史教師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和認識不深,甚至可能出現理解偏差,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歷史學習。古詩詞蘊含豐富的史料價值,是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歷史教師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深入挖掘古詩詞中的史料價值,充分利用古詩詞開展歷史教學。2.難以準確平衡古詩詞的文學性與史實性在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有時過于注重古詩詞的文學性,而忽視了古詩詞的史實性,進而在教學中偏離了歷史教學的本質。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時,常會引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來輔助教學。但是教師會過度強調詩詞中人民解放軍渡江解放南京時的雄偉場面和磅礴氣勢,而沒有引導學生通過這首詩認識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決心,以及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導致教學的重心偏移。3.古詩詞的價值引領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事件或是歷史人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例如,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中通過“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歌頌了勇于自我犧牲、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然而在歷史教學中,不少教師引用這首詩時常常只是為了用而用,認為這只是作者個人的情感抒發,沒有將其與歷史教學進行關聯,從而未能發揮古詩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引領作用。二、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合理運用古詩詞的實踐本文以統編版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18課“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為例,談一談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合理運用古詩詞開展教學。(一)古詩詞導入,激發學生興趣課堂上,教師展示古詩《入朝曲》,讓學生齊讀:“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辀。獻納云臺表,功名良可收?!苯又?,教師提問:“這是作者在哪一時期對哪一地區的描寫?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在這一時期,何處是江南呢?”《入朝曲》作為描述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代表詩作,既貼合教材上本課的內容,也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以這首詩為導入,再通過簡單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思考,并結合作者背景和相關地理、歷史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自然地將學生帶入本課的學習中。(二)古詩詞作“線”,貫穿課堂教學《入朝曲》中包含了大量南朝時期的歷史信息。從“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可以知曉,在南朝齊代時期,金陵是當時的都城所在地。教師在講授“南朝的政治”這部分內容時,便從詩句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南朝時期哪些朝代定都在金陵,這些朝代經歷了哪些發展?”進而引導學生了解東晉南朝時期南北政權的更迭。在講授本課重點內容“江南地區的開發”時,教師帶領學生分析“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辀”這幾句詩,歸納作者筆下江南的社會狀況,并通過學生的答案—“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環境優美”,引出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通過對《入朝曲》的分析,學生梳理了東晉南朝時期南北政權的更迭,了解了江南地區在這一時期得到開發的原因和表現。教師將古詩詞作為史料,引出新知識,使得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以史料感知歷史、以史料論證歷史、以史料理解歷史。在以古詩詞作“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古詩詞有效融入歷史課程內容的教學中,在進行跨學科知識整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此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古詩詞與教材內容的巧妙結合,不僅使得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還有利于學生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構建系統知識體系。(三)發揮古詩詞在歷史課程中的育人功能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逐步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樹立為國家和世界發展貢獻力量的理想和責任擔當。而《入朝曲》的最后兩句正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培育的有效載體。在教學的最后環節,教師提問:“‘獻納云臺表,功名良可收?!瘡闹x朓這位年青詩人的這一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他有著怎樣的抱負?這種抱負和我們今天學習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學生通過對詩句的解析,感受到年輕詩人積極進取、報效國家的抱負。在本課中,整個授課過程以《入朝曲》一詩作為串聯,明確主題、提出問題、設計過程、升華情感,既體現了課堂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史事等形成系統的認知和理解。對于這樣一首意蘊豐厚、情感豐富的詩,學生通過反復吟誦、反復分析,可以充分認識歷史、形成歷史解釋、體悟旨趣與情懷。三、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古詩詞的實踐反思基于上述實踐,結合相關文獻的學習,筆者認為,要實現“以詩證史”,優化古詩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效果,在課堂實踐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關注學科本位,實現學科整合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古詩詞,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一種呈現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然而,教師在將古詩詞運用于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歷史學科和語文學科“平分秋色”,甚至主次不分的問題。為避免出現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失衡、主體學科缺位的問題,一個有效的途徑是將史學問題、史學思想、史學方法等學科特質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將其融入核心學習目標加以設計[4]。歷史教師在制訂學習目標時,需要將歷史學科的學科特質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整個歷史學習過程,構建對所學內容的歷史解釋。“解釋所學內容”是核心,“古詩詞”是基本工具,“文史結合、以詩證史”是基本途徑,“家國情懷”是學生學習的價值追求。教師應引導學生基于歷史,以古詩詞為工具,進行多元對話,提升認知水平,實現學科整合。(二)立足真實學情,聯系生活實踐課堂實踐中常常會出現“古詩詞脫離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不符合學生真正的發展需求”等問題。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去剖析一首有難度的詩,或探究脫離歷史學習內容的問題,脫離了歷史學習的目標和方向。這提醒歷史教師在將古詩詞融入歷史教學時,需突出實踐性,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和認知水平的古詩詞內容,創設真實情境,設計與學生真實學情和真實發展需求相符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使其綜合調動相關聯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在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實、有效地學習。(三)開展史料研習,培養核心素養新課標提到,學生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接受和記憶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自己對相關史事的了解,以及運用有價值、可信的史料來判明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認識。古詩詞是歷史教學的資源寶庫,但是由于古詩詞的一大特征是抒情表意,再加上格式等限制,會出現古詩詞中包含的歷史信息不全面、不真實的問題。對此,教師需要對相關古詩詞的歷史背景進行系統研究,搜集史料,選擇典型的、可信的、有價值的、有說服力的古詩詞及拓展資料作為史料,并引導學生與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